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胡华园长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一书,当初见这本书时,这个题目就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的潜意识里,儿童往往与游戏相连,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哲学却高深莫测,儿童与哲学仿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但在细读百草园故事中,我慢慢的找到了答案。

胡园长将哲学比作了最亲近生活大地的树干,和儿童一样,都有着最初的启蒙意义,同时哲学也是生活智慧的探索历程,是爱智慧的过程,如果说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那教师自然就是天然的教育哲学家了。

在这本书的第十章中,书写了许多幼儿教师的百草园教育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饱含着教育实践智慧,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幼儿教师教育观的形成,通过自发、自觉、自由三阶段,慢慢形成并且不断深化,才能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变为智慧型教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此外,让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地是胡园长强调地“对话”地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什么是最多的呢,显而易见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那怎样与孩子对话可以更好的促进教育,做到对话的丰富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整体性,百草园里的故事给了我答案。

在阅读中,我看到了百草园里的老师们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和孩子们的精彩碰撞,以“儿童视角”去记录真实的生活,让儿童说出自己眼中的现象,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尽可能地给与孩子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与自我创造的机会,在平凡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关注儿童、理解儿童、移情儿童,使教师与儿童的对话变得深刻而有意义,以此让教师哲学观的建立变成了可能。

其中老师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也逐渐让我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心流,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去发现自己的内心,学会去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与孩子站在同一视角,细细品味生活,发现孩子们的“哇”时刻。

我非常喜欢书本中的一句话“我的工作从来不是我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喜爱,一种信仰,因为我愿意和孩子一起过上一种创造性的生活。

”的确,幼儿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充沛的感情,当我们秉持这样的教育信念,身上才会持续的洋溢着蓬勃的创造力和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会真切的感受到这个职业是如此的幸福。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各个章节读书笔记

各个章节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各个章节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二月,享受着假期带来的闲静之时,也读上了几本好书,如:《把时间当作朋友》。

此书作者李笑来,原新东方老师,现笑来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他经历丰富,与众不同。

本科学财会,毕业干销售,惯于洞察他人心理,阴差阳错成了留学考试名师,授业解惑,乐此不疲。

他写书,且畅销。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推荐那些觉得生活中无所事事(闲人的时间管理),或者每天忙碌却没有什么进步的朋友(忙人的时间管理)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你可以看做是讲达人的时间管理,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这本书让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叫《把时间当作朋友》,它的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更符合全文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这本书也是一种成功学,尽管它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去打击所谓“成功学”。

所有的成功学不都在不厌其烦地去开启你的心智模式,所谓“改变了心智,就改变了想法,改变了想法,就改变了行动,改变了行动,就改变了习惯,改变了习惯,就改变了命运。

”。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恰恰不认为它不是一本管理时间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

李笑来的聪明之处是用自己的经历给你介绍了关于成功的常识,然后给它装上一个管理时间的套。

这本书很诚肯的告诉我们几个道理:1、你要有被别人利用价值,你才会走向成功。

所以不要在没有一技之长的阶段去玩人脉,这些对你而言是虚的东西,实的东西是积累让自己更强的技能。

这里你就明白李笑来打击的第一种成功学,当你还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却告诉你应该和更强的人(即使他们很乐意分享)在一起,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对。

2、要学会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大的障碍是耐心。

凡是可以速成的技能都不值钱,比如人人都可以骑自行车,这不值钱。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话题:张楚廷人是什么读书笔记知识产权马克思若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

“人是什么”是“教育第一问”。

在今天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教育还没有自己的脑袋,那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羞愧。

11文化在一般意义下仅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且可以不包括政治而只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

文化与教育,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都有关系,但关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包含关系,后两者是平行关系。

12“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着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

17学校与工厂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

23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有精妙的论述,他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5-26人自己可以反身回头来看自己,即反身性或自反性,这是“人的根本”质疑,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这一根本特性可令教育永远思索和寻味,它应是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地,是教育学大厦的基石,亦应是教育之本源,亦应曰:教育之根本。

27-28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表达的是: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

32卢梭:“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35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人,这种声明其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就在于这种生命可以其自身生命为对象,并通过这种对象性活动来发展自身,来增长自身,简而言之,就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并通过反身性而自增,而具有自增性,自反性与自增性一起描绘了人,使得人这种生命那样灿烂。

