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合集下载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加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的工作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二、组织机构放射防护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放射科负责人、放射科医师、放射科技师、辐射防护专家等组成。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成员若干名。

主任由医院院长担任,副主任由放射科负责人担任,成员由放射科医师、放射科技师和辐射防护专家担任。

三、工作职责1. 制定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和放射防护工作规程,并监督实施。

2. 组织放射防护培训和考核,确保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3. 定期对放射诊疗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评估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

4. 组织放射诊疗事故的应急处理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5. 定期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放射防护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工作制度1.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放射防护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解决存在的问题。

会议间隔不超过半年。

2.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成员应当积极参与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对放射防护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应当定期组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和能力。

4.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确保放射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5.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应当及时处理放射诊疗事故,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结果。

五、考核与评价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应当定期对放射防护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对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和放射防护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成员应当积极参与考核与评价工作,对放射防护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放射科防护措施

放射科防护措施

放射科防护措施1. 简介放射科是医院中处理放射线相关工作的科室,其工作涉及到辐射防护,保护我们自身以及患者免受辐射的伤害。

放射科防护措施的目的是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危害,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2. 放射科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放射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辐射能力,对人体造成慢性或急性的伤害。

放射科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放射线源,因此他们需严格遵守放射科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对自身的危害。

对于患者而言,放射科防护措施能够降低他们接受放射检查或治疗时的辐射风险。

3. 放射科防护措施的具体方法放射科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防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放射线源时,应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具,如铅背心、铅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辐射的吸收。

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和更换防护用具,保证其防护效果。

3.2 放射源的限制放射科应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放射源,并确保放射源的密闭和固定。

在临床操作中,医务人员应尽量减少放射源的使用量和照射时间,降低辐射的剂量。

3.3 保护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应尽量保持与放射源的安全距离,并确保放射源在背后时背向源辐射。

操作时要尽量避免直接暴露在放射源下,避免辐射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3.4 定期培训和知识更新放射科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参加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最新的防护技术和操作规范。

通过培训,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防护措施,提高辐射防护的效果。

3.5 患者的防护对于接受放射检查或治疗的患者,也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有关防护的知识,如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接触放射源等,以减少患者接受放射的风险。

4. 防护措施的评估和监测为了确保放射科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

通过定期的辐射检测和评估,可以了解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5. 建立辐射应急预案放射科中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是指采取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放射防护基本原则是保护人员、环境和财产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以下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 时间
时间是放射防护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人员在放射性物质附近停留的时间越长,接受的辐射剂量就越高。

因此,尽量缩短人员在放射性物质附近的停留时间,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2. 距离
距离也是放射防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员与放射性物质的距离越远,接受的辐射剂量就越低。

因此,尽量保持与放射性物质的距离,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3. 屏蔽
屏蔽是指用物质遮挡放射性物质,减少辐射的传播。

常用的屏蔽物质有混凝土、铅、钨等。

因此,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尽量采用屏蔽措施,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4.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人员免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常用的个人防护措施有穿戴防护服、戴防护面具、佩戴防护手套等。

因此,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尽量采用个人防护措施,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5. 监测
监测是指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常用的监测手段有辐射计、气溶胶采样器等。

因此,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尽量采用监测措施,是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总之,放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只有遵循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保护人员、环境和财产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辐射防护基础

辐射防护基础
✓ 辐射损伤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是辐射性质、剂 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等。
6.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及相关防护措 施
1.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
而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 低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
在照射危险限制;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剂量约束 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射线类型 作用形式
α
γ、χ 光电、康普顿、电子对
中子
弹性、非弹性、吸收
材料选择原则 一般低 Z 材料 低 Z 材料+高 Z 材料
高 Z 材料、 含 H 低 Z 材料、 含硼材料
常用屏蔽材料
铝、有机玻璃、 混凝土、铅 铅、铁、钨 混凝土、砖 水、石蜡、含硼 聚乙烯
➢屏蔽方式 • 固定式:防护墙(迷路)、防护门、观察窗
2.相关术语解释
2.1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 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
2.2 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能够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
2.3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 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 者射线。
表1 内、外照射的不同特点
照射方式 辐射源类型
危害方式
常见致电离粒子 照射特点
内照射
开放源
电离、化学毒性
α、β
持续
外照射
密封源
电离
高能β、γ、x、n
间断
2.9 吸收剂量 D absorbed dose 指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 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辐射防护知识讲座⏹第一部分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一、放射防护目的防止发生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以及他们的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办法:1、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把剂量当量限值定在足够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工作者在终生全部时间内受到的照射也不会达到产生有害效应的阈值。

