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语言进化对人类的影响
程 度 上 说 也 影 响 着 社会 的进 步 。
关 键 词 :语 言 ;起 源 ;影 响 人类语言在生 活中起着交际 、认识 、 思维 的 作 用 ,它反 映 人 的 思想 、态 度 、情 感 。人 类 社 会 从 原 始 公 社 发 展 到 阶 级 社 会 ,语 言 在社 会的 形 成过 程 中按 着 自 己的 内在 规 律 发展 着 ,并 对 人 类的 进 化 起 着 一 定的作用。本文从语言的起源开始论 述 , 对语 言 产 生的 原 因 进 行分 析 ,从 而 得 出 它 在人 类 的 进化 中起 到 一些 积 极 作 用 ,是 语 言导 致 了 文字 的 产 生 ,语 言刺 激 了思 维 的 发 展 ,语 言在 某 种 程 度上 说 也 影 响 着社 会 的进步 。 语 言 的 起 源 人类语言和人类社会是 同步产生 的 , 二 者 是 密切 相 关 的 。 人类 祖 先 为 了生 存 和 获 得 必要 的 劳 动 成果 ,必 须 依 靠 群 体 ,而 只 有 语 言 才 能 作 为群 体 之 间 的 交 际 工 具 。 语 言 诞生 的 过 程 是近 似 的 :随 着 人 类 的进 化 ,发 音器 官逐 渐完 善 ;随 着工 具 的发 明 , 出现 了群 体 劳 动 和用 语 言 指挥 群体 劳 动 的 社 会现 象 ,随 着 人群 和 部 落 间 的交 流 ,语
语言进化对人类的影响语言影响进化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语言人类进化语言的人类进化史人类进化图人类进化论
圆
语 言 进化 对 人 类 的影响
文0 赵 莹 国金玲 ( 尔溟科 学技术职业 学院) 哈
摘 要 :在人 类历 史发 展 的 长 河 中 , 语 言起 着 至 关重 要 的 作 用 。 它是 人 区别 于 动 物 的 根 本标 志 之 一 。 语 言 与人 类 社 会 一 样 ,有 着 其产 生 发展 的过 程 ,并 在人 类 的 发展 中有 着 自己独特 的特 征 。 本 文 从语 言 的 起 源 开 始 论 述 , 对 语 言 产 生 的 原 因 进 行 分析 ,从 而得 出它 在人 类 的 进 化 中起 到 了 些 积 极 作 用 , 是 语 言 导 致 了文 字 的 产 生 ,语 言刺 激 了思 维 的 发展 ,语 言 在 某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谈语言对个人与民族精神的影响吕庆文文学院汉教一班201312115119摘要:洪堡特突破语言研究的框架,从语言内在着手和精神的联系。
并以儿童习得语言为等事例为材料分析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研究范围从个人延伸到民族,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精神民族语言创造性特征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在这本书里,洪堡特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和人类精神存在关系这一论点。
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认识世界。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的“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动。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
然而,当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了思想的形成过程?由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明确阐明了这一问题。
“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
”这里提及的“一条主观的道路”就是指语言。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它不是简单的自然有机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官能,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认知功能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研究目标入手,洪堡特在理论上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研究语言而得到完整的人类知识,说明以语言为媒介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以便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者说“人类大宇宙”。
语言学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领域,它涉及语言的各个方面,其中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化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语言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语言结构指的是语言中各个级别的组织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语言学中,语言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音系结构:音系结构研究语言中的音素、音位和音系规则等,包括语音和音韵学的内容。
2. 词汇结构:词汇结构涉及词汇的形态和词汇间的关系。
形态学研究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律,而词汇关系可以分为词义关系和句法关系。
3. 句法结构:句法结构研究句子的组成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短语结构和句法关系。
4. 语义结构:语义结构研究语言中的意义表示和语义关系,包括词汇和句子的语义组织。
5. 话语结构:话语结构研究语篇的组织和话语间的关系,包括话题结构、信息结构和篇章结构等内容。
以上是语言结构的分类,不同的结构层面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
语言结构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语言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二、语言变化的原因和类型语言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它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语言变化指的是语言系统随时间发生的改变。
语言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族群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等。
社会因素通过对话语社群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语言变化的趋势。
2. 语音演变:语音是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方面之一。
语音演变包括发音、重音和音变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源于语音习惯、语音规则以及语音的相互影响等原因。
3. 词汇变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最常发生变化的部分。
词汇变化包括词义的演变、新词的产生和老词的消亡等方面。
4. 语法变化:语法是语言中的规则系统,也是容易发生变化的方面之一。
语法变化包括句法结构的调整、语序的变化以及语法规则的演变等。
5. 语用变化:语用是指语言在具体交际场景中的使用方式和意义解读。
语用变化包括语言风格的变化、礼貌用语的演变以及修辞手法的变化等。
进化与人类语言人类语言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
进化与人类语言人类语言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人类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它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及社交互动的基石,从而使人类能够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
在人类语言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类大脑的语言适应性人脑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语言相关的区域和神经回路,如布罗卡区和华氏区,它们是人类语言处理的重要中心。
这些区域在语言能力较弱的动物中并不明显,这表明人类大脑在语言适应性方面独具优势。
