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艺概说

合集下载

精选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精选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战国时期
制胎工艺(1)木胎分为雕木胎和卷木台 雕木胎:是用整块木料雕成漆器,然后髹漆。 卷木胎:是用薄板卷成筒形器,接口处削成斜面用漆沾合,然后再另行装粘圆形器底。(2)夹纻胎:战国晚期发明,其制作是先以木或泥制成器形,成为内胎,然后以湿抹布一层层糊涂其上,干后去胎成型,在进行髹漆彩绘。(3)皮胎:牛皮制成,加漆饰,坚韧轻便,多用于漆盾。
---彩绘变形鸟纹盂
木胎,挖制。器表与口沿内髹黑漆,余髹红漆。用红、褐漆在黑漆地上绘变形鸟纹、波折纹、圆点纹等图案
----彩绘凤纹卮
木胎,挖制。由器身与盖扣合而成。器身与盖的形制相同,外作椭圆形,内作耳杯形,底部与盖顶部的剖面略呈弧形,腹外有两道凹弦纹。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素面。盖上有烙印的“亭”字。出土时盒内平放五件里红外黑的漆耳杯。
------双凤漆鼓架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彩绘凤纹盘
夹丝胎。敞口,宽折沿,斜折腹,圜底,通体髹黑漆,以暗红和朱红彩绘花纹:口沿与口沿内侧绘变形鸟纹、卷云纹,口沿外饰卷云纹,腹外绘三角纹、卷云纹、变异云纹、圆点纹,内底正中饰对称的四对短尾风,周围绘四组对称的长尾凤及卷云纹、圆圈纹,内外两圈纹饰的四个勾连云纹相连成一个整体。
---波纹豆
表现手法 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独立的、动人的表现力,尤其具有“动”的效果。流动的云纹曲线作~状勾勒穿梭,由于漆液的粘稠,在快速运笔时自然出现了时断时续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拍感”。

漆器工艺技术分析

漆器工艺技术分析

漆器工艺技术分析漆器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精巧的制作工艺而备受人们喜爱。

漆器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漆的提取、制胎、抹胶、砂光、涂漆、雕刻和装饰等步骤。

首先,漆的提取是漆器工艺的关键步骤之一。

漆是一种树脂,主要从漆树的干燥树液中提取而来。

漆树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地区,其树液富含漆树素等成分,这些成分经过提取和过滤处理后,可以得到纯净的漆液。

制胎是漆器工艺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制胎主要是选用高质量的胎体材料,如木材、竹材等,经过切割、拼接、抛光等工艺进行制作。

制胎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漆器的外观和使用寿命。

抹胶是为了增强胎体的耐用性和接触面的平滑度。

在制胎完成后,需要在胎体表面均匀抹上数层胶水,然后用布擦拭平滑。

抹胶的目的是增加漆涂层和胎体之间的粘合力,使漆器更加坚固和耐用。

砂光是为了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和细腻。

在抹胶干燥之后,用不同粒度的砂纸对漆器表面进行砂磨处理,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气泡,使漆器更加平滑。

涂漆是漆器工艺中最关键的一步。

涂漆是将提取的漆液均匀地涂抹在胎体表面,经过多次涂漆和晾干,使漆层逐渐增厚,并形成光滑的漆面。

涂漆的工艺需要注意掌握漆液的稠度和涂漆的厚薄度,这直接影响着漆器的质量和效果。

雕刻是漆器工艺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涂漆干燥后,漆器师傅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在漆器的表面进行雕刻。

雕刻的技法有平刻、浮雕、堆镶等多种形式,不仅能增加漆器的美感,还可以展示雕刻师傅的技艺和创意。

最后,装饰是漆器工艺的最后一步。

装饰主要包括贴花、嵌珠、培饰等工艺,通过添加珠饰、彩绘等装饰物,提升漆器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总结起来,漆器工艺技术包含了漆的提取、制胎、抹胶、砂光、涂漆、雕刻和装饰等多个步骤。

这些步骤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漆器的制作过程。

漆器工艺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不仅需要传统的手工技艺,还需要漆器师傅对漆器的表面处理和装饰的审美能力。

漆器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保护与推广将促进漆器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漆器的技法与种类简述

中国漆器的技法与种类简述

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

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点螺: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

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

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

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

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

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但不能刻透金银片。

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

《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太真外传》、《唐语林》等,都有关于唐玄宗、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各种平脱漆器名目的记载。

堆漆: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纹的一种髹饰技法。

现作堆漆可有胶制材料,可贴金和涂彩,含义较为广泛。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

我国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

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

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

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

此法因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

《髹饰录坤集复饰》:“细斑地诸饰”。

杨明注:“所列诸饰,皆宜细斑也,而其斑黑、绿、红、黄、紫、褐,而质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错杂者,又有质斑同色,以浅深分者”。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大漆漆器工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手工艺技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大漆漆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外观,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下面将对大漆漆器的工艺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大漆是一种来源于漆树的天然树脂,具有很高的粘性和延展性。

大漆树通常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以中国的云南、湖南、江西等地为主要产地。

大漆的提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包括砍伐、剥皮、煮沸、过滤等,最终得到纯净的大漆液。

大漆液经过特定的工艺处理后,可以用来制作漆器。

制作大漆漆器的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历涂漆、砂光、打磨、雕刻、镶嵌等多个步骤。

