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名词解释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探讨了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演变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行为对集体决策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限制。
一、公共选择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公共选择指的是一个由个体参与的集体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投票、集会以及其他方式表达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偏好。
这些集体决策可能包括制定税收政策、公共支出、监管措施等。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投票来追求这种利益。
二、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最优的行动。
根据理性选择理论,个体会根据他们对政策后果的评估来投票或参与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预期效用、机会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会追求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不是无条件地追求集体福利。
三、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还研究了个体的集体行动对于决策结果的影响。
集体行动指的是个体通过组织、联盟或团体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集体行动可以通过游说、示威、利益集团等形式来实现。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通过集体行动可以增加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改变政策制定的结果。
四、政策外部性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策外部性是指政府决策对除决策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产生的影响。
政策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策外部性是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内化外部性的影响。
五、公共选择的挑战公共选择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的差异,导致集体决策的结果可能受到信息的扭曲。
另一个挑战是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和激励问题。
一些特定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游说和影响策划实现特定的利益,而不一定符合整体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一、定义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
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
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
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公共领域做出决策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基本假设、决策模式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启示。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意味着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而不会完全考虑到整个群体的利益。
这种自私理性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会出现自私行为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而导致最终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利的情况。
在囚徒困境中,个体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最终导致了不利的结果。
这一模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广泛运用,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难以实现合作和共赢的局面。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私理性,不能过分依赖于道德和社会责任来约束行为。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来引导个体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
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共赢。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做出决策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合作与冲突,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对公共选择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它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的研究领域。
因此,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实际上它被称为“政治的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有不同的名称,如“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集体选择” (collective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或“政治的经济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等。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而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用其奠基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 按照另一个公共选择学者缪勒的说法,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它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公共选择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
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
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公共产品的特性。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产品,例如公共道路、公共教育和国防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性,个体在决定是否使用公共产品时通常会出现“搭便车”行为,即个体倾向于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而不愿意为其付出成本。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政府干预、税收和激励机制等。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机制。
在群体中,个体通常会面临是否参与集体行动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由于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通常分散在整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自私”行为,即倾向于不参与集体行动,而希望其他人为其做出贡献。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激励机制和组织形式,以鼓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如奖励制度、社会规范和组织协调等。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是由个体在群体中做出的选择决策,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关于政府行为和政治机制的观点,如政府失灵、利益集团和政治激励等。
这些观点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描述人们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公共产品、集体行动、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公共产品和集体行动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假设、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鲍茨和达克索特·布哈南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是对个人在政治和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做出公共事务决策时,并不是为了追求整体福利最大化,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投票、游说、政治交易等手段来实现自身目标。
