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气质高贵,但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本文从人物的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盲目的爱情观及社会和生活根源这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其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爱情观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吸引着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的人;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的盲目爱情观等几个因素导致她的结局是凄惨的。
一、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处在历史上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1],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张力,工业蓬勃发展,无数产品从流水线上像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向市场,腐朽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优势,那么对于自己的欲望必然在政治上得以凸显,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传统的旧观念。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和激烈碰撞的下产生的。
二、虚伪的婚姻生活
虽然安娜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背景显赫,可是她的命运却是不幸的。她的父母早早过世,长期寄养在姑母家里。安娜的婚姻是由姑母做主嫁给了37岁的卡列宁省长,而当时安娜仅仅17岁,还
没有成年[2]。卡列宁形象极差,肥头大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尽管如此,卡列宁确是仕途平顺的,仅8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职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他丝毫不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感情,只关心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在生活中与安娜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的公文一样,先写下大纲,然后分条扩展,官气十足的念一遍,就如同对自己的女秘书训话一样。安娜很痛苦,她觉得卡列宁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一架官僚机器,升官是他灵魂唯一的东西。安娜也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可是两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对立,成为了这个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三、盲目的爱情观
以调解哥嫂的纠纷为最初目的,安娜在乘车前往莫斯科的途中遇到了20几年来第一次让自己心动的男子——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比安娜小4岁,年仅22岁,外表年轻俊朗,性格热情又活跃,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通过在火车上一路的相处,他给安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偶遇使安娜对卡列宁古板的性情,不肯放下官气的生活态度有了强烈的对比,安娜感触到了爱情的温意,意识到过去生活中的虚伪情谊,而这些也成为安娜性格的转折点 [3]。于是,安娜大胆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呼声,并且不顾一切地同渥伦斯基相爱了。
安娜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敢作敢为的性格使她不愿像某些贵妇一样,偷偷摸摸与渥伦斯基相处。当她看到渥伦斯基在军官赛马
比赛中在马上摔下来的时候,她毫不隐瞒的在众人面前泪流满面,整个人抽泣的状态使上流社会的朋友知道了她与渥伦斯基的私情,而得到的必然是不屑的表情和言语的指责。赛后,她大胆地同卡列宁承认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本以为卡列宁会指责自己,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异样的冷漠使得安娜彻底绝望与震惊,她决定逃离这个虚伪的家庭,但这样的决定使得安娜又同自己的上流社会地位形成了对立。于是,这个敢爱敢恨的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斗争。
四、社会及生活根源
安娜与沃伦斯基私情的公开化导致上流社会对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安娜在戏院里看戏受到了贵人们的集体起哄,遭受了终生难忘的侮辱,安娜知道自己失去了地位、朋友,陷入了孤立。正是这些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情绪迫害,封锁了安娜的情感沟通,成为安娜被逼向自杀的又一根源。安娜提出离婚,因为她对家族给自己定下的婚姻已彻底绝望,卡列宁的态度是不理不睬;她要求带走儿子,却得到冰冷而又严厉的拒绝。可见,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是导致安娜死亡的根本原因。
同居生活并没有给安娜带了想要的温情,长久的贵族生活使得渥伦斯基整个人的思想都有着强烈的上流社会烙印,从小的梦想便是功名权势,他不能放弃融入骨髓的贵族生活,虽然有时他鼓励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他回想自己的贵族生活
的时候,他意识到了不这么做的好处——得到更多辉煌前途的机会。与此同时,安娜也并不好过,为了维持两人间如玻璃般的爱情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她每天精心装扮,希望外表的艳丽能够弥补双方年龄的差距;不生孩子,以此保持苗条的身材;甚至为了能够与沃伦斯基有共同的喜好,被迫爱上养马和体育运动,目的是自己与对方能够有更多的言语交流。尽管如此,还是事与愿违,安娜的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沃伦斯基的功名心日益膨胀,两人生活中矛盾不断,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变得冷淡,此时,安娜既不能回到自己主动抛弃的孩子身边,也无法继续拼尽全力想要的同居生活,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安娜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和孤立无助的尴尬境地,绝望的身躯便奔向了飞驰的车轮,一颗悲凉的灵魂瞬间灰飞烟灭。
五、结语
客观地说,渥伦斯基爱过安娜,所以当他得知安娜死讯时,他整个人惊呆了,突发的悲意使渥伦斯基瞬间变得苍老。而可列宁原谅安娜的大度之心又使得沃伦斯基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责,最后他选择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4]。其实两人之间的情感不仅仅在于谁爱谁或谁不爱谁,也要有两人之间真正互通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挚的、不顾一切的,但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却是犹豫而又迟疑的。安娜虽死,但她那种不屈的叛逆精神却是值得读者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