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绝命诗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
1935年瞿秋白被捕,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到了福建长汀的一座监狱里。
被押期间,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01从书香门第到贫困边缘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他的祖父瞿赓甫是清朝进士,曾任江苏巡抚,是当时常州的名人。
不过,他的父亲瞿世玮是个贾宝玉式的文艺青年。
瞿世玮爱好绘画、剑术、医道,但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瞿秋白一家人寄居在叔父的大宅之中,在生活上,全靠在浙江做知县的伯父瞿世琥接济。
虽说是靠接济,但他们生活的还不错。
瞿秋白小的时候,能够享受到各种美味佳肴。
他是个小吃货,对吃有着特殊的爱好。
瞿秋白喜欢吃鱼,尤其是鲫鱼。
他对食物的品味很高,不喜欢吃随便做的菜。
他常常跟着厨师学习做菜的技巧,也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吃。
当然,除了吃,他学习也不错。
瞿秋白从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
他先后在私塾、冠英小学和常州府中学堂接受教育,喜欢读书,而且类别很多。
他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
然而,好景不长,瞿秋白的家庭遭到了重大打击。
1913年秋,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祖母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夏,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
瞿母死后,瞿父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口棺材,又因无钱安葬,暂时寄存在当地瞿氏宗祠里。
这些变故,让少年瞿秋白经历了不少磨难。
02从爱国学生到马克思主义者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到了北京。
但原本打算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没钱付学费,便不了了之。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
由此,瞿秋白开始了他的俄语学习生涯。
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幸福生活。
继承革命传统, 争做四好少年。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年代,多少先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当代的人民应该记住历史,记住那些为了建设新中国而付出生命的革命烈士。
瞿秋白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了新中国呕心沥血,直至为革命牺牲。
这个星期六,我和同学一起去了瞿秋白纪念馆,如果你走过这里,一定会为之心动。
瞿秋白纪念馆,一个沉淀历史,沉淀心灵的地方。
发生在革对角绷着黑色命老前辈瞿秋白身上的一件事情,一直让我敬佩不已。
临刑前的一天,蒋介石下达了枪毙瞿秋白的密杀令。
这道密杀令隔夜让秋白看了,秋白毫无惧色,神情自若,好象什么也没发生。
那个属于生命的最后夜晚,在时间只能用分秒来计算的最后时光,瞿秋白依然和平常没有两样,甚至于比平常睡得还要香。
一觉醒来,瞿白忽然想起许多唐宋文人的诗句。
遂披衣起床,用唐诗凑成一阕: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落叶寒泉听不穷(朗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万缘空(朗士元)。
这就是瞿秋白,他把死看得是那样的淡定,这需要何种伟大的定力。
而我们,就算没有瞿秋白那样的超脱,但把事情看得开一点,学会淡定一些对待人和事,就一定能够看到人生的海阔天空。
瞿秋白被国民党枪决之前,写下一首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这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生动体现。
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
为此,我再次进入到那个曾经耳熟能详的纪念馆中,用影像纪录下点点滴滴,尽管不多,但是是为希望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唤起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忘却的纪念。
“江南第一燕”,原是瞿秋白婚后寄给爱妻王剑虹诗中的意象。
诗云:“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此诗,明写新婚燕尔之余,也不忘“暗示”自己的凌云壮志。
且不说,整首诗能收能放,亦敛亦狂;单就一句“为衔春色上云梢”声情响彻碧空,正是豪气万丈,全都付笔端!秋白先生出自名门望族,也曾就读我母校---当时称为“常州府中学堂”。
瞿秋白从容就义_
瞿秋白从容就义
1925年6月18日,敌三十六师师部兵卫森严,一派肃杀之气。
早八点,师特务连长廖祥光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同志出示枪决命令。
秋白同志正在伏案挥笔写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 "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接着振笔疾书,把诗写完,并附跋语。
然后正衣履,随廖祥光到闽西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
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便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距笑自若,神色无异。
食毕,出中山公园,在匪兵刀枪密布的环护下,漫步走向刑场。
刑场是罗汉岭下蛇王宫侧的一块草坪,距中山公园二华里。
秋白同志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
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并唱《红军歌》,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口号。