二、基因与人类语言的关系人类语言的进化受到基因的支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FOXP2基因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和控制密切相关。
FOXP2基因突变可导致言语障碍的遗传性疾病,进一步证明了该基因在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此外,研究还显示了其他多个基因的参与,这些基因与大脑发育、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有关。
三、简化和规范化的驱动力人类语言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简化和规范化的驱动力。
通过语言的简化和规范化,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语言的简化表现为语法和词汇的变化,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明,易于理解。
而规范化则促进了语言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使得语言更易于传播和交流。
四、社会交流和文化演化人类语言的进化还与社会交流和文化演化密切相关。
语言是社交互动的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个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社会结构。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也是语言进化的产物。
这种差异来源于语言的扩散、迁移以及文化传统的演变。
五、语言变异和演化的驱动力语言的分化和演化主要受到以下两个驱动力的影响:环境和文化。
环境因素包括地理因素、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等,这些因素影响了不同地区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文化因素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塑造了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六、技术进步对语言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语言进化也受到了影响。
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顾文政2013210311作者及作品简介:胡明扬,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
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在1988年出版以后受到了海内外高等院校语言专业师生和社会上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的普遍欢迎。
1999年,教育部又将此书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久远,但是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更为成熟一些。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
三四十年代突出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科学已经趋于成熟。
而中国语言学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而要学习和借鉴,就要阅读西方重要的语言学著作,胡明扬的《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正是这样一本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的著作。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虽然没有囊括西方各个流派的名作,但是它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教程》,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萨丕尔的《语言论》等,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中国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述评。
这对大学里语言专业学习的师生和社会上一些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该书一发行就受到他们的欢迎。
内容概要:我国语言的研究也算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某些领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完全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西方语言学的研究也算是源远流长,同中国的语言研究相比,西方的语言学研究更系统化、成熟化一些。
在19世纪,历史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三四十年代突出的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趋向成熟。
语言学及其发展
语言学及其发展
一、古代语言学有三大传统:古代西方传统,古代印度传统和古代中国传统。
3.中国古代语言学
中国古代语言学分为:1.语言哲学、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2.语文学研究。
“小学”: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
近代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注:(1).共时研究是把语言作为在特定时期的交际系统进行研究,历时研究则是对语言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
(2).语言的内部因素是指构成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外部因素是指语言与相关事物现象的关系。
(3).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
注重形式,忽略意义。
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
四、当代语言学(一)生成语言学
(二)功能语言学
2.韩礼德的语言理论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状况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的功能。
语言功能是千变万化的,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元功能或纯理功能。
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种。
浅谈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谈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囧”、“土豪”、“女神”这些原本就有的字词的流行,还有“屌丝”、“高富帅”、:白富美”这些新词语的出现。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人思维的进步等外在原因影响了原来语言内部结构的平衡。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会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语言的发展最显著的规律是其具有不平衡性和渐变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三大部分:一,同一语言体系内部各结构成分发展不平衡,例如,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可见,同一语言体系内部发展也会有不平衡的现象;二,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我们国家的南北方语言就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区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如向日葵,河北唐山叫“日头转”,承德叫“朝阳转”,山东济南叫“朝阳花”湖南邵阳叫“盘头瓜子”;三,不同语言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语言体系之间存在差异,各语言的所处社会环境和内部结构不一致。
