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篇指略
四库全书简介
![四库全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d09113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9.png)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收书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丛书。
共收书3470种,79018卷,每部书装订成36300册,7部抄本连同正本共8部,合计290400册,再加上《四库全书荟要》2部,22502册,共312902册。
仅从数字上即可见工程之庞大。
乾隆编纂此书的念头,主要是由当朝进士周永年提议编辑《儒藏》,以与《大藏经》和《道藏》鼎足而三,以及朱筠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而引起的。
其实自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4日始,他即不断有向民间征书之谕,后来乾隆决心编纂《四库全书》,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月成立了四库全书馆,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成全书,历时15年之久。
在馆内先后任职的有360多人,彭元瑞、陆锡熊、戴震、王念孙、纪昀、翁方纲、梁国治、孙士毅、姚鼐、朱筠、任大椿、邵晋涵等一代大师都被罗致馆内,四库馆设正总裁官、副总裁官、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等,连同一般抄写人员,共有4500多人。
乾隆下大力气要编成此书的目的自然是要维护清朝的思想统治。
乾隆打着弘扬古代文化的旗号,广泛征集天下遗书,谕令各省督抚操办,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进书500种以上,奖《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百种以上,奖《佩文韵府》一部;进书中如有精醇之作,皇帝亲为评咏,题识简端,交书馆抄后尽先发还;私人进书百种以上者,其姓名载于各书提要之末,并明确各书用过之后必定归还。
对征集来的历代遗书分三种情况处理:1、对直接反映抗清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2、对拒不降清或触犯清朝政治的作品及黄色狎邪书籍,一律禁止流通;3、对主要内容尚可、个别段落字句有碍满族尊严的书籍,实行删改。
所以有人说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是“寓禁于征”。
《四库全书》对于继承保存文化有很大功劳,很多典籍原本散失,赖《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但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删改禁毁图书,又破坏了文化,故后人有“功魁祸首”的评价。
《四库全书》以内容按经史子集分类,意即四部中的书籍毕集于该书之中。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列女传、续列女传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列女传、续列女传](https://img.taocdn.com/s3/m/f6eb7a1850e2524de4187ebd.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列女传、续列女传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列女传、续列女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列女传、续列女传
《列女传》又名《古列女传》,七卷。
汉刘向(约前77-前6)撰。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宗室楚元王刘交四世孙,着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历任散骑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
成帝时校阅宫中图书,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平生着述甚丰,除《列女传》和《别录》外,还着有《五经通义》、《新序》、《说苑》、《洪范五行传》等。
《列女传》为向校书时,采辑《诗》、《书》等典籍所载妇女故事编撰而成,旨在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以戒天子。
原为《传》七篇,即母仪、贤明、仁智、贞顺、
节义、辩通、孽嬖。
每篇十五传,共计105列女,上起有虞二妃,下迄赵悼后。
每传后有颂,传各有图,题晋大司马参军顾恺之作。
是书成后,后人仿其体例,辑周郊妇女至东汉梁等作《续列女传》一卷,与《传》合编,行于世。
《续传》或曰班昭所作,或曰项原所撰,“皆影附无据也”(《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是书屡经后人改易,卷目亦有八篇、十五卷不同,至宋已非复古本。
原有曹大家等三家注,后佚。
清人王照圜、梁端作补注。
今有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等。
近人陈汉章复撰《列女传注》三卷,可资参考。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百战奇略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百战奇略](https://img.taocdn.com/s3/m/40ad178b52ea551811a6873c.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百战奇略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百战奇略”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百战奇略十卷。
旧题明刘基撰。
刘基,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
后应朱元璋聘赴应天(今江苏南京)辅佐朱元璋。
