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
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任务。
这包括人们的健康、教育、住房、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和保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通过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调节,可以消除社会不公和不平,达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3.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才流动,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特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方面。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国家政策不能覆盖到的特定人群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主要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和文化水平等提供的福利。
医疗保障旨在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在于其体系较为完整,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
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角度来看,这些体系均已形成。
同时,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也日益提升。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努力推行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机制。
三、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公平正义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下,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加平等和公平的保障。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杜绝赤裸裸的贫困现象,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和支持。
小论以制度创新求解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
小论以制度创新求解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它体现着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公平。
而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安全和尊严的社会,是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制度创新有助于矫正社会不公。
社会不公现象是制约社会发展和和谐建设的重要障碍。
制度创新能够有效矫正社会不公,通过完善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消除教育不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福利的均等化,解决贫困问题等。
制度创新能够使社会公正成为现实,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
其次,制度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社会公正不仅包括公平分配,还包括公平竞争和公正法律。
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建立起一个公平、透明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同时,制度创新还可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只有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才能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条件。
此外,制度创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而这些创新和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确保有效实施。
制度创新能够激发社会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比如,通过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就能够保护创新成果,鼓励创新活动,推动科技进步;通过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促进市场流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文化机制,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
制度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通过制度创新,社会能够矫正不公,保障公正,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通过立法、政策等方式加以保障。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探讨如何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教育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降低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完善教育补贴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建立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至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通过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加大高校招生比例等方式,使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医疗制度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医疗服务的差距,进而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保体系,增加医保覆盖范围,降低医疗费用负担,以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
再次,就业市场的公平正义也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
人才竞争激烈,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更加迫切。
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严禁用人单位实施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同时,建立公平的就业机会分配制度,保障每个人公平的就业机会。
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尽快重新融入社会。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社会不平等、保障最基本权益的必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此外,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经济困难。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而加强制度建设正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加强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
首先,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保障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关键。
要建立一个公正的法律制度,就需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制度建设不仅要关注法律的制定,还要关注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从而保证公正和公平的实现。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困难的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因此需要制度的保障。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建立一套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机制,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利益。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现状我国制度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最近的反腐败斗争为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反腐败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了从预防腐败到打击腐败的整个过程,有效地保证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在具体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
比如有些地方法院对不同的案件进行了不同的判决,法律执行的公正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建立了一些福利保障制度,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备、资金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5篇)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5篇)第一篇: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一、公平的定义及标准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道德品质。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正义则是公正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
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公平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范畴内对其做出的定义各不相同。
定义它本身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因此在社会保障范围内,我们从经济角度来定义公平。
经济学上的公平指的是每个参与的经济主体在整个经济环境中均有相同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的成功。
人们并不因各自的出身,家庭背景等差异而致使在同样努力的条件下获得的成功各不相同。
公平的标准,即是判断公平与否的尺度。
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于公平,人们可以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亦能从客观上进行判断。
对于主观上的判断,可以归结于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为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是公平的,而其他人则会认为是不公平的。
而客观的判断一个事实是否公平,则摒弃了个人的价值观,而是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来进行取舍。
二、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的涵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内容和操作及其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就其理念而言,公平意味着人人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这也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就其内容而言,公平意味着在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明细条款中,尽可能地体现其公平的理念,用法律形式使个体人的社会保障权利固定化,并对国家、社会、个体的义务做出公平规定;就其实际操作而言,公平意味着切实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得的保障;就其操作结果而言,公平则意味着实现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了维护。
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平衡
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平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体系被认为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福利和服务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如何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平衡,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救济等福利,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保障。
这种保障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公平。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资源有限,如何分配资源成为了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给财政带来压力。
为了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确保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收入来增加社会保障资源。
这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收来实现。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社会保障,共同分担责任。
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注重公平正义的实现。
社会保障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调整,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例如,对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可以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服务。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还应注重公平的过程,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
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和参与机制,可以确保社会保障资源的公平分配。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平衡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
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提高社会保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