其中,涂漆是制作漆器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能展现大漆特性的环节。

涂漆需要掌握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涂刷技巧,以确保漆面的均匀和光滑。

大漆漆器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纹理独特、光泽耐久。

大漆具有很高的附着力和耐磨性,使得漆器的表面可以经受住长时间的使用和磨损。

同时,大漆还具有防水、防潮、防腐等特性,使得漆器能够适应各种气候环境。

大漆漆器的制作过程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材料。

其中,用于涂漆的工具主要有毛刷、海绵和棉布等。

大漆漆器所使用的颜料也是特殊的,一般采用天然矿物质或植物提取物。

此外,制作漆器还需要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砂纸、磨料和切割工具等。

大漆漆器的设计和装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漆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使用功能和美观性,同时还要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

装饰方面,大漆漆器通常采用雕刻、镶嵌、绘画等技术,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漆漆器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大漆具有一定的韧性,漆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划痕或磨损。

为了保持漆器的美观和耐用性,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修复。

保养方法包括擦拭、抛光和补漆等,需要根据漆器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总的来说,大漆漆器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大漆漆器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

大漆漆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过程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过程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过程
中国传统漆器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极高技艺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胎身制作:漆器的胎身一般分为木胎和脱胎,其中脱胎则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

制作胎身时,木材必须经过干燥处理以防止变形,而胎身的拼合处则要涂上“法漆”使其粘合。

采漆:每年三伏天,漆农用河蚌壳破开漆树皮,流出来的乳白色液体就是生漆。

制漆:采集到的生漆要经过过滤、沉淀等工序,制成大漆。

大漆有黑红两种颜色。

髹漆:至少需要5个红色层和5个黑色层组成,每层都要经过数十遍上漆来覆盖下方色层。

每遍上漆的厚度要一致,而且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地窨中用24小时氧化。

这个过程需要历经百余天,历经百遍涂漆,才能达到剔犀漆器工艺品需要的厚度。

这也是做漆器最复杂最关键的步骤。

描绘和雕刻:不是拿笔画画,而是用刀子雕刻纹饰,然后剔刻,即通过掀、挠等工艺步骤,使红黑相间的纹饰呈现在我们眼前。

推光:用老旧房子上的灰砖粉末细细打磨漆器剔犀工艺品的每一个角落,用适当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抛光出灿烂的漆器剔犀工艺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漆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传承。

本文将以漆器的起源与发展、工艺特点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漆器的起源与发展漆器源自中国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里的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类就已使用种植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漆树树液来粘合陶器、石器以及木器等物品。

这是漆器发展的最早形态。

在商代,漆器逐渐从纯粘合漆器转变为漆底漆附加的多彩漆器。

殷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各类漆底漆附的漆器,揭示了漆附技法的初级应用。

至战国晚期,漆器制作已经开始带有一定程度的装饰性与艺术性。

而随着秦朝的统一,漆器的制作工艺亦得到提升。

汉代漆器则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精致的表现,充满了乡土情怀及艺术表达。

二、漆器的工艺特点1. 漆料的准备:漆器的基础材料即为漆料,主要由漆树树液制成。

漆次分地漆、木漆、骨漆,需经过挂漆、染色、烘烤等多个环节才能得到纯净的漆液。

2. 漆器的制作工艺:漆器的制作工艺可主要分为泥胎、底漆、彩绘等环节。

制作精细的漆器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涵盖了挂漆、下胶皮、塗底色、修底、彩绘等多个环节。

3. 艺术装饰的表达:漆器装饰主要采用雕刻、彩绘等方式,常配以琺瑯、瓦砾等瑰丽的材料。

通过精雕细琢的工艺,漆器能将图案、人物、动植物等元素真实地表现出来。

三、漆器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漆器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象征与象征意义。

它既是实用工艺品,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首先,漆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审美标准。

漆器常采用典雅而大胆的图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如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等。

漆器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对细节和装饰的精心考究,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美的审美追求。

其次,漆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漆器上的雕刻、彩绘常常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表达社会生活的记载。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精美艺术品,它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下面是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1. 木胚制作:漆器的制作通常以木胚为基础,首先需要选用适合的木材,然后经过切割、雕刻、磨光等工序,制作成所需的形状。

2. 底漆涂抹:木胚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底漆的涂抹工序。

在漆器制作中,通常选用特制的底漆作为基础,可以增强漆器的耐久性和质感。

3. 手工绘制: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手工绘制的工艺流程。

工匠们使用细细的画笔,在漆器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和纹样,这需要非常耐心和技巧。

4. 混合彩绘:混合彩绘是漆器制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一工序需要将各种颜色的漆料混合搅拌,然后在漆器上进行绘制,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5. 渐变彩绘:渐变彩绘也是漆器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需要工匠们在漆器表面进行渐变色彩的绘制,使漆器更加艳丽。

6. 抛光涂蜡: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涂蜡,这一环节需要对漆器进行抛光处理,然后再上一层蜡,使漆器更加光亮。

以上就是漆器大致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艺术加工,最终才能打造出精美绝伦的漆器艺术品。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

漆器大致工艺流程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漆器制作的大致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准备漆器的基材。