明建国后因功封诚意伯,官至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
《明史》本传称“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史传不载其着兵书事,此书当为他人依托,可无疑也。
此书最早着录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百战奇法》一部一册阙”。
其后焦竑《国史经籍志》、徐《红雨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有着录。
可知此书在明代名曰《百战奇法》,清雍正后改今名。
此书成于何时,其说不一。
或谓成于北宋末(张文才《百战奇法浅说》)。
或谓成于元代(倪灿辑、卢文弨补录《补辽金元艺文志》)。
后说近之。
当为元末言兵者以历代兵书立论,参以历代史传战例而成。
全书十卷,每卷十战,合为百战,凡三万言。
考其书所论不出前代兵书之藩篱,无大可观者。
然所析战例至纤至细,多以史实相证,是其一长。
计先秦十九例,秦汉三十三例,三国二十例,两晋十例,南北朝九例,隋三例,唐五代十五例。
足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战术者参考。
是书有明弘治十七年(1054年)《武经总要》附刻本。
清咸丰间抄本,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有藏。
1982年10月长春市古籍书店复制本。
今人注译本有韩金坡《百战奇略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文才《百战奇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赵洪顺、韩春恒《百战奇略注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https://img.taocdn.com/s3/m/55f512f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6.png)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类篇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类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96a05510661ed9ac51f319.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类篇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类篇”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类篇四十五卷。
旧题宋司马光撰,实为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修撰。
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月,范镇出镇陈州,才由司马光代之。
时已成书,唯缮写未毕。
治平四年缮写完毕,由司马光奏进朝廷。
传为司马光撰,是不符合事实的。
先是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丁度,宋祁等奏称:“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
”遂诏修韵官王洙另纂此书。
全书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亦称四十五卷。
依照《说文》的体例和编次,末卷为目录,正文亦分五百四十部,其中“艸”、“食”、“木”、“水”四部因字多各分上下,亦称五百四十四部。
收释三万一千三百一十九字,重音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六字,总共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五字。
重音字不计,所收字数比《玉篇》增多一倍。
《集韵》遗漏的字也都尽量收入,然总数比《集韵》少三百六十字,因为《集韵》所收重文,颇为杂滥,而《类篇》则较为严谨。
每字之下先列反切,随后训解,以音义为主,并不逐字分析形体构造,与《玉篇》一样。
但有异体的,皆注于正字之下,有时还附列篆文。
如果字有异音异义,则分别举出加以说明,可与《集韵》相印证。
书中收录唐宋之间所产生的字不少,乃是研究文字发展的宝贵资料。
是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旧刻有清代曹寅所刻《楝亭五种》本,现在通行的是后来姚觐元的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
该本目录一卷,颠倒错误,不足为据。
简述四库全书部类属的具体篇目
![简述四库全书部类属的具体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2e7db3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4.png)
简述四库全书部类属的具体篇目《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巨著,由清代乾隆皇帝主持编纂,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文献。
全书分为四个大部类,每个部类下辖多个属,包含了丰富的篇章。
以下是对四库全书部类属的具体篇目的简述。
一、经部1.易类:包括《周易》、《易经杂说》等。
2.书类:包括《尚书》、《书经集传》等。
3.诗类:包括《诗经》、《诗经集传》等。
4.礼类:包括《周礼》、《仪礼》、《礼记》等。
5.春秋类:包括《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6.孝经类:包括《孝经》、《孝经集传》等。
7.五经总义类:包括《五经正义》、《五经大全》等。
二、史部1.正史类: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二十四史。
2.编年类:包括《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
3.纪事本末类:包括《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等。
4.别史类:包括《战国策》、《吴越春秋》等。
5.诏令奏议类:包括《唐大诏令集》、《历代名臣奏议》等。
6.传记类:包括《列女传》、《高士传》等。
7.史钞类:包括《史通》、《史钞》等。
