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膜表面荷电性能的研究
我国纳滤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纳 滤是 介 于 反 渗 透 和 超 滤 之 间 的 一 种 膜 分 离技 术 由 于其 操 作 压 力 较 低 .对 一 、二 价 离 子有 不 同选 择性 .对 小 分子 有机 物 有 较 高 的 截 留 性 等 特 点 .所 以 近年来发展较快 ,国外膜与膜组器 已商品化 .并步人 工 业化 应 用 阶 段
夏冰 等 人 用侧 链 上 带 有 亲 水 性 酚 酞 基 的 聚 芳 醚 砜 (PES—C)经 硫 酸 磺 化 制 得 磺 化 聚 芳 醚 砜 (SPES C),再用 SPES—C 制 得 了 荷 负 电 纳 滤 膜 。 作 者 还 研 究 了 膜 的 电 性 能 、染 料 电荷 数 和 分 子 量 与 膜 选择 性 的关 系 。结 果 表 明 该 膜 能 有 效分 离分 子 量 为 3OO~ 700的荷 负 电 染 料 。
我 国绱 滤 膜技 术 的 研 究 始 于 90年 代 初 .初 期 把 纳 滤 膜 称 为 疏 松 型 ”反 渗 透 膜 或 紧 密 型 ”超 滤 膜 。 l 993年 高 从 蜡 院 士 在 兴城 会 议 上 首 次 提 出 了 纳滤 膜 概 念 .并 对 国 外 纳 滤 膜 技 术 进 展 作 了 简 要 介 绍 自此 纳 滤膜 技 术 受到 国 内膜 分 离 和 水 处 理 等 领 域科 技 工 作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近 十 年 来 在 《水 处 理 技 术 》、 《膜科学 与技术》、《高分子通报 》、《化工新型材料 ≥等 刊 物 上 和有 关 专业 会 议 上 发 表 论 文 50余 篇 。本 文 旨 在 对 国 内 近 十 年 纳滤 膜 技 术 的 研 究 进 展 概 况 作 综合 介 绍 ,以期 推 动 我 国 纳 滤 膜 技术 的更 快 发 展 ,为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作 出 新 贡献 。
膜法水处理实验(二)——纳滤与反渗透截留性能比较
膜法水处理实验(二)——纳滤与反渗透截留性能比较一、 实验目的(1) 掌握评价纳滤和反渗透除盐率的标准方法。
(2) 了解纳滤和反渗透除盐性能差异。
二、 实验原理反渗透(RO ,Reverse Osmosis )又称逆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
对膜一侧的料液施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剂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向渗透。
从而在膜的低压侧得到透过的溶剂,即渗透液;高压侧得到浓缩的溶液,即浓缩液。
若用反渗透处理海水,在膜的低压侧得到淡水,在高压侧得到卤水。
反渗透时,溶剂的渗透速率即液流能量N 为:()h N K p π=∆-∆ (1)其中,K h 表示水力渗透系数,它随温度升高稍有增大;Δp 表示膜两侧的静压差;Δπ表示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
稀溶液的渗透压π可表示为:iCRT π= (2)其中,i 表示溶质分子电离生成的离子数;C 为溶质的摩尔浓度;R 为摩尔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
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外压渗透反渗透图1 反渗透原理反渗透通常使用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反渗透所用的设备,主要是中空纤维式或卷式的膜分离设备。
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中的各种无机离子、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溶质,从而取得净制的水。
也可用于大分子有机物溶液的预浓缩。
由于反渗透过程简单,能耗低,近2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现已大规模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锅炉用水软化和废水处理,并与离子交换结合制取高纯水,目前其应用范围正在扩大,已开始用于乳品、果汁的浓缩以及生化和生物制剂的分离和浓缩方面。
纳滤(NF ,Nanofiltration )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
纳滤分离原理近似机械筛分,但由于纳滤膜本体带有电荷性使其在很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
纳滤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对于液体中分子量为数百的有机小分子具有分离性能;2、对于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存在道南效应。
基于新型单体的反渗透与纳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基于新型单体的反渗透与纳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反渗透和纳滤技术作为膜技术的核心,对水质净化、海水淡化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的反渗透与纳滤膜材料在性能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通量小、选择性差、稳定性不足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高效、环保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研发新型高性能的反渗透与纳滤膜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制备基于新型单体的反渗透与纳滤膜,探索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
