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动态电路听评课教案
动态电路听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态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动态电路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态电路的定义及特点。
2. 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3. 控制变量法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4. 动态电路问题的解决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态电路的概念、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控制变量法分析动态电路问题。
2. 难点:动态电路问题的数学建模及求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态电路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动态电路的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动态电路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动态电路的特点,阐述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动态电路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
4.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动态电路的数学模型。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态电路概念的理解和对电流、电压变化规律的掌握。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动态电路问题的能力,检查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
3. 教学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和反思内容,确定下一步教学的计划和调整方案。
八、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材章节或研究文章,加深对动态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动态电路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实验操作方法,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转换法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各种物质(如石头、沙子、铁块等),温度计,计时器,烧杯,量筒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暖气片为什么用热水循环,引出本课的主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 思考题:为什么说物质的吸热能力是衡量物质热惯性的大小的重要指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预习下节课内容:探究影响物质吸热能力的因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的深度。
3. 学生对物质吸热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质的吸热能力,以及这一特性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3.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新型材料的吸热性能,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
初中化学控制变量法教案
初中化学控制变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正确设计和实施控制变量法实验;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如何控制变量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控制变量法实验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3. 实例分析: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和原理;
3. 实验设计: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设计控制变量法实验;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5. 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控制变量法的作用;
6.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学会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控制了变量;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3. 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说课教案初中物理
实验说课教案:初中物理《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方向。
(3)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滑板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
(2)新课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通过动画演示摩擦力的作用原理。
(3)实验环节:设计三个实验,分别是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以及探究摩擦力方向对摩擦力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摩擦力方向的关系。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性质。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准确性以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3)课后练习:检查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16.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6.2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我设计的这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掌握电流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电阻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计算器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电路中电流的存在和作用。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验证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2. 活动难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推导和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深入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我选择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的方式,因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一中,我让学生观察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而在实验二中,我让学生观察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地理解电流的规律。
2. 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验证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正确性,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这样做的原因是,通过团队协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第五章欧姆定律单元整合《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五章欧姆定律单元整合《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欧姆定律”的单元整合部分,具体涉及《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讨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的规律,并运用欧姆定律解释分压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能用欧姆定律解释分压现象。
2.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物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阻变化对电压分配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室用串联电路实验装置、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滑动变阻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演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电阻组合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引导学生思考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讲解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引入欧姆定律(U=IR),阐述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如何分配。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欧姆定律分析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问题。
通过几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a. 确定电路中的电阻值。
b. 分析电路中的电流流向。
c. 应用欧姆定律计算各部分的电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题目设计要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
5. 课堂讨论(10分钟)小组内讨论电压分配规律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提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应简洁明了地展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串联电路的组成、分压原理公式(U=IR×R)、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与论文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物理问题方法。
在物理学中当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时,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使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然后对这些单因素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综合解决。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现在就我在教学中有关“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探究活动的开展谈几点认识。
我认为以“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加强在教学中研究问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把“控制变量法”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探究性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1 利用“控制变量法”导入抽象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教学中,概念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有时能感觉到,但不一定能理解,如速度、密度、功率、压强、比热容、热值、电功率等。
若采用“控制变量法”则可以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能理解和掌握。
例如:“速度”教学导人:教师:同学们都上过体育课,跑100米,甲同学用了15秒,而乙同学用了17秒,谁跑得快呢?学生:甲同学快。
教师: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运动越快!a、b二位同学放学时,同时从校门口出发,a在前,b在后,谁运动得快呢?学生:a同学快。
教师:相同的时间,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那百米选手和万米冠军谁运动得快呢?学生: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怎么比较呢?教师:可以采用前面类似的方法。
又如:“比热容”概念的导人: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一种情况下加热时间长?学生:一壶水。
教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吸热多少与质量有关。
教师: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又是哪一种情况下加热时间长呢?学生:开水。
初中化学_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学情分析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学习中,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思想都有一定涉及,所以学生对控制变量唯一这句话很熟悉,但是应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分析别人的设计,自己进行设计时都体现出能力稍弱的感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内化的。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燃烧条件、影响固体溶解性因素、金属生锈条件、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等实验的设计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也更为熟练。
在练习题目的分析上也有进一步提升。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化学复习课中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节拓展课。
