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动,动中明知论文
三思而后行议论文800字
三思而后行议论文800字三思而后行议论文800字篇1一女子在动物园游玩时明知下车有危险,仍不顾园方警告,怀抱侥幸心理行动,导致动物袭人这一悲剧发生。
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子曰:三思而后行。
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思量,谨慎行动。
该女子把园方的警告当成耳边风,这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而是一种愚蠢的冲动!酿成的悲剧警示我们做事应当三思而后行,切勿“作”了一时,悔了一世。
“三思而后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仔细周全的考虑问题。
它代表的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细微谨慎,是一种站立在仔细辨别、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熟。
这种成熟使人在思考中获益匪浅,在深思熟虑中避免了因盲目产生的损失。
一个人若无“三思而后行”的意识,必定会口无遮拦,出口就是祸。
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平易近人的毕姥爷在明知有外国人在场的饭局上大放厥词,公开,不仅对养育他的祖国毫无报恩之心,反而倒打一耙,公然说出有损祖国尊严的恶语,举国哗然。
他的言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非常严重。
再后悔时,为时已晚。
他也由一位备受全国观众认可的主持人落得个人人以之为耻的下场。
这是他为草率从事付出的巨大代价。
不“三思而后行”,称口舌之快,轻则丢掉饭碗,重则是一个个生命的逝去。
20XX年汕头朝南区一校车核定载客人数6人,实际载客27日,超载率达350%。
同时,该车最后查出并不具备校车资格,司机也并无校车驾驶资格。
倘若这辆车不被查处,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着的炸弹呀!超载事件暴露了总有一些亡命之徒罔顾法律,把交通法规抛于脑后,也暴露出当事人的侥幸心理。
一些私立幼儿园超载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边是肇事者的无知,另一方面是哭得昏天黑地的父母。
一些园方在明知超载的情况下仍继续接送小朋友,却没有思考: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园方该如何自处?超载载人危险性本就不言而喻,倘若伤害了那些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的“掌中宝”,园方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又该如何对家长交代?难道真的要用鲜血与生命为基,才能揭开被利息蒙蔽的双眼?归根究底,是没有“三思而后行”啊!其实,一个个带血的事件都暗中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国人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法律的威严,没有思考相关方的切身利益,没有对事件的整体权衡,总是心存侥幸心理;正是因为这种不畏,才敢在利益的驱动下侵犯法律;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畏,导致了一条条生命消逝,一个个狂徒张扬。
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者:赖倍雄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9期“设疑”是一个语文老师驾驭课堂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常常因为老师课堂的“满堂灌”而被忽视。
课堂上,师生一起释疑解惑,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一、导学于疑,疑启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问,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须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自觉地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或者因故发生转折而中断。
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设疑进行引导。
设疑时既不能深奥莫测,又不能过于简单;释疑时也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能越俎代庖。
如果说,设疑是为了引导学生敲开知识大门的话,那么,释疑是为了带领学生走上通往知识大门的开阔大路了。
在备上《孔乙己》一文时,由于该文创作年代较久远,学生们不太了解创作历史背景,更不能了解孔乙己的人生遭遇,学生们很难走进文本。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进行了简单的设疑:孔乙己姓甚名谁?越简单越有趣,只见学生们认真地研读课文。
然后我继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没有名字”的问题深刻性。
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强调设疑的重要性,如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有了疑问,就能产生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说,学生学习有了疑,老师导之更有效,启之更有智慧。
学生如果能针对教材提出某种问题,便是他对于某种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始。
二、循疑而教,步步释疑(一)预读课文,提出疑难设疑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如语文教学就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预习思考。
高三语文 议论文的事例
评价下列语段
学贵有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 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 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 听,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 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点例脱节
评价下列语段
叙述拖沓
