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圆柱和圆锥(2)-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32f04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2.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二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黑板,粉笔。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一些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我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并讲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我告诉学生,圆柱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直的;而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也是圆形,侧面是曲的。
我还讲解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 练习:我给学生发放了一些纸张和彩笔,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换作品,并指出对方作品中的错误。
4. 应用: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和一个圆锥形的水桶,哪个能够装更多的水?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圆柱: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直的体积计算公式:V = πr²h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的体积计算公式:V = 1/3πr²h七、作业设计(1)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 应用题: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和一个圆锥形的水桶,哪个能够装更多的水?请给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52e1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b.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本节课将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包括它们的底面、高、体积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圆柱和圆锥。
学生还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圆柱和圆锥。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品,如圆柱形的铅笔、圆锥形的冰淇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
2. 讲解:然后我通过PPT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片,详细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
我会用黑板和粉笔辅助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高等关键要素。
3. 实践:在讲解完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后,我会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我会用PPT展示例题,并逐步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柱:底面:圆形高: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体积:底面积× 高圆锥:底面:圆形高: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体积:底面积× 高× 1/3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请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填空完成下列句子:圆柱的底面是____形,圆锥的底面是____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a9e58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8.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da7a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8.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优秀教案,主要围绕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性质以及应用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为后续的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打下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区别。
2.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图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数学中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底面、侧面、高等特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如: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圆柱还是圆锥?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43634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8.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高的意义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柱和圆锥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话筒、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1)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1)让学生用剪刀、胶水等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
(2)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1)让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圆柱和圆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圆柱和圆锥](https://img.taocdn.com/s3/m/e37025dcaa00b52acfc7cade.png)
备课模式:原创网络下载修改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8课时第1 课时总第4 课时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圆锥形的实物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圆柱和圆锥。
二、交流共享(一)认识圆柱1.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结合实例和平面图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 探究圆柱的侧面和底面。
分组活动,互相交流。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点?上下底呢?想一想: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 探究圆柱的高。
出示高度不同的两个圆柱。
(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
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学生思考回答:高有无数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全套教案(江苏)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全套教案(江苏)](https://img.taocdn.com/s3/m/a42872790740be1e650e9aa0.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全套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1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圆柱和圆锥|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圆柱和圆锥|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7a96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a.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圆柱和圆锥|苏教版教案:认识圆柱和圆锥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认识圆柱和圆锥。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进行学习;二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以及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包括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随堂练习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易拉罐、铅锤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
2. 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接着,我会通过教具和图片,向学生们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
3. 实例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5. 板书设计:我会将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以及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板书,以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回顾。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纸卷一个圆柱,并用彩笔在圆柱上画上喜欢的图案。
2. 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1. 圆柱上的图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
2. 家里或学校里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易拉罐、铅锤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体积计算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在课后,我将会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ed80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d.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圆柱的定义和特征2.理解圆锥的定义和特征3.认识圆锥、棱锥、圆柱、棱柱的异同4.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重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棱锥、圆柱、棱柱的异同•计算圆锥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2.粉笔、黑板、草稿纸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图片或简单的情境,引导学生对零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在这个基础上出发开始本单元的学习。
第二步: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图片、单词、语言进行本单元知识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能够名称,了解系统。
第三步: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角度,讲解圆柱的定义、面积和体积等相关知识。
第四步:讲解圆锥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角度,讲解圆锥的定义、面积和体积等相关知识。
第五步:学习圆锥和圆柱的异同点通过图表、文字和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对圆锥和圆柱进行正确的区分和划分。
第六步: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角度,让学生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第七步:练习与应用通过出题、讨论、板书等多种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题目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八步:小结通过回顾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全面的理解,加深对本节课的知识的记忆与消化。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手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