到达刑场后,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瞿秋白
一、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二、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三、江南第一燕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四、哭母诗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五、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六、浣溪纱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七、梦回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
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八、雪意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九、皓月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生理亦如此,浩波欲无际。
十、赠羊牧之。
其一:十年不相见,相见各成人。
潘鬓一似旧,举止失天真。
君知霜月苦,仆仆走风尘。
风尘应识好,坚我岁寒身。
重耳能得国,端在历艰辛。
其二:贻我七言句,秋气满毫端。
芦花不解事,只作路旁看。
我意斯文外,别有天地宽。
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
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其三:君年二十三,我年三岁长。
君母去年亡,我母早弃养。
亡迟早已埋,死早犹未葬。
茫茫宇宙间,何处觅幽圹?荒祠湿冷烟,举头不堪望。
其四:(即《红梅阁》略)十一、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
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
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
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十二、忆内(集唐人句)夜思千重恋旧游,(李端)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商隐)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海燕飞时独倚楼。
(戴叔伦)十三、无题斩断尘缘尽六根,自家自了自家身。
欲知治国平天下,原有英雄大圣人。
十四、偶成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卜算子·咏梅(瞿秋白)(2)
卜算子·咏梅(瞿秋白)(2)与毛泽东主席不同,秋白先生作《卜算子》一词时,已经身陷狱中了。
据载,关押秋白先生的长汀监所位于汀州试院的偏僻角落,那个小院的墙角倒是有一株石榴树(马卡丹《又到榴花似血时》)。
正是在这里,先生以近似残酷的方式剖析着自己的思想,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也许,正是在他仰望着云卷云舒之时,慨叹着花开花落之际,他完成了一个革命者与中国传统文人信念的完全交融,更为确切的说也许是完成了向具有*精神的文学家的回归。
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及人生归宿在先生看来,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重要的是他依然有着对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憧憬。
于是,在69年前的今夜,他终于完成了引起无数争论,引出太多是非荣辱的《多余的话》。
同样,在最后的日子里,秋白先生也用诗词委婉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此为秋白先生所作《卜算子》一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
以两首词作比,很容易发现两位诗人相似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旨趣与毛泽东主席乃至其他诗人是迥异的。
寂寞、无主、风和雨、花落(零落)、香如故是两位诗人共用的词语,这简单的几组词语恰恰概括了两位诗人相似的经历以及相似的情怀。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宋王朝屡遭金国进犯之时。
年幼的陆游早早就经历了逃亡的的苦难与艰辛,可以说,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给时代的陆游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成年后的陆游念念不忘的是国耻,他渴望着抗敌复国。
然而,他的一片丹心、他的爱国热忱却始终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成为了陆游诗词的主旋律。
当然,由于心情的抑郁,陆游也常常脱巾漉酒,拄笏看,他将他的一腔愁绪融入酒中,独自品饮。
纵然报国无望,纵然自号放翁,然而,他内心中追求的依然是如梅一般的高洁,梅一般的清芬。
梅岭三章
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 美好的生活。 (4)小结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 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 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悬”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 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 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 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 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梅岭三章》与《别云间》