2、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二、放射防护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是指从事任何与放射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2、辐射防护最优化⏹在考虑辐射防护时,并不是要求受照剂量越低越好,而是通过利益/代价分析,在考虑了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之后使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3。

个人剂量限制个人剂量限制是指在具备实践正当化和防护最优化的条件下,人员接受的剂量不能超过一定量值.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监测目的:对明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作出估算,进而限制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并且证明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监测原则: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都应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

⏹a)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且可能受到显著职业外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可能超过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b)对于在监督区工作或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预计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在1mSv/a─ 5mSv/a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c)对于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可能始终低于法规或标准相应规定值的工作人员,可不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个人计量计佩带要求及监测周期⏹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一般在左胸前;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在贯彻实施以上两种原则的时候,对个人所受的辐射剂量 限值加以限制。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 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 时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
行。
误区:以个人剂量限值为金标准
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一、定义
是指国家规定的放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射线 照射当量剂量的标准限值
在剂量上等于个人在一年内受到的外照射和内照射产生的累 积有效剂量的总和。
注: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
将放射从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区别开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①职业人员是有目的的从事放射活动,事先知道。
②职业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防护知识。有严格 的管理制度,有健康指标的追踪观察。
③职业人员都是成人,而公众里有儿童。
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平方反比法则
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
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不同的射线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材料
屏蔽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射线类 型 α β
γ、χ
中子
作用形式
电离、激发 电离、激发、轫致辐 射 光电、康普顿、电子 对
放射性 危害
后果(1Gy)
+20d
+39d
电离辐射不能完全避免 随机效应的发生“线性无阈”机制
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的不同态度 马虎大意 谈虎色变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 的水平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 发生确定性效应

第六章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

第六章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

3.2 导出限值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年摄入量限值,因 而也有不同的导出空气浓度。比如氚(H)水 的导出空气浓度为1.2106Bq/m3,碘-131(I) 的导出空气浓度(吸入)为7.1102Bq/m3。
3.2 导出限值

之所以规定导出限值,其目的在于确定一个数值, 只要监测结果不超过这一数值,几乎可以肯定辐射
则一年总计工作2000小时。工作人员吸入的空气量按工作
时每小时吸入空气1.2m3计算,则一年工作2000小时吸入 的空气量为2.4103m3。于是,导出空气浓度DAC就等于 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ALI除以工作人员一年工作时 间内吸入的空气量,即:

DAC = ALI / 2.4 103(Bq / m3)
10mSv。
3.4参考水平

参考水平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的水平。对于辐射防护
中测定的任何一种量(比如受照剂量或摄入放射性物
质的活度等),都可以建立参考水平,不管这些量是 否确定了限值。参考水平它不是一个限值,它的用途 是当一个量的数值超过或预计超过制定的参考水平时, 提示应采取某种行动。这些行动可以是单纯的数据记 录;或调查原因与后果;甚至采取必要的干预行动等。 最常用的参考水平有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和干预水平。
(3H)水的年摄入量限值为 2.9109Bq,碘-131(131I) 的年摄入量限值(吸入时)为1.7106Bq。

因此,在内外照射均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年剂量 当量限值必须满足外照射产生的年剂量当量加上 摄入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内照射待积剂量当量的 和小于50 mSv。
3.2 导出限值

辐射防护监测中,有许多测量结果如有效待积剂量当量和
剂量当量的总和;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放射防护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危害的学科。

放射防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以及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而放射防护的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核反应所产生的射线,例如X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等。

这些射线对人体组织具有电离能力,能够破坏细胞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变、细胞损伤甚至肿瘤的形成。

因此,放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程度,以保护人体健康。

放射防护的原则主要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限制时间的原则是尽量缩短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从而减少人体在放射性物质作用下暴露的风险。

增加距离的原则是增加人体与放射性物质的距离,从而减少人体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剂量。

使用屏蔽物的原则是使用具有屏蔽能力的物质,例如混凝土和铅,来阻挡射线的穿透,减少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防护设备、遵守操作规程以及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防护设备包括铅衣、铅手套、防护眼镜等,能够降低人体的暴露剂量。