二、主要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基于以下主要假设:1.个人是理性的:个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2.个人是自私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3.信息是有限的:个人往往无法获取到完整准确的信息,导致决策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4.机会成本: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选择某种方案所放弃的其他方案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实践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以政府决策、选举制度和公共政策为例,说明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1.政府决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是受到政治利益驱动的。
政府官员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自身的选民和支持者的需求,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声誉和选举前景。
因此,政府决策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并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2.选举制度:公共选择理论指出,选举制度的设计会影响选民的行为和政治结果。
不同的选举制度可能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也会对政治体制和政党竞争产生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为选举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3.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以及与特定利益集团的关联,导致政策制定的结果可能偏向于某些特定群体,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利益。
总结: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分析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和政治的运作。
公共选择理论名词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名词解释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通过理性行为者的选择来研究公共部门决策和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主要由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提出和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公共决策和政策不是基于一方单独决策者或政府的意志,而是通过多个个体之间的互动和选择形成的结果。
理性的个体在公共决策中,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通过权衡利弊、考虑成本和收益等因素来做出选择。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个体的理性行为受到了一系列假设的限制和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利的个体”假设,即个体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也考虑到了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对个体选择的影响以及利益冲突等因素。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和公共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需要考虑不同个体的影响和利益,并通过协商、讨论和投票等过程来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有限的信息和有限的资源来做出选择,并通过参与决策的机制来影响最终的政策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政府运作、公共部门组织、选举、行政决策、利益集团等多个方面。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和框架,帮助解释和理解公共决策中的政治现象、政府行为和社会福利等问题。
然而,公共选择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例如,它假设个体是完全理性的,且个体之间的利益完全独立和互不影响,忽视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也面临着实证研究的复杂性和方法上的挑战。
总之,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理解公共部门决策和政策制定的理论框架。
它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互动和选择,解释了公共决策的形成和影响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在实践中考虑到现实情况和背景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
该理论探讨了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并如何影响政策结果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詹姆斯·麦基(James Buchanan)和戴维·美勒(Gordon Tullock)等人提出。
其理论基础为个体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考虑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效用。
二、基本原理1. 个人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体视为理性行为者,在集体决策中注重个体的自私和有限理性。
2. 利益最大化:个体在公共选择中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利益的权衡和交换来做出决策。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决策中也会受到利益驱动,存在各种局限和失灵,如信息不对称、选民困境等。
4. 公共财政: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的财政决策,认为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会受到个体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三、应用方面1. 选民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选民如何决策的问题。
个体会在选举中考虑个人利益,根据对政策的期望、候选人的承诺和政治信念来投票。
2. 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集体决策机制。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塑造政策的结果,而政治角力和利益博弈决定了最终决策的形成。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在决策中可能存在失灵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政府官员受到个体利益的影响,可能偏离社会最优解,产生政策失灵。
4. 公共财政与税收: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财政行为和税收政策。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影响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而政治力量和政策竞争塑造了财政决策的结果。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决策的理论框架,注重个体的理性选择和利益驱动。
该理论通过分析个体行为对政策结果的影响,揭示了政府决策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ppt课件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概述
01
PART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理论区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政府制定决策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政府和经济政策得制定都被看做是外生给定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上两种理论都没有走出“仁慈政府”的误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定看成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而这就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思想渊源:从公共选择理论思想本质上说,古典经济学是其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同时也受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才会重新评价经济自由主义,重新估价市场的真正含义和作用。布坎南曾说过,他早年曾经是一名“忠诚的社会主义者”,后来通过对市场过程的重新理解,他才发生了转变。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和林达尔都企图用边际价值来说明公共行动决定。由于政治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出的选择,所以维克赛尔认为规则极其重要。改革的方向必须集中于改变决策规则,而不是通过对决策行为人施加影响来改善预期的结果。对公共学派的经济学家产生巨大影响。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德·马尔科、萨克斯等人提出的两种国家模型,为公共选择理论所接受。一是垄断专制国家的模型,其前提是各个统治集团都是自私的,被统治集团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抵制统治集团的决策。所以,统治集团会选择一种被统治集团抵制程度最小的财政结构。二是民主国家模型,其公共决策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每个人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承受者。
背景及理论基础
02
PART
