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药物
最新药物分析教案——第八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举例:8-2
标示量=0.5g
每片都高于规定限度→该批产品溶出度合格
2、磺胺嘧啶片
采用桨法
HCl(9→1000)1000ml溶剂 →转速100rpm →溶出时间60min →取溶液5ml过滤 →取滤液1ml →用0.01mol/l NaOH稀释到50ml →在254nm波长测定吸收度A
两性化合物
2、鉴别
(1)、含有叔胺基,与丙二酸、醋酐共热显红棕色
(2)、有机氟化物的鉴别反应
有机物→有机破坏 →F-→加茜素氟蓝试液、硝酸亚铈试液 →显蓝色
(3)、紫外吸收:在27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二、环丙沙星
1、结构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2、鉴别
第四节磺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磺胺类药物以N1取代最多,所以游离氨基(芳伯胺)可以用于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方法:亚硝酸钠法
一、反应原理
二、反应条件
1、酸度:
A、酸性介质中可加速反应
B、重氮盐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C、防止生成偶氮化合物
酸度:芳伯胺:酸比值为1:2.5~6
2、温度
温度过高可使重氮盐分解,亚硝酸逸失,一般温度控制在15~20℃
第二代:喹诺酮类
含有1.4-二氢-4-氧代喹啉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含有6-氟-4氧-喹诺酮-3-羧酸结构
此类药物作用更佳,临床上使用较多(各种沙星类药物)
性质:
1、含有羧基和碱性氮原子,故显酸碱两性,易溶于酸和碱
2、具有共轭体系,紫外区有特征吸收
一、诺氟沙星
1、结构:
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喹诺酮类、磺胺类

百浪多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作用机制: 竞争性拮抗 对氨基苯甲酸
耐药性: 多,永久性不可逆 有交叉耐药性
PABA
二氢蝶酸合成酶
㈠
磺胺
二氢蝶酸
二氢叶酸
㈠
二氢叶酸还原酶
TMP
四氢叶酸
常用药物
磺胺嘧啶(SD)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磺胺异恶唑(SIZ) 磺胺醋酰(SA) 磺胺嘧啶银(SD-Ag)
磺胺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 PABA与酶的亲和力小得多 要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大量的PABA,普 鲁卡因可分解为PABA 减弱磺胺药的作用
不良反应
泌尿道损害: 尿中易析出结晶 造血系统毒性 过敏反应等 其他
其他:甲氧苄定(TMP)
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与磺胺药有协同作用,又称抗菌增效剂 单用易耐药 久用可致叶酸缺乏 致畸作用
常用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仅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作用 第二代: 吡哌酸 作用增强(绿脓杆菌),对G+差 第三代: 临床应用药物较多 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 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特点: 具有一个共同的母核 抑菌药 H
N R2
4 1
H SO2 R1
其他:硝基呋喃类
抗菌谱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对胃有刺激性,大剂量可致周围神经炎 呋喃妥因:口服易吸收,在尿中浓度高, 适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 呋喃唑酮(痢特灵) :不易吸收,适于治疗 肠道感染和溃疡病
喹诺酮类、磺胺类 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 抑制DNA回旋酶 抑制拓扑异构酶 耐药性: 少但增长快 作用部位突变,药物进入细菌减少
初级药师辅导: 药理学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 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药理学第三十四节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一、A11、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合用的主要基础是A、促进吸收B、促进分布C、减慢排泄D、能相互提高血药浓度E、发挥协同抗菌作用2、下列不属于磺胺嘧啶不良反应的是A、血小板增多症B、溶血反应C、结晶尿D、粒细胞缺乏E、过敏反应3、对磺胺类药不敏感的细菌是A、放线菌B、溶血性链霉素C、梅毒螺旋体D、肉芽肿荚膜杆菌E、沙眼衣原体4、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竞争A、二氢叶酸还原酶B、二氢叶酸合成酶C、四氢叶酸还原酶D、三氢叶酸还原酶E、二氢蝶酸还原酶5、易致多发性神经炎的药物是A、SMZB、氧氟沙星C、TMPD、呋喃妥因E、左氧氟沙星6、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破坏细菌细胞壁B、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DNA螺旋酶E、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7、可首选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司帕沙星C、氧氟沙星D、磺胺嘧啶银E、磺胺嘧啶8、抗菌谱广,单独应用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一般无法单独应用的是A、甲氧苄啶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磺胺嘧啶E、甲硝唑9、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结晶尿、血尿B、药热、皮疹、剥脱性皮炎C、粒细胞减少症D、耳毒性E、急性溶血性贫血10、口服难吸收,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