遵守操作规程是指遵守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规定,如正确使用、储存和处理。

个人剂量监测是指定期测量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以确保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环境防护包括放射源控制、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预案等。

放射源控制是指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运输和处理进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进行检测,以及对工作场所和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

事故应急预案是指预先制定应对放射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污染控制和医疗救护等。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学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是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放射卫生学重点-第二章--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应遵守的三项原则

放射卫生学重点-第二章--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应遵守的三项原则

3
电离辐射的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是能使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产生电离的 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
电离辐射
物质的原子
物质原子团
电磁辐射 微粒辐射
06.06.2019
4
辐射危害
辐射危害:是指辐射照射对人们及其 后代最终产生的总伤害
06.06.2019
5
一、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
几个概念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与非随机效应的关系 有害有阈 随机性效应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遵守
的三项原则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 遵守的三项原则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二节 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
原则 第三节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应用
06.06.2019
2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一节
放射防护 的目的?
放射防护 的生物学 依据?
06.06.2019
06.06.2019
19
(二)最优化方法
常用的方法如下
直观分析法 多因素分析法 代价-利益分析法 决策分析法 注意选择参数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06.06.2019
20
(三)最优化计划实施方案
1、建立防护组织 2、建立完整的防护档案 3、员工上岗前防护培训计划
06.06.2019
28
二、放射防护三原则在医疗照 射中的应用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正当化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最优化
06.06.2019
29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例外情况
个人剂量限值不适合对患者的医疗 照射防护
06.06.2019
30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 治疗的正当化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放射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人体接受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剂量,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的过程。

在进行放射防护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简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的第一原则是“限制时间”。

这意味着尽量缩短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减少辐射剂量的积累。

当人员需要进入放射性区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完成任务,减少暴露时间。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减少暴露的持续时间。

第二个原则是“增加距离”。

辐射剂量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显著降低接受的辐射剂量。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保持安全距离。

此外,在设计和布置放射性设备或工作场所时,也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原则是“使用屏蔽”。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可以被物质吸收或衰减。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钢和混凝土等。

在进行放射性测量或实验时,也应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铅衣、手套、面罩等,以减少辐射的暴露。

第四个原则是“避免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长期辐射暴露和内部污染。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和扩散。

这包括正确使用和密封放射源、使用防护罩和容器、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等。

此外,在放射性污染区域内,还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鞋等,以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第五个原则是“个人监测”。

为了确保放射防护的有效性,应定期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辐射暴露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辐射风险。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工作方式、加强个人防护等。

最后一个原则是“教育和培训”。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必须确保从事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执行防护措施。

因此,应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放射防护知识、操作技能、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

2) 防护的最优化
在考虑辐射防护时,并不是要求受照剂量越低越好, 而是通过利益/ 而是通过利益/代价分析,在考虑了社会和经济的因 素之后使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 简言之,辐射防护最优化就是要使辐射实践的纯利 简言之,辐射防护最优化就是要使辐射实践的纯利 益最大,代价最小。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防护方面 投入最少,而降低的受照剂量最多。 投入最少,而降低的受照剂量最多。
3.2 导出限值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年摄入量限值,因 而也有不同的导出空气浓度。比如氚(H)水 而也有不同的导出空气浓度。比如氚(H 的导出空气浓度为1.2× 的导出空气浓度为1.2×106Bq/m3,碘-131(I) ,碘-131( 的导出空气浓度(吸入)为7.1× 的导出空气浓度(吸入)为7.1×102Bq/m3。
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任何决策应经过防护的研究 过程,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任何必要的照射 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无 限的降低剂量。
2) 防护的最优化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 低的原则。随机性效应不存在阈值,也就是不存 在安全和危险的明显分界线,所以应当尽量避免 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只要是合理的,应当采取措 施把辐照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 更低的辐照,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的好处 只不过把已经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 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
1 辐射防护的目的
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办法是: 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办法是:
① 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把剂量当量限值定在足 够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工作者在终生全部时间内受到 的照射也不会达到产生有害效应的阈值。 的照射也不会达到产生有害效应的阈值。 ② 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可以达到的 尽量低的水平。

