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确定中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确定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d31a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7.png)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确定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交流的增多,汇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汇率是一个国家走出去和走向外部经济市场的窗口,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国内市场和外部贸易。
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市场中的应用,对于贸易、金融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比较理论,是通过比较两个国家间的相对物价水平,来计算货币间的汇率。
即物价相对于货币汇率的变化,反映了两国经济的相对变化。
当两个国家的商品流通市场基本相同,且国家间商品价格没有明显的数量或质量差异时,就可以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货币汇率的计算和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产生多种汇率理论,其中涵盖两种主要的汇率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结构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的货币期望汇率相对稳定时,同种货币在两个国家的存贷利率应相等。
而在汇率浮动幅度大的情况下,利率的相对平价可能会受到冲击,而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可能会产生近期汇率波动。
货币结构理论则认为,汇率通过两国货币供给结构差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货币供给的影响包括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发行量的不同增长率。
当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发行量增长的差异变大时,汇率也会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客观地反映两国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力、价格水平,进而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该理论在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时具有寻找合理汇率的作用,为企业和政府制订汇率政策提供了一些借鉴。
在实际运用中,购买力平价理论常常结合汇率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预测未来的汇率变动方向,提供股票和债券收益率等全球投资指数。
在出口和进口业务中,购买力平价理论也能帮助企业度量货币价格水平,影响市场营销策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市场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增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而且还能促进全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践中有一定不足,例如在实际使用中需要一些权变因素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求,然而,其仍被誉为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d740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5.png)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
![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47a37efc5da50e2534d7f18.png)
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在影响汇率的因素研究中,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和“利率平价理论(IPT)”。
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归纳如下:(1)物价水平;(2)通货膨胀;(3)利差;(4)国际收支;(5)政策因素;(6)市场预期。
标签:汇率基本因素关键因素一、引言汇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突出揭示了汇率对世界各国出口的显著影响。
我国自1994年起建立起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上是盯住美元不变的。
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高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按照众多经济学家的观点,实际汇率被定义为一国商品与服务相对于另一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而名义汇率则为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换言之,实际汇率是两国商品与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名义汇率为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
实际汇率q可以用公式表示为:q=eP*/P其中,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e指单位外币兑换若干单位本币,即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是用名义汇率将外国商品与服务以外币表示的价格转换为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之后,再对本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之比。
由上面的计算公式可知,除外国和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因素外,名义汇率的变化应该对实际汇率有重大影响。
因而,我们有必要关注一般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专家见解。
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很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e91408b52acfc789ebc932.png)
变 量 选 取 和 数 据 说 明
( )变量 选 取 一
本文选取 的人 民币汇率是 名义有效汇 率指数。该指数是以某一时点 为基期核算 的相对汇率 指数,反 映汇率 变动情况。另 外 ,由于各国统计 的价格水平数据也是设 定基期后核 算的相对价格指数 ,反映价格 变动情况 。因此 ,本文的实证分析只能验
汇率会保持在各国货币的国内和国外购 买
力不 变的情况下发生改变。
购 力价 论 买 平 理
对民汇决 的用研 人币率定实性究
■ 张 萌( 陕西教 育学 院数 学 系 西安 706 ) 10 1
◆ 中图 分 类 号 :F 3 文献 标 识 码 :A 80
展 中国家的偏离大于发达 国家。 罗晓琴 、 独
内容摘 耍 :本 文 采用协 整 检验 、G agr rn e 检 验 、 误 差修 正 模 型等 实证研 究 方 法 , 对于 19 9 4年 以 来人 民 币汇 率 和 I 内外 i ; 1 价 格 水 平 差 异 的数 据 进 行 实 证 研 究 , 并得 出 相 关 结 果 。 一 关键 阔 :购 买 力平价 汇 率 价 格 水平
为一国的价格水平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 买力 , 而各 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相等的 ,
分别表示第 5 期的实际汇率 } 率;R t 螂Et 啪 m t ∞ ∞ E和 R I
的年度数据,估算 了人 民币与美元 的双边 行为均衡 汇率模型和 结构时 间序列模型 , 研究结果 表明人 民币汇率接近于购买力平 价 的均衡汇率水平 ,人 民币汇率基本符合