《梅岭三章》与《别云间》虽不出自同一时代或同 一人之手,但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不 妨比较一下。 一、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 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 的古称)之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6-04-01 二、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 陈毅被国民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 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 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三、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 “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 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 四、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 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 “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五、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 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 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 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六、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 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眼底云烟过尽时
眼底云烟过尽时你是什么命,你就要归于什么样的句子,达绝命诗,实在不是别的,它是肉体的遗迹,也是遗迹里的肉身。
说说绝命诗。
瞿秋白赴死之前,曾有“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之句,世事便是如此:死这一字,自是性命的终局,也未必不是真境、善知识和血肉里最后开出的花。
在生死的郊区,有人要留下句子,是为绝命诗,或是死不瞑目,或是追悔莫及,终归是指望和安慰,有这一句两句,仿佛是驿站长亭多了一座两座,长夜孤旅,携壶题壁刚刚好,最后的拯救与逍遥,都来得刚刚好。
自是有一些人,这一世不替自己活,他是在替眼前的风雅和后世的典籍而活,他也活得心力憔悴,但在旁人看来,肉体之外的物事篡改了他,他的行状里没有呼天抢地,也甚少欣喜若狂,说到底,这一场没有烟火气的生涯,不过是花团锦簇的阉割。
唯有到了写下绝命诗的时刻,风开云散,水落石出,八十一难已过,此身便是如来,你是什么命,你就要归于什么样的句子,这绝命诗,实在不是别的,它是肉体的遗迹。
也是遗迹里的肉身。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被押上刑场之前,监狱里的瞿秋白作成了这最后一首,却是集唐人四句而成,这四句里,除去致命的空无,还有隐隐的、独善其身的冷漠,这冷漠早在拷打之前就已将自己画地为牢,也足可使接下来的刑场和子弹自取其辱――我早已是孤儿,枪还未开,且让我最后一次完成这联句之戏,大限到来,我亦不过是,生生世世的孤儿。
子弹穿过身体,不会生出前所未有的道理,就像佛法道识,它们在今夜灌注人心,明早起来,该念经的念经,该打坐的人还是要打坐,尘世依然广阔,心怀一死的人照旧不盼望结果,无非是法身非相,无非是无住无相,如此,唐伯虎才会在阴阳交分时留下如此句子:“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世事真是难料,唐伯虎和瞿秋白竟是赴死路上的同道中人,如果他们生在一个时代,如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和他们生在一个时代,弄不好,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他们要结伴同行。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的诗词
革命英雄革命领袖的诗词
就义诗
近代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就义诗
近代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诀别
近代邓恩铭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江南第一燕
近代瞿秋白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狱中诗
近代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囚歌
近代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近代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忆秦娥·娄山关
近代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被誉为“文化伟人”的革命烈士瞿秋白
青少年时期写的《咏菊》诗和《哭母》诗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母亲金璇出生于书香世家。
在父母的影响下,瞿秋白从懂事起就认真学习。
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1913年,十四岁的瞿秋白见秋菊凌霜,即写了一首嵌入自己名字的五绝《咏菊》,诗曰“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在赞颂秋菊高洁耐寒,寄托高尚志向与情操的同时,又巧妙地在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字,即霜、秋白三字。
瞿秋白出生后,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就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
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又比喻高洁,于是,他后来就改名为“秋白”。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瞿秋白十分喜爱傲霜的秋菊。
