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4c7f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6.png)
初中常考文言文
以下是初中常考的文言文及赏析:
1. 《论语十则》
赏析:《论语十则》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了道德、仁爱、礼仪等方面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桃花源记》(陶渊明)
赏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故事,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而著称,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桃花源记》可以启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陋室铭》(刘禹锡)
赏析:《陋室铭》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陋室铭》可以培养他们的品格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爱莲说》(周敦颐)
赏析:《爱莲说》是一篇以莲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寓意深远,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爱莲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品质。
5. 《岳阳楼记》(范仲淹)
赏析:《岳阳楼记》是一篇描写岳阳楼景色和抒发作者情怀的散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辞藻华丽,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岳阳楼记》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 中考 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
![人教版 中考 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d8afb2ed1eb91a37f0115c6b.png)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本古诗及赏析(全部)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⒈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⒉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
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
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073d1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3.png)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f7869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b.png)
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解析与欣赏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古代文学名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解析与欣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几篇中考语文重点古代文学名篇进行解析和欣赏,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篇名篇《古诗十九首》是一首古代文学名篇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度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绘鸟、花、月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第二篇名篇《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部书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和解析《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看法。
第三篇名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学气息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爱恨情仇、人生遭遇等,展现了儿女情长、社会冷暖等多个层面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通过解析和欣赏《红楼梦》,我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第四篇名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著作。
这部书由孙武创作,记录了他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的论述通俗易懂,思想深邃,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
通过解析和欣赏《孙子兵法》,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智慧,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这几篇名篇的解析和欣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研究,还可以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中考语文考试中,古代文学名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解析和欣赏,学生可以更好地备考,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中考默写考点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全解(原文+鉴赏+中考默写考点 )](https://img.taocdn.com/s3/m/cf82ff2a0242a8956aece486.png)
必背诗词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3.《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默写考点1.诗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诗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古诗文主题汇总(古诗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古诗文主题汇总(古诗词+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de7eb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b.png)
中考语文古诗文主题一、古诗词1.咏史怀古《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心情。
《赤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委婉讽刺南宋朝廷在金兵侵略面前的软弱无能,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同时饱含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2.酬赠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共勉之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
3.爱国忧民《木兰诗》: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已亥杂诗》(其五):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春望》: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和舍己济世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卖炭翁》: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塑造忠勇将军的形象;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抱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雁门太守行》: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悲壮、激荡人心的战歌;赞扬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
"4.山水田园《游山西村》: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喜悦感情。
《饮酒》(其五):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安贫乐道,闲雅有致,超凡脱俗。
5.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泊时,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216d4c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9.png)
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赏析与解读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作品的赏析与解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文言文作品,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阅读技巧以及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进行赏析与解读。
一、《木兰辞》《木兰辞》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也是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通过描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其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描写方式使人能够想象出木兰坚毅的形象。
通过赏析这段文字,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和爱国精神。
二、《论语》《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通过解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一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于学习的态度。
通过赏析《论语》,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通过赏析《红楼梦》,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小说中细腻生动的描写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解读其中的哲理和人物形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作品之一。
这本书以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通过赏析《史记》,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人物的传记。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这几篇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作品的赏析与解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深入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中领悟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中。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deff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4.png)
初三必背古诗文和文言文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初三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接触并学习古诗文和文言文的重要时期,通过背诵和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修养,还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初三必背的古诗文和文言文,希望可以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参考作用。
