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1岁儿童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学习动机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自我效能感D. 社会动机答案:D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影响儿童学习的主要因素?A. 家庭环境B. 学校环境C. 个人兴趣D. 社会地位答案:D5.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是什么?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身份认同与角色混淆答案:C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A. 忽视B. 强化C. 尊重D. 惩罚答案:C7.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学习理论?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C8.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A. 讲授法B. 讨论法C. 练习法D. 记忆法答案:B9. 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科尔伯格D. 埃里克森答案:C10. 以下哪种学习方式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 接受学习B. 发现学习C. 机械记忆D. 重复练习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儿童通过_________来学习。
答案:社会互动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答案:自我认识3. 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_________和倾向。
答案:独特方式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
答案:学习过程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_________。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什么?A.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B. 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C. 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D. 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A. 婴儿期B. 学前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答案:D3.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主要解决的冲突是?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耻C. 主动与内疚D. 勤奋与自卑答案:B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在7-11岁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A. 情绪稳定B. 行为适应C. 社交能力D. 过度依赖答案:D6. 儿童的自我意识通常在哪个阶段开始形成?A. 婴儿期B. 学前期C. 学龄期D. 青春期答案:B7.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因素?A. 家庭环境B. 学校教育C. 遗传因素D. 社会文化答案:C8. 儿童的道德发展通常遵循哪个理论?A.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B.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C.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D.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答案:A9.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通常在哪个阶段达到高峰?A. 婴儿期B. 学前期C. 学龄期D. 青春期答案:C10.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心理评估的方法?A. 观察法B. 访谈法C. 心理测试D. 身体检查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婴儿期(0-2岁)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学前期(2-6岁)的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学龄期(6-12岁)的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进一步发展;青春期(12-18岁)的儿童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变化,开始形成个人身份和价值观。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问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6、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7、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8、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0、简述帮助中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11、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2、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3、简述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5、简述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16、简述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17、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8、简述迁移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9、早期的迁移理论:2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22、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23、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24、知识的类型:25、知识学习的类型:2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27、简述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28、简述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29、.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30、简述正反例证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31、简述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32、简答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方式:33、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34、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35、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36、简述技能的作用:37、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38、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39、心智技能的三个阶段论:40、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41、学习策略的意义:42、学习策略的构成:43、认知策略包括:44、复述策略常用的方法:45、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46、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47、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48、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49、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50、问题解决的策略:5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2、简述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53、简述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54、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55、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56、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5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5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59、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6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61、怎样进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6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63、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6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6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66、简答会谈的基本技术:67、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68、简述心理辅导中的人际关系特点:69、简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70、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1、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72、教学目标的主要意义:73、教学目标分为:74、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6个层次:75、情感目标有5个等级:76、动作技能目标:77、行为目标陈述:78、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次完成九个教学事项:79、教学方法:80、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8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82、简答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3、课堂纪律的类型:84、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85、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86、教师自编测验客观题:87、简述教师的主要角色:88、简述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89、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90、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91、简述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92、简述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93、简述布鲁巴奇提出的教师教法反思的几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论述题·补充题(附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一、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答:例如,一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
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
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
理论任务: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学习迁移的机制何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及人格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作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论,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完善。
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4、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小学心理学简答题
小学心理学简答题分模块汇总鞠老师第一模块心理学与个体身心发展1.简述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答案: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3)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模块认知过程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案:7~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4)分类;(5)序列化。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①客体永久性;②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①早期的信号功能;②自我中心性;③不可逆运算;④不能够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合逻辑的推理;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具体运算阶段:①去自我中心性;②可逆性;③守恒;④分类;⑤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抽象逻辑思维;⑤可逆与补偿;⑥反思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简述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②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
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简述题: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
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3。
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
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描述)(2)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解释)(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第二章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体现连续性,质的飞跃体现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个体不同,水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4)差异性(个体发展基本一致,但发展的速度、水平千差万别)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5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杂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反思思维④对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与片面性⑤随意性增强,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14-18①心理特征接近成熟②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理论型,出现辩证思维③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导地位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分裂⑤意志水平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特点(1)感知运算阶段(0-2感觉和动作分化,看镜子中的自己,出现了客体永恒)(2)前运算阶段(2-7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大家看到世界和自己一样“三山实验”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具有抽象逻辑思维)5、最近发展区定义及教育意义维果斯基提出:指儿童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现有解决问题水平之间差距。
对教学启发是:教学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潜在的水平,把潜在水平变成现实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6、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准确性不断提高(3)概括性明显发展(4)方法不断提高7、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增强(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婴儿期,任务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幼儿期,任务自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童晚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未来目标的感觉)(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成人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期(65以上)10、如何建构健康人格?(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1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程序教学)13、性格特征差异有哪些: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1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1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3)人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16、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核心成分)、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17、联结学习论在学习中的运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与强化)(3)程序教学1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及条件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建立非实质性的联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答题.1。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