39人的新生命是与价值、意义而同时存在的,它亦可称之为意义生命、价值生命,换句话说,人是可获得价值生命或意义生命的生命。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序内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滕大春分别从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中心思想,他们并把杜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与诸多教育流派进行分析对比,论述其思想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精彩句段: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4.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5.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

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感想: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内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种东西叫做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生活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种更新要通过传递。

生活需要延续就需要沟通,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也需要沟通。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分数≥75及格
缺课≥1/3不再参加考试
参考丛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二章:
第三章:社会理想与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价值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知识与课程
第六章:理性与教学
用该课程的内容来解释哲学的基础内容
“道家文化”是研究的稀缺点,可以从论文中看一下
观点: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不断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

2.整合多种哲学思想
3.将哲学的各个层面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
4.理性的看待哲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哲学的新定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毕业论文需写研究基础(从教育哲学中找)
研究思路是归纳演绎从开始到最后要呈现的过程技术路线是要用图画出来。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种种经历。

就拿我小时候学画画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对画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每次看到画册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图案,心里就痒痒的,特别想自己也能画出那么漂亮的东西来。

于是,我就缠着爸妈给我报了个画画班。

去上课的第一天,我满心欢喜地背着小画板,手里攥着新买的彩笔,感觉自己就像是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可是,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情况好像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老师站在前面,一本正经地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然后就让我们照着画。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这和我心里想的自由创作完全不一样啊!我小心翼翼地画着,一边画一边还偷偷瞄着旁边同学的。

结果发现,大家画的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为啥都要画得一样呢?” 但也不敢多问,就这么跟着画了下去。

过了几周,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模式,我渐渐觉得有点无趣了。

我想画我在公园里看到的小花,想画天上形状奇怪的云朵,可老师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按照我教的来。

” 那段时间,我对画画的热情都有点消退了。

现在想想,这其实不就是教育哲学里提到的一些问题吗?教育到底是要让我们都变得一模一样,还是要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呢?书中还讲到,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培养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上课可有意思啦!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让我们自己先去琢磨。

有一次,有道特别复杂的几何题,大家都被难住了。

老师呢,也不着急,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着我们抓耳挠腮的样子。

我当时心里那个急啊,就盼着老师赶紧给讲讲。

可老师就是不说,只是偶尔给点小提示。

后来,经过我们小组几个同学一起讨论、画图、计算,嘿,还真就把这道题给解出来了!那种成就感,简直没法形容。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原创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篇1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教育领域,教育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它提供了对教育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这本书由王小松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著作。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哲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以及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读者提供了对教育哲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探讨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的目的。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看法。

第三部分关注教育方法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策略以及教育的手段。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方法的不同看法。

第四部分探讨了教育评价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标准、教育的评估以及教育的效果。

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育评价的不同看法。

第五部分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全书的内容,并提出了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哲学不仅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还关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注重教育的评价和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总之,《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注重教育的评价和效果。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而《教育哲学》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窗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哲学的魅力。

它并非是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我们不能让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应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式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另外,教育哲学还关注了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翻开这本《教育哲学》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这件事儿能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深深浅浅的门道。

原本以为教育嘛,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出成绩,升学找工作。

但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了。

书里提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教育原本有些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书中谈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刘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扎着一个低马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她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有一次,刘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作业,题目是《我的梦想》。

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于是,我在作文里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还画了一幅自己驾驶飞机的图画。

作文交上去之后,我满心期待着刘老师的表扬。

可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却看到上面有很多红色的批注,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文,温和地说:“孩子,你的梦想很伟大,但是你的描述太简单啦。

你说你想当飞行员,那你为什么想当呢?当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又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呢?”我当时有点懵,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

刘老师笑了笑,递给我一本书,是关于飞行员的故事。

她说:“回去好好看看,然后重新修改你的作文。

”我拿着书回到教室,心里既有对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失落,又有被刘老师关注和指导的温暖。

我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了解了飞行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于是,我重新写了那篇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想当飞行员,是因为看到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觉得很酷,也因为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还写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每天都会早起跑步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克服自己胆小怕黑的毛病。

当我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记住,梦想不是随口说说,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深层思考的大门。

书中的观点和论述,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日常教育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教育,这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人格的塑造?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

