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单向双向
单向航道实现双向通航研究(精)
以京唐港为例论证
通过计算得出:理论上在京唐港航道利用航道边坡
情况下,2万吨级散货船在风、流压偏角不超过 7°时,可以与2万及以下散货船或杂货船、集装 箱船实施双向通航且风险较小。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 航道情况、通航环境、船舶载货等情况,利用大型 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多次不同吨级船舶间的实验, 以验证双向通航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通航风险。 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条件下,2万吨级船舶与2万 吨级以下船舶双向通航时风险较小,在流速1kn, 风力6级,船速不超过8kn情况下,只要驾引人员 谨慎操纵,基本可以安全进行。
航道的有效宽度
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规定: 单向航道:W = A + 2C 双向航道:W = 2A + b + 2C 其中:A—航迹带的宽度; b—船舶富裕宽度; C—船舶与航道底边间的富裕宽度。
航道的有效宽度
在不同风流条件下,航迹带宽度A计算如下: A = n· (L sin + B) 式中:n—船舶漂移倍数,可查表求得数值; —风流压偏角 ,可查表求得数值; L—船长(m); B—船宽(m)。
单向航道实现双向通航研究
航海模拟器教研室 张锡海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单向航道港口随着船舶到港量的增加,由于航道
的限制,使得船舶在锚地、泊位滞留情况严重。 船舶进出港占用很多时间,导致了港口泊位、门 机空闲等船的现象严重,泊位利用率不高,极大 的影响了港口正常生产作业,使航道成为港口发 展的瓶颈。 利用技术规范进行理论计算,使单向航道在不改 变现有航道工程和导助航设施布置前提下,实现 双向通航,既节省了国家和企业建设资金,又提 高了港口营运能力,解决了较大现实问题,提高 整个社会效益。
研究的总体思路
单向、双向板 配筋全图
图2.1 楼盖的主要结构形式
(a) 单向板肋形楼盖;(b) 双向板肋形楼盖;(c) 井式楼盖;(d) 无梁楼盖
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
肋形楼盖是由板、次梁、主梁等构件组成的, 板的四周可支承于次梁、主梁或砖墙上。
这种弯曲后短向曲率比长向曲率大很多的板叫 单向板。
当板的长边与短边相差不大时,由于沿长向传 递的荷载也较大,不可忽略,板弯曲后长向曲率与 短向曲率相差不大,这种板叫双向板。
两种板的弯曲如图2.2所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了这两种板的界定条件: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为了提高装配式楼盖的整体性,可采用装配整 体式楼盖。这种楼盖是将各种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 通过整结方法,使之构成整体。
由于现浇式楼盖整体刚性好,抗震性强,防水 性能好,故目前应用较多。
现浇式楼盖按楼板受力和支承条件不同,可分 为肋形楼盖和无梁楼盖。
肋形楼盖又可分为单向板肋形楼盖、双向板肋 形楼盖和井式楼盖。
(2)计算跨度。该值与支座反力的分布有关, 即与构件的搁置长度a和构件刚度有关(图2.5 )。
(3) 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荷载。楼面荷载包括永久荷载g和可变荷 载q。永久荷载包括板、梁自重、隔墙重和固定设备 重等。可变荷载包括人和临时性设备重、作用位置 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其它荷载。
(5) 折算荷载。如图2.6所示
连续梁上的恒荷载应按实际情况布置。
根据上述法则,可以确定出活荷载的最不利布 置,然后通过查附表15,按照下述公式求出跨中或
(整理)秋福师《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媒介是( )。
A. 互联网B. 信息技术C. 网络技术D. 数据挖掘满分: 2 分2.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A. 软件的瘫痪B. 硬件的损毁C. 决策失误D. 企业核心数据的损毁 满分:2 分3. 网上信息传递采用的加密形式是( )。
A. 只采用公钥加密B. 只采用私钥加密C. 采用公钥和私钥结合加密D. 无加密措施 满分:2 分4. 当前互联网上的IPv4协议下的IP 地址是 ( )。
A. 32位B. 62位C. 128位D. 48位满分:2 分5.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具有的根本优势在于()。
A.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B. 改善同供应商的关系C. 有助于整个产业运行的组织和协调D. 改善与用户的关系满分:2 分6. 加密是一个把明文变成()的过程。
A. 可读信息B. 不可读信息C. 可写信息D. 不可写信息满分:2 分7.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
A. 单学科体系B. 多学科体系C. 交叉学科体系D. 综合学科体系满分:2 分8.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的简称是()。
A. BIB. CIC. CAD. SA满分:2 分9. 下列电子商务模式中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主要应用领域的是( )。
A. B2CB. B2BC. B2GD. C2C满分:2 分10. C2C交易的最大障碍是( )A. 物流B. 商流C. 资金流D. 信息流满分:2 分二、多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V1. 基本的电子商务系统框架一般建立在三层分布式环境上,即(ABD )。
A. 客户机B. web应用服务器C. 网关D. 服务器满分:2 分2. 下列属于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的是(ABCD )。
A. 企业间的业务单元从封闭式层次结构转向开放式网状结构B. 共享信息资源C. 信息传递的方式由单向向双向转换D. 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模式满分:2 分3. 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障碍有(ABCD)。
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论学习的转型摘要:教育是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育需要从单向传播方式转向双向传播方式,以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型,改变以往课程环境的传播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发送者。
本文立足于传播学中的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原理来解释分析了学习方式的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新的转型。
关键词: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学习的转型一、概念界定(一)单向传播关于单向传播的解释有很多种,例如:《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说到“单向传播”亦称“单向沟通”。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收这种信息而不向对方反馈信息。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提到“单向传播”是指没有反馈的、直线形的传播。
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以到达受传者个人为止。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只是单方面的给与接受的关系。
传播者就是发送信息的人,受传者只是传播的目的地和信息的接收端。
反映这一观点的代表模式是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以及香农一韦弗的模式。
前者认为传播只是一个劝说和影响的过程,后者认为传播只是单方面的传通信息的过程。
它们都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因素。
50年代以来,施拉姆、奥斯古德和德弗勒等对这两个传统模式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反馈系统。
还有另外的一种解释,“单向传播”是指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位置不发生变化,传播过程不具有反馈特征,即传播者只发出信息,受传者只接收信息,双方不发生直接的交流关系。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的关系。
单向传播的优点是传播过程简单,信息传递速度快。
这种传播方式多见于下达命令、传达指示、作报告、广播等。
由于没有反馈机会,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参与感,不易于同传播者达到感情沟通。
[整理版]序贯试验
序贯试验(sequential trial)又称序贯分析,与一般临床试验不同的是,序贯试验设计可事前先不规定样本量,而是随着试验进展情况而定。
其试验设计是对现有样本一个接着一个或一对接着一对地展开试验,循序而连贯地进行,直至出现规定的结果便适可而止结束试验,所以称之为序贯试验.特点:不必事先凑足样本量,可节省30%-50%的样本量。
预先规定阳性结论所允许的假阳性率(α错误的概率)和假阴性结论所允许的假阴性率(β错误概率)序贯试验是将一对对研究对象的试验结果,首尾相接的进行比较分析,这就非常适合临床病人是陆续就诊的特点。
应用:在临床疗效研究中,适合非烈性传染病和易显疗效的病症,例如大叶性肺炎等。
