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近50年气候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研究历史气候变化的现代科学技术

研究历史气候变化的现代科学技术
! Q
Q :
Sci ence an d Techn ogy nn at on ol I ov i Her d al
环 境 科学
研 究历史气 候 变化 的现 代科学技术
苏 海 洋
( 天水 师范学 院陇右文化研 究 中心 甘肃天水 7 1 0 ) 4 1 0 摘 要 : 利 用历史文献 方 法和现 代分 析技术 研究 历史 气候 外 , 除 树木 年轮 法 、生 物 学方法 、 同住 素法 、旱灾异 年频 数法 等, 也是 研 究
历 史 气候 的 重 要 方 法 。
关键词 : 木年轮 法 生物 学方 法 树 同位素法 旱 灾异年 频数法 中图分类号 : 7 Q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0 8 (0 8l() 0 1一 1 1 7— 9X 20 )Oa一 1 8 O
除 利 用 历 史 文 献 方 法 和 现 代 分 析 技 术 2 1 植物孢 粉的 方法 研 究 历 史 气 候 外 , 木 年 轮 法 、生 物 学 方 树 孢 粉 , 植 物 在 繁殖 期 间撒播 出的花 粉 指 法 、 同位 素 法 、 旱 灾 异 年 频 数 法 等 技 术 手 ( 种子 植 物 ) 孢 子( 和 苔藓 类 、 蕨类 等 ) 。所有 散 落到 地 表 的孢 粉 , 着 时 间的 流逝 被 一 层 随 段 , 是 研 究 历 史 气 候 的 重要 方 法 。 也 层地 埋藏 在土 层 中。孢粉 因其 体 积小 、数 量 多 、结 构 严 密 、形态 各 异 , 因此 成为 判 断 当 1树 木年轮方法 用 树 木 年 轮 研 究 历 史 气 候 的方 法 始 于 时植 被 成 分 的 可 靠证 据 。 2 世 纪 初 的 美 国 。2 世 纪 3 年 代 以后 , O O O 在 2 2 生物 分布 界限推 移法 . 气候 因 子 常 常 是 影 响 生 物 分 布 界 限 的 我 国 曾断 断 续 续 地 开 展 了这 方 面 的 工 作 , 近年来 , 由于 I B ’ 推 动 进 展 。 G F的 主 要 因 子 。 因此 只 要 了解 某 一 生物 品种 在 1 1 年轮宽度 法 历 史 上 分 布 界 限 的 推 移 , 们 就 可 以 推 算 我 自从 D u L s 确 立 了树 木 年代 学 的 原 出相 应 的 气 候 因 子 的 变 迁 。 满 志 敏 认 为 , o g as 理 和 方 法 以 来 , 部 分 研 究 都 是 利 用 年 轮 利 用生 物 分 布 界 限 推 算 当 时 气 候 状 况 时 , 大 宽 度 来 重 建过 去 上 百 年甚 至 几 千 年 的 降 雨 必 须 引 入 人 类 活 动 , 人 类 活 动 的 方 向 和 按 量 和温度变化 , 以弥 补 气 象 资 料 的不 足 i。 强 度 , 物 分 布 可 有 自然 分 布 型 、 经 济 分 t ] 生 其 具 体 步 骤 是 : 先 在 寒 冷 或 干 旱 地 带 获 布 型 、观 赏 分 布 型 和 抑 制 分 布 型 四 种 。 经 首 观 取年轮标 本 , 用读 数 显 微 镜 和 数 码 管 读 取 济 分 布 型 的分 布 地 区 比 自然 分 布 型 大 , 或 记 录 数 值 。其 次 是 订 正 生 长 量 , 比 值 赏 型 生 物 的 分 布 比经 济 型 更 偏 北 。抑 制 分 用 法 求 得 年 轮 宽 度 指 数 序 列 , 叫 做 标 准 化 布 型 比前 3 均 要 小 _。 或 种 5 J 年 轮 宽 度 年 表 。 最 后 通 过 统 计 分 析 与 序 列 2 3 数 量消长 的方法 延 伸 , 年 表 校 准 成 人 们 习 惯 上 常 用 的 由 将 些 生 物 的 品种 每 年 繁殖 的数 量 随 气 候 条件 有 很 大 变化 , 例如 蝗 虫 、粘 虫 、螟 虫 气象仪器所观测 得到的气候资料序 列。 1 2 年轮 密度分 析法 . 等 常常 随 气 候 千 湿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其 中尤 树 木 年 轮 的密 度分 析 , 自 2 世 纪 8 以 蝗虫 大 爆 发 与 气候 关 系非 常 密 切 。在 生 是 0 O 年 代 以 来 树 木 年 轮 气 候 学 研 究 中的 一 个 更 物 量 消 长 的 研 究 中也 常 常有 用 农 作 物 收 成 大 突 破 【。与 年 轮 宽 度 资料 相 比 , 2 】 明显 地 有 丰 歉 程 度 推 测 气 候 变 化 的 。 两 个 方 面 的 优越 性 : 一 , 第 年轮 内树 木 密 度 2. b值 法 4 变化 状 况 能 够 明 显 反 映 温 暖 、 水分 条件 适 在 某 些 情 况 下 生 物 数 量 消 长 不 能 客 观 中 的 地 区 的 气 候 变 化 状 况 , 此 可 与 气 候 地 反 映 气 候 变 化 , 时 常 常 可 用 比 值 法 消 以 这 要 素 建 立 相 关 函 数 , 到 必 要 的 逐 年 气 候 除 其 因素 的 影 响 。如 美 国考 古 学 家 和 历 史 得 变 化 信 息 ;第 二 , 轮 宽 度 表 征 的 是 整 个 学 家利 用 米 尔 河 遗 址 中野 牛 骨 头 与 鹿 骨 头 年 年 或 者 是 生 长 季 加 上 前 期 气 候 影 响 的 总 比 值 表 示 这 两 种 动 物 的 消 长 , 功 地 复 原 成 效 果 , 木 材 密 度 所 反 映 的 是 生 长 季 内或 了 ¨ 0 而 0年 前后 该 地 区 气候 与 植 被 的 变 化 。 2 5 综合指 标方 法 其 中 某 个 时 段 的 气候 因子 状 况 。 1 3 树 轮 图像分 析法 历史记载 最大的缺 点是记录 不连续 , 因此 图像 分 析 是 继 年 轮 x 射 线 密度 分 析 之 我 们很 难得 到一 个有 关某 一生 物品种 的生 长 后 技 术 上 的 又 一 大 进 步 。 它 以树 木 年轮 对 状 况 , 受灾程 度等 系列 。在 这 种情 况下 , 可以 可 见 光 的 反 射 程 度 作 为指 标 , 究 指 标 变 用其 它指标 衡量 , 研 补缺 记 、漏记 年 份 , 立某 建 化 与 气 候 变 化 之 间 的 关 系 [。 3 J 时期 这一 生物 品种 生长 序列 。 1 4 树木 年轮 同位素 法 树木 年 轮 稳 定 同位 素 研 究是 2 世 纪 7 3 同位素方 法 O 0 年 代 末在 国际 上兴 起 的一 个新领 域 。 研究 表 同 位 素 方 法 指 利 用稳 定 同 位 素 含 量 与 明稳 定同位 素 与环 境气 象要 素之 间存 在 着密 温 度 之 间的 相 互 关 系 , 测 物 质形 成 时 期 推 切的关 系『 4 j 。通过测定年轮中 t 0和 t 0以 的 温 度 状 况 的方 法 。 目前 , 学 界 利 用 虫 8 6 科 及 IC的 比值 的 变化 , 以推 测过 去 有 确切 甲壳 层 中 l 0/1 0 比 值 测 定 古 海 水 的 温 3 可 8 6 年代 的气 象要 素 以及较 大 范 围地 区多 个气候 度 ;利 用极 冰冰 芯 中 l 0同 位 素组 成 的 变 8 变量 或 环 流 型联 系 的 变化 。 推 断冰 原 形 成 时 期 的温 度 状 况 ;利 用洞 穴 沉 积 中 6 l 0值 的变 化 推 测 古 温 度 ;利 用 8 2生物 学方法 6 1 C 比值 的 变化 示 踪生 态环 境 的 变迁 【 3 l 所 谓 生 物 学 方 法 , 是 用 具 有 气 候 指 利 用 湖 泊沉 积 中介 形 虫 壳 体 的 氧 同位 素 恢 就 示 意 义 的 生 物 的 变 化 来 研 究 历 史 时 期 气 候 复 古湖 泊水 位 波 动 和 古 气候 变 化 ;利 用 黄 变化 的 方 法 。它 包 括 以 I方 法 。 ' - 土 中碳 氧 同位 素 作 为 气候 代 用 指 标 研 究 古