将各个 变量转化 为相对变化率形式 ,可 得 等 式 4 .R_ l R,丽e E , , 啡 ,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https://img.taocdn.com/s3/m/a631222f2f60ddccda38a069.png)
探索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否解释汇率变动---以中美为例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消费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
但是,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去预测汇率的变化却不一定科学。
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随后不断攀升,直到近期出现下降,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经突破 6.7000。
与此同时, 却出现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与汇市上人民币升值背离的现象。
自2007年起,我国CPI 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据8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CPI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5.4%,猪肉及其他肉制品物价上涨达45.2%,涨幅为食品类物品价格涨幅之最。
进入2008 年后,CPI 仍上扬了一断时间,后在国家采取相关政策的干预下回落了。
及时遭遇了2009年的严重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在高位。
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者的变化应该是趋于一致,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消费物价指数;人民币汇率正文:一.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核心观点是:我们之所以需要外币,或者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我们的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自的发行国,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
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一种商品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将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https://img.taocdn.com/s3/m/a0245ca5284ac850ad0242e2.png)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指的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的比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
购买力平价理论(简称PPP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加以发展和充实。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两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人民币升值的三点原因。
第一,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
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时,一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外国货币风险增加,尤其是美国由于在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长期逆差,呼吁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也越强烈。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考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7cb0f03581b6bd97f19ea29.png)
在众 多的汇率决定理论 中,购买力平价 (P ,u hs P Ppr ae c pwr at) oe pry理论 是最早 提 出(as , 2 )但 也是 争议 最 i t s l1 2 , e 9 多的理论 。在 以一价定律为基础 的购买力平价框架下 , 两国 间货币的汇率应该充分反映这两个国的相对价格水平 , 在汇
其 中仃和宵 ¥ 舳表示美 国和 中国£ 的通货膨胀率 表示t 期 期汇率 ,表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 的部分 ,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速度快于美国的部 口 分。张斌和唐烈( o) 2 i o 对几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 期 的汇率变动进行 了比较分析 ,也得 出了相似的结论 :中、 “ 长期内,即使国内的总体物价水平调整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国内相对于世界平均 水平的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增 长要 快于非 贸易 品劳动生产 率增长 ,国 内的C I P和WP的差距要 I 大于世界C I P的差距 , P和W I 换句话说 , 同样程度 的总价格水 平 上升 , 中国会 更多的体现在 非贸易品上 , 国内的贸易 品价 格依然会具有 比较优势。在 它的带动下 , 际汇率仍然存在 实 潜在贬值趋势 , 名义汇率则会面I 升值压力 。” 显然, 剔除了非贸易品价格因素后的“ 购买力平价” 能相 对较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走势, 其实, 早在7年代末 , O 中国的 学者就结合了购买力平价说和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关的汇 率理论 :换汇成本 说” “ 。这一学说把购买力平价说中的非贸 易品加 以剔除 , 中国国际贸易商 品价格对 比来考察汇率 而用 的决定 。 换汇成本缩小了货 币购买力的对 比范围和一价定律 的适用范围, 他仅仅从国际贸易商品这一范围来进行货币购
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 因为在 经济起飞的~段时间里 , 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f 住房。 服务) 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 品的涨幅 。 即中国存在“ ” 巴拉萨一萨 谬尔森 ” (a s —a ul n fc 。在此基础上他们得 效应 Bl s Sm e o f t aa s Ee ) 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变化形式 :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eba485b9d528ea81c779a4.png)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学说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
一国的价格水平,即一个基准商品和一个劳务篮子的价格,反映了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某种货币国内购买力的下降会引起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等比例贬值;而购买力的上升则会引起相应的货币的升值。
如果1只汉堡在英国价值卖1英镑,同样的汉堡在美国卖1.70美元。
我们说汇率为1英镑兑1.70美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观点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就已经被提出。
在这些经济学家中,又比较优势的创始人大卫·李嘉图。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推广了购买力平价理论,使其成为汇率理论的核心部分。
尽管对购买力平价的普遍正确性还存在着种种质疑,但是它的确揭示了影响汇率运动的最重要因素。
用P US表示在美国销售的一个基准商品篮子的价格,用P G表示在德国销售的同一个商品篮子的价格。
