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doc

合集下载

厦门市交通发展调研报告

厦门市交通发展调研报告

厦门市交通发展调研报告厦门市交通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厦门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交通发展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成为厦门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厦门市居民进行,涵盖了交通出行的方式、出行频率、满意度等内容。

实地考察主要关注厦门市的交通状况,包括道路状况、公共交通设施、停车场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 交通出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主要以公共交通为主,占比超过70%。

私人汽车和自行车的比例相对较低。

2. 出行频率厦门市居民平均每天出行3次以上,出行频率相对较高。

3. 交通拥堵情况调查显示,厦门市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超过80%的居民表示在交通高峰期有时会遇到拥堵情况。

4. 公共交通设施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公共交通设施较为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车辆拥挤、车次不足等。

5. 停车场问题厦门市停车场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居民停车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厦门市交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1. 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2. 公共交通设施不足,需要增加公交车辆和车次。

3. 停车场供给不足,需要增加停车位。

五、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道路、立交桥等,以减少交通拥堵。

2. 增加公共交通车辆和车次,提高服务质量。

3. 建设更多停车场,增加停车位,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4. 将新能源交通工具引入厦门市,减少环境污染。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厦门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厦门市能够加大对交通发展的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交通系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快速、环保的出行方式。

同时,也希望其他城市能够从厦门市的交通发展经验中汲取启示,加快自身的交通发展进程。

厦门交通整改措施清单

厦门交通整改措施清单

厦门交通整改措施清单厦门市是我国的一座重要的沿海城市,也是福建省的一个特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厦门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整改措施。

下面是厦门交通整改措施清单。

一、加强公共交通建设:1. 增加公交车辆数量,提高运营密度和频次。

2. 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增加地铁线路,方便市民出行。

3. 设置市内巴士专用道,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

4. 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二、优化道路布局:1.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扩宽狭窄道路和瓶颈路段。

2. 划定合理的道路分区,明确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区域。

3. 增设交通信号灯,提高交通流量的控制能力。

4.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导向标志,引导司机按规定线行驶。

5. 加强对道路施工的管理,缩短施工时间,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三、推广绿色出行:1. 建设自行车道网络,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

2. 建设步行街和人行天桥,提供方便的步行通道。

3. 鼓励市民参与共享单车计划,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4. 加大对新能源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的推广力度。

四、加强停车管理:1. 建设多层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数量。

2. 加强对路边停车的管理,规范停车行为。

3. 推广电子停车缴费系统,方便市民停车缴费。

4. 鼓励市民利用共享停车位,减少车辆在路面上的停放。

5. 增设在公共场所和商业区域的自行车停放点,方便市民停放自行车。

五、加强交通执法:1. 增加交警执法力量,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增设交通监控摄像头,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

3. 加大对交通安全宣传的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六、智能交通建设:1. 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路况预测。

2. 推广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 提供智能导航系统,为司机提供最佳行驶路线。

4. 加强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以上是厦门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制定的交通整改措施清单。

厦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及其治理

厦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及其治理

厦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及其治理摘要:交通作为城市功能中最活跃的因素,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给城市带来不良影响,是每一个城市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厦门市城区交通发展现状以及城区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厦门市城区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使更有效地缓解厦门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交通。

关键词:厦门交通拥堵现状治理一、引言作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否具备完善合理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厦门市城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厦门城市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原有的城市交通供需关系被打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厦门市城区的交通拥堵不仅会影响厦门市的正常社会生活秩序,而且还会导致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功能的衰退。

所以在这过程中,厦门市城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交通发展思路对厦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厦门市城区交通发展慨况(一)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近几年来,随着厦门市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城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统计,厦门市在1999年和2007年两个年度中,城市道路长度、城市道路总面积、人均道路总面积、公交车总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公交线路长度等六组数据也有着惊人的变化:八年来这六个项目的涨幅分别达到:78.48%、167.57%、9.78%、194.67%、112.61%和798.19%,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最后一项公交线路长度,几乎翻了九番。

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厦门市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增加,道路供给仍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

(二)交通出行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交通工具呈现多元化特征。

目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比例大大下降,公共汽车、出租车、单位班车等公交出行方式与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有所提高。

摩托车出行由于厦门市“禁摩令”的实施在岛内已经很少,大多出现在岛外城乡地区。

厦门交通调研报告

厦门交通调研报告

厦门交通调研报告1. 介绍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厦门市的交通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包括交通拥堵情况、交通工具使用情况、交通规划建设等方面。