的药物是A、磺胺米隆B、磺胺嘧啶银C、磺胺醋酰D、柳氮磺吡啶E、呋喃妥因11、不是氧氟沙星的特点是A、抗菌活性强B、腹水中浓度极低C、血药浓度高D、胆汁中浓度高E、痰中浓度高12、下列药物中,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A、氧氟沙星B、诺氟沙星C、洛美沙星D、环丙沙星E、氟罗沙星13、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DNA聚合酶B、抑制肽酰基转移酶C、抑制拓扑异构酶D、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E、抑制DNA回旋酶14、下述药物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萘啶酸D、氧氟沙星E、左氧氟沙星15、不是氟喹诺酮类药的共同特点的是A、抗菌谱广B、抗菌作用强C、不良反应小D、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E、细菌对其不会产生耐药性16、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干扰叶酸代谢无关的是A、甲氨蝶呤B、乙胺嘧啶C、磺胺类D、甲氧苄啶E、四环素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TMP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因而阻止细菌核酸合成。
药理学——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第一代:奈啶酸(1962)第二代:吡哌酸(1974),仅适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疗效差、耐药性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减少第三代:氟喹诺酮类(1979)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发展迅速、临床广泛使用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真核细胞不含有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共同特点】1.抗菌谱广、杀菌①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环丙沙星最强);②对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最强);③某些品种(环丙、左氧氟)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④新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莫西沙星还具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所缺乏的抗厌氧菌活性。
阳盛阴不衰霸气抗厌氧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血浆蛋白结合率低;t1/2较长;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肾排出;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3)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
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4)关节软骨损害:所有氟喹诺酮类在在儿童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期妇女。
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感染——四条道路清干净!(1)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宫颈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也可有效治疗淋菌和衣原体感染所致尿道炎和宫颈炎;(2)肠道感染可以杀死多种导致腹泻、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的细菌;也可有效治疗伤寒耐药菌株、其他沙门菌属感染及肠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旅行性腹泻;(3)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结核;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有效;(4)其他…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作用在第三代中最低。
人工合成抗菌药品种类和使用介绍

3.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
(司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
4. 软骨损害: 关节痛、关节水肿 5.肝,肾功异常,跟腱炎,心脏,眼毒.
—可逆
[禁忌与相互作用]
儿童,孕乳妇,精神,癫痫病史者不用; 不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药同服; 慎与茶碱,NSAID合用; 避免日光。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吉米沙星 (gemifloxacin)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
发展简史
各代喹诺酮的抗菌及其特点
分 代表药 类
一 萘啶酸 代
二 吡哌酸 代
三 氟哌酸 代 (诺氟
沙星) 环丙沙 星
开发 时间
1962应 用于临 床
70年代
1979年 合成
肠道感 染
少 很少 可应用
无交
于全身
叉耐
感染
受性
氟喹诺酮类的共同抗菌特点
1. 抗菌谱广:G+、G-、绿脓杆菌、厌氧菌、 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
2. 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 3. 口服易吸收,抗菌后效应(PAE); 4. 不良反应少。
[抗菌谱]
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性
广谱杀菌药
G-、 G+、绿脓、结核、支原体、衣原体、
曲松-首选 脑膜炎奈瑟菌鼻咽部带菌者根除治疗
伤寒
Thomson’s theories on typhoid, a major killer, were derided.
