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优课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制荟萃
27
灭点 视平线
定点
精制荟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5)消失点(灭点、余点):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 体,在透视中延伸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变线:与画面成角的线为变线,均消失,与画面呈不 同角度的线各有自己的灭点。 (7)原线:透视图中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线都为原线,只有 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
精制荟萃
14
视平线
精制荟萃
17
3、画法:
(1)先画一条视平线
(2)在视平线定上两个灭点
(3)在两个灭点中间画出立方体的最前面的一条边
(4)在边上定出两个点,表示高度
(5)连接两个灭点
(6)在两条连线上定两个点,表示边的长度
(7)在点上垂直延长一条线,交叉底线
(8)然后把各个点连起来
灭点
灭点
视平线
定点1
定点2
精制荟萃
心点
视中线
视点
精制荟萃
15
成角透视(二点透视)
1、概念:当一个立方体斜放在我们面前,有两个 面与地面平行,它的上下两条边线就产生了透视变化, 其延长线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两个灭点。
灭点 视平线
灭点
精制荟萃
16
2、特点:
一是立方体的任何一个 面都失去原有的方形特征, 产生了透视缩形变化。
二是立方体的所有结构 线中,与地面垂直的纵线 条依然垂直,其余横线条 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汇集, 消失于两个灭点(至少看 见两个面,最多看见三个 面,九种形态)。
18
倾斜透视( 三点透视)
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横线条、纵线条均不与画 面平行,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一般 用于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仰视图 。三点透视很 难求,手绘很少有人去一点一点求。(了解)
精制荟萃
19
4、透视的感觉
(1)平行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 感觉。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 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
精制荟萃
20
(2)成角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成角透视画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 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 变形。
精制荟萃
21
5、总结
透视是制造空间感的主要手段。造型的准确很大 程度上是透视的准确,这节课主要要记住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等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认识和区分什么是 平行透视,什么是成角透视,并能绘制出平角透视 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形态图。
精制荟萃
4
精制荟萃
5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 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基 本的透视规律,才能准确的描 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 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 深感和距离感。
精制荟萃
6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精制荟萃
7
视平线
心点
视中线
视点
精制荟萃
8
透视的种类和画法
透视的种类: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3)倾斜透视(三点透视)
精制荟萃
9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1、概念:在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侧的六个 面中,只要有两个面与画面平行,同时有两个面 与地面平行,这样所形成的透视就叫“平行透 视”。
精制荟萃
10
(灭点)
视平线
变 线
原线
精制荟萃
11
2、特点: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 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它只有一个 消失点(九种形态)。
精制荟萃
12
3、画法: (1)先画一条视平线 (2)在视平线定上一个灭点 (3)在画面上任何位置上画一个方形 (4)把方形的四个角分别同灭点连接 (5)在四条连线上定一点 (6)延长这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交叉另外两条线 (7)然后把各个点连起来
精制荟萃
22
思考1:以下图片运用了哪种透视原理?
精制荟萃
23
精制荟萃
24
精制荟萃
25
思考2:辨别下列四幅透视图的正误
精制荟萃
26
作业
分别画出正六面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多种状态图。(用 8开素描纸正反两面画,可以用尺子)
作业要求: 1、画面要整洁(30分) 2、认真观察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透视变化,理解透视原 理,符合透视规律(70分)
初识透视-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精制荟萃
1
精制荟萃
2
分析图片的造型特点并思精制考荟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3的?
透视是造型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们在 造型中正确观察、理解和表现物体形象的 科学法则之一。透视法则是一种在二维平 面上展现物体三维立体效果的绘图法则。
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宽 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近鲜艳 远浑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