常用的基材有木材、竹子和金属等。

制作漆器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作基材。

木材被多次加工,以确保其表面光滑,无瑕疵。

竹子则需要经过煮沸、活性炭处理和砂纸磨光等步骤。

金属基材则需要进行切割、抛光、清洗等处理。

接下来,就是制作漆器的漆料。

漆器需要用到漆料,漆料要经过多个步骤的准备。

首先是泛苏木,也就是从漆树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漆料。

泛苏木需要进行反复的搅拌、炒煮等步骤,才能得到纯净的漆料。

然后将漆料与一些其他的材料进行混合,例如朱砂、矾和硬木灰等,用于调配出不同颜色的漆料。

然后,是施加漆料。

将基材放置在夹具中固定好,然后用柳条或者大葱的茎来施加胶漆。

在施加之前,需要先用砂纸打磨基材,使其表面更加平滑。

施漆时需要注意手法,以及每一层漆干燥后重新打磨的步骤。

施漆的过程需要反复进行,直至达到所要求的厚度和颜色。

接着,是进行镶嵌和彩绘等工艺。

镶嵌是漆器制作中的重要工艺,可以使漆器更加精美。

镶嵌的材料有金属丝、贝壳、玛瑙等,需要先将基材上车槽,然后将镶嵌材料固定在上面。

彩绘是对漆器进行装饰和绘画的过程,需要经过素描、上彩、勾勒和补色等步骤。

彩绘的过程需要手工细致地进行,以保证漆器的美观和质量。

最后,是进行抛光和烘干等步骤。

抛光是为了使漆器更加光滑和亮丽,需要用砂纸和细砂轮等工具进行。

烘干则是将已制作好的漆器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保证漆器的质量和耐久性。

综上所述,漆器制作的大致工艺流程包括基材的准备、漆料的制作、施漆、镶嵌和彩绘、抛光和烘干。

漆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认真细致地操作,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漆器作品。

漆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希望漆器的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漆器工艺

漆器工艺
彩绘窃曲纹漆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
2.3纹样特点
彩绘出行漆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
• 2.4造型器具 • 乐器有鼓、琴、笙、瑟、排箫等,家具有俎、案、座屏、 器架、器座等,容器有奁、卮、豆、盒、杯、壶、樽、盘 等尤其多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
• 2.5代表作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
• 2.5代表作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 5.2工艺特点 彩绘还是主要手法,此外 还有戗金银 和犀皮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 5.3纹样特点 • 魏晋南北朝时期题材有了 变化,动物主题采用较多, 曾经罕见的人物也一再出现, 主题既有如宴乐、出行、童 戏等上层生活场景,又有充 满道德伦理寓意的历史故事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四、秦汉时期的漆器
• 2.4造型器具 • 秦汉时期的漆器造型变化百出。如同样是壶,有圆有扁, 还有弧边三角形的。同样用于饮酒,又有卮与耳杯的区分。 同样是耳杯,还有带座与否的差异。同样是无底座的耳杯, 则有平口与波口的不同。盒的变化最多,大小高低之外, 形体有方、圆、长方、椭圆、半月形、马蹄形等等。 •
5.2工艺特点
5.3纹样特点 5.4造型器具 5.5代表作品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漆器 6.1发展概况 6.2工艺特点 6.3纹样特点 6.4造型器具 6.5代表作品 七、两宋时期的漆器 7.1发展概况 7.2工艺特点

• • •
3.3纹样特点
3.4造型器具 3.5代表作品 四、秦汉时期的漆器

• • • •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漆器
• 6.2工艺特点 • 玄宗时代:金银平脱最盛 • 唐代:螺钿、夹纻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漆器
• 6.3纹样特点 • 有些没有图案装饰,仅髹色漆的作品。匣盒之类,图案 主要是缠枝、折枝的花卉以及禽鸟。

漆器的十三种工艺

漆器的十三种工艺

漆器的十三种工艺哎呀,说起漆器,这玩意儿可真是个手艺活儿。

你别看它表面光鲜亮丽,那可是经过了十三道工艺的精心打磨呢。

今天,我就来给你唠唠这漆器的十三种工艺,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首先,咱们得从选材开始。

漆器的底子,那得是上好的木头,得是那些纹理清晰、质地坚硬的木头。

你想想,要是用个软趴趴的木头,那漆器能结实吗?肯定不行。

选好木头之后,就是打磨了。

这打磨可不是随便擦擦就完事的,得用砂纸一遍一遍地磨,直到木头表面光滑得跟镜子似的。

这可是个耐心活儿,急不得。

接下来,就是上漆了。

这漆可不是普通的油漆,得是天然的漆树汁。

这玩意儿可金贵了,得一点点地涂,涂得均匀,还不能太厚,否则干了之后容易开裂。

涂完漆,还得等它干。

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儿,得等上个把星期,漆才能干透。

这期间,你还得时不时地去检查,看看漆干得怎么样了。

漆干了之后,就得开始雕刻了。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得有一双巧手。

雕刻的时候,得小心翼翼,不能刻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得恰到好处。

雕刻完了,还得上色。

这上色可不是随便涂涂,得按照设计图来,一笔一划都不能错。

颜色得配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艳,也不能太淡。

上完色,还得再上一层漆,保护颜色不褪色。

这层漆得薄,不能盖住颜色,也不能太厚,否则会影响整体的美观。

然后,就是打磨了。

这次打磨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漆,让漆器表面更加光滑。

这得用更细的砂纸,一点一点地磨。

接下来,就是抛光了。

这抛光得用特制的抛光布,一圈一圈地擦,直到漆器表面闪闪发光。

最后,就是最后的检查了。

得仔细检查漆器的每一处,看看有没有瑕疵,有没有不完美的地方。

如果有,就得重新打磨,重新上漆。

你看,这漆器的十三种工艺,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得有耐心,得有细心,还得有巧手。

