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三章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三章课余体育训练
(二)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
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 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 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 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 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 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四)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
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 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 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 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 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旨在适应一般性比赛的规律和特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式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 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 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个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 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 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教育与体育行政共同规划, 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 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 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
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 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浅析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浅析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生进行较 系统 的训 练 , 挖掘他们的竞技能力 , 期 , 会使课余 训练过程 随之改变 教练 员和负责 : 体形态 、 生理机 能 、 身体素质 、 运动能 力 以及心
逐 步使 他 们 的 运 动 才 能 定 向地 发 展 和 得 到 提 训练教师的变化 ,也会使训 练过程 随之产 生间 珲素质特点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发育
加大训练负荷 , 使学生机体过分疲 学 的角度看 , 笔者认为 , 中课余体育 训练的特 问就更少 ,所 以高 中阶段的体育 训练受学生空 长训练 时间, 高
点 主要 可 归纳 为 下 列 三 个 方 面 : 1基础 训 练 与专 项 训 练相 结合 . 竞 技 运 动 后 备 人 才 的任 务 ,所 以一 般 训练 的 比
浅 析 高 中 课 余 体 育 训 练 的 特 点
。苏 州市 相 城 区陆 慕 高 级 中学 摘 邢 德 兴 要 :高 中课 余 体 育 训 练是 高年 龄 段 的 有 内容限定的。 众所周 知, 学校教育的体制是 国 : 作用 , 课余 体育训练受条件的影响很大 , 要想能
基 础 i1 , 要 具 有 一 定 的 专 项 性 、 断 性 , j练 主 1 间 不 家所规定 的,这就使每个接受课余 体育 训练的 ・ 使高 中的课 余体 育训 练持 久的连 续 的搞下 够

些不适做法 , 提高 这 一 过 程 的体 育 训 练 水 平 。 义上 讲是运动员多年运动 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 :
3高中课余体 育训练并不追求极限负荷 . 达到 世界水平 的优秀运动成绩必 须以极 限
关键词 : 高中
引 言
课余体育
训练
要环节 , 但其训练对象 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 , : 不 21 .. 训练安排 受身体状况 的限制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和抗病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以下为详细阐述。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

作为学生的体育训练,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爆发力、灵敏度、柔韧性等体质素质。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氧耗能力,提高耐力水平。

课余体育训练还可以增加肌肉强度,提高肌肉耐力和爆发力,增强体能。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状态,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课余训练不仅仅是锻炼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通过体育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和规则,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参加体育比赛和锻炼提供了基础。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动,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和学习体育运动的相关技术,为今后的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和抗病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让学生容易患上一些健康问题,例如近视、肥胖等。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定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通过定期的体育训练,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课余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对于释放学生的压力和情绪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训练中的团队合作和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领导力。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培养其竞技能力,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强化课外体育训练,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通过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同时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一)基础性从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途径来看,它在总体上进行的是基础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

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它的发展对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课余训练中应着重注意身体素质的发展全面,打好扎实的身体基础。

基本技术是某运动项目中基本的、使用效率高的技术成分,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战术的发挥。

青少年处在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阶段。

在课余训练中要选择可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其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掌握高难度技术奠定基础。

在课余训练阶段不应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而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

(二)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措施,且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而是学生在完成正常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的体育训练,这一“课余”性质就决定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因而在训练目标、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方面与专业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差异。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1.个性化: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相比,更能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无论是传统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还是个人竞技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潜力进行选择,让训练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2.自主性: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个人情况自由选择训练的时间和内容。

这样的自由度让学生更有动力去参与训练,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3.系统性: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和运动水平。

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目标,并以系统的方法进行训练。

例如,分阶段的训练、有计划的增加训练量、科学的训练方法等等。

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4.拓展知识面:课余体育训练不仅注重体能的提高,还注重知识的拓展。

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

例如,了解运动的规律、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习运动的战术和策略等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运动的技能和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智慧和综合素质。

5.提高自信心和团队意识: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

尤其是在团队项目的训练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合作、共同努力,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这样的合作与团队意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体育训练的成果,学生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总之,课余体育训练是一种注重个性化、自主性、拓展性和团队意识的体育训练形式。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体质素质、提高运动技能、拓展知识面,并且培养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样的训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还能够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和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是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教学因素很强。