如果试验用药价钱昂贵或来源较少,也可选择此序贯试验设计。
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因成本高,条件不允许成组进行比较,可以选用序贯试验方法。
试验条件能较快获得结果的试验:在临床试验中,要求获得一个试验结果所需的时间小于后一个病例加入试验所间隔的时间。
否则,虽能节约试验对象,却不能节约时间;仅以单一指标作结论依据的试验;根据逐一试验的结果,可对样本量做出增减的试验设计类型:质反应与量反应:•质反应性序贯试验指观察指标足计数资料的序贳试验;•量反应性序贳试验指观察指标是计量资料序贳试验。
封闭型与开放型:•封闭型试验需预先确定试验的最多样本数.当试验达到预先确定的样本量时试验即终•开放型序贯试验则不预先确定最多样本数,试验一直进行至达到预先规定的有效或无效准为止。
单向与双向:按单侧及双侧检验可分为单向序贯试验和双向序贯试验:•单侧检验是只要求回答A药是否忧于B,结沦可以是A药优于B药或A药不优于B药。
•双侧检验是不但要求回答A药是否优于B药.而且要求回答B药是否优于A药。
试验标准:试验的灵敏度有效及无效水平第一类错误(即处理实际无效,错误地认为有效)的概率(单向序贯试验用α表示,双向序贯试验用2α表示)第二类错误(即处理实际有效,错误地认为无效)的概率(β)试验步骤:选定试验指标制定试验标准确定试验类型画序贯试验图进行试验与结果分析。
笔试算法题(54):快速排序实现之单向扫描、双向扫描(single-directionsc。。。
笔试算法题(54):快速排序实现之单向扫描、双向扫描(single-directionsc。
议题:快速排序实现之⼀(单向遍历)分析:算法原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递归部分QuickSort,它将调⽤partition进⾏划分,并取得划分元素P,然后分别对P之前的部分和P 之后的部分递归调⽤QuickSort;另⼀部分是partition,选取划分元素P(随机选取数组中的⼀个元素,交换到数组末尾位置),定义两个标记值left和right,随着划分的进⾏,这两个标记值将数组分成三部分,left之左的部分是⼩于划分元素P的值,left和right之间的部分是⼤于等于划分元素P的值(等于p的值没有必要进⾏交换),right之右的部分是未划分的部分。
运⾏中right⾃左向右遍历,left 指向最左的⼀个不⼩于P的值,当right遇见⼩于P的元素就与left当前索引的值交换,right和left同时前进,否则right直接前进,直到数组末尾,最后将P 与left当前指向的值交换,并且返回i的值;弱势:对于已经排序的序列,运⾏效率相当于插⼊排序,因为此时的划分极其不平衡。
算法受输⼊序列的顺序影响较⼤,不能保证某个元素能放到最终位置;优势:内循环仅仅是⽐较数组元素和固定值,这种简单性正是快速排序如此⾼效的原因。
处理划分元素恰好为序列中最⼤值,或者最⼩值;性质:算法不稳定(尚未发现使基于数组的快速排序变得稳定的简单办法),任何相等的元素有可能在左右交换的过程中被重排成不同的序列。
快速排序中关键点是划分元素的选取;时间:运⾏时间为N㏒N;样例:1int partition_1(int *array, int l, int r) {2int temp;3/**4 * 利⽤rand函数随机获取l和r之间的⼀个元素作为划分值5 * 并将其与array[r]进⾏交换6 * */7 srand((int)time(0));8int pivot=rand()%(l+(r-l));9 printf("%d\n",pivot);10 temp=array[pivot];11 array[pivot]=array[r];12 array[pivot]=temp;13/**14 * 单向扫描:15 * right向右遍历array,当遇到⼩于pivot的元素,则与16 * left当前指向的元素进⾏交换,否则直接跳过,⼀直到17 * 达array的最右边18 * right为主动遍历,left为被动遍历19 * */20int left=l, right=l;21while(right<r) {22if(array[right]<array[r]) {23/**24 * 如果array[r]是array中最⼤的元素,则right25 * 遇到的所有元素都要与left指向的元素进⾏交换26 * 如果left与right相等,则交换是不必要的27 * */28if(left!=right) {29 temp=array[left];30 array[left]=array[right];31 array[right]=temp;32 }33 left++;right++;34 } else {35/**36 * 如果array[r]是array中最⼩的元素,则left会⼀直37 * 停留在l处38 * */39 right++;40 }41 }42/**43 * 最终需要将pivot元素换回其排序最终位置,也就是left当前的位置44 * */45 temp=array[left];46 array[left]=array[r];47 array[r]=temp;4849return left;50 }5152void quickSort_1(int *array, int l, int r) {53/**54 * 递归终⽌条件55 * */56if(l>=r) return;57/**58 * 利⽤partition⽅法获取划分元素59 * */60int pivot=partition_1(array, l, r);61/**62 * 划分元素已经到达最终位置,所以不⽤参与进⼀步处理63 * 分别递归处理左右部分的元素64 * */65 quickSort_1(array, l, pivot-1);66 quickSort_1(array, pivot+1, r);67 }6869int main() {70int array[]={2,5,8,2,1,6};71 quickSort_1(array,0,5);72for(int i=0;i<6;i++)73 printf("%d,",array[i]);74return1;75 }议题:快速排序实现之⼆(双向遍历)分析:算法原理:思想与上⼀种实现相同,只是使⽤不同的划分策略。
(整理)单向板课程设计指导书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形结构设计指导书2012年6月一、结构布置在肋形楼盖结构中,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格和板的布置,需注意的问题如下:(1) 承重墙、柱网和梁格布置应满足建筑使用要求柱网尺寸宜尽可能大,内柱在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设。
(2) 结构布置要合理、经济① 由于墙柱间距和柱网尺寸决定着主梁和次梁的跨度,因此,它们的间距不宜过大,根据设计经验,主梁的跨度一般为 5m~8 m ,次梁为 4m~6 m 。
② 梁格布置力求规整,梁尽可能连续贯通,板厚和梁的截面尺寸尽可能统一。
在较大孔洞的四周、非轻质隔墙下和较重的设备下应设置梁,以避免楼板直接承受集中荷载。
③ 由于板的混凝土用量占整个楼盖的50%~70%,因此,应使板厚尽可能接近构造要求的最小板厚。
根据设计经验及经济效果,板的跨度即次梁的间距一般为1. 7~2. 7 m ,常用跨度为 1.7m~2.5m 左右。
④ 为增强横向刚度,主梁一般沿房屋横向布置,并与柱构成平面内框架,这样可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
内框架与纵向的次梁形成空间结构,因此房屋整体刚度较好。
当横向柱距大于纵向柱距较多时,也可沿纵向布置主梁。
因为主梁承受的荷载较大,减小其跨度既可减少内力,又可增加房屋净高。
(3) 单向板和双向板肋形结构的区别若板的两个方向跨度比21/2l l ≤时,按双向板肋形结构设计;若21/2l l >,则按单向板肋形结构设计。
二、初步选择板、梁的截面尺寸 1、板的厚度板的尺寸除满足承载力、刚度、裂缝宽度要求外,尚应满足施工要求。
板厚取40/0l h ≥;按施工要求,一般楼板厚度为60mm~120mm ,密肋板厚度不少于50mm ,工业建筑楼板厚度不少于70mm ,本设计楼板厚度可选80mm 。
2、次梁的截面尺寸次梁高度取011~1812h l ⎛⎫=⎪⎝⎭,宽度取h b ⎪⎭⎫⎝⎛=21~31。
光纤通信试卷(整理)
光纤通信试卷(整理)在光接收机中,PIN光电二极管引入的主要噪声包括暗电流噪声和量子噪声。
光隔离器是一种光无源器件,只允许光沿一个方向通过,而在相反方向阻挡光通过。
光与物质的粒子体系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受激辐射。
产生激光的最主要过程是受激辐射。
光源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而光检测器的作用则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光中继器实现方式主要有光-电-光中继器和对光信号直接放大的中继器两种。
光纤传输衰减分为材料的吸收衰减、光纤的散射衰减和辐射衰减。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中,误码性能和抖动性能是系统传输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
光纤中的传输信号由于受到光纤的色散和损耗的影响,使得信号的幅度受到衰减,波形出现失真。
光与物质作用时有输出功率与效率、输出光谱特性和响应速率与带宽三个物理过程。
光纤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光纤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纤芯、包层,其中纤芯部分是用来传导光信号的。
光纤的传输特性包括损耗特性和色散特性,而光纤的色散又分为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模式色散。
光纤的分类中按传输的模式来分可分为单模和多模光纤,按纤芯的折射率分布的不同来分可分为阶跃型和渐变型光纤。
光纤通信中常用的三个低损耗窗口的中心波长分别为0.85um、1.31um和1.55um,而最低损耗窗口的中心波长是在1.55um。
目前光纤通信所用光波的光波波长范围为0.8~1.8um,属于电磁波谱中的近红外区。
EDFA称为掺铒光纤放大器,其实现放大的光波长范围是1.53~1.56um。
光纤通信是以光纤为传输媒质,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系统的长期平均误码率定义为传送错误的码元数占传送的总码元数的百分比,反映突发性误码。
而严重误码秒(SES)和误码秒(ES)是用来评价系统性能的两个指标。
单模光纤是指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传输单一基模的光纤,而其波长色散则分为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光纤色散。