近60a天水市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它气候因子的关系

近60a天水市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它气候因子的关系
动与 云量 的关 系 , 明不 同 区 域 和不 同季 节 总 云 量 表
也是 引起 目照 、 温 、 对 湿度 等发 生变 化 的直 接原 气 相 因。 了解 云 的分 布 与变 化 , 将有 助 于对 气 候 变 化 的
认识 更深 入 。
和低 云量 与气 温 、 降水 量 的相关 系数 有 明显差 异 ; 张 雪芹 等 ¨。 用青 藏 高原 及其 周边 地 区 7 气 象 站 。 利 5个
资料 , 分析 了高 原 地 区 17 2 0 9 1~ 0 4年 总云量 的时 空 变化 ; 红 岩等 对 甘 肃 省 5 赵 3个 测 站 16 9 1~19 95 年年平 均 总 云量 资料 进 行 了分 析 研 究 , 现 年 平 均 发 总云 量变 化趋 势是 在 波 动 中逐 渐 减 少 , 量 变 化 具 云 有 7a周期 。平 均 总云 量变 化 在 n 上具 有 很 好 的 J J

近 2 来 随着 气 候 变 化 及 卫 星遥 感 技 术 研 究 0a 的开展 , 许多 学者 从 不 同角 度 对 云量 变 化 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究 。丁 守 国 等 利 用 IC P月 平 均 云 气 候 SC
资料 集 的总云 量 资料 , 采用 趋 势分 析 方 法 得 到 近 2 0
关 键 词 : 量 ; 化 ; 候 因 子 ; 响 ; 水 云 变 气 影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4 80 7 P 6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引 言
云是 调节 辐 射平 衡 和水 汽循 环 的重 要 因子 , 其 形成 与 特性是 地 表 与 大气 各 种 动 力 、 力 过 程 共 同 热 作用 的结 果 ¨ 』 在 地 气 系 统 中具 有 重 要 地 位 , 云 的生 成 和变化 , 不仅 受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 同时

天水市4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

天水市4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

l 资料来 源及 研 究 方法
根据 天水 市气 候 特 点及 地 理位 置 分 布状 况 , 将 本地划分 为 三个 气 候 区 : 渭河 谷 地 ( 以秦 州 区 为代
表 )渭北旱 区 ( 、 以秦 安 县为代表 ) 关 山区 ( 、 以清水县
2 2 其余 地 方上 升 1 7 4 ." C, . " 0年间 平 均气温 的线 C, 性增温率 为 0 4 .5 1 a . ~0 5 /0 。尤其 是进 入 8 0年代后
2 温 度 变化 特 征
2 1 温 度的年代 际变化 .
大[ 3。天水 市 位 于 甘 肃 东 南 部 , 跨 长 江 、 河 1j - 地 黄
两大水 系 , 地理 位置独 特 , 山峦 迭蟑 、 河谷交 错 , 地形
天水 市各地 的年平 均气温 2 0世纪 6 -8 0 0年代 为冷期 , 进入 9 0年代 以后 , 呈现一 暖期 , 特别 是进入
期, 暖冬 ( 季平均气温距平 >0 6 明显增 多 ,9 0 .℃) 19 ~
为代表 ) 。利 用三个 代表 点 1 6 ~2 0 9 0 0 5年历年 年季 月降水量 、 温 、 温 、 气 积 高温 日数 、 干旱 指数 资料及天
水市果树研 究所历年 果树 生育期 、 产量 及 品质 资料 , 运用 数理统计 方法 分析 、 探讨 气候 变 化特 征及 对林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6 120 )20 4.6 007 0 (0 8 0 —2 00
近百 年来 , 球 气候 系统 正经 历 一 次 以全 球变 地 暖 为中心的显著 变化 , 给社会 、 经济 与环境 带来重要
影响 , 别 对 农 业 、 牧 业 以 及 林 果 业 的 影 响 巨 特 畜

天水气候

天水气候

一、主要气候特点天水市地处副热带北缘和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

气候类型属半干旱半湿润农林复合气候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50—7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山区及关山山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武山、甘谷及秦安大部不及500毫米。

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818.6毫米,最小年降水242.7毫米。

无霜期 137-215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900—2300小时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66%~70%,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四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干冷,但寒冷适中;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温湿,但无酷暑,秋季降温迅速,秋温低于春温,降水变率大,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二、2014年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2014年气温正常略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时间分布不均。

气温2月、12月为正常偏低,其余各月均偏高。

降水量时间分布差异较大,1月、3月、5~8月为特少,10、12月偏少,2、4、9、11月特多。

日照时数7月特少,其余各月均呈正常状态。

由于3月及5~8月降水持续特少,气温偏高,蒸散加大,出现了春旱、春末夏初旱及伏旱,部分地方旱情发展、蔓延之势迅猛,对夏、秋粮及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初秋降水特多,土壤水分得到补偿,为秋播提供较为优越的水分条件。