一般讲,训练中既有教学因素,教学中又有训练因素,特别是在中小学启蒙训练中教学和训练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除了要正确运用体育教学的各种教法和学法外,还要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广泛采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

随着体育运动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一些新方法还将产生。

一、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它广泛用于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改进和提高技术、战术,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

由于重复训练的每次重复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并不断强化刺激的“痕迹”,因此既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促进身体发展,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因素有: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持续时间(反复练习次数与组数);间隙时间等。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重复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一)明确目的,正确规定练习的负荷一般说,重复训练法运用于技术训练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格进行练习。

在重复练习时,要不断提出改进技术的要求和纠正练习时出现的错误;重复训练法运用于身体训练时;在练习和数量和负荷的强度上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应尽量选用简单而有实效,或学生基本掌握了的手段,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二)根据项目的特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在周期性项目中,如短跑运用此法主要发展速度素质,中长跑则发展速度耐力;在非周期项目中,如跳高、体操等项目采用此法,除了巩固、提高技术外,还可以发展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等。

(三)采用有效的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由于重复训练法练习条件相对固定,比较单调,而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练员应结合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发动,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 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 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 训练要求、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 待。 最后,运动训练的结果就是要使运发动在各类比赛中发 挥最正确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一〕年度训练方案 年度训练方案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方案。 年度训练方案的内容通常包括: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到达的指 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 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 4.参加比赛的1970年代末期原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训练要“全国一盘 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以来,全国从上而下建 立起形式多样、层层衔接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 包括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初级形式〔基层学校运动队、 传统体育工程学校、体育班、普通业余体校〕,中间层 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训练中心、体育俱乐 部〕和最高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优秀青年 队〕。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育训练根底 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 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学校运动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无论是在体育传统工程学校,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还是在普通中小学校,都有这样的学校运动队。 在体育传统工程学校,一般有一或两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和较高水平的工程运动队,它们得到教育局和体委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其运动队训练工作纳入了学校的常年方案。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或两个运开工程为重点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基层体委和教育部门共同规划,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学校体育锻炼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锻炼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具体措施。

1. 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安全和完好。

2. 优化体育课程。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强化体育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校园足球联赛等,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5. 加强体育锻炼监督和评估。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锻炼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领导。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锻炼工作,加强对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领导和指导,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增加投入。

学校要增加对体育锻炼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

3. 健全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锻炼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实施方案的有序推进。

4. 加强宣传。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支持度。

五、结语。

学校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课余体育的特点

简述课余体育的特点

简述课余体育的特点1、规定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

2、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是全校的,年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小组的,个人的,可以是正式组织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的。

4、空间领域的广泛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大特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课外体育训练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开展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制定的步骤,并能科学安排体育训练内容;3.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制定的步骤,并能科学安排体育训练内容;难点: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三、教学方法设计:方式:理论教学具体方法:首先让学生谈谈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关系,然后再引入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特点以及训练的作用。

重点讲解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利用训练方法去科学安排体育训练实践。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2、多举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

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

3.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运动活动,旨在通过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这种锻炼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课余体育锻炼可以选择多种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使锻炼更加丰富多样。

2. 灵活性:课余体育锻炼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进行,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锻炼,增加运动的灵活性。

3. 自主性: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自愿参与的,没有强制性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自主决定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4. 综合性:课余体育锻炼可以综合运动能力的各个方面,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

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到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5. 互动性:课余体育锻炼可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社交和团队合作的机会。

比如参加集体运动项目或组织友谊赛,可以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增加乐趣和激发积极性。

6. 可量化性:课余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量化和评估,如跑步的时间、距离,举重的重量等。

这样可以监控自己的锻炼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达到更好的效果。

7. 可持续性:课余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逐渐形成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并且预防一些慢性疾病。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时间,增加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其次,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律意识。

再次,综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增强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可量化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计划和评估,提高锻炼效果。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使其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学课外体育锻炼制度

中学课外体育锻炼制度

中学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而设立的重要举措。

现代社会以学习为主导,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缺乏足够的运动时间和机会。

而课外体育锻炼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首先,课外体育锻炼制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这也导致人们的体力消耗逐渐减少。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缺乏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不佳。

为此,学校应当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制度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提高身体素质。

其次,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现代生活节奏快,学生们普遍面临长时间坐姿,眼睛长时间对着电子设备屏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而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制度的实施,学生们能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健康,减少因长时间久坐而引发的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让学生身体更加健康。