不了解实际,必受蒙蔽。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 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齐宣王喜欢热闹, 爱摆排场,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 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 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 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 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 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 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 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和大家一样 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南郭先生就 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 薪水。
例证要求
1、紧扣论点
2、简明扼要
运用例证常见方法
1、排比展开 2、正反对比 3、点析例结
【点析例结】范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点】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见,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 “疑”开始的。 【析】“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是牛顿迈出探索万有引力的第一步; “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这个“疑”促 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无论大 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为伽利略 发现了等时性原理打开第一扇门。【例】这些自然 现象都是寻常人熟视无睹的,唯有探索精神的人对 此产生了“疑”,努力探求,才有所发现,有所发 明,有所创造。宋代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 处有疑,方为进矣。” 【结】
(议论文)不知难而退的议论文
不知难而退的议论文人生路漫漫,困难多几何但我坚信,只要知难而进,此生无憾矣。
下面是我整理的不知难而退的议论文,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我精心挑选的文章,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难而退的议论文1不知难而退是自强不息的表现之一,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众所周知“逆水行舟,不经(进)那么退〞将人生比作一次航行,困难挫折比作逆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放弃那我们必定会被这“逆水〞冲回起点,前功尽弃。
知难而退,遇困难,不想着如何应对反而想着躲避那么这个人是失败的,他的生活也会如一汪死水般平淡无奇。
光说怎么行下面来看看古今中外的例子: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在这光鲜的背后却是不少中国科研人员的隐姓埋名、艰辛付出。
在中国研究核武器期间,苏联曾派出过专家前来协助,但后来专家被撤回只留下一些错误的数据。
他们不畏艰辛,一次又一次的验算比照,最终确认自己的数据正确后进行下一步研究。
最终核爆成功,全国人民为之兴奋喜悦,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不畏艰辛、坚持研发的科研人员。
看了现代的再看看传说中的:古代愚公移山,为出行便利在明知山岳难移,仍不改初心坚持移山。
在河曲智叟的嘲讽下,据理力争,不畏艰苦仍坚持移山。
在我们之前这些先人身体力行始终坚持不知难而退,我们又怎么能落后呢所以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妨多花些时间、多动动脑筋,不能一遇难题就主动放弃,相信在解决难题后大家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感到自信自豪之感。
对我们而言困难是可怕的,它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千沟万壑,随时可能让我们跌倒在路上,但更可怕的是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失去了前进克服的勇气。
不知难而退,能让我们更好成长,让我们更加接近成功。
不知难而退的议论文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中国有个成语叫知难而退,然而贝多芬却告诉人们不可知难而退,这是为什么的呢听了贝多芬的故事,就明白了。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课堂总结
提出论点——学则须疑
治
怀
学
疑 分论点一 对传说的话要思考 怀疑是辩伪去
必 须
与 学
消极方面
对书、学问不盲从
妄的必须步骤
有 怀 疑
问
分论点二
建设新学说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
精 神
积极方面 启迪新发明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 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 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句段赏读
1.开头引用名言,有何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课堂导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知识扩展
➢ 提炼中心论点的方法:
1.看文章各位置。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 过渡、结尾等地方。 2.看文章内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它一般都是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 3.看文章句式。它出现时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 “我认为”“我们要”“由此可见”“总之”“综上 所述”等词句。 4.综合全文概括中心论点。作者的观点呢也蕴含在文 章的字里行间,需要通过阅读、归纳、整理,最后概 括出中心论点。
知识扩展
议论中某几段/某几句/某些词能否调换顺序?