作者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应当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也许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没有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或者顺利进入名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创新能力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创造新的价值;而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的现状,使得这些重要的素质培养往往被忽视。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当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在现实中,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常常存在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另外,关于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

然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背景差异等原因,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未来的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

”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因而导致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这难免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悖。

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在行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

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

这是因为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只要讲授得法、训练循序,学生可以靠理解和仿效完成认识过程;而“育”的内容则属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个性发展方面,必须经历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反复实践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比如,“洗手”这两个字,几分钟就可以教会,洗手技术也不难掌握,但要学生养成每天饭前自觉洗手的卫生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如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校的办学传统、教风学风以至校容校貌、校园文化等各式“软件”,都可以而且必须作为“育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叫“全方位育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大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小至个性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的养成,教师常常要通过交流、讨论、鼓励的方式,方能使学生由入耳入脑到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从而使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觉要求。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读了《爱的教育》里的一个故事让我知道一个道理。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烧炭工和绅士》讲的是诺比斯和贝蒂吵架。

诺比斯见理屈就骂贝蒂的父亲是叫花子,贝蒂听了这句话羞怯极了。

到了家就告诉了爸爸,他的爸爸就到学校找老师抱怨,这时诺比斯的爸爸听到有人在说自己的名字就问怎么回事,老师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诺比斯的爸爸非常生气,就把诺比斯叫过来向贝蒂道歉,并向贝蒂的爸爸握手。

诺比斯道完歉之后,贝蒂的爸爸往贝蒂背后一推,贝蒂就和诺比斯拥抱了起来。

这个故事的道理不用说你也应该知道就是不要傲慢、不要瞧不起人。

否则会使别人伤心,自己也会受到惩罚。

我就经历过,有一次我上剑桥,老师把我安排的到了一个同学的旁边,我见他脏就不搭理他,躲他生怕他碰上我。

结果我挨了顿骂。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瞧不起人了。

《爱的教育》是一部风靡全球、脍炙人口的佳作,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的。

小说通过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全书共100篇__,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他的父母在他的日记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__;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或者是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或者是朋友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文中众多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知错就改的安利科,有珍惜友谊的莱蒂,有高尚的卡隆,有待人友好的代洛西,有废寝忘食的泼来可西,有舍己为人的洛贝蒂……通过文字,我仿佛感觉到这些人就在我的身边。

《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爱;,让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嘲笑他人,而应该尊重他人;让我懂得了坚强、乐观;让我懂得了如何真诚地与人相处……我的书架上静静的伫立着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当我心烦意乱时我总会捧起它认真的阅读,它就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