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
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 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要使个 人和社会得到的利益大于辐射造成的危害。 否则就不能采取这样的行动。 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要采取可能接受辐射剂 量的行动。
2. 防护的最优化
在进行实践的正当性分析之后,确定了要进
行涉及照射的实践,此时要进行防护最优化 分析: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个人剂 量的大小,受照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 到照射的情形下其发生的可能程度,在考虑 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应当全部保持在可以 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
一、外照射防护措施
三个基本因素
时间
距离
屏蔽
1、距离防护—尽量远离放射源
限制术者剂量0.05 Gy 距离 1 ft 2 ft 5 ft 8 ft 照射量率 12.5 R/hr 3.1 R/hr 0.5 R/hr 0.2 R/hr 可停留时间 24 min 1.6 hr 10 hr 25 hr
2)同时规定任 何一年内有效剂 量不得超过 50mSv。对孕妇 的职业照射还有 附加的限制 。 3)有效剂量限 制对防止皮肤的 随机性效应提供 了充分的保护, 为了防止确定性 效应,需要对局 部照射附加限制。
皮肤2) 手和足
500mSv 500mSv
不同年龄对辐射危害的敏感性不同。25岁的受照者的敏感性为 55岁受照者的二倍以上。因此,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工作条件加 以限制: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钢筋水泥、 铅玻璃等。
1.固定式防护设施 例如各类照射室的防护墙、门、窗, 铅玻璃观察窗,固定式屏蔽室(铅房)、防护屏,放射性废 物储存窖、放射性衰变储存池等;
2.移动式防护装置 例如各种同位素辐射源的储存容器、 运输容器(铅罐),操作用防护屏,注射用防护车,与放射 装置配套的各式防护屏, ( 例如 X射线摄影防护屏,介入 用防护吊屏、防护竖屏、防护吊帘,移动式工业探伤用 防护室、防护屏等); 3.个人防护用品 放射工作人员自身穿戴的防护衣物(如防 护围裙、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 颈套、防护面罩等)以及给患者配备的防护用品(如牙科用 防护围裙、女式性腺防护三角巾、男式性腺防护罩、防 护巾、防护颈套等)。

依据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

依据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

依据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
1 定义
放射治疗放射防护是为了保护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其他无关人员
免受不良的放射暴露,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

2 防护措施
(1)严格落实放射治疗中的一分为二原则:防护措施分面粉分割,明确地标示使用防护设备的机房内外的边界,在治疗过程中,禁止施
放人员跨越内外边界。

(2)建立统一的放射暴露记录和管理制度,诊疗室应定期测量背
景辐射和人们暴露水平;定期医学检查大面积暴露人员。

(3)正确使用放射治疗设备时,应佩戴合格的防护用具,武警职
业放射科室的人员在实习期,要佩戴防护服、防护面罩、防护口罩、
护目镜和防护手套等,并在治疗室安装数字电波辐射防护装置。

(4)严格按照放射治疗有关规定,全程监测使用设备的放射性;
使用完毕后,要进行清理处理,以防止放射污染。

(5)在使用放射设备时,要重视对未成年人以及妊娠、哺乳期妇
女的放射防护。

3 总结
放射治疗放射防护是确保放射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要遵循一分为二原则和根据有关规定,严格贯彻“放射暴露最低限度原则”,加强防护,以确保安全和取得最优效果。

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措施

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措施

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措施放射医学的发展使的放射诊断与治疗领域出现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一方面使得诊断与治疗更加高效,但是另一方面却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检查者、公众的照射剂量上升。

例如放射介入治疗一方面能够使患者的生命线延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患者皮肤受到损伤。

因此为了避免医务人员、检查者、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在放射诊断与治疗中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

一、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1)时间:对于将要或是正处于辐射环境的人员来讲,需要将受照时间或是摄入时间减至最短。

(2)距离:距离越远,受照者受到的辐射越低,因此,尽量远离放射源,使放射源与受照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

(3)分散:将放射性材料稀释或是分散,使其达到最高稀释值,使材料的放射浓度减至最小。

(4)减源:“源”是指辐射源或是放射性材料,减源,即是减少使用或生产的放射性材料的数量,减少机器生产的辐射量。

(5)源屏障:停止或减缓辐射的流动、弥散,使之不逸出屏障。

(6)个人屏障:通过个人屏障将人员与辐射源或的放射性材料隔开,使之不进入屏障。

(7)减轻效应:使照射者受到的损伤减小或限制损伤,使照射在时间内和人员间最优分布,使病灶被最大程度清除,治疗效果达到最优。

(8)最优技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优技术,使危险达到最小值,利益达到最大值,在放射时选择生产剂量最低的电离辐射技术,或者将现有技术改进使其生产的剂量较小。