通过全面了解厦门市的交通状况,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交通规划提供依据,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2. 厦门交通概况2.1 交通拥堵情况厦门市的交通拥堵状况相对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早晚高峰期间,道路交通流量大、道路容量不足等问题导致交通拥堵。

尤其是厦门市区的主要道路,如思明区的湖滨东路和环岛东路,交通拥堵现象较为突出。

2.2 交通工具使用情况在厦门市,居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公共交通、私家车和自行车。

公共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公交车和地铁,在市区内普遍运行。

私家车在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导致交通压力加大。

自行车因为慢捷的特性,被部分居民选择作为短途出行的工具。

3. 问题分析3.1 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是由于道路容量不足、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道路施工等原因引起的。

厦门市道路狭窄、道路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车辆数目,导致交通拥堵。

此外,部分区域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导致交通流量无法合理分配,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状况。

3.2 交通工具使用情况问题分析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导致交通压力加大,尤其在早晚高峰期间,私家车占据大量道路资源,造成交通拥堵。

同时,私家车的增加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等问题。

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应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等环保出行方式。

4. 建议为了改善厦门市的交通状况,以下是几点建议:4.1 加大对道路的投资建设厦门市应加大对道路的投资建设,扩大道路的容量,提高道路网络的密度。

通过增加车道、改善路口布局等措施,有效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4.2 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厦门市应对交通信号灯进行优化调整,合理设置绿灯时间和红灯时间,根据道路流量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同时,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提供的数据,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智能优化,以减少交通拥堵。

4.3 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厦门市应通过推出优惠政策、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等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城市交通受阻原因交通流动性受阻源于科技文明及生产进步与相对落后的配置规划策略之间的矛盾。

这不是厦门这一座城市的独有问题,而是全国普适性问题,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大发展浪潮中,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

当然,照搬模式可为国家高速发展提供高效率,促进城市基建高速发展和经济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理性观察和判断思考,忽略了我国自身的国情特色,即超高密度城市人口分布的特征。

例如,当前国内城市较为常见的交通通勤方式———汽车运输,便存有对于西方交通模式的认识疏漏,我们把这种疏漏称之为单位时间内流动个体的人均交通空间体积差异性。

当今世界所趋同的汽车体积模数,实质包含了西方人口尺度的舒适度内涵和人口稠密度特征的双层内涵。

标准5座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在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单位个体交通所享受的路权空间是极高的,做一个直观简单的计算对比:例如人口密度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的巴黎,常见的双向8车道设计,都时常存在拥堵问题;因此,人口密度为6000人每平方公里的深圳,假如设置了双向24车道的道路也同样无法避免拥堵,况且,现今24车道的交通道路也并不存在。

所以,如果继续模仿西方上世纪中期的交通模式标准来推广我们国家的城市交通模式,那么我国城市未来必将更加拥堵。

我们在分析交通拥堵问题时,大多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个体交通空间体积”概念分解为:①需要通过的个体数;②单位时间的通过容易程度;③通过方式系数;④个体所占的单位空间大小体积;⑤整体协调配合程度这5大影响因素。

越多的需要通过个体,越高的单位时间通过难度,越少的通过方式,越大的单位体积和越低的整体协调配合度,都会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畅通度下降,产生极大的阻碍。

这些都是城市交通受阻的本质原因,亦是厦门拥堵的本质原因。

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在交通拥堵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学者或决策者都曾从某个或某几个方法及其延伸的层面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运输这个棘手的问题;通过数学系统性的模拟等方式,来阐述和探讨表达交通时空配置的最优解。