如英语和法语都属印欧体系,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分支——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而法语却归为罗曼斯语族(又称拉丁语族)。
现在的法语还保持着词的阴阳性,而英语已经渐渐脱离了阴阳性的束缚仅仅部分残存着数格的印记。
造成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一样,不同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快,语音排第二,而语法则是发展最慢的。
词汇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因为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会随着社会发展产生许多新词汇,同时淘汰一些旧的词汇。
如“累感不爱”、“喜大普奔“的产生“粮票”、“传真机”等词语的逐渐消失。
语言·精神·思维——读《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202语言·精神·思维——读《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李林蔚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摘要:本文在第一部分对《差异论》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了洪堡特的写作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贯穿全书的关键概念“人类的精神力量”、“语言的形式”进行了说明。
在第二部分,对洪堡特“语言、精神、思维”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分为语言与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与精神的关系,并附以图表说明。
第三部分分析了《差异论》带来的启示,指出了解作者学术背景的必要性,以及洪堡特学术研究态度的可借鉴性。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精神;思维;民族一、《差异论》内容概要《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以下简称为《差异论》),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一书的绪论。
洪堡特旨在通过《差异论》研究不同民族划分下语言之差异与人类精神力量的联系,并探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何为人类的精神力量?洪堡特对其定义稍显纷繁抽象,在此抽取了以下关键词进行阐释:首先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创造力所在。
在精神力量的驱动下,人类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产品愈加丰富,如文学作品、宏伟的建筑,以及各个民族的语言。
其次,在人类社会线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精神力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洪堡特以其所处时代的代数学作为例证。
最后,精神力量是内在的,其发挥的作用有时呈现出突现的特点,如语言的产生,洪堡特认为无法用因果关系对其作用作进一步的说明。
《差异论》研究思路的出发点为不同民族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力量。
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使各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差异的同时,其所具创造力带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各民族的语言。
洪堡特由这个前提出发,认为“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一种创造”[1]。
既然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产品,而是具有产生与发展过程且该过程尚未结束的创造物,则有必要讨论它和创造力之所在的精神力量在起源、发展中的关联与相互的影响。
人类语言的层次结构乔姆斯基
人类语言的层次结构乔姆斯基人类语言的层次结构乔姆斯基1. 介绍人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分享知识、建立联系。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现代语言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语言的层次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被称为乔姆斯基语法,它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组成和语法的内部规则。
本文将深入探讨乔姆斯基语法的主要概念,以及它对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重要性。
2. 乔姆斯基语法的主要观点乔姆斯基语法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语言具有普遍语法结构,即所有人类语言都共享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这些规则被称为普遍语法原则,它们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是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基因相关联的。
乔姆斯基认为,这些普遍语法原则在人类语言的习得和使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3. 乔姆斯基语法的层次结构乔姆斯基将语言的结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是音素、词汇、句法和语义。
这些层次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语言的层次结构。
3.1 音素层次音素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它们是组成语言的声音元素。
每种语言都有一组特定的音素。
乔姆斯基认为,我们通过掌握不同的音素来区分不同的词语和句子,这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
3.2 词汇层次词汇层次是语言的下一个层次。
它涉及到词汇的形成和组织方式。
我们通过学习词汇来理解和构建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力,能够根据一些基础规则将词汇组织成无限多的句子。
3.3 句法层次句法层次是语言的核心层次,它关注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句法规则,我们能够理解和产生各种各样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句法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它是普遍语法原则的产物。
3.4 语义层次语义层次是语言的最高层次,它涉及到句子的意义和信息传递。
语义规则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句子的意思。
乔姆斯基认为,语义规则也是由普遍语法原则所支配的。
4. 普遍语法原则的意义乔姆斯基的乔姆斯基语法对我们理解人类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基础知识语言人类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言人类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言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研究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意义和发展。
语言人类学关注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分析,揭示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结构、功能、使用和演变,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身份、权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它不仅研究语言本身,还关注语言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核心理论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会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观点,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完全决定思维,弱式假说则认为语言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该假说存在争议,但它引发了人们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深入思考。