mBnB码又称为分组码,它将输入码流中M比特分为一组,然后变换为N比特。
沟通游戏画图(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有效)课件
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建立信任和友谊。
沟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 效果。
沟通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通过沟通,人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沟通的障碍
语言障碍
由于语言差异、口音、 语速等因素,可能导致 信息传递和理解的不准确。
尊重
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对方。即使自己不同意对方的看 法,也需要尊重对方的立场,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倾听和表达技巧
倾听
在沟通中,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 和观点,不要打断对方或者过早地表 达自己的看法。倾听不仅是对对方的 尊重,也是了解对方观点和需求的重 要方式。
表达
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语言。同时, 需要注意语气和措辞,避免引起不必 要的误会或冲突。
可以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增强沟通效果和双方的理 解。
信息传递过程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反馈调整沟通内 容。
单向与双向沟通的比较
01
单向沟通适用于简单、 明确的信息传递,如发 布通知、公告等。
02
双向沟通适用于需要互 动和交流的复杂沟通场 景,如谈判、会议等。
03
在单向沟通中,信息发 送者需要确保信息简洁 明了,避免产生歧义。
通过双向沟通,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和需求, 从而更好地协调和配合工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和绩效。
PART 04
如何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
建立信任和尊重
信任
建立双向沟通的基础,需要双方都能够信任对方,相信对方是出于善意和诚实 的态度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和透明度,让对方感 受到自己的可信度。
公差等级表(整理全)
公差与配合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自由公差的概念及公差等级表何谓自由尺寸公差 ?旧国标(HG)159-59中,在基准件公差上,把精度等级分成 12级。
取自其中8、9两级精度基准件公差,称为自由尺寸公差。
将偏差分为;单向(+)或(-)、双向(±)二种。
在自由尺寸公差的注解中提示; ① 自由尺寸公差仅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
② 自由尺寸公差在工作图上不标注。
③ 单向偏差对于轴用(-)号,对于孔、孔深、槽宽、螬深及槽长用(+)号,其余均用双向正负偏差(±)。
④ 不能纳入上述明确原则的自由尺寸,且有单向偏差要求时,设计者应在工图中注出,否则按双向偏差制造。
修定后国标(GB)1800-79中,标准公差分20级。
即;IT01、IT0、IT1至IT18。
IT表示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IT01至IT18等级依次降低。
并制定(GB)1804-79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规定有三条: ① 规定的极限偏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可用于非切削加工的尺寸, ② 图样上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按本标准规定的系列,由相应的技术文件作出具体规定。
③ 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规定为IT12至IT18。
一般孔用H(+);轴用h(-);长度用(±)? IT(即Js或js)。
必要时,可不分孔、轴或长度,均采用 ? IT(即Js或js)。
根据国际标准ISO 2768,以下为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表。
这个未注公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适用于一般的冲压加工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适用于:线性尺寸:例如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直径、半径、距离、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角度尺寸:包括通常不标出角度值的角度尺寸,例如直角(90°);机加工组装件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不适用于:· 已有其他一般公差标准规定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括号内的参考尺寸;· 矩形框格内的理论正确尺寸。
单向可控硅与双向的区分判断好坏
单向双向可控硅的判断
首先:可控硅(也叫晶闸管)分为单向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都有着三个引脚,但三个引脚的种类两种类型的可控硅却不一样。
单向可控硅的三个引脚分别为:G(控制极)、A(阳极)、K(阴极);
双向可控硅的三个引脚则是:G(控制极)、T1(输入端)、T2(输出端)。
其实,双向可控硅就是由两个单向可控硅反向并联所组成的。
说一下单向可控硅与双向可控硅的区分方法:
1、区分单向、双向可控硅的方法:拿来一只万用表,用万用表的RX1档来分别对可控硅三个引脚进行两两正反的测量,这样一共需要测量这个可控硅六次,且这六次中,如果只有一次测得可控硅的数值在几十到几百欧之间,则可以判定测量的这个可控硅是单向可控硅。
万用表上的红笔所接的引脚是K极,黑笔接的则是G极,剩下的那个引脚是A极。
如果在测量当中的结果上,有两个引脚的正反值都在几十到几百欧之间的话,那么这个可控硅就是双向可控硅。
2、区分可控硅的好坏:
在单向可控硅中:把万用表打到RX1档上,红笔连接到K极,黑笔则同时连接到G极和A极上,然后,松开G极的同时,不要断开A极,这时候的万用表指针应该在几十到一百欧之间,然后在断开A极,这个时候指针就退回原位去了,这就说明这个单行可控硅是好的。
在双向可控硅中:用万用表的红笔接T1极,黑笔同时连接G、T2极,然后和单向可控硅的步骤一样,第一次指针完了之后,再次重复指针要比上一次大十几几十欧左右,则可以说明双向可控硅是正常的。
区分单向和双向可控硅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整理)单向板双向板
二.计算简图墙体基础1.计算模型及简化假定主梁一般传力路径(见附图):板次梁柱基础墙体基础计算模型(简图):板:以次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梁宽为1米);次梁:以主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主梁:以柱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小结:单向板楼盖结构可简化为三种不同的多跨连续梁.简化假定:(1)梁在支座处可以自由转动,支座无竖向位移;(2)不考虑薄膜效应(即假定为薄板);(3)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4)实际跨数小于和等于五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实际跨数大于五跨且跨差小于10%时,按五跨计算.上述假定的物理意义:对于(1):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和柱对主梁的扭转刚见图12-4 度;忽略了次梁,主梁和柱的相对竖向变形;由此带来的误差通过"折算荷载"加以消除.对于(2):由于支座约束作用将在板内产生轴向压力,称为薄膜见图12-5 力或薄膜效应,它将减少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这种有利作用在计算内力时忽略,但在配筋计算时通过折减计算弯矩加以调整.对于(3):主要为计算简单.对于(4):方便查表计算,可由结构力学证明.2.计算单元和从属面积(1)计算单元:板—取1米宽板带;(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根梁.(2)从属面积:板—取1米宽板带的矩形计算均布荷载;(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相应的矩形计算均布和集中荷载.3.计算跨度(见附图)次梁的间距就是板的跨长;主梁的间距就是次梁的跨长;跨长不一定等于计算跨度;计算跨度是指用于内力计算的长度.计算跨度的取值原则:(1)中间跨取支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边跨与支承情况有关,参见图12-7.4.荷载取值(1)楼盖荷载类型:恒载(自重)和活载(人群,设备)(2)荷载分项系数恒载一般取1.2;活载取1.4;特殊情况下查阅规范.(3)折算荷载A.折算意义:消除由于前述假定(1)所带来的计算误差;B.折算原则:保持总的荷载大小不变,增大恒载,减小活载;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结构上时不折算;C.折算方法:见书上P.7公式(12-1)和(12-2)及其符号说明.注意:主梁不作折减三.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1.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1)原则:A.活荷载按满布一跨考虑,即不考虑某一跨中作用有部分荷载的情况;B.在此布置下,相应内力最大(绝对值).(2)活荷载最不利布置规律由结构力学可证明(参见图12-8):A.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B.