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公共选择学派假定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像他们在经济市场上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照经济人的行为来分析政治家的类似行为。 把交换的经济思想引入政治活动公共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派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市场机制可以看成是各种交换的过程。于是公共选择学者将这种观点用于对政治过程的观察。经济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政治市场上的交换发生在集团之间。经济市场基本上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政治市场是“服从与统治的交换”。在个人单独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成本过高时,选民与政府之间以服从换取安全。政治交换中有非自愿的成分。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研究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
为和选择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性选择、集体行动、政府干预等方面。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
根据自身利益和偏好做出最优决策。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进行选择,以最大化个人利益。
这种理性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集体行动。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会对整
个社会产生影响。
当个体面对共同利益或共同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进行集体行动,以实现共同的利益或解决共同的问题。
集体行动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涉及政府干预。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往往会对公共事务
进行干预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政府对个体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政府的干预可能会改变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
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它强调了理性选择、集体行动和政府干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和集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行为和选择,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共选择理论讨论公共选择问题,即讨论人们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打算公共物品的需求、供应和产量的问题,公共选择是一种将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机制,是一种非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
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理论,将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纳入了统一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 “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 “政治家” 就像企业家,“公民”就像消费者, “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 “选票" 就像货币,两种行为具有统一的内在动力和行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政治市场的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投票箱前的单个选民与市场交易中的单个消费者没有本质区分,都是理性而自利的“经济人” ,其投票与否以及投谁的票都建立在对投票行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都力图削减付出的成本而同时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 他更情愿将选票投给那些能给他带来更多利益的政治家,而不情愿投给需要他付出高于其收益的成本的政治家。
此外,投票的收益是潜隐不显的,更何况个人投票的选择对整体投票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个人去投票的成本却是显而易见的,他需要收集信息。
所以,选民的理性很可能使其保持对政治、政党和候选人的“理性无知” ,这被认为是一些西方国家投票率低的缘由。
(2)政治市场的供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的首要考量不是选民的利益是否实现,而是如何保证自己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而顺当当选,选民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实现与政治家产选之间不存在必定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增进公共利益可能是政治家全部考量中的一个目标,但绝不是最重要的目标。
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政治家可能在竞选时向选民承诺增加就业和扩大福利,但由于加重税负不受选民欢迎,他们当选后就通过增加政府开支而不是扩大税收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这就必定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
假如将这种观点应用于整个政府系统, 那么政府行为最终是由组成政府的官僚们的个人动机所打算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做出的选择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理性选择,即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利益,并在不同的选择方案之间进行权衡。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常常认为个体的决策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进行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这种理性选择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领域中,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于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往往是基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权衡,而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会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到政策的最终结果。
因此,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决策背后的逻辑和机制。
另外,公共选择理论还对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在市场中的购买和销售行为是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则是由众多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所决定的。
因此,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的行为逻辑和规律。
总的来说,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强调了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做出的选择行为,从而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末,于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 , 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 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 •阿罗、J • 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 Borda ,1733-1799 )、孔多塞( Condorcet, 1743-1794 )和拉普拉斯( Laplace, 1749-1827 )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 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 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和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 )也曾对委员会制度作过实证的分析。
这些研究成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一度湮没无闻,直到邓肯•布莱克在用类似方法研究同样问题时,才重新发现和介绍了他们。
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G •塔洛克将邓肯•布莱克奉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祖师( Founding Father )。
这无疑是一种公允的评价。
继布莱克之后,肯尼斯•阿罗(Kenn eth Arrow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安东尼•道恩斯(An tho ny Dow 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布坎南(Buchanar)和塔洛克(Tullock) 在《同意的计算》 (1962)中分别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