他把原来的名字瞿双,改作瞿霜,即取菊花傲霜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一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五)晚,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因债台高筑,于绝望中噬火柴头自杀身亡。
8日上午,正在无锡表姐夫秦耐铭处谋求小学教职的瞿秋白接到父亲打来的电报,急忙从无锡赶回常州。
瞿秋白看到母亲的遗书、剩下的火柴头和惨白痛苦的脸,悲恸地抚尸呼唤母亲,倒卧在床前放声大哭。
母亲的死,极大地震颤着瞿秋白的心弦。
1916年4月5日清明时节,瞿秋白由无锡回到常州宗祠祭奠母亲的灵柩。
小时的朋友来看他,他悲伤地吟诵了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哭母》,诗曰:“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那个不合理的世道的怨恨。
1923年两首白话诗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后,在北京的堂兄瞿纯白家暂时安顿下来不久,就动手从俄文翻译《国际歌》,同时创作了一首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题为《赤潮曲》的白话诗,诗曰:“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读瞿秋白的绝命诗
读瞿秋白的绝命诗作者:吴奔星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六十年前,我在北平上大学,创办过《小雅》诗刊,呼吁过国防诗歌,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对日寇的侵犯是颇为敏感的。
但对瞿秋白在1935年6月18日的被害,却因国民党政府封锁新闻媒体,没有及时报道,是从当时新闻封锁的夹缝中透露出来的一点闪光,才获悉瞿秋白牺牲的。
至于瞿秋白牺牲的时间、地址以及他在狱中视死如归的情况,以及牺牲时的壮烈都一无所知。
一直到抗战胜利,重返北京工作,读了鲁迅主编的《海上述林》,才所知较多,深感悲愤。
至于他的《多余的话》以及绝命诗词,则是“文化革命”的历史悲剧闭幕之后才读到的。
我因为在抗战时期在大学讲过古典文学“杜诗研究”之类的选修课,对诗词比较爱好。
战时的某些大学,把唐诗和宋词对立起来,壁垒森严,并以讲宋诗为时髦。
我所在的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便有几位中老年教师偏爱宋诗,唐诗没有人讲,便由我这个年方而立的青年教师来承之,主讲“杜诗研究”,编选了一部《杜少陵绝妙诗笺》。
我因为兴趣广泛,在诗词方面,无分唐宋,凡是名篇佳撰,都是我的选择。
在宋词方面,我最喜欢吟诵北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北宋的词多不标题,此词当是念旧怀人。
作者旧地重游,回忆一年前的离筵别宴,景物不殊,还是那么一座小园,还是那么一个亭台,但是人去园空,去年相与饮宴之人,有如“夕阳西下”,不知何日重逢。
见到落英缤纷,深感留春乏术;见到双燕归来,似曾相识,却见不到去年唱歌共饮之人;只能在芳香袭人的小园里,独来独往。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小令,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为人推为古今绝唱,无有出其右者。
但是,当我在八十年代初期,读了瞿秋白烈士1935年6月18日于福建长汀狱中就义前写的一阕《浣溪沙》绝命词:“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做英雄。
夕阳明灭乱山中中一写在瞿秋白牺牲81周年簪
思主义者的形象半分 ,
在监狱 中 ,身份暴露后作 为中 共 领袖 的瞿秋 自完全镇 住了 敌人 , 那 些从 南京赶来劝 降的叛 徒和特务 在他面前都 自惭形秽 ,拿他毫 无办 法 ,劝降不成全都灰溜溜地逃 之天 天。 关押瞿秋 自的国民党 3 6师宋 濂师长 , 在他面前毕恭毕敬 , 一 方厦 是因为在黄 埔军校 宋看过 他的书听
作别 人间的样 子 ,挥毫 留下
绝笔诗 。面对荷枪 实弹 一百 多 个 杀 气 腾 腾 的 特 务 连 警 卫, 他神态 自若 , 着黑衣 白裤
黑袜黑鞋 一身清 爽 ,从从容
二 月 的 侵 骨 寒 风 在 一 起 拂抚 。我想此 刻他高 烧着 的 肉体 依 然 没 有 将 他 高
贵 的灵 魂烧成 一锅粥 。
级先烈风采 ,为后人立下了一座另
样 的丰碑 。
5 6 1 公民零 2 ! 0 1 6 — 7
1 9 3 5年 6月 1 8日, 清早
“ 逃” 。他的 心一定与 这身 冰凉 湿 重 的衣 服一 样 , 只
有 冷 静 的 思 维 和 着 阵 阵
他读唐 诗 ,轻松 自如似 神仙
过他的课 而仰慕 他 ,另一方面是区
为在牢狱中与瞿秋 白的对 话令宋襦 濂肃然起敬 。致使这 位宋师长在瞿
秋 自行刑的前夜彻夜未眠 ,行刑兰 天宋在自己的房 闻里为瞿秋 白长久
肃立敬礼。 在生死面前瞿秋 自所表现 出 的英雄气概 , 不仅可 以归类到岳 飞 、 文天祥 、 谭嗣同等历史英雄那 里 ; 受 难能可贵的是他高贵优雅的无产阶
由她分 说 嘴里 嘁道 :你 为什 么要 出卖
位普通党 员直接进 入 中共 政治局 , 获
子里 , 自斟 自饮为他准备的酒菜 , 谈笑自
瞿秋白女儿含泪讲述
瞿秋白女儿含泪讲述作者:吴志菲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7期瞿独伊,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
192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和丈夫李何一起受国家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
1935年6月18日,晨光微露。
国民党36师师部一派肃杀之气。
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了枪决命令。
瞿秋白在案头早已写下了绝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9时20分,瞿秋白穿着一件中式黑色对襟衫,一条白色齐膝短裤,黑袜黑鞋,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
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已摆好了四碟小菜,一瓮薄酒。
瞿秋白整一整衣衫,自斟自饮,谈笑自若:“我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头。
”说完,他向刑场走去,身后紧随着特务连的一百多名士兵。
从公园到刑场,约两华里的路程,瞿秋白手持点燃的烟卷,缓步而行,边走边唱。
他唱《红军歌》,唱《国际歌》。
西门外罗汉林下,有一片草坪。