伤寒表现:
持续高热 伤寒病容 玫瑰疹 肝脾肿大 相对缓脉
图片出处不明
抗生素,喹诺酮以及磺胺类药物

O OH
2.作用G-:吡咯 酸
3
4
O 10 5
O
N
6 OH
HN
N
2N 1
9 N8
7
3.吡哌酸,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和葡萄球
菌
和β-内酰胺类比,对G+ 弱(尤其肠球菌,链球菌 等);耐药菌出现,缩短 药物生命周期
磺胺类
• 对氨基苯磺酰胺是 必要的结构
• 磺酰氨基N上H不可 同时被取代,大多 为吸电子基团取代 基,可使抗菌活性 有所增强。
• 芳胺N上H被取代, 进入体内可代谢游 离出 -NH2才有作 用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1.头孢菌素的结构及特点
Dihydrothiazine ring
O O
O HH S
NH
NH3
N
O
OCOCH3
COOH
Bata Lactam 7 Aminoadipic side chain
Acetate
7 Aminocephalosprinic aicd ( 7 ACA)
三类的构效关系
抗生素类
1. β-内酰胺 类:
β-内酰胺环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 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2. 四环
素类
抗生
素
酸性条件(pH 2-6)下,二甲氨基易发生可逆 的差向异构化反应,差向异构化产物会进一 步脱水,生成脱水差向异构化产物.在碱性条 件下,可开环生成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
3.氯霉素 类
4.大环内酯类:对G+和 某些阴性菌、支原体 等有较强的作用
喹诺酮类 :
抗菌谱广:G+,G-,肺炎支原 体,肺炎衣原体,厌氧菌,分 支杆菌(抗结核),军团菌 等。和β-内酰胺类比,对 G+弱(尤其肠球菌,链球菌 等);耐药菌出现,缩短 药物生命周期
第三十五章 喹诺酮类

蝶
[耐药性] 耐药性]
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合成过量的PABA; ; 合成过量的 产生低亲和性的而二氢蝶酸合酶; 产生低亲和性的而二氢蝶酸合酶; 降低膜的通透性; 降低膜的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 改变代谢途径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 各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首选治 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 疗诺卡菌属所致的肺部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疗诺卡菌属所致的肺部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 抗菌谱和磺胺药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强, 抗菌谱和磺胺药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强,对多种 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效。 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效。单用易引起细菌耐药 性。 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 氢叶酸不能还原成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 氢叶酸不能还原成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 与磺胺药合用, 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遭到双重阻 增强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达数倍至数十倍, 断,增强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达数倍至数十倍,甚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1.泌尿系统损害 1.泌尿系统损害 2.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 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致骨髓抑制、 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致骨髓抑制、 血液系统反应 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障; 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障; 4.神经系统反应:头晕、乏力、失眠等; 4.神经系统反应:头晕、乏力、失眠等; 神经系统反应 5.消化道症状:肝损害。 5.消化道症状:肝损害。 消化道症状 新生儿、早产儿、孕妇、授乳妇禁用 新生儿、早产儿、孕妇、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三十四节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抗菌药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第三十四节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抗菌药[单选题]1.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而细菌死亡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诺氟沙星C.利福平D.红(江南博哥)霉素E.对氨基水杨酸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而发挥抗菌作用。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知识点。
[单选题]2.下列不属于磺胺嘧啶不良反应的是A.血小板增多症B.溶血反应C.结晶尿D.粒细胞缺乏E.过敏反应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磺胺嘧啶可产生造血系统毒性,如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因骨髓抑制而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知识点。