8.载记类:包括《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
三、子部1.儒家类: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2.道家类: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
3.兵家类:包括《孙子兵法》、《六韬》等。
4.法家类:包括《韩非子》、《商君书》等。
5.杂家类:包括《淮南子》、《抱朴子》等。
6.小说家类:包括《搜神记》、《世说新语》等。
7.释家类:包括《大藏经》、《金刚经》等。
四、集部1.楚辞类:包括《离骚》、《九歌》等。
2.别集类:包括《陶渊明集》、《杜工部集》等。
3.总集类:包括《文选》、《古文苑》等。
4.诗文评类:包括《诗品》、《文心雕龙》等。
5.词曲类:包括《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
以上仅为四库全书部类属的具体篇目的简要概述,实际上四库全书包含的内容远比这更为丰富。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四库全书珍本初集](https://img.taocdn.com/s3/m/57cde2d1b52acfc789ebc9d9.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二百三十二种。
中央图书馆筹备处辑。
清乾隆时辑成的《四库全书》,最初分抄七部,分别贮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和文澜阁七处,因全书卷帙繁浩,除御敕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辑一百三十八种)外,全书长期未能印行。
且清末至民国战乱频仍,七部《四库全书》抄本有的已毁于战火或散失无存,于是保存古籍刊印全书的呼声日高,但都因时局动荡、财力不继,未能果行。
民国二十年代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为保存珍本古籍并使能公之于世,乃选取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之部分珍本印成一编,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该书经部有易类二十七种、书类三种、诗类六种、礼类三种、春秋类十二种、五经总义类五种、四书类一种、乐类一种、小学类四种。
史部有编年类一种、纪事本末类二种、别史类一种、诏令奏议类二种、传记类二种,地理类三种、职官类三种、政书类二种、目录类一种、史评类二种。
子部有儒家类四种、兵家类一种、医家类三种、天文算法类三种、术数类十二种、艺术类二种、谱录类一种、杂家类五种、类书类三种。
集部有别集类一百零五种、总集类十种、诗文评类二种。
具体书目可参阅《中国丛书综录》。
现代《四库全书》已全部刊行问世,《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只能作为一部附属小丛书供学人参阅。
有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934-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其后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又陆续编印了第二至第十二集,连同别集共十三集。
第二集至第十二集及别集所收具体书目可参阅原书。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国考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国考](https://img.taocdn.com/s3/m/c3bd575631126edb6e1a101c.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国考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七国考”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七国考十四卷。
明董说〈详见《易发》〉撰。
本书主要根据《战国策》和《史记》,辅以先秦诸子及杂史,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共14门,编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之典章制度。
体例大致与会要相同。
春秋以前之制度,有经传可稽;秦汉以下之故事有史志可考:惟战国群雄割据、战事连年,一二百年间典章文献百不存一。
董说参考诸书,排比钩贯此间之典章制作,且“一一各得其崖略”(《四库总目提要》),对后世研究者大有裨益。
但该书将文士之寓言、小说之杂记等据为典要加以援引,如刘向《列仙传》、《子华子》、《符子》,王嘉《拾遗记》之类,而《月令》所载且明确注为“秦官”的“太尉大酋”之类材料却遗漏了,材料取舍上不甚妥当。
此外,本书名曰《七国考》,当自分晋以后。
而载秦之寺人,上引车邻;述楚之两广,远征《左传》显然在时间断限上有误。
据计,本书所引用的春秋时期史料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所引史料亦有一些不实之处,如《新序》载“魏王欲为中天之台,许琯谏止”,未必实有其事,即便有也是议而未行,该书却在“魏宫室”门中列出“中天台”一目;《庄子》记载“无盛鹤列于丽谯”,丽谯本乃城阙之通称,并非魏所独有,该书却又在“魏宫室”门下标出“丽谯”一目;“奉阳君李兑“本为赵国人,但在该书赵“职官”和燕“职官”中皆出现了“奉阳君”。
“秦水心剑事”本见于《续齐谐记》,该书却言出自《白帖》;“秦舍晋侯于灵台”本见于《左传》,该书言出于《列女传》,所注出处有出入。
还有的门类残缺不全,如天文方面仅“灾异”一门。
总之,本书虽取材芜杂,有失允当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怀疑其不尽出于董说一人之手,“殆说未成之稿,偶为后人传录欤?”但瑕不俺玉,其征引广泛,且一一注明出处,关键是填补了战国时期典章制度记述的空白,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字义总略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字义总略](https://img.taocdn.com/s3/m/50ad9ac8227916888586d743.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字义总略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字义总略”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字义总略
