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2.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3.学习形状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读法、数的理解。
难点:形状分类。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准备好配套的数学教具和学生作业本;2.认真准备形状分类的教具;2.导入活动1.教师示范:拿出一组数字卡片,让全班同学一起数一遍;2.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数数技巧; 3.课堂讨论:探讨数数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
3.数数活动1.数数试验:教具为小球、小贝壳、棋子等,让学生自主选定一种教具,然后尝试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数数的方法;2.数数辨认:教具为数字卡片,让学生挑战自己,看自己能辨认多少数; 3.数数比赛:小组竞赛,每组选好一种计数方法,然后对比时间。
4.引入课文1.读物介绍:先介绍所要学习的课文的名字,并简单阐述课文的重点表现形式;2.发问式演讲:根据教材上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论听到和看到的内容。
5.提高训练1.提问互动:选择数字卡片,教导和学生一起读;2.识别游戏:把计数方法和数字卡片一一配对; 3.形状分类: 教具为几何形状图案教具,计数画出图案后,按照规定划分形状。
6.课堂总结1.总结重点: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2.互评: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表现。
四、教学后记这一节课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数数活动,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形状分类的理解难度较高。
对于类似难点的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做讲解和引导。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章《两位数的加减法》,具体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时的细心、准确性和验算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教学PPT。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超市购物的情景,提出问题:“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26元的玩具和一辆38元的自行车,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收银员阿姨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2. 例题讲解(1)两位数加两位数a. 计算26+38,引导学生观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强调进位的方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a. 计算6427,引导学生观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强调退位的方法。
(3)加减法的验算a. 让学生尝试用加法验算减法,反之亦然。
b. 强调验算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相加,注意进位。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个位相减,十位相减,注意退位。
3.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加法验算减法,减法验算加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32+47,4529。
(2)应用题:小华有50元,买了一个21元的文具盒和一个36元的书包,还剩多少钱?2. 答案:(1)32+47=79,4529=16。
(2)小华还剩502136=3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范文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范文教案标题:认识倍数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
2. 能够用数轴表示倍数,合理安排倍数的顺序。
3. 能够解决与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倍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能够用数轴表示倍数,合理安排倍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1. 课本: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倍的认识》。
2. 教具:数轴、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个数轴,问学生知道数轴是用来表示什么的。
引导学生回答。
2. 提问:如果我们要表示一个数的倍数,可以在数轴上怎么做?同学们可以尝试回答。
Step 2: 概念解释1. 教师介绍倍数的概念:一个数的倍数指的是可以被这个数整除的数。
2. 通过例子解释:比如2的倍数有2、4、6、8等,因为这些数都可以被2整除。
Step 3: 合理安排倍数的顺序1. 教师出示一个数轴,上面标有0、1、2、3等刻度。
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刻度,排列2的倍数并填入空格中。
2. 学生合作完成,可以让部分学生上台完成。
Step 4: 实际问题探究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倍数的概念进行解答。
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平均分给3个朋友,请问每个朋友分到几个苹果?2. 学生思考并给出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用倍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3. 教师提供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答。
Step 5: 拓展练习1. 学生通过课本上相关习题进行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检查,提供反馈和指导。
Step 6: 总结归纳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倍数的概念和求倍数的方法。
2. 学生可以将倍数的概念和方法整理成学习笔记。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己出题,设计与倍数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答。
2. 以游戏形式进行课堂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如:教师将一些卡片上写有数字,学生根据卡片上数字的倍数进行排队。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教材,主要涵盖第页至第88页的“有余数的除法”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小明有13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2. 讲解概念解释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即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产生的余数和除法运算。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先进行整除运算,得到商,然后用被除数减去商乘以除数,得到余数。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例如:“13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引导学生一起计算,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6. 应用实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 除数 = 商余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7 ÷ 418 ÷ 519 ÷ 6答案:17 ÷ 4 = 4 118 ÷ 5 = 3 319 ÷ 6 = 3 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完整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字1100,加减法运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几何图形,分数,以及数据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认识数字1100,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3.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4.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理解和运算,数据处理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几何图形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购物、测量长度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清晰、简洁、直观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1)1/2 + 1/3 = 5/6;(2)2/5 1/5 = 1/5;(3)3/4 + 1/4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如探索分数的其它运算规律,研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换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1. 认识数字1100:教学中需重点关注数字的读写能力,以及数字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加减法运算:教学中需重点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数数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数数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能够准确地读写。
2. 学习数数的方法,能够按顺序数数。
3. 学习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10。
- 引导学生按顺序数数,让学生感受数的顺序。
2. 学习数数的方法- 让学生按顺序数数,引导学生发现数数的规律。
-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数数方法,如跳跃数数、倒数等。
3. 学习数的组成- 利用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分解和组合。
- 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游戏。
4.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数数游戏,提高数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上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概念。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二节。
详细内容为:认识统计图表,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掌握分类和排序的方法,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的基本概念,能看懂并描述简单的统计图表。
2. 培养学生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 使学生掌握分类和排序的方法,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分类和排序,以及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
