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 素养· 高考
2021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1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2021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对于应对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必背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和科举制的起源。
掌握各个朝代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演变。
2.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熟悉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土地制度的变迁,如均田制、屯田制等。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掌握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时间、发明者和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和影响。
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的意义,以及解放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作用和贡献。
6.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意义和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
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8. 世界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9. 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掌握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宗教影响和封建制度,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成就。
10. 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它如何推动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扩张。
11.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以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事件。
12.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了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合作与冲突,以及它们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历史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D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
回忆录具有主观性。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回忆录作为 一种史料,不能绝对保证“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不正 确;
不能保证“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B不正确; 不能保证“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后人”对回忆录进行“加工”,总是出于某种目
A 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
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史料的分类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A项的分析: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除了历史 叙述外,还有历史图像、考古材料、历史考证等。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对同一历史事实,记载者由于主观方面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会有不同历 史记载。故B正确。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 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四、历史解释
(一)概念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
史学素养与史学理论+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史学理论
(2)《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 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 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 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意 思是,如果不知道具体的事迹,就算是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理解其中为什 么褒 扬 和 贬 斥 , 说 明 观 点 的得出是从史实出发的,即“论从史出”,故③ 正确;以小见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④排除,因此B项符合题意。
例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学备受尊崇; 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击;在 20 世纪后 半叶,儒学又被一些人认为是解决人类困境的唯一途径。
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
3. 占有史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 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5. 现实政治的需要。
例1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 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 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主要的史学史观-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
1.文明史史观(通史顺序) 文明史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 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 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 替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新高考

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新高考作为一门文科科目,历史在新高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历史高中知识点非常丰富,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需要掌握。
本文将对历史高中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备考新高考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基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古代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等;2. 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尧舜禹治水、伏羲女娲造人等;3. 周朝的兴起与衰亡: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4. 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治理: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改革、焚书坑儒等;5. 汉朝的盛世与王莽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和民族迁徙;7. 唐朝的繁荣与贞观之治;8. 宋朝的经济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兴起;9. 元朝的建立和忽必烈的统治;10.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的治理;11. 清朝的建立和康雍乾盛世。
以上是古代史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史知识点总结现代史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
现代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 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中国的近代史始于辛亥革命,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发起、推翻清朝的过程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等。
2.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的现象,这段历史是中国政治的动荡时期。
3. 毛泽东和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作为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变革,这其中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等事件。
5.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包括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美国的对抗、中苏关系的变化等。
6. 当代中国与世界: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与邻国的关系、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等。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西方礼仪冲击;民主共和精神影响
清末的传统婚礼 民初的新式婚礼
1925年:孙中山传讣统告葬、礼追悼会
3、评价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 气息
2、表现
(1)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以鞠躬、握手 (2)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出现文明婚礼 (3)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丧葬礼仪的文明、卫生、 简洁引起了国人注目
作揖
传
跪拜
统
社
交
礼
仪
请安
三拜九叩
清末中外官员 握手致意 希特勒与溥仪 握手致意
1816年嘉庆召 见英国驻印度 总督阿美士德
《申报》(1936年 ) 刊登的电影广告
《 月 球 殖 民 地 小 说 》
《 绣 像 小 说 》 所 载
插
图
《点石斋画报》(清 晚期世相画)
晚 清 上 海 望 平 街 报 馆 一 角
卖报 小贩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 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原始电影——西洋镜
第一部 故事片 《难夫 难妻》
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阮玲玉
胡蝶
周璇
三、移风易俗
1、原因
(1)西方礼仪的传入和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 (2)中华民国的建立及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 的推动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一张图学透 历史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原则 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 史料辨析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目录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一张图学透
利簋
等。
史料的运用
史料的真实性 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 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 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 史料辨伪 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 性,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根 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 印证、验证考核。
一张图学透
史料辨析
三组题讲透
(1)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 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 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 )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第(2)题
解析:材料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可 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
(2)《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 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 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 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 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
A.《三国志》 C.《三国》
最新-2021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前沿求真谛聚焦5大核心素养 素养3 精品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有关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学价值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 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 《新唐书·高祖本纪》
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
《新唐书·太宗本纪》 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参考答案] D
攻略—备考指要
一、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 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 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并且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 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 (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 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 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 题加以论证而已。
2021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史料实证——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史料实证——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石[理论阐释]史料实证是新课程标准阐述的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之一。
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任何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解读和运用历史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应对高考备考的必备能力之一。
一般主要从史料鉴别、解读和运用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两个方面进行备考。