四卷。
明顾充(生卒年不详)撰。
顾充字回澜,上虞(今属浙江)人。
隆庆丁卯(1567年)举人,官至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
此书旨在辨诸字音义点画,但可取者甚少,其辨不如不辨。
全书分为44门,无有章法,体例冗碎。
如《通用门》中廋、弥、澭灉、污汙之类,本为
一字,竟区别为二,强指曰通。
《各音门》中“庚桑”作“亢仓”本音之转,“侠累”作“韩傀”本名之讹,又混而为一,谓上字即读下音。
其次,音释不确,自相矛盾。
如《正音门》“积”字注既云“音恣非”,而《动静门》“积”字注又云“凡指所聚之物音恣,取物又积聚之音迹”。
再者,学无根底,缺乏考证,妄下结论。
如《字始门》注“景”字云:“即‘影’字,葛洪《字苑》
始加‘乡’。
”
是误采《颜氏家训》之说,不知汉高诱注《淮南子》已云:“景,古‘影’字也。
”
注“尔朱”字云:“百千家姓皆无,始见唐神仙尔
朱洞。
”
竟连《魏书》也未查考。
更有甚者,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
如《避忌门》注“齿”字云:“张万岁牧马,众以张讳,因以马岁为齿。
”
又注“海棠”字云:“杜子美母名海棠,故集中无诗。
”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到,顾充此书不限于解释单字,已在试图解释连绵字或复音词。
《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着录于《存目》中。
《四库全书》概说(免费)
![《四库全书》概说(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6c775cf90242a8956bece45e.png)
内廷四阁之二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盛京(沈阳)故宫,贮藏第二部 《四库全书》。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 取总统大权,当时受命督理东三省军务 兼奉天巡按使的段芝贵,为讨好袁世凯, 于1914年将文溯阁书运往北京,存放在 故宫保和殿。1925年,东北筹办奉天图 书馆,当地教育会长冯广民多方奔走, 又把阁书运回沈阳,仍藏在文溯阁。1931 年后,东北地区沦入日本侵略军铁蹄之 下,文溯阁《四库全书》也由伪满国立
《四库全书总目》部类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 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侯、相宅相墓、 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书画、 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食谱、草木鸟兽 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 编)、类书、小说(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 家 集部——楚辞、别集(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 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元、明洪武至崇祯、清初至 乾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话、 词谱词韵、南北曲)
右上:丁丙 右下:今杭州 文澜阁
江浙三阁之三文澜阁
1910年代,浙江省立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组织人 力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进行第二次抄补;1920年 代,浙江省教育厅长张宗祥再次倡议抄补文澜阁阙书 阙卷。经过三次大规模抄补,文澜阁《四库全书》基 本恢复全貌,1958年清点时,阁书册数已达36465 册。至今保存完好,贮藏于浙江图书馆。
右上:丁丙 右下:今杭州 文澜阁
江浙三阁之三文澜阁
江苏镇江 金山寺
江浙三阁之二文汇阁
文汇阁地处江苏扬州,阁中事务亦由 两淮盐运使经管。咸丰三年(1853),太 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被付 之一炬,荡然无存。其命运与文宗阁书完 全相同。
江苏扬州 天宁寺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https://img.taocdn.com/s3/m/9e333f3167ec102de2bd8976.png)
《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經部包含兩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經典及其詮釋書,詮釋書包括單書詮釋和通論;第二板塊為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書。
(一)易類關於《易》的學說與闡釋收入此類。
例:《周易正义》(十二卷)、《子夏易传》(十一卷)、《南轩易说》(三卷)、《周易注》(十卷)等。
(二)書類《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例:《尚书正义》(二十卷)、《洪范正论》(五卷)、《书疑》(九卷)等。
(三)詩類《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後则众说争矣。
然攻汉学者意不尽在於经义,务胜汉儒而已。
伸汉学者意亦不尽在於经义,愤宋儒之诋汉儒而已。
各挟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济以不平之气,激而过当,亦其势然欤!夫解《春秋》者惟《公羊》多驳,其中高子、沈子之说,殆转相附益。
要其大义数十,传自圣门者,不能废也。
《诗序》称子夏,而所引高子、孟仲子乃战国时人,固後来搀续之明证。
即成伯玙等所指篇首一句经师口授,亦未必不失其真。
然去古未远,必有所受。
意其真赝相半,亦近似《公羊》。
全信全疑,均为偏见。
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