教学重点:认识统计图表,学会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水果销量、班级身高分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表,学会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一些简单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排序和绘制统计图表的任务。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以及分类和排序的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 黑板右侧:展示例题和随堂练习的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答案略。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分类、排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更复杂的数据,以及如何运用分类、排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环节。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有余数的除法一.我的教学思考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我对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
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
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我对教材的处理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
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
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教学。
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
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
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定商。
与第一层次不同,这里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数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
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完整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1课时:加减法运算(1)1. 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2.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3. 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第2课时:加减法运算(2)1. 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2. 学会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3课时:认识人民币1. 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2. 学会人民币的换算;3. 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
2. 学生能够理解人民币的基本概念,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运算方法,人民币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商店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
4. 认识人民币: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各种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并学会人民币的换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运算步骤等。
2. 板书人民币的换算方法,包括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3 + 4 =(2)7 2 =(3)5 + 6 =(4)9 7 =答案:(1)7(2)5(3)11(4)2(1)2元换算成角:(2)10角换算成元:(3)1元换算成分:(4)5角换算成分:答案:(1)20角(2)1元(3)100分(4)5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三章《数的运算》的第一节《两位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进位与退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卡片、黑板。
2.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购物所需的总金额。
2. 例题讲解(1)讲解两位数加法运算方法,以25+36为例,强调进位操作。
(2)讲解两位数减法运算方法,以5827为例,强调退位操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4.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计算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位数的加减法2. 板书内容:(1)两位数加法运算方法(2)两位数减法运算方法(3)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
(2)应用题:根据购物场景,列式计算所需的总金额。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教材。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两位数加减法运算中的错误类型,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合作交流的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上,特别是进位与退位的处理。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探索规律(1)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探索规律(1)教学目标
1.掌握在数字序列中寻找规律的方法。
2.学习通过观察规律预测下一项数字的能力。
3.培养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1.抓住数字序列中的规律。
2.学会通过规律预测下一项数字。
3.掌握简单的数字序列的求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更复杂数字序列的规律。
2.在多个规律中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序列,如自然数序列、偶数序列、奇数序列等,引出数字序列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字序列,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启发式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每个序列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
2. 规律的寻找和预测
1.让学生对给出的数字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并预测下一个数字。
2.引导学生尝试在数字序列中找到不止一种规律,让学生使用不同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
3. 数字序列求和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规律,简化数字序列的求和,掌握简单的数字序列求和方法。
2.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数字序列并求和,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数字序列及其求和方法,以及答案是否正确。
4. 常见问题解答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字序列的规律寻找及预测,引导学生培养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在数字序列的求和上,也引导学生通过规律,简化求和方法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本节课主要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但也需要注意学生愉悦情感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快乐。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背景介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为小学及初中的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教材。
其中,二年级数学下册作为学生的主要课本,包含了许多实际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解答。
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问题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 学生不理解数学概念,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解题?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三、解决方案1. 深入浅出,提高概念理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例和生动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认识。
2. 教授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解题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授学生正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 利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教学,如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结论通过以上三种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数数 第2课时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数数第2课时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1~10之间的数字完成数的数数运算。
3.能够通过数数操练掌握1~10之间的数字。
教学重难点
1.数的概念。
2.数的数数运算。
3.数的操练。
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
2.数字版书。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数字
1.让学生看一组数字卡片,认识1~10之间的数字,并声音清晰地朗读出来。
2.老师用数字卡片组成“数谷”,学生通过数卡片,学生用自己数的顺序把数卡片放到数谷的位置。
活动2:数的数数运算
1.老师挑出一张数字卡片,通过把手比划,学生数出这个数字。
2.让学生把数字卡片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数出每一部分的数字,最后把它们相加。
活动3:数的操练
1.老师快速数一串数字,让学生看一眼并默记,然后把它们说出来。
2.学生互相数数,学生能准确数出,老师再加大数的难度。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数学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的了解了数的概念,学会了通过1