[单选题]5.易致多发性神经炎的药物是A.SMZB.氧氟沙星C.TMPD.呋喃妥因E.左氧氟沙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呋喃妥因偶见药热、粒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及头痛、头晕、嗜睡、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症状。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知识点。
[单选题]6.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破坏细菌细胞壁B.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DNA螺旋酶E.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甲氧苄啶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合成。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知识点。
[单选题]7.抗菌谱广,单独应用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一般无法单独应用的是A.甲氧苄啶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磺胺嘧啶E.甲硝唑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大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对甲氧苄啶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常与磺胺类合用,如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双嘧啶片。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知识点。
[单选题]8.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结晶尿、血尿B.药热、皮疹、剥脱性皮炎C.粒细胞减少症D.耳毒性E.急性溶血性贫血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随个体差异而不同,主要有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统毒性、变态反应,无耳毒性,故选D。
《兽医药理学》化学合成药物

作用机理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 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 (-) (PABA) 核酸合成 磺胺类 甲氧苄啶类
作用机理
(1)能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 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而。
(2)与磺胺合用,可使菌体叶酸遭双重阻断,作用
第二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 synthetic antimicrobial agents
磺胺类及其增效剂 喹诺酮类 喹噁啉类 其他
o硝基呋喃类 o硝基咪唑类
一、磺胺类及其增效剂
磺胺类(sulfanamides):抗菌谱广,性质 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消耗粮 食,国内能大量生产,与增效剂有协同 作用。 增效剂(sulfanamide combinations):能 增强磺胺药和多种抗生素的效力。
〔作用机制〕
抑菌药,磺胺药的结构和PABA相似,因 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 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 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 (-) (PABA) 核酸合成 磺胺类 甲氧苄啶类
肠道感染:选用肠道内服难吸收的磺胺类,一 般与DVD合用,常用药物有SG、PST、SST等。
泌尿道感染:选用作用强、排泄快、乙酰化率 低、尿中药物浓度高的药物,如SMM、SMD、 SM2等,与TMP合用。
局部软组织和创伤感染:SN、SD-Ag。 原虫感染:SQ、磺胺氯吡嗪、SM2、SMM、 SDM等,用于球虫病、鸡卡氏白细胞虫病、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科室:姓名:一、单选题1、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而细菌死亡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诺氟沙星C、利福平D、红霉素E、对氨基水杨酸2、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竞争A、二氢叶酸还原酶B、二氢叶酸合成酶C、四氢叶酸还原酶D、三氢叶酸还原酶E、二氢蝶酸还原酶3、易致多发性神经炎的药物是A、SMZB、氧氟沙星C、TMPD、呋喃妥因E、左氧氟沙星4、服用磺胺药时,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A、增强抗菌活性B、扩大抗菌谱C、促进磺胺药吸收D、延缓碘胺药的排泄E、减少不良反应5、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A、大叶性肺炎B、肾盂肾炎C、化脓性骨髓炎D、细菌性痢疾E、结核性脑膜炎6、下列属于甲氧苄啶抗菌作用机制的是A、抑制细菌四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细菌四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E、抑制细菌二氢蝶酸合成酶7、下列药物中,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A、氧氟沙星B、诺氟沙星C、洛美沙星D、环丙沙星E、氟罗沙星8.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A.磺胺甲噁唑B.磺胺嘧啶C.磺胺异噁唑D.甲氧苄啶E.甲磺米隆9、治疗伤寒可选用A、链霉素 B、氧氟沙星C、苯唑西林D、红霉素E、林可霉素10、下述药物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萘啶酸D、氧氟沙星E、左氧氟沙星二.多选题1.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性正确的是A.抗菌谱广B.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适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前列腺炎等E.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2、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的特点,正确的是A、抗菌谱广B、抗菌活性强C、口服吸收不好D、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E、无不良反应3、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A、结晶尿、血尿B、药热、皮疹、剥脱性皮炎C、粒细胞减少症D、耳毒性E、急性溶血性贫血4.关于磺胺类药物抗菌谱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A群链球菌敏感B、对沙眼衣原体无效C、对立克次体有效D、对螺旋体有效E、对支原体无效5、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是A、肺炎链球菌B、A群链球菌C、梅毒螺旋体D、脑膜炎奈瑟菌E、沙眼衣原体1-5 BBDED 6-10 CDBBE 1.ABDE 2.ABD 3.ABCE 4.AE 5.ABDE。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特点