另外,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课外体育锻炼制度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使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体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课外体育锻炼制度的实施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和推广,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健康成长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学生在放学后或周末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和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实施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促进健康成长、培养兴趣爱好、促进社交交流、发展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小学实施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进行浅谈。

实施课余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和耐力,使小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

课余体育锻炼还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实施课余体育训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体育运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通过实施课余体育训练,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运动需求,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运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可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实施课余体育训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之间的社交交流。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比赛、训练和游戏,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一起参与体育运动,学生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四,实施课余体育训练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生进行系统性、有计划的身体锻炼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和耐力等。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个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提高身体素质。

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2. 原则:科学合理、全面均衡、个体差异。

二、锻炼时间和频率1. 时间安排:将每周至少安排3-4次体育锻炼,每次60分钟左右。

2. 频率安排:每周至少分别安排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等不同类型的锻炼。

三、运动项目选择1.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车、跳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2. 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体型。

3. 灵活性训练:如瑜伽、拉伸运动等,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身体柔韧性。

四、锻炼方法和技巧1. 有氧运动:可以选择户外或室内进行,如晨跑、游泳、健身房等,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适中。

2.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自身重力或器械进行,逐渐增加重量和次数,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每次锻炼时长不超过40分钟。

3. 灵活性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或拉伸运动,保持每个动作的稳定和舒适,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

五、锻炼环境和装备1. 环境:选择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锻炼,如户外跑步场地、室内健身房等。

2. 装备:根据所选运动项目的要求,准备合适的运动鞋、服装、器械等,确保安全且舒适。

六、注意事项和安全保障1. 安全意识:在进行各种锻炼项目之前,要认真进行热身运动,以防止受伤。

2. 个体差异: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强度,避免过度锻炼。

3. 合理饮食:运动前后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了解个体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以上是一个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主要着重于锻炼时间和频率、运动项目选择、锻炼方法和技巧、锻炼环境和装备、注意事项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 2.群众性 3.教育性 4.多样性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1.学校运动会 目前最常见的形式是学校田径运动会,或篮球、排球、足 球及田径等多个运动项目的综合运动会。 2.单项运动竞赛 单项运动竞赛是指只进行一个运动项目的比赛。例如,田 径中的某一个项目的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 3.单项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竞赛 单项娱乐性比赛是指师生自创的,民间流传的以及学生喜 闻乐见的体育比赛.例如: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等各种 比赛。

(三)体育节 体育节不仅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而且涉及体育 文化知识,规模与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体育 节(体育周)内容的特点、规模的大小,组建相 应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校团委政教处、医务室、 体育组、学生会等。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年度体育竞赛 日程计划和竞赛规程两种计划文件。 (一)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 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 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其内容一般包括: 本学年的竞赛项目、竞赛时间、竞赛地点、参赛 单位、参赛人数和主办单位等。

6.校际间交流比赛 校际间交流比赛多为单项交流赛。组织这类比赛 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促进团结和友谊,同时也为了宣传学 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课余体育竞赛根据竞赛的规模,在主管体育工作 的校长直接领导下,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展开。 (一)校运会的组织 校运会由于规模较大,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一般 由党、政、工、团、学生会以及体育组、教导处、 政教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竞赛组 委会,全面负责校运会的竞赛工作、制定计划、 审批报告和通知等。在组委会的领导下可设立秘 书组、宣传组、竞赛组、后勤组等有关办事机构。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标题: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言概述:课外体育活动制度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1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率。

1.2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学习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1.3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1 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2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

2.3 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应变能力。

三、提高学生领导才能3.1 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担任队长或组织者,锻炼领导能力。

3.2 体育活动中的训练和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3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学会团结和鼓励他人,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4.1 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锻炼、合理饮食和良好作息。

4.2 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4.3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实施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建议5.1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体育活动计划,包括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安排。

5.2 学校应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5.3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结语: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制度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课外体育一、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1.目的任务的多样性2.互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学校体育训练的目标:1.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运动队的组建:1.确定训练项目2.参训运动员的选拔3.指导教师的配备4.规章制度的建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1.身体训练2.技术训练3.心理训练4.战术训练5.品德与作风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的训练方法:(1)重复训练法:1.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2.规定适量的运动负荷(2)变换训练法:1.明确目的与任务2.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3)循环训练法:1.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占的内容和站的数量2.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3.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4)竞赛训练法: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2.注意运动时机三、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1.课余性2.群众性3.教育性4.多样性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1.学校运动会2.单项运动竞赛3.单项娱乐性竞赛4.季节性单项竞赛5.体育节或称体育周、体育文化节6.校际间交流竞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