2. 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发展,它强调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对性,即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认知方式。
语言相对论认为,我们不能用一种语言的标准来评判另一种语言,而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独特性。
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历史。
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
4.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结构、权力关系和社会变迁。
语言人类学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和变化,以及语言与社会身份、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关系。
三、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语言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关注语言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早期的语言人类学主要关注语言的分类和比较,以及语言与种族、文化的关系。
2.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20 世纪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对语言人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争鸣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争鸣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哲学、文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思想流派。
这两种思潮在思考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形成了激烈的争论和对话。
本文将探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试图为读者呈现这一哲学争鸣的全景。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强调事物内部的关系和结构。
对于结构主义者而言,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组成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正如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所指出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中每一个符号(如字词)都是通过与相邻符号的关系来获得意义的。
结构主义认为,通过分析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
语言与意义语言是结构主义研究的核心。
索绪尔提出,语言不是简单的名称与物体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而是建立在差异之上的。
他称之为“差异”的原则,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同时,这种意义也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一种文化或社会,就必须深入其语言系统所隐含的结构。
符号与符号系统结构主义也注重符号及其系统。
在这种观点下,符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某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比如,在一种文化中,某个符号可能有特定含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分析这些符号和符号体系,有助于揭示背后的社会经历和心理特征。
理论发展与影响在法国,知名的人物如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人类学上发展了结构主义理论。
他认为,文化现象如神话、习俗等可以看作是一种制度,其内部有着特定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又是由人类共同的思维模式所决定。
这种思想影响深远,为后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结构主义的发展及核心观点后结构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反对、批判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在这一潮流下,一些学者开始质疑结构主义所强调的稳定性和固定性。
语言表达差异对认知及文化的影响
不立即否定一件事、一个群体甚至一种价值观。因为, 意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
27
因此,思维方式产生的种种差异就会存在于不同的社 会文化中。如今的学术界正广泛使用“认知”这一概 念代替“思维”。语言促进了人类的认知,而认知又 是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人类的文化是习得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在习得 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此构成了独有的认识能力和 了解文化的依据。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文化性也是社会 性的,语言又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因此人们对世 界的认知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二、不同语言产生的思维关系差异 2011 年《环球科学》杂志中收录了一篇文章《语 言塑造思维》 , 其中一个案例是斯坦福大学教授雷拉 · 波 洛狄特斯基在澳洲北隅原住民部落(波姆普劳)做的实 女孩一点都没有犹豫,果断地指出了方向,而教授看了 看指南针确认女孩指的方向正是北方。之后教授在各地 大学做演讲,向听众出了同样的问题,但在场的听众没 有几个人能准确地指出北方在哪里。一个仅五岁的孩子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奥秘就在于孩子的母语——库塔 语。库塔语中只有关于东南西北之类的方向词,表明语 言使用者能准确把握地理位置,他们对方向很敏感。语 言具有载储功能,而词语(语言单位)又是最能体现人 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工具,它更像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反射出不民族的人不同的认知与思考方式。 1988 年,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依据信息 在不同文化间传播的程度,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 出 “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和 “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两个概念。就以中美两国的广告为例分析语 言带来的文化差异,中国的广告语含蓄又婉转,且偏 重意境表达,可归为高语境文化,如钻戒广告“钻石 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运动品牌广告“不走寻常路” 和黑芝麻糊的广告“一股香浓,一缕温暖”等;美国 习惯使用外露、直白的表达方式,追求理性和清晰的 语言表达,属于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广播公司的广告 “Start Here”( 从这里开始 ),音乐电视台的广告“I want my MTV”(我要我的音乐电视台),彩虹糖的 广告“Taste the rainbow, feel the rainbow” (品味彩虹, 感受彩虹)等,这样的语言形式对于美国乃至整个西 方系统化的认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日语也有其特点,最能显示日本与其他国家认 知差异的就是敬语。接头词“お”和“ご”就常用于 “ごはん” (御饭) , 加在食物前表达对上天的敬畏,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序、语法规则以及词汇量和发音的差异,这些不同对人类精神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不同,这影响了人们思维的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英语为主谓宾结构的语言,而中文为主谓宾补结构,这导致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不同。