瞿秋白停下脚步,环视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绿草如茵。
他点头微笑:“此地甚好。
”接着,在草地上盘腿而坐,含笑饮弹。
是年,瞿秋白年仅36岁。
瞿秋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他从20多岁起,就承担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开拓和指导的重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始创和初步系统化的工作。
为此,蒋介石的谋士戴季陶曾这样叫嚣:“瞿秋白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今天,从发黄的历史像册上,人们已很难寻觅到一个真切的瞿秋白。
但从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讲述中,我们依稀找回了那个面容清瘦,性格沉稳,生就一副铮铮铁骨的瞿秋白。
复杂的情感纠葛瞿独伊坦率地讲述了母亲与瞿秋白的真实情感。
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
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
临难从容
临难从容作者: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第01期文/栾薇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分梢。
瞿秋白得知临死的消息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他上身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
一位临场记者当日报道说,“瞿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
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餐毕,出中山公园,步行二华里多,至刑场,系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
瞿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
沿途唱歌,《国际歌》是用俄语唱的。
到达刑场后,瞿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文/江弦爱情如雪,新雪丰美,残雪无奈。
这次写到雪,你必须提到她的晶莹一朵是离乡千里,一朵是手指的疼星星点点,零散照耀你的时光如果还有第三朵,肯定是轻轻的不紧不慢,抚摸过你的内心于是你开始发黄,只是一小片老去的江南宋·张先张先,北宋词人,善写小令。
与柳永齐名,造词工巧,嗜好写“影”,世称“张三影”。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释文: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文/棠棣草们在酝酿着夜色,时光在镌下褶纹。
你的门前,草们在酝酿着夜色。
月下,渔舟的橹声宁静了流水。
在四月的一个夜晚,草色正浓。
手欲抬又止,想叩响那扇门却又拿不准你心湖的尺度。
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
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恐惧,相反,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写下了许多狱中诗。
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七首。
其中之一为《卜算子》: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360docimg_0_这不是一般的诗词,而是一首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千古绝句。
被捕入狱身份暴露后,瞿秋白知道自己“已经是走到生命的尽期”,现在“是在绝灭的前夜。
”死亡,已不可避免来临。
但是,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这位书生出身、消瘦病孱的革命领袖,沉着而冷静,对敌人的劝降不为所动,对组织的情报绝口不提,却挥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闪光的诗篇。
与民国时各路所谓情爱委婉、无病呻吟、风花雪月派诗词截然相反的是,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的诗词,都是有所寄托的,如他自己所说,“狱中言志”之诗。
1935年6月18日早晨8时,蒋军连长走进牢房出示枪决命令,瞿秋白正伏案书写绝笔诗,写完《偶成》,又写下跋语,然后含笑走向刑场。
瞿秋白的绝笔书全文如下:“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书,忽见“夕阳明灭乱流中”,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
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六月十八日何其催人泪下!在死神已经在向他招手之时,这位才华横溢又志坚如铁的文士,毫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却仍觉得有一些重要的话要告诉后人。
他写的《卜算子》,不是巫师或者方士的隐语、预言,而是一位革命者的心声,这是何其博大的胸襟啊!写这首诗时,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即将“辞世长逝”,但是,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情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呢?“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看到枪决命令的那一刻,瞿秋白很镇定地把诗写完,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字,随即跟廖祥光来到隔壁的长汀中山公园。
常州三杰的革命诗歌
常州三杰的革命诗歌一、瞿秋白的革命诗情瞿秋白啊,他的革命诗歌就像黑暗里的火把。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你听听,这诗写得多带劲!他把自己比作江南第一燕,那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啊。
就好像在说,我瞿秋白就是要在这革命的浪潮里,第一个冲出去,给大家带来希望,就像燕子把春天的消息带到人间一样。
