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赤壁》诗的背景:了解诗人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诗词内容解读:详细分析《赤壁》诗的每一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提升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赤壁之战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6.增强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诗词背诵、默写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内容解读:《赤壁》诗中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景色描绘等方面的理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壮阔场景。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用词等艺术手法,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对仗工整和深刻含义。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英雄情怀。
-背诵与默写:培养学生熟练背诵《赤壁》诗,并能准确默写。
2.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加深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它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游览赤壁古战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英雄人物的感慨。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每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词等手法来描绘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和英雄气概。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25 诗词五首 教案—
25 诗词五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两首古体诗、两首近体诗(一首绝句、一首律诗)、一首词,节奏、韵律各有特点。
这五首诗词或创作背景比较明确或与诗人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在理解诗歌情感时,要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诗词思想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难点: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寒窗苦读数十载,为了升迁却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也有一些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看看他是怎样生活的。
二、学习新课(一)《饮酒》(其五)步骤一: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清贫纯朴的田园生活,开创了自然平淡,真淳隽永的田园诗风,表现出对本真、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社会的追求。
除了田园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和言志诗,意在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怀和志节。
此外,他的文章创作也造诣极高,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存有《陶渊明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望》的朗读与理解,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析,分析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以及通过《春望》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解读、赏析《春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3)意境分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举例:从“草木深”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生机与国家破败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情感表达: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患意识。
-举例: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理解诗人因国事家愁而愁白了头发,表达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与国家兴衰的诗歌,诗人杜甫通过对比春天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诗中的每一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春天景象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1.朗读与理解:《春望》全诗的准确朗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重要词语解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词语的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边塞将士的坚毅和勇气?”(举例说明,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边塞诗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诗词意境的领悟:尤其是对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雁门太守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对作者岑参的生平背景介绍,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剖析。《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边塞风光的刻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全文的理解与背诵:《雁门太守行》的全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意,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并能流利背诵。
-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对战争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文化传统的了解与传承: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饮酒作诗的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举例:介绍陶渊明与饮酒作诗的渊源,以及古代文人饮酒作诗的风俗。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背景知识:学生对陶渊明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想要逃离喧嚣,寻求内心宁静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是如何在诗中表达这种情感。
其次,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我尽力突出核心知识,但发现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仍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和举例不够充分,或者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不够。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让我看到学生对韵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我考虑在课后组织一些朗诵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美。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的诗词。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背景: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朋友离别之情的表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描绘的战争场景及其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学生需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词,讲解平仄、韵脚等格律知识,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实际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景色或情感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饮酒(其五)》1.资料助读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基础知识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相与,相伴。
3.诗歌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诗相关的意象或哲理。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2)意象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从而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整首诗的审美体验;
(3)主旨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诗中所表达的哲理感到困惑,难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诗词朗读的节奏划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影响对诗歌韵律美的体验。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僻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如“couch”在这里指的是“沙洲”,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沙洲的形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意象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等方法,感悟诗中的自然美。在理解主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诗中的哲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自然的感慨。诗歌是文化的瑰宝,它能够传递情感,表达哲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赤壁》诗的具体内容。通过解读诗句,了解诗中的意象、韵律之美,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赤壁》诗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进行思考,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赤壁》诗产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导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赏析诗词的名句.【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编号:编号: D1900667【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课前检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新课导入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逼真。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3.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平台使用:PPT展示二、【自主学习】1.自学指点①自学内容:第六单元第23课P132—P134②自学方法: 自读课文③自学时间:早读课④自学要求:用参考书书查本诗的名句赏析2.自学检测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1.逐句翻译诗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2.逐句翻译诗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仍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部编新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诗词五首》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25.1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 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 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 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 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 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 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 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 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 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 渴望干一番事业, 做过江州祭酒, 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 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 又时官时隐, 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仕途险恶, 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 庶族寒门出身的人, 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 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终于辞官归田园, 躬耕陇亩, 不再出仕, 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 就是归隐之初写的, 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6.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创作实践,锻炼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学生需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创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地理背景。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雁门太守行》,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壮烈与忠诚。它是古诗中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等句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深入理解诗意。
5.思想感情: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友情、忠诚的赞美。
6.艺术特色:分析《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雁门太守行》,培养记忆力,增强文学素养。
8.应用拓展: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实践。
-表达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如突显战争的残酷,使学生能运用此类手法鉴赏其他诗词。
-诗词创作背景与情感态度的联系:通过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抒发对友情、忠诚的赞美,从而联系到诗中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积累古诗词2、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饮酒》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别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2、背景资料《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此为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醇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三、预习设计㈠根据课文填空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3、居天下之广居,,。
4、得志, ;不得志,。
5、,,国恒亡。
6、以残年余力,,?7、汝心之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是,。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诗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却无法言喻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举例:《登高》一诗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背景密切相关。
(2)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举例:《望岳》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词的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韵律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春望》一诗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日美景与国家动荡相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4)诗词的语言表达:学习诗词中的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八上语文25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助读,大比拼中导入新课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
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设计意图】选择心境和情怀类似的三篇诗文进行背诵,一方面复习以前所学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意在引出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为下文理解其精神追求蓄势。
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指导朗读。
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春望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春望望所见:寄情于景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盼所盼:家书万金所思:战休国安思亲忧国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雁门太守行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赤壁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
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渔家傲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由于拓展补充得不够,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