初三、初四教材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等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设计实验能力。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评测练习1.同学们为探究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下列方案中实验设计、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选项实验设计现象结论(金属的活动性)①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无现象Cu>Al②将铝丝放入硫酸镁溶液中铝丝表面有固体析出Al>Mg③分别将锌粉与铁丝放入相同浓锌粉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丝快Zn>Fe 度的稀盐酸中④分别将铁丝与铜丝放入相同浓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铜丝无现象Fe>Cu 度的稀盐酸中A.①B.②C.③D.④2.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A.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B.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C.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D.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3.在四个烧杯中各装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mL,测其温度.再将6%、9%、12%、15%的盐酸各10mL分别加入上述的四个烧杯中,最后测量其温度.上述实验设计主要在研究下列哪一项关系()A.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B.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C.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D.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4.为了探究影响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将稀盐酸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四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下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选项对比实验探究影响因素A①和②反应物的接触面积B②和③温度C②和④温度D③和④反应物的接触面积5.为了探究”影响双氧水制氧气的速率”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A.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双氧水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双氧水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双选)6.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A.B.C.D.探究锌和铜金属活泼性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7.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
高中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定义和内容,知道焦耳定律是描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成正比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焦耳定律的定义、内容以及运用。
2. 教学难点: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电流产生热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 采用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推导出焦耳定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阻丝、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焦耳定律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分析实验结果: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电流产生热量的规律,推导出焦耳定律。
4. 讲解焦耳定律:讲解焦耳定律的定义、内容以及运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焦耳定律。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焦耳定律的重要性。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Q = I^2RT\),其中\(Q\)为电流产生的热量,\(I\)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T\)为通电时间。
2. 能够运用焦耳定律计算在给定条件下电流产生的热量。
3. 理解焦耳定律与欧姆定律的关系,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转换。
高中化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 通过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通过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药品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习题: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实际应用的了解。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化学实验竞赛、小研究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教案)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2.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3.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2.教学难点寻找影响因素三.教学流程(略)《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实验部分的分值逐年提升,实验题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特别是在探究型实验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近几年的中考及市质量分析试卷、各区县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控制变量法的分析、运用,鉴于其重要性,我设计了专题复习----------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3.教学难点寻找影响因素(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二初三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在物理学中较多的接触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有一定的基础。
而在初中化学学科,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同学举不出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例子,即使能够举出,也说不清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学习中不懂如何应用、找不到变量条件、思路不清、不会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方案不完善等。
初中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地方主要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比较金属活动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等等,本节课通过各个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三维目标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三维目标教案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测量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能够设计实验步骤,独立完成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2.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4.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找出影响速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珍惜数据、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执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实验误差的分析与减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步骤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收获,认识实验误差,思考如何改进实验。
7.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思考如何测量实际物体的速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完成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控制变量法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一探究试题中充分应用摘要: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课堂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思维、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教学、科学探究正文:有这么一道探究试题,我为此设计了一节实验课,使控制变量法在该试题中充分应用: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实验后,知道催化剂(MnO2)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呢?【小组讨论】小明猜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有关小刚猜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有关【设计实验】他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4次实验先说下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化学变化中,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控制多个变量固定不变,只改变某一单一变量,通过改变单一的变量,观察、记录该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探索出该变量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化学实验探究是控制变量法实际应用的一种途径,通过控制变量法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此,我在这节实验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境,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维理念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之前,教师必须要有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从多维度出发,包括科学探究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方面。
首先,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之一。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实验探究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根据以前学习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用量等,以影响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 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难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理论讲解: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解释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5.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演示法: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装置。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过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2.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害。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专题教案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符号。
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电阻的测量:利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阻值。
4. 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电阻的计算公式,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提问: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电阻的概念,解释电阻的符号,阐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利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阻值,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归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强调公式及其应用。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公式。
2.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伏安法测定电阻实验套件。
2. 教学课件: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公式。
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电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实际生活中的电阻现象,如电线发热、电阻器等。
2. 介绍电阻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电阻箱、电阻传感器等。
控制变量法的化学设计教案
控制变量法的化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及作用。
2.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
3. 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某一化学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控制变量法的概念、作用及应用。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作用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某一化学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作用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
4. 学生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某一化学现象。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
8. 拓展训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0. 课堂小结:强调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及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变量控制的严谨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控制变量法的概念、作用、应用案例及实验设计指导。
2. 实验器材:各小组所需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实施时间:2课时。
2. 第一课时:讲解控制变量法概念、作用及应用案例。
3.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
如何培养运用控制变量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1.应选编号 、 的琴弦进行实验验 证 猜 想一.2.应选编号 、 的琴弦进行实 验 验 证 猜想二.3.如果验证 猜 想 三,小 花 选 用 编 号 为 ①,② 的 琴 弦 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4.小花 在 实 验 中 还 发 现 ,同 一 琴 弦 越 紧 音 调 越 .