不过,当看到最后成品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漆器,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它更是匠人心血的结晶。

每一件漆器,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

下次你看到漆器的时候,不妨多看一眼,感受一下那背后的匠心独运。

浅析漆艺的材料与工艺

浅析漆艺的材料与工艺

浅析漆艺的材料与工艺漆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术。

漆器的制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和传统。

漆器制作的关键在于漆料的选取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漆艺的材料与工艺。

一、漆艺的材料1. 漆料漆艺的漆料主要来源于漆树,其分为生漆和熟漆两种。

生漆是从漆树的树干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需要经过特殊的熬制和精制才能成为可用的漆料;熟漆则是将生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去掉刺激性气味和杂质,使其达到可以用来涂抹的状态。

而漆料的颜色则可以通过着色剂来调配,以满足不同的装饰需要。

2. 基材漆器的基材通常选用较硬坚实的木材,如紫檀木、核桃木、樱花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久性,非常适合作为漆器的基材。

在现代的漆艺制作中,也可以使用陶瓷、金属等材料作为漆器的基材。

3. 工具在漆艺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

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刷子、刨子、砂纸等。

还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来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比如雕刻刀、雕刻刨等。

二、漆艺的工艺1. 基础处理漆器的制作首先需要对基材进行基础处理。

这包括木材的切割、修整、打磨等工序,以确保基材的平整和光滑度。

在选择木材时,还需要考虑木材的纹理和色泽,以确保日后的装饰效果。

2. 涂漆涂漆是漆器制作的关键工序之一。

首先需要在基材表面涂抹一层生漆,然后再进行烘干和熬制,使其形成一层坚硬的漆膜。

接下来,可以在漆膜上继续涂抹熟漆,以增加漆器的坚固度和硬度。

3. 雕刻雕刻是漆器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

在漆膜完全干燥后,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雕刻刀具来进行精细的雕刻。

漆器的雕刻通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传统题材为主,还有一些抽象的图案。

雕刻需要工匠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技术水平,以确保雕刻效果的美观和精细。

4. 镶嵌镶嵌是漆器制作中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也是漆器的独特之处之一。

在漆器制作完成后,可以在漆器表面镶嵌各种不同的宝石、珠宝或者其他材质的饰物,以增加装饰效果和美观度。

漆器制作工艺

漆器制作工艺

漆器制作工艺漆器是一种制作精良、品质卓越的工艺品。

它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漆器的材料是漆,是由一种树脂制成的液体,具有很好的耐磨、防水、保温、防腐等性能。

漆器制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手工艺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技能,包括木工、雕刻、涂漆、彩绘等多项工艺。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漆器制作的技艺和流程。

漆器制作的原料主要是树脂漆、固化剂、顺滑粉、天然鱼翅粉、面粉、木材等。

其中树脂漆是漆器制作的关键材料,通常分为天然漆和人工合成漆两种。

天然漆是从柞树、榕树等树木中提取的树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不影响人体健康。

而人工合成漆则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漆,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好呼吸系统、皮肤等。

固化剂是漆器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物料之一,它可以让漆涂层更加坚硬、防水、耐磨、耐腐蚀等。

漆器制作的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制备、基础制作、细部加工、雕刻、彩绘、固化等几个环节。

原料制备:选用上好的漆汁和处理好的材料。

基础制作:用木头或纸张制作漆器的结构骨架,包括底盘、组件等。

然后涂上两到三层的底漆,底漆通常以白色或黑色为主,目的是均匀底层色泽并提高漆层的附着力。

细部加工:包括研磨、打磨,以及层次分明的鹤毛刻、树皮纹刻。

这些工序要用放大镜进行精细加工,保证漆器的细节清晰不失真。

雕刻:漆器制作中的一种重要工艺,通过雕刻可以制造出许多精美华丽的图案。

漆器雕刻一般分为凸雕和凹雕两类,凸雕一般采用北院风格,凹雕则通常采用吴门风格。

彩绘:彩绘是漆器制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粉彩、五彩等。

在彩绘之前,需要先在漆器上涂上一层半透明的底漆,然后再涂上彩绘颜料制作纹样。

彩绘一般是用绣针在漆面上画出图案,颜料经固化后更容易保持长久的颜色和光泽。

在彩绘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不同厚度的刷子,根据刷子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细节的渐变和颜色变化。

固化:漆器制作完成后,需要在晾晒间等待漆面自然干燥。

在干燥后再进行手工抛光和打蜡工序,使漆面更加光滑、耐磨和耐腐蚀。

中国漆器工艺介绍

中国漆器工艺介绍

中国漆器工艺介绍
漆器,是以漆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品种繁多,用途广泛。

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

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和漆酶。

漆的形成需要经历数个月,一般由大漆和生漆组成。

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树脂。

漆树在中国分布很广,全世界约有3000多种,我国约有50余种。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大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人工生漆。