【表明态度】 不能调换顺序。 【分析理由】 先看这两个段落与前面段落 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 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从时间上、 逻辑上(递进、转折、因果、现象到本质) 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议论文写作手法——分析论据,学会说理
第四种方法:披文示意。
披露一段文字,然后解释它的含义, 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 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主要用于引用名 句之后。
例1:沿着名言的意思继续延伸 (引用名言)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 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 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 存在而惶惑。”(一句话过渡)天下人也是如此这 般。(披文示意)“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 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 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 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 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 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 “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 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 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 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例3: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 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 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 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 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 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 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 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
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 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 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 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 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 “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论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的学思行并进观点
论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的学思行并进观点一、学思行的关系《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提出了进德修业过程中对学问思辩行的要求,认为五者缺一不可。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治学方法之一。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
”原因是“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王守仁辩证地阐述了知行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还谈到:“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辩,辩即学也,即行也;辩即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功焉,斯之谓笃行。
非学问思辩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
”学习的过程就是行,学习的目的也是行。
可见关键在于实践。
“学以求知之,求知之者,因将以力行之也。
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
”二、行的核心作用魏校认为,“社学之教,不专于念书对句,务要教其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习礼乐,养性情,守教法,禁游逸,远玩好,戒骄纵。
”具体做法是,教师应向学生讲明是非可否,然后督促学生按照合乎要求的方式执行。
“只要责之使行于身,如此是君子,汝所当学;如此是小人,汝所当戒。
彼古人已行之孝弟,如温清定省之类,须告之日:此是古人实做的事,徒然念得讲得,亦何用?念教汝之后,常防察汝,果能如此,如礼待汝,不能如此,痛责不恕。
”明代叶春及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这一点,他“施教以六行六事六艺”,其“六事”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吕坤也说:“每讲书,就叫童子向自家身体贴,这句话与你相干不相干,这章书你能不能学。
仍将可戒可法故事说与两条,令之省惕。
他日违反,即以所讲之书责之。
”教师授课过程中“中间有关系德行伦理者,便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
有关系修政理事,治国安邦,忠君爱国者,便说: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_ 学究 教研 每
小学语文教 学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三 、 给 质 疑 方 法 教
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 ,更重要的是要 掌握质疑的方法才能 善 于 质 疑 。 因此 , 师要 教 给 学 生 多 方 面 的 、 之 有 效 的 质 疑方 教 行
法。
1 导 学 生 从课 题之 处 质 疑 . 启
翔 麓 、 6 0
“ 是 思 之 始 , 之端 。 ”学 贵 有 疑 , 疑 则 小进 , 疑 则 大 疑 学 “ 小 大 进; 疑者 , 醒 之 机也 , 番 觉 悟 , 番 长 进 。 ” 两 句 话 告 诉 我 觉 一 一 这 们疑是思维 的火花 , 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开始的。学 生 在 学 习过 程 中有 了 疑 问 , 会 开 动脑 筋 , 才 想方 设 法 去 解 决 。 此,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 、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 引导学生释疑解难 .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 径。那么 ,如何培 养 学 生 的 质 疑能 力 呢 ?
形象。
教 师 要 打 破 传统 的教 学 观 念 , 启 发 引 导 学 生质 疑 , 把 促进 思 维 发 展作 为重 要 问 题来 研 究 , 创 设多 种 自主 学 习 的 活动 形 式 , 要 打 开 学 生 的思 路 , 课 堂 质 疑 充 满 活力 。 让 1 “ ” . 玩 中质 疑 在 教 师要 抓 住 儿 童 喜 欢 玩 的特 点 ,组 织 学生 玩 游 戏 、演课 本 剧 、 谜 语 等 活 动 , 活 动 中启 发 学 生 质 疑 。 如一 位 教 师 组织 学 猜 在 生表演《 会摇尾 巴的狼》 一课本剧 时 , 这 一位学生提 出了狼 为什 么要“ 半闭着眼睛” 的问题 , 老师认 真组织学生读 、 、 , 思 议 通过讨 论学生弄清 了狼是要骗山羊来救它 , 而理解 了课文。 从 2在 “ . 交流 ” 质 疑 中 .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 阅读 、 习作 中交流意 见, 启发学生在 交 流 汇 报 中 找 问 题 , 积 极 地 质 疑 、 疑 . 生 就 会 由被 动 听课 并 释 学 变 为 主 动 参 与 , 敢 于 质 疑 , 于发 表 自己 的 见解 , 而提 高辨 并 敢 从
学贵有疑作文议论文精选
学贵有疑作文议论文精选学贵有疑学习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石。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有疑问和困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有疑问并不代表一定是错的,相反,疑问可能会推动我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因此,学贵有疑。
首先,学贵有疑反映了学习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和疑问是非常正常的。
有疑问实质上是个人思考和探索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努力。
一个没有疑问的学生通常意味着他没有深入思考和主观探索,从而无法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因此,学习需要有疑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其次,学习需要有疑问促进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展开。
人们通过疑问和质疑不断挑战和扩展自己的思维和思考。
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和难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质疑,不断地追问和探索,从而激发出更深入的思考和发现。
这种思维的展开和深度的挖掘对于发展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学习贵有疑问也能帮助人们建立批判性思维。