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应在该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该跨左右邻跨布置,然后隔跨布置;C.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或该支座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2.内力计算(1)对于相应的荷载及其布置,当等跨或跨差小于等于10%时,可直接查表用相应公式计算(如查附录7,P.519);(2)公式(12-3)和(12-4)中的荷载应为折算荷载,其他相同.3.内力包络图(1)意义:确定非控制截面的内力,以便布置这些截面的钢筋.(2)内力包络图的作法:见附图,以五跨连续梁为例加以说明.步骤1:由于对称性,取梁的一半作图;步骤2:分别作组合A~D情况下的弯矩图;步骤3:取上述弯矩图的外包线即为所求弯矩包络图.(3)剪力包络图的作法同理.4.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计算值)(1)问题的提出:由于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直线,故所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剪力是支座中心线处的数值,实际最危险的截面应该在支座边缘,所以应将所求得的数值加以调整,见附图.(2)具体作法:P.9公式(12-5)~(12-7)及其说明.讨论:关于弹性法的缺陷四.超静定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1.应力重分布与内力重分布应力为 : .由于,混凝土分配到的应力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在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中都可能发生.(2)内力重分布:超静定结构存在多余联系,其内力是按刚度分配的.在多余联系处,由于应力较大,材料进入弹塑性,产生塑性铰,改变了结构的刚度,内力不再按原有刚度分配,这种现象称为"内力重分布"."内力重分布" 只会在超静定结构中发生且内力不符合结构力学的规律.2.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12-10.(2)塑性铰的特点:通过与理想铰比较可看出如下几点塑性铰理想铰A:能承受(基本不变的)弯矩不能承受弯矩B:具有一定长度集中于一点C:只能沿弯矩方向转动任意转动(3)塑性铰的分类动小,脆性).(4)塑性铰对结构的影响A:使超静定结构超静定次数减少,产生内力重分布;B:塑性铰出现时,只要结构不产生机动,仍可承受荷载;或者说,当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使结构产生机动时,结构才失效.3.内力重分布的过程P.12的两跨连续梁的情况自学.为进一步了解,现补充两端固定梁说明.由于MA>MC,所以将会在A或B处先产生塑性饺,使原有两端固定梁变成两端简支梁.假定当g作用时,恰好支座出现塑性铰,此时支座和跨中弯矩分别为:A B L此时若在梁上再作用q,此时支座弯矩不增加,跨中弯矩增加为:4.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充分的内力重分布: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使结构成为机动.主要影响因素(2)斜截面承载力:在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之前不能产生斜截面破坏,否则不能形成充分的内力重分布;(3)正常使用条件: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一般要求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应出现塑性铰,以防止出现裂缝过宽或挠度过大.5.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问题:目前的内力计算方法与配筋计算方法不相协调解决办法(之一):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考虑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能正确估计结构的裂缝和变形;(3)可人为控制弯矩分布,简化结构计算;(4)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提高经济性.下列情况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1)裂缝宽度和挠度要求较严格的构件;(2)直接承受动荷载和重复荷载的构件;(3)预应力和二次受力构件;(4)重要的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构件.五.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内力计算1.调幅法的概念和原则(1)调幅法的概念:对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内力(人为)进行调整,然后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配筋计算,是一种实用计算方法,为大多数国家采用.(2)弯矩调幅法的做法:引入弯矩调幅系数,其计算公式为为结构力学计算的弯矩; 为调幅后的弯矩;因为,所以有关系: ,即有结论:调幅弯矩值小于等于结构力学计算值.例P.15一两跨连梁(图12-14)(3)调幅法的原则A.应验算调幅后的内力(即平衡)和正常使用状态,并有相应构造措施;B.不宜采用高强材料,且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满足下列条件:(4)调幅法的计算步骤A.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荷载最不利布置下若干控制截面(通常为支座截面)的弯矩最大值;B.采用调幅系数(不超过0.2)降低该弯矩值,采用公式(12-11);C.跨中弯矩值取结力计算值和(12-12)式计算值的较大者;D.调整后的各弯矩值应大于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的1/3;E.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和调整后的支座弯矩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2.用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1)等跨连续梁计算条件:各跨均布荷载相等,集中荷载的大小和间距相等.计算方法:查表并用下式计算A.弯矩:均布荷载时:集中荷载时:B.剪力:均布荷载时: ;集中荷载时:上述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见P.16-17的说明.为方便记忆,将表12-1中各系数的位置表示在附图中.(2)等跨连续板表12-1中系数的推导,见P.18(自学)3.用调幅法计算不等跨连续梁,板采用前述原则和步骤进行,但不能直接使用上述表格,各内力的调幅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 例(12-1)自学.六.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设计要点:A.板厚的要求;B.区分端区格单向板和中间区格单向板,前者的内支座弯矩和中间跨的跨中弯矩可折减20%(解释P.21及图12-24或附图).C.板一般不进行抗剪计算,因混凝土的能力足够且板上仅考虑均布荷载;D.一般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构造1)受力筋:与板的短边平行,直径在6到12毫米之间,直径不一多于两种;布置形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见图12-18;满足一定条件时(等跨,等厚度,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3等),可直接按该图进行钢筋的弯起或截断,否则应作包络图.2)板中构造钢筋:A.分布筋,平行于长跨,布置于板底部,受力筋之上,如下图: 受力筋分布筋B.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如下图:C.与墙体垂直的附加负筋:见图12-20;D.板角附加短钢筋:见图12-20.2.次梁(1)设计要点1)可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3)当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为防止过早出现斜截面破坏,可将计算得到的箍筋用量提高20%.(2)配筋构造当等跨,等截面和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等于3时,纵筋的弯起和截断可按图12-21布置,否则按包络图布置.3.主梁(1)设计要点1)内力计算时,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2)配筋计算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2)构造特点1)主梁与次梁相交处上部钢筋布置按下图:2)对于主梁与次梁相交处的主梁上,由于间接加载,为防止主梁腹部产生局部破坏,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如下图:附加横向钢筋具体计算方法和布置范围P.26,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箍筋加密以方便施工.介绍例题P.27.§12.3 双向板肋梁楼盖一.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1.四边支承板弹性工作阶段的受力特点(见图12-33和12-34)(1)理论依据:弹性力学薄板理论;(2)主要结论:相邻板带之间存在剪力,构成扭矩;主弯矩作用下板底部将产生45度方向的裂缝.2.四边支承板的主要试验结果(见图12-35)特点:板底部裂缝沿45度方向;板顶裂缝沿支承边发展呈椭圆形.二.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对于非规则的双向板,一般按薄板理论直接计算内力;对于规则的双向板,根据薄板理论制成表格后,查表计算.