一、史料鉴别1.史料的分类: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鉴别原则: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
二、研读史料的步骤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材料,学习历史必须从史料实证角度,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获取结论的能力,一般史料研读步骤如下:1.捕捉时空要素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021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解读

第一部分DIYIBUFEN核心素养解读素养全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素养解读一、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链接1.(2016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新高考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随着新高考的实施,历史科目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的考试,高三学生需要对历史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高考历史高三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解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结构和演变,以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此外,高三学生还需要关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佛陀为代表的佛家文化,以及诗、书、画、礼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演变,高三学生都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三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清末民初的政治动态和思潮变化,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等重要事件。
此外,高三学生还需要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
三、全球历史的交流与互动除了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高三学生还需要掌握全球历史的交流与互动。
在全球历史的视野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比如,高三学生可以了解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扩张,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历史变迁。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各种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不同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
四、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作为一门学科,历史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记忆,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的过程。
高三学生需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的基本要素。
其中,历史思维主要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对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变革和历史规律的认识。
(精选推荐)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计划 高考历史复习必备!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高考历史复习必备!高考历史时纯文科试题。
每个文科生在复习时都会被高考历史繁杂的学问点所漂浮,假设没有一个好的备考方案,在复习高考历史时你难免会感觉到烦躁。
下面是我各位高三同学供给的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各位还是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进行借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学问分类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分析,高中历史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局部,并且两局部学问各种50%。
但是在出题时中国史中的古代史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多为选择题,与之相对的世界史局部所出题目多为分值较大的大题,所以各位高三同学在在复习时要依据自己的状况进行复习,假设中国史学的较好,那么就将学问的复习重点放在世界史上,反之亦然。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学问点把握度在复习时各位高三同学要知道复习的中学思想是什么是对复习学问进行死记硬背还是理解性进行记忆。
死记硬背是不行取的一种复习方式,这样会加大大脑的负荷。
简单产生厌学心理。
可以对局部学问进行理解性记忆,如:大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思。
但是进行理解性记忆时肯定要知道重点是什么,把握不住重点是理解性记忆的大忌。
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学问都可以进行理解性记忆,如时间发生的时间、地点这些内容必需一字不差的记忆住,各位高三同学可以学会总结记忆,将能串联在一起的学问点总结出一句口诀来关心自己记忆。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方案—习题训练做题是高考复习是必不行少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做题我们才可以全面深刻的了解自己。
但是做题并不是盲目的做题,在做题时要进行总结,做完后依旧要进行总结,总结出题规律,考试内容,是做高考历史试题时必不行少的一个环节。
习题训练肯定要有针对性,高三同学的时间是很珍贵的,对于自己完全把握的学问可以实行稳固的方式进行学习,每天学一点,确保自己不会遗忘,要将重点放在那些自己把握不透彻的学问点上。
复习高考历史时肯定不要焦急,要整理出高考历史的学问点。
是需要花费肯定时间的,各位高三同学要学会查找适宜的方法进行查找,并且在做题时要仔细审题,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选择题答案。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新高考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新高考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新高考,将会是很多高三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的重要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背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从新高考的角度,对高三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初中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历史知识是学习高考历史的基础,同时也是新高考中历史科目的重要考点。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主要应该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这些知识不仅会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被进一步扩充和深化,而且在新高考中也是占据一定比例的考试内容。
二、高中历史知识点的重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相较于初中历史知识点更为复杂和深奥,学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学生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人物:如夏、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人物,如西周的文王、武王,秦始皇,汉武帝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2.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诸如孙中山、毛泽东等重要人物。
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提高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3. 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点,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以及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等。
三、新高考对历史的要求新高考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史作为文科考试的一部分同样也注重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除了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外,新高考还会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在历史考试中,学生需要熟练运用历史知识,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学生还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历史文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利用知识进行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史料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 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真题示例
5.(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2
史学·素养·高考
史学篇
二、史学
关于“史学”,刘知几说:“如有 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 而家无緶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 矣”。
它强调搜集和整理史料,为研究 和撰述奠定基础,要求史学家一要确 保所用史料真实可靠;二要管理好自 己搜集的海量素材。
(一)史料是什么?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
史料的概念: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 (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河姆渡遗址
——《中国历史大辞典》
四羊方尊
(二)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1、史料的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2、史料按价值划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胡适 阅读材料,请大家思考胡适这句反映了史料实证的什么 原则?
适度诠释原则
11
真题示例
4.(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
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
D 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史学· 素养· 高 考
史学· 素养· 高考
“史有三长,才、学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 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唐)刘知几
史学· 素养· 高考
目录
一 史才 二 史学 三 史识
史学· 素养· 高考
学习 目标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
优点:1.考古文物能纠正、印证传世文献记载或填补一些空 白,使认识更接近历史真实。
2.传世文献能为考古文物的研究提供释证。
真题示例
1.(2016年北京文综)40.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 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
海昏候刘贺(前92~前59年) 墓
(史学研究方法一)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问这则材料用了什么史学研究方法, 并且思考这种方法有何优点?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 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
事实。”
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 地下之新材料:——考古文物
(史学研究方法二)
陈寅恪曾说:“一时代之学 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因为重视“材料”,他进一 步拓展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在以诗证史、笔记小说证史 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影响了 后世史家。
9
真题示例
(2018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
C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新唐书·高祖本纪》 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新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中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 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
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 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 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 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 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 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 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上的文 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 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候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候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 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请阅读上表,对比刘 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
(三)获取史料的方法和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 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利用网络资源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 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全面。)
10
(史学研究方法二)
材料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
分话。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 不可说十分话。”
一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二 会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体会实证精神;
三 会提取史料信息,进行历史叙述,提出历 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学·素养·高考
史才篇
一、史才
关于史才,刘知几“夫有学而无 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 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在这里史才强调的是一种发现史 料价值的眼光,一种如实解读历史信 息、分析历史现象、开展历史研究的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