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案(3)
鲁科版物理必修二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断追求
学点1 古希腊人的探索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人认为,地球位于 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 匀速圆周运动,这样的学说后人称之为地心说。 地心说在公元100年前后被天文学家托勒密加以 完善。托勒密的地心本轮理论能够解释当时能观察到 的恒星、太阳、月亮及五颗已知行星的运动,又符合 宗教神学的需要,因此该理论延续了近2000年。
t R 2 gT 2 3 R 2 gT 2 3 2 R 2 R 4 2 4 2 cos c
2 1
R 2 gT 2 3 r 2 4
图5-3-1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画出平面图,明确对天体,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地球表面 附近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解析】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求出同步卫星的高度,即可据数学知识求出 卫星离嘉峪关的距离。 设m为卫星质量,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卫星绕 地心转动的角速度,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 GMm/r2=mr2 因同步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相等,有 =2/T 由GMm/R2=mg得 GM=Gr2 1 所以 设嘉峪关到同步卫星的距离为L, 如图5-3-1所示,由余弦定理得 r 2 R2 2rR cos 所需时间t=L/c(式中c为光速) 由以上各式得
退出
学点2
文艺复兴的撞击
16世纪中期,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整个欧洲, 人们被中世纪宗教禁锢多年的思想得到了解放。1543年,波兰 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 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月球是 地球的卫星。 日心说修正了地球静止不动的直觉观念,冲击了地球是宇 宙的中心及上帝创造人类等宗教神学的基础,因此在人们中间 迅速流传。当然,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哥白尼的日心说 存在着缺陷,如把太阳看做宇宙的中心,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 看做匀速圆周运动等,而天文学家第谷、开普勒等人通过卓越 的观测和研究,总结了更为精确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终于使人 们对宇宙的认识迈上了新的台阶。
物理ⅱ鲁科版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案2
物理ⅱ鲁科版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明白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了解经典力学的进展历程和伟大成就;明白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进展的重大贡献;明白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会以抛体运动为动身点导出卫星上天的粗略道理。
2、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会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进展史和前景的资料,进一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抛体运动图的解说及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等经典力学进展的伟大成就介绍,使学生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
2、通过介绍人造卫星的应用及我国航天技术的进展,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3、通过介绍人们如何发明海王星和冥王星,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作用。
4、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进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挖掘德育的素材。
【教学重点】1、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方法。
2、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进展的重大贡献。
4、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理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1)提问: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2)学生回答:(略)。
2、新课引入:(1)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六号的发射、在轨运行、回收情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差不多情况。
(2)提问:什么原因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什么原因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究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人造卫星上天1、如何使人造卫星上天:(1)提出探究课题:站在高山顶端,水平抛出一块石头,石头的水平射程跟什么有关?假设不断增大水平抛射石头的投掷速度,当速度达到足够大时,石头是否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旋转?(2) 学生探究,发表见解。
高中物理 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学案 鲁科版必修
高中物理 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学案鲁科版必修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知道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会以抛体运动为出发点导出卫星上天的粗略道理。
2、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会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进一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学习重点】1、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方法。
2、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3、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4、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1、复习:(1)提问: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2)学生回答:(略)。
2、新课引入:(1)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六号的发射、在轨运行、回收情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基本情况。
(2)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人造卫星上天1、如何使人造卫星上天:(1)提出探究课题:站在高山顶端,水平抛出一块石头,石头的水平射程跟什么有关?若不断增大水平抛射石头的投掷速度,当速度达到足够大时,石头是否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旋转?(2) 学生探究,发表见解。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的抛体运动图总结卫星上天的道理:只要抛出的速度足够大,被抛出的物体就会像月球那样不再掉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飞船上天的原理。
(4) 教师提问:如何使人造卫星和飞船获得这样大的初始速度?(5)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构想。
2、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解说什么叫做近地卫星:如果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形,并且卫星距地面的高度远小于地球半径,则卫星轨道半径可近似为地球半径。
第3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1、泰勒斯对探测宇宙的实践