我们将介绍新型单体的设计与合成,阐述膜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表征方法,重点分析新型反渗透与纳滤膜的性能特点,包括通量、截留率、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
我们还将通过对比实验和模拟计算,评估新型膜材料在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膜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期待通过这项研究,为未来的水处理领域带来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二、新型单体的合成与表征为了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反渗透与纳滤膜,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单体。
该单体结合了高疏水性、高稳定性及良好的成膜性等特点。
合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步有机合成策略,确保每一步的反应都能精确控制,以获得所需的结构和纯度。
详细的合成步骤如下:我们选择了适当的起始原料,经过酯化、还原、取代等反应,逐步引入所需的官能团。
在每一步反应后,都进行了严格的纯化处理,如重结晶、柱层析等,以确保单体的纯度和结构。
为了验证新型单体的结构和性质,我们进行了多种表征手段。
通过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分析,我们确定了单体的精确结构,确保了每一步反应的准确性。
通过热重分析(TGA)和差热分析(DSC),我们研究了单体的热稳定性和相变行为,为其在膜制备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还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单体的官能团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荷负电强化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荷负电强化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摘要纳滤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适应性较高的新型分离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污水处理,饮用水纯化,产物提纯等。
现有的商业纳滤膜多数基于胺类单体与酰氯类单体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而成,产品性能较稳定,可满足绝大多数的生产需求。
然而此类纳滤膜存在的一个缺点是,随溶液pH值下降膜表面带电基团被质子化,纳滤膜的荷负电性能逐渐被削弱。
本文提出将强酸性基团(-SO3H)引入分离层中,藉以提高纳滤膜在低pH条件下的荷负电稳定性,使纳滤膜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宽。
首先,论文将2, 5-二氨基苯磺酸(DABSA)与哌嗪(PIP)共混,在超滤膜支撑层表面与TMC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出I型荷负电强化纳滤膜(NF-PD),同时制备出等通量的哌嗪-聚酰胺纳滤膜(NF-P)。
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zeta电位表征纳滤膜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和荷电性能,并进一步表征纳滤膜分离层孔径、渗透率以及盐分离性能等,最后系统性探究该纳滤膜在不同条件下对Na2SO4、Cr(VI)的分离性能。
结果表明NF-PD在低pH值条件下对Na2SO4的截留率为~92%,对Cr(VI)的截留率可达60-80%,与此同时NF-P对Na2SO4、Cr(VI)的截留率分别低于80%、50%,且随着pH值的降低截留率差异进一步增大,说明经过荷负电强化的NF-PD更适应低pH条件下的分离过程。
论文进一步探究了环境条件对荷负电强化纳滤膜盐分离性能的影响。
论文分析了NF-PD和NF-P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不同浓度Na2SO4、MgSO4和MgCl2的截留率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两种纳滤膜对Na2SO4的截留率都随pH值下降而降低,但NF-PD的截留率下降幅度低于NF-P;对于MgCl2而言,截留情况则正好相反;对于MgSO4而言,纳滤膜主要通过孔径筛分效应对其分离,其截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纳滤膜孔径的大小,因此pH值变化对其截留率变化影响较小。
卷式纳滤膜特点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卷式纳滤膜特点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纳滤是在压力差推动力作用下,盐及小分子物质透过卷式纳滤膜,而截留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液液分离方法。
卷式纳滤膜在水处理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二次水污染有很好的解决过滤问题。
卷式纳滤膜特点及工作原理的介绍如下:
一、卷式纳滤膜的特点
1、卷式纳滤膜的荷电效应
荷电效应是指离子与膜所带电荷的静电相互作用。