综合分析,2014年气候条件对国民经济影响利弊兼有,春末至伏期属偏差气候年景,秋季至年底属正常偏好年景。

总体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工农业生产。

(一)低温2月上旬各地平均气温为-3.4~-0.3℃,比历年同期偏低0.3~1.1℃,其中2月1~2日各地最高温度达到14.0~17.3℃,6日气温明显下降,日平均气温较3日下降6.4℃(清水)~10.3℃(秦州);降温幅度大,寒冷持续时间较长,对人们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二)积雪2月11日全市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其中武山出现大雪,积雪深度达到10厘米。

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的开题报告

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的开题报告

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陇中盆地是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一座中小型陆上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一部分。

该区域的新近纪(包括渐新世至新第三纪)沉积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气候、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并受到中亚隆起和黄土高原的影响。

因此,研究该区域新近纪沉积物的成因及其环境变化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黄土高原东南缘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的成因及其环境变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通过对该区域新近纪地层的野外观察和野外取样,分析不同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特征、堆积特征等,从而探究沉积物的形成机制。

2. 通过对新近纪沉积物样品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描述该区域新近纪沉积物的化学组成特点,探究岩石形成和物源特点。

3. 研究该区域新近纪沉积物的古气候特征和古环境变化,包括沉积物颜色、结构、沉积速率、黏土矿物组成(如膨润土、伊利石等)等。

本研究对于理解该区域新近纪地质演化、黄土高原东南缘古气候变化、环境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为该区域的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 野外观察和野外取样在秦安-天水地区选择多个沉积岩石地质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取样和记录,获得该区域新近纪沉积岩石的矿物组成、粒度特征和堆积特征等数据。

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使用常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取样进行岩石化学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以了解新近纪沉积物的物源、岩石成因等信息。

3. 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使用颜色比较法、沉积物结构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等,研究新近纪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

四、预期成果通过野外观察和野外取样,分析不同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特征、堆积特征等,可以获得该区域新近纪沉积物的形成机制。

通过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描述该区域新近纪沉积物的化学组成特点,探究岩石形成和物源特点。

浅谈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及流域的开发利用及问题的解决方法[1] (1)

浅谈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及流域的开发利用及问题的解决方法[1] (1)

天水市秦州区藉河流域开发及问题研究定西师专2010级地理教育1班郑小生内容摘要:秦州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降水地域差异较大,时空分布不均。

藉河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洪涝灾害严重,旱季的缺水问题难以解决。

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

通过对秦州区藉河流域水资源量、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量的计算,评价秦州区藉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水资源余缺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藉河流域开发利用问题研究一、藉河概况藉河(Ji River),在天水人们习惯称(Xi he),现在官方定为藉河(Ji he)。

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甘谷县交界处的龙台山景东梁东麓,东流经天水市城区,至麦积区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

藉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3亿立方米,年均悬移质输沙量473.4万吨,平均含沙量36.4千克每立方米,河道比降12‰,自然落差1517米,流域地形西高东低,海拔1193-2710米之间。

支流不对称分布,多来自南侧。

藉河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但与秦岭山地和陇中黄土高原有所差异,属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一月最低零下3摄氏度,七月最高22.5摄氏度。

年降水量58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

藉河流域属黄土峁梁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年平均侵蚀模数4650吨每平方千米。

天水城区左岸支流罗峪河侵蚀尤重,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藉河流域的开发利用藉河之滨天水城区自古以水质优良和丰富而著称,有“天河注水”之说。

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藉河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枯竭,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藉河上游右岸支流金河上建设上磨水库,库容860万立方米,为城市提供供水水源。

为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和投资环境,藉河中下游城区段已建藉河风情线工程,设6道橡胶坝,5座蓄水池和滨河公园。

藉河自发源地向东北流,经甘谷县古坡乡折向东流,至秦州区关子镇转向东南流。

家乡天水近30年的变化

家乡天水近30年的变化

家乡天水近30年的变化家乡天水近三十年的变化家乡近三十年的变化,说实在的20年来我来真没注意过,仔细想来对家乡的变化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用老师的话来说:“我来自美丽富饶的甘肃。

”是的,我也来自甘肃,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也就百来户人,现在估计也没那么多了吧!家乡对我印象就是人越来越少,地越来越荒,林子越来越深,晚上越来越静,不过好在乡里人淳朴、待人宽厚的那个风还在,邻里间亲如一家的感觉还在。

虽说是家乡近三十年的变化,但我能说能写的只有近10—15年的变化,而且还只是自己印象里的一点点。

高考结束,回到读小学的地方,由于学校迁过地址,我真正上过课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废墟,乌烟瘴气,在断壁残垣中找到曾经的学校大门,模模糊糊的可以看到几个字,却并不是“秦岭乡中心小学”而是“秦岭乡养猪场”,在废墟中有几个小孩在搬着砖,或许在玩过家家吧。

也许是没看到教学楼影子不甘心,又去了学校搬迁后的地方,学校水泥操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教学楼显得有些破败,兴许是放假了吧,记忆中学校还是我们一大群小孩子满校园大闹的场景,操场还是土操场,铺了沙子,据说是为了防滑,那时的我觉得铺了沙子更滑、更容易摔跤。

出了校门向自家的地里走去,路边田里有的大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满地跑的不再是小孩子,是家里的那条狗;满地的不再是孩童的笑声,是偶尔的犬吠。

家里的地少,种的庄稼也单一,农活自然很少,再者自己也不太会做农活,在爷爷歇息的空档,便钻了空子跑进山了,山上不见了我们和我们的父辈小时候挖野草药时踩出来的路,曾经光秃秃的小路上如今是膝盖高的蒿草,林子里鸟多了,或许是没了我们这些捉鸟的孩子它们便找到了天堂在林子里肆无忌惮了吧,有胆大的甚至在我眼前飞过,种类也比我小的时候多了好多,想来这样的林子也是我们那些口袋里总揣着一袋石子和一个弹弓的孩子们的天堂,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背着小背篓拿着弹弓揣着石子的孩子让那些长满蒿草的路重见天日。