对于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思考问题;而对于一个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可能更注重上下文和语境的理解。
这种不同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沟通能力。
其次,不同语言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也不同,这影响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能力。
有些语言包含丰富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复杂的情感和抽象概念;而有些语言词汇量较少,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情感表达和文化交流时产生障碍,降低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不同语言的语音结构也不同,这影响了人们的听觉感知和表达能力。
有些语言有着复杂的音位系统,能够准确地表达不同的音素和语音;而有些语言的音位系统较为简单,可能会出现音位的混淆和误解。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语音交流和语音识别时存在困难,影响了人类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人类语言的结构差异影响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表达和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语音交流和表达能力。
了解并尊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人类精神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有助于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促进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人类精神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共同促进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与发展人类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区别之一。
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和发展,从语言的起源到现代人类的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
语言起源的争议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议至今仍存在。
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在这种观点中,人类进化了喉部和口腔的特殊解剖结构,使得我们能够产生复杂的声音和语言。
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起源于智力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和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智力发展。
这个观点也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但它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解释。
语言的起源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包括生理和认知因素。
这也符合了人类语言能力复杂多样的特点。
语言早期的发展最早的人类语言可能是非常简单和原始的,与动物的沟通方式相似。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可能从最初的手势语和声音组合起源。
古代人类尝试用声音模仿和加强手势的意思,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声音和手势的组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变得更加复杂。
人类开始使用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这种进化的过程可能是由社会交往、自然选择以及进化压力共同推动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演化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还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理念、分享知识、传递价值观念,并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语言的社会功能还包括建立身份认同和选拔讲话者。
讲某种语言的能力在社会中经常被视为个体的标志,人们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辨别彼此的身份和背景。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的媒介,不同语言背后的词汇、词义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现代人类的语言能力发展现代人类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迅速,且多样化。
关于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能力差异的思考
关于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能力差异的思考第一篇范文关于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能力差异的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已经能够在许多任务上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表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与人类相当的语言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能力的差异。
1. 语言的理解与生成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生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能够生成流畅、连贯的文本。
然而,它们在理解语言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尽管大语言模型可以生成关于某个话题的文本,但它们往往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相比之下,人类在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抽象能力和思维深度。
2. 常识与背景知识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数据,但它们并不具备人类的常识和背景知识。
这使得大语言模型在面对一些需要常识判断的问题时往往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询问“月亮是什么”的问题时,大语言模型能够给出正确的回答,但当问题变为“月亮为什么是圆的”时,它们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解释。
3. 情感与同理心人类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表达和同理心。
大语言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情感,但它们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同理心。