大多数卷式纳滤膜的表面带有负电荷,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这是卷式纳滤膜在较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的重要原因。
2、对离子的截留受离子半径的影响
在分离同种离子时,离子价数相等时,离子半径越小,膜对该离子的截留率越小,离子价数越大,膜对该离子的截留率越高。
二、卷式纳滤膜工作原理
1、料液具有足够的流速可将被膜截留的物质从膜表面剥离,连续不断的剥离降低了膜的污染程度,因而可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膜渗透通量。
2、纳滤系统多采用错流过滤的方式。
错流方式避免了在死端过滤过程中产生的堵塞现象:料液流经膜的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及小分子物质透过卷式纳滤膜,而不溶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
3、错流过程同时避免了在死端过滤过程中依靠滤饼层进行过滤的情况,分离发生在膜表面而不是滤饼层中,因而滤液质量在整个过程中是均一而稳定的。
滤液的质量取决于膜本身,使生产过程完全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卷式纳滤膜主要应用于溶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浓缩和纯化,上述即为卷式纳滤膜特点及工作原理的相关介绍,欢迎参阅。
荷电纳滤膜的切向流动电位测试技术研究
部分 电导 以及 压 降和 浓度对 Z t ea电位 的影 响. 结果表 明 , 所提 出的流道 高度 测定 方 法 , 以总 并
电导代替 流道 电导 和溶 液 电导 , 大提 高 了 Z t 大 ea电位 测 定结果 的准确 性. 测量 范 围 内, 降 在 压 对 Zt ea电位 几 乎没有 影 响 , 而浓度 对 Z t ea电位及 各部 分的 电 导影 响很 大. 浓度 的增 大 , ea 随 Z t
( 国海 洋大 学 化学 化工 学 院 , 学 理论 与工程 技术 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岛 2 6 o ) 中 化 青 6 i o
摘 要 :改进 了切 向流动 电位 测试 技 术. 由运动 方程 出发推 导 了流道 高度 的 理论 计 算 式. 用 利
D I 膜测 量 了流动 电位 , 通道 高度 以及 系统 中各 部 分 的 电 导 , 深入 研 究 了流道 高度 、 系统 的各
第3 O卷
第 4期
膜
科
学
与
技
术
V0. O No 4 13 . Au .2 1 g 00
21 0 0年 8月
M EM略RANE CI S ENC AND E TECH NOLOGY
荷 电纳 滤 膜 的 切 向 流 动 电位测 试 技 术 研 究
苏保 卫 , 晓 杰 ,高 学理 ,高从 增 段
现 在 主要有 两种 测 量 方 法 : 一 种 方法 是 改 变 流 道 第
当流体在 压 力驱 动 下 切 向流 过 荷 电 膜 表 面 时 ,
产 生流 动 电位 . j 流动 电位 测试 主要 有两 种方 式. 一 种是 透过 式 , 即测 定 电解 质 溶 液 垂 直 穿 过 膜 孔 产生 的流动 电位 l ; _ 另一 种是 切 向式 , 6 即测 定 电解 质溶液 平行 流过 膜表 面 产 生 的 流 动 电 位 _. 者 能 综 合反 7前 ]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纳滤膜(Nanofiltration membrane)是一种新型的分离膜,具有较高的分离性能和选择性,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一、工作原理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基于纳米级孔隙的存在。
纳滤膜由多层薄膜组成,包括支撑层和活性层。
支撑层通常由聚酰胺、聚酯等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疏水性,可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而活性层则是关键部分,通过控制孔隙大小和形状,实现对溶质的选择性分离。
当溶液通过纳滤膜时,溶质分子会受到膜表面的孔隙和电荷的影响。
较小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纳滤膜的孔隙,而较大的溶质分子则被滞留在膜表面,从而实现了分离。
此外,纳滤膜还具有一定的电荷选择性,可以通过电荷交互作用进一步筛选溶质。
二、特点1. 分离性能优异:纳滤膜的孔隙尺寸通常在纳米级别,能够有效分离溶液中的微小颗粒、胶体、有机物等。
相较于超滤膜,纳滤膜的分离效果更加显著。
2. 选择性较高:纳滤膜能够根据溶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地分离,对不同溶质具有较好的筛选效果。
这使得纳滤膜在水处理、废水回收和浓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通量较大:纳滤膜的通量通常比反渗透膜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溶液。
这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4. 操作条件较温和:相较于反渗透膜,纳滤膜的操作条件较为温和,能够更好地保护溶质的活性物质。
这对于食品加工和制药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5. 能耗较低:纳滤膜相对于其他膜分离技术来说,能耗较低。
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6. 易于清洗和维护:纳滤膜的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清洗和维护。
这可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成本。