特
点
临床使用
抗菌活性
第 G-菌有效,绿脓无 中等
肠道、泌尿系
一效
作用时间短,
代
中枢作用大,
耐药,
第 抗菌活性增强,G- 中等,口服吸 肠道、泌尿系
逐
二 、部分G+均有效, 收少
渐
代 绿脓杆菌有作用
增
强
第 广谱,G-、G+、支、 较强,口服吸 敏感菌所致各种
三 衣、军、分枝,部 收好,体内较 感染
2. 10-50:50% 3. <20:25%-50%
Iv:0.4- + 0.6g q24h
同po
吉米 Po:0.32gq + 沙星 d
1. >50-90:100% 2. 10-50:100% 3. <10:50%
洛美 Iv:0.4
+
沙星 q24h
1. >50-90:100%
2. 10-50:50%-100% 3. <10:50%
+
同po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25g q12h 0.2g q12h 0.2g q12h
表三 氟喹诺酮类
莫西 沙星
正常给 药方式
调 整 药品名称 减 延长 肾功不全调整 量 时间 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Ccr,ml/min)
Po:0.4gq + d
无需调整
Iv:0.4g + qd
无需调整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4gqd
小结
兽药分类及主要品种

兽药分类及主要品种
兽药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物质。
兽药的分类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用途来划分的,每种分类都有其特定的药物品种。
以下是兽药的分类及主要品种的介绍:
1.抗生素类
o主要品种: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o作用:通过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2.合成抗菌药
o主要品种: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等。
o作用: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达到抗菌效果。
3.抗寄生虫药
o主要品种:苯并咪唑类、咪唑并噻唑类、吡喹酮等。
o作用:通过杀死或驱除寄生虫,治疗寄生虫感染。
4.消毒防腐药
o主要品种:酚类、醛类、酸类、碱类等。
o作用:通过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或抑制其代谢过程,达到消毒或防腐的目的。
5.解热镇痛药
o主要品种: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等。
o作用:用于缓解动物的发热和疼痛症状。
6.麻醉药及其辅助药
o主要品种:吸入麻醉药、注射麻醉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o作用:使动物失去感觉或减少反应,便于手术或减少动物痛苦。
7.维生素与矿物质
o主要品种: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和矿物质(如钙、磷等)。
o作用:提供动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药物课件

要是染色体突变,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耐药机制: 有3种机制并存 • 细菌DNA促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亲和力下降 •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 • 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药性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 作用机制 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
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 PAE较长 •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 不良反应较小
8
抗菌作用(第三代)
• 抗菌谱广 • G-菌: 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
淋球——强: 金葡、链球——敏感 • 分枝: (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避免同服
•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 CNS兴奋、惊厥的发
生率
• 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 避免
合用
19
常用药物特点
•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氟哌酸) •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 F为35~45%, 血浓度较低 • 主要用于肠道、尿路感染, 亦可用于呼吸道、
二氢叶酸 FH2还原酶 四氢叶酸
– COOH
谷氨酸
H2N
SO2NH2
磺胺类 砜类
–
TMP 乙氨嘧啶 甲氨蝶呤
嘌呤 嘧啶
合成 蛋白质
35
根据作用原理, 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 多数细菌有PABA途径;人体靠外源叶酸, 不能
自己合成,
