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围精选校核。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增加人口 、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要素,识别城镇建设适 宜区。结合海洋资源优势,识别海洋开放利用适宜 区。
结合当地实际,可针对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 自然景观资源等,开展必要的补充评价。
第四章
C+、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各 项因素评价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要性等级。 ▪水源涵养→吸纳滞留量
水源涵养量=降水量-蒸散量-地表径流量 影响因素:植被类型、覆盖度、地形坡度、表土 性状等。一般,水源涵养量大小排序前50%单元定 为极重要区。 ▪水土保持→表土保护 影响因素:覆被度、坡度 坡度≥25、且覆盖≥80%,极重要区;15、60%重要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4年参与“三规合一” 试点研究时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参 加同时试点的主体功能区划研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时,提 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国土空间功能或 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
随着空间规划试点实践和研究深入,中科院将空间规 划基础性工作细化,分解为两个步骤:前步为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评价,后步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由此形成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工作基础。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 要目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景观的 结构匹配和空间组织,自然资本的维护。 ◘问题导向
环境后果显著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 ◘因地制宜
遵循自然规律,替代调整人类利益动机。
◘简便实用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第一节 “双评价”基本 概念和意义
第四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一般而言,“双评价”在进行省级(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行,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综合分析、成果应用⏹工作准备: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等⏹本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进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不是各自的独立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四部分⏹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强调对比潜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不适宜以外的区域情景分析主要强调多方案对比⏹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基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划定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基本概念生态保护为基础资源环境为条件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适用范围市县级以上包括市和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评价目标生态优先,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流程省(或市)级“双评价”是必选动作县级“双评价”是可选动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准备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期时间一致无法一致则用最新;标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总体原则两个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名称叫法⏹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承载规模本底评价的四个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本底评价⏹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成加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极重要区标准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涵养量累积水资源涵养量最高的前50%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特征坡度≥25度且植被覆盖度≥80%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略查表生态系统类型大风天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沙粒含量大风天数≥30天植被覆盖度≥15%(青藏高原30%)土壤沙粒含量≥85%森林、灌丛、草地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盐沼基岩砂质海岸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评价方法极脆弱区标准剧烈极强烈石漠化重度及以上风力侵蚀强度剧烈极强烈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略略水力侵蚀强度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示意图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渔业生产适宜区渔业生产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评价方法不适宜标准水、土、光、热组合干旱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壤肥力很差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一熟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干旱、半干旱草原饲草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低地势平坦相对集中连片略略湿润、半湿润受自然条件约束小饲料供给环境容量备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可捕获渔业资源鱼卵幼稚渔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水域水域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环境、粮食、地质安全后⏹省级评价不适宜区⏹市县评价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度海拔过高地址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承载规模评价本底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短板理论,取最小值作为最大合理规模⏹省级以市级(或县级)为单元⏹市级以县级(或乡镇)为单元注:从承载规模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来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承载力”这个词不成立,应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承载规模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耕地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畜牧合理规模渔业合理规模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以水定人、已人定地”承载规模评价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与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都强调对比⏹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对比国家、省,对标国际⏹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对比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承载规模与现状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潜力分析,针对评价结果中的不适宜以外区域⏹情景分析,整合多要素、形成多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整体的相对性⏹生态保护——底线⏹农业、城镇——多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主体功能定位⏹单一的直接确定⏹非单一的综合分析后确定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种植业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优选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先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重大基础设施和各个服务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内容流程标准
国家国土空间规划评价是一项透彻的评估,审视空间规划的运作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这基本上是对两件事的检查:规划过程的进行过程和规划的实际实现。
当评估规划过程时,都是为了检查事情在效率,透明度方面是如何运行的,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我们正在研究不同的团体和大众参与的程度,是否所有的法律和政策框都被勾选了,以及资源和能力是否足以扼杀这项工作。
这就像给计划过程一个检查,看看它是否在所有气瓶上开火,是否每个人都在同一页。
这有点像确保规划过程击打所有正确的音符和跳舞的调。
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一切是如何真正形成的!