厦门市建设“公交都市”的基础优势及对策建议

厦门市建设“公交都市”的基础优势及对策建议

天生 的学习能力 ,什么事情都新 鲜 ,什么事情 都想
试 一试 ,但人又具有惰性 ,在没有压力 的环境 下人 的惰性渐 长 ,进取性逐 步淡化 ,在紧张 的工作 和快 节 奏的生活面前 ,要帮 助党员 克服人 的惰性 ,合理
定位 ,恪守职业道德 ,做 到思想觉悟 比群众高 ,政
治信念 比群众强 ,业务技术能力 比群众好 。
单 、驾驶员工作 时长考勤 、统计分析 和车辆 E检刷 t 卡管理 、停 车场规范停车管理 以及 自动报站 、车速
控制 、超速 预警 、斑马线 前减 速提 醒 、滞站 预警 、 事务通 知等 。智能 化系统 启用后 ,公 交运 营业务 、 车辆技术 、行 车安全管理得到全 面强化 ,取 消了手 工路单、启用电子路单 。 ()基础配套 :全市共建成投入使用 3 个公交 4 8 枢纽站及首末站 ,公交专用道里程 5 . 公里 ( 32 均为 B T高架桥 ) R 。此外 ,公交集 团 自建多个 加油 加气 站 ,依托 专业 平台建立汽配招投标 网络 ,完善 基础
3条 、B T 接线 1 条 、中巴线路 5条 ,公交线 网 R 链 1
2 1 年 1 月交通运输部发文通知 ,在 “ 01 1 十二五”期
间组织 开展 国家 “ 公交都市 ”示范建设工 程 ,计划
在 2 1 年底前全部启动 3 个城市 的试点工作。 03 0
“ 公交都市”是坚持政府 主导 、调动各方面积极
巴车经营公 交线路 ,2 1 0 0年通过 “ :”置换 出租车 11 等方式 ,线路 由公交集 团接 替 ,更 新大型公交 车辆
延续 经营:连续实施公交票制改革 ,2 1 年全市公 0 1
设施 、提 高保 障能力 、降低运 营成本 。厦 门公 交集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丁明厦门都市交通进展形势分析1、机动车总量不大,但增长迅速至2007年末,厦门市机动车总量达到了51.4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9%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7.8%,较2004年翻了4万辆。

由于汽车集中于厦门岛内中图1厦门市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形图2007年厦门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见图2),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7%,进入机动化的膨胀普及时期,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增大直截了当导致交通拥挤,厦门市以后道路交通情形堪忧。

图2 厦门市汽车拥有率与经济进展关系图2、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跟不上机动车进展的要求近几年,厦门交通投资大幅增加,交通建设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增加至2006年的9% (见图3)。

道路的各项指标大幅提升,截至2006年底,厦门本岛的道路长度575.7km,按现状建成区面积(扣除山6 km / km2,按本岛用地面积计4.3 km / k m2,按现状建成区面积运算道路面积率约15%,图3厦门市交通建设投资情形厦门整体道路网指标反映出路网结构性缺陷,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哑铃”型,而非规范标准的“金字塔”型(见图4),且道路分布不平均,路网密度高的地区要紧集中分布在厦禾路以南的旧城区、筼筜区和湖里片区,本岛东部路网密度仍相对较低。

图4厦门路网等级结构与国标比较按现状车辆增长速度,3年汽车总量翻一番。

显而易见厦门的道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增长一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更为频繁,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高峰期交通运行不畅,恶化趋势明显车辆增长导致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要紧干道交通量近五年增长了4 0%,高峰小时平均流量达到了3200pcu/h,平均饱和度接近0.7,显现拥堵及超长排队现象。

要紧路段的交通压力较大,晚高峰平均车速下降至23 k m/h。

道路整体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瓶颈的制约,有半数交叉口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交通形势十分严肃。

浅析厦门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与治理方式

浅析厦门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与治理方式

浅析厦门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与治理方式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道路交通环境被城市要求提升,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之一就是优良的道路交通,交通像一颗大树的主干,串联着市民生活与社会生产等各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采取合理并有针对性的对策, 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现阶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以交通拥堵的基本防治理论基础为研究依据,使用实地调研、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与网络化治理理论,对厦门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研究。

厦门市作为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对像这样的现代型、居住型城市而言极其重要,但厦门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

近年来,厦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交通形势变化迅速,全市机动车驾驶人保有量、机动车保有量及道路里程也不断增加,引起厦门市道路交通压力上升,出现了交通通行效率低、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影响市民出行的舒适感。

在人、车、路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厦门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才能有效解决厦门当前面临的一系列交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市民出行营造安全、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一、厦门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一)厦门市交通供求不平衡是其根本原因与国内外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问题因此,进行城市交通拥挤治理要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步提高的城市机动化水平,城市居民出行的频率增大,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迅猛增长,城市交通需求膨胀过快。