这哪里只是诗,这分明是他革命决心的呐喊啊。
二、张太雷的热血诗篇张太雷的诗呢,像冲锋的号角。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这诗一读,就感觉热血直往脑袋上涌。
他就像是在和战友们对话:“兄弟们啊,革命的路上虽然风雪交加,困难重重,可咱怕啥断头啊。
咱得像伍子胥一样,有那股子豪气,今天的牺牲是为了以后的胜利。
”他的诗里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勇气,那股子劲儿,真能感染人。
三、恽代英的激昂诗作恽代英的革命诗歌仿佛是战斗的檄文。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你看啊,他回忆着往昔的朋友,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故人们。
他说忧患都不算个事儿了,要把豪情留下来。
这就好比是在对敌人说:“你们别以为能把我怎么样,我虽然被囚禁,可我的精神像火焰一样,你们是扑灭不了的。
”他的诗里满满的都是坚定的信念。
四、革命诗歌中的力量常州三杰的革命诗歌啊,就像三座屹立不倒的山峰。
他们的诗里没有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每一句都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你要是读瞿秋白的诗,就像跟着他一起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读张太雷的诗呢,就仿佛能看到他带领着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再读恽代英的诗,就好像能感受到他在监狱里依然不屈服的钢铁意志。
这些诗啊,可比那些软绵绵的爱情诗强多了,那是能让人挺起脊梁的文字啊。
五、诗歌背后的故事这些革命诗歌背后啊,都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就说瞿秋白吧,他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还能写出这样充满希望的诗,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渴望。
他可能在某个简陋的屋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这些诗句,想着怎么去鼓舞更多的人。
枉抛心力作英 雄 ——重温瞿秋白《多余的话》
枉抛心力作英雄——重温瞿秋白《多余的话》
单世联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1935年6月18日,原中共领袖瞿秋白被国民党枪决于福建长汀。
刑前成诗一首:1935年6月17日晚,梦行山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置身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同。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要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
秋白曾有"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此非词谳,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
中国革命留下无数文献,革命者留下无数遗书,已经公开的大多是表忠心、呼口号,从容赴死,慷慨成仁,只有瞿秋白在死前留下了一篇革命者的忏悔录《多余的话》,言近旨远,归趣难求,而其彻底的坦诚,直令他的同志怀疑他真是革命的叛徒。
【总页数】6页(P)
【作者】单世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瞿秋白《多余的话》并不多余 [J], 杨成敏
2."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瞿秋白的爱与痛 [J], 周海滨
3.瞿秋白:《多余的话》不多余 [J], 李振霞
4.从“多余的人”到《多余的话》——略论瞿秋白的“两头真” [J], 王福湘
5.“自我”的符码与戏码——论瞿秋白笔下“多余的人”与《多余的话》 [J], 陈相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瞿秋白的诗文手迹《狱中述怀》
瞿秋白的诗文手迹《狱中述怀》1935年6月18日晨,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一代英才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于福建长汀,年仅36岁。
瞿秋白诗文书法皆佳,就义前曾留有诗文手迹。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瞿秋白就义前,曾“取笔书诗一首并序如下: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署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秋白绝笔六月十八日”。
瞿秋白的绝笔,原件现已无处可寻,也没有影印件发表,使我们无缘目睹其真容,但可以想见的是,其书法一定是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他最后的墨迹,是他于狱中写给狱医陈炎冰的3首诗词: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浣溪沙》)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卜算子》)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
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梦回》)这3首《狱中述怀》书写在一张一尺宽、一尺七寸长的宣纸上,落款是1935年初夏,与他就义时间基本相同。
其影印件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2006年第7期。
这幅《狱中述怀》书法,基本体现出了瞿秋白的书法风格。
笔画寓方于圆,线条凝厚饱满,结体扁方紧密,章法潇散自然,于规矩中透射出一股灵动之气,风格似从颜出,还带有魏碑的方正风格,融革命家的正气、学者的书卷气与书法家的灵气于一体,浑然天成,从字里行间仿佛可以读出他在狱中坚贞坦荡、从容不迫的心态。