(9)限制受到其它因子的作用:部分因子可以与辐射产生协同作用,因此,在放射时注意不要再与其他危险因子产生复合。

(10)促排(仅适用于体内源或表面污染):将放射性物质从体内或体表清除,使身体吸收的放射性物质的量减到最小。

二、放射卫生防护的措施(一)基本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放射安全制度,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者之间需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力,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医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准入、考核等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制度,加强安全责任教育,培养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知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原则与措施(一)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原则目的:预防确定性效应,控制随机性效应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又称合理性判断,经过论证(进行代价与利益分析),某种辐射实践的利大于害,就是电离辐射实践正当化原则。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原则,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

3、个人剂量限值:不可接受的剂量范围下限,即个人所受照射剂量不应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在医疗照射来说,就是要在保证疗效或诊断结果的前提下给予最适宜的剂量,选择最佳的条件与最适当的操作技术,把受照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措施1、严格落实卫生部卫办监督发【2012】14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通知》:◆不得将放射检查列入儿童及婴幼儿的健康体检项目。

◆一般每年在健康体检中应用放射检查技术不超过1次。

◆健康体检应当优先使用普通X线摄影、CR;有条件的的地区,推荐使用DR取代普通X线摄影和CR检查。

健康体检不得使用直接荧光屏透视;除非有明确的疾病风险指征(如年龄在50周岁以上并且长期大量吸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为中高风险等),否则不宜使用CT;不得使用PET、PET/CT、SPECT和SPECT/CT。

◆医疗机构应当为受检者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对非投照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照射野范围,避免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组织受到直接照射;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当确定其是否怀孕,不得对孕妇进行腹部或骨盆放射影像检查。

检查中除受检者本人外,不得允许其他人员留在机房内,受检者需要扶携或近身护理时,对扶携或护理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严格遵宁《GB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机房内布局要合理,应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不得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机房应设置动力排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

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
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任何决策应经பைடு நூலகம்防护的研究 过程,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任何必要的照射 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无 限的降低剂量。
2) 防护的最优化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 低的原则。随机性效应不存在阈值,也就是不存 在安全和危险的明显分界线,所以应当尽量避免 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只要是合理的,应当采取措 施把辐照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 更低的辐照,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的好处 只不过把已经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 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
* 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 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 * 在一生中不大于250mSv。 在一生中不大于250mSv。
3.1 基本限值
b) 如果工作人员在以往的异常照射中,接受 的剂量当量已大于250mSv,就不允许再 的剂量当量已大于250mSv,就不允许再 接受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 c) 育龄妇女和年龄未满18岁者,也不得接受 育龄妇女和年龄未满18岁者,也不得接受 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
3.1 基本限值
III. 参考人
由于个体之间生理特征和解剖学特征差异很大,使得在相 同的污染环境中,不同个体摄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量和 相应的剂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别。为了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上处理有关内照射防护问题,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定义了 “参考人”。 参考人” 参考人——假想的成年人,其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取 参考人——假想的成年人,其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取 自大量人的统计平均数。 例如,规定参考人一昼夜24h呼吸空气量是23m3,因饮食 例如,规定参考人一昼夜24h呼吸空气量是23m3,因饮食 等24h内摄取26.5kg的水等,特征参数由确定的。 24h内摄取26.5kg的水等,特征参数由确定的。

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学

放射防护学名解:放射性:不稳定核素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这个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这些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基本的基本的计量学量:是指一段时间(T)内,电离辐射向单位质量物质转移或授予的辐射能量,单位:J/kg,专门名称:戈瑞(Gray),国际代号:Gy。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受照物质(dm)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dE)。

D(T,r)=dE/dm(J/kg)放射防护量: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为评估照射水平、控制健康危害,对受照人体规定的一类辐射量,简称防护量。

当量剂量:器官、组织的当量剂量是以各自辐射权重因子修正后,相关辐射对特定组织、器官的剂量总和。

(考虑了不同辐射类型)有效剂量:是以各自组织的权重因子计权修正后,人体相关器官、组织当量剂量的总和。

(考虑了不同组织器官)随机性效应:指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成正比,但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无关。