7. 应用广泛:纳滤膜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果汁浓缩等。
总结:纳滤膜是一种具有优异分离性能和选择性的膜分离技术。
其工作原理基于纳米级孔隙的存在,通过控制孔隙大小和形状,实现对溶质的选择性分离。
荷电纳滤膜
荷电纳滤膜早期的膜分离过程,是基于一种物理筛分的原理,即膜允许比其孔径小的组分透过而截留比其孔径大或相近的组分。
在应用过程中,若待分离组分介质粒径很小,所用膜的孔径也须相应减小,这势必会造成通量下降、操作费用升高等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近几年来荷电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荷电纳滤膜,由于其独特的分离特性而受到重视。
荷电纳滤膜是含有固定电荷的膜, 其分离原理,除了中性膜的基于孔径大小的物理筛分之外,还有着独特的静电吸附和排斥作用。
荷电纳滤膜中引入了荷电基团,膜的亲水性得到加强,透水量增加,适于低压操作,抗污染以及选择透过性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以用大孔径膜吸附分离直径较小的物质;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近而荷电性能不同的组分[1,2]。
根据膜中固定电荷电性的不同,可将荷电纳滤膜分为荷正电纳滤膜和荷负电纳滤膜。
根据荷电位置不同,可分为表层荷电膜和整体荷电膜。
目前已工业化的多为表层荷负电膜。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荷电纳滤膜的研究进展,包括荷电纳滤膜制备方法、表征技术、传递机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荷电纳滤膜的制备复合膜是当前发展最快、研究最多的膜,一般指在多孔的支撑膜(基膜)上复合一层很薄的、致密的、有特种功能的另一种材料。
与一体化膜比较,复合膜的表面致密层厚度很薄, 从而使膜同时具有高的溶质分离率和透过速度。
1.1 荷负电纳滤膜目前常用的纳滤膜有: 聚芳香酰胺类、聚呱嗪酰胺类、磺化聚砜类、聚乙烯醇类等。
芳香聚酰胺类、聚呱嗪酰胺类是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制备荷电表层;磺化聚砜类、聚乙烯醇类则是采用涂敷法制备荷电表层。
1.1.1 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是利用两种反应活性很高的单体(或预聚物)在两个不互溶的溶剂界面处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一薄层。
例如,首先将支撑膜浸在含有呱嗪的水溶液中,然后再将膜浸入含有均苯三甲酰氯的有机溶液中,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可制备聚呱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纳滤膜流动电位的研究
宣孟 阳,杜启云 ,王 薇 ,王永 良
( 天津工业大学 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 6 ) 0 1 0
摘
要: 自行研发荷 电纳滤膜的荷 电性能测试装置 , 以不同浓 度、 不同成分的 盐溶液 为荷 电纳滤膜表 面流 动 电位的
测量介质 , 究 了不 同浓度 、 研 不同成分溶液在不 同的压 力条件 下对纳滤 膜表 面流 动 电位测 量的影 响. 究 研
o ih c n e tr n i 0 o 1 mo/ . fwhc o c n a i S . 0 / L o K e r s y wo d :n n fh a in me r n s te mi g p tn i ;c aa trsi o h g a o r t mb a e ;sr a n oe t i o l a h c e t f a e;me s r g d vc r i c cr a u n e ie i
认 为, 制所得 的荷 电性 能测试装 置可以用来测试荷 电膜的流 动电位 . 研 一般 情况下 , 对荷 电纳滤 膜测量 , 采
用 浓度 为 00 1m lL的 K 1 液作 为介 质 可得 到稳 定 的 测 试 结 果、 .0 o / C溶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引言概述:纳滤膜是一种重要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和特点两个方面详细介绍纳滤膜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1. 工作原理1.1 分子筛选作用纳滤膜通过其微孔结构,能够有效地筛选分子。
根据分子大小和形状的不同,纳滤膜可以将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分离开来。
较小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纳滤膜的微孔,而较大的溶质分子则被阻挡在膜表面上,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纯化。
1.2 压力驱动作用纳滤膜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压力驱动作用。
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可以被迫通过纳滤膜的微孔,而溶剂分子则可以顺利通过。
这种压力驱动作用可以提高纳滤膜的分离效率和通量。
1.3 电荷筛选作用纳滤膜的微孔表面通常带有电荷,这种电荷可以吸引或排斥溶质分子。
通过调节纳滤膜的表面电荷性质,可以实现对溶质分子的选择性分离。
例如,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分子会被纳滤膜排斥,而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质分子则会被吸引。
