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溶液【学情分析】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发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导向和总结归纳等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浓度的计算以及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内容上,以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和溶液的性质为线索,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的教学案例背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溶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溶液的组成成分。此外,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时2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时2教学设计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互相交流心得。
4.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情景,如配制消毒液、饮料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学会防范。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和性质,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与性质: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溶液与悬浮液、乳液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3.溶液的稳定性:介绍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溶剂量等。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溶液的稳定性变化,加深理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溶液》教学设计黄岛区博文中学陈召娟【复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的概念,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

2.知道物质溶解的热现象,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

3.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复习重点】1.用微粒观来解释溶液的形成,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方式;2.用能量观来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通过对溶液的分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分类观;4.利用结晶现象的分析,提升学生对变化观的认识。

【复习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利用情境素材视频:记者报道的植物营养液引入课题。

二、问题导学1问题1:在营养液中,溶质是什么物质?溶剂是什么物质?2、遇到问题一、用汽油洗二、用洗洁精或洗衣粉洗(溶解)(乳化)此环节复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知识,并重点提升学生用微粒观来理解溶解和乳化现象。

3、1.硝酸钾溶解吸热;2.溶液达到饱和了。

此环节复习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并重点提升学生对化学能量观、分类观的认识。

4、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 。

此环节复习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结晶现象,并重点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观的认识。

5、实验目标:使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仪器及药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水、室温下硝酸钾饱和溶液、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

从开始时氯化钠溶解到水中消失不见,到后来又在海风和阳光的作用下结晶析出,说明物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通过动手设计实验,亲自体验物质变化的神奇,同时也培养合作能力,实验能力。

三、归纳提升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溶液知识进行梳理并在学案中构建知识网络四、走向生活利用相关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盘点收获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各方面畅谈学习收获。

六、达标测试利用学案中测试题检测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http:///wxt/list.aspx?ClassID=3060。

初中化学课程第三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课程第三单元《溶液》教案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伴随热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

3.通过硝酸钾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二者的转化。

4.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并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化学概念,感受化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有关溶液组成的计算对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

对应课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7.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溶液时如何形成的?
2.一中溶质能否无限量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3.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

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3.1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

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3.1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

3.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溶解度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溶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几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乳化现象。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以及多媒体展示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通过播放有关无水栽培的视频,引出使用的“营养液”是一种溶液,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呢?这样在由生活走进化学,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所需时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三课时;课外共用2课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一类均匀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特征及其定量表示方法和配制方法,并同时体会在科学上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认识的。

内容涉及溶液的概念、形成、表示、配制四个方面。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鲁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本第三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溶液的形成。

学生能初步认识溶液的组成及溶液的重要特征;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化对溶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构建物质之间相互溶解的微观本质;并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专题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了解表示溶液组成的几种方法;会进行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专题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生初步学会配制溶液的实验方法,并且巩固和熟练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如托盘天平、量筒等使用。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主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报告、各类洗涤剂及其作用归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实质;(3)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4)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比较推理、表述等能力。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 溶液(效果分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 溶液(效果分析)

《溶液》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教师 陈召娟执教班级901科目 化学课型 复习 分值等级 得分 评价 项目评 价 标 准A B C 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 1.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5 50 A 5 2.自我调控能力强,参与时机恰当;认真听讲 7 A 7 3.学习习惯良好(记笔记、眉批、改错本等) 5 A 5 师生互动4.有师生课堂互动形式多样,提问问题有针对性 4A45.有生生课堂互动体验,体现合作学习 4A 4 自主探究6.有创新性思维,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正确见解 10 A 10 7.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能自主探究,能发现问题。

5 A 5 8.体现自主学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发现,不能由教师包办 10 A 10 教师教学目标完成度 9.“三维”目标制定符合课程要求,切实有效 330A310.全体学生各有收获,如期达标;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5 A 5 教 学 方法 11.能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4 A 4 12.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入学法指导 4 A 4 13.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多使用鼓励语言; 3 A 3 教 学 过 程14.问题设计具有正向思维价值 3 A 3 15.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针对性强 3 A 3 16.学生学习训练探究积极主动 3 A 3 17.评价检测反馈矫正科学及时2 A 2 小组 合作18.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积极交流讨论2020 A20本节课整合了初中阶段四个单元与饮食有关的内容,希望学生从话题高度掌握中西方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和如何点餐等方面的内容。

从本节课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这节课四个方面的任务,尤其是七八年级的三个单元,在九年级第十单元上,有一些学生对于中西方的餐桌礼仪还不够了解,不能够清楚地表达,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注意这个方面。

这节课,我采用互动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从课堂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地做好准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new)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new)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混合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4)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5)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难点:对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熟知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混合液体的温度有无变化这是他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盐水或者糖水放置久了会怎么样也是过去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的.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学生认识溶液特征的基础。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试管实验药品:泥沙、植物油、汽油、食盐、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其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面学习中接触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实验】展示盛有黄泥水、油水混合物、食盐水、蔗糖水的四个烧杯。