汉代以来,我国产漆名目繁多,质量优良。

唐代已有专门的漆园(漆树集中地)。

生漆具有抗虫耐腐、耐磨、无毒、易洗去污等优点。

涂过生漆的器物,经久不坏,可久藏不腐,故古代称为“千年不坏”的“不朽之器”。

生漆涂于器物表面后,其色如天青、粉红、桃红、紫、黄、绿等色彩鲜艳明亮,并能随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还能产生光与影的效果,呈现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花纹。

生漆除涂于器物表面外,还可用来制作漆器。

—— 1 —1 —。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

漆器制作工艺流程一、木工工艺一般漆器家具的用材和生产工艺与其它木器家具生产工艺基本相同。

高档漆器产品的框架需采用楠木、红木、紫檀等名贵材种,雕刻以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

80年代初,屏风木坯由拼木工艺改为夹板压制工艺。

首道工序调漆二、髹漆工艺涂灰上灰髹漆1、涂灰。

涂灰是进行装饰工艺和增加坯胎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

灰料分生漆灰、猪血灰和合成灰三种。

70年代以前均使用猪血灰,80年代以后大部改用聚乙烯醇合成灰。

灰料制作(1)生漆灰。

用生漆和石膏或瓦灰,加适量的水及少量煤油调和而成。

(2)猪血灰。

以新鲜猪血加适量生石灰搅拌成熟后,再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而成。

分粗灰(60目)、细灰(160目)、浆灰(200目)三种,习称"宝塔灰"。

(3)合成灰。

在聚乙烯醇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清水,煮沸。

另以松香、清漆(或桐油)和煤油混合加热溶解,然后两者相和,经搅拌制成合成胶。

用合成胶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土子灰、老粉等调成粗、细两种合成灰。

珍品要两三年完成2、上灰(1)对干木坯表面进行去污处理。

(2)上粗灰。

用刮板将灰料均匀刮附于木坯上,以日光或远红外灯烘干。

高档产品一般用生漆灰。

(3)打抹、刮裂。

刮去干粗灰上的毛刺。

(4)布布、布麻。

用料灰将夏布、麻丝贴实于木坯接缝处,以增加接缝处的牢固度。

(5)上细灰。

要求刮得平整,厚薄均匀,并达到一定厚度。

镶嵌工艺除底灰外,还要上一次细灰。

(6)上浆灰。

阴干。

(7)清灰。

用砂纸或砂轮打磨,达到平整,无波浪纹,平磨螺细产品要加水打磨,将图案磨显出来。

(8)刮浆。

用薄灰料将灰坯孔隙刮平(镶嵌螺细产品,发现脱落之处,要及时补上)。

(9)砂磨。

用细号水砂纸细磨。

3、髹漆。

漆器产品多用天然漆。

有大木漆、小木漆之分。

生漆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的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兴山,湖南省的凤凰、武当,贵州省的黔西、恩南、渭泽,四川省的万县、大宁、宜宾,陕西省的平利、石泉、汉中,山西省的洪洞,河南省的高南,浙江省的桐庐,以及安徽、云南、广东等省。

漆器的制作工艺

漆器的制作工艺

漆器的制作工艺
漆器的制作工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基材准备:选取合适的木材或其他材料,如纸、布等作为基材,根据需求进行切割、成型和抛光等处理。

2. 底层涂漆:在基材上涂上一层底漆,常用的底漆有白漆、黑漆、红漆等,底漆可以提高漆器的质感和耐用性。

3. 雕花纹:根据设计要求和创意,使用刀子或刻刀在漆器的表面进行雕刻,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动物、人物等。

4. 上色彩:根据雕刻的纹饰,使用颜料进行上色,常见的颜料有金粉、银粉、颜料粉等。

上色时要注意色彩的匀称和层次感。

5. 上漆层:在上色的基础上,使用多层透明漆进行覆盖,以增加漆器的亮度和光泽感。

每层漆干燥后进行打磨,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6. 装饰:可以根据需要,在漆器上粘贴镶嵌物、贴金箔等进行装饰,以增加漆器的美观和华丽度。

7. 手工打磨和抛光:漆器制作完成后,进行手工的打磨、抛光工序,使其更加
光滑细腻。

8. 固化和干燥:通过将漆器置于相对湿度适宜的环境中,使其自然固化和干燥,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以上是漆器制作的主要工艺步骤,不同地区和不同制作工艺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

漆器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技艺独特且非常繁琐。

漆器工艺的概念

漆器工艺的概念

漆器工艺的概念
漆器工艺是一种以生漆为涂料,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

这种涂料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

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例如,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工艺知识点总结

漆器工艺知识点总结

漆器工艺知识点总结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其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其中尤以中国的漆器工艺最为著名。

漆器以其高雅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在漆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是一门集文化、手工艺术、历史和审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作。

漆器的制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基材的选择、胎体制作、贴漆和彩绘、研磨和抛光。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艺要求和细致的手工技术。

以下将对漆器工艺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基材的选择漆器的基材主要有木、竹、金属、陶瓷等。

最常用的基材是木材,其中以鸡翅木、榆木、黄杨木等最为常见。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适合用来制作漆器的胎体。

金属漆器通常使用铜、银、锡等金属作为基材,经过高温烧烤,再进行贴漆和彩绘。

陶瓷漆器则是以陶瓷胚为基材,经过烧制后进行贴漆和彩绘。

基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漆器的质地和质感,因此在制作漆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基材。

二、胎体制作漆器的胎体制作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胎体制作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整个漆器的品质和外观。