作家梁衡在《觅渡,觅渡,觅何处?》一文中对瞿秋白曾作过这样的假设:“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但历史不容假设,人生也不能假设,瞿秋白的慷慨就义,成就了他的伟大,瞿秋白的诗文书法,丰富了他光辉灿烂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绝命诗《偶成》新解古耜一《偶成》是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被囚于福建长汀期间,集唐人诗句而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今见的该诗前有“缘起”,后有“题跋”,经过专家校订的全文如下: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
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欲录出,而毙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
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
面对秋白的这段“绝笔”,我曾有过一丝不解和迷惑:秋白明言《偶成》一诗“方欲录出,而毙命之令已下”。
这仿佛是说,他在牺牲前没有来得及抄清《偶成》;既然如此,《偶成》以及它的“缘起”、“题跋”,为何今又能全璧保存,供我们阅读和研究?后来,无意中读到当年《申报》上关于瞿秋白就义的报道,一切顿觉释然。
这篇报道留下了这样的记叙: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秋白就地枪决。
翌日晨八时,特别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
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颔首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
”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言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未录出。
”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园中凉亭内饮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各一阕……歌毕,始缓步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乃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
俄顷,呼然一声,饮弹而殒矣。
原来其中还有这样的周折和细节。
秋白由中山公园照相毕,“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显然指的是《偶成》。
由此可知,这首诗以及其“缘起”、“题跋”,完成于秋白遇难的当天早晨,堪称是烈士真正意义上的绝命诗。
二瞿秋白牺牲前被关押的地点,是国民党中央军第三十六师师部。
该师的最高长官——师长宋希濂,在大革命时期曾听过秋白演讲,并读过他的政论文章,因而对秋白有敬重之情。
为此,他不但让军医为秋白治病,而且明令在生活上予以照顾。
秋白就义后,他甚至还依照其生前嘱托,为其代寄过文稿。
在这种情况下,师部一些军政人员便与秋白多有接触和交往,其中少校军医陈炎冰,还得到过秋白馈赠的背面留言的照片和诗词手迹。
很可能是借助这类氛围和渠道,《偶成》在秋白就义后,得以辗转外传,流布于社会。
但是,由于该诗基调低沉,语涉出世,与秋白以往发表的一些作品风格大为不同,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革命阵营里习惯了激情飞扬的同志们,大都不予认可,而将其同《多余的话》以及其他狱中诗一起,视之为伪作或误传。
关于这点,一场曾经发生的舆论风波足以说明问题。
1950年6月,南开大学教授、翻译家李霁野,在《文艺学习》发表散文《瞿秋白先生给我的印象》,其文末以“附录”的形式,小心翼翼地披露了作者从朋友处获知的《偶成》。
著名诗人臧克家读后,认为大谬不然,很快撰写了《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一文,在首都大报刊发,对李文传递的信息提出批评和辨正。
臧文指出:这首诗“如果出自一个‘坐化’的释教徒还差不离”,而“对于这样一个烈士的死是多不相称!”进而断言:“这些东西决不可能出自一个革命烈士的笔下,它是敌人埋伏的暗箭,向一个他死后的‘敌人’射击。
”而作为秋白遗孀的杨之华,亦当即致函报社,表示支持臧文的观点,不承认《偶成》与秋白有任何关系。
面对那个时代的主流观念和强势声音,李霁野只能做出有所保留的检讨。
这种简单否定《偶成》真实性的状况,直到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方得以改观。
当时,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社会大潮的推动之下,经陈铁健、周红兴等专家认真扎实的分析考证,《偶成》一诗的著作权,最终归之于瞿秋白。
三围绕《偶成》的真伪问题,文学界和学术界固然曾经有歧见,有争议,只是在这歧见与争议之中,似乎又包含了大体相同的一种现象。
这就是:无论当年的斥“伪”者,还是后来的证“真”者,他们对《偶成》本身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取向,都缺乏细致分析和深入阐发,而让目光更多停留在浅表的语词和情绪层面,以致无法真正厘清该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在这方面,当年的斥“伪”者自不待言,即使后来的证“真”者似乎也不例外。
譬如,一位在瞿秋白研究上颇有胆识和建树的专家,虽然肯定《偶成》出自秋白之手,但却仍然认为:“已忍伶俜十年事”云云,“哀婉凄其”,“伤感低沉”,属于作者“排遣消极情绪的一面”,“甚至反映了他早年追求的佛家消极的出世的思想”。
情况果真如此吗?在我看来,将这样的评价放在《偶成》身上,未免失之简单和皮相,甚至是很大程度的误读。
事实上,《偶成》拥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异常高蹈的生命光彩,只是这一切皆因作者身陷囹圄这一特殊的客观环境与主体条件,而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隐匿于迷离曲折的意象和语词之下。
而要使这一切浮出水面,豁然明朗,则需要研究者由表及里,溯流讨源,做潜心的解读与通达的阐释。
以下笔者不揣浅陋,权作尝试。
《偶成》的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中唐诗人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的第四句,原句为“夕阳明灭乱流中”。
秋白易“流”为“山”,大抵意在切境。
因为原句所记乃诗人的黄河舟行,故有夕阳照水,忽明忽暗,闪烁不定之感;而秋白是“梦行小径中”,自然夕阳西垂,乱山明灭,更为合理,也更为传神。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还只是弄通了该句的字面意义,它的背后分明还有更深一层的包孕。