逢赶集,经过家乡曾经臭气熏天的的一个垃圾点,处于丁字路口的拐角处,并且处于村口,让我们村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形象大打折扣,如今不仔细回忆都不知道哪儿当初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市里投资在丁字路口新建了转角大楼,虽说只有五层,但在我们的村子里也算是高层建筑了,公路也由从前的的“石子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交通比以前便利超市里的东西也多样化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走进超市直接走向自己想要的货物目不斜视因为超市里也没什么好看的,现在的超市比我小的时候大了好多好多,进去装修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工作人员也多了,不像从前天花板就是光秃秃的天花板,墙壁就是光秃秃的墙壁,没有导购,有的只有一个老板兼收银员。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甘肃省近54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刘娅菲;李雪梅【摘要】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re analyzed during 1960-2013 in Gansu bined with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of GIS,Mann-Kendall examin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s analyzed in Gansu province.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ing during last 54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AT),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re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Espe-cially AAT rises with the largest rate.At the seasonal time scale,AAT in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also presents increasing trends with fluctuation,and the temperature in winter rises at the largest rate.At the decadal time scale,the abrupt change of AAT occurs during 1960s.And i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late 1990s.At the spatial scale,the temperature present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Gansu province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altitude,topography and underlying surface.On the whole,the temperature in Hexi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Hedong area,urban areas is higher than rural areas.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happens in Wudu.Besides,the lowest temperature area is located in Wushaoling. Urban areas are significant warming.%基于甘肃省1960~2013年27个气象站点以及省外16个站点的年尺度和月尺度的气温数据,通过 GIS 空间分析技术、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了54年来甘肃省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54年来甘肃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只有极端最低气温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季节尺度上,春夏秋冬四季各气温参数也均呈现出波动式上升趋势,尤其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年际尺度上,各气温参数在20世纪60年代均发生突变,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甘肃省气温整体上升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上,受海拔高度、地形及下垫面等因素影响显著,整体上呈现出河西地区高于河东地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区气温最高,而气温最低的地区是位于河西走廊与陇中高原分界线的乌鞘岭,且城市区域增温显著.【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10页(P153-161,164)【关键词】气温;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时空变化特征【作者】刘娅菲;李雪梅【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众所周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30年全球升温0.85 ℃,近30年可能是史上最热的一段时期,气候系统目前发生的增温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如近年来Makowski等[2]对欧洲1950~2005年的日温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个调查地区中有17个地区自1990年以来日温差显著增加;Kuglitsch等[3]认为1960年以来地中海东部整个地区夏季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38±0.04 ℃/10a和0.30±0.02 ℃/10a;Hansen 等[4]分析了2012年的全球气温变化,指出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56 ℃.我国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的气温正经历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趋势整体一致[5-6].王艳姣等[7]研究表明我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显著增加,而发生强度和频次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北和东南地区;任志艳等[8]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a,并在1991年发生增温突变,年平均气温在空间上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气候倾向率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其中又有诸多学者对我国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特征做了详细分析[9-15],张霏燕等[12]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而且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会影响东北地区上空的环流,致使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异常.鲍小娟等[13]发现近50年来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明显增温趋势,且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的地区差异也较显著且气温突变显著,最低气温突变早于最高气温.包云等[14]逐年、逐季地分析了内蒙古气温47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气温以0.45 ℃/10a的速度升高,年气温与四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一致性,全区气温状况在大尺度的气候系统支配下冷、暖趋于一致的空间特征.马玉霞等[16]分析了甘肃省近45年气温变化,发现1951~2010年甘肃省气温一直在波动中上升,冬季升温最快.赵美玲等[17]研究也表明甘肃省1961~2005年甘肃省气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总体呈现升高趋势,然而这种趋势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对局部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以往对甘肃省气温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主要集中在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而对整体的气温,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气温各个参数的时空演变规律来研究甘肃省54年来气温在年际尺度和季节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气温变化的显著性和突变性进行了分析,以了解甘肃省气温变化的一些基本事实和特征.数据选用的是1960~2013年甘肃省34个气象站的逐年和逐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时为提高插值精度,加入了西北五省除甘肃外其他四省的16个站点数据,这16个站点是通过对甘肃省矢量图做多边形缓冲区,选取西北五省所有站点落入缓冲区的站点,缓冲区距离选取的是50公里.将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由于其中有7个站点(梧桐沟,金塔,松山,会宁,玛曲,郎木寺,天水北道区)数据缺测严重,故实际使用了甘肃省27个站点的数据,新疆、青海、宁夏、陕西总共16个站点数据,站点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主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实验对比了克里金、样条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的插值结果,发现克里金插值效果最优,同时根据Peter[18]等人对插值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克里金插值法适于气象要素插值,最终使用ArcGIS9.3地学统计模块中的克里金插值(Kriging)法进行空间插值[19],分析气温年代尺度和季节尺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特征;通过线性趋势法分析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在Matlab7.0软件中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来检验变化趋势的显著程度[20];再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气温的突变年份[15],最后进行综合分析.2.1 气温时间序列变化特征2.1.1 气温年内变化特征图2为甘肃省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的月平均气温的年内分布状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的年内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从变化趋势来看,2月份开始气温上升趋势增大,6~8月份气温变化差异较小,8月以后又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对图中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可发现,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显著增温趋势,且气温上升在1~7月份和11月~12月份较为显著,9月~11月份有小幅上升.2.1.2 气温年际变化特征自1960年以来,甘肃省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3),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最为显著,以每10年0.29℃的速率上升.从图3中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相似,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66~1997年期间大部分年份的气温几乎全部低于历年的平均气温值,从而得出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气温的上升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甘肃省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38.9 ℃,极大值出现在2005年,其值为42.1 ℃.整体来说,甘肃省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趋于平稳,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验证得到甘肃省近54年来年极端最高气温没有显著变化,但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极端最低气温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间波动幅度小,7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谷值出现次数增多,即从这一时期开始气温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2004年达到最低值-37.1 ℃.总体上,54年来甘肃省年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Mann-Kendall检验发现,下降趋势并不显著.2.1.3 气温季节变化特征1)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研究区域内27个气象站点数值平均得到历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过程见图4,由图可见各季节的平均气温54年来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是每个季节的气温变化率并不相同.其中春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说明气温的高值区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气温的低值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整体变化趋势较平缓.夏季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多数低于平均值,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高于平均值.秋季气温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变化幅度与年平均气温一致.冬季气温呈显著性上升趋势,通过比较发现,冬季气温的变化率均大于其他三个季节以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率,说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2)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自1960年以来甘肃省四季气温变化曲线及线性趋势如图5所示,各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平缓,特别是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平均最高气温值均低于平均水平.夏季气温整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秋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34 ℃/10a,是四季中变化最显著的季节,说明秋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影响较大.冬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27 ℃/10a,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在1984年达到最低值-1.84 ℃,而在1987年达到最大值4.30 ℃,且90年代以前波动幅度较大.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春季气温的波动幅度很大,而在20世纪80年代,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夏季气温整体呈平稳上升态势,90年代末期以后增温加剧.秋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26 ℃/10a,变化较平稳.冬季气温的变化率为0.42 ℃/10a,上升趋势尤为显著,通过比较,冬季气温的变化率均大于其他三个季节以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率,说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结合上文所述,冬季气温对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影响都是最大的,这与我国气温呈现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趋势一致[21].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冬季城镇供暖措施的加强所致.3)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由线性趋势图(见图6)以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四季的极端最高气温近54年来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气温在80年代中期以前气温波动幅度比较大,在1969年和1981年发生突变,分别达到最高值32.09 ℃和31.67 ℃,80年代以后趋于稳定.