通常来说,木制漆器的胎体制作需要经过木料的选材、刨平、切割、拼接、打磨等多道工序。

金属漆器的胎体则需要经过金属的铸造、成型、打磨等工序。

陶瓷漆器的胎体制作则需要经过陶瓷的制胎、烧制等工序。

在制作胎体时,需要严格遵循工艺标准和要求,保证漆器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三、贴漆和彩绘漆器的外观主要通过贴漆和彩绘来完成。

贴漆是漆器最具特色的工艺之一,它通过在漆器表面贴上多层漆,然后进行打磨、抛光等处理,使得漆器的外观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光泽。

彩绘则是在漆器表面进行各种图案或图案的绘制,通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通过细致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使得漆器的外观更加丰富多彩。

四、研磨和抛光研磨和抛光是漆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在贴漆和彩绘完成后,需要经过研磨和抛光的处理,使得漆器的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漆艺工艺介绍

漆艺工艺介绍

漆艺工艺介绍漆艺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绘画、雕刻和装饰等多种技术,以漆为主要材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步骤,创造出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品。

漆艺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漆器被视为贵族和皇室的象征,它们被广泛用于宫殿、寺庙和贵族家庭的装饰。

漆艺工艺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多种技术的运用。

首先,制作漆器的基础是选择合适的木材作为基材,常用的木材有榆木、梧桐木和柏木等。

然后,木材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涂漆,以增加其光滑度和耐久性。

接下来,艺术家会使用特制的漆料进行绘画和雕刻,以创造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漆料通常由漆树的树脂和颜料混合而成,具有很高的粘性和耐久性。

在绘画方面,漆艺工艺通常采用的是线描和填色的技法。

艺术家使用细小的刷子和特制的漆料,绘制出精细而细腻的线条和图案。

填色则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漆料,通过层层叠加和调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在雕刻方面,漆艺工艺常常使用的是浮雕和镂空的技法。

艺术家使用特制的雕刻刀具,将漆料切割和雕刻成各种形状和图案,以增加艺术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除了绘画和雕刻,漆艺工艺还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工艺步骤,如贴金、嵌珐琅和镶嵌等。

贴金是将金箔贴在漆器表面,以增加其华丽和珍贵的效果。

嵌珐琅是将珐琅粉末填充在雕刻的凹槽中,然后经过烧制和抛光,使其呈现出亮丽的色彩和光泽。

镶嵌则是将宝石、玉石和贝壳等珍贵材料嵌入漆器表面,以增加其装饰效果和价值。

漆艺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和经验,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精确的操作。

艺术家需要具备绘画、雕刻和装饰等多种技能,以及对漆料和材料的深入了解。

此外,漆艺工艺还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对最终的艺术品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漆艺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

大漆漆器工艺的简介大漆漆器工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技术,通过使用大漆和其他材料,将器物表面进行涂饰、彩绘和装饰,以达到美化和保护器物的目的。

大漆漆器工艺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大漆是一种由漆树提取的树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

在大漆漆器工艺中,首先需要收集漆树的树液,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提取出纯净的大漆。

然后,将大漆涂抹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厚薄均匀的漆膜。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次涂抹和干燥,以确保漆膜的质量和平整度。

在涂抹大漆之后,艺人们还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法对器物进行装饰。

其中,最常见的技法包括彩绘和雕刻。

彩绘是将颜料添加到大漆中,通过刷、点、画等方式在器物表面进行绘画,以呈现出各种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

雕刻则是使用刀、刻刀等工具,在漆膜上进行刻划,以形成立体的纹饰和图案。

大漆漆器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根据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差异,大漆漆器工艺在技法和风格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例如,江南地区的大漆漆器注重绘画技法,以细腻的笔触和瑰丽的色彩而闻名;而华北地区的大漆漆器则注重雕刻技法,以雄浑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而著称。

大漆漆器工艺不仅在装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在实用性上有着显著的优势。

大漆涂层具有很好的防水、耐酸碱和抗磨损性能,可以有效地保护器物不受湿气、腐蚀和摩擦的损害。

同时,大漆漆器还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可以保持器物内部的温度稳定,适合用于盛装食物和饮品的容器。

大漆漆器工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

大漆漆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誉。

许多大漆漆器作品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成为了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然而,由于大漆漆器工艺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现在已经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工艺和材料的引入,一些传统的大漆漆器工艺逐渐被取代。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大漆漆器工艺,需要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和传统工艺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漆器工艺概说构成漆器的最重要材料是大漆。

(4-1 漆树)漆树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可以是野生,也可以是家养。

漆树的液汁是构成传统中国漆器的最重要材料。

因为不同于化学合成漆,人们称漆树的液汁为天然漆、生漆、大漆或国漆。

漆树原产中国(图4-1),公元710年~780年传入日本,后又传入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

现在世界上除我国盛产漆树外,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泰国、印度、伊朗和柬埔寨等国也有少量漆树。

漆树在我国的分布地域极广,涉及23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有漆树分布,其中以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6省为最多。

漆树一般8到9年成熟;成熟的漆树树杆内会分泌出丰富的液汁,漆工每年夏季割取漆液。

漆液初割出来时为淡灰乳白色,接触空气氧化后逐渐变成棕红色,厚涂干燥后近于黑褐色。

漆树的漆液称为天然漆;采割来的天然漆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除去漆液中的水份,滤去杂质,成为生漆;再用生漆经加温搅拌精制成熟漆。