学习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板书、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圆柱、圆锥的定义、特征、异同以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练习和应用。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强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5bc83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1.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圆柱和圆锥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会,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连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那个问题,你预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确实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如何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摸索: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能够多坐2人,22=1(条),因此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依照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摸索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依照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方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成?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8bc5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9.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
2.引导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识别。
2.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练习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如底面形状、侧面形状等。
同时,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公式的含义。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教案和计划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教案和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932402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1.png)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集体备课教案和计划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立体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测量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高、体积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第](https://img.taocdn.com/s3/m/69b54f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3.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第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学生可能对它们的特点和体积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能够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例和图片。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圆柱形的铅笔、圆锥形的漏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叫做什么几何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性质。
(教案)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0bb1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c.png)
(教案)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如底面、高、侧面、母线等。
2.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加深对母线和侧面的概念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彩色粉笔、三维图形模型。
学生:教科书、笔、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引入本堂课的内容:“小朋友们,上一次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学习三维图形,包括圆柱和圆锥。
”2、教师出示三维图形模型:“这是一个圆柱,这是一个圆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图形的特点吗?”3、帮助学生回忆上一学期学习的几何图形并与三维图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其形状、特点、表面积和体积做出简单的描述。
二、学习1、认识圆柱和圆锥(1)圆柱的定义:“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条直线与底面的圆周相交而成的图形。
”(2)圆锥的定义:“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条直线从底面一个点开始延伸,到锥顶时与底面圆心相交构成的图形。
”2、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1)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是平面图形。
(2)圆柱和圆锥的高度是垂直于底面的直线段。
(3)圆柱和圆锥的侧面是由直线和圆形组成的。
(4)圆锥有一个锥顶,圆柱没有。
(5)圆柱的侧面是平行于底面的;圆锥的侧面与底面不平行。
3、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1)圆柱的表面积公式:S=2πr²+2πrh解释:圆柱的表面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其中底面的面积为2πr²,侧面是一个矩形,长是侧面的高h,宽是底面周长2πr。
(2)圆锥的表面积公式:S=πr²+πr√(r²+h²)解释:圆锥的表面积由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其中底面的面积为πr²,侧面是一个扇形,面积为πr√(r²+h²),可将扇形展开成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最后将三角形的面积×2,再加上底面的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整个单元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整个单元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90b9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4.png)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整个单元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引入立体图形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点、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3.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3.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4.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饮料瓶、铅笔等物品,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
让学生观察、触摸实物,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72743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计算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学生还存在着对立体图形特征理解不深刻、计算方法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圆柱和圆锥。
2.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理解。
2.采用讲授法,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实物教具。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计算练习题。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4df4c05f0e7cd185253636.png)
二、圆柱和圆锥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重点:指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难点:圆柱侧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重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锥的体积》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四、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序号:2主备人:教学时间:3.7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教案新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教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d45f2758f5f61fb636661a.png)
一、刷。
能够给那个木桩刷油漆。可能会有几种情形:
(1)全刷。
(2)部份刷。
A.只刷一个底和侧面。(生活中有只求一个底和侧面的例子吗?)
B.只刷侧面。(举生活中的例子)
二、锯。
此刻需要把那个木桩锯开。可能会有几种情形:
(1)横锯。
依照学生的表述,进行课件演示,请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解决问题。
4、教师小结。
师:好了,同窗们,通过你们的梳理,咱们能够把这单元知识大致分成三个部份来经历,(课件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板书:特点 表面积 体积
师:这些知识在没有整理之前就像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点,经同窗们整理以后,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网,从而对这部份知识有了加倍深切的了解,同窗们归纳整理的水平很高,掌声鼓舞一下自己吧。
活动2【教学】回忆梳理、形成网络
一、师:同窗们在课前已经对这部份知识进行了梳理,下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比一比看谁整理的既清楚又全面。
二、学生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师:好了,谁情愿把自己整理的功效与大伙儿分享一下,其他同窗要认真听他介绍,若是有方式能够在她回答完后举手做补充。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汇报,其余生补充。
2 圆柱和圆锥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把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点,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归纳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除锯、削、刷咱们还能够对圆木如何加工呢?
课件出示木桶,侧面和底面的厚度均为1厘米,求木桶的容积和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24页“回顾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整理,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形成知识网络;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空间观念,体会转化的思想。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刀直入,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
二、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1.小组讨论: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怎么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应用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小组进行回顾梳理。
2.反馈交流,学生分小组把整理的知识用展示仪进行展示。
3.师生交流,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整理成表格。
板书有关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
三、内化理解,拓展应用
1、请说出下列各题与圆柱的哪些知识有关。
做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铁皮。
大厅里圆形柱子的占地面积。
圆柱形水池可蓄多少吨水。
一根圆柱形的木料重多少千克。
压路机前轮滚过的面积。
做4个圆柱体需要多少硬纸。
给圆柱形池塘抹水泥。
2、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40厘米。
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圆柱圆锥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如图,想想办法,你能否求它的体积?( 单位:厘米)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对哪位同学的表现感到满意?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