教育哲学 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 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多层面的内容,即创新教育必须有新的教材、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新兴知识、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发展个性的方法。创新教学要加强民主,废除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重思想的评价。改变考试评价为本位的考核。
新风范的教师,即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这些特殊个体的力量,他们的优越,也就在这里。”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许多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等许多基本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即是必要条件。
(一) 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全体国民接受教育
素质教育与现当代教育追求的全民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趋向是一致的,是现代教育。
此谓素质教育的现代性、普及性和大众性。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是普及教育。
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和竞争,实质则是教育的发展、全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又由欲望和理性组成。人的发展先有身体,后有欲望,再有理性。因此,教育应按照这个顺序分别对人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以达到和谐发展和善的目的。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又由欲望和理性组成。人的发展先有身体,后有欲望,再有理性。因此,教育应按照这个顺序分别对人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以达到和谐发展和善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一个广博而周全的人的教育规则必须考虑: 及早设明歌,图画、彩色画及造型等课,并把它们当做学校的严正目标看待。”这是为了“不使每个学生在几门或各门艺术中成为艺术专家,而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使他能看出人的普遍性和多方面能力,更要使他领会和欣赏真正的艺术品”。
“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这些特殊个体的力量,他们的优越,也就在这里。”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许多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等许多基本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即是必要条件。
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和竞争,实质则是教育的发展、全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人类发展是无限的,人对自由的追求是无限的,因此,人对自己全面发展的追求也是无限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历史性牺牲
马克思说,人类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
新中国一贯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
现代中国坚持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根本依据、核心和方向,又吸取了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弘扬人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人的自由性全面发展和形成自由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第四节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及其分类
(一)素质的含义
素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要素、素养等。
素质是构成人的身心的主要因素、基本成分、结构和功能,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民族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民族、国家人口的基本质量。
(二) 素质的分类
其一,身体素质或生理素质,包括遗传等先天素质和后天身体发展两个方面。
多层面的内容,即创新教育必须有新的教材、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新兴知识、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发展个性的方法。创新教学要加强民主,废除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重思想的评价。改变考试评价为本位的考核。
新风范的教师,即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看是“远在天边”的,从过程和目标看是“近在眼前”的。
二、人的适应性全面发展与自由性全面发展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摘录:
第十一章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
理想是将来实现的长远目标,目的是可能实现的近期理想。目的是已实现了的理想,理想是希望实现的目的。
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既是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统一的合理性建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建构。
人的自由性全面发展和形成自由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看是“远在天边”的,从过程和目标看是“近在眼前”的。适应性发展与自由性发展在古代是对立的,在现代是交叉的,在未来是完全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和教育等许多基本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首先,自由性发展是指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提供的物质生存条件限制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社会,特别是政治统治的强制性,能比较自由地支配物质资料、空余时间,享受比较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文 化,根据人的本质、需要比较自由地发展个人的兴趣、才能。
其次,自由性发展是指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种把人性和社会要求完全和谐结合起来的自由全面发展。适应性发展与自由性发展在古代是对立的,在现代是交叉的,在未来是完全统一的。
(一) 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全体国民接受教育
素质教育与现当代教育追求的全民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趋向是一致的,是现代教育。
此谓素质教育的现代性、普及性和大众性。
(二)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具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是普及教育。
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有悖于和妨害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不能损害学生和国民的身心发展。
此谓素质教育的内在性、主动性、主体性。
(五) 素质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服务,又要满足个人的兴趣、需要,充分发展个性
此谓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性和方向性。
(六)素质教育是一切现代先进教育的综合
三、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区别
(二)创新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一,国家形成创新系统。
第二,企事业单位用人和创新机制。
第三,社会文化风尚。
第四,家庭亲友氛围。
第五,大众传媒导向。
概括:
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既是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统一的合理性建构,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现的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建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第三,马克思讲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他教育家、思想家讲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劳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第四,教育与脑力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现代生产力,然而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讲,当然也是有利的,但从在生产劳动中把脑力或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讲又是有局限的。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当代意义及其理解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主要是对未来社会,即消灭下
私有制、旧式分工,实行了自由劳动和科学技术、生产力高度劣达的社会说的,并不是就现代社会而言的。
第二,马克思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与社会制度、社会分工及科技、生产力发展密切联系的,并非孤立地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学校观、学生观、人才观及其质量衡量的标准是对立的。
第五节 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的竞争表现为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和竞争,实质则是教育的发展、全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
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要求
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兴国和创新教育兴国
只有把研究性学习和教学首先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学习和教学态度和方式,才有可能使相对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创新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教育与教育改革
全程化的目标,即教育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思想品德,但这些都必须以培养创造性为总方向、总要求、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以创造性的形成为中心,并为其服务。
(三) 素质教育强调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德的教育是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方针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德育,也同样要重视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此谓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人本性或育人性和科学性、创造性。
(四) 素质教育是发挥学生和国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价值的教育
其二,心理素质。
其三,政治品德素质。
其四,科学文化素质。
其五,劳动生产素质。
其六,国民精神,即国民心理、品质或质量的综合。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及其性质、目的、宗旨、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与“应试教育”有根本区别,与全面发展教育、义务教育及其他现代教育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就是普遍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形成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
创造性或创新素质是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德和创新精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甚至是互为基础的整体。
创新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各个层次,还包括培养能够创新知识、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文化、制度、管理等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
第一,性质对立。素质教育是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教
育,“应试教育”是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
第二,目的、宗旨和对象对立。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对象是全体国民。“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分数、文凭、学历,对象是少数学生和国民。
第三,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应试教育”的内容、方法有些是交叉、相互通用的,但也有不少是对立的。
关于人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马克思同样认为,全面发展是合乎人性的,片面发展是背离人性的。
马克思强调人性的阶级性,强调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其终极目的还是要实现无阶级的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弘扬每个人的普遍人性,而不是阶级性的社会和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充分必要条件,只有社会各个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