• 亲和力低5000-25000倍 • 同一机制 4.耐•药耐性药(性交叉)? • 酶提高识别力, 与磺胺亲和力 , 提高对PABA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第一代:奈啶酸(1962)第二代:吡哌酸(1974),仅适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疗效差、耐药性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减少第三代:氟喹诺酮类(1979)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发展迅速、临床广泛使用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真核细胞不含有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共同特点】1.抗菌谱广、杀菌①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环丙沙星最强);②对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最强);③某些品种(环丙、左氧氟)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④新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莫西沙星还具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所缺乏的抗厌氧菌活性。
阳盛阴不衰霸气抗厌氧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血浆蛋白结合率低;t1/2较长;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肾排出;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3)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
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4)关节软骨损害:所有氟喹诺酮类在在儿童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期妇女。
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感染——四条道路清干净!(1)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宫颈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也可有效治疗淋菌和衣原体感染所致尿道炎和宫颈炎;(2)肠道感染可以杀死多种导致腹泻、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的细菌;也可有效治疗伤寒耐药菌株、其他沙门菌属感染及肠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旅行性腹泻;(3)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结核;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有效;(4)其他…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作用在第三代中最低。
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

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脑脊液中浓度较高的是:A.磺胺嘧啶B.磺胺异恶唑C.磺胺甲恶唑D.磺胺米隆E.磺胺醋酰钠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滴眼治疗眼部感染的是:A.磺胺嘧啶B.磺胺异恶唑C.磺胺甲恶唑D.磺胺米隆E.磺胺醋酰钠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3.TMP与SMZ合用的理由之一是:A.促进SMZ的吸收B.促SMZ的分布C.减慢SMZ的消除D.互相提高血药浓度E.两药药动学相似,有利于血药浓度高峰一致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4.普鲁卡因可竞争抑制干扰下述哪一药物的抗菌作用:A.链霉素B.四环素C.头孢菌素D.磺胺E.红霉素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5.治疗烧伤绿脓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的是:A.青霉素B.磺胺嘧啶C.四环素D.磺胺嘧啶银盐E.磺胺二甲基嘧啶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6.细菌对磺胺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A.产生水解酶B.产生钝化酶C.改变代谢途径D.改变细胞膜通透性E.改变核糖体结构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7.诺氟沙星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A.肺炎B.尿路感染C.扁桃体炎D.蜂窝织炎E.脑膜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8.竞争性对抗磺胺类药物作用的物质是:A.TMPB.GAMPC.PABAD.二氢叶酸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9.常与甲氧苄啶合用的是:A.柳氮磺胺吡啶B.磺胺异恶唑C.磺胺甲恶唑D.磺胺米隆E.磺胺醋酰钠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0.既能抗阿米巴原虫,又有抗厌氧菌作用的药物是:A.环丙沙星B.甲硝唑C.呋喃妥因D.氨苄西林E.头孢拉定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1.治疗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是:A.磺胺嘧啶银盐B.磺胺嘧啶C.四环素D.链霉素E.磺胺-2,6-二甲氧嘧啶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2.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黄疸性脑病(核黄疸),是因为药物:A.减少胆红素的排泄B.降低血脑屏障功能C.促进新生儿红细胞溶解D.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E.抑制肝药酶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3.下列哪一种喹诺酮类药物比较适用于肺部感染:A.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依诺沙星D.培氟沙星E.比哌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4.不宜与制酸药合用的药物是:A.磺胺甲基异恶唑B.氧氟沙星C.呋喃唑酮D.甲氧苄氨嘧啶E.呋喃妥因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A.