那么,购买力平价所预测的美元/马克的汇率是:E$/DM = P US/P G如果购买一个基准商品篮子在美国要花200美元而在德国要花600马克,则购买力平价预测美元/马克的汇率将会为0.33美元/马克;如果美国物价提高为原来的3倍,那么PPP 意味着没马克现在等于1美元。
重新整理等式,我们看到P US = (E$/DM)×P G这里我们得到了购买力平价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等时左边是一个商品篮子在美国的美元价格,等式右边则是在德国购买该商品篮子的美元价格。
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则这两种价格应是相等的。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上是断言:如果用同一种货币来表示,所有国家的价格水平将是相等的。
比如,同一种轿车在A国卖1万美元,而在B国卖8.3万人民币,则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为1比8.3。
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这个比价常常是不准确的。
尽管购买力平价学说并不完美,但中央银行在计算通货之间的基本比率时仍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根据购买力计算出的基础汇率与市场价之间比较,可以判断现行市场汇率于基础汇率的偏离程度,是预测长期汇率的重要手段。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https://img.taocdn.com/s3/m/c8c65af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c.png)
购买⼒平价理论解释中美汇率变动探索购买⼒平价理论能否解释汇率变动---以中美为例摘要:购买⼒平价理论在⼀定程度上揭⽰了消费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
但是,运⽤购买⼒平价理论去预测汇率的变化却不⼀定科学。
中国⾃2005年7⽉21⽇开始实⾏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货币进⾏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平的测算,⼈民币对美元即⽇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民币。
随后不断攀升,直到近期出现下降,银⾏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经突破 6.7000。
与此同时, 却出现国内⼈民币的购买⼒下降与汇市上⼈民币升值背离的现象。
⾃2007年起,我国CPI 指数出现了⼤幅上涨,据8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CPI 与去年同期相⽐上涨了5.6%,其中⾷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5.4%,猪⾁及其他⾁制品物价上涨达45.2%,涨幅为⾷品类物品价格涨幅之最。
进⼊2008 年后,CPI 仍上扬了⼀断时间,后在国家采取相关政策的⼲预下回落了。
及时遭遇了2009年的严重⾦融危机,到⽬前为⽌,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在⾼位。
⽽根据购买⼒平价理论,两者的变化应该是趋于⼀致,何以出现如此⼤的差距呢?关键词:购买⼒平价;消费物价指数;⼈民币汇率正⽂:⼀.购买⼒平价理论(PPP)购买⼒平价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先⽣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书中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核⼼观点是:我们之所以需要外币,或者外国⼈之所以需要我们的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的发⾏国,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两国货币的购买⼒之⽐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之⽐变化引起的,⽽两国货币的购买⼒⼜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平。
购买⼒平价理论是以⼀价定律为基础的。
假定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和交易成本(如关税和配额),且两国的价格体系有效,市场价格随供求的变化⽽变化,那么这两国任何⼀种商品以同⼀种货币表⽰的价格将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b9bf08c281e53a5802fffb.png)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
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
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
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
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
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
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
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
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
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
关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e32818a2161479171128e2.png)
国人生产 的商品与劳务 ,所 以货币的价格取 决于它对 商 品的购 买力 ,一 国货 币对外 汇率 的升 降则反 映该 国 货 币在 国内市场 上购买力的变化 。两 国货 币的兑换 比 率应 由两国货币各 自具 有的购 买力比率来决 定 ,一 国 汇率 变动 的原 因在于购 买力的变动 ,而购买 力变动 的 原 因在于物价 变动 ,因此汇率 变动归根到底是 由两 国 物价水平 比率 的变动所决定 的。虽然现实 的市场汇率 可 能暂时与购 买力平价水 平不完 全一致 ,但 长期看 ,
名义汇率对购 买力平价 的偏离度远 远大于 发达国家 , 从动态来看 ,发展 中国家在追赶过程 中其名义汇率变 动 向购买力平价趋同。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购买 力平价理论及其实证研 究综述
(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 内容
购买力平价 (u hs g P w rPry Pr ai o e ai ,简称 PP c n t P) 理论认为 ,汇率 是由两种 货币在本 国国内所 能购买的
平价理论的前提假设 ,即抽象掉所有交易成本和摩擦 , 任何 无差异产 品在世界各地折成 同一货 币后售价应该
相 同 否 则 便 会 引发 跨 境 套 利 行 为 ,而 商 品 的 空 间 套
对购 买力平价理论 ,即如果在基期汇率符合购 买力平
价 ,那么在随后 的任何一个 时期 汇率百分 比的 变动 , 都等于 两国问价格 变动 的百分 比的差额 ,其基本公式
实际汇率 围绕购买力水平波动 , 并最终趋 向于P P P 水平 。
一
得两国物价水平 的数据 .但在实 际操作过程 中是 比较 困难 的事情 ,而两 国物价水平 的变动 即物价指数或通 货膨胀率 是 比较容 易获得 的,因此卡塞 尔提 出了相
汇率决定问题与购买力平价说
![汇率决定问题与购买力平价说](https://img.taocdn.com/s3/m/fb3398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8.png)
汇率决定问题与购买力平价说1. 汇率决定问题汇率是指两个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决定问题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汇率如何被确定和影响的问题。
汇率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包括利率、经济增长、政府政策、市场预期等等。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汇率变动将对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以及个人的购买力产生重要影响。