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人借助夜晚的宁静和明月的光辉,表达了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本诗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以及诗人追求进步的豪情壮志。
通过鹳雀楼的高度,传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追求。
3. 《滕王阁序》——王勃豆蔻梢头二月初,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这是一首写滕王阁的序文,描绘了古代豪杰的传奇故事。
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自己激情澎湃的心情。
4.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本诗描绘了中国古代边塞壮丽的景色,展示了中国古代士兵的英勇和坚韧。
通过诗人的笔墨,赞颂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论语·为政篇》——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礼、乐、政、教等方面的观点被广泛记录其中。
这则摘自《论语》中的名篇,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准则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6. 《孟子·性善》——孟子仁者人也,人也人也。
义者人也,人也人也。
礼者人也,人也人也。
解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其中关于人性和人伦的思考是这部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这则摘自《孟子》中的片段,强调了仁、义、礼等为人之本的重要性。
以上仅是初三必背的一部分古诗文和文言文,通过背诵和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30篇文言文的主旨(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阶段30篇文言文的主旨(中考语文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2513b6edc8d376eeaeaa3133.png)
初中阶段30篇文言文的主旨(中考必备)1、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宋哲学家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一种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3、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政治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善于辞令的才能和热爱祖国、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4、伤仲永《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5、周处《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犯了错误的人,只要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写作特点:对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亚圣中心思想: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中考语文复习: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复习: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ead0690242a8956aece45d.png)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内容:写近望泰山
修辞和炼字:拟人。“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割”字写出了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典故:“萧关逢候骑”一句原因,汉代在萧关发生战事的故事;“燕然”则包含了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记功的故事。是人运用这两个典故,热情赞扬了边塞将士杀敌立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
主旨: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第12首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首联从大处落笔前一句写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色。
炼字:“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岸齐平。“低”字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生动的勾勒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内容:写闻讯。“过五溪”表明了迁谪之地的荒凉,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法:拟人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想象。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思念和同情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经典名篇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经典名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d85a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f.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经典名篇解析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常见方式。
其中经典的名篇更是被广泛采用,成为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经典名篇进行解析。
一、《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是中国古代著名学者孟子的文章,它以充满哲理的道德教诲而闻名。
文章主要论述了人应当尽心去做事,做到极致才能成就大事。
其中的“极致”一词是孟子用来强调人们在做事时应该追求卓越、持之以恒的态度。
二、《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文章中重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品格和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医术家扁鹊和仓公的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描述了扁鹊和仓公的丰功伟绩,展示了他们在医术上的高超造诣和医德高尚的形象。
这一经典名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并传达了对医学精神的敬重和崇拜。
四、《韩愈·师说》《韩愈·师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它以对师道的思考和讨论为主要内容。
文章中韩愈倡导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师德的高尚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这一篇文章不仅对于中学生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也给予了学生对优秀教师的敬仰和尊重。
五、《曹操·短歌行》《曹操·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曹操的作品之一,以描写曹操的形象和战功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通过曹操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展示了曹操的刚毅果断和英雄气概,同时也抒发了曹操对家国忧虑的情感。
这一经典名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总之,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经典名篇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途径,也对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中考语文中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解析与赏析
![中考语文中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解析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aba0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c.png)
中考语文中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解析与赏析古代文言文作品是中考语文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都有一定的要求。
下面将对几篇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进行解析与赏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
一、《论语》中的《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首篇,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篇文章。
该篇旨在阐述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对话展示了圣人的风范。
首先,《学而篇》中出现了“学而时习之”一句,说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即要学以致用,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也同样重要,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另外,《学而篇》中还有一句经典的语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与他人的真正沟通,而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句话,思考如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对方,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红楼梦》中的《薛蟠招亲》《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薛蟠招亲》是小说中的一段精彩描写。
这一段描述了贾母对于女儿的要求以及薛蟠和贾芸的招亲过程。
首先,《薛蟠招亲》中贾母对贾芸的要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
贾母要求贾芸能够熟读五经,懂得各种女红,这是古代女子应具备的素质,同时也体现了贾母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描写,了解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另外,《薛蟠招亲》中的招亲过程也展示了贾蟠和贾芸的性格以及他们对待招亲的态度。
贾蟠虽然是贾家的公子,但却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显得鲁莽而不谙世事;而贾芸则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懂得与人为善,更加理智和圆滑。
通过分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学生可以思考人的性格对一些重要决策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诗经》中的《关雎》《关雎》是《诗经》的一篇,也是一首传世名曲。
初中古诗词及文言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及文言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d6a19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a.png)
初中古诗词及文言文赏析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古诗词及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赏析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四句,以明月和边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人用“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来强调历史的悠久,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描绘了将士们远离家乡、戍守边疆的艰辛。