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七贤之一泰 勒斯(Thales of Miletus)就提出:世界是 由水组成的。他认为世界就是一座漂 浮在海洋上的圆盘岛屿,周身被星辰 围绕。这是历史上公开思考我们究竟 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的第一人
。他还准确的预言过一次日食。
后的基督教世界接受为官方学说,统治了西方世界千年之久。
二、文艺复兴的撞击
文艺复兴时代的探索
文艺复兴前的世界观:地心说
地心说体系由希腊晚期亚历山大城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 所完成。他提出了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力求以最简单的 假设对各种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这就是“简单性原则” 托勒密根据当时人们所接受的动力学原理提出论证说,如果地 球自身在转动,其周围的大气将不会被带走,因而云将向西离 去,鸟和大气中的其他东西都会被带向西方,地球将会失掉它 上面的所有东西。他正是根据这种判据否定地动思想的。于是 他便由近及远地按照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 土星、最后是恒星天球的顺序,安排了他的地心说宇宙结构。 托勒密的理论能初步的解释从地球上所看到的现象,但是在文 艺复兴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支持日心说的证据逐 渐出现,且有些证据无法以地心说解释,地心说逐渐占了下风。 在现代世界,支持地心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这样,第谷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个私人天文 观测台。为了提高观测精度,他设计的仪器 尺寸史无前例地大。为了避免风的影响,仪 器放在地下。就这样,第谷在岛上积累了大 概20年的数据。他的精度据说比前人高一 个量级。需要指出的是,第谷那个时候是没 有天文望远镜的,第谷所有观测都是基于肉 眼。
在布拉格,1600年,第谷见到了开普勒。与第谷的贵族出生不同,开普勒出 生平民,不过开普勒还是有机会接受教育。受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又 由于其数学天赋,开普勒相信世界的构造是几何的,他因此构造了一个基于正 多面体的宇宙模型,并因此多少获得了些名声。第谷找开普勒来,是希望借助 其数学才能,分析他20多年积累的数据,证实他提出的日心-地不动的宇宙模型。 而开普勒则希望利用第谷的数据验证其多面体理论。这也许是科学史上第一次 理论与实验的合作。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I、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2.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3.能够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规律和日照时间的计算方法;4.能够掌握卫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并解决太空探索中的相关问题;2.能够设计相关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讨论太空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II、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2.地球的运动规律;3.卫星运动的规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1.地球的四季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III、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例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学习内容。
2. 课堂讲解和讨论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来深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运动和卫星运动的相关知识。
IV、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太空科学家的经典语录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将学生分成小组。
2. 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情境创设,设计自己的“太空探险计划书”,要求学生在计划书中要体现出对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课堂讲解和讨论针对学生的计划书,对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和讲解。
并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讨论。
4. 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一些与太空探索、地球运动和卫星运动相关的实验,如观测恒星的位置变化、搭建简易的合成仪进行地球运动的模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
物理:鲁科版 必修2 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教案)
第3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从容说课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8CeSt1AxfZ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发言.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推翻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8CeSt1AxfZ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教学难点了解天文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2.了解天文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一切科学成就都是来之不易的,新的理论会不断完善和补充旧的理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无止境的.8CeSt1AxfZ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结论和规律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认识知识的变化性和无穷性,培养献身于科学的时代精神.8CeSt1AxfZ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遨游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但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人类才迈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其间饱含着人类多少汗水和智慧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8CeSt1AxfZ推进新课一、古希腊人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心说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8CeSt1AxfZ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8CeSt1AxfZ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8CeSt1AxfZ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8CeSt1AxfZ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当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8CeSt1AxfZ学生活动:阅读并讨论你是否支持地心说,为什么?二、文艺复兴的撞击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心说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的浪潮在意大利兴起并逐步波及欧洲,冲击着自中世纪以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日心说又称为“日心地动说”或“日心体系”.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分析过去的大量资料和自己长期观测的基础上,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每个行星运动都含一年周期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哥白尼体系另一些内容是:8CeSt1AxfZ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轨道上,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同时跟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③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天穹实际上不转动,因地球自转才出现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④恒星和太阳间的距离十分遥远,比日地间的距离要大得多.