有疑问的学生更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估,不会盲目接受所听到的或者读到的东西。
通过质疑和疑问,学生可以检验和验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从而进一步实现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地对待学习,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然而,学习贵有疑问也需要有适度的程度。
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问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
如果频繁而不加选择地提出疑问,可能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提出疑问的同时,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自律和选择,将疑问适度地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总结起来,学习贵有疑问是一种对知识和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表现。
有疑问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能够深入挖掘和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出疑问,不要过分频繁地打断学习的节奏。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表达了学习的真正
意义: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考,从而
得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所领悟。
首先,学有所思,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以贪污积累知识,还要去思考这
些知识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
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不仅要知道
如何计算,还要思考这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应用到日
常生活中去。
其次,思有所悟,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积累。
学习不应该只是单纯
的死记硬背,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从而得到更深刻的领悟。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建立更为坚实的知识体系。
最后,学有所思思有所悟,可以指导我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更好地把
握学习的本质。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的只是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如果我们将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我们就会更注重思考,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刻的
理解和体会。
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单纯追求分数的误区,建立起更
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总之,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是一句简短却意义深远的话语。
只有我们将之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从而真正得到收获,实现自我提高。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这句话,并将其付诸实践,用学有所思思有所悟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高中生自强不息议论文三篇
高中生自强不息议论文三篇理想,是人们奋斗向往并为之拼搏的崇高目标,是引导凡塘人们自强不息的人生路标,是鼓舞士气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纯粹可能发生动摇。
我们只有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装置。
没有理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无法高高的飞翔于蓝天。
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只有不畏困难,不懈奋斗奋斗,才能实现就可以人生所向往的首要目标。
每一位自强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进取创新,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2022年多年前,荀子就发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强音。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也增竟以一生的实践双目失明来证明他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自强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关键方面,即要有勇于突破旧时候的思想,敢于创新。
同学们,厚积薄发让我们创造出比革命前辈更加辉煌的业绩把!《卖铅笔的乞丐》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
这时来了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
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时,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你我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了一个高级参加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酒宴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
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富商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这个卖铅笔的乞丐之所以时会会变成商人是因为乞丐在卖铅笔时,富商给了这位乞丐自尊,乞丐有了自尊,就不再自暴自弃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乞丐最后也成了前途无量的商人。
斯特纳夫人曾经说过:“自尊是一个年轻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可见自尊的重要性。
自尊是因为自己自重而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才有了自尊,有了自尊精神就有了继续向上的精神,自强不息。
理想,是人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自我管理是引导人们自强不息的人生路标,鼓舞是鼓舞老百姓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子: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思考和怀疑是学习的根本。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思考和怀疑推动人类不断前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繁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深度和广度出发,探讨这一主题。
一、学源于思1. 学习是思考的输出学习并不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和吸收。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知识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才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学习是源于思考的过程,是将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的过程。
2. 思考是学习的动力思考是学习的源泉,是深入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关键。
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思考,人们才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二、思源于疑1. 思考产生于怀疑怀疑是人类认知的起点,是思考的动力。
当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提出疑问、产生怀疑时,才会激发思考的欲望,促使人们去寻找答案,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怀疑是思考的源泉,是推动认知的关键。
2. 怀疑是学习的驱动力怀疑能够驱使人们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寻找答案。
只有在怀疑的驱使下,人们才会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才能够推动认知不断地向前发展。
怀疑是学习的驱动力,可以促使人们不断进步。
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1. 小疑带来小进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小疑问,这些小疑问往往是推动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只有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产生怀疑、进行思考,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小进步。