熟漆可与熟桐油调制成广漆,也可与色粉调制成各种色漆,还可制成各色推光漆。

生漆、熟漆、广漆、色漆,都是漆器工艺的上好原材料。

中国漆有特殊的化学性能:大漆涂刷在器物上所形成的漆膜干固后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水性,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及绝缘性。

中国漆有别致的美感功能:大漆的黑,是世界上最美最深邃的黑,漆黑推光如黑玉;褪光如乌木。

而朱砂入漆即得朱漆,朱漆色泽响亮高贵却不失稳重;富丽华美却不丢淳朴——大漆材质给人的美感既朦胧、迷离,又内敛、深沉,其它材质无法相比。

1. 中国传统漆器工艺漆器是以加工后的大漆髹饰过的器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漆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漆器实物是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瓜形木胎朱漆圈足碗”,该碗内外壁均涂饰朱漆,距今已有7000多年.。

(图4-2)朱漆木胎碗河姆渡文化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用漆液对器物进行髹涂、装饰、保护。

《韩非子·十过篇》曾记载虞舜的食器“流漆墨其上”,大禹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说明至少在夏代,人们就开始以朱与黑入漆对器物进行髹涂。

至殷商,在色漆髹涂的基础上出现了精致的图案描绘和骨、贝壳、玉石等的镶嵌;到了周代,以云母为装饰的漆器也出现了。

商周漆器图案秩序、精美;装饰线条流畅、饱满;漆色强烈、鲜丽。

1.1 战国漆器工艺(4-3 彩绘双凤纹耳杯- 战国楚国)战国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

漆器的成型相对青铜器简单,器物轻便耐用,器表可饰可纹,还能防腐防潮;漆器的特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漆器也迅速取代青铜器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的主角。

战国漆器的胎质以木胎为主,通过斫制、旋挖、雕刻三种做法成型;圆筒状器物如“奁”采用木片卷粘方法完成。

战国漆器种类已很丰富,日常用品有耳杯、豆、几、案、奁、卮、盘、盒(图4-3);祭祀和丧葬品有镇墓兽、漆棺、墓壁漆饰;兵器有盾、矛、箭箙及车马附件等。

战国漆器装饰除以彩绘为主外,还有镶嵌、针刻、描金、金银扣等多种手法;黑漆地朱色纹饰最为多见;图案纹样主要有几何纹和龙凤云鸟纹等,表现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如歌舞、宴饮、狩猎、出行、战争。

(4-4 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战国早期器物。

长 15 公分,宽 12 公分,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1957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 1 号墓出土了战国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图 4-4 )。

黑漆地上,大红、褐红、黄、浅黄、褐、绿、蓝、金、白 9 种颜色自由挥洒,描绘出龙蛇神怪形象和狩猎乐舞场景,似真似幻,营造出一个充满神秘的神怪世界。

该漆琴瑟漆绘的表现内容与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了楚文化对神灵魔怪的崇拜,律动的线条和变幻的色彩契合了幻想的空间,代表了战国时期漆艺绘画的最高成就。

(夏硕琦《中国漆画艺术概述》)1.2 汉代漆器工艺(4-5 汉代云气纹耳杯盒。

)继战国之后,我国漆器工艺在秦汉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秦汉时期我国漆树大面积种植,漆器在官府手工艺生产管理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漆器制作也空前旺盛。

漆器制作分工明确,常用漆器牢固耐用,高档漆器制作精工。

汉代“文景之治”促进了汉代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漆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还作为财富象征广泛用于厚葬;漆器工艺的社会地位和工艺艺术价值及至巅峰。

汉代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木胎多以旋、斫、卷法成型;夹纻胎(也称“脱胎”)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形成麻布壳胎。

因为胎体轻便,夹纻胎在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魏晋以后常用于制作游行用的佛像。

战国漆器种类丰富,各种饮食器具仍为主流。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食盒呈椭圆形,器盖与器身两侧有子母口可以扣合。

盒内可以顺序叠放六七件至十件数量不等的耳杯,耳杯存放时皆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者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与顺叠之杯相扣合,放在食盒内不会松散冲撞,造型设计十分科学。

(图4-5)(4-6 西汉早期黑地彩绘云虡纹漆棺。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56公分,宽118公分,高114公分,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漆器装饰成就辉煌。

汉代漆器装饰题材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样是云气纹。

两汉漆器的云气纹几乎无所不在;从纹饰构成看,云气纹形态纤小、姿态飘逸,无论四方连续还是二方连续都布置满密,飞动不止(如果以灵禽瑞兽神人穿行于云气之中,便组成“云虡纹”)(图 4-6 )、(图 4-7 );从纹饰象征看,两汉时期人们追求长生不死,漆器装饰中大量精美云气纹的运用象征性地表述了当时广泛的社会理想,演绎出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浪漫情怀。

云气纹之外,还有同心圆、菱格纹、波折纹、涡纹等几何纹样,飞禽走兽辟邪,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等。

汉代漆器装饰工艺除涂漆为饰外,常用彩绘、针刻、金箔片贴花、金银扣、镶嵌等手法。

彩绘色彩有数十种,仍以黑、红组合最多,漆绘线条行云流水,技艺超群。

针刻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图案,极盛时在细若游丝的纹路内填金箔,形成“戗金”。