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旧文,王柏之横删圣籍者,论有可采,并录存之以消融数百年之门户。
至於鸟兽草木之名,训诂声音之学,皆事须考证,非可空谈。
今所采辑,则尊汉学者居多焉。
例:《诗序》(二卷)、《毛诗正义》(四十卷)、《三家诗拾遗》(十卷)、《诗说》(一卷)、《诗经疏略》(八卷)等。
第七讲四库全书
![第七讲四库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dd197428bcd126fff7050ba5.png)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
作者:杨讷,李晓明编;北京图书馆编 文津阁 文渊阁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 季羡林主编。 •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 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 3461种、79309卷,学术界称之为中国传 统文化总汇。但是《四库全书》并不 “全”,大量不符合清王朝统治需要和价 值标准的历代典籍被摒弃在外,仅列为存 目者即达6793种、93551卷,历经300年来 的天灾人祸,存目之书亡失严重,现存 4000余种、6万余卷,分藏在全国200多个 图书馆,三成以上已成孤本 。
《四库全书提要》不足
《四库全书》及《提要》,因为历史的原 因,自有其不足之处。《四库》最为后人 诟病的,是其编纂过程同禁毁“违碍”书 籍相结合。清廷文网繁密,忌讳众多,给 学术文化带来种种祸害。《提要》除带有 这方面烙印外,由于是官修,受着许多约 束,令人遗憾的地方不少。当时参预的学 者已有感受,后来之人更易洞察,只是不 敢公然表达而已。
《丛书集成初编》
4107种4000册,王云五主编。1935年至1937年商务 印书馆排印、影印本。 该丛书系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 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已出3467册。未出者533 册。 该丛书以“合乎实用”“流传孤本”为目的。 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上海商务印书馆本影印,未 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 唯断句、排校不无讹误。1992年,印发了当年商 务印书馆未来的及出版的533种。 1994年后,上 海书店还出版了《丛书集成续编》180册,分经史 子集四部分。
《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既包括对《四库全 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也包括《四库全书》 成书后著述的续选。 补选之书主要是 1.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 “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 2.《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 代的书籍; 3.四库馆臣对戏曲、小说持鄙视态度未予收入, 此次编选根据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择优选收,这 也是“续修”具有开创意义之处。 4.此外,新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 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 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4d01830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纯正蒙求》·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胡炳文撰。
炳文有《周易本义通释》,已著录。
蒙求自李瀚以下,仿其体者数家,大抵杂采经传事实,隶以韵语,以便童子之记诵。
然多以对偶求工,不尽有关於法戒。
炳文是书,则集古嘉言善行,各以四字属对成文,而自注其出处於下。
所载皆有裨幼学之事,以视割裂,仅供口耳者,於启导较为切近。
上卷叙立教、明伦之事,中卷叙立身、行己之事,下卷叙待人、接物之事,略以《白鹿洞规》为准。
每卷一百二十句,总为三百六十句。
卷中又各有子目,每一目多者一二十句,少者不过四句。
中间以拘於骈俪格於声韵,故漏落甚多。
又如黄香暖席宜入父子之伦,而反入幼学见趣条下。
陈子高让田宜入长幼之伦,而反入处宗族条下。
其分隶亦未能悉允。
然养蒙之教,取其显明易晓,不贵以淹博相高。
此书循讽吟哦,以资感发,与朱子《小学·外篇》足相表里,固未可以浅近废也。
△《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
书中所引事迹,迄於南宋季年。
盖元人所编次。
相其版式,亦建阳麻沙所刊,乃当时书肆本也。
其例以十干分集,每一集为二卷。
依广韵次第,以四声分隶各姓。
末二卷为覆姓,则以上一字为韵而排次之。
每姓俱引史传人物,摘叙大略,而采其中三四字为标题,大抵在撷取新颖以供缀文之用,姓末多别附女德婚姻一门,历叙古来淑媛及两姓结婚故事。
盖宋、元之间,婚礼必有四六书启,故载之独详,亦以便於剽掇也。
叶盛《水东日记》曰:近代杂书,著述考据多不精。
如《翰墨全书》以彭思永为明道母舅,所谓氏族大全者尤甚。
如以赵明诚为赵之子,广州十贤有李朝隐一作李尚隐,因而讹为李商隐。
今考中间所列朝代先後,多颠倒失次。
如王导妾雷氏干预政事,陈之张贵妃、龚孔二嫔怙宠亡国,而并入之女德,深为不伦。
又如韦思廉、刘奉林诸人既别立仙之一目,而张果、姜识诸人亦以仙术显名,乃仍混入人物之中,无所区别,体例亦殊疏舛。
至每姓之末间附韵藻数语,如洪韵庞洪、涵洪,翁韵仙翁、塞翁之类。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e5b0e6aacc7931b764ce1580.png)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经义纲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经义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ba22bcce2f0066f4332219.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经义纲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七经义纲”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七经义纲①一卷。