目前,厦门市的交通需求发展与厦门市交通总体的供应能力和水平不协调。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共产品,其供应的速度与水平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城市总体资源的限制,供应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法定性,供应速度与规模具有明显的渐变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问题描述
当前城市交通存在以下问题:
1.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流量大,道路容量有限,导致交通拥堵
的情况经常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2. 公共交通不便:公共交通线路不够密集,车辆不够多,导致
公共交通不便,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3.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排放大量污染物,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交通事故频发:由于交通拥堵、违规行驶等因素,交通事故
时有发生,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策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必要的:
1. 建设更多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扩大道路容量,改善交通拥堵
状况。

2.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车辆数量,
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质量。

3. 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

4. 强化交通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规行驶和交通事故的打
击力度,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5. 倡导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积极使用公
共交通和共享出行工具。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逐步改善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厦门市交通拥堵对策

厦门市交通拥堵对策

交通结构不合理
厦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相对较低,私 人汽车保有量较高,加剧了道路拥堵 。
停车难问题突出
停车难问题在厦门市较为突出,停车 位紧张,乱停车现象普遍。
下一步工作建议
优化交通结构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 高公共交通分担率,鼓励市 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推广智能化管理
引入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拥 堵现象。
鼓励使用共享汽车
通过共享汽车的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减少私 家车的数量,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少车辆闲 置现象,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厦门市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 高峰时段,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经常出
现拥堵。
缺乏智能化管理
交通信号灯等交通管理设施智能化程 度较低,无法有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主干道和部分区域道路的交通拥堵现象较为突出, 给市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拥堵原因分析
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加剧了道路拥堵的 压力。
道路容量不足:厦门市道路网络相对较老,部分 路段存在狭窄、路口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通 行能力低下。
厦门大学交通学院, 《厦门市交 通规划方案》, 2019年。
厦门市统计局, 《厦门市人口与 车辆统计年鉴》, 2020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市中心区域,积极推广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市 民远离机动车,减少交通拥堵的产生。
推广共享出行模式
发展共享单车
通过推广共享单车,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 数量,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均 内中产总值 ( 夔虻)
囱 度 希癌晕拥看蕈与壅济爱晨 要亲自 2 道路 供 给水平 较 好 , 跟 不上机 动 车 发展 的 、 但
要 求
路供 给与 交通 需求 的矛盾 会 更加 突出 3 高峰 期交通 运 行不畅 . 化趋 势 明显 、 恶 车辆 增 长导 致道 路 交通 量急 剧增 加 . 主要 干道
交通 量近 五年 增长 了 4 %. 峰 小时平 均 流量 达 到 0 高 了 3 0p u h 平 均 饱和 度 接 近 07 出现 拥堵 及 超 2 0c/ , .,
近 几 年 , 门 交通 投 资大 幅 增加 . 通 建 设投 厦 交
资 占全 市 G DP的比重 由 2 0 0 1年 的 3 增 加 至 2 0 % 06
按 现 状 车 辆 增 长 速 度 , 汽车 总量 翻 一 番 3年
显而 易见 厦 门 的道 路 不可 能在 几年 之 内增 长一倍 .
4 10 1 0 a0 0 0 5 * 0 00 10 00 80 00
高速 的经 济增 长促 使人 、 、 的流 通更 为频 繁 . 车 物 道
的 关 口 .0 5年 厦 门岛 内 停车 总 量 8万 个 泊位 . 20 较
不 同的城 市 发 展成 本 、 同 的城 市环 境 质 量 不 不同 的城 市运 行效 率

纵 观世 界各 国大 城 市交 通 的发 展历 史

大至
归 纳 成 一种发 展 模式

20 0 2年 增 长 1 . ( 表 1, 本 能 适 应 岛 内汽 车 3倍 见 )基
维普资讯
城 市 建 设
厦同翰
凰 曰 臼厨鳕凰取
丁 明
厦 门城 市 交通 发 展 形 势 分 析