金箔片贴花将镂刻金银箔花片贴附在漆器表面;金银扣以金银片包镶器物口沿;镶嵌广泛运用金属、玉石、牙骨、琉璃、蚌片等材料;装饰题材和装饰技艺的精湛令汉代漆器千纹万华不可胜收。

(4-7 西汉早期黑地彩绘云虡纹漆棺足档。

)黑地彩绘云虡纹漆棺于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图4-6),该棺外表以黑漆作地,内部涂朱漆,描绘了种种神兽、仙人、鹤、鸟、马、鹿、牛、兔、蛇。

上百种图像穿插其间,形成神秘而生动的画面,极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

构图严谨而饱满、平衡而匀称;既对称有序,又常常突破边框以求变化。

云纹图案流畅奔放;轮廓线条明显突起,线条施以彩漆,极似后代壁画的沥粉堆金。

主体图形大部分使用灰、灰绿等低纯度的间色,讲究色调,层次丰富,更注重整体,是两汉漆器工艺高水平的代表。

(图4-8)(4-8 彩绘朱地漆棺(局部)。

)1.3 晋唐宋元漆器工艺魏晋南北朝漆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夹纻漆胎在佛造像领域运用普遍。

漆器装饰技法上出现绿沉漆、斑漆、金银镶嵌等的创新运用,丰富了漆艺表现语言。

1965年,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夫妻墓出土了木制彩屏漆画。

漆画形象写实生动,红漆地黑勾线,施黄、青、橙、蓝、白等色,并加以晕染变化,极富表现力。

汉代漆画常见大笔平涂,此魏晋漆画勾线却极似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图4-9)画面视觉效果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漆奁、漆盘的小景描绘。

唐代漆器。

唐代漆器创造了平脱、末金镂、漆雕等新工艺技法,其中最突出的是金银平脱。

金银平脱工艺将金银薄片剪刻成人物、花卉、鸟兽等纹样,用漆胶粘贴在漆面上,干燥后再罩漆三到四层,打磨显现出金银花纹。

现藏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嵌金银平脱琴是极精美的金银平脱漆器,人物以金片镶嵌,花草、飞禽均用银嵌,金、银相互交错、汇映,古雅富丽。

(图4-10)此外,唐代的夹纻造像制作精良,现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漆像就是唐代漆器夹纻造像的杰作。

(图4-11)五代时期,朱遵度撰写了我国最早的漆艺专著《漆经》(见《宋史·艺文志》),可惜现在失传。

(4-9 彩绘人物故事图漆屏风局部- 北魏。

)4-10 唐金银平脱琴。

4-11 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唐代。

宋元漆器。

宋、元时期雕漆工艺发展,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雕漆装饰手法各具特色。

(图4-12)除雕漆外,宋代流行素髹(一色漆)。

素髹漆器胎形简约大方,胎体轻薄精致,漆饰沉稳质朴,一改之前的彩绘风气,以简约、纯粹成为空前绝后的漆器精品。

(图4-13)当然,宋代漆器亦有金漆、螺钿镶嵌、戗金等佳品留世。

(图4-14)4-12 元代“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雕漆风格“隐起圆滑,藏锋不露”。

4-13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北宋早期4-14 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元代1.4 明清漆器工艺明清漆器工艺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明、清漆器品种众多,造型丰富,装饰繁复,技艺精湛,所生产漆器“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明清漆器生产机构有官办的果园厂、造办处,有民办的大小作坊,明末扬州有江千里作坊,清朝福州有沈绍安作坊等,漆器生产普及。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目前唯一留传下来的总结漆工艺技法的专著——《髹饰录》。

《髹饰录》为明代隆庆年间杰出漆工黄大成所著,由明代天启五年漆工杨明撰写序言并逐条加注。

《髹饰录》全书分为《乾集、《坤集》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其中《乾集》有两章七十二条,讲制作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

《坤集》十六章一百一十四条,讲漆器的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是一部集大成式的漆器工艺专著。

4-15 双龙捧寿纹雕填漆箱明代嘉靖明代漆器工艺成就最大的是雕漆、雕填、螺钿、描金和百宝嵌。

雕填在器胎上先以彩漆填出或描成主要花纹,再以钩刀刻阴线与花纹的轮廓和细部,而后于线内填金。

百宝嵌以金银珠玉、珊瑚象牙、水晶玛瑙等珍贵材料在漆木家具、器皿上镶嵌图案。

(图4-15)4-16 瓜蝶纹洒金地识文描金葵瓣式捧盒清代清代漆器工艺在描金、剔犀、犀皮、螺钿、款彩、镶嵌、百宝嵌、戗金、彩绘等方面登峰造极。

此种局面,到了清乾隆年间,尤其突出。

图 4-16 是一件填、描并用的戗金细钩漆器,盒上的锦地为填漆,缠枝花卉及凤纹为描漆,花纹处理以锦地衬缠枝花,再以缠枝花衬双凤,运用分层衬托,并借戗划的疏密来突现主题,有锦上添花、繁而有序之妙趣。

清代漆器作品在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但工匠们的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也致使漆器工艺趋向繁复,纹样表现趋于刻板。

漆器制作一时以精雕细凿以达到无可逾越的极限为最高境界,至使有些作品陷于造作,甚至弄巧成拙。

清道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均受到影响,漆器制造和其他工艺一样走向衰退20世纪50年代以后,漆器设计与生产才走出低谷,在继承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尝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