这使得大语言模型在处理涉及情感交流的任务时存在明显的不足。
例如,在心理咨询或安慰他人的过程中,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递情感,而大语言模型则可能显得生硬和缺乏人性化。
4. 创造性与灵活性人类语言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创新思维。
相比之下,大语言模型在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尽管它们能够生成新颖的文本,但往往局限于已有的语言模式和知识体系。
而在面对未知或复杂问题时,人类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解决。
5. 道德与价值观人类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和理解,还涉及到道德和价值观的传递。
大语言模型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导致输出内容出现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在生成新闻报道或评论时,大语言模型可能无法充分考虑事实的真相和公平性,而人类则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原则。
人类声音的变化语言的多样性与发展
人类声音的变化语言的多样性与发展人类声音的变化:语言的多样性与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反映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也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语言的多样性与发展与人类声音的变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人类声音的变化与语言的多样性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声音非常丰富多样,我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
然而,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有不同的语音习惯和语音特点。
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声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这对地方居民的语音产生了影响。
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通常会发出高调的声音,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
相比之下,生活在大海边的居民常常具有更为低沉的声音,这是因为海边湿润的环境有助于声音的传播。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声音的变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语音交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促使人们发展出更为复杂和准确的语音系统,以满足更加高效的交流需求。
人类通过学习和创造不同的语音符号,使得语言变得丰富多样,并能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
此外,人类声音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声音有着不同的认知和使用方式。
每个文化都有独特的言语风格、语音强调和音调模式等等。
例如,一些亚洲语言对音调的使用非常重要,声调的不同可能会改变一个词的意思,而在英语中则重点在于单词的重音和语气。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语音交流。
这种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使用声音的方式和习惯。
例如,在现代社会,人们倾向于使用更为简洁和明快的语言,以适应高速和效率的沟通需求。
一些缩略词和新词汇的出现就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尽管人类声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也互相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洪堡特:《论⼈类语⾔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国语⾔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1767年⽣于波茨坦。
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学和格廷根⼤学,1801—1810年任普鲁⼠宗教和教育⼤⾂,致⼒于教育事业的改⾰。
1809年创建柏林⼤学,即现在的洪堡⼤学.1810—1819年任外交官。
19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个具有⼈⽂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
他⼜是⼀个追求完美⼈性的教育改⾰家,科研与教学相统⼀的新型⼤学的创建⼈,因此常为西⽅教育史家提到。
他有时出现在西⽅美学史、⽂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个代表。
⼈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康德(Immanuel Kant)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从事过“⼈的研究”,⽐较过民族、⽂化的异同。
最后,在语⾔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个伟⼤的语⾔理论家,普通语⾔学的奠基者。
洪堡特对许多语⾔都有⼴泛的认识。
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语等多种语⾔,是⽐较语⾔学创始⼈之⼀。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现象,深⼊考察⼈类语⾔的普遍特性。
在语⾔的本质和功能、语⾔与思维的关系、语⾔的⽂化内涵等多⽅⾯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的⼈物之⼀。
洪堡特第⼀篇有关语⾔学的著作是1820年6⽉29⽇在柏林学会宣读的⼀篇报告《依照语⾔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的⽐较研究》,在这篇⽂章⾥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哲学体系的纲要。
1828年,他发表了《论双数》⼀⽂,这标志着他在语⾔研究上完全转向理论研究的开始。
他⼀⽣中最后也是最⼤的⼀项⼯作是《论⽖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写作,这篇巨著共分三卷,陆续出版已在他去世以后的1836—1840年。
文字构型的传播影响.2doc
一、文字构型的传播影响口语不等于文字,口语存在历史悠久,自从人的存在,无论说的是什么,都会有声音有意义。
但文字不同,文字诞生以前,人类由于经济生活需要,用在绘画经验中习得的图画来表意。
语言是在将事件和经验抽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而文字则是在将图画抽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国的表意文字多半具有象形和具象的特征。
先画山画雨,然后随着人类进程的加快,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智慧的凝聚使绘画的文字渐渐抽象成现今的文字,并在原有基础上蓬勃发展。
有很多分支,如草书,、行书、楷书,笔体不同、意相同。
中国的文字构成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一词一符,想要了解不同的意思,既要学习不同的词汇,而英语则是音节文字,椅子一符,可随意变化,26个英文字母随意排列,不死板。
由于中国的表意文字,一个词一个意思,人与人的交流沟通的基础就需要在共有词汇的基础上展开,这是传播学中的传播契约。
即你和我之间的交流必是有一个交叉点或交叉面存在的。
如果没有共同的知识,沟通难以进行。
表意文字不可变,稳定,学习不易,但一旦掌握就会有显著影响。
一种稳定的文字形式反映了一种不愿改变的心态,这是国家稳定的诉求点,也是维护统治,和平盛世的需要。
汉语词汇虽然难学但普遍。
有广泛的宣传价值。
不像英语,26个英文字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搭配,对一个词汇的解释就有千种万种。
或者对同一种意思就有多种表达形式。
考研英语中的单词就很明显体现这点。
七八个英语单词全都一个意思,让你又爱又恨,爱它因它记一个则知全部,恨它则因为虽然意义大致相同,细微差别却依然存在。