甲氧苄氨嘧啶B.诺氟沙星C.萘啶酸D.呋喃唑酮E.磺胺嘧啶15.抗菌增效剂: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6.口服难吸收,用于肠道感染: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7.对绿脓杆菌抗菌活性良好的药物: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18.对绿脓杆菌无效的喹诺酮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A.氧氟沙星B.磺胺嘧啶C.甲氧苄啶D.呋喃唑酮E.甲硝唑19.抑制DNA螺旋酶的药物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0.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致四氢叶酸缺乏的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1.可能引起儿童软骨发育不良的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2.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炎的药物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3.氟喹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可有:A.可致精神症状B.恶心、呕吐C.诱发癫痫D.影响软骨发育E.光过敏反应正确答案:A,B,C,D,E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4.干扰细菌叶酸代谢产生抗菌作用的是:A.环丙沙星B.磺胺甲恶唑C.替硝唑D.呋喃唑酮E.甲氧苄啶正确答案:B,E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5.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性有:A.广谱抗菌作用B.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迅速C.使用方便D.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E.抗菌作用较强正确答案:A,B,C,D,E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6.SMZ加TMP可用于治疗:A.泌尿道细菌感染B.伤寒C.呼吸道细菌感染D.肠道细菌感染E.结核病正确答案:A,B,C,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7.磺胺嘧啶的不良反应有:A.粒细胞减少B.过敏反应C.肾脏损害D.新生儿黄疸E.耳聋正确答案:A,C,D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28.胃肠道易吸收的药是:A.磺胺嘧啶B.磺胺异恶唑C.磺胺甲恶唑D.柳氮磺吡啶E.磺胺脒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化学治疗药及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
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显 效 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副伤寒) 呼吸道感染 (肺炎球菌、支原体)、肺部及支 气管感染 TB:氧氟、环丙、左氧、司氟(帕)(二线药) 绿脓:氧氟、左氧氟、环丙 其他 骨髓炎、关节感染、五官科感染、伤口感 染、化脓性脑膜炎(氧氟、环丙、培氟)
氟罗沙星
洛美沙星 培氟沙星 托氟沙星 司帕沙星
400
400 400 300 200
90~100
90~100 90~100 – 77
11
6.3 7.5~10 4.7 16~20
4.4~6.8
3.7 3.8~5.6 1.9 0.62
110
127 139 69 160
50~65
70 11 45 12
32
14~25 20~30 37 37~42
1990年后上市
第四代
莫西沙星 、吉米沙星 曲伐沙星(肝毒,停生产)
7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衣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作用机制 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 菌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PAE较长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27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G. Domagk 1895 - 1964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格· 多马克(G. Domagk)在对染料的抗 菌作用进行研究,1932年经过千百次试 验,发现和临床应用成功第一种磺胺药 物前体药Prontosil(百浪多息),使得 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荣获1939年诺贝尔奖
13
耐药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
其机制主要是染色体突变,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 药性。 耐药机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3种机制并存
细菌DNA促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亲和力下降 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 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
18
药物相互作用
H2受体阻断药及Mg2+、Al3+、Ca2+、
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避免同服 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CNS兴奋、惊 厥的发生率 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 避免合用
19
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F为35~45%,血浓度较低
喹诺酮类、磺胺类 及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广东药学院 药科学院
目的和内容
掌握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