题樊深(生卒年不详)撰。
王谟(详见《圣证论》条)辑。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今属山西省安泽县东南)人,后周着名的经学家。
据《北史·樊深传》记载:“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累迁中散大夫。
”孝武西迁,深父叔并遇害,因易姓名,游学汾晋间,习天文历算之术。
宇文泰平河东,置学东馆,以深为博士,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氏。
武帝迁县伯中大夫,加封开封府异同三司,致仕归,朝廷有疑义,常召问。
《传》载,“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仓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
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背而讥之曰:‘樊深讲书,多门户,不可解。
’然儒者推其博物。
”《传》“载,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又撰《七经异同》三卷。
而《隋书志》载,樊文深撰《七经义纲》二十九卷、《七经论》三卷、《质疑》五卷、又有《五经大义》十卷。
《唐志》载《义纲》、《质疑》二书,而作《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
书名卷数,都与《隋志》有异,是否《略论》别为一卷,不得而知。
据《北史》“文深”是字而非名。
隋唐志俱题“文深”,又据《御览》引作“樊文渊”,可知是避唐讳而改。
这书罕见他书征引。
从《经义考》摘得三条,王谟谓“孔子称天子之德”条,《类聚》引作《帝王世纪》,而非《义纲》。
然也不知是否《类聚》误引。
王谟于《经义考》外,无所增辑。
收入《汉魏遗书抄》。
②一卷。
樊深(详见王谟辑《七经义纲》条)撰。
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
据隋唐二志俱题作“樊文深”,此作“樊深”,大概是据《北史·樊深传》。
马国翰称《深子义纲》,与书名正同。
据《北史·樊深传》末尾有“子义纲”,推测樊深,或书成而子适生,因以其书命之;抑以子之名命书,寓以经遗子之意。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经义质疑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经义质疑](https://img.taocdn.com/s3/m/6906e2cc7cd184254b3535d6.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经义质疑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经义质疑”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经义质疑①八卷。
清陈梓(1683-1759)撰。
陈梓字俯恭,又字古铭,号一斋,别号客星山人,又号天中古民,余姚(今属浙江)人。
曾从张履祥弟子姚瑚游。
雍正元年举鸿博,不赴;二年举孝廉方正,不就,以布衣终。
平生清苦严毅,笃学不懈,经史、诗文都有名声。
除本书外,尚有《四书质疑》、《志仁困知记疑》、《重辑杨园年谱》及《诗文集》多种。
本书共八卷:《易》、《书》、《诗》、《春秋》、《礼》、《大戴礼》、《仪礼》,共七百余条。
陈梓自负是紫阳、杨园后一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附于张杨园事略中,因此本书叙引这两家之言颇多赞颂之词,外加以评断。
《仪礼》用陆稼书本,附以诸儒论说,间或缀以注语,而用吕晚村刻本的字句校对从违。
斥责吴澄讲《易剥》是小人剥庐,说《春秋》等于娼家读礼、屠儿礼佛。
并斥责程端礼《春秋本义》、《辨疑》、《或问》三书,自信太过,临文不讳,两出《礼记》以《玉藻》上冠以“教学”二字,于是便认为和《曲礼》不同。
但《通典》一百四引《典礼》作诗书不讳,同于《玉藻》,又当作何解释?总之,陈梓其人清正好学,其书议论横发,每每涉及自身,读苌楚诗,甚至感叹家运衰微,妻孥为累。
所以本书名为《质疑》,实际上是掺合旧作、札记、杂记诸集而成。
有嘉庆二十年重刻本,《陈一斋全集》本。
②不分卷。
清末陈大文撰。
大文字海帆,广东城海(今广东廉江县)人,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
此书多有创解,且不信书序。
其“书序说”云:“书何序书自有序。
凡书之无序者,皆其不待序者也。
有待于序皆自有序,何待后人为之序?”因此,也不相信《诗经》之序,而另推作诗之意旨。
如《郑风·将仲子》篇,谓是周人作诗以斥祭仲,而斥祭仲正是为了讥刺郑庄公。
此说似近事理。
《羔裘》篇下说:“此国人追思颍考叔之诗,首章言其死节之贞,次章追言其谏君之直,三章追言其居官之美。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音略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音略](https://img.taocdn.com/s3/m/572f5dc10740be1e650e9af4.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七音略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七音略”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七音略一卷。
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着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
郑樵生平见“尔雅注”。
《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
《七音略》与《韵镜》内容与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它也分四十三图。
图中标明三十六字母。
声母的发音部位改用宫、商、角,微、羽、半微、半商,以代替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与《韵镜》不同。
三十六字母也列为二十三行,“帮”与“非”,“端”与“知”,“精”与“照”等并列一行,与《韵镜》相同。