2. 特点2.1 高效分离纳滤膜具有高效的分离效果,能够将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有效地分离开来。
由于其微孔尺寸较小,可以实现对溶液中的微小颗粒、胶体和大分子的高效分离。
2.2 选择性分离纳滤膜的表面电荷性质可以调节,从而实现对溶质分子的选择性分离。
这种选择性分离可以根据溶质分子的大小、形状和电荷等特性进行调控,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分离纯化需求。
2.3 通量高纳滤膜的通量通常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溶液。
这是由于纳滤膜的微孔尺寸相对较小,可以实现高效的分离和传质。
2.4 操作简便纳滤膜的操作相对简便,只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即可实现分离。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纳滤膜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化学试剂,更加方便实用。
2.5 可重复使用纳滤膜通常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可以反复使用。
通过适当的清洗和维护,纳滤膜的寿命可以得到延长,降低了使用成本。
总结:纳滤膜作为一种重要的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分离、选择性分离、通量高、操作简便和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引言概述:纳滤膜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正文内容:1. 工作原理1.1 孔径排除机制纳滤膜通过孔径排除机制实现分离。
其孔径通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能够有效地过滤掉溶液中的微粒、胶体、高份子物质等。
较小的份子可以通过孔径进入膜的另一侧,而较大的份子则被滞留在膜的表面,从而实现分离。
1.2 压力驱动机制纳滤膜通常需要外加压力才干实现分离。
当溶液通过膜的一侧时,外加的压力会促使溶液中的物质通过膜孔径进入膜的另一侧,从而实现分离。
这种压力驱动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离效率和速度。
1.3 电荷排斥机制纳滤膜表面通常带有电荷,可以利用电荷排斥机制实现分离。
当溶液通过膜的一侧时,带有相同电荷的物质会被排斥到膜的另一侧,从而实现分离。
这种机制对于一些带电的物质分离尤其有效。
2. 特点2.1 高效分离纳滤膜具有较小的孔径,可以高效地过滤掉溶液中的微粒和胶体,提高分离效率。
同时,纳滤膜的压力驱动机制也能够加速分离过程,提高分离速度。
2.2 选择性分离纳滤膜可以根据孔径大小选择性地分离不同大小的物质。
通过调整膜的孔径,可以实现对溶液中特定份子的选择性分离,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2.3 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纳滤膜分离过程中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由于纳滤膜具有较小的孔径,可以过滤掉微生物和病毒等有害物质,提高水处理和食品加工的安全性。
3. 总结纳滤膜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孔径排除机制、压力驱动机制和电荷排斥机制。
纳滤膜具有高效分离、选择性分离和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等领域。
未来,纳滤膜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各个领域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分离解决方案。
纳滤的分离机理
纳滤(nanofiltration)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分离范围。
其分离机理主要涉及物质的大小排斥效应、电荷作用以及溶质与膜的亲疏水性等因素。
纳滤膜通常由多孔的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较小的孔径,可有效分离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物质传递。
纳滤过程中的分离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排斥效应:纳滤膜具有相对较小的孔径,可以选择性地阻止较大分子或颗粒通过,而允许较小分子通过。
这是纳滤的主要分离机制之一。
2. 电荷作用:纳滤膜表面通常带有电荷,可以通过电荷作用来排斥或吸引不同电荷的溶质。
带电的溶质分子会与带电的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因而产生分离效果。
3. 亲疏水性:纳滤膜表面通常具有一定的亲疏水性,能够选择性地吸附或阻止亲疏水性溶质的传递。
这种亲疏水性的差异会导致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或浸润,从而实现分离效果。
总的来说,纳滤的分离机理是通过选择性地排斥较大分子、利用电荷作用和调控亲疏水性等多种因素,实现对不同大小、电荷和亲疏水性的溶质的分离与富集。
这使得纳滤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化学工艺等领域中的溶质分离和浓缩操作。
聚酰胺复合荷电纳滤膜的制备技术研究
0 1 , . 5 酸接受剂L N O ) V( OH) :] v( aC 。 : Na 一2 1浓度 为 0 1 , . 5 界面聚合反应 时间(P 为 3mi。膜对一 价盐 IT) n