2. 大疑引发大进步然而,有时候人们也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大问题、大疑问,这些大疑问则往往能够引发更大规模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推动人类认知水平的飞跃。
只有在面对大问题时,能够勇于怀疑、勇于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实现大进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会变通议论文
学会变通议论文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思维定式的人只能被推搡着前进,甚至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如同那只愚昧的水羚。
唯有变通思维,切忌定式,才能成为生活这片上的出色的水手。
“正像分娩绝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日本有位“怪婆婆”,她深爱着艺术,却又不顺从于传统的画作。
她终生都用波点作画,奇异的排列布局、夸张的色彩调和,都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思维。
终其一生坎坷,她始终走在这条路上,步入老年,其画作终于引起了巨大轰动。
她,是草间弥生,一位善于变通思维,不受拘束的伟大艺术家。
“破门而出”、变通思维让草间弥生在其艺术之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倘若她局限于传统方式,思维定式,终其一生,也将不过是艺术大海中一滴平凡之水。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
”我们切不可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纯粹地“以俄为师”,模仿苏联走“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屡战屡败,经过深思熟虑,意识到中国与苏联国情并不相同,怎么能思维定式地照搬人家的经验呢?于是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使得革命之火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燃起,引领着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
鲁迅曾言:“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何必拘泥于他人的思维,困死于定式的思维中?学会变通思维,你才可能开辟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反观一些囿于定势思维的例子,不禁令人为之叹惜。
赵括“纸上谈兵”,长平大败;黔之驴自以为是,葬身虎腹;洛伦兹屈从经验,同相对论失之交臂……可见,定式思维要不得,变通思维才是王道。
敏思是科学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敏思与创新的前提便是变通思维、不定式。
学会变通思维,切忌思维定式,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永远行进在最具风采的路上。
种子落在了土里,长成了树苗,就不能随意的地移植,一动就不能成活。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一、学习的意义与方法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径。
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都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和领悟。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才能真正汲取到知识的精髓和智慧的真谛。
学习的方法是我们事半功倍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升学习效果:1.系统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体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门学科时,要依次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拓宽应用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积极思考:学习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多维学习: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方式,要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取讲座、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4.高效总结:在学习中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归纳规律,发现问题,提炼核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有所思学有所思,即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思考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探究和研究。
学有所思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表面的知识点,更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原理、规律和背后的逻辑。
2.1 培养思考的习惯要想有所思,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1.提问思考:在学习中,要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
提问能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精神,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2.独立思考: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理论,而是要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要善于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形成独立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3.反思总结:在学习中,要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只有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效果。
2.2 学科思维的培养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要想在学习中有所思,就需要培养相应学科的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作文
学贵有疑作文学贵有疑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学贵有疑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贵有疑作文1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想要有学问,不但要学,还要问,勇于质疑、探疑。
我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汪洋大海,而我们则是一叶扁舟。
无论我们有多成功,对于浩瀚的大海,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探疑质疑,则好像是一股清风,给着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如果不质疑,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别人被苹果砸到也许只会抱怨几句,而牛顿靠着质疑精神发现了三大定律。
如果不质疑,伽利略如何推翻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观点?如果不质疑达尔文如何创造出进化论?还有爱因斯坦、费米、哥白尼不都是在质疑中成为科学巨人嘛?相反,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他用一种世界上只会跟着前者列队的毛毛虫排成一个圆圈,在圈中央放上可口的食物,看毛毛虫会不会脱离队伍去寻找食物,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毛毛虫永远相信前者,认为前者会让它去更好的地方,于是盲目的跟着,不去吃近在咫尺的食物,最后全部活活饿死。
学贵有疑同样适用于在学校的我们,老师在讲解题目时,我们要思考有没有更多的解题方法。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写作业时也要用心用脑,看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和更规范的表达。
我们要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疑中训练思维,不断成长。
所以,同学们,我们一起拿上学习之门的钥匙“疑”,去努力学习吧!学贵有疑作文2在一个领奖台上,一位记者采访一位作家:“你是怎么获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呢?有什么方法或者技巧吗?”那位作者不假思索地回答到:“学贵有疑。
”而此时,许多的观众和记者则都一脸茫然。
而那位作家则又答道:“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疑问,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地去修改,我才能获得了像今日如此大的成就。
”在场的人们顿时恍然大悟。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怀有疑惑,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疑问是深化理解、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走向真知。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一起来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我们来探究“学贵有疑”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常常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能是对老师课堂授课的疑问,亦或是对学习方法的困惑。