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

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待。

最后,运动训练的结果就是要使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发挥最佳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然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主,所以,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业余性,即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后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等)进行运动训练。

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运动训练,是其他专业训练所没有的。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在训学生年龄特征、课余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规律所决定的。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参加者都是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着重要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宜过早地对他们施以成年人的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是指凡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分成绩高低,有无运动天赋,都可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如果能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课余运动训练的爱好组和提高组,就能扩大训练对象的范围,不断壮大运动训练队伍。

案例观摩:马启伟论体育马启伟指出:现在包括小学在内的学校体育中有一种倾向——搞竞技体育,只重视竞技体育,很少健身的项目,这是不正确的。

学校体育应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学校体育的功能首先是健身(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体育“尖子”去夺金牌。

再有,应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功能。

如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性格,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等。

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自1970年代末期原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训练要“全国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以来,全国从上而下建立起形式多样、层层衔接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初级形式(基层学校运动队、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班、普通业余体校),中间层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最高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优秀青年队)。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学校运动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

无论是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还是在普通中小学校,都有这样的学校运动队。

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般有一或两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和较高水平的项目运动队,它们得到教育局和体委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其运动队训练工作纳入了学校的常年计划。

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运动队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提高运动水平,代表本校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

学校还有班级运动队、年级运动队等。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学校运动队,往往是师资与物质较为有保障,工作有序、训练系统。

运动队训练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是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的体育传统、师资队伍和指导力量、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地理与气候条件而综合考虑和合理布局的。

对于普通中小学校,学校运动队一般选择学习努力,身体健康,有一定运动专长或具有培养条件的学生。

二、基层训练点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的训练基地。

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基层体委和教育部门共同规划,全面布局。

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在一些小学,学校对部分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培训,组成体育特长班,旨在发现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

体育特长班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或教练员,招收本校或周边学校中,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采用自愿、业余的方式,有的甚至是有偿训练。

四、体育俱乐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

其中带有运动训练性质的体育俱乐部成为新型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形式,中、小学校中优秀的体育苗子被选送到体育俱乐部进行系统的培训。

另外,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形式,如民办公助的训练中心、民间协会、训练站点等,其中有些属于纯民办的性质。

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和条件,确定体育训练的项目,再就是组建运动队,这不仅需要选拔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而且要遴选热爱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队教练,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一、运动队的组建(一)确定训练项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确定训练项目。

因此,刚开始建立运动队的学校,最好先集中精力从一二个项目开始训练,再逐步形成传统。

(二)参训运动员的选拔对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选拔,可以参照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步骤展开,即根据运动项日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1.身体形态指标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在测试和家访的基础上,判定其在形态方面发育潜力的大小,预测学生的最终形态特征。

2.生理机能指标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

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游泳项目特别要求运动员心肺功能强;体操则要求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良好,所以,还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测试的指标。

3.身体素质指标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能力等。

选拔学生时,需要根据参加训练项目的特点,增加能反映专项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选拔参训运动员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除了测试上述参考数据外,还要考虑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素质、家庭、社会在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等。

此外,学校选拔运动员时,要重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品质表现等情况,使学校运动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三)指导教师的配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教师或教练员,大多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体育专长的老师担任。

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聘请业余体校的教练或体育俱乐部的教练来校担任运动队教练。

(四)规章制度的建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

1.训练制度建立严格的训练作息制度,规定每周、每次的训练时间与要求。

2.奖惩制度学校对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均好的参训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减免学杂费,或给予其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比赛制度根据校内外比赛的任务和规模大小,对于外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等。

4.教练员责任制建立教练员负责制,对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负责,使训练工作正常进行。

5.学习检查制度建立每个参训练学生的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登记表)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关注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保证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保持良好状态。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一)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一般按学期和季节将年度训练计划划分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体现为:秋季阶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技术教学与训练,改进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测验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

冬季阶段:适当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身体训练的比例。

进一步发展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并巩固专项技术,测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各项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