抗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掌握磺胺类药SD和SMZ合用TMP增 效机理 了解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的临床 应用
2
重点
喹诺酮类作用机制,三、四代药物主要
抗菌特点和临床应用 磺胺与TMP合用增效机制
不良反应较小
8
抗菌作用(第三代)
抗菌谱广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
杆、淋球——强;绿脓(环丙、氧氟) G+菌:金葡、链球——敏感 分枝:(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9
DNA复制
10
A
A
DNA的复制、RNA的转录、DNA的转位、重组和修复都要 求DNA处于负股超螺旋状态。任何的解旋都会产生过多的 DNA正股超螺旋,而回旋酶(又称为拓扑异构酶Ⅱ)的作用 就是将其转变为负股超螺旋。在革兰阴性细菌,喹诺酮类的 靶位是回旋酶。而在革兰阳性细菌,喹诺酮类药的靶位是拓 扑异构酶Ⅳ
链球环丙),对MRSA高浓度抑制;对支原体、 衣原体强;分支杆菌有效 t1/2长(17.6 h),1次/d 主要用于敏感菌(含厌氧菌)及耐药菌、支原 体、衣原体感染、第二线抗TB药 不良反应 光敏性皮炎
26
第四代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克林沙星
(clinafloxacin)等 对G-菌、厌氧菌具有高活性,优于环丙 对金葡、肺炎球菌亦优于环丙、司氟 对MRSA有效
酶提高识别力,与磺胺亲和力,提高对PABA
的结合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自身制造PABA,增加酶量 利用外源叶酸等
36
临床应用
流脑
首选SD,Penecillin G 次选氯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呼吸道感染 选用中、短效磺胺,如SD,SMZ+TMP 尿路感染 SIZ,SMZ+TMP
主要用于肠道、尿路感染,亦可用于呼
吸道、皮肤软组织、眼科感染 疗效一般
20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F为60%~80%,比其他喹诺酮低,除诺氟外。 抗菌作用:对G-杆菌最强:如大肠、痢疾、流
感、绿脓等,对 产酶淋球、耐药金葡有效,伤 寒及TB杆菌有效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骨关节及 皮肤软组织感染,第二线治疗伤寒及抗TB药
24
氟罗沙星(Fleroxacin,多氟沙星)
抗菌谱广:除一般敏感菌外,对厌氧菌,
支、衣原体强 体内抗菌活性强,(氧氟、环丙) 生物利用度高(近100%) t1/2长,1次/d 主要用于TB,厌氧菌,支、衣原体感染
25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司氟沙星)
抗菌活性及抗菌谱:对G+菌作用强(葡萄球、
21
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
F比诺氟沙星高1倍, 分布广:肺、痰液、骨、耳鼻喉、前列腺均可
达有效浓度。尿液浓度高(与左氧氟沙星并列 首位) 抗菌作用:比诺氟沙星强(一般菌) 主要用于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 耳鼻喉、眼科感染等。治疗伤寒及抗TB杆菌时 为二线药。
–
COOH
FH2合成酶 谷氨酸
二氢叶酸
FH2还原酶 –
四氢叶酸
H2N
SO2NH2
磺胺类 砜类
TMP 乙氨嘧啶 甲氨蝶呤
嘌呤 嘧啶
合成 蛋白质
35
根据作用原理,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不能自己合成, 亲和力低5000-25000倍 同一机制 4、耐药性(交叉)? 耐药性
多数细菌有PABA途径;人体靠外源叶酸,
难点 喹诺酮类之间抗菌谱的差异(对伤寒杆 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敏感性等)
3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Other
synthesized antibacterial drugs)
4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37
肠道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SASP 肠炎、菌痢——SMZ+TMP
伤寒——SMZ+TMP
外用
创面感染(化脓、绿脓)、烧伤: SML,SD-
Ag(后者强、刺激性小、兼有收敛作用) 眼部感染 SA
疟疾预防
SDM(防疟片2号:SDM+乙胺嘧啶)
38
不良反应
肾损害
难吸收(仅5%),肠炎、菌痢、溃疡病
呋喃西林(furacillin)
内服毒性大,仅外用。烧伤湿敷创面,中耳炎、
在酸性尿中易形成结晶,刺激肾,致结晶尿、
血尿、管型尿,以SD多见。 预防
多饮水:大于1.5l/d 尿量、 药浓 碱化尿液(NaHCO3);预防结晶尿 老年、肾功能不全慎用
过敏反应
皮疹、固定型药疹、药热等,注意用药史
39
造血系统
粒细胞,血小板,再障,缺G-6-PD可
药性
14
药动学
吸收
吸收迅速、完全(>80%),除诺氟沙星外
分布
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
列腺、脑组织中,达到治疗浓度
代谢与排泄
差异较大(见表)
15
10种新喹诺酮类药代动力学参数
单次口服剂量 生物利用度 半衰期 最高峰浓度 分布容积 肾排泄率 蛋白结合率
药物 mg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400 500 400 400 200 % 35~45 60~80 80 85~95 90~100 h 3~4 3.5~5.4 3.8~5.8 5.0~7.0 4.4~6.0 mg•L-1 1.6 1.2~2.8 2.8~3.6 3.5~5.3 2 L >100 307 175 90 119 % 33~38 40~60 52 70~90 85~90 % 10 14~25 35 25 30~40
感、伤寒(SMZ)、绿脓(SML、 SD-Ag) 沙眼衣原体 疟原虫(SDM)
无效
G+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
33
选择性
SD脑膜炎球菌
SMZ伤寒
SDM疟原虫(麻风、结核)
SML、SD-Ag绿脓
34
作用机制
外源性叶酸 前体 (一碳单位)
NH2
蝶啶 +
B subunit
A subunit
喹诺酮类靶点 A——DNA链断裂与重接 DNA回旋酶 B——能量转换,ATP水解
喹诺酮类作用靶点为A亚单位
机制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干
扰DNA复制(主要机制) 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 统(SOS) 错误复 制 改变细胞壁成分 自 溶酶
(次要机制)
17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腹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