哥白尼曾列举了许多主张地球自转和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古代学者名字,他发扬了这些学者的思想,竭尽毕生精力,经过艰辛的观测和数学计算,以严格的科学论据建立了日心体系.后来的观测事实不断地证实并发展了这一学说.8CeSt1AxfZ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有缺点和错误,这就是:①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中心天体,不是宇宙的中心;②沿用了行星在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旧观念,实际上行星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也不是恒定的.学生活动:讨论日心说的合理性,发表自己的见解.三、牛顿的大综合展示阅读材料: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埋没风尘,黯然失色.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N.哥白尼、第谷、J.开普勒、伽利略以及R.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8CeSt1AxfZ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8CeSt1AxfZ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8CeSt1AxfZ 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这个发现不仅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其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8CeSt1AxfZ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8CeSt1AxfZ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地位.8CeSt1AxfZ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牛顿是如何实现天上人间的统一的?四、对太空的探索展示阅读材料: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人类在对太空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获得了丰硕成果.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高速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绕地球旋转了1 400周,它的成功发射,是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这就是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该卫星呈球形,外直径为58厘M,质量为83千克,发射于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8CeSt1AxfZ从地球有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各国的空间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人造卫星的发射主要用于探测地球空间环境和进行各种卫星技术实验.60年代中,人造卫星进入了应用阶段.70年代起,各种新型专用卫星的性能不断提高,诸多卫星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8CeSt1AxfZ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尤里·加加林成功地完成了划时代的宇宙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开创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8CeSt1AxfZ此后又相继发射了“上升”号、“联盟”号飞船;与此同时,美国于1962年2月发射了“水星”号飞船,之后又发射了“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登月载人飞船.8CeSt1AxfZ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的性能将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使用功能增多、返回着陆落点控制精度可提高到百M级范围,飞船座舱可重复使用等.8CeSt1AxfZ1966年3月17日,双子星座8号的宇航员进行了首次太空对接.之后不久,由于飞船损伤系统突然失灵,宇航员们不得不进行紧急着陆处理.8CeSt1AxfZ宇航员尼尔-A-阿姆斯特朗和戴维-R-斯考特在计划为期3天的飞行使命中的第5圈飞行时,操纵其双子星座封舱与阿根纳号宇宙飞船对接成功.半小时后,双子星号密封舱开始旋转并失去控制.接着,宇宙飞船上12只小型助推火箭中的一只原因不明地起火.宇航员随即将其飞行器与阿根纳号分离,并成功地在太平洋上溅落.8CeSt1AxfZ 1975年苏美关系在二战后第一次开始变暖.苏联“联盟”号与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在轨道上实现对接,这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关于这次实验性飞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8CeSt1AxfZ1975年7月15日,联盟19号飞船和阿波罗18号飞船相继上天,对接舱放在土星火箭的裙段与阿波罗18号一同发射.大约两天后,两艘飞船经过一系列的变轨行动,在德国上空会合对接.经过45个小时的共同飞行,两艘飞船双双安全返回地球.8CeSt1AxfZ 这次被誉为“轨道上的握手”的飞行,是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合作,在技术上为航天员救援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为未来的太空计划,提供了早期样板.但更重要的是为改善美苏关系乃至东西方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航天技术发展的本身.8CeSt1AxfZ1981年4月12日当地时间上午7点<北京时间20点),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这都是一件引起全世界注目的大事.自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世界宇航科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空中不停运转的各种人造卫星不计其数.然而,它们只能自行坠毁无法维修,更不能返回地球重新使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像火箭一样地飞,像人造卫星一样地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又可以像滑翔机一样地按时按地降落,然后还可以再次使用.18M长的机舱,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将可以用作在太空中进行工作的科学实验室,为人类开辟新的知识源泉,甚至还能成为一个空中工厂,生产一些在地面上难以生产的高标准产品.还可以成为太空修理站,载人和装备去建立新的卫星,维修或撤回旧的卫星.有人把航天飞机称作“太空卡车”.8CeSt1AxfZ第一架载人在太空穿梭并能返回地面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以每小时17 500英里的速度围绕地球转了36圈经历54个半小时,于4月14日下午按计划飞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8CeSt1AxfZ1984年2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两名宇航员麦坎德利斯和斯图尔特先后实现在太空行走.这两名宇航员和航天飞机以每小时17 400英里<每小时28 000千M)的速度飞驰,但是在太空中并没有这种速度感觉.喷气背包实验是要表明宇航员能够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回收和修理飞行中的卫星.这两人已在太空中修理了一项科学实验装置、一架照相机和松了的绝热层.8CeSt1AxfZ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的“哈勃”望远镜,长13.3M,直径4.3M,重11.6吨,造价近30亿美元,“哈勃”以 2.8万千M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默默地窥探着太空的秘密.8CeSt1AxfZ“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照相机可拍摄上百个恒星的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1.6万千M以外的一只萤火虫都难逃它的“法眼”.它创造了一个个太空观测奇迹,包括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探测到恒星和星系的早期形成过程,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的最遥远、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古老星系.8CeSt1AxfZ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勇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为科学进步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对太空进行探索.8CeSt1AxfZ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罹难.8CeSt1AxfZ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教师启发:思索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我国的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你将如何面对新一代的挑战呢?布置作业课本P104作业1、2.板书设计一、希腊人的探索地心说二、文艺复兴的撞击日心说三、牛顿的大综合四、对太空的探索活动与探究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2.观察日出现象.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物理ⅱ鲁科版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学设计