10之间的数字完成10之间数字的操练,这将为今后的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的数数运算,掌握了1。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25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有提高.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导学内容分析:(一).学习任务,目的,要求: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结合具体情景.能丛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编乘法口诀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结合情景图.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二)教材地位和作用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100以内数的概念及认识方法是本单元的认识基础.万以内的数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和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是亿以内数的认知基础·按我国的计数方法是每4位一级.万以内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掌握了这一级的读写方法.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万以上的数·本单元编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四个导学内容·二.认识图形: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角有了初步认识.并能进行简单辨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的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是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平行四边形·这部分教材引导学生从实物情境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3.拼组图形·拼组图形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的初步认识.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是通过拼组图形的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通过看.拼.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合作意识·三.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的导学内容分以下八个部分: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教材创设了算气球个数.算两位同学家相距的米数.算文学读物的册数等情境.选取的数字都是整十.整百数.目的是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用加减法解答的问题.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2.加减法的估算·教材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运货物.算价钱等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3.三位数的加法·教材通过呈现直观的实物力.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加法算理.掌握算法.又通过“议一议”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三位数的减法·教材通过算购物余款数.算学生人数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精算·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呈现了与例题有关的百元人民币和十元人民币直观图·5.探索规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形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增加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解决问题·教材通过买文具.记帐.租船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7.实践活动学习“当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8.整理与复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四.千米毫米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人身上的小秘密”2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五.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的教材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主要导学内容:1.除法竖式的认识·2.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有余数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在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是大量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把这一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除法.就为以后学习除法试商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例1.例2(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1)利用情境引出数学问题;(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例3.例4(有余数除法)(1)利用情境引出数学总是(2)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感受余数的出现.并了解余数的含义;(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六.时分秒本单元的导学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学生对钟表有了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初步认识之后.进一步认识钟表面具体时刻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能够认识钟表所表示的准确的“几时几分”.并能写出钟表所表示的具体时刻;同时.在这一小节中.学生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分.秒的长短.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2.解决问题·在这一小节中.学生要能够运用第一小节所学习的关于钟表认识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涉及时.分.秒的简单换算.以及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对钟表的初步认识.会认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对钟表的具体认识·七.统计本单元教材共编排了统计和实践活动每天锻炼1时2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统计初步知识.在前三册教材中有初步渗透·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对统计的过程有进一步的体验.并且对统计方法也有所了解·并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实践活动“每天锻炼1时”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合作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渗透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1.表内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3.关键:(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等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2)创设恰当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的有关知识·(3)重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的教学.加深对数的理解和认识·(4)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索新知·(5)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6)教学时.要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迁移的学法指导·(7)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教学措施1.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四)教改设想和教改专题由“点”及面.把握有效课堂:(1)学生的现实点——直面把握.真实有效·(2)教材的重难点——全面落实.扎实有效·(3)教学的导入点——正面引导.朴实有效·(4)课堂的生成点——多面捕捉.充实有效·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其“有效性”.彰显出“真实.扎实.朴实.充实”的本色·数学学习应体现的几个本质特征:(1)数学模型建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2)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题·(3)发展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的灵魂·(4)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只有符合上述本质特征.数学学习才能取得成效·三维并进.提升空间图形概念建构实效:1.优化抽象过程.深刻把握本质特征:(1)再现生活情境.激活主体经验·(2)引导操作体验.形成概念表象·(3)加强变式辨析.抽象概念本质·2.善用动态表象.深入促进数学理解:(1)利用动态表象引发空间想象.完善概念图式·(2)利用动态表象推进空间操作.内化概念本质·3.注重多元综合.深度提升数学思考:(1)合理综合渗透.发挥集聚效应·(2)激发认知冲突.促进概念迁移·利用知识关联建构数学知识:从认知心理学看.理解某个东西是指把它纳入一个恰当的图式.图式本身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概念组合的认知结构·图式越丰富.就越能吸纳相关信息.而图式的丰富性取决于概念间的关联程度·所以.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把孤立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如此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再生性.才能随时通畅地被提取和运用:利用显性关联.激活认知;挖掘隐性关联.丰富认知;寻找变化关联.拓展认知·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遵循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抓住训练重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明确重要前提(充分感知.展开思维);把握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发展思维);立足关键环节(比较辨析.深化思维);关注创新品质(开放探索.发散思维)·四.提高导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7. 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8. 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9. 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10. 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五.导学课时进度安排: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7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5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 16第四单元:千米毫米 5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6第六单元:时分秒 5第七单元:统计 5第八单元:总复习 8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备课教案一.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导学内容分以下五个部分:1.数数·通过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使学生对一千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发展学生的数感·2.写数读数·通过“试一试”.“写一写”.“读一读”等操作.表达.思考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3.大小比较·通过“比一比”.“议一议”.“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4.较大数的估计·通过“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5.整理与复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100以内数的概念及认识方法是本单元的认识基础.万以内的数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和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是亿以内数的认知基础·按我国的计数方法是每4位一级.