稍后,人们发现,在公共选择理论这一领域中形成了三个分支或学派:1 .罗彻斯特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赖克(William Riker )在1962年用博弈论来批评道恩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始为人所知。
除赖克外,沃尔德舒克(Ordeshook )、布莱姆斯(Brams )、黑利希( Hinich )、阿兰森( Aranson )、麦克凯尔维( McKelvey )、菲尔林那( Fiorina )、费内中 (Ferejohn )、谢普瑟 ( Shepsle )和温盖斯特 (Weingast )等人也可划归这一学派。
他们都喜欢称自己的治学领域为“实证的政治理论”(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并善用博弈论等抽象的形式语言来描述选举、政党策略、投票机制、共谋行为、立法活动和官僚体制等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
批评者常常指责他们的理论离现实太远。
2.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理论的芝加哥学派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上的芝加哥学派是部分重合的。
对制度现实的关注是这一学派一以贯之的传统。
芝加哥学者们,包括斯蒂格勒( George Stigler )、贝克尔( Becker )、佩尔茨曼( Peltzman )、巴罗( Barro )、兰德斯(Landes )和波斯纳( Posner ),将价格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直接用于对政治和法律过程的分析之中,对美国的司法活动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
3.弗吉尼亚学派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弗吉尼亚学派对公共选择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如果说前述众多学者是因为用了经济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分析政治、法律问题而被认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话,布坎南和塔洛克则是以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公共选择” 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而著称的。
布坎南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
作为一名芝加哥经济学家,布坎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政治、法律现实的极大兴趣。
他认为,亚当•斯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在“法律和制度” 的社会结构之中来研究经济的,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反而失去了这种自觉,而芝加哥学者们不过是在向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位置复归。
同其他芝加哥经济学家一样,布坎南把价格理论而不是数学形式看作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并强调这种价格理论是应用于真正的现实问题的价格理论。
1957年,布坎南和另一个芝加哥经济学家纳特( Nutter ) —起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了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希望汇集一批对现实制度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并培养关注现实的研究生。
在1957 -1967 年这十年中,上述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中心”吸引到了包括利兰德•耶格尔(Leia nd Yeager )、罗纳德•科斯(Ron aid Coase )、亚历山大•卡夫卡(Alexa ndre Kafka )、安德鲁•温斯顿(An drew Whi nst on )、戈登•塔洛克和威廉•布雷特(William Breit ) 在内的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加盟,还有弗兰克•奈特( Frank Knight )、哈耶克(Hayek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博蒂尔•俄林(Bertil Ohlin )和邓肯•布莱克等一流学者到此作短期访问讲学,也培养出了许多一流的研究生。
“公共选择”这一术语和“弗吉尼亚学派”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1962 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合著了《同意的计算》,此书现已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文献,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1963 年,他们两人创立了“公共选择学会” (最初叫“非市场决策委员会” )并出版一份刊物:《非市场决策文集》(后更名为《公共选择》、。
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研究中心解散之后,其成员散布到各处。
1969 年,布坎南和塔洛克重返弗吉尼亚,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建立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
在此后,“学会”、“刊物”和“中心” 促进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选择获得学科自主性并持续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同时使公共选择理论传播的欧洲和日本。
布坎南其他有影响有著作:《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1960,《对赞同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 nse nt) ,合著者:戈凳•塔洛克1962,《成本与选择》,1969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政治运用》,合著者:R •托里森,1972,《自由的限度:在无政府主义与极权主义国家之间》,1975,《民主过程中的公共财政》 , 1976,《民主政治的赤字财政: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合著者:R- E •瓦格纳,1977,〈立宪契约中的自由〉,1978,〈征税的权利〉,1980,〈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
此外,布坎南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例如他的<俱乐部经济理论>(1967)就构成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公共决策中的以足投票理论。
由于布坎南把经济方法运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填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因此而获得了1986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的那样:“布坎南的贡献在与他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各自获益的概念应用于政治决策领域” 。
总结:布坎南是公共选择学派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与领袖,布坎南被称为公共选择之母。
现为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关于公共选择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丹尼斯•穆勒)。
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学等等。
是一种宪法理论。
然而,公共选择方法论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
”所以公共选择理论被认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
“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 (布坎南)。
把政治过程看成是一个交易过程。
交易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选择”与“交易”的科学。
交易经济学( catallaxy ),即关于交易的科学,注意力在于交易、贸易、协定和契约等过程上。
应用交易经济学的观点看待政治。
在“经济”和“政治”之间,或在“市场”和“政府”、“私人部门” 和“公共部门”之间,并未划出任何界线。
经济学家们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
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
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委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被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
早在 1896 年,维克塞尔就对那种认为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先驱可以为仁慈君主以及那些力图使社会福利职能极大化的实体提供忠告的设想发出警告。
维克塞尔说,如果经济政策需要改革,就需注意如何通过规则作出经济决策,注意宪制本身。
狭义: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的,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分析政治家、官僚和投票人的行为。
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因此,它又被称为“ 官僚经济学”。
(一).公共选择方法论(研究政治的经济学方法)公共选择方法(思路)的要点:布坎南在多种场合分析了公共选择学科所使用的经济学方法,并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政治作为交换过程(政治交易)的特点。
这三个要素被称为研究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方法或公共选择思路。
1、方法论个人主义布坎南强调,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