物理ⅱ鲁科版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内容和意义。
了解其在人类探究太空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体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差不多思路总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论证→修改理论→再次提出问题……最终揭示自然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体验科学发明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又是十分有意义的,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思路与过程:学生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已差不多了解了相关的物理学史,而且高中学生已差不多具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因此,本节的教学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好是采纳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亲自体会科学家们的艰难工作和百折不回的探究精神,感受物理学对人类社会进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1、在第一节课后布置课题研究的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组4~6人,自选组长。
每组选报一个课题,全体组员共同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
各小组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可能的途径〔如图书馆、科技馆、网络、老师、同学等〕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完成课题研究,形成汇报、展示的文本和图片等材料。
教师事先预备如下的课题供学生选题:〔1〕古希腊人对行星运动的猜想与思考〔2〕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宇宙观的突破〔3〕牛顿的大综合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4〕航天科技的进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妨碍〔5〕太空的开发与国际竞争同意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条件和环境,自拟相关的研究课题。
对课题的研究,教师应作适当的指导。
2、课题研究:各小组利用大约一周的时间实施课题的研究,小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
完成研究后,每个小组要写出一篇综述或研究报告,提供一些所收集到的图片等资料。
高一物理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宇宙航天器等内容,人们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航天梦想,为科学研究、人类生活服务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如下知识:GM/或V=gR,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V=R数值上V1=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克服地球引力,脱离地球的逃逸速度.V2=11.2km/s.(3)第三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发射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速度, V3=11.2km/s.2、本节课教学重点: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3、本节课教学难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这节内容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时刻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和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细线,塑料瓶。
课堂教学设计解:设M1离开O点的距离为M2离开O点的距离为它们绕O点转动的加速度均ω,则有牛顿第二定律,视野拓展宇宙航行宇宙航行是以整个宇宙空间为活动环境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宇宙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就像汽车司机要了解道路环境,登山运动员要了解山地环境,航海人员要了解海洋环境一样。
高一物理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高一物理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第3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从容说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具体授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发言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推翻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教学难点了解天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时安排1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2了解天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一切科学成就都是之不易的,新的理论会不断完善和补充旧的理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结论和规律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认识知识的变化性和无穷性,培养献身于科学的时代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遨游太空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但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人类才迈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其间饱含着人类多少汗水和智慧呢?今天我们看一下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推进新一、古希腊人的探索多媒体展示:地心说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了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补救地心说当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学生活动:阅读并讨论你是否支持地心说,为什么?