的 截 留率 均 为 4 % , 二 价 盐 的截 留率 接 近 8 % , 低 分 子 有 机 染 料 的 截 留率 达 9 以 上 。 O 对 O 对 O 关 键 词 : 聚醚 砜 ; 滤膜 ; 面 聚合 ; 匀设 计 纳 界 均 中 图分 类 号 : 06 8 2 ; Q0 8 8 4 . 2 T 2 .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7 — 9 3 2 1) 2 1 7 4 6 3 2 X(0 0 1 一O 4 一O
b n e fca p l e ia in Th p i z t n p e a a i n c n i o s r s f l ws ma s f it n o A s y i t r a il o y r t . m z o eot mia i r p r t o d t n a e a o l o o i o : s rc i f DI i o 0 7 ,t a fS s0 1 .5 h t DS i . 5 o ,t a f cd a c p e s( )i . 5 ,a d t e r a t g t s3 mi u e .W ih t e h t i c e t r Na s0 1 o a n h e c i i i n t s n me t h
Pr p r t n tc n lg fp l a d o o iec a g  ̄ n n flr t n me r n e a a i e h oo y o o y mi e c mp st h r e a o ta i mb a e o i o
卷式纳滤膜的结构参数和荷电特性参数
p rme so q e u o ui n o e ta outsa lcr lt t g n e i nt fa u o s s l to fn ur ls l e nd ee to ye wih NF 0 a d NF2 0 s r lm e r n s we e c nd c e 7 pia mb a e r o u td
X( F 0 5 . 9 +158 N 9 )= 4 8 C 7 .5与 X( F 7 )= . 0 + . 5 N 2 0 6 2 C 6 5
[ 关键词] 纳滤膜 , 细孔模型,M 模型, TS 结构参数, 荷电特性 [ 中图分类号]T 2 . [ Q0 8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219 (0 8 0 - 4 -5 17 —22 20 )20 6 0 0
te t cua aa tr n h f ciec ag e st sw r si tdu igtesei—ida c oe( HP)mo e h n s trl rmeesa dteef t h red n ie eee t e sn tr hn rn ep r S u r p e v i ma h c dl
[ 摘要] 膜的结构参数( 细孔半径、 孔隙率与膜厚之比) 与荷电特性参数( 荷电密度) 是纳滤膜最重要的特征参数, 也是影响
膜分离性能的关键 因素. 通过卷式纳滤膜 NI0和 N 20膜的透过实验 , ' 9 F7 应用 S i lr ee pe e— dm方程结 合透过实 验数据求得膜 的 g K 反射系数和溶质透过 系数 , 进而应用细孔模型和 T MS模型求得 N g F0和 N 20膜 的细孔 半径分别为 0 4 m和 0 6 m, 隙 F7 .6n .0n 孔 率 与膜厚之 比分别为 0 9 0 和 1 1 0 .9 X1 m .4X1 m~, 电密 度 随膜 面 电解 质浓 度 的增 大 成线 性 增 大, 分 别表 示 为 荷 可
动电法研究磺化聚醚砜纳滤膜界面电现象
摘
要
采用动 电法 对表面具有功 能基 团解 离的磺 化 聚醚砜 纳滤 膜 ( T - 5 ) 面 电现象进 行探 索。其 N R7 0 界 4
中, Zt 在 e a电位 测 试 过 程 中引 入 相 关 措 施 , 如 采 用 电化 学 工 作 站 测 定 体 系 总 电导 ( 体 电导 、 表 面 电 导 和 例 膜 膜
通 过 改变 流道 高度 , 由平 流式 流 动 电位 测 试 系统 和 电化 学工 作 站分 别 测 得 不 同 电解 质溶 液 不 同 浓
度下 的 流动 电位 和总 电导 , 而 根据 方程 ( ) 从 1 拟合 获得 真实 的膜 表 面 Z t e a电位 。根 据 G u . hp n6 o yC ama 『 ]
电解 质 溶 液 电导 ) 变 化 流 道 高 度 等 , 和 以便 获 得 更 为 真 实 的 Z t ea电位 , 而 根 据 G u —hp a 进 oyC a m n双 电层 模 型 系 统 地 考 察 了离 子 强 度 、 离 子 种 类 ( C , O 阴 K 1 K S 和 K P O )对 膜 表 面 荷 电 性 能 的 影 响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较 在 低 浓 度 ( . ~ . mo L 电解 质 溶 液 中 , 酸 基 的 解 离 是 N R7 5 0 1 0 5m l ) / 磺 T 一40纳 滤膜 荷 电 的 主 要 原 因 ; 在 较 高浓 度 而 下 (. 10~1 o L , T 一40纳 滤 膜 荷 电则 是 由特 性 吸 附 引起 , 且 膜 体 积 电 荷 密 度 与 电 解 质 溶 液 浓 度 之 0mm l ) N R7 5 / 并 间 符 合 Fen l h吸 附 等 温 式 : K 1 K S 4 K P 4溶 液 中 分 别 为 : l l m o L 2 3 3 0 7 2n r di u c 在 C , 2O 和 3 O i ( m l )= . 37+ . 7 1C n /
荷正电纳滤膜
荷正电纳滤膜
"荷正电纳滤膜" 可能涉及到一种特定的纳滤(Nanofiltration)膜,其特点可能与带有正电荷的荷电性能相关。
纳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通过纳米级别的孔隙来分离溶质,通常用于水处理、废水处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领域。
关于"荷正电纳滤膜" 的具体信息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技术文献、制造商的产品说明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
以下是可能与这种类型的纳滤膜相关的一些特性:
1.正电荷:膜表面带有正电荷可能使其对带有负电荷的离子或颗