相信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做的就是词义辨析题,有的只是一点点差异,但在英语考试中,加上语境的影响,单词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英语的这种特性是汉语没有的。
表意文字的构成源于生活,虽然学习难,但一词一意,生不出他意。
只要二人对这一词皆有熟悉之感,二人就能相互理解彼此要表达的意思。
英语的一词多义,或者一意多词,不同地区的人交流都比较困难,没有交流就没有传播。
再谈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_李晔萍
3 运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做出新补 充— ——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这主要是 由于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的。我们一般把同一个国家 内部产生这种不平衡的语言叫做方言。拿日语来说,由于日 本国土地形狭长,南北跨纬度较大,气候多样,加上地势丰 富,在不同地区经历不同自然条件的人的性格文化差异较 大,这种多样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日语方言多样和 方言间差距明显。在沈宇澄的《现代日语词汇学》(1998)中, 引用了东条操氏的“方言区画图”,把日语的方言根据地理 的变化进行了说明,如下:
不同语言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语言体系之间
存在差异,各语言的所处社会环境和内部结构不一致。如英
语和法语都属印欧体系,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分
支——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而法语却归为罗曼斯语族(又
称拉丁语族)。现在的法语还保持着词的阴阳性,而英语已
经渐渐脱离了阴阳性的束缚仅仅部分残存着数格的印记。
如果把原型范畴理论放在通时的语言学研究中来看, 原型词汇会相对慢慢定着下来,内容物被无限地重复使用 着;而反之使用匮乏的边缘词汇则会渐渐远离交际,甚至最 边缘词汇会变成“死语”退出历史舞台。当一个词的使用率 上升的时候,这个词就会向原型中心移动,原型率也会上 升,当一个词的使用率下降,这个词就会向边缘移动,使用 率为 0 则这个词已经在其所属范畴内模糊至消失。
人类未来的语言与语言学
人类未来的语言与语言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未来的语言和语言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人类未来的语言与语言学的发展。
一、语言多样性与一体化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对于语言多样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然而,随着社会交流的增多,对于语言沟通的一体化也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求,人类未来的语言发展可能会呈现多样性与一体化并存的特点。
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是人类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的追求。
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本土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力度,推动本土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此外,应该加强语言教育,培养人们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语言多样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然而,仅仅依靠多样性无法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一体化的语言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快速准确的翻译和交流。
同时,全球通用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通讯语言在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语言技术与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未来的语言和语言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在翻译、问答、机器人交流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大大提升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效率和质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推动语境感知和情感分析等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语言技术有望实现更准确、更智能的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和情感,并进行更自然流畅的对话。
这种技术的发展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然而,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随着机器翻译和自动文字生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和写作等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可能会相对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谈语言对个人与民
族精神的影响
吕庆文
文学院汉教一班201312115119
摘要:洪堡特突破语言研究的框架,从语言内在着手和精神的联系。
并以儿童习得语言为等事例为材料分析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研究范围从个人延伸到民族,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精神民族语言创造性特征
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在这本书里,洪堡特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和人类精神存在关系这一论点。
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认识世界。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的“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动。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
然而,当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了思想的形成过程?由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明确阐明了这一问题。
“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
”这里提及的“一条主观的道路”就是指语言。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它不是简单的自然有机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官能,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认知功能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研究目标入手,洪堡特在理论上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的
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研究语言而得到完整的人类知识,说明以语言为媒介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以便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者说“人类大宇宙”。
而从研究对象来说,洪堡特掌握的大量结构迥异的语言实际知识为他做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素材,之所以他要尽可能多的研究各种语言,尤其是各种典型的语言,是因为洪堡特相信具体的、多样的、有差别的形式知识语言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他所追求的是隐藏在个别现象背后的普遍性,即透过现象触及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施坦塔尔认为,洪堡特通过研究语言而“深刻地接触到了人的本质”,尽管他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但“指明并开辟了通向该目标的道路”。