二、艺复兴的撞击多媒体展示:日心说16世纪中期,艺复兴的浪潮在意大利兴起并逐步波及欧洲,冲击着自中世纪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日心说又称为“日心地动说”或“日心体系”16世纪,波兰天学家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分析过去的大量资料和自己长期观测的基础上,于1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每个行星运动都含一年周期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哥白尼体系另一些内容是: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轨道上,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同时跟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③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天穹实际上不转动,因地球自转才出现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④恒星和太阳间的距离十分遥远,比日地间的距离要大得多哥白尼曾列举了许多主张地球自转和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古代学者名字,他发扬了这些学者的思想,竭尽毕生精力,经过艰辛的观测和数学计算,以严格的科学论据建立了日心体系后的观测事实不断地证实并发展了这一学说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有缺点和错误,这就是:①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中心天体,不是宇宙的中心;②沿用了行星在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旧观念,实际上行星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也不是恒定的学生活动:讨论日心说的合理性,发表自己的见解三、牛顿的大综合展示阅读材料:古希腊的灿烂化在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埋没风尘,黯然失色1世纪,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N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以及R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世纪,丹麦天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这个发现不仅为经典天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其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地位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牛顿是如何实现天上人间的统一的?四、对太空的探索展示阅读材料: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人类在对太空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获得了丰硕成果19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高速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绕地球旋转了1 400周,它的成功发射,是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这就是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该卫星呈球形,外直径为8厘米,质量为83千克,发射于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从地球有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各国的空间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人造卫星的发射主要用于探测地球空间环境和进行各种卫星技术试验60年代中,人造卫星进入了应用阶段70年代起,各种新型专用卫星的性能不断提高,诸多卫星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尤里•加加林成功地完成了划时代的宇宙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开创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此后又相继发射了“上升”号、“联盟”号飞船;与此同时,美国于1962年2月发射了“水星”号飞船,之后又发射了“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登月载人飞船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的性能将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使用功能增多、返回着陆落点控制精度可提高到百米级范围,飞船座舱可重复使用等1966年3月17日,双子星座8号的宇航员进行了首次太空对接之后不久,由于飞船损伤系统突然失灵,宇航员们不得不进行紧急着陆处理宇航员尼尔-A-阿姆斯特朗和戴维-R-斯考特在计划为期3天的飞行使命中的第圈飞行时,操纵其双子星座封舱与阿根纳号宇宙飞船对接成功半小时后,双子星号密封舱开始旋转并失去控制接着,宇宙飞船上12只小型助推火箭中的一只原因不明地起火宇航员随即将其飞行器与阿根纳号分离,并成功地在太平洋上溅落197年苏美关系在二战后第一次开始变暖苏联“联盟”号与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在轨道上实现对接,这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关于这次试验性飞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197年7月1日,联盟19号飞船和阿波罗18号飞船相继上天,对接舱放在土星火箭的裙段与阿波罗18号一同发射大约两天后,两艘飞船经过一系列的变轨行动,在德国上空会合对接经过4个小时的共同飞行,两艘飞船双双安全返回地球这次被誉为“轨道上的握手”的飞行,是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合作,在技术上为航天员救援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为未的太空计划,提供了早期样板但更重要的是为改善美苏关系乃至东西方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航天技术发展的本身1981年4月12日当地时间上午7点(北京时间20点),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这都是一引起全世界注目的大事自19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世界宇航科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空中不停运转的各种人造卫星不计其数然而,它们只能自行坠毁无法维修,更不能返回地球重新使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像火箭一样地飞,像人造卫星一样地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又可以像滑翔机一样地按时按地降落,然后还可以再次使用18米长的机舱,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将可以用作在太空中进行工作的科学实验室,为人类开辟新的知识泉,甚至还能成为一个空中工厂,生产一些在地面上难以生产的高标准产品还可以成为太空修理站,载人和装备去建立新的卫星,维修或撤回旧的卫星有人把航天飞机称作“太空卡车”第一架载人在太空穿梭并能返回地面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以每小时17 00英里的速度围绕地球转了36圈经历4个半小时,于4月14日下午按计划飞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1984年2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两名宇航员麦坎德利斯和斯图尔特先后实现在太空行走这两名宇航员和航天飞机以每小时17 400英里(每小时28 000千米)的速度飞驰,但是在太空中并没有这种速度感觉喷气背包试验是要表明宇航员能够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回收和修理飞行中的卫星这两人已在太空中修理了一项科学实验装置、一架照相机和松了的绝热层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的“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重116吨,造价近30亿美元,“哈勃”以28万千米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默默地窥探着太空的秘密“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最大、最精确的天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照相机可拍摄上百个恒星的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望远镜的10倍以上,16万千米以外的一只萤火虫都难逃它的“法眼”它创造了一个个太空观测奇迹,包括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探测到恒星和星系的早期形成过程,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的最遥远、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古老星系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勇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为科学进步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对太空进行探索美国当地时间200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罹难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教师启发:思索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我国的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你将如何面对新一代的挑战呢?布置作业本P104作业1、2板书设计一、希腊人的探索地心说二、艺复兴的撞击日心说三、牛顿的大综合四、对太空的探索活动与探究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2观察日出现象。