夏季气温的高值区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且气温的波动幅度很大.而低值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气温变化较稳定.秋季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显著,并且在1997年达到最大值40℃.冬季的极端最高气温以0.56 ℃/10 a的速率上升,增温幅度最大,这也与冬季气温对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影响最大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季极端最低气温除冬季以外其他各季均呈上升态势,其中春季气温峰值与谷值出现频率相近,变化平稳,呈缓慢上升趋势,夏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小,但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秋季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冬季呈小幅下降趋势.2.2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分析2.2.1 年气温空间分布特征1)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见图7)中可以看出,高值区分别出现在嘉峪关地区的敦煌、安西以及陇南的武都,低值区分别出现在河西地区祁连山脉及甘南,其中甘南高原区以及祁连山脉之所以出现低温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整个甘肃省54年来全年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是14.78 ℃,出现在陇南的武都,而年平均气温最低值为0.08 ℃,出现在乌鞘岭,而陇东地区的气温介于中间.将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与图1中甘肃省地势图进行比较发现,气温高低趋势与海拔高度成反比,其次城市区域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对甘肃省54年来每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进行显著性水平为0.05Mann-Kendall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图7中所示,图中U值代表该地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而N值代表没有显著变化,观察各站点U值和N值分布情况发现,54年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所有站点都是显著上升,即甘肃省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这与近50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一致[22].2)年极端气温空间分布特征由图8a知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敦煌、安西、武威、兰州等地,其中安西的极端最高气温值最大达到了42.1 ℃;低值区出现在乌鞘岭、甘南以及陇中地区的华家岭局部地方,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河西走廊与陇中高原分界线和陇中高原的两个高山站,乌鞘岭和华家岭.而全省极端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其值为28.1 ℃.总体上来看,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同时与局部地区地形和下垫面有关,具体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河西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明显高于河东地区,这与该地区下垫面条件密切相关.河西走廊大部分地方是荒漠和戈壁,气候干燥,中午受太阳辐射气温迅速升高,另外在兰州也有一个最高气温的高值中心,这有可能是由于兰州的河谷盆地和热岛效应造成的.极端最低气温(见图8b)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兰州以及陇西地区,其中武都的极端最低气温值最大达到了-7.8 ℃;低值区出现在河西以及甘南地区,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嘉峪关的马鬃山和玉门镇,其中最低的是马鬃山,54年的极端最低气温达到了-37.1 ℃.总体上,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从河西向河东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比较发现,河西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之间差距较大,最冷和最暖均出现在该地区.同时观察显著性检验结果可发现显示为U值的站点并没有占到绝大多数,只有部分站点的气温升高是显著的,这主要是因为极端气温本身波动幅度比较大,并未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图(见图9a)中可以看出,平均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嘉峪关的敦煌和安西、兰州以及陇南的武都,其中武都的平均最高气温值最大达到了20.09 ℃;低值区出现在酒泉、乌鞘岭、甘南、以及陇中地区的局部地方,其中较低的区域分别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州的合作和临潭的两个高山站,乌鞘岭和华家岭.而全省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最高气温只有5.84 ℃,分布变化规律与极端最高气温基本一致.从甘肃省54年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见图9b)中可以看出,平均最低气温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陇中和陇南地区,其中武都的平均最低气温值最大达到了10.76 ℃;低值区出现在河西地区的马鬃山、乌鞘岭、甘南地区的合作,而全省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来的平均最低气温只有-4.36 ℃.整体来看,河西以及甘南地区整体平均最低气温偏低,而陇南和陇东偏高.如图9中所示的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结果,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所有站点检验结果都是显著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只有榆中一个站点是没有显著变化的,其余站点均为显著性上升,即甘肃省气温整体趋势是上升的.4)各地区增温变化特征对甘肃省近54年来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率进行统计得到如各地区增温变化空间分布图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甘肃中部及陇东地区增温最为显著,其中兰州、山丹、西峰三个地区增温幅度最大,这主要可能是城市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城市夏冬季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等诸多原因造成.而嘉峪关及陇南地区增温较为缓慢. 2.2.2 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54年的四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如图11所示,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春、夏、秋均呈现正值,而冬季均为负值,说明甘肃省气温大范围内具有一致性的变化特征.春季(见图11a)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敦煌、陇南地区的武都以及陇东地区,其中武都的春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15.54 ℃;低值区较为分散,呈现出多个中心,以甘南和祁连山山脉为主,而全省春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0.06 ℃.夏季(见图11b)气温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分布规律,同样河东地区的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仍属于低值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夏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24.07 ℃;而全省夏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0.06 ℃.秋季(见图11c)气温分布规律与夏季相似,但高值区范围有所缩小,最高值与最低值与其他季节一样分别出现在武都和乌鞘岭.冬季(见图11d)高值区较集中主要出现在陇南地区,其中陇南的武都夏季平均气温最大值达到了4.67 ℃,陇东地区气温处于中间;低值区则较为集中,出现在河西、陇中和甘南地区,而全省冬季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依旧出现在乌鞘岭,54年的平均气温只有-10.52 ℃,总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分布规律.综上述,甘肃省季气温分布总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而中间又以东北高于西南为主要分布规律.且陇南地区气温最高,祁连山山脉的乌鞘岭气温最低.2.3 气温异常分析对自1960年以来的甘肃省年平均气温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UF和UB这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交点对应的年份是1965、1967和1973,所以甘肃省54年来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这三年,观察图中UF曲线发现,从1989年开始UF的值>0,并且在1998年的时候UF的值已经超过了临界线,说明从1989年开始序列已经呈现上升趋势,即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而且到了1998年增暖趋势尤为显著.对甘肃省1960~2013年的年尺度其余各气温参数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统计发现,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年份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表现出一致性,大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即甘肃省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突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与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极端气温的突变时间并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突变年份统计结果纷繁,且突变年份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极端气温本身取的就是一年中气温的极端值,是一种极端现象,故该结果也是正常的.本文通过对1960~2013年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温异常现象的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时间变化上,54年来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季平均气温同样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54年来上升了2.38 ℃,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6-17].2)空间变化上,受海拔高度、地形以及下垫面等因子影响显著,高温区集中在河西的敦煌、安西以及河东的兰州、陇南等地,而低温区集中分布在甘南高原和祁连山脉,而且近年来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以城市地区为主,这主要可能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有关.3)气温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1989年开始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即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而且到了1998年增暖趋势尤为显著.总体上,甘肃省近54年的增温趋势显著,且增温幅度存在季节差异和区域差异,这种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有可能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干旱等气象灾害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应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不断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目前由于监测资料的缺乏,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大数据时间尺度,加密气象站点,并对引起该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详细深入研究.【相关文献】[1] 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35(5):1068-1076.[2] Makowski K,Wild M,Ohmura A.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over Europe between 1950and 2005[J].Atmospheric Chemistry&Physics,2008,8(2):6483-6498.[3] Kuglitsch F G,Toreti A,Xoplaki E,et al.Heat wave change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ince 1960[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0,37(4):379-384.[4] Hansen J,Sato M,Ruedy R.Global temperature update through 2012[J].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http://www. nasa. gov/pdf/719139main_2012_GISTEMP_summary. pdf,2013.[5] 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等.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1):15-20.[6] 海英,高志强.中国百年气候变化及时空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2010,26(1):58-62.[7] 王艳姣,任福民,闫峰.中国区域持续性高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3):314-321.[8] 任志艳,延军平,张立伟.黄土高原地区年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289-293.[9] 吕少宁,李栋梁,文军,等.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378-1385.[10] 杜军,路红亚,建军.1961~2010年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13,68(9):1269-1280.[11] 马亚兰,刘普幸,霍华丽.近46 a来河西走廊绿洲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及突变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0,30(2):192-197.[12] 张霏燕,徐海明.东北夏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2012,32(6):629-637.[13] 鲍小娟,殷淑燕,彭维英.陕北高原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2,28(1):51-58.[14] 包云,李晓兵,李超,等.1961~2007年内蒙古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80-85.[15] 黄强,陈子燊,刘占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广东省近60年来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3):246-251.[16] 马玉霞,张军,王式功,等.甘肃省1951~2010年气温变化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3,49(6):794-798.[17] 赵美玲,许宁,徐长哲,等.甘肃省近45年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45-1646.[18] Peter M,Chris D.Mapping precipitation in Switzerland with ordinary and indicator Kriging[J].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1998,2(2):65-76. [19] 蒋友严,黄进.基于GIS技术的甘肃省气温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13,31(1):206-211.[20] 李栋梁,郭慧,王文,等.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J].高原气象,2003,22(5):431- 439.。