厦门市中心城区交通改善实践

厦门市中心城区交通改善实践

2009. Through reviewing the three large traffic improvement
projects in the Xiamen central distri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flow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张升:厦门市中心城区交通改善实践
年开始对中心城区进行交通改善,至 2009 年针对 不同的交通特征相应开展了 3 次大规模的交通改 善工作,历次改善都是通过专业交通研究机构编 制交通改善规划,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由 政府相关部门实施。采取的改善对策由于初期符 合城市交通流的阶段特征,效果十分明显,但随 着城市规模及交通流的变化,对城市交通基础设 施及交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原有的一些改善措 施不能适应新的交通变化,必须采取新的交通改 善对策。
2 历次交通改善对策分析
2.1 第一次交通改善(1994—1999 年)
2.1.1 交通特征及问题 1995 年厦门岛建成区面积 55 km2,总体交通
量不大,中心城区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全部小于 6 000 pcu,且仅有莲坂、文灶两个交叉口流量超
23
过 5 000 pcu。除了旧城区因道路狭窄、局部道路 交通拥挤外,大部分城市干路通行能力明显富 余,厦门岛主要道路高峰小时路段平均饱和度为 0.59[1]。出行方式中人力采取交通管制 措施,主干路车辆行驶速度较低,整体交通秩序差。 2.1.2 改善对策
stage over the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improvements in trav-
el mode optimization, road construction, and traffic manage-

027-厦门市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

027-厦门市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

厦门市交通枢纽发展策略研究孟永平【摘要】交通枢纽是支撑城市交通网络的基础,功能完善、级配合理、分布有序的交通枢纽系统是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必不可少的支柱,是锚固多种交通方式的基础。

在分析厦门市交通枢纽存在的问题症结的基础上,从构筑都市区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客运主枢纽分级及整合、停车换乘枢纽布局、交通枢纽引导城市发展及物流中心布局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厦门市交通枢纽发展策略,为其它大城市构筑交通枢纽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交通枢纽;都市区级、停车换乘;物流中心1 引言城市交通是一张巨大的网络。

交通枢纽,即网络的重要交织点,是支撑网络的基础。

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客货运输枢纽是大城市交通的支柱。

多种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相互衔接共构而成的交通枢纽系统具有独立运行的特征,对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支柱性重大作用。

功能完善、级配合理、分布有序的交通枢纽系统是大城市综合交通必不可少的支柱。

2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概况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主要包括厦门岛(含思明区和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及翔安区。

其中,厦门岛建设较为成熟,基础设施完善,岛外集美区相对完善,其他区尚处在开发建设阶段。

截至2012年末,厦门市户籍人口190.92万人,常住人口367万人,超过50%居住在厦门岛。

至2012年底,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92万辆,其中小汽车总量已经达到40万,其大部分集中于厦门岛,近十年来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年增长率大于30%。

主要政府职能部门和高端服务产业也基本聚集岛内,然而岛内道路资源有限,大量的小汽车分布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上,导致厦门岛交通拥挤日益严重。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小型客车(辆)30426430335799578709106776143554177111221236282204354937440660增长率(%)30.06 41.43 34.77 35.72 35.66 34.44 23.38 24.91 27.56 25.77 24.15 051015202530354045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500000小型客车保有量(辆)图1 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现状图 图2 近十年厦门市小汽车增长情况根据厦门市远景发展研究,城市人口规模将突破800万,且增加主要在翔安方向。

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近期发展对策研究

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近期发展对策研究

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近期发展对策研究
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近期发展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本文提出厦门市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以期对于保持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作者:张升作者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4 刊名:武汉工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3(3) 分类号:F503 U121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丁明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分析1、机动车总量不大,但增长迅速至2007年末,厦门市机动车总量达到了51.4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9%。

其中,汽车总数为22.5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7.8%,较2004年翻了一番(见图1),2007年仅私人购车就约4万辆。

由于汽车集中于厦门岛内中心城区,造成道路的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图1厦门市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图2007年厦门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见图2),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7%,进入机动化的膨胀普及阶段,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增大直接导致交通拥挤,厦门市未来道路交通情况堪忧。

图2 厦门市汽车拥有率与经济发展关系图2、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近几年,厦门交通投资大幅增加,交通建设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增加至2006年的9% (见图3)。

道路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截至2006年底,厦门本岛的道路长度575.7km,按现状建成区面积(扣除山体、水体)计道路网密度超过6 km / km2,按本岛用地面积计4.3 km / km2。

道路面积1254.3万m2,按现状建成区面积计算道路面积率约15%,道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图3厦门市交通建设投资情况厦门整体道路网指标反映出路网结构性缺陷,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哑铃”型,而非规范标准的“金字塔”型(见图4),且道路分布不均匀,路网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厦禾路以南的旧城区、筼筜区和湖里片区,本岛东部路网密度仍相对较低。