在评估的画面上,我们描绘了空间开发的精髓,每一个分析的精髓土地使用分配、基础设施增长和环境监护。
在这里,我们探索成就的线条,把社会和经济进步的线条结合在一起。
但是,我们评价的肖像并不限于这个领域。
它超越范围,包含可持续性、复原力和适应性的概念,因为我们的空间规划舞动优雅,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节奏、自然的愤怒以及人口潮流。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本文选自《国土空间规划》,吴次芳等著一、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内涵所谓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框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和空间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条件下,资源环境所能维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
其主要包括两大内涵:①指区域内固有自然资源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限度及潜力。
②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负外部性的容纳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在特定目标、需求与条件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维来探索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支撑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确定区域内资源环境条件本底、状态、潜力和趋势的评价。
从评价对象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注的是国土空间内资源禀赋、环境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三大基本要素。
从研究内容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注的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探索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的现时状态奠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并且受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影响。
一般而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
从研究目的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在挖掘资源禀赋支撑人类社会活动的程度,定位环境要素约束人类社会活动的阈值,旨在理解资源环境承载与人类开发活动强度的矛盾,推动国土空间开发的资源环境与社会活动的统筹协调。
2.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国土空间适宜性指国土空间的城镇扩张、农业开发、生态保护等不同开发方式、功能和空间的适宜程度。
其主要包括两大内涵:①探索以土地为载体的多种适宜性,如城镇开发适宜性、农业开发适宜性、生态保护适宜性等。
②基于空间视角研判区域内国土开发方式、功能定位和结构组织。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在特定目标、需求与条件下,分析不同国土开发方式、功能和空间在特定资源环境背景下的适宜程度的评价。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一、单项评价基于县域面积、高程以及现有数据,将栅格单元选取为15*15m进行评价。
(一)土地评价扣除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以及水库水面进行计算1、农业生产:(1)坡度分级:使用全域DEM(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2)集成评价:由于没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厚度等数据,只能以坡度分级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2、城镇建设:(1)坡度分级:使用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2)地形起伏度:使用15*15m栅格计算,采用30*30邻域,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将地形起伏度分级如下:(3)高程: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现将县域内高程进行分级如下:(4)集成评价:将坡度、地形起伏度、高程以同等权重进行集成,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二)水资源评价基于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多年平均降雨量和修正因子两种评价指标。
1、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协同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层,并按如下分级: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均采用上述评价方法。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12-410mm之间,因此农业生产水资源评价和城镇建设多年平均降雨量结果为一般、较差,取值为3、4。
2、修正因子:根据评价区域内地层类型,将第四系全新统所在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升一级。
3、集成评价:将修正后的水资源评价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水资源评价分级结果表(三)环境评价1、城镇建设:城镇建设环境评价包括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评价(1)大气环境容量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采用年平均风速作为评价指标,统计级周边气象台多年平均风速,通过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风速图层,并按如下分类:经计算得出县域内平均风速为2.044-2.066m/s,因此大气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较低,取值为3。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规划师杂志社2019/7/24空间规划类术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承载水平。
是判断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1)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
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高度重视。
双评价双评估内容
双评价双评估内容
“双评价双评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主要关注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更侧重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和国土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等要素条件,评估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双评估”是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以及现行空间类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主要从数量、质量、布局、结构、效率等角度,找出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所在,同时可结合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因素的变动趋势,分析国土空间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
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则是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林业草业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类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识别不同空间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总结成效和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件或咨询专业人士。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思考与探索
国⼟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思考与探索导读:1、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指的是对⾃然资源禀赋和⽣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是确定国⼟空间在⽣态保护、农业⽣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等级,也指在⼀定国⼟空间内⾃然资源、环境容量和⽣态服务功能对⼈类活动的综合⽀撑⽔平。
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的是国⼟空间对城镇建设、农业⽣产等不同开发利⽤⽅式的适宜程度,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空间进⾏城镇建设、农业⽣产的适宜程度。
2、总体技术流程“双评价”应本着尊重规律、⽣态优先、因地制宜、简便易⾏的原则,在充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如果涉及海域,还将开展陆海统筹。
对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采⽤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并进⾏综合分析,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撑。