史料已经证明,入狱后的秋白在写《偶成》之前,已完成多首旧体诗词,其中《浣溪沙》一词的末尾,便是“黄昏依旧夕阳红”的名句。
大凡读过这首《浣溪沙》者都认为,结尾一句气象雄浑,意境悲壮,表达了一种生命行将终结,理想依旧美丽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应当看到的是,《浣溪沙》中“夕阳”和《偶成》中的“夕阳”,作为同一作者在同一境遇中相同的意象设置,其内涵是保持着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后者的“夕阳”,时隐时现,余霞漫天,何尝不浸透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作“就是”、“正是”解——依周汝昌说)的乐观与慰藉?又何尝不承载着一种人生明灭而事业无穷的旷远与坚忍?至于那“乱山”——纷乱的群山,是否暗喻动荡的年代和多变的政局,笔者不敢遽断,但读者尽可开启自主想象,其收获也许更为丰硕。
倘若以上分析不谬,那么,我们可以断言:《偶成》的起句并不伤感或消沉。
诗的第二句“落叶寒泉听不穷”,集自大历十才子之一郎士元《题精舍寺》诗的第六句,但把原来的“落木”改成了“落叶”。
这是否为秋白的误记或误抄亦未可知。
好在古文中“落叶”与“落木”相通,全句的意思变化不大。
“寒泉”在古诗文里有时通“黄泉”,指人死后的葬身之穴,如唐初王勃就留下了“瞻彼岸而神销……俯寒泉而思咽”的例证。
不过在秋白笔下,恐怕是取其另一层更直接的意思:澄澈生动的流水。
因为只有流水,方才有声,亦才能“听”,乃至听而“不穷”。
这不仅契合原诗的思路,而且与秋白在诗之“缘起”中写明了的“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相呼应。
将“落叶”与“黄泉”并置,孤立地看,似有几分荒冷萧瑟,但接下来的“听不穷”三字,复将荒冷萧瑟化为安然静谧,进而使全句远离了厌世和消极。
这里,如果我们不避穿凿附会之嫌,由“落叶”而想到“落木”,再想到杜工部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那么,全句不仅远离了厌世和消极,而且潜藏着秋去春来、万物更替的勃勃生机。
从第三句开始,诗作由状写梦境转入直书内心。
这一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大诗人杜甫《宿府》诗的第七句,且全无改动。
同前两句的“悲”中有“壮”或“冷”中含“热”相比,这一句倒真真有几分杜诗特有的沉郁和怨怼。
不是吗?“伶俜”即孤零,即《孔雀东南飞》里的“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十年”则是约数,大体指秋白自1927年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到被捕牺牲这一段时间。
平心而论,在秋白的革命生涯中,这十年可谓备尝风刀霜剑,活得殊为不易。
一方面,他必须面对来自敌人的通缉、追捕和污蔑;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来自革命阵营内部宗派主义势力的误解、冷落、批判和打击;加之胞弟景白在苏联莫名其妙的“失踪”,自己又被冷酷无情地丢在敌占区;还有“无牛则赖犬耕”的疲惫,“枉抛心力作英雄”的无奈……所有这些千端万绪,其个中滋味岂是一个“伶俜”可以尽括,可以了得!而所有这些在秋白这里,又只能藏在心中,压在心底,这需要怎样一种忍辱负重!一句“已忍伶俜十年事”,正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当然,即使如此,这句诗也只是流露了秋白生命终结前的些许隐曲和“牢骚”,它与信仰和追求没有太多关系。
四在《偶成》一诗里,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最重要,也最难解。
这一句仍集自郎士元的《题精舍诗》,是该诗的第四句。
原句为“僧持半偈万缘空”,秋白化“僧持”为“心持”,自然是考虑到了自己的身份与角色。
所谓“半偈”是个佛家典故,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
据《涅槃经?圣行品》记载,释迦牟尼在“佛日未出”的过去之世,“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
帝释见大士(即佛祖)独修苦行,即从天降,化为罗刹,试探其心。
罗刹在大士前朗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士闻“半偈”,心生喜欢,四顾唯见罗刹,便谓:“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
”罗刹说:“我今饥逼,实不能说。
”大士问:“汝食何食?”罗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饮者,唯人热血。
”大士闻言,坦言:“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还脱下鹿皮衣为罗刹敷座。
罗刹于是宣说了后“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深思其义,并把偈语写在石壁、道树上。
然后,大士“升高树上,投身于地”。
此时,罗刹还复为帝释,接住大士之身,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
由以上所引可知,“半偈”典故的核心或曰精髓,在于佛祖为求偈竟,可以舍身。
这一蕴含丰腴的典故在郎士元的原诗里,不过是构成其禅家意境的语词道具,一闪而过,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移植到秋白笔下,却无形中激活了诗人心中郁积已久的悲剧情结——我情愿以鲜血与生命来换取真理和理想,然而,最终却又只能怀着深深的歉疚与遗憾告别现实的一切!那么,一切缘何是“半偈”?这“半偈”分明意味着不完整,不圆满,它在秋白的诗中和心中究竟是指什么?直接答案已无处寻找,我们只能间接地求助于作者的“心史”。
不妨再读《多余的话》。
在这篇最后的独白里,秋白一再写道:我只有“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智识”,读过“极少几本的书籍”,“认识是根本说不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部分……我都没有系统的研究过。
资本论——我就根本没有读过,尤其对于经济学我没有兴趣。
我的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识,差不多都是从报章杂志上的零星论文和列宁的几本小册子上得来的”。
“我对这些学问(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者注),的确只知道一点皮毛。
当时我只是根据外国文的书籍传译了一下,编了一些讲义。
现在看起来,是十分幼稚,错误百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