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案(鲁科版必修2)
5. 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内容及意义;2.通过“牛顿的大综合”、“ 对太空的探索”,体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及人们对太空不解探索所取的丰硕成果。
CAuDrQspKp【学习重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内容及意义【知识要点】一、古希腊人的探索“地心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
特点:二、文艺复兴的撞击“日心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
基本论点:①②③④三、牛顿的大综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它将地面上的力学与天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形成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
CAuDrQspKp四、对太空的探索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探索宇宙、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为人类服务的知识,特别是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AuDrQspKp【典型例题】例题1:宇宙飞船进入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如果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半径的9倍,那么宇宙飞船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多少年?若已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时30km/s,则该宇宙飞船绕太阳的公转速度是多少?CAuDrQspKp解读:太阳对飞船和地球的引力提供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知:由知:答案:27年10km【达标训练】1.关于日心说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是< )A.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天体的运动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B.以太阳为中心,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行星的运动的描述也变得简单了C.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 D.太阳总是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2、考察太阳M的卫星甲和地球m(m<M>的卫星乙,甲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r1,乙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r2,若甲和乙的周期相同,则:CAuDrQspKpA、r1>r2B、r1<r2C、r1=r2D、无法比较3、设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天,则地球的同步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与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之比r/R为( > CAuDrQspKpA. 1/3B. 1/9C. 1/27D. 1/18CAuDrQspKp4、九大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可以粗略地认为是圆,各星球半径和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估算出冥王星的公转周期接近于< )CAuDrQspKpA、4年B、40年C、140年D、240年5、哈雷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比较扁的椭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彗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速率B、彗星在近日点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它在远日点的向心加速度C、若彗星的周期为75年,则它的半长轴是地球公转半径的75倍D、彗星在近日点的角速度大于它在远日点的角速度参考答案:【知识要点】一、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案(3)(1)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知道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会以抛体运动为出发点导出卫星上天的粗略道理。
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进一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抛体运动图的解说及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等经典力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介绍,使学生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介绍人造卫星的应用及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通过介绍人们如何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德育的素材。
【教学重点】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方法。
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理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回答:(略)。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六号的发射、在轨运行、回收情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基本情况。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人造卫星上天如何使人造卫星上天:提出探究课题:站在高山顶端,水平抛出一块石头,石头的水平射程跟什么有关?若不断增大水平抛射石头的投掷速度,当速度达到足够大时,石头是否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旋转?学生探究,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的抛体运动图总结卫星上天的道理:只要抛出的速度足够大,被抛出的物体就会像月球那样不再掉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飞船上天的原理。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课件(3)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与任何一个行星的连线(矢径) 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r的立方与其公
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r 3 T2
k
三、牛顿的大综合
人们在研究天体运动的同时,还在探索天体为什么会 这样运动。
7、1984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发射成功。其优点可以重复使用。
8、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穿戴着具有助推装 置的宇航服,首次不系安全绳在太空中行走了95分钟 捕获并修理人造卫星,然后将其送回轨道。
9、1990年4月24日,哈勃 望远镜升空,人类有了性能卓 越的空间天文台。帮助人类对 宇宙进行更多的了解。
阿波罗11号登月舱
5、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才将人类送上了 月球。阿姆斯特朗成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6、1975年7月15-24日,美国和前苏联合作完成了一 项太空工程——“阿波罗”和“联盟号”对接。
阿波罗号与联盟号对接示意图
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地心
本轮理论。第一次对已知天体的 运动进行详细定量的说明。为航 海家、天文学家和占星士所采用。 该理论一直持续了近2000年。
二、文艺复兴的撞击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 白尼临终时,向世人宣布了他 几十年来研究的成果《天体运 行论》。正式推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 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及土星都围绕太阳做匀速 圆周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但是,当时人们对哥白尼的日 心说并不认同。