3、数据准备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是“双评价”的重要保障,也是“双评价”重难点之⼀。
收集数据时应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与可获取性,所需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地资源、⽔资源、环境、⽣态、灾害、⽓候⽓象等,数据质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评价流程(1)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的指标体系聚焦三类功能(⽣态保护、农业⽣产、城镇建设),六⼤要素(⼟地资源、⽔资源、海洋资源、环境、⽣态、灾害),评价的重点要结合区域本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阈值。
(2)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在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态保护、农业⽣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综合集成评价结果对应三类功能,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依次分级。
(3)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态保护、农业⽣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双评价⼯作的要求(1)科学、系统、规范化双评价成果是国⼟空间规划的基础,需要有⼀套科学、系统、规范化的实施办法来保证双评价⼯作顺利实施。
空间规划之两个评价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两个评价”“两个评价”是指“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
开展“两个评价”是省级空间试点方案确立的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两个评价”是开展空间规划的基础和划定“三区三线”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揭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并进行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依据;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式。
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
结合现状地表分区、土地权属,分析并找出需要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适宜城镇发展的单元地块,划分适宜等级并合理确定规模,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同时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概念内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及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基于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完整且生态功能良性发挥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选择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如自然地理特征、可利用土地资源等),对县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判分级。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探讨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综合了区域资源、环境以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三大要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通过衡量三大要素内和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结果,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为国土空间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用地布局的首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题目: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分析了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进展一、介绍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系统规划、科学布局和统筹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自2016 年开始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这有助于实现资源更加合理、产业更加协调、环境更加健康、区域更加平衡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被视作一项重要评价工作,即政府对各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二、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双评价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评价环节中,可以科学分析和评价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生态风险等因素,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2、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双评价能够从整体上考虑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为规划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通过评价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
3、保障资源有效利用双评价中的资源综合评价,将各项资源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估,能够对建设项目的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数据不够完备双评价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一环节是相对薄弱的。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分析与探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分析与探究发表时间:2020-04-14T09:07:44.173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期作者:李桐[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发展,备受各领域的高度重视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发展,备受各领域的高度重视。
为各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我国相关部门与人员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积极探究,参与到各项工作环节中,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提升我国资源利用率。
“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第十八次会议的召开中,党就明确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策略,坚持保护有限政策,逐渐优化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双评价”;问题;措施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各领域的发展都加大了对各资源的需求,为了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需要我国相关部门与人员加大资源管理力度,针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大对我国资源保护。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针对“双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全面分析,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具有针对性地分析,采取科学措施的有效解决,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而关于资源开发工作,要针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分析,绝不可为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而对资源肆意开采与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现代化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问题(一)不完善的规划体系,造成资源浪费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所产生的相关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规划体系,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无法确保整体质量与效率。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未及时发现与解决,各部门与人员之间缺乏协作,无论是对资源管理目标,还是实际管理行动等,都缺乏统一性。
双评价的理解