现加以讨论.1.单跨(单区格)双向板计算公式:几点说明(强调):(1)上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见P.40;(2)表中系数的数值与板的四边支承条件和所求弯矩的位置有关,见附录8,P.527;(3)上式未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实际计算时必须考虑,此时混凝土的泊松比近似取0.2;(4)上式所求弯矩是单位长度的弯矩.2.多跨(多区格)双向板实际工程中单区格较少,一般为多区格楼盖.实用做法:将多区格楼盖简化为单区格板,然后按单区格查表计算.(1)跨中最大弯矩由薄板理论可知,跨中产生最大弯矩时,荷载为棋盘布置,可将多跨双向板楼盖分解为单跨板查表计算,将荷载重新组合,如附图所示.显然,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对于,中间的板块,按四边固定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端部的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对于,按四边简支荷载为q/2的情况查表;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y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y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将,分别产生的x及y方向的弯矩叠加,即得跨中最大弯矩为:按上述计算值进行配筋计算.(2)支座最大负弯矩最不利活荷载的布置形式为全部楼盖满布.中间板块按四边固定的情况查表;端部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角部板块按二边固定二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相邻支承边上的负弯矩取绝对值较大者.三.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的计算(自学)四.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由于板四周受到梁的约束,将使实际弯矩有所减少.所以规范允许将计算弯矩值折减.(1)中间跨的跨中弯矩,中间支座弯矩可减少20%;(2)其余部位视情况确定;(3)角部板块不折减.2.构造要求配筋形式:弯起式和分离式;如图12-42,中间板带按计算配筋;边缘板带取一半;其余构造筋同单向板.五.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1.支承梁承担的荷载板上作用的均布荷载按就近原则传递给支承梁,见附图.2.支承梁的结构模型:多跨连续梁3.设计步骤(1)荷载简化:采用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将T形和三角形荷载分布简化为均布分布.现以三角形分布为例加以说明.均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为:(a)假定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采用结构力学解出,再令,即可解得等效荷载: (b)对于T形分布的均布荷载作类似的计算,也可求得相应等效荷载.于是,求解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内力时,不须解超静定结构.先根据(b)式求等效荷载,再代入(a)式求支座弯矩;原超静定结构转化为三角形荷载和支座弯矩作用下的静定结构.各种类型分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等效弯矩可查有关计算手册.(2)按最不利活荷载求控制截面的内力,原则同单向板楼盖梁.(3)作包络图进行配筋计算.六.双向板设计例题(简介)§12.4 无梁楼盖(自学)§12.5装配式与装配整体式楼盖一.概述1.装配式:所有构件均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然后起吊安装;整体性差,不利与抗震,仅适用于混合结构的多层房屋.2.装配整体式:部分构件(板)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部分构件(柱)现浇,整体性强于装配式,适用于框架等小高层结构.3.一般采用标准化构件生产.二.预制板与预制梁1.预制板的形式:普通混凝土预制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轻质混凝土预制板和其他新型材料预制板(墙体).各种形状的预制板见图12-54.2.预制板的尺寸:标准化,一般根据开间或进深,柱距和施工方便确定,可查表准图选用.3.预制梁:普通混凝土预制梁,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简支梁,连-------------续梁,矩形截面,T形截面和花篮梁,见图12-55.三.预制构件的计算特点1.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吊装验算(自重乘以1.5,吊环验算).四.铺板式楼盖的连接1.连接的目的:加强各构件的联系,确保结构的整体性.2.连接的方法:见P.65-67的标准图.-------------。
(激励与沟通)活动单向、双向沟通实验
活动100 单向、双向沟通实验(一)目的1.藉由参与证验双向沟通的良好功能。
2.探索在家庭、社交和工作环境中的沟通运用。
(二)一般说明1.团体大小:不限制。
2.时间:约四十五分钟。
3.教材:(1)海报纸和彩色笔。
(2)每位成员发给两张白报纸和一枝铅笔。
(3)给示范者一份图一与图二的图样。
4.场地:让每位成员均能面对示范者坐著的房间,万一有困难只要能看到彼此即可。
(三)实施程序1.领导者藉著互相讨论,谈谈沟通的内容、方向、网脉或干扰方面的因素剖析。
2.向团体解释将下列练习让大家参与,以证验沟通的方向。
(1)领导者选一位示范者以及一或两位的观察者。
提示每位成员拿出已备好的一枝铅笔和两张白报纸,并请他们将一张标明图一,另一张标明图二。
(2)向团体说明,该示范者将告诉大家如何画一组方场图形。
所有成员只要按示范者的说明在图一的纸上,画出正确的方块。
每个人不仅不能问问题,也不能将听到的作任何反应,默默地跟著示范者说明画出方块。
(3)示范者可先研究一下图一的方块排列(约两分钟)。
(4)指示观察者记录示范者或成员的行为和反映。
130(5)领导者预备下列三种画在海报纸上的表。
(6)领导者请示范者背向团体或站在幕后,然后开始进行,提醒他告诉团体成员尽可能画出又快又正确的方块图形。
也再度提醒团体成员不能问问题。
(7)将示范者完成说明所花费的时间,记载于表三的图一内。
(8)每位成员估计他可画出的方块数目,统计后记入表一上之[估计]栏内。
(9)第一阶段的经验再重复,但略有些修正:示范者使用图二,且被允许反映团体成员的问题,并请成员使用标明图二的白报纸。
(10)领导者将成员在第二阶段所估计画出的方块数统计入表二。
然后,将表一和表二的数字为图一和图二求出平均数,再将平均数记入表三。
(11)向团体亮出两份正确的方块图形。
每位成员算算他所画出真正正确方块的数目。
表一(给图一用)表二(给图二用)表三(总计)(12)领导者统计成员所画出正确方块数目,记入表一和表二的最后一栏。
(整理)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整理)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法.(⼀)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法1.单跨双向板的弯矩计算为便于应⽤,单跨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已编制成弯矩系数表,供设计者查⽤。
在教材的附表中,列出了均布荷载作⽤下,六种不同⽀承情况的双向板弯矩系数表。
板的弯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M = 弯矩系数×(g+p)l x2{M=αmp(g+p)l x2 αmp为单向连续板(αmb为连续梁)考虑塑性内⼒重分布的弯矩系数。
}式中M 为跨中或⽀座单位板宽内的弯矩(kN·m/m);g、p为板上恒载及活载设计值(kN/m2);l x为板的计算跨度(m)。
2.多跨连续双向板的弯矩计算(1)跨中弯矩双向板跨中弯矩的最不利活载位置图多跨连续双向板也需要考虑活载的最不利位置。
当求某跨跨中最⼤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载,并在其前后左右每隔⼀区格布置活载,形成如上图(a)所⽰棋盘格式布置。
图(b)为A-A剖⾯中第2、第4区格板跨中弯矩的最不利活载位置。
为了能利⽤单跨双向板的弯矩系数表,可将图(b)的活载分解为图(c)的对称荷载情况和图(d)的反对称荷载情况,将图(c)与(d)叠加即为与图(b)等效的活载分布。
在对称荷载作⽤下,板在中间⽀座处的转⾓很⼩,可近似地认为转⾓为零,中间⽀座均可视为固定⽀座。
因此,所有中间区格均可按四边固定的单跨双向板计算;如边⽀座为简⽀,则边区格按三边固定、⼀边简⽀的单跨双向板计算;⾓区格按两邻边固定、两邻边简⽀的单跨双向板计算。
在反对称荷载作⽤下,板在中间⽀座处转⾓⽅向⼀致,⼤⼩相等接近于简⽀板的转⾓,所有中间⽀座均可视为简⽀⽀座。
因此,每个区格均可按四边简⽀的单跨双向板计算。
将上述两种荷载作⽤下求得的弯矩叠加,即为在棋盘式活载不利位置下板的跨中最⼤弯矩。
(2)⽀座弯矩⽀座弯矩的活载不利位置,应在该⽀座两侧区格内布置活载,然后再隔跨布置,考虑到隔跨活载的影响很⼩,可假定板上所有区格均满布荷载(g+p)时得出的⽀座弯矩,即为⽀座的最⼤弯矩。
单向板双向板的图解
单向板双向板的图解+cad单向板: (dan xiang ban) one-way slab楼板一般是四边支承,根据其受力特点和支承情况,又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
在板的受力和传力过程中,板的长边尺寸L2与短边尺寸L1的比值大小,决定了板的受力情况。
双向板: (shuang xiang ban) two-way slab四边支承的长方形的板,如长跨与短跨之比相差不大,其比值小于二时称之为双向板。
在荷载作用下,将在纵横两个方向产生弯矩,沿两个垂直方向配置受力钢筋。
1单向板one-way slab楼板一般是四边支承,根据其受力特点和支承情况,又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
在板的受力和传力过程中,板的长边尺寸L2与短边尺寸L1的比值大小,决定了板的受力情况。