个人也应该主动了解并参与社会保障,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基本规范和运行机制,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健全的制度,可以确保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揭示并解决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首先,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可以通过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
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指的是将财富、机会等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只有少数人享有。
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应该能够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取资源,并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来分配资源。
比如,税收制度可以通过征收高收入者更高的税率,来实现对财富的再分配,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阶层。
其次,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还可以通过保护和推动人权来实现。
人权是指每个人天生就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平等权等。
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应该能够确保人们的人权得到尊重和保护,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制止和纠正侵犯人权的行为。
例如,法律制度应该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平等待遇,并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机构提供的保障措施,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来确保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应该能够保障每个人在遭遇意外、贫困等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援助。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的整体公平正义水平。
最后,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建立有效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的机制。
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应该能够确保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公正执行,保护人们的利益和权益不受侵犯。
通过建立有效的法治体系,可以制止和纠正社会中的不公正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它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关键。
优秀作文 坚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正
优秀作文坚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正在当今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
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法律领域,维护社会公正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公平正义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措施,以确保我们能够坚持并促进社会公正。
首先,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互动的基础,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力量和动力。
在政治上,公平正义代表了每个人在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地位,确保政府的公正与透明。
在经济领域,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和谐。
而在法律中,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审判,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为了维护社会公正,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实施。
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司法机构,才能保证社会公正的实现。
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并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受害者以及社会公正的维护者以公正的对待。
其次,教育在维护社会公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努力。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发展。
此外,媒体也承担着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
媒体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及时揭露社会不公与不正义的现象,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媒体的报道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他们面临的困境,为他们发声,引起公众的关注与共鸣。
最后,个人的努力和行为也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和行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都应该遵守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并关注社会不公和不正义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捐款、给予帮助等方式来支持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事业,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公平正义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注重教育、推动媒体的积极参与以及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坚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正,共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思考——促进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摘要: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涵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
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正义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利的措施和方法消除这些不公平正义的现象。
本文从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科学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村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正义,社会,公平,和谐,平等,制度,利益正文:公平和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
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够建设和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提了出来,它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一、社会公平的内涵社会公平不单是指经济公平,而是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我认为,从总体上说,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既有经济地位,又有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还有人格地位等。
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共5篇]
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共5篇]第一篇: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但当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落实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每年实际参保者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失业保险和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相对滞后,对于新出现并将在相当长期内有增无减的以结构性下岗失业为主的贫困群体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
第二,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这些在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普遍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全、合法权益屡被侵犯等不公平待遇,并享受不到城市人的权利,如落户、子女入学、就业、住房等。
第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均衡,群体事件多发,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通道和司法保障机制的无法实现,凭借势力和权力行事的情况经常发生。
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和市场职能缺陷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使得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高收入者少数而偏低收入者占绝大数的现象。
在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需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实现公平正义要靠发展。
发展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过去由于效率优先,但没有很好地兼顾公平,导致实际工作中虽然经济建设效率较高,但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造成局部性的社会不和谐。
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在我们的社会中,公平正义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
而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离不开一系列健全的制度保障。
首先,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和公正的司法程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
无论是富豪权贵还是普通百姓,一旦违法犯罪,都应受到应有的制裁。
法律的公正裁决,能够让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赔偿和安慰,让违法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应当涵盖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
教育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
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一个公平的教育制度,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他们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富裕还是贫困。
这就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英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在面临疾病、失业、年老等风险时,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尊严。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税收制度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实现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征文3篇600字一
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征文3篇600字一社会公平正义追求文章一: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中的基本价值观,对一个健康和繁荣的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法。
首先,社会公平正义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当人们享有公平和正义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并且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不满和不平等的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社会公平正义可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分配。
通过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幸福和成功,社会能够实现更大的公正性。
同时,平等的资源分配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增强社会的可持续性。
最后,社会公平正义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当人们认为社会公正和公平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社会稳定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类居住环境,并为未来的世代打下基础。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例如加强法律制度、提供公正的教育机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等等。
这些方法应该以合理和可行的方式来实施,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的特定情况和需求。
在总结中,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一个健康和繁荣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实施合理的方法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障碍虽然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实现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障碍。
本文将讨论一些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主要障碍,并探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首先,贫富差距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经济分配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一些人拥有过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很难满足基本需求。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