Mm F G r2
四、对太空的探索
1、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上天。
4-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 教案-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4章第3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考点一、发展史1、古希腊人的探索(1)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中所有的天体的形状都应该是球形。
(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所有天体都围绕宇宙的中心-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3)阿波罗尼奥斯认为每个行星都沿圆周运动,其运动轨迹就是行星的本轮。
同时,这个圆的中心运动轨迹就是行星的均轮。
(4)托勒密提出了地心体系,可以解释已知天体的运动。
第一次对已知天体的运动进行详细定量的说明,为航海家、天文学家和占星士所采用。
该理论一直持续了近2000年。
2、文艺复兴的撞击(1)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临终时,向世人宣布了他几十年来研究的成果《天体运行论》。
正式推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及土星都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第谷·布拉赫是丹麦非常了不起的天文观测家,当时尚未发明望远镜,他通过自制的观测仪器对星体进行认真系统的观测。
他的测量结果表明了托勒密与哥白尼的理论计算结果都与观测数据不相符。
(3)开普勒研究了第谷连续20年的观测数据,希望进一步解释哥白尼的行星圆形轨道。
但他失败了。
因为他得到的结果与第谷的观测数据至少有8′的误差。
开普勒相信这不是第谷的粗心,而是哥白尼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此他开始研究行星的非匀速圆周运动。
经过多年的埋头计算,数十次的否定自己的设想,开普勒最终发现了更精确的行星运动规律,并先后提出了三大定律。
3、牛顿的大综合(1)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物体围绕中心运动时有一向心力。
由于物体沿椭圆轨道运动,向心力与质点到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继而推广到宇宙中的物体都在彼此吸引。
(2)牛顿将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扩展到月球,认为地球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行星对卫星的作用力是性质相同的力,在此基础上,牛顿最终给出了具有科学革命价值的万有引力定律。
(3)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它将地上的力学与天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形成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4.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 教案
2020-2021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4.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 大体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并分析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用的思想与方法。
2. 用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历史上的人们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贡献。
3. 大体了解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4. 客观地分析科技地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所用的思想与方法、用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科学史上的相关人或事件教学难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所用的思想与方法、用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科学史上的相关人或事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播放星际旅行方面的电影片段或相关图片。
教师口述:你或许看过星际旅行方面的科幻电影。
在欣赏这些电影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疑问,宇宙有多大,星际旅行是幻想,还是空想?讲授新课一、古希腊人的探索1.1 古代宇宙图景教师活动:讲授远古时代人们的宇宙观。
早在远古时代,东、西方的一些思想家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和想象,曾经构建出自己心目中的各种宇宙图景。
古代中国的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古代埃及人认为星星像悬挂的油灯吊在上空。
1.2 托勒密的地心说教师活动:讲解托勒密的地心说。
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宇宙中所有天体的形状都应该是球形。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他星体绕地球转动。
阿波罗尼奥斯认为行星沿某一圆周(本轮)运动,该圆周的圆心沿另一圆周(均轮)绕地球运动。
因此,以地球为中心看行星时,行星会时而顺行,时而逆行,其亮度也会因与地球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公元140年前后,托勒密对前人的观测成果和理论进行总结,提出了地心体系。
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月球、水星、金星、太阳及其他行星都绕着地球旋转;恒星都镶嵌在最外边的天球上。
为了解释某些行星的逆行现象(即在某些时候,从地球上看那些星体的运动轨迹,有时这些星体会往反方向行走),因此他提出了本轮的理论,即这些星体除了绕地轨道外,还会沿着一些小轨道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知道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会以抛体运动为出发点导出卫星上天的粗略道理。
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进一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抛体运动图的解说及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等经典力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介绍,使学生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介绍人造卫星的应用及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通过介绍人们如何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德育的素材。
【教学重点】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方法。
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理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回答:(略)。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六号的发射、在轨运行、回收情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基本情况。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人造卫星上天如何使人造卫星上天:提出探究课题:站在高山顶端,水平抛出一块石头,石头的水平射程跟什么有关?若不断增大水平抛射石头的投掷速度,当速度达到足够大时,石头是否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旋转?学生探究,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的抛体运动图总结卫星上天的道理:只要抛出的速度足够大,被抛出的物体就会像月球那样不再掉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飞船上天的原理。
教师提问:如何使用人造卫星和飞船获得这样大的初始速度?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构想。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解说什么叫做近地卫星:如果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形,并且卫星距地面的高度远小于地球半径,则卫星轨道半径可近似为地球半径。