根据弹性薄板理论的分析结果,当区格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超过一定数值时,荷载主要是通过沿板的短边方向的弯曲(及剪切)作用传递的,沿长边方向传递的荷载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可称其为“单向板”。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沿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对于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比值大于3时,可按沿短边方向的单向板计算,但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当长边与短边比值介于2与3之间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长边与短边比值小于2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双向板two-way slab四边支承的长方形的板,如长跨与短跨之比相差不大,其比值小于二时称之为双向板。
在荷载作用下,将在纵横两个方向产生弯矩,沿两个垂直方向配置受力钢筋。
天津大学出版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第三版),即本科生教材. 第一页"单向板肋梁楼盖"上写着边长比值大于3的时候,可按照单向板计算,然后是计算原理和假设,包括荷载折算,不利布置影响和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在第21页的"1.4 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中有一段话提到了:对于四边支承板,边长比2-3时,板仍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双向受力特征,宜按照双向板计算....当边长比值大于3时,沿长边方向的钢筋可按构造要求配制.".本书第二章,第38页,前言提到当边长比<=2时,这种四边支承板称为双向板,由双向板和支承梁组成的楼盖称为双向板肋梁楼盖. 总之,天大这本教材的思想和混凝土规范是一致的,一般也一直以3.0,而不是2.0作为单向板判断的标准.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vue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的理解
vue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的理解在Vue中,数据流是指数据在组件之间的传递方式。
Vue采用了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两种方式。
1. 单向数据流:在Vue中,数据是从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的,子组件不能直接修改父组件的数据。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数据的流动方向清晰,易于追踪和调试。
在父组件中通过props将数据传递给子组件,在子组件中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渲染或其他操作。
当父组件的数据发生变化时,会触发子组件的重新渲染。
2. 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双向数据流允许数据在父组件和子组件之间进行双向的同步更新。
在Vue中,可以使用v-model指令实现双向绑定。
v-model可以在表单元素(如input、select、textarea)上创建双向数据绑定。
当用户在表单元素中输入内容时,数据会自动更新到组件的data属性中;同时,当data属性的值发生变化时,表单元素中的内容也会同步更新。
双向数据流的好处是可以简化代码,减少手动更新数据的工作量。
但过度使用双向绑定可能会增加代码的复杂性和难以维护性。
因此,在实际开发中,推荐尽量使用单向数据流,只在必要时才使用双向绑定。
除了以上两种数据流方式之外,Vue还提供了事件传递机制来实现组件之间的通信。
通过在子组件中触发自定义事件,并在父组件中监听这些事件,可以实现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互。
总结来说,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是Vue中数据传递的两种方式,单向数据流通过props实现父子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而双向数据流通过v-model指令实现数据的双向绑定。
在实际开发中,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数据流方式,可以使代码更加清晰和易于维护。
vue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的理解
vue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的理解Vue.js 是一个基于组件化、响应式、MVVM 模式的前端框架,其中数据的流动方式主要有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种数据流动方式进行解释和讨论。
1. 单向数据流:在单向数据流中,数据从父组件流向子组件,而子组件不能直接修改父组件的数据。
这种数据流动方式有以下优点:- 数据的变更具有可预测性:由于数据只能从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减少了数据流的复杂性,使得数据变更的追踪和调试更加简单,提高了代码的可预测性。
- 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清晰:由于数据只能从父组件传递给子组件,使得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加明确,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 更容易实现性能优化:由于数据的变更只存在于父组件向子组件的传递过程中,减少了响应式系统的计算开销,有利于提高应用的性能。
2. 双向数据流(双向绑定):在双向数据流中,数据可以自动在模型层和视图层之间进行双向的变更。
当视图层数据发生变化时,模型层的数据也会跟着变化;反之,当模型层的数据发生变化时,视图层也会相应地更新。
这种数据流动方式有以下优点:- 减少了开发复杂度:双向绑定使得开发者不需要手动去更新视图或监听用户的输入来同步数据,简化了代码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 提高用户体验:双向绑定使得视图的变更和数据的变更可以实时同步,提高了用户的交互体验。
- 方便表单处理:在处理表单时,双向绑定可以方便地更新表单数据和模型数据的同步,提高了表单处理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双向绑定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和数据流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在开发中需要谨慎使用双向绑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修饰符(如.lazy、.sync)来限制数据流动的方向。
在 Vue.js 中,可以通过使用 v-bind 和 v-on 这两个指令来实现单向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
v-bind 指令用于将父组件的数据绑定到子组件的属性上,实现单向数据流;而 v-on 指令用于监听子组件的事件,将事件传递给父组件,实现数据的双向绑定。
单向与双向电
单向与双向电1主要特点INA170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高端双向电流监视器单片IC。
该器件具有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和低静态电流特性,并可利用输出偏移完成双向电流检测。
其偏移电压电平由外部一只电阻和电压参考设定。
当INA170单电源供电工作时,允许双向电流测量。
INA170可将差动输入电压变换成一个电流输出,输出电流在负载电阻上产生的一个电压降,可在1到100的范围设置任意一个增益。
IN-A170的主要特点如下:●具有较宽的电源电压范围:+2.7~+40V;●具有+2.7~+60V的、与电源电压独立的宽输入共模电压范围;●增益1~100可由电阻编程设定;●低静态电流:典型值为75μA;●具有10μA的低输入偏置电流;●采用薄型8引脚MSOP封装,工作温度范围可扩展到-55~+125℃。
INA170的应用领域包括:汽车、电话、计算机、电源、仪器的电流测量、便携式设备与电池后备backup系统、电池充电器和电源管理等。
2INA170的结构功能及主要参数INA170的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
表1所列是其引脚功能说明。
表1INA170引脚功能引脚符号功能1VIN+运算放大器(A1)反相输入2VIN-运算放大器(A1)同相输入3VREF 参考电压输入4GND地5Ros偏移(失调)电阻(连接在该脚与地之间)6OUT输出端(与地之间连接负载电阻)7NC不连接8V+电源电压INA170主要由运算放大器A1和偏移offsetting放大器A2组成,其内部电路组成如图2所示。
INA170主要参数范围或典型值如下:●满标度感测输入电压Vsense:V+IN-V-IN=100mV●共模输入电压范围:2.7~60V;●共模抑制比:120dB;●输入失调电压:VOS=±0.2mV;●输入失调电压温度漂移:1μV/℃;●输出跨导范围:0.99~1.01mSmA/V;●总输出误差:±0.5%;●输出摆幅:V+-0.9V至V+-1.2V;●输出电流噪声密度:20pA/Hz1/2。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介绍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介绍
沟通按照是否进行反馈,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单向沟通的介绍
单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这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单向传递),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