图4厦门路网等级结构与国标比较按现状车辆增长速度,3年汽车总量翻一番。

显而易见厦门的道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增长一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更为频繁,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高峰期交通运行不畅,恶化趋势明显车辆增长导致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主要干道交通量近五年增长了40%,高峰小时平均流量达到了3200pcu/h,平均饱和度接近0.7,出现拥堵及超长排队现象。

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项⽬背景2002年厦门市政府实施“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并于2003年展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从配合城市发展战略的转移,建⽴与城市布局协调交通运输系统,⽀持与反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展开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范围与年限以“海湾型”城市规划范围为核⼼,并根据城市交通的系统特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在基础范围上进⾏适当扩展⾄市域范围和闽东南城市联盟影响区。

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上淡化年限,更加注重海湾型城市扩展的⽬标状态。

在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扩展状态下,以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年限⽬标为切⼊点,着眼于“海湾型”城市的远景⽬标状态的实现。

三、规划⽬标厦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主要从两个⽬标层次展开:即:⽬标⼀——实现厦门“海湾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长远⽬标;⽬标⼆——协调2003-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标。

总⽬标确定为:“以建⽴“海湾型”城市的战略⽬标为指导,协调(2003-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系统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与需求,制定厦门“海湾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逐步建⽴与城市布局结构和⼟地利⽤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标的实现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效、便捷、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

四、主要规划内容1、现状交通分析与评价对⽐分析厦门城市交通现状,整体道路交通状况呈现着较为良好的设施⽔平和运⾏状态,道路交通供需⽭盾并不⼗分突出。

但随着海湾型城市的扩展,各种交通⽭盾将逐渐突出,主要表现为:a)跨海通道的交通压⼒持续增加;b)公共交通运输⾯临系统整合与升级;c)岛外道路交通设施的不平衡⽭盾更加突出;d)机动车将持续快速增长,岛内交通状况恶化;e)对外交通系统格局发⽣重⼤变化。

2、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特征依据规划300万⼈⼝城市规模和“⼀主四辅”的海湾型城市布局结构,城市机动化⽔平将达到150-200辆/千⼈,城市交通的出⾏总量、出⾏空间分布将发⽣根本性改变,并在海湾型城市扩展中呈现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厦门交通安全

厦门交通安全

厦门交通安全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风景秀丽、人口密集的城市。

作为一个繁忙的交通枢纽,厦门的交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厦门交通安全的现状和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厦门交通安全现状厦门市的交通系统相对完善,拥有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多种交通设施。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车辆密集以及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 交通事故频发:由于过度拥堵的道路和驾驶员驾驶行为不规范,厦门市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 交通违法现象普遍:乱穿红灯、闯禁行线、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现象在厦门市司空见惯,这不仅威胁到行人的安全,也给其他车辆的驾驶人和乘客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3.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一些地方的交通信号灯、标线、交通标志等设施维护不到位,给驾驶员和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二、厦门交通安全措施为了改善厦门的交通安全现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保障行人和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1. 加大交通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使广大市民和驾驶员了解交通法规、守则和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素质。

2. 加强交通执法力度:相关部门依法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闯红灯、酒驾、超速等违法行为,提高交通违法成本,以倒逼驾驶员规范驾驶行为。

3.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修缮和完善交通信号灯、标线、交通标志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增加交通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交通流畅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4. 提高驾驶员素质:加强驾驶员培训和教育,普及新交规和交通安全常识,加强对驾驶员的道德教育,培养安全行车习惯和责任意识。

5. 加强交通管理和监控:利用先进的交通监控设备和技术手段,对道路交通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处理交通拥堵、事故等情况,确保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

三、未来展望虽然厦门市的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但随着相关措施的不断加强和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相信厦门的交通安全将会逐步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丁明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形势分析1、机动车总量不大,但增长迅速至2007年末,厦门市机动车总量达到了51.4万辆,较上一年增长18.9%。

其中,汽车总数为22.5万辆,较上一年增长27.8%,较2004年翻了一番(见图1),2007年仅私人购车就约4万辆。

由于汽车集中于厦门岛内中心城区,造成道路的交通压力逐渐加大,交通拥堵现象时常发生。

图1厦门市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图2007年厦门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见图2),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7%,进入机动化的膨胀普及阶段,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增大直接导致交通拥挤,厦门市未来道路交通情况堪忧。