如何在物理课的教学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 思考问题的能力,同 时 跃 迁 升 华 成 学 生 的 自 主 学 习 能 力,我 谈几点教学经验和做法. 二、在课堂实验 中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运 用 控 制 变 量 法 思 考 问 题
的能力 我 们 的 物 理 实 验 课,必 须 按 照 实 验 原 理、实 验 目 的 和 方
周刊
������������������������������������������������������������������������������������������������������������������������������������������������������������������������������������������������������������������������������������������������������������������������������������������������������������������
如何培养运用控制变量法思考问题的能力①
汪文霞
摘 要:控制变量法思维是学习物理学科的 金 钥 匙,控 制 变 量 法 思 维 在 初 中 物 理 课 程 中 常 应 用 于 探 究 问 题 和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中 ,学 生 通 过 掌 握 控 制 变 量 法 思 维 找 到 解 题 思 路 和 解 题 方 法 ,学 生 能 自 发 应 用 变 量 控 制 思 维 ,定 量 研 究 相 关 物 理 规 律 和 物 理 学 科 .
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者:唐桂兰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7期一、案例背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组织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欲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而控制变量法,作为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及解决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此培养初中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是现阶段开展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三年前在一次学校举行的好课标准大讨论研讨课中,我讲授了初二物理《压强》一课,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无论是对教师的观念,还是对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也是感受颇深,尤其是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有着重大意义。
根据物理新课标,并结合压强这节课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原则,以生活化为切入点,以实验为手段,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由浅入深,全方位认识力学的核心概念——压强,同时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本节教学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
二、案例描述为了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达到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目的,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表现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比如铅笔、水瓶、海绵、沙子、压力小桌、钩码、金属圆柱体等。
2.对同一问题探讨多种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过程,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变量法”巧应用
安居街小学李振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探究式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很多,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呢?
一、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内涵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
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节数和绕线圈数有关。
教材中没有提供可演示的和学生动手的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强化科学方法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电池若干、导线、铁钉(大小不一)、若干订书针。
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呢,当导线粗细相同,绕线圈数相同,铁钉相同,观察电池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首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关键是要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在一轮又一轮循序渐进的与学生交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共同来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
确定好以后学生就明白使用同一根导线,同一根铁钉,绕相同的圈数,把这些因素都控制起来,在这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电池的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这样学生就真正经历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
最后再简述操作的具体过程。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学生就能自己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他们同时也体会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不难。
自己也会用这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感到很自信。
再如,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节中,蒸发的快慢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玻璃板、滴管、酒精、酒精灯、扇子,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当液体温度相同,液体上方液体流动速度相同,观察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课桌上放两块玻璃板,分别在两块玻璃板上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并提醒学生观察考虑液体温度相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这两个因素是否控制起来,在这两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怎样能使两个液体表面积大小不同。
同学们很快的就能领会,只要用滴管把其中一个液体表面划开,这样两液体表面积就不同了。
经过相同的时间,观察得到表面积大的液体蒸发快。
蒸发的快慢与其他两个因素的关系同学们就能自己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及其应用
科学方法的掌握比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难。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学懂一个科学概念并能理解,但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在我们有意识的长期熏陶下,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与科学知识的教学相结合,以知识传授作为方法教育的载体。
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大多是隐形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教学的素材,使其明朗化,并切切实实地告诉学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踏踏实实地教会学生"控制变量法"是怎样研究问题的。
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其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的用途。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不但对以后学习科学提高了兴趣,而且在遇到新知识,新规律时,也善于用"控制变量法"去加以研究。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单元中,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和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和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那些因素有关,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今年我命制三四年级下册形成性测试题,关于“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笑笑发现荡秋千是曲线运动,而且秋千的摆动很有规律,为模拟秋千的运动,笑
笑制作了一个摆,并研究摆的运动规律。
请根据笑笑的实验记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42分)
1、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哪次摆动的次数多?(4分)
2、实验能否直接说明“”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为什么?(8分)
3、试着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你的预测:(4分)
你做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5分)
保持不变的是:(4分)
需要改变的是:(4分)
你设计的记录表格。
(8分)
你的结论:(5分)
我们不但在引入新概念,新规律时,教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索,而且在解决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也要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去解决。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使学生思维、表达、动手、应变等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如,我在教六年级上册《洗衣服的学问》一课中,哪种洗涤用品效果好。
做这个实验我们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变量很好控制就是洗涤用品不同比如说一个用洗衣粉一个用肥皂粉。
这时我就提问学生要控制好哪些不变量呢?学生说了很多,有用的水要一样、用水量一样多、水的温度要一样(用温度计测量)
布条大小一样、布条的材质要一样、布条的新旧要一样、布条上污物大小一样、洗涤时间一样多、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一样多…… 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遇到类似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就能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研究,归纳实验结果。
同时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归纳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控制变量法”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探究方法。
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受,了解,掌握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把握方法教育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就容易接受掌握,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有利于以后对其他科学方法的学习,有利于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自我发展,学生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