单向沟通中双方无论语言或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
双向沟通的介绍
双向沟通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以后还需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方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如交谈、协商等。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单向沟通的速度快,信息发送者的压力小。
但是接收者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不能产生平等和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收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不利于增加接收者的自信心,不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双向沟通的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比较
因素:时间
结果: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
因素:信息和理解的准确程度
结果: 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理解信息和发送信息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
因素 :接受者和发送者置信程度
结果: 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比较相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因素 :满意
结果: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比较满意单向沟通
因素 :噪音
结果:由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较易进入沟通过程,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计算模型及简化假定主梁一般传力路径(见附图):板次梁柱基础墙体基础计算模型(简图):板:以次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梁宽为1米);次梁:以主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主梁:以柱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小结:单向板楼盖结构可简化为三种不同的多跨连续梁.简化假定:(1)梁在支座处可以自由转动,支座无竖向位移;(2)不考虑薄膜效应(即假定为薄板);(3)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4)实际跨数小于和等于五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实际跨数大于五跨且跨差小于10%时,按五跨对于(1):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和柱对主梁的扭转刚见图12-4 度;忽略了次梁,主梁和柱的相对竖向变形;由此带来的误差通过"折算荷载"加以消除.对于(2):由于支座约束作用将在板内产生轴向压力,称为薄膜见图12-5 力或薄膜效应,它将减少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这种有利作用在计算内力时忽略,但在配筋计算时通过折减计算弯矩加以调整.对于(3):主要为计算简单.对于(4):方便查表计算,可由结构力学证明.2.计算单元和从属面积(1)计算单元:板—取1米宽板带;(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根梁.(2)从属面积:板—取1米宽板带的矩形计算均布荷载;(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相应的矩形计算均布和集中荷载.3.计算跨度(见附图)次梁的间距就是板的跨长;主梁的间距就是次梁的跨长;跨长不一定等于计算跨度;(1)中间跨取支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边跨与支承情况有关,参见图12-7.4.荷载取值(1)楼盖荷载类型:恒载(自重)和活载(人群,设备)(2)荷载分项系数恒载一般取1.2;活载取1.4;特殊情况下查阅规范.(3)折算荷载A.折算意义:消除由于前述假定(1)所带来的计算误差;B.折算原则:保持总的荷载大小不变,增大恒载,减小活载;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结构上时不折算;C.折算方法:见书上P.7公式(12-1)和(12-2)及其符号说明.注意:主梁不作折减三.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1.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1)原则:A.活荷载按满布一跨考虑,即不考虑某一跨中作用有部分荷载的情况;B.在此布置下,相应内力最大(绝对值).(2)活荷载最不利布置规律由结构力学可证明(参见图12-8):A.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B.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应在该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该跨左右邻跨布置,然后隔跨布置;2.内力计算(1)对于相应的荷载及其布置,当等跨或跨差小于等于10%时,可直接查表用相应公式计算(如查附录7,P.519);(2)公式(12-3)和(12-4)中的荷载应为折算荷载,其他相同.3.内力包络图(1)意义:确定非控制截面的内力,的钢筋.(2)内力包络图的作法:见附图,以五跨连续梁为例加以说明.步骤1:由于对称性,取梁的一半作图;步骤2:分别作组合A~D情况下的弯矩图;步骤3:取上述弯矩图的外包线即为所求弯矩包络图.(3)剪力包络图的作法同理.4.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计算值)(1)问题的提出:由于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直线,故所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剪力是支座中心线处的数值,实际最危险的截面应该在支座边缘,所以应将所求得的数值加以调整,见附图.(2)具体作法:P.9公式(12-5讨论:关于弹性法的缺陷四.超静定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1.应力重分布与内力重分布(1)应力重分布:在弹性阶段,钢筋与混凝土承担的应力是按各自的初始弹性模量分配的,例如,轴心受压构件某截面的应变为,则钢筋承担的应力为,混凝土承担的应为 ;在弹塑性阶段钢筋与混凝土承担的应力是按各自的变形模量分配的,例如,钢筋承担的应力仍然为,混凝土承担的应力为 : .由于,混凝土分配到的应力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在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中都可能发生.(2)内力重分布:内力是按刚度分配的.在多余联系处,由于应力较大,材料进入弹塑性,产生塑性铰,改变了结构的刚度,内力不再按原有刚度分配,这种现象称为"内力重分布"."内力重分布" 只会在超静定结构中发生且内力不符合结构力学的规律.2.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1)塑性铰的概念:适筋截面在钢筋屈服到混凝土压碎过程中形成的铰称为"塑性铰".参见P.11,图12-10.(2)塑性铰的特点:通过与理想铰比较可看出如下几点塑性铰理想铰A:能承受(基本不变的)弯矩不能承受弯矩B:具有一定长度集中于一点C:只能沿弯矩方向转动任意转动(3)塑性铰的分类钢筋铰—受拉钢筋先屈服,适筋截面;(转动大,延性好);混凝土铰—混凝土先压碎,超筋截面;(转动小,脆性).构的影响A:使超静定结构超静定次数减少,产生内力重分布;B:塑性铰出现时,只要结构不产生机动,仍可承受荷载;或者说,当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使结构产生机动时,结构才失效.3.内力重分布的过程P.12的两跨连续梁的情况自学.为进一步了解,现补充两端固定梁说明.由于MA>MC,所以将会在A或B处先产生塑性饺,使原有两端固定梁变成两端简支梁.假定当g作用时,恰好支座出现塑性铰,此时支座和跨中弯矩分别为:A B L此时若在梁上再作用q,此时支座弯矩不增加,跨中弯矩增加为:4.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充分的内力重分布:出塑性铰使结构成为机动.主要影响因素(1)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取决于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钢筋的品种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值;(2)斜截面承载力:在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之前不能产生斜截面破坏,否则不能形成充分的内力重分布;(3)正常使用条件: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一般要求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应出现塑性铰,以防止出现裂缝过宽或挠度过大.5.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问题:目前的内力计算方法与配筋计算方法不相协调解决办法(之一):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考虑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能正确估计结构的裂缝和变形;(3)可人为控制弯矩分布,简化结构计算;(4)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提高经济性.