天水的资料

天水的资料

有图在我的文档里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

最热天气是7月份,最高温度为33.4℃;最冷天气是1月份。

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

最热天气是7月份,最高温度为3 3.4℃;最冷天气是1月份。

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天水平均气温(摄氏)一览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温度-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

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

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

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

天水市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现辖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城、北道两区,总人口328万人。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2007年11月10日下午,天水市麦积区与山东威龙集团公司就三阳川6万亩鲜食葡萄出口基地及配套加工项目进行签约。

甘肃省1963~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

甘肃省1963~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

甘肃省1963~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白冰;薛万孝;孔令旺;王锋瑞;俞洁【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年(卷),期】2013(033)002【摘要】利用甘肃省内26个气象站的1963 ~2012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距平分析、和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近50a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arcGIS10.0软件,对气温和降水的距平值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近50a来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呈现增暖趋势,以0.3℃/10a的速率显著上升;近50a来甘肃省年均降水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以5.1mm/10a趋势明显减少,1997年的降水量只有191.3mm,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大;近50a来甘肃省年均气温和降水均无明显的突变时间区域.【总页数】5页(P41-45)【作者】白冰;薛万孝;孔令旺;王锋瑞;俞洁【作者单位】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730070;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730070;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730070;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73007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相关文献】1.1963-2012年合肥市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J], 邓智成2.1963-2012年连平县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 [J], 秦荣显;陈伟浩;曾春生;郑雪梅3.1963-2012年南昌市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 [J], 贺志明;邓诗茹;吴琼;李磊4.1963-2012年新疆棉花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J], 王梅;杨倩;郑江华;刘志辉5.1963-2012年合肥市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J], 邓智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作者:强玉柱,姚延锋,朱恩超,谢蕊来源:《农学学报》 2015年第6期强玉柱,姚延锋,朱恩超,谢蕊(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摘要:选取天水市7 个气象站1965—2011 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和Morlet 小波等方法,分析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

1965—1980 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1981—1992年呈减少趋势;1993—2008 年呈增加趋势;2009 年以后又趋于减少。

日照时数的变幅最大的季节为夏季,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余各季都呈下降趋势。

小波分析得出天水市的全年和各季的日照时数大部都存在小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冬季存在中尺度的周期变化,夏季在年代际的变化上存在准27 年的周期变化。

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天水市整体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有局部地方和整体趋于的气候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天水北部的变化趋势更加显著。

关键字: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累积距平;Mann-Kendall;小波分析;天水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86基金项目:甘肃省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06)作者简介:强玉柱,男,1979 年出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规律应用研究。

通信地址:741000 天水市岷山路64 号,Tel:0938-*******,E-mail:qyz120_2002@。

收稿日期:2014-08-08,修回日期:2014-09-26。

0 引言研究表明,自1861 年来全球的平均地表温度呈增加的趋势[1]。

由于气候变化能够使大气物理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

日照是重要的气候因子,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且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

天水地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量化与评价

天水地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量化与评价

利用 和保护 气候 资源 提供 了科 技保 障。 近些 年 来 , 天水 在开发 、 利用 气候 资源 方 面也 做 出了 一定 的努 力 , 得 了相 当明显 的成效 。但是 相 比较 而言 , 取 由于 天水 国 民可持续 发展 观 念 相对 滞 后 , 特别 是 经 济 结
气候 资源 主要指 大气 中的光资 源 、 热量 资 源 、 降 水资 源和 气象能 源 以及 潮 汐能 、 物 能等 其 他 衍 生 生 资源 。它 可 以满 足人类 在物质 财 富生 产过 程 中对 原 材料 、 能源 等的需 求 , 以通过 人们 直接或 间接 的利 可 用 , 成财 富或使 用 价值 , 一 种 宝 贵 的 自然 资源 。 形 是 随着人 类对 气候及 其 规律 性 认 识 逐步 深 入 , 着化 随
内地形 地貌 结构 复 杂 , 山峦 迭 嶂 , 壑 交 错 , 沟 高差 悬 殊 , 大 高差 5 0 2 0m, 山 、 谷 、 陵 、 地 最 5 ~4 0 高 河 丘 盆 交错 , 属农 、 、 生 产 和 半 湿 润半 干 旱 气候 双重 过 林 牧
类 对合 理开 发 、 利用 气候 资源 的认 识也 在逐 步提高 。 2 0世 纪 下 半 叶 以来 , 由于 人 口的不 断增 长 , 合 理 不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6期
20 0 7年 儿 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u t r lRe e r h i he Ard Ar a lu a s a c n t i e s