粒有较好的选择性,有助于排除某些污染物。
2.纳滤性能:纳滤膜的孔隙结构和分子截留性能可能使其在一定
范围内对不同大小的溶质有选择性,实现对水的精细过滤。
3.水处理应用:此类纳滤膜可能在水处理过程中用于去除溶解的
盐、重金属、有机物等。
请注意,"荷正电纳滤膜" 这一术语可能是特定厂家或领域内的专有术语,因此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产品资料。
反渗透和纳滤膜的研制与应用
反渗透和纳滤膜的研制与应用反渗透和纳滤膜的研制与应用张奇峰1,2,李胜海1,2,王屯钰1,2,李磊1,2,张所波1,2(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联苯多元酰氯单体的聚酰胺反渗透和纳滤复合膜材料体系。
通过系统研究聚合物的官能团含量、取代基位置等因素对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有价值的实验规律:a.通过调节酰氯单体的官能度,可以实现对反渗透复合膜的性质,包括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组成、表面荷电性质的调控,从而实现对复合膜分离性能及抗污染性能的调控;b.可以利用联苯多元酰氯单体制备得到纳滤复合膜,所得纳滤膜的孔径和荷电性质可以通过调节制膜工艺实现调控。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制膜工艺,提供可供产业化生产的新型反渗透和纳滤复合膜制备技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反渗透膜;纳滤膜;联苯多元酰氯[中图分类号]TE242;TE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14)12-0017-071前言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趋严重,反渗透技术从苦咸水淡化、超纯水制备逐渐拓展到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领域。
因此对反渗透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反渗透膜的发展,聚酰胺复合膜的出现是重要的里程碑。
近几十年来,反渗透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和引入某些功能基团的新单体,或者是对聚酰胺膜的结构进行改性等方面[1]。
在反渗透和纳滤复合膜的制备中,活性分离层材料本身的性质对复合膜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高从堦院士团队[2~4]首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功能单体,包括5-氧甲酰氯-异肽酰氯(CFIC )、5-异氰酸酯异肽酰氯(ICIC )、1,4-环己二胺(HAD )和1,3,5-环己烷三甲酰氯(HT ),并利用这些单体制备了反渗透复合膜。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由5-异氰酸酯异肽酰氯(ICIC )和间苯二胺可以制备得到高通量的反渗透复合膜,由5-氧甲酰氯-异肽酰氯(CFIC )和间苯二胺可以制备得到脱盐率的反渗透复合膜。
纳滤膜介电效应
纳滤膜介电效应纳滤膜是一种过滤技术,它基于纳米孔径大小的不同,将溶剂中的颗粒、离子、分子等不同尺寸的物质分离出来。
纳滤膜的核心技术是介电效应,即利用纳滤膜表面的电荷特性,吸附和排斥溶液中的物质。
本文将对纳滤膜的介电效应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纳滤膜的基本结构。
纳滤膜通常由多层薄膜叠加而成,其中包括支撑层、中间层和滤层。
支撑层是纳滤膜的骨架,提供了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中间层是纳滤膜的功能层,负责纳滤过程中的物质吸附和排斥;滤层是纳滤膜的最外层,用于阻挡溶液中的颗粒、离子等大分子。
介电效应是纳滤膜实现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之一。
具体来说,纳滤膜表面具有电荷特性,这些电荷可以吸附固体颗粒、离子等物质。
当溶液通过纳滤膜时,具有相同电荷的物质受到纳滤膜表面电荷的排斥,而具有相反电荷的物质则被吸附在纳滤膜表面。
通过控制纳滤膜的电荷特性,可以实现对溶液中不同物质的有选择性吸附和排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纳滤膜的介电效应主要取决于纳滤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电荷密度。
一般来说,纳滤膜的支撑层和中间层由聚合物材料制成,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表面电荷密度,能够吸附溶液中的离子和有机分子。
而滤层通常由陶瓷或金属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表面电荷密度比较低,能够阻挡颗粒和大分子的通过。
利用纳滤膜的介电效应进行分离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吸附、膜通和脱附。
在吸附阶段,溶液中的物质受到纳滤膜表面电荷的作用,被吸附在纳滤膜表面。
在膜通阶段,溶液通过纳滤膜的孔径,其中被吸附的物质被留在膜的表面,而其他物质则通过。
在脱附阶段,通过改变溶液pH值、温度等条件,可使被吸附的物质从纳滤膜表面脱附下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回收。
纳滤膜的介电效应不仅可以用于颗粒、离子等小分子的分离,还可以用于水处理、药物纯化、酶活性调控等领域。
例如,在水处理中,纳滤膜可以去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从而提高水的质量。