洪堡特认为“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以儿童掌握语言为例,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且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
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够正确运用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形式“went”、“took”、“came”等。
他们有可能把“took”作为一个独立单词来使用,把“took”和“take、taken”看成完全没有联系的几个词,而不是把“took”作为动词过去时的不规则变化形式来看待。
而当四五岁的时候,儿童语言中所有不规则动词全都不加区别地加上后缀“ed”的形式来构成过去时。
于是出现了“comed”、“breaked”、“goed”等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单词。
这种语言习得中的“过度使用规则”现象可以力证儿童能够创造规则。
因为在儿童的语言输入中,类似“comed”、“breaked”、“goed”这些“异类”并不存在,不可能被模仿。
由此可见,儿童语言习得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创造过程。
儿童可以积极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逐步准确地运用语言中的各种规则。
根据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洪堡特提出语言创造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他认为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运用的结果即说出的话和写出的作品都是无限的。
语言这种创造,所使用的规则、要素是确定的、有限的,而运作的范围、结果则是无限的。
语言创造的手段不是为说话人或听话人所独有的,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是共同基础上的一种语言能力,掌握语言就是要掌握这些手段,而这些手段的获得,则是语言能力和外部坏境相结合并逐渐得到发展的
过程中而来的。
上述关于语言创造性的特征,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精髓,概括起来则是语言不是僵死的产品,而是一种活动,一种独立的、积极的、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
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相比,洪堡特知识抽象地说明了语言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共同本质,只是对普遍性有一个概括性地认识,因此他主张的普遍语法是一种归纳的语法普遍性,是基于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出来的普遍性。
同时他认为语言的特征是无法完全用语法加以概括的言语活动。
而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看作一种人类共同的、种系遗传的生物能力,一种潜存于人脑中,可以用演绎方法推导出来的普遍语法。
在语言产生的问题上,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精神有意识地创造的,而是“精神不由自主地发挥”,语言是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是不可解释的,也即“不由自主地”,例如,我们汉民族使用汉语,法兰西讲法语,德意志民族用德语沟通,为什么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相宜的语言呢?洪堡特认为这是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因为各民族精神力量强弱不等的关系,所以民族精神作用下产生的语言也就别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洪堡特提出的:孤立型、黏着型和屈折型。
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他相信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
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洪堡特笔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语言,虽然是同时发生,相互关联的,但起作用的是民族精神。
洪堡特虽然注意到了精神对语言的影响,但是他也无限制地夸大了这种影响,并由此得出了强弱不等的民族精神导致了三种优劣分明的语言类型。
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洪堡特认为也存在着语言的进化论,在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与语言相对应的民族精神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能力促使语言向尽善尽
美的方向发展,使语言通过语音形式的变化表达丰富多变的思想,使语言要素与思维内容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换言之,趋于完美的民族语言意味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精神力量处于高位,如屈折语言特别是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同时,有缺陷的语言基本上没有改善的可能。
“导致这方面缺陷的原因是民族精神力量
比较弱小,而由于一种不完美的语言的影响,这样的民族精神力量便在一代代后人中促成了类似的缺陷。
更确切地说,精神力量的弱点,自始至终在一个民族的内部显示出来,直到由于某种动因的作用而使得该民族的精神发生新的变革。
”
显然,这种语言优劣观是有失公允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只要这种工具能够满足使用该语言的人的交际等需求,它便有了存在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以汉语为例,洪堡特同当时大部分从事语言分类研究的学者一样,把汉语看作最不完善、最原始的孤立语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几千年来,汉族使用汉语沟通交流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阻碍和不畅。
同时,汉语不仅能满足我们日常的交际需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汉语也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内涵,并不逊色于使用印欧语言写成著作。
而这点也正反驳了洪堡特所说的“不完善的力量缺乏这种激励作用,因此,由此形成的语言在运用中所发挥的影响也同样缺少激励作用。
这个事实在此类语言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
诚如洪堡特所说,汉语缺乏印欧语系那种丰富的形态变化,但形态变化只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以便更好服务育人的一个侧面,只能对语言进行分类归纳,而不能判定语言的优劣。
另外,汉语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但是汉语可以通过语序、丰富的量词、繁杂多样的修辞等贴切传神地同印欧语一样表达人们的思想。
因此,无论是孤立型、黏着型还是屈折型语言,都只是语言类型的分类而不是不同进化阶段的分类。
综上所述,洪堡特从个人的语言入手,延伸至研究整个民族群体的语言,以把握语言和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源于精神。
洪堡特将“精神”作为同语言和民族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终极解释意义和决定意义的因素。
“精神”在洪堡特看来是先在的存在,但他对此没有详尽清楚的解释。
由于“精神”抽象而难以把握,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特性,使得洪堡特的一些由“精神”得出的结论也具有模糊性,难以让人把握。
尽管如此,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他对语言的人类学及民族学思考,显示出其对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