双评价的理解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国土空间双评价名词解释
国土空间双评价名词解释嘿,朋友!你知道国土空间双评价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名词哦!国土空间双评价呀,就好比是给我们的国土空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比如说,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那就像是给大自然的健康状况打分一样。
你想想看,要是咱不知道哪些地方生态特别重要,怎么去好好保护它们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就好比你不知道自己身体哪里比较脆弱,怎么去针对性地保养呢?)还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这就像给国土空间的“承受力”做个评估。
要是不搞清楚这个,怎么知道我们能在这片土地上搞多少建设,发展多少产业呢?(这不就跟你得知道自己能背多重的东西,才不会累垮一个道理嘛!)国土空间双评价可重要啦!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利用国土空间。
比如说,通过评价知道了哪些地方适合搞生态保护,那就得好好保护起来呀,不能随便去破坏。
(就像你知道自己的宝贝东西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一样。
)要是知道了哪些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那就可以合理地安排一些建设项目。
(这就像你知道自己哪方面能力强,就可以在那方面多发挥一样。
)在实际操作中,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呢!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手段。
他们要去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搞定的呀!(就像做手术一样,得专业的医生来才行!)而且呀,这个国土空间双评价还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呢!比如说,如果规划得好,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美丽、舒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里。
(这不就是我们都想要的吗?)要是规划得不好,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啥的。
(那可就糟糕啦!)总之,国土空间双评价真的超级重要!它就像是我们国土空间的“导航仪”,能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可得重视起来呀!。
双评价的内容和概念
双评价的内容和概念嘿,朋友!你知道啥是双评价不?这可真是个有点复杂但又超级重要的事儿。
咱先说这“双评价”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你就把它想象成是给地球这个大“家”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就好比咱人要去体检,看看身体能不能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地球也一样啊!比如说,这片土地能养活多少人?能承受多少污染?水资源够不够用?这就像是在问地球:“嘿,老兄,你能撑得住吗?”再来说说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这就像是给地球这个“家”做个装修设计方案。
咱们得琢磨琢磨,这块地适合盖房子?那块地适合种庄稼?哪块又适合搞旅游?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得精打细算,科学规划。
你想想看,如果不搞清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开发,那不就像是一个人明明身体不好,还拼命干活,最后累垮了嘛!而要是不弄明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乱搞一通,那不就跟装修房子不量尺寸,乱摆家具,搞得乱七八糟一样嘛!双评价的目的是啥呢?就是为了让咱们能更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就好比一个聪明的管家,得清楚家里的每一样东西放在哪儿最合适,怎么用最节省,才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
比如说,有些地方生态环境特别脆弱,那咱们就得小心翼翼,不能随便去开发,得像保护宝贝一样保护着。
而有些地方资源丰富,条件又好,那咱们就可以好好规划,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双评价可不是随便做做就行的,得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
要收集各种数据,分析各种因素,就跟破案一样,抽丝剥茧,找出真相。
你说要是没有双评价,咱们盲目地搞建设,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以后咱们的子孙后代可怎么办呢?咱们得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所以说,双评价真的太重要啦!它能帮助咱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让咱们的家园更美丽、更宜居。
咱们可都得重视起来,你说是不是?总之,双评价是咱们保护和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工具,得好好用起来,为咱们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李昊勋;刘淑霞;郑宏刚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2(50)14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合理布局空间建设空间的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
综述了双评价的基础内涵及意义、指标体系、方法和关联定位。
分析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确立已经由单一的、不完善的、层次性较低的指标逐渐转变为综合性的、科学性的、区域性、层次性高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也逐渐与GIS等科学技术相结合。
对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来说,它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方面进行适宜性评价。
今后应该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同时要构建二者相关的、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和一定的研究体系。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李昊勋;刘淑霞;郑宏刚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5.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评价技术指南190118
双评价技术指南190118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科学合理的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而“双评价”作为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技术指南的制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关键意义。
所谓“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旨在了解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和强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是判断区域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类型开发活动的适宜程度。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
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以土地资源为例,要评估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利用现状,判断其可用于农业、工业、城镇建设等不同用途的潜力和限制。
水资源的评价则要考虑水资源的总量、可利用量、时空分布以及水质状况,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
环境质量方面,需要关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评估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和重要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区域对于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在进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时,要考虑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气候因素等,确定哪些区域最适合发展农业。
对于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基础设施配套等因素,找出适宜城镇发展的空间。
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识别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廊道等,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双评价”技术指南 190118 为评价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规范。
它明确了评价的原则、方法、流程和指标体系。
评价原则强调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和开发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2019-07-29 10:13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
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