最后两句,诗人以“龙城飞将”李广的典故,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散文,其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登上岳阳楼时的心境。
范仲淹通过“心旷神怡”和“宠辱偕忘”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的豁达胸怀,而“把酒临风”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楼顶举杯畅饮、享受自然之美的情景。
整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游记,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欧阳修通过“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说明自己饮酒并非为了酒本身,而是为了享受与山水相融合的乐趣。
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寓言散文,其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
陶渊明通过“忽逢”和“夹岸数百步”来营造一种意外发现的惊喜感,而“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林的纯净和绚烂。
整篇文章通过讲述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奇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中考古文名篇解读
![中考古文名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036e0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a.png)
中考古文名篇解读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考中,掌握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是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针对中考中常见的几篇古文名篇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文言文的内涵。
1.《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于为政的思考和论述。
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君子病无能焉,而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行为准则的强调,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盲目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2.《诗经·关雎》《诗经·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篇民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对于自己所爱的人离去的伤感情感。
通过对于情感的真实表达,诗歌凸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珍视与抒发。
3.《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上》是儒家学派重要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该篇以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为主线,展示了孟子的守仁思想。
文章通过梁惠王的行为反衬出孟子的仁义之道,以此来告诫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努力做到尽己之力,尽善尽美。
4.《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滑稽列传》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史记》中的一篇。
该篇主要介绍了滑稽艺人的生活和表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文章通过幽默风趣的叙述手法,使得读者在欣赏滑稽表演的同时,也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于以上几篇古文名篇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中考中,对于这些古文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考古诗哲理句赏析汇总
![中考古诗哲理句赏析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04082bbed5b9f3f90f1c4f.png)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1、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意境美。
(《关雎》)方法指导:表现方法角度切入挖掘妙处更易得分。
《关雎》运用兴的手法,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河中的沙滩上嬉闹,华羽流光,声音婉转,此情此景,不禁引人联想,拨动人心目中爱的琴弦,也不是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悟。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方法指导: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赏析)《蒹葭》运用了借景兴起的表现手法,烘托了冷落萧瑟的环境气氛流露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凄婉感情。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指导:从表现手法,描写景物和抒发的思想感情角度切入赏析)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以沧海自喻,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
4、赏析“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观沧海》指导: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角度赏析)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诗人观海所见,突出了沧海的壮丽。
一个“何”字写出了作者观海时的惊叹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流露出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
5、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观沧海》指导: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即可)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面对巨大的波浪,与大海一起,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方法指导:从用词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角度赏析更好)一个“见”字,写出诗人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悠然恬静的心境,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旷达的心胸,最具妙处。
7、“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方法指导:从蕴含的哲理角度探究)只有精神上脱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初一到初三各个年级课内外的古诗文意象、典故、主题和哲理
![初一到初三各个年级课内外的古诗文意象、典故、主题和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5174930066f5335b812140.png)
初一到初三各个年级课内外的古诗文意象、典故、主题和哲理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以及相关诗句的例举: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柳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短歌行》曹操)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示例二: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5、《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示例一: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示例二: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答案: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出师表》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7、《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示例一: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示例二: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示例三: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答案: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8、《曹刿论战》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示例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做铺垫,更衬托曹刿的远谋示例二: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案: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示例三: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答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10、《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11、《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示例一: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示例二: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答案: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示例三: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2、《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13、《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示例一: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4、《醉翁亭记》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被贬谪心中的郁闷思想感情。
示例一:太受醉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示例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答案:1、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2、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3、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4、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15、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示例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哲理大全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的解体之时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3、《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含4、《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6、《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哲理:人世间有悲欢,有离合,没有十分圆满的事情,这正如天上的月亮一样,有时圆、有时缺,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典故大全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5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