Vo . 125 NO. 6 No 2 0 v. 0 7
石能 源资源 的不 断减 少 和生 态 环境 的 E益恶 化 , l 人
1 6 4 北 纬 3 。 5 ~ 3 。 0 之 间 , 土 地 面 积 0 。4 , 40 5 1 总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

甘肃天水环保调研报告甘肃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城市,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环保调研。

首先,我们调查了天水市的污水处理情况。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天水市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滞后、设备老化的问题。

许多污水处理厂无法对大量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导致污水直排河流和土壤,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质和环境。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污水处理设施,引进新技术,提高处理能力,保护地方水资源。

其次,我们关注了天水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天水市虽然没有大工业,但冬季取暖和交通尾气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们建议加强城市绿化,建立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限制燃煤和车辆尾气排放,对高污染源进行治理。

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天水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

我们发现,天水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会导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提倡垃圾分类,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同时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新型处理方式的建设,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最后,我们也关注了天水市的生态保护情况。

天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一些生态系统正面临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总之,天水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政府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水市自然区划 文档 2

天水市自然区划 文档 2

天水地区自然地理区划摘要:自然地理区划是综合自然地理重要研究课题。

对区域自然区划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上了解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结构特征,而且有助于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可以更好的指导人类生产生活。

对于天水地区自然区划研究能更好的指导人类社会实践,促进天水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自然地理区划天水地区综合自然地理1引言自然地理区域分异对社会、经济与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可为拟定和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区域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人们在区域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上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和发生学原则等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方法。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区划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很大成就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区域划分突破地理学学科范畴,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在国家级层面上,如杨勤业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傅伯杰、刘国华等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黄兴文、陈百明的中国生态资产区划方案;欧阳志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方案;苗鸿和王效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徐继填、陈百明等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方案、倪健和陈仲新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解焱和李典谟等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方案;王平和史培军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等;②区划方案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由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逐步向综合区划方向发展,如黄秉维为顾问、陆大道主持的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次综合区划工作的新尝试;③应用范围更加扩大。

由最初的指导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全球环境变化及响应对策、国土整治方案支撑、生态重建与恢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拓展;④区划信息源更加丰富。

这都对区域自然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概述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半干旱气候,其中日照时数是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和强度。

本文将介绍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历史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结果,天水市的日照时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直到2010年左右达到最低点。

此后,日照时数开始出现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下降状态。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天水市的日照时数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并不稳定,有时出现快速增长,有时出现缓慢增长。

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天水市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影响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象要素影响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大气透明度等。

云量云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当云量较高时,可降低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和强度。

天水市的云量较大,这是导致日照时数较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水量降水量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雨天或雨后地面上的水汽会增加大气中水分含量,使得陆地表面上反射的光线进一步增多。

在持续的降雨中,太阳光照在地面上的时间和强度也将随之降低。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与天气干燥程度有关,越干燥的气候,大气会越透明,相对较多的太阳光线就能进入地面。

天水市气候偏干旱,大气透明度以较高的水平存在。

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未来变化趋势根据气象专家的研究结果,未来天水市日照时数将继续下降,这主要是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天水市的气温也会相应升高,这会进一步导致局部气候变化。

同时,人类活动中的大量排放行为也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加强对天水市日照时数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以上是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的介绍。

虽然日照时数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能够减缓其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近50年来天水市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50年来天水市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摘要】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3页(P4007-4009)【关键词】天水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作者单位】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9雷暴是大气中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在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中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因来势猛、强度大,常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引发森林火灾或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等,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设施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1-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人,财产损失在 50~100亿元[4]。

甘肃省在1989~2000年共发生雷击灾害50多起,死亡5人,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达740多万元[5]。

天水市近60年阴晴天日数的变化特征

天水市近60年阴晴天日数的变化特征

天水市近60年阴晴天日数的变化特征
袁佰顺;蒲金涌;辛昌业;袁雅萍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37)029
【摘要】根据天水市7个气象站1951~2007年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该地阴、晴天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市的昙天日数占全年总天数的47%,阴天日数占全年的41%,晴天日数占全年的12%.昙天以夏季较多,秋季较少;阴天以春季较多,冬季较少;晴天以冬季较多,春季较少.昙天在各月分布比较均匀,阴天随月份变化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晴天为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昙天呈逐年下降之势,阴天和晴天呈逐年上升之势.
【总页数】3页(P14240-14241,14268)
【作者】袁佰顺;蒲金涌;辛昌业;袁雅萍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天水,7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1.1
【相关文献】
1.近50年同德县阴晴天日数变化特征 [J], 马咸月;蔡功民;赵金忠
2.近60年赣县暴雨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J], 朱凌金
3.近60年香港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J], 吴安坤;周龙;丁旻
4.近60年三江平原夏季强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J], 邹立尧;国世友;赵秀兰
5.近60年大连市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J], 王秀萍;祝青林;侯彦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近50年天水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摘要】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3页(P4007-4009)【关键词】天水市;雷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李晓鹤;胡利平;赵宁;李侠;陈薇【作者单位】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天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9雷暴是大气中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在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中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虽然出现的范围小、时间短,但因来势猛、强度大,常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引发森林火灾或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等,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设施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1-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人,财产损失在 50~100亿元[4]。

甘肃省在1989~2000年共发生雷击灾害50多起,死亡5人,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达740多万元[5]。

天水市自然区划文档2资料

天水市自然区划文档2资料

天水地区自然地理区划摘要:自然地理区划是综合自然地理重要研究课题。

对区域自然区划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上了解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结构特征,而且有助于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可以更好的指导人类生产生活。

对于天水地区自然区划研究能更好的指导人类社会实践,促进天水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自然地理区划天水地区综合自然地理1引言自然地理区域分异对社会、经济与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可为拟定和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区域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人们在区域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上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和发生学原则等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方法。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区划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很大成就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区域划分突破地理学学科范畴,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迅速展开,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在国家级层面上,如杨勤业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傅伯杰、刘国华等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黄兴文、陈百明的中国生态资产区划方案;欧阳志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方案;苗鸿和王效科等的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徐继填、陈百明等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方案、倪健和陈仲新等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解從和李典谟等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方案;王平和史培军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等;②区划方案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由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逐步向综合区划方向发展,如黄秉维为顾问、陆大道主持的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次综合区划工作的新尝试;③应用范围更加扩大。

由最初的指导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全球环境变化及响应对策、国土整治方案支撑、生态重建与恢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拓展;④区划信息源更加丰富。

2020年天水气候特征

2020年天水气候特征

2020年天水气候特征
2020年是天水市的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天水市气候特征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温度、降水和风向等方面分析2020年天水市的气候特征。