下列情况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1)裂缝宽度和挠度要求较严格的构件;(2)直接承受动荷载和重复荷载的构件;(3)预应力和二次受力构件;(4)重要的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构件.五.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内力计算1.调幅法的概念和原则(1)调幅法的概念:对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内力(人为)进行调整,然后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配筋计算,是一种实用计算方法,为大多数国家采用.(2)弯矩调幅法的做法:引入弯矩调幅系数,其计算A.应验算调幅后的内力(即平衡)和正常使用状态,并有相应构造措施;B.不宜采用高强材料,且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满足下列条件:(4)调幅法的计算步骤A.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荷载最不利布置下若干控制截面(通常为支座截面)的弯矩最大值;B.采用调幅系数(不超过0.2)降低该弯矩值,采用公式(12-11);C.跨中弯矩值取结力计算值和(12-12)式计算值的较大者;D.调整后的各弯矩值应大于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的1/3;E.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和调整后的支座弯矩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2.用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1)等跨连续梁计算条件:各跨均布荷载相等,集中荷载的大小和间距相等.计算方法:查表并用下式计算A.弯矩:均布荷载时: 图中.(2)等跨连续板表12-1中系数的推导,见P.18(自学)3.用调幅法计算不等跨连续梁,板采用前述原则和步骤进行,但不能直接使用上述表格,各内力的调幅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 例(12-1)自学.六.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设计要点:A.板厚的要求;图12-24或附图).C.板一般不进行抗剪计算,因混凝土的能力足够且板上仅考虑均布荷载;D.一般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构造1)受力筋:与板的短边平行,直径在6布筋B.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如下图:C.与墙体垂直的附加负筋:见图12-20;D.板角附加短钢筋:见图12-20.2.次梁(1)设计要点1)可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3)当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为防止过早出现斜截面破坏,可将计算得到的箍筋用量提高20%.(2)配筋构造当等跨,等截面和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等于3时,纵筋的弯起和截断可按图12-21布置,否则按包络图布置.3.主梁(1)设计要点1)内力计算时,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2)配筋计算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2)构造特点1)主梁与次梁相交处上部钢筋布置按下图:2)对于主梁与次梁相交处的主梁上,由于间接加载,为防止主梁腹部产生局部破坏,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如下图:附加横向钢筋具体计算方法和布置范围P.26,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箍筋加密以方便施工.介绍例题P.27.§12.3 双向板肋梁楼盖一.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1.四边支承板弹性工作阶段的受力特点(见图12-33和12-34)(1)理论依据:弹性力学薄板理论;(2)主要结论:相邻板带之间存在剪力,构成扭矩;主弯矩作用下板底部将产生45度方向的裂缝.2.四边支承板的主要试验结果(见图12-35)特点:板底部裂缝沿45度方向;板顶裂缝沿支承边发展呈椭圆形.二.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对于非规则的双向板,一般按薄板理论直接计算内力;对于规则的双向板,根据薄板理论制成表格后,查表计算.现加以讨论.1.单跨(单区格)双向板计算公式:几点说明(强调):(1)上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见P.40;(2)表中系数的数值与板的四边支承条件和所求弯矩的位置有关,见附录8,P.527;(3)上式未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实际计算时必须考虑,此时混凝土的泊松比近似取0.2;(4)上式所求弯矩是单位长度的弯矩.2.多跨(多区格)双向板实际工程中单区格较少,一般为多区格楼盖.实用做法:将多区格楼盖简化为单区格板,然后按单区格查表计算.(1)跨中最大弯矩由薄板理论可知,跨中产生最大弯矩时,荷载为棋盘布置,可将多跨双向板楼盖分解为单跨板查表计算,将荷载重新组合,如附图所示.显然,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对于,中间的板块,按四边固定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端部的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对于,按四边简支荷载为q/2的情况查表;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y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y方向的弯矩为 (未考虑泊松比 );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将,分别产生的x及y方向的弯矩叠加,即得跨中最大弯矩为:按上述计算值进行配筋计算.(2)支座最大负弯矩最不利活荷载的布置形式为全部楼盖满布.中间板块按四边固定的情况查表;端部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角部板块按二边固定二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相邻支承边上的负弯矩取绝对值较大者.三.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的计算(自学)四.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由于板四周受到梁的约束,将使实际弯矩有所减少.所以规范允许将计算弯矩值折减.(1)中间跨的跨中弯矩,中间支座弯矩可减少20%;(2)其余部位视情况确定;(3)角部板块不折减.2.构造要求配筋形式:弯起式和分离式;如图12-42,中间板带按计算配筋;边缘板带取一半;其余构造筋同单向板.五.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1.支承梁承担的荷载板上作用的均布荷载按就近原则传递给支承梁,见附图.2.支承梁的结构模型:多跨连续梁3.设计步骤(1)荷载简化:采用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将T形和三角形荷载分布简化为均布分布.现以三角形分布为例加以说明.均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为:(a)假定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采用结构力学解出,再令,即可解得等效荷载: (b)对于T形分布的均布荷载作类似的计算,也可求得相应等效荷载.于是,求解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内力时,不须解超静定结构.先根据(b)式求等效荷载,再代入(a)式求支座弯矩;原超静定结构转化为三角形荷载和支座弯矩作用下的静定结构.各种类型分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等效弯矩可查有关计算手册.(2)按最不利活荷载求控制截面的内力,原则同单向板楼盖梁.(3)作包络图进行配筋计算.六.双向板设计例题(简介)§12.4 无梁楼盖(自学)§12.5装配式与装配整体式楼盖一.概述1.装配式:所有构件均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然后起吊安装;整体性差,不利与抗震,仅适用于混合结构的多层房屋.2.装配整体式:部分构件(板)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部分构件(柱)现浇,整体性强于装配式,适用于框架等小高层结构.3.一般采用标准化构件生产.二.预制板与预制梁1.预制板的形式:普通混凝土预制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轻质混凝土预制板和其他新型材料预制板(墙体).各种形状的预制板见图12-54.2.预制板的尺寸:标准化,一般根据开间或进深,柱距和施工方便确定,可查表准图选用.3.预制梁:普通混凝土预制梁,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简支梁,连续梁,矩形截面,T形截面和花篮梁,见图12-55.三.预制构件的计算特点1.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吊装验算(自重乘以1.5,吊环验算).四.铺板式楼盖的连接1.连接的目的:加强各构件的联系,确保结构的整体性.2.连接的方法:见P.65-67的标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