图2 厦门市汽车拥有率与经济发展关系图2、道路供给水平较好,但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近几年,厦门交通投资大幅增加,交通建设投资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增加至2006年的9% (见图3)。

道路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截至2006年底,厦门本岛的道路长度575.7km,按现状建成区面积(扣除山体、水体)计道路网密度超过6 km / km2,按本岛用地面积计4.3 km / km2。

道路面积1254.3万m2,按现状建成区面积计算道路面积率约15%,道路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图3厦门市交通建设投资情况厦门整体道路网指标反映出路网结构性缺陷,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哑铃”型,而非规范标准的“金字塔”型(见图4),且道路分布不均匀,路网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厦禾路以南的旧城区、筼筜区和湖里片区,本岛东部路网密度仍相对较低。

图4厦门路网等级结构与国标比较按现状车辆增长速度,3年汽车总量翻一番。

显而易见厦门的道路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增长一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人、车、物的流通更为频繁,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3、高峰期交通运行不畅,恶化趋势明显车辆增长导致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主要干道交通量近五年增长了40%,高峰小时平均流量达到了3200pcu/h,平均饱和度接近0.7,出现拥堵及超长排队现象。

主要路段的交通压力较大,晚高峰平均车速下降至23 km/h。

道路整体通行能力受交叉口瓶颈的制约,有半数交叉口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交通形势十分严峻。

4、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加剧交通拥挤局部地区开发强度过大,造成交通流过于集中,特别是火车站、莲坂、江头次中心开发强度大,造成该地区成为厦门市交通最拥挤的地区。

同时,根据最近土地招拍挂情况,新增地块的开发强度呈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05与2006两年出让的居住(含商住)地块平均容积率更是高达2.43。

未来的土地高强度开发将激发交通需求,进一步增添交通压力。

5、公共停车场缺乏,停车管理存在较大问题表1 厦门岛停车设施统计表停车场类型2002年泊位数2005年泊位数增长(%)社会公共停车场路外10031 10750 4.39 路内20654093 98.21配建停车场22122 65196 195.71 合计34218 80039 133.91 近年来,由于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严把停车配建的关口,2005年厦门岛内停车总量8万个泊位,较2002年增长1.3倍(见表1),基本能适应岛内汽车水平。

但增加的主要为建筑物配建停车位,独立投资、建设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基本没有增加。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停车管理和收费等问题,导致路外公共停车场的经济效益极差,投资回收速度慢,停车产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停车管理法规不尽健全,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收费不合理,导致许多地下停车库闲置,而大量机动车停车侵占人行道及有限的道路资源,乱停乱放影响动态交通。

6、公共交通基础较好,但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厦门公交发展基础较好,公交客运结构从1995年的16.9%提高到2003年的27.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城市40%-80%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公交发展已经滞后,公交仅依靠常规地面公共汽车为主,受到交通拥挤的严重影响,高峰期运行速度下降至16km/h。

同时存在着线网结构不合理、出入岛线路运输效率低下、主要走廊线路过于集中、服务层次单一、公交设施不足等诸多不协调的矛盾。

公交的发展环境受到严重制约,提升速度放缓(见图5)。

图5厦门历年公交发展情况图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处于战略选择的重要关口当前厦门正处在城市快速扩张和机动车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交通发展正处在战略选择的重要关口。

不同的交通发展模式将导致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的城市发展成本、不同的城市环境质量和不同的城市运行效率。

纵观世界各国大城市交通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归纳成二种发展模式:一是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模式,与之相应的是建设大量快速路、立交桥和停车场。

以美国的洛杉矶为代表,其人均汽车拥有率,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停车位均为全球之冠。

二是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与之相应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快速、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骨干运输系统和换乘枢纽建设。

其代表是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巴黎,解决上下班交通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居民出行利用公交的比例超过70%,私人汽车主要在旅游、探亲、访友时使用。

新加坡、巴西的库里蒂巴和中国的香港也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城市。

相关城市交通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相关城市交通指标比较从以下三个角度比较这两种交通发展模式:1、从资源利用角度走小汽车发展模式,要求大量建设道路工程和停车设施,占用巨大的土地资源,美国洛杉矶市超过1/3的土地用于道路建设,交通状况仍不断恶化。