万以内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掌握了这一级的读写方法.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万以上的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操作.在边操作边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探索新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迁移等方法探察新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教材出现的有关数据中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难点.关键:1.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初步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2)学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2.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3.关键:(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等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2)创设恰当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的有关知识·(3)重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的教学.加深对数的理解和认识·(4)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索新知·教学措施: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体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2.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在较大数的估计中.通过“猜支数”“一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使学生初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设计:数数第1课时导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过程与方法: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数感·导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导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计数器·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教学过程: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2.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0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2.探索新知: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①数一数·挂图(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挂图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③填一填·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2)认识一万·①数一数·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挂图(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②拨一拨·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1)看一看.读一读·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教案:数学二年级(下)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
)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同桌可以合作摆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
板书:10个十是一百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
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
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
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生:10个一百是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
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
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
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导学内容分以下五个部分:1、数数。
通过数小棒和小正方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根小棒和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使学生对一千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发展学生的数感。
2、写数读数。
通过“试一试”、“写一写”、“读一读”等操作、表达、思考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大小比较。
通过“比一比”、“议一议”、“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4、较大数的估计。
通过“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整理与复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操作,在边操作边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探索新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迁移等方法探察新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教材出现的有关数据中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重点、难点1、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初步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学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学会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1)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对大数进行估计,结合估计进行一定的推理。
■教学建议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体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
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等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
3、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老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在较大数的估计中,通过“猜支数”“一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使学生初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数数 2写数、读数 3大小比较 1较大数的估计 1整理和复习 1总计81.1 数数1.1.1 数数(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认识计算单位千、万。
◆教学提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在进行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时,把数一数,拨一拨等这些活动看成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过程与方法: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
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
10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有效联系。
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2、探索新知: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挂图(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挂图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填一填等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千”的具体形象感知,加深了对计数单位“千”的认识,为后面学习计数单位“万”的认识打下了知识基础。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挂图(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
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
一个大正方体里面有1000个小正方体,10个大正方体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
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把目前学过的计数单位进行系统的排列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对计数单位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新知1、独立解决课本第3--4页:课堂活动1—2题.2、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填一填。
(1)10000里面有()个1,()个10,()个100,()个1000。
(2)( )个10是10000,()个100是10000,()个1000是10000。
答案:1、10 10 10 1000 100002、(1)10000 1000 100 10(2)1000 100 10五、课堂小结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布置作业:1、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数第一位是(),第三位是(),第五位是()。
2、断一断。
(1)10000是由10个千组成的。
()(2)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
()(3)一扎(100张)100元的人民币是10000元。
()答案:1、(1)一或个十百千万 10 (2)个位百位万位2、(1)√(2)×(3)√板书设计:1、数数(一)一十百千万【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单、醒目、直观,将一至万五个计数单位依次排列,下面用箭头表示出计数单位的大小,用数字“10”告诉孩子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10进的。
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计数单位的表象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源:1、运用对应法解决表示数的问题。
例题:用三种图形分别表示百、十、和一(个),并在下表中表示出三百二十五。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分析:用图形表示数就是用选定的图形表示指定的数,图形可以任选。
如题中要表示三百二十五,可以用1个○表示一百,3个○表示三百;用1个□表示十,2个□表示二十;用1个☆表示一,5个☆表示五。
解答:(答案不唯一)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总结:用图形表示数时,图形可以任意选,数为上有几个图形就代表几个相应的计数单位。
2、计数单位歌。
计算单位紧相连,记住个、十、百、千、万;相邻进率都是10,从低到高不要乱;10个一就是十,10个十来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资料链接:1、有趣的数字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