(放射职业工作人员通常面临)确定性效应:指电离辐射照射生物机体产生的效应通常存在剂量阈值,确定效应的阈值大约是0.1—0.2Gy,每个器官和组织以及每个人引起效应的阈值存在一定性的差异,超过阈值时电离辐射效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实践:特指能使人们受到的电离辐射照射,或者受到照射的可能性,以及受到照射的人数增加的活动。

通常辐射实践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共照射。

干预:旨在减少或避免不属于受控实践的或因事故而失控的源所致的照射或照射可能性的行动。

剂量限值:在现行放射防护标准中以年为期限,对个人受外照射引起的有效剂量、当量剂量和放射性核素的摄入活度量规定的不得超过的数值。

外照射:放射源在体外,使人体受到来自外部的射线照射。

内照射:放射性物质进入机体参与新陈代谢,此间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进行的照射。

(特点:持续性)影响生物学效应的因素:1辐照因素:辐射类型、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面积。

2机体因素:种系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健康状况。

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

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

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一、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国际上和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即国家标准)都采用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性对健康有妨碍,为什么还要用放射性仪表呢?关键的原因是采用它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只有某一项放射实践带来年利益比付出的各种代价(对人群和环境的危害等)大得多时,才认为这项放射实践是正当的。

(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采取防护措施,照射水平越低,花费就越大,因此要把放射实践带来的利益及花费的代价和达到的剂量水平综合起来考虑。

求得一个最优方案,也即利益最大。

花费的代价最小,又能把剂量降到合理低的水平,并不是剂量水平越低越好。

如果盲目地降低剂量,将得不偿失。

(三)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在实施正当化、最优化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所受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二、剂量当量限制对剂量当量限值,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做了如下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限值:眼晶体 150毫希(15雷姆)其他单个器官和组织 500毫希(50雷姆)为了奶制随机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50毫希(5雷姆)。

当受到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应满足下列不等式:ΣTWTHT<50毫希(5雷姆)式中:HT —─ 组织或器官T的年剂量当量,毫希(雷姆);TWT —─ 组织或器官T的危险度权重因子(见表3-2);ΣWTHT —─ 称有效剂量当量,用HE表示,毫希(雷姆)表3-2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效应的危险度和权重因子组织或器官效应危险度因数S-1V权重因子WT生殖腺乳腺红骨髓肺甲状腺骨其余组织遗传效应(最初二代)乳腺癌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骨肉瘤其它癌0.4×10-20.25×10-2 0.2×10-2 0.2×10-2 0.05×10-20.05×10-20.5×10-20.250.150.120.120.030.030.03对公众中的个人,年剂量当量限值为:全身 5毫希(0.5雷姆)任何单个组织和器官 50毫希(5雷姆)长期持续受到照射时,公众中个人一生中每年的全身剂量当量限值应不高于1毫希(0.1雷姆)以上的限值都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及医疗照射.根据年剂量当量限值,再根据一年中接触放射性的时间,就可求出任意时间里的剂量当量限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屏蔽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射 线 类 型 α β γ、χ 中子 作用形式 电离、激发 材料选择原则 一般低 Z 材料 铝、有机玻璃、 混凝土、铅 铅、铁、钨 混凝土、砖 水、石蜡、含 硼聚乙烯 常用屏蔽材料
电离、激发、轫致辐 低 Z 材料+高 Z 材 射 料 光电、康普顿、电子 高 Z 材料、 对 含 H 低 Z 材料、 弹性、非弹性、吸收 含硼材料
③ 稀释排放
体内清除慢,无特效清除方法
呼吸道吸入
消化道食入
皮肤透皮吸收
伤口直接入血
潜伏期长 选择性损伤 病程缓慢 损伤修复交替
三、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内照射的防护关键在预防 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1、对放射性核素和开放型工作场所进行分组
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根据放射性 核素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浓度,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性、 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
仪器设备:维护和检修
放射防护监测纲要:制订和执行
应急情况的准备:对事故的发生应有应急措施
整个放射防护纲要的定期评价
③个人剂量限值: (individual dose limits)

在贯彻实施以上两种原则的时候,对个人所受的辐射剂量
限值加以限制。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
屏蔽方式

固定式:防护墙(迷路)、防护门、观察窗 移动式:包装容器、手套箱、防护屏、铅砖、铅围裙、 眼镜等

X射线防护衣
α射线——纸张 所以一般不采取屏蔽措施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高能粒子穿过周围物质时易产生轫致 辐射。 屏蔽粒子应选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以减 少轫致辐射,外面再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和其 它光子。
采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如铅、水泥等,并且还要求有一定的厚