其次,社会偏见和歧视也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在社会中,种族、性别、宗教等不同的群体经常面临着不公正的对待。
为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需要打破这些偏见和歧视,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对其公民提供的一系列福利和保障措施,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它的建立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促进公平正义,以及一些与其相关的重要议题。
第一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并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和住房保障。
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能够减轻人民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计和保障。
例如,在医疗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合理的医疗资源,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平正义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平正义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将更加不公平。
一些人可能会在经济困难时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境,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考虑经济因素。
这将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造成社会矛盾。
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尽管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最明显的是经济可持续性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通常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和资源调配,这可能对国家的财政状况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如何平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另一个挑战是制度的完善和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公正的资源分配和福利发放。
而这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和专门的人力资源,以应对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部分: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启示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国家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例如,一些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成熟,不仅具备广泛的覆盖面,还注重在弱势群体中的公平分配。
他们通过税收和社保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保险金发放,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援助。
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享有权益和获得公正待遇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制度保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问题。
一、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石,法律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保障。
法律为社会行为设立规则,确保人们平等待遇和公正权益。
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包含合理的法律条款和有效的法律实施。
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法律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所有人,不分阶层。
其次,法律应当立足于公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
同时,法律制度需要明确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构建一个有序而明确的法律体系。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需要依托于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二、司法体系的独立与公正司法体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司法独立与公正是司法体系的核心要素。
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干预和影响。
司法的独立性能够保障案件审判的公正性和公正待遇的实现。
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司法机构的独立性,避免政府和其他政治势力对司法的干预。
其次,加强法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提高司法质量和公正度。
再次,完善司法监督机制,保证司法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廉洁执行。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公平正义不仅仅是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保障,也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供基本的保障和服务,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弥合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人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其次,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各个社会阶层,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
再次,加强教育和就业保障,提供机会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
四、公共服务的均等分配公共服务的均等分配是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申论: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建设法治社会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之一。
法治社会意味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通过法律的力量来调整社会关系、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
本文将从法治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法治社会的特点以及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建设法治社会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分配和公正的决策。
法律规范和法治机制将各个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消除了人们因个人背景、地位差异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可能性。
其次,法治社会的特点为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审判都要依据客观规则和程序进行,保证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得到贯彻。
而且,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政府,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样一来,社会关系更加稳定,公正和公平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要实现公平正义,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法律要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并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重视法律的教育普及,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才能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此外,强化法律监督和司法独立,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和司法的公正裁决。
最后,加强法律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追求公平正义的氛围。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加强法治意识,积极履行法定职责,落实法治建设的各项任务。
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和支持。
全体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公平正义。
论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一定规定包含权利和义务的体系,旨在为全体人
民提供经济保障,保护贫困的人们免受社会经济上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公
平正义。
它实施的方法可以通过预防、防止或改善社会不平等而致使的社
会危害。
其具体举措能采取以优惠的价格提供各种不富裕家庭的住房、可
负担的医疗服务、有实际帮助的就业服务、经济救济等方式,以实现社会
公平与正义。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可以有效缓解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的社会不平衡状况,并着力消除社会的
贫富悬殊现象,有效调节不同人群之间产生的不平等关系。
此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助于提升全体人民的社会保护水平。
因
为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这样可以缓解他们从社会经济活动中
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保障他们的基本福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
功能,也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另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还能够有效地切实改善社会状况,从而落实
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
效地保护贫困人口免受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公平待遇,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公平正义。
总之。
论行政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论行政法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依法行政、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管理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行政法治如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首先,行政法治通过确立公正的行政程序,确保了每个公民的权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事前公示,保证了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过程。
此外,行政法治还规定了申诉和司法救济的途径,使公民有权利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种制度安排保障了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利,从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行政法治通过运用法律规范和原则,确保了各类行政行为的公正性。
在行政法治体系下,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不能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法律规定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性。
同时,行政法治也强调程序正义,即行政决策必须合法、合理、公正。
行政机关在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措施时,必须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行政法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行政法治规定了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比如,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法律规定了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行政法治还通过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接受上级行政机关、法院和监察机关的监督,确保合法性和公正性。
监督机制的健全性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机关的廉洁自律水平。
监督机制的存在让公民对行政行为有所信任,从而增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总之,行政法治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能够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写500字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写500字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行公平正义的社会,有助于消除不平等,实现人人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要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法治,以便为社会公平正义建立起牢固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宪法的实施和落实。
实施宪法,实行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实现有效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持宪法,才能维护和保障国家各项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实现人人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要深化司法制度改革,坚持独立公正,建立完善的司法保障体系,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公正。
再次,要加强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
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的秩序,实行公平正义,有效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加强教育宣传和社会评议制度建设,培养公正意识和道德观念。