提问: 如何使近地卫星在圆周轨道上运动而不偏离轨道呢?学生探究,发表见解。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顾前一章学过的“近心运动”、“圆周运动”和“离心运动”,从而得出近地卫星不脱离轨道的原因:mg=F 引=F 向, 即r v m r m Gm mg 22='=。
引导学生利用r v m r m Gm 22='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式r m G v '= 引导学生利用r v m mg 2=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式gr v = 学生自己代数据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值为7.9km/h 。
第二、三宇宙速度:做课本P95的“模拟卫星运动”的实验(可教师演示或学生随堂实验),感受“圆周运动”和“离心运动” 简介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时间允许的话,可让学生阅读P95的“讨论与交流”。
4、例题:1990年3月,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第275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其直径为32km ,如该小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同,则该小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________。
(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二.测天体质量和预测未知天体1、测天体质量(问题一):如何用火星探测器测火星的质量?引导学生探究并提问学生:探测器在火星上空是如何运行的?(学生回答一):探测器在火星上空绕火星运行,探测器相当于火星的人造卫星。
(学生回答二):这可用探测器的的运行周期T 和运行半径r 算出火星的质量M 。
思路如下:设探测器的质量为m ,由F 引=F 向可得:r )T 2(m r Mm G22π= 火星质量为232G T r 4M π= (问题二):如何测火星的密度?(学生回答):还需要先测火星本身的半径R ,则3233232R GT r 33R 4GT r 4V M π=ππ==ρ(问题三):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呢?(学生回答):若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近地轨道运行,则问题变得更简单。
此时R =r ,故2GT 3π==ρ,无须测探测器的轨道半径和火星本身的半径。
(总结):因此,只要探测器能到达的天体,其质量和密度都可测出。
2、预测未知天体 (多媒体演示):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土星都是人眼能直接看到的。
人们第一次通过望远镜发现的新行星是天王星。
但是人们发现天王星时,其运行轨道与人们用万有引力定律所算出的轨道有偏差。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猜想):(1)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
(2)天王星外还有一颗未知行星,它对天王星有较大的引力作用。
(多媒体演示并介绍海王星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
人们根据猜想(2),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的未知天体的轨道半径。
果然在所算出的位置人们发现海王星。
(总结):发现海王星有什么意义?进一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根据同样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说明科学理论具有预见性。
(学生举例说明:哈雷慧星的回归,探测矿藏分布等)三、对太空的探索1、飞天路上,先驱烙下的深深足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
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
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
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同样在这一年,双耳失聪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火箭公式”,论证了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可行性。
他指出:最理想的推进剂不是火药,而是液体燃料;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1957年10月,在哈萨克的大荒原里,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号”送上了天。
这颗直径580毫米、太空运行仅92天的小卫星,宣告着人类进入到一个空间探索的新时代。
1961年4月,在9次无人飞船试验后,“东方1号”飞船载着27岁的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加加林也成为人类造访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美国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
8年之后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在踏上月球的一刻,人类第一位月宫使者由衷慨叹: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71年4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
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
1975年7月,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和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对接。
通过电视转播,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目睹了来自两国的两位太空使者相拥的历史画面。
1981年4月,美国发射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载工具——航天飞机。
6年后,美国邀请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研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
1993年,俄罗斯的加入不仅扩大了空间站的规模,而且使这个项目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计划……国际空间站,一个共同探索、和平开发宇宙的平台。
从飞船到空间站,人们用不懈的探索搭建起了通往“天宫”的云梯。
然而,通天之路从来充满艰辛——1971年6月,前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 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包括一位即将在太空中为几十万美国中学生讲授奇妙太空的中学教师,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 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再过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的8月,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测中发生爆炸,“咖啡王国”的航天梦再次遭受重创……收获大喜,却也历尽大悲。
在悲喜交加的太空旅程中,人类一点一滴地感悟着“科学”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
2、飞天路上,中国人烙下深深足迹在人类大步迈向太空的旅程中,中国人追梦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
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38岁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在343公里的高度上,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航天器上看到了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
这是中国的高度,一个崇尚独立自主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叩问天宇的高度。
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戚发轫说,梦圆那刻,是他这一生笑得最灿烂、哭得最痛快的一次。
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不仅仅使得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在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又加入了一支强大而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神舟的六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
浩瀚太空再度迎来的是两位中国访客。
在343公里的高度上,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自己的组合。
——中国已形成12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