1.1 利率和汇率利率是决定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资本流动则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较高,那么该国的货币将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该国的资产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这将导致该国货币的升值,并对其他国家的汇率产生影响。
1.2 经济增长和汇率经济增长也会影响汇率。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投资者对该国的货币更有信心。
这将导致该国货币的升值,从而影响汇率。
相反,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1.3 政府政策和汇率政府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措施,如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政府通过调整利率、印钞量、干预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影响汇率。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那么该国货币将会贬值,以提高该国商品的竞争力。
1.4 市场预期和汇率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也会影响汇率。
市场上的各种消息、分析和预测都会对交易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市场预期某个国家的经济将发展良好,那么该国货币可能会升值。
2. 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交易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反映出两个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相对比率。
根据购买力平价说,一个商品应该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之间保持一致。
如果汇率不符合购买力平价,那么货币就被认为是高估或低估的。
购买力平价说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个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价格高于另一个国家,那么该国货币将贬值,以便让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
同样地,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那么该国的商品将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购买力平价说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个衡量货币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的方法。
基于购买力平价说,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比较各国商品价格来判断一国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升值问题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升值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0558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3.png)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问题摘要: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问题,国内外给予了空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
但同时,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
随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的深入,统计方法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充实,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各有其适用范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来解释汇率的变动。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自2005 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坚持了小幅、渐进的升值步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形成。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保持了币值的稳定,展现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讲诚信的大国风范。
然而个别发达国家的某些人却不顾事实和真相,动辄以“汇率操纵”为由向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
被这些人歪曲利用的理论中就有“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 PPP) 于20 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
卡塞尔认为, 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 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
E= Pd /PfE代表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Pd代表国内的价格水平, 而Pf代表国外的价格水平。
当一国价格水平上涨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浅析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
![浅析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f4391d3770bf78a65295495.png)
浅析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作者:汪会宝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本文回顾了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文献,发现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研究。
通过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几点原因:假设条件过于严苛;价格指数、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期汇率选取标准不一;体制影响难以被考虑在内,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未被充分考虑;统计失真等。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一、文献综述: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的适用情况: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的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
对人民币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主要有选择样本商品进行评估和计算汉堡包平价两种,对此国际和国内有许多研究结果,如: 1989年为1美元=0.80人民币(中国社科院,1993);1991年为1美元=2.17人民币(任若恩,1994);1992年为1美元=1.12人民币(世界银行,1992);1994年为1美元=2.44人民币(郭熙保,1997);1995年为1美元=4.20人民币(易纲等,1997),1美元=2.02人民币(世界银行,1997)。
以上研究结果不相同,且与人民币现实汇率差异很大。
至于估算的合理程度,很难判断。
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尽合理:第一,至少汉堡包平价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汉堡包是西方国家的大众食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结构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因此,以汉堡包为代表品的比较似乎只对西方发达国家有效。