而正是有了这些问题和疑惑,我们才会主动去寻找答案,去深入思考,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正如古人所说:“疑是进学之源”,怀疑可以驱动人们不断前行,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汲取养分。
如果学生不敢于质疑,不愿意探究,那么他们的学习就难以有所突破。
疑则进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怀疑,才能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往往会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向老师请教,甚至和同学一起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思考、努力去理解问题的本质,逐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而正是在这些疑问和困难中,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探索真理的途径,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只有在怀疑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正如谚语所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习贵在虚心,只有怀有疑惑,才能让我们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向前进。
除了在学习上,怀疑也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生是一场不断探究、不断挑战的过程,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敢于怀疑、敢于探究,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我们需要用虚心和怀疑的态度去阅读,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只有怀有疑惑,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激疑诱思 攀思解疑
激疑诱思攀思解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就强调了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进行设疑,让学生敢想、敢说、勤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趣”、“疑”、“展”、“点”、“练”五步,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疑问,构建知识。
一、激趣生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趣能引学,教师预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质疑的兴趣。
可以通过给学生讲小故事,出现让人意外的结局,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激趣”而引发学生的“生疑”,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与学习。
二、诱思质疑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思源于疑,教学以“疑”为前提,“思”贯穿始终。
通过学生对教材、案例、资料、问题等不同内容的自学,诱发学生思考。
1.个人质疑引入新课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桃树苗不能生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自身条件?通过以上思考题,学生会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
学生在感受交流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会产生意见的分歧,如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阳光?2.合作解疑著名教育家埃德加·戴尔在“经验之塔”中指出,实践知识留存率占75%,而听讲只占5%。
种子的萌发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证明?实验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动,动中明知
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我认为探索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了能力的教学,学生也从接受性的学习转向了创新性学习。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巧妙的实施探究性学习呢?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动动中明知是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几个步骤,下面本人就结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谈谈是如何在课堂中实施以上几个步骤。
一、学有所思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
其实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引领好学生产生产生问题,就能很快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之中,激发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动力,这样探索活动显然成功了一半。
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开始我便出示123、402、51114、106、406、510、705这样的一组数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然后我指着123、402、51114、510、705说这5个数都能被3整除,其余的都不能够。
很多同学拿着笔算了起来,有一位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肯定也有它的规律,不然你不会这么快说出来的,你就是用
规律判断的,对吗?”“对,能被3整除的数有它的规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于是我板书了课题。
在我的课堂一开始,我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即明确了探索的方向。
二、思有所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联络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萌发猜想。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如果比较丰富、亦或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亦或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亦或具有挑战性时,都非常有利与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例如在我随即板书完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那你觉得能被3整除的数该是怎样来判断的呢?有学生说看个位123的个位是3,所以能被3整除。
马上有学生否认说不是,402的个位是2,却能被3整除。
然后学生得出结论,能被3
整除的数不是看个位的,那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怎样的规律呢学生带着疑问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思考。
三、疑有所动
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学生有怎样的疑惑和问题,都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而预设的。
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需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形
式等如在本节课中,在学生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便问学生:“那我们可以怎样来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特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
纷,最后一致认为只有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再来观察、比较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就可以。
四、动中明知
在学生经历了思考、提问之后,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真理在自我的努力中显露出来,让他们体验探究后成功的快感。
于是我把学生的探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自己找出100以内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观察这些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第二同座位合作用6根小棒摆出3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再摆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们根据第一题探究出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然可以分为12、21;15、51;18、81……能被3整除的数和末尾没有关系,和各位上的数有关。
根据第二题学生发现6根小棒不能摆不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位上的数的和有关。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能坚持培养学生的思、疑、动的能力,那么你交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的精神,才真正符合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