而人均拥有道路长度不到1m的香港和新加坡,依托强大的公交服务,却保持着交通的高效运转。

对于我国尤其是厦门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来说,必须走公交发展道路。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将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权威人士认为,如果中国效仿美国的交通发展模式,每天消耗石油将高达8000万桶,与2006年全球石油日产量8530万桶相当,在全球能源严重紧缺的状况下,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欧美国家目前已经反思和检讨,转变思维,重新构建公共交通优先系统。

2、从城市发展角度走小汽车发展模式,会直接导致城市以汽车为中心,分散化的发展。

而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以人为中心,将会引导城市沿交通走廊按组团式、集约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走小汽车发展模式,需大量建设快速道路、高架桥和大型立交,导致城市隔离、沿线土地利用效益和价值降低。

走公交发展模式有利于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土地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引导城市轴向组团式发展和支持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厦门城市布局为组团式结构,必须依托强大的公交系统。

3、从社会环境效益角度走小汽车发展模式,将带来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空气污染、噪声干扰等一系列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问题。

走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容量大,单位尾气污染和能耗低,是绿色的交通方式,同时公交出行成本低,可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出行,能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性,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

对于厦门这座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更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厦门城市交通发展对策建议对厦门的交通发展建议,总体来讲为“坚持一个战略,建设两大系统,实施三项政策”。

1、坚持一个战略在面临机动化加速发展趋势下,公共交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必须尽早明确和长期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研究表明,一旦城市交通模式形成以后是很难逆转的,目前美国政府通过多项政策、投入巨大资金来扶持公交,但收效甚微。

厦门的资源、环境、城市形态结构、发展目标和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要求我们尽早明确和长期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中,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十分重要。

国际经验表明:一方面,公交优先只有成为政府长期坚持的政策理念和切实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香港的交通政策坚持近半个世纪;另一方面,政府能否坚持并最终实现公交优先,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而且将对城市整体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未来城市布局演化、城市活力与效率、城市特色保护及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巴西库里蒂巴因快速公交而举世闻名。

2、建设两个系统建设两个系统,就是加快建设城市骨干客运系统和城市交通枢纽系统。

①加快建设骨干客运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是厦门海湾型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目标,逐步建立起以骨干客运系统为主体,功能层次分明、线网布局合理、换乘衔接方便、多方式协调利用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措施。

厦门城市骨干客运系统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公交系统组成。

轨道交通的建设着重于在市中心区形成集散量大的客运枢纽站,在城市郊区形成若干客运量较大的放射走廊,与城市发展方向吻合。

而快速公交系统(BRT)既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也是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快速公交有利于高品质城市骨干客运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尽快提升厦门市的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骨干客运系统与城市发展轴有机结合:一方面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发展形成TOD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沿线用地的有效开发也为公交系统提供大量的客流,形成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②加快建设交通枢纽系统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不同交通线路之间相互衔接,构成了交通枢纽系统,它对促成综合交通体系具有支柱性的作用。

交通枢纽是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性设施,是运输网络布局和客运系统组织的控制“节点”,是人、车、物、信息流的会聚中心,也是土地集中开发、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的重要地区。

组织方便快捷的换乘枢纽系统,不仅能引导与整合运输网络系统,发挥公共交通运输综合效益,支持不同地区发展功能和出行需求的客流集散。

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停车换乘枢纽(P+R)系统,与骨干交通系统相结合,是平衡机动化快速发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有效措施。

因此必须提早开展交通枢纽系统规划,预留设施用地,推进枢纽建设,并充分利用枢纽的交通可达性条件优化周边城市土地利用。

3、实施三项政策实施三项政策就是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区域差别化交通发展政策。

①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在面临机动化的加速发展趋势下,公共交通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更加迫切,必须从目前开始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主要包括:●确定厦门海湾型城市未来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系统的骨干运输作用,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工作,尽快启动轨道交通首期线路建设。

●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积极建设公交专用道,在交通管理中给予优先通行权,整体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着手制定路权、补贴、道路规划与建设、需求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以体现出公共交通在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形成公共交通优势发展的机制环境。

②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仅靠增加道路供应不能长远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对交通需求的引导,以经济杠杆调节交通需求,引导小汽车使用者转向使用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策略制定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一体化”规划策略,未来厦门市海湾型城市结构塑造中,应逐步弱化本岛强中心的功能结构,适时向岛外地区转移城市功能,通过岛外城市功能中心地位的升级,减少城市生活对本岛的依赖,从而降低跨海关键通道的压力,形成与交通供应系统协调的功能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