一、温度特征
2020年的天水市整体上呈现出了温度偏高的特点。

全年的平均气温相较于历史同期偏高了1摄氏度左右。

尤其是夏季,6月、7月和8月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常年水平,最高温度达到了36摄氏度以上。

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很难忍受长时间的高温。

二、降水特征
2020年的降水量整体上偏少。

全年的降水量较常年水平减少了10%左右。

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明显不足,导致土壤干旱,农作物生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夏季的降水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以暴雨的形式出现,给交通出行和城市排水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风向特征
2020年的天水市风向主要表现为东北风和西北风。

这两种风向主要受到了地理位置和气候环流的影响。

东北风主要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带来了寒冷的天气;而西北风则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出现,给人们带
来了炎热的感觉。

这两种风向的交替给天水市的气候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总结起来,2020年的天水市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和风向多变。

这些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对农作物生长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的变化,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天水5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学院生化学院
姓名贾立强
专业07科学教育二班
学号272040208
指导教师尤晓妮
提交日期2010.7.1
天水5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Xxx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近50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化,给社会、经济与环境带来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时段气温、年降水量数据的比较及对日照时数、积温的计算,天水气候变化几乎和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相符,这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气候温度降水量年日照时数
气候变暖是近100多年来地球环境最突出的变化.我国气温近百年上升了0.4~ 0.5℃,西北地区更是全国气温升高的中心区域之一,1970年以来我国出现了19个全国范围的连续暖冬.1987--2003年的平均气温比1961--1986年升高了0.7℃。

[1]。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迭嶂、河谷交错,地形地貌复杂。

[2]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天水地区降水、气温等极端事件发生次数增多,早涝灾害频次和强度增加.目前关于极端气候事件是否会随着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而增多或加强,其所引发的旱涝灾害强度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天水地区的研究屈指可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1、资料与方法
根据天水市气候特点及地理位置分布状况,利用天水地区武山、秦州、麦积、清水四个代表点1971--2008年历年年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并分别计算了日平均气温≥0o C期间积温,以及日照时数,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2、天水区温度变化特征
天水地区(武山、秦州、麦积、清水)的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80年代为冷期,进入90年代以后,呈现一暖期。

[7]特别是进入2l世纪,气温变暖趋势非常明显。

40年间各地平均气温距平上升了0.7℃~1.2o C,以清水增幅最多,其次是秦州地区。

平均气温自60年代开始总体来说是逐年上升的,80年代出现回落,清水地区回落最大,距平值达到历史最低值。

(如图一)
图一天水地区1971-2008年平均气温
通过对天水各地区不同时间段≥0O C年积温进行计算比较,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中积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清水县,年积温变化值-80.7。

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秦州区,年积温变化值是26.8,说明在1971-1990年间,天水的温度降低。

而1991-2008年间天水地区积温增加(见表一)。

表一天水地区1971-2008年≥0OC年积温
年份武山秦州麦积清水1971-1980 3671.9 4146.1 4182.6 3452.6 1981-1990 3627.6 4119.3 4127.4 3371.9 1991-2000 3848.3 4353.3 4280.3 3488.7 2001-2008 3907.2 4399.1 4305.8 3523.6
3、降水变化特征
由于该区位于欧亚大陆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向半湿润的过渡区域,地理地形结构复杂,降水年际地域差异十分显著。

[3] 1971-2008年各地年平均雨量460-550mm,地域分布以北部地区武山最少,清水最多,从而形成了北部干旱半干旱,南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过渡区域,时段分布以夏季最多,以大雨最为常见(见图三)。

[4]20世纪的70至80年代雨量变化不是很大,相对变率在7%-10%之间,80年代略多于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雨明显偏少,而在21世纪后降雨有开始增多(如图二)。

图二天水地区1971-2008年平均降水量
图三 1961-2006年天水区降水频次
从天水市各地降水量年代变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表二),近50 年的年降水量变化基本表现为10 年的周期震荡。

表二天水1971-2008年来平均降水量(mm)
时段武山秦州麦积清水
1971-1980 461.1 487.1 482.8 549.7
1981-1990 462.8 554.9 550.7 587.8
1990-2000 371.7 433.9 455.9 503.4
2001-2008 460.9 556.4 530.7 550.2
通过对甘肃张掖、兰州、天水、武都站四个气象站资料分析(见图四):张掖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0%,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55.4%,非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183.1%;兰州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7%,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28.5%,非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35.4%;天水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6%,汛期比
多年同期平均值减少了6.8%,非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20.5%;武都站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1%,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减少了5.4%,非汛期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增加了7.8%。

天水在甘肃省各市多年降水量中变化最大。

图四甘肃省部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柱状图
4、年日照时数计算
天水地区年日照时数波动曲线不甚明显(见图五),三阶主值函数的拟合方程为:
y=-0.3661x3+28.403x2-533.61x+22221
(式中,y 为日照时数,x 为年份)其线性化后的复相关系数r=0.3通过a=0.10检验。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昙天、阴天日数较多,日照时数相对偏少的时期,比70年代偏少约15%,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逐渐恢复增多,到2001-2008年日照时数达到50年以来最大值(表三)。

图五天水1971-2008年天水年日照时数三位折线图
表三天水1971-2008年日照时数
年份武山秦州麦积清水1971-1980 2172.7 2122.7 2055.3 2135.2
1981-1990 2185.2 1763.1 1941.4 1878.6
1990-2000 2181.8 1846.6 2085.6 2144.8
2001-2008 2185.7 1857.9 2099.8 2187.1
5、结论
(1) 近50 年来,天水气候变化趋势与西北地区[5]、全国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6]趋势相一致,但其年平均增温幅度相对较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期的变化,自90年代开始,变暖趋势明显。

(2) 天水近50年的年降水量变化基本表现为10 年的周期震荡,同甘肃省兄弟地区相比,其降水量变化最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半干旱,南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过渡区域,降水以夏季最多,且大雨最为常见。

(3) 20世纪80年代日照时数相对偏少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
数开始逐渐恢复增多,到2001-2008年日照时数达到50年以来最大值。

参考文献:
1. 蒲金涌姚玉璧马鹏里等甘肃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暖冬现象的响应《应用
生态学报》2007年6月第18卷第6期
2. 姚小英朱拥军把多辉等天水市4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3月等26卷第2期
3. 姚晓红许彦平陈晶等近30年气候变化对小陇山林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9月第23卷第5期
4. 郭慧甘肃天水地区45 a来强降水与洪涝灾害特征分析 2007年10月第29卷
第五期
5.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6年4月20卷3期
6. 李艳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初探《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11月第24卷
第6期
7. 姚晓红近50年来天水市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安徽
农业科学》 2009年37卷2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