在屏蔽防护时还要防止射线的漏射
中子的屏蔽必须使用含氢较多的物质 常将硼和石蜡均匀混合作为中子屏蔽材料 混凝土内含有相当数量的氢,它对中子和射线都有较好 的防护能力
铅当量 半价层
内照射即使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后,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 核素仍将产生照射
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 时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 行。 误区:以个人剂量限值为金标准 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一、定义
是指国家规定的放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射线 照射当量剂量的标准限值
在剂量上等于个人在一年内受到的外照射和内照射产生的累 积有效剂量的总和。 注: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
3、保洁和去污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发生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及 时清除 房间应保持通风,有条件者应从房间顶部排风口抽出空气并 设置净化过滤装置 工作场所风向应从低活性工作室向高活性工作室方向流动
4、个人防护
根据工作的性质穿戴相应的防护衣具,限制暴露与污染环
境中的时间,遵守个人放射防护规则
个人应佩戴剂量仪,定期体检,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将放射从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区别开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①职业人员是有目的的从事放射活动,事先知道。
②职业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防护知识。有严格
的管理制度,有健康指标的追踪观察。
③职业人员都是成人,而公众里有儿童。
5年为一个计量周期。 针对随机效应:5年内平均每年为20mSv(5年为 100mSv),在任一年不得超过50mSv。 针对确定性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 过500mSv,眼晶体不得超过150mSv。
对开放型工作场所也根据等效日操作量分成三类 不同类别的操作场所和不同组别的放射性核素有严格的操 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2、围封
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开放型工作场所必须采取严密而有效的围封隔离措施,包括 在开放源周围设立一系列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
表面,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扩散
2、16岁以下的任何人均不得接受职业性照射; 3、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实习培训人员,1年中接受的 辐射剂量不得超过6mSv;
4、育龄妇女和孕妇的职业照射: ICRP规定只要妇女宣告怀孕,在 孕期余下的时间对腹部表面 (下
躯干)的剂量不得超过2mSv。
5、胚胎和胎儿 在孕期内胚胎和胎儿接受的 剂量不得超过1mSv
公众的个人剂量限值一般是放射性从业人员的1/10。 单个组织或器官所接受剂量当量不大于50mSv。眼晶体不 超过15mSv
1、特殊照射: 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由放射 工作单位的领导和防护负责人 批准 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 一生中不大于250mSv 同时满足眼晶体不大于 150mSv,其它组织不大于 250mSv
主要包括X、、射线和中子等 其根本方法是控制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1、时间防护:缩短操作时间(在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照 射剂量与时间成正比) 周密的计划、熟练的技术 对于剂量大而又操作复杂的实验,应先作预实验 对在短时间难以完成的任务,应由数人分别承担 除非工作需要,应避免在电离辐射场所中作不必要的逗留
放射性 危害
后果(1Gy)
+20d
+39d
电离辐射不能完全避免 随机效应的发生“线性无阈”机制
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的不同态度
马虎大意 谈虎色变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 的水平
①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
发生确定性效应
②放射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 ③个人剂量限值(individual dose limits)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Justification)
利益——危害 利益>危害
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正当化判断。
正当化要求 群体体检:是否取消胸透?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optimization)
必须确保放射操作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
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
效应的剂量阈值
②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 接受的水平
对于随机性效应,我们只可能合理地限制其发生几率,而无 法完全消除
何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①放射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ation)
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5、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对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操作台、地面、水槽等应定期进行表 面污染检查,在工作人员工作的位置、排风口等应设置空气 剂量仪 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进行常规监测,以便 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6、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处理的基本原则是:
① 放置衰变
② 浓缩储存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
对点状源来说,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
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平方反比法则
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 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 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不同的射线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材料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As Low As Reasonable, ALAR原则
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 上,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最优化原则贯穿了辐射工作的所有环节
管理者:防护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放射性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操作规程:贯彻操作规程并保证操作的质量
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本章重点:
放射防护总的目的、原则 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内照射防护的措施
为什么要进行放射防护?
放射性的双重性 利益是巨大的 危害是无法避免的
利益与代价共存
焦点: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防护:是降低代价的有效手段
1979年,人类核能利用历史上首次公开的 核事故——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