【提问】提出问题组1 四个烧杯中得到的液体属于哪一物质类别?(得出混合物)2 如果让你将这四个烧杯中的液体进一步分类,你还可以怎样分?为什么?3 蔗糖、氯化钠固体为什么不见了?从微观的角度说说原因.4 如果把上述3、4中液体分别倒入瓶中密封起来,外界环境条件不变,长时间放置,食盐、蔗糖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得出稳定性)5 如果把上述4中的糖水分开我们大家一起来品尝,上部、中部、下部是否一样甜呢?(得出均一性)【总结】你能说出溶液的特征吗?(均一、稳定、混合物)【板书】溶液特征【展示资料】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阅读课本51页第一、第二段.播放flash微观动画并解释微观原因。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溶液【教材分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单元溶液【教材分析】

《溶液》教材分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块知识点。

第一点: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第二点: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第三点: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

三部分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难易程度,前两个知识点在上册第二单元中学习,而后两个知识点则在下册第八单元中学习。

在复习课中则对它们进行系统复习,对知识点整合理清。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鲁教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对溶液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且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只有水是溶剂,只认为溶液为液态的等等,因此溶液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而使学会对溶液的概念有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

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环节四、环节一情境引入找图片共性,引入课题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形成溶液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大量生活经验和事实对比分析明确实验目的,了解药品以及进行对比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环节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比观直观感受物质形成溶液的首要条件——物质的溶解性初步感知溶液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给溶液下定义与课本中溶液概念比较修正概念,形成更科学准确的溶液概念,并获取自信心知道溶液的组成和判断溶液组成的一般方法环节三应用知识,对比分析学习前和学习后对稀盐酸、石灰水和糖水的认识使学生感受收获新知识的快乐,并复习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三、课前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溶液”的已有经验、认识的误区,确定本节课的可以发展的目标,因此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形成溶液的概念上。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对比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辨析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深层次的了解。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二、活动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活动重点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五、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

(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投影3](活动二)[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2.溶液的组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比例关系,并解释溶液的浓度概念。
3.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液的常见制备方法,如溶解、混合等,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使他们掌握溶液的制备技巧。
4.溶液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并解释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等性质。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的广泛应用和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作业布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2.溶液案例分析:布置一些溶液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提前了解和学习新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吗?”
2.实验导入:准备一个简单的溶液制备实验,如盐水制备,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说课稿)
具体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配制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制备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5.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以上策略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主动建构知识的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则强调,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溶液》这一章节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掌握。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学习障碍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等基本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后续学习。同时,溶液的浓度计算、制备方法等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 (新版)鲁教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试管、烧杯、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汽油、植物油、面粉、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蔗糖溶解在水, 会形成溶液吗?提出问题:蔗糖哪里去了?(实验) 蔗糖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象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剂及它们的关系。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32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_32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是第1课时溶解的过程的内容,本节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习本节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定义和溶液的组成,了解溶液的用途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当然,学习本节的内容也为后面相关溶液的其他学习奠定了基础,是很关键的内容。

学情分析:对于溶液,学生已有接触,在化学课堂上接触过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在生活中知道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但对于什么是溶液并不能准确把握。

所以在教学时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2、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4、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5、了解溶液的用途,知道溶液对于生命活动及人类生活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溶液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物质溶解时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微观实质。

教学方法:学生预习自学+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教师讲解+练习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实验探究所需仪器和药品(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教学过程:【导入】教师PPT展示几幅溶液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后知道溶液属于混合物,能够是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混合形成,但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复习】教师PPT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学生回答教师:PPT展示并讲解:海水是混合物,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

提问: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新课教学-溶液】教师:请同学们按照教材58页活动天地一观察食盐的溶解的步骤完成实验探究一。

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要求分小组实行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教师:PPT展示思考题: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学生:小组成员间实行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学情分析
中考一轮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备考的关键期,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急,学生有升学目标,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期望,两者的共同期望毫无疑问地将会整合、聚焦到一个共同点上——如何提高中考一轮复习质量,快速提升学生成绩。

这就需要认真摸清学情,绕开复习误区,就大多学生而言,存在着诸如复习方法不当、心浮气躁、审题不细、计算能力较弱、答题缺乏规范等不少的问题,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时刻结合学情,尽力绕开如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重听讲,懒得动手,懒得动脑,不重参与。

只重听讲不重参与导致考生在构建知识网络、寻找问题方面做得很差,这样就会造成知识零碎,不能形成有效的体系。

要指导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应该遵循的顺序:阅读回顾→建立网络→提出问题→交流与共享→反思评价→巩固练习→矫正提高。

误区二:只重答题结果,不重生成过程。

在解答问题时,部分考生将答案直接写出来,忽略了解题过程的详细描述。

表现在实验探究题上为学生不注意运用学科语言规范解答问题,不能把实验步骤有条理地写出,造成失分较多;表现在计算题上则为缺少规范的解题步骤,导致题会少得分甚至不得分的情况,不能实现“该得的一分不能少,能得的一分不能丢”,万分可惜!
误区三:陷入题海,只重做题,不重基础,不重规纳。

有的同学复习就是大量做题,恨不得把历年中考题一网打尽,这样中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同学不注重对错题的梳理,只要把错题改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彻底弄清是在哪个基础知识点上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出了问题,导致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换一个情境,就会出现二次重错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想法做法根本不现实。

复习时的大容量,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知识,考生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陷入题海战术中,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http:///wxt/list.aspx?ClassID=3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