在药物纯化中,纳滤膜可以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杂质蛋白,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效果。
纳滤膜介电效应
纳滤膜介电效应纳滤膜介电效应是指在纳滤过程中,由于纳滤膜的特殊结构和材料性质,纳滤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荷在纳滤膜表面和孔道中产生电场分布和电场效应的现象。
纳滤膜是一种具有特殊微孔结构的薄膜材料,通过其微孔大小和分布可以实现对不同分子或离子的分离和筛选。
在纳滤过程中,溶液通过纳滤膜后,大分子或离子被截留在膜外,而小分子或离子则能够通过膜孔,实现了溶质的分离和去除。
纳滤膜的介电性质对纳滤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纳滤膜的介电常数决定了电场在纳滤膜中的传播速度和电场强度的分布。
介电常数较大的纳滤膜能够产生较强的电场效应,从而增加了纳滤过程中的分离效果。
而介电常数较小的纳滤膜则相对较弱。
因此,在选择纳滤膜时,需要根据需要的分离效果和溶质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膜材料。
纳滤膜的介电效应还与膜表面的电荷性质有关。
膜表面的电荷分布可以影响纳滤膜的电场分布和电场效应。
正负电荷的存在可以吸引或排斥溶质分子或离子,从而影响纳滤过程中的分离效果。
因此,纳滤膜的表面电荷性质也是选择纳滤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纳滤膜介电效应的实质是电场对溶质分子或离子的作用。
在纳滤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受到电荷的吸引或排斥,从而改变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这种电场作用可以增强纳滤膜的分离效果,改善纳滤膜的通量和选择性。
纳滤膜介电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是纳滤膜的介电常数和电荷性质,介电常数较大、电荷性质合适的纳滤膜能够产生较强的电场效应。
其次是纳滤过程中的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
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纳滤膜的介电效应,进而影响纳滤过程的分离效果。
纳滤膜介电效应的应用十分广泛。
纳滤技术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利用纳滤膜的介电效应可以实现对不同分子或离子的分离和去除,从而实现对溶液的净化和浓缩。
同时,纳滤膜的介电效应还可以用于电场驱动的纳滤过程,提高纳滤过程的效率和经济性。
纳滤膜介电效应是纳滤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可以通过改变纳滤膜的介电常数和电荷性质来调控纳滤过程的分离效果。
纳滤膜介电效应
纳滤膜介电效应纳滤膜介电效应是指在纳米滤膜中,由于纳米孔道的尺寸和表面电荷的存在,会导致溶质在膜内的传质行为受到电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效应在纳滤膜分离和浓缩等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纳滤膜是一种聚合物薄膜,其孔径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可以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而纳滤膜介电效应是指当溶液中存在电解质时,电解质离子在纳滤膜内部的传质行为会受到电场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膜的分离性能。
纳滤膜的孔道尺寸可以限制溶质的传输。
当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尺寸大于纳滤膜的孔径时,它们无法通过膜孔而被滤除。
这种尺寸排斥效应是纳滤膜分离溶质的基本原理之一。
然而,当溶质分子或离子的尺寸接近纳滤膜孔径时,介电效应会对其传输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纳滤膜表面的电荷特性也会影响溶质的传输。
在纳滤膜表面,通常会存在带电的官能团或离子,形成电荷层。
这种表面电荷会吸引或排斥溶液中的离子,从而影响它们在膜孔内的传输。
当溶质离子与膜表面电荷相同极性时,会受到排斥,从而减小其传输速率。
而当溶质离子与膜表面电荷异性时,则会受到吸引,增加其传输速率。
这种电荷效应会对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纳滤膜介电效应还与溶质的浓度和溶剂的极性有关。
浓度差和溶剂极性差异会产生电势差,进而影响溶质的传输行为。
当溶质浓度差较大时,电场效应会更加显著。
而当溶剂极性较大时,溶液中的离子会更容易受到电场的影响。
纳滤膜介电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还可以为纳滤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调控纳滤膜的孔径和表面电荷,可以实现对溶质的选择性分离。
此外,根据介电效应的特点,还可以开发出新型的纳滤膜材料,提高其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纳滤膜介电效应是纳滤膜分离溶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由纳滤膜孔径和表面电荷的存在所引起,影响了溶质在膜内的传输行为。
了解和控制纳滤膜介电效应对于提高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纳滤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纳滤膜介电效应的机制,开发出更加高效和可控的纳滤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