第二,若选择样本商品进行估计,我们以研究结果较多的1995年为例,该年中国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若按RMB1.5/1$的比价折算,约合38500亿美元,人均GDP为3200美元,明显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若按RMB2.02/l$折算,人均GDP约合2324美元,仍显高估;若按RMB4.2/1$折算,人均GDP约合1145美元比上述估计低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摘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较大的偏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二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即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
当前的措施是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关键字:相对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汇率人民币汇率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
它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如果用i 和i* 表示本国和外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St-1、St 分别代表基期和t期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直接标价法的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St /St-1=(1+i )/(1+i* )根据上式,我们得到一个直观的检验标准,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现实表现分析作为正处于经济改革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几乎一直在和通货膨胀作斗争。
虽然终于在2002年下半年摆脱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通货紧缩,中国就又陷入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中国不断演进的同时,人民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表现又如何呢?根据易纲、范敏(2002)的研究表明,1980~1996年十七年中,除了1980~1994年1990~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未作检验的1978~1979年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美国),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
从1997年11月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在1998~2003的5年内,中国物价水平低于美国。
这样,以1978为起点,可以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78~1994年,中美两国通货膨胀对比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况,而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
一是在1980~1994 年和1990~1991年间中美两国的通胀率差为负,而人民币汇率不升反降,二是在其它年间中美两国通胀率差为正,同期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了255%,人民币汇率从1978年的1美元兑换1.7元人民币贬值到1994年1美元兑换8.4人民币)贬值幅度为(8.7 / 1.7-1)*100%=412%,人民币持续16年贬值)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通货膨胀造成了人民币贬值和国内物价上升的循环,通货膨胀从三个方面向汇率转化:1.进口成本推动。
国家物价局专门对主要生产资料进口对国内物价的推动进行计算,得出推动系数为1:1.55,即主要生产资料进口价格上涨1倍,国内物价水平就要上涨1.55倍。
2. 出口商品国内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出口换汇成本。
国家指令性出口计划的决定性作用使出口商品不能按经济规律调节,硬性出口计划进一步恶化了国内商品供求状况。
3.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这种心理预期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有很大影响,会刺激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需求,形成实际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二)第二阶段:1994-1997年11月,高通货膨胀率、高中美通胀率正差与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并存。
1994~1996年美国平均通货膨胀率约为3.0%,而中国这三年的平均通胀率为14.3%,比美国高出11.3%。
尤其在94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20%,但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由并轨时的1:8.7涨到1:8.3。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1.1994年人民币过度贬值,抑制了进口鼓励了出口。
1994年我国实现汇率并轨,将官方汇率的1:5.7%下调到当时市场调剂价1:8.7,从而双轨合一,而当时实际汇率应该为1:8.1。
2.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高于汇率。
决定汇率的最根本基础是购买力平价,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决定了汇率升值的潜力,这是汇率攀升的基础。
经济学家易纲和范敏在1997 年的一项研究中估计,当年中美之间的可贸易品平价为1:7,这一比率比购买力平价更接近真实的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
3.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在这三年间,出口收入中平均约20%转化为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实际汇率降低,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三)第三阶段:1997年11月~2002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与通货紧缩并存,产生了严重的贬值预期,人民币汇率与通货紧缩从三个方面相互影响: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周边的贸易伙伴大多贬值35%左右,中国为了整个世界金融的稳定力担重任,对外承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直接了导致通货紧缩的输入。
2. 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周边国家的进口需求减少,国际产品价格也在下降,而人民币汇率的固定抑制了出口刺激了进口,加剧了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