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2。
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答: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答: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4.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类属同化;(2)总括同化;(3)并列结合性同化。
☆.个性的性格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答:(1)教师的表达能力;(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育机智;(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8.简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答: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5、对自尊的影响。
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答:(1)合理化(2)投射(3)否认(4)压抑(5)反向作用(6)转移(7)认同(8)抵消(9)补偿(10)升华☆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答:(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
(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
(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10。
鲁滨逊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答: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11。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具体的:(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学生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的。
(2)定向性与顺序性:人的心理发展会有个别差异,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展,表现为发展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人的心理发展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成熟程度等都有不同的进程和速率,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表现为差异性的特征。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量力性原则;抓关键期,及时而教,适时而教。
(2)教育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可以延缓和加速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简述学生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掌握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过程。
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什么?A. 形式运算阶段B. 具体运算阶段C. 感知运动阶段D. 前运算阶段答案:B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小学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学习动机类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社会动机D. 认知动机答案:C3.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主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是什么?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小学阶段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答: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情感等进行评价和反思。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如何与他人比较,形成自己的社会地位感。
2. 描述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实践。
再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激发新的思考。
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论述题1. 论述小学教育中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答: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来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支持和鼓励。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再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上内容为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的示例,旨在考察学生对小学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版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感觉的特性(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的现象.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影响.(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帮你记:十对猴,连起来,影子长知觉的特性1。
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有限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3。
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
4.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是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教学帮你记:参观三方四园观察力的培养1。
让学生明确观察活动中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遗忘的规律1.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2.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
这说明,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4。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jiàoyù)心理学简答题汇总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zàiyú)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即学生(xué sheng)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jiégòu)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zhǎngwò),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简答题集锦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答:连续性与阶段性、顺序性与定向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学生学习的特点答:1、以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不是最终的答案,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具有差异性,启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具有动态性,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4、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升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动机水平应随任务难易程度变化,任务较容易时,动机水平较高时,效果较好。
其他为中等水平强度5、学习动机的激发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3、表达明确期望,提供及时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学习策略的训练答:1、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生成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2、注重对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的训练,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答:1、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和相似性,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式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征,6、学习策略的水平8、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答:1、注重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程度,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情境,2、定式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10、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11、创造力的培养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12.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理论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13.简述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14.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其基本规律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5.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4、 学习动机的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12.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理论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13.简述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14.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其基本规律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5.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把其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1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1生理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棉花粗恐惧和焦虑等)3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简历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4尊正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收到他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阁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7.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18.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19.简述奥苏泊尔所指出的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几种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20.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是什么: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21.什么是共同要素说: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22.简述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迁移的: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集中识字教学就是将具有相似性的字放在一起学习,以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23.原有认知结构是怎样作用于学习迁移的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就越容易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越广,迁移的坑能性也越大,迁移的效果也就越好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有利于提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24.简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5.简述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6.简述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尝试背诵27.什么是变式?如何有效的利用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运用变式时,经常发生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1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
2在概括中人为的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28.如何利用言语直观进行教学: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进行言语直观29.举例说明什么是过度学习?为什么要进行过度学习?:如都一首短诗,某人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如再读5 分钟或再读5遍)便是过度学习。
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
30.什么是压抑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而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31.怎样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2.遗忘规律有哪些: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过程的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33.简述技能及其种类: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机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34.简述操作技能形成中的练习规律:1开始进步快 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5.什么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36.简述操作熟练接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小时,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地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37.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38.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39.如何理解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40.什么是交互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习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2提问3析疑4预测41.举例说明什么事“功能固着“及其作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作用。
4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原有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43.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44.简述问题解决的三个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4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4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为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47.简述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48.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4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50.简述心理评估的标准化方法:心理测验是心理评估的标准化方法,是为心里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分类:认知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5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52.简述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表现: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集中3冲动行为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强化奖励法、待币奖励法),自我教导训练法53.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1具体目标2产生条件3行为标准54.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结构化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5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景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56.简述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常遭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