《七音略》也分二百零六韵,与《韵镜》相同,但韵序有一些区别,它在三十一转(图)以后把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而《韵镜》是把它们列在侵韵之后。
有人认为,《七音略》把覃谈等列于阳唐之前,是沿用陆法言《切韵》和孙愐《唐韵》的旧次,而《韵镜》则是根据李舟《切韵》的韵次。
两书所标内外转基本一致,唯四图不同:《韵镜》《七音略》外转十三内转十三内转二十九外转二十九内转三十一外转三十四外转三十四内转三十七两书该四图的不同互有正误,《韵镜》二十九图作“内转”是错误的,应如《七音略》作“外转”。
《七音略》的十三图、三十七图作“内转”,三十四图作“外转”都是错误的,《韵镜》是对的,后来的《四声等子》等与《韵镜》一致。
两书划分开合略有不同,《七音略》不标“开”“合”,而标以“轻”、“重”等字,大致可以认为:“重中重”、“重中重(内重)”、“重中重(内轻)”、“重中轻(内重)”、“重中轻”等相当于开口;“轻中轻”、“轻中轻(内轻)”、“轻中重”、“轻中重(内轻)”等相当于合口。
两书开合不同的有四图:《韵镜》《七音略》二十六图宵韵合口二十六图开口二十七图歌韵合口二十七图开口三十八图侵韵合口四十一图开口四十图谈衔严盐韵合口三十二图开口应认为《七音略》把这四图确定为开口是正确的。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纬略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纬略](https://img.taocdn.com/s3/m/895af4179ec3d5bbfc0a7435.png)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纬略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纬略”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纬略十二卷。
南宋高似孙(生卒年不详)撰。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
绍兴余姚(今属浙江)人。
淳熙进士。
历校书郎、会稽主簿、知处州。
为官贪酷,谄事韩侂胄,为人所不齿。
退居姚江着书,有《疏寮小集》、《郯录》、《砚笺》、《唐科名记》、《唐乐曲谱》等。
又辑《经略》、《史略》、《子略》、《集略》、《骚略》、《蟹略》及此书。
各略均辑自诸书,分门别类,凡“事有逸者、琐者、为《纬略》,盖与诸略相为经纬”(《纬略》卷首)。
因高似孙为人所不齿,历来对此书评价不高。
陈振孙《书录解题》论其读书以隐僻为博,其作文以怪涩为奇。
其实,作考证之书,最嫌不博,高似孙所引之书,亦为人称道,不可谓之隐僻。
明沈士龙跋,又称其愍骚、招隐、八风、围棋、氍、祃牙之类,全录《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诸书,无所增辑。
知宋世编集,不复具存,摘用类书,夸示宏肆。
周婴《卮林》亦讥其书误引《金楼子》,以刘休元《水仙赋》为唐刘子元等。
此书确有舛错之处,但平心而论,语言尚属笃实,无所赝托,辑录历史上各种逸文琐事,为治文史者提供许多方便,足资参考,不可尽废。
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节选本不分卷。
《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守山阁丛书》本排印,又收入《墨海金壶》补曹学佺序一篇及阙文二则,为最通行版本。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825b6ad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3.png)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 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 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 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 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 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
种类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 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 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 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 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 样摹写的书本。 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七篇指略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七篇指略”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七篇指略
七卷。
清王训撰。
训字敷彝,山东安邱(今山东安丘)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
卷首有宋继澄序,又有训自序及凡例,大旨仿照苏氏评《孟子》,多用符号作指点。
如关于头脑旨趣,关目照应之类,或用重圈或用阴圈,其吃紧则用大圈,精华部分则用中圈,有文采处则用点,叙次传神过接及叠句叠字,则用尖圈,提絜对待事实则用双抹,大截则用钩,小截则用画。
书中还间有涉于经义处。
如“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据子贡诗传,邻大夫闵尹伯奇作,与周平王无关。
又如“君子不谅”据书亮采之误,解作明字。
《论语》“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君子贞而不谅”,都非美词。
不得借“谅”释“亮”。
书中还说齐代燕有二次,一在宣王时,《梁惠王》篇中有载;一在湣王时,《公孙丑》篇中有载。
此见解别家尚少有。
书后附《孟子字学考》,分一字独用、一字间用、二字并用、二字互用,二字不能通用,俗字难改各类,辨别明晰,便于学者。
该书有康熙十二年(1673)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