3. 人民币汇率的固定给中国对外贸易构成巨大压力,加上严重的贬值预期,国家外汇储备少有增加,外汇占款减少使中央银行通过此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直接成为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四)当前阶段:从2002年上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又再次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2003年CPI 指数上涨了3.2%,2004 年又冲破了5% 的警戒线,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第一阶段的第一种情况下完全背离了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第二种情况下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一致;到了第二阶段无论是在变动方向和在变动幅度上又都背离了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第三阶段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通货紧缩起着促进作用;在当前阶段出现了新通货膨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与相对购买平价理论相悖的原因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不仅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较差,实际也并不能在大部分国家得到验证。
这是因为从理论来说,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就有缺陷和局限性,:1.从技术上讲,主要问题是:(1)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因而采用何种指数最为恰当,是个很难决定的问题。
(2)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
运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汇率,要求不同国家在商品的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性,否则,就会缺乏可比性。
(3)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期年的选择至关重要。
但受到观察能力和技术、数据不足或别的原因限制,研究人员难以保证基期年的准确选择。
2.从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如我们的分析以物价水平的灵活调节为前提,而如果存在价格粘性导致其不能在短期内调整,则汇率就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3.从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的偏离。
在购买力平价分析中,它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当成一种货币现象:反映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汇率不会发生变动,名义汇率的调整完全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在实际中,名义汇率变动不仅仅与价格水平的变动有关,还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资本流动、消费偏好甚至政治因素都有关系。
尤其在转轨经济中,体制变化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变量的影响。
从实际国情而言,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核心是对价格的扭曲,人为制度因素的过多干预是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典型缺陷:1.汇率形成机制扭曲。
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
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
强制结售汇制使外汇市场各参与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和企业都被动地进行外汇买卖,这种强制交易形成的汇率根本不能真实反映外汇供求,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
银行间外汇市场受到中央银行严格管制,而作为管理者,中央银行只能是被动干预,市场主体、交易品种单一,这种封闭狭小的外汇市场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汇率。
2.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
从1997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不变,实际已变成准固定汇率制,丧失了经济调节功能。
缺乏灵活性或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
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由于汇率浮动区间处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这种状况使汇率难以对其他货币间汇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做出反应,其结果往往是表面上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与之发生偏离。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
从理论上来讲,由于我国还未开放资本项目,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于贸易项目。
而货币的购买力则是与贸易相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选择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
但是,已演变为固定汇率制度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难以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均衡汇率,如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而且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般物价水平既包含了贸易品又包含了非贸易品,其计算结果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从实际而言,我国外汇市场的缺陷也使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
因此,有学者指出,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分析中国时要做修正。
因为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中国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
自1994年以来,国内较高的通胀率有一大块是非贸易品涨价所致,也就是说中国非贸易品涨价幅度大于美国,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占很大比重。
所以,人民币在贸易品上的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我国国内的通胀率。
另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
所以应将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和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考虑到相对购买平价模型中。
四、根本启示: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虽然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解释能力,但却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缺陷,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根本启示并不是寻求如何修正相对购买力平价以分析人民币汇率,而是如何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是汇率改革的实质。
中国一直在等待改革的最佳时机,即改革所需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成熟,而这个时机的确定是最大的难题。
有些观点认为目前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佳时机,因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微调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已经基本成熟。
但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4月24日在博鳌表示中国政府对于汇率改革“没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