公平正义是社会共同价值追求,要发挥教育宣传、社会评议等渠道的功效,引导公众担负起自律义务,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要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宪法依法行政,改善司法制度,建立社会管理制度,健全教育宣传和社会评议机制,着力培养公正意识,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论文
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引言(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能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平正义应该成为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成为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全体人民才能同心协力地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我国,从总体上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公平正义占主导地位,社会是公正和谐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反公平正义的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
这些现象虽然是局部的,却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尽力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维护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是产生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但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缺乏政策依据,更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程度。
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化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各种利益分配的相对公平,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
当前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制度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方面,一些原有制度还不够健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难以有效调节新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另一方面,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度建设甚至出现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引言(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能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平正义应该成为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成为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全体人民才能同心协力地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我国,从总体上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公平正义占主导地位,社会是公正和谐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反公平正义的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
这些现象虽然是局部的,却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尽力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维护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是产生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但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缺乏政策依据,更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程度。
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化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各种利益分配的相对公平,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
当前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制度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方面,一些原有制度还不够健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难以有效调节新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另一方面,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度建设甚至出现缺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可见,党和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并且越来越注重制度在保障公平正义的重大作用。
缘于制度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只有确立一整套有效制度,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1、公平与正义《辞海》一书中对“公平”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公平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如法律、道德、政策等,按照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
广义上的正义往往与道义相通,更多的侧重于制度本身安排的合乎道德性之内涵,它指向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讲,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内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等决定了公平和正义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
但从本质上讲,公平和正义都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包括了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等内容,是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属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利益关系的衡量标准。
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关系或人的关系”。
[1]可见,公平、公正、平等、正义等概念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有时是可以互换的,并且在当前我国社会实际中,很多情况下对这几个概念是不加区分同等使用的。
鉴于此,本文把公平和正义放在一起,不进行区分,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称之为“公平正义”。
公正理念可以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正义去理解,也可以从严格政治意义上的政治正义去理解,而如果从制度意义上研究社会公正问题,就应当将公正限于政治正义的范围内。
本文主要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社会公正问题,因此,本文所指的公正也是限定在政治范围内的,即公平和正义作为人们的一种执政理念、制度设计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利益尺码,是一种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地位的表现方式。
本文还指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判定标准,即“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
”[2]因为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永恒不变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此,公平总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3]即“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特定内涵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因此,正确解决和处理好这些利益矛盾,保证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2、制度与制度正义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准则。
制度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既有反映社会属性的基本制度,又有包含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范围的具体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本文题为“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就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言,制度具有根本性。
因此,要达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首先要保证制度本身是正义的。
制度正义即制度公正,是指规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的公正性。
制度公正范畴本身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指制度的公正,强调制度本身应当是公正的;其二是指公正的制度化,强调公正的理念与要求应当具体化为制度。
制度本身的正义就是制度对正义性的考虑,它是指制度在其建立时是否具有正义的根据,是否被赋予了正义的属性。
制度正义,由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指出制度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认为当这个体系中的规范能使各种利益要求达到恰当的平衡时,制度就是正义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正义理论立足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制度;制度正义的标准在于利益调整的平衡,这是贯穿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制度是一个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与义务、权力和豁免三个方面,充分借鉴和吸收一切反映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可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论文写作的切入点社会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导向。
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和价值理念与社会制度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制度的特点是公平和正义,制度的生命在于公平和正义,制度的最大效用在于保障公平和正义。
因此,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历史发展到现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由开始到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
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的思考,只是这些追求与探索大都带有强烈的封建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在实践上无法真正实现。
“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平等,并不是个人需要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平均,而是阶级的消灭”。
[5]因此,所谓平均主义的平等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自从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只有在实现基本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和维护社会正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坚持把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并逐步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只有在制度建设中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使调节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有章可循,使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也才能上升到制度保障的高度。
一、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分析就我国目前来说,不公平现象有很多表现形式,造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明显看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制度性缺陷是如何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
(一)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使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形。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社会不公平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1.我国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向,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我国目前来说,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地区收入、行业收入和财产掌握程度上。
“从收入的基尼系数看,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偏大。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标准。
经济学家通常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0表示所有人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可支配收入,1表示一些人拥有一切,而另一些人什么都没有。
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这说明当时居民收入较为均等,到1995年,基尼系数己达0.445,1998年上升到0.456,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仅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而且已经出现收入差距偏大的情况。
”[6]“从城乡收入差距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之间始终保持着差距。
1978年为2.36:1,1990年为2.2 :1,而1999年为2.65:1。
若考虑到城镇居民还享有一些不计作收入的住房、交通、医疗等福利待遇,那么,两者的差距更大。
据粗略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