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教学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诗中描绘的元宵节场景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诗词的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诗句的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难点: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火树银花”、“宝马雕车”等。

5.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6. 诗句品味:品味诗中的佳句,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板书设计:将诗文的和关键意象、情感标注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感悟。

答案:1.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诗中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人用“火树银花”、“宝马雕车”等意象描绘了节日的热闹,而“东风夜放花千树”则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约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淡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

教学时,需详细解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情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艺术特色:描绘细腻、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2.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诗人使用的主要意象,阐述其作用。

3. 请举例说明《青玉案·元夕》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此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庆祝新年的到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而《青玉案·元夕》这首古文诗,通过描写元夕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思念之情。

本文将以《青玉案·元夕》为题,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课堂讲解。

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一首古文诗《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家庭团聚的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们将从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象等方面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结构分析《青玉案·元夕》共分为五节,每节七言绝句。

整首诗以静态的描写贯穿始终,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青玉案为象征,突出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三、语言特点辛弃疾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豪放、激越的语言风格闻名。

《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诗中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生动地描绘了元夕夜景的律动之美。

四、意象解读1. “纤云四卷玉搔头”:纤云四卷是指层云的形状,如同卷曲的纤细云状物。

玉搔头则是指月亮被云朵遮挡的样子,这一景象为整首诗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2. “卧听岳阳楼上声”:岳阳楼是一座古建筑,作者通过听楼上的声音,意味着他远离家乡,思念家人,希望有人能够告诉他家中的消息。

3. “五月桐风夜渡汉”:五月桐风暑热而凉爽,夜渡汉则指作者将要进入陌生的环境。

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五、主题分析《青玉案·元夕》以婉约形式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突出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绘,作者以此寄托了自己情感上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也对社会不稳定、个人命运多舛的现实寄予了希望。

六、表达方式辛弃疾通过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表达,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景象相融合。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解析、词的意境赏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以及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全文解读、赏析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词句,解释生僻字词,分析修辞手法。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欣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技巧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朗读并解析诗句,检验学习效果。

7. 知识拓展:介绍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境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解读、赏析方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1《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其作品《青玉案·元夕》。

2.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情节和意象。

3.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4.能够具体地描述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研究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

3.深入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元宵节”?2.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

3.古代的宫廷里,也有自己的元宵节传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第二步:学习1.张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就是《青玉案·元夕》。

2.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在元夕之夜相遇的情景,诗歌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3.《青玉案·元夕》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香冷玉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意象都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境遇。

4.除此之外,张籍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借物喻人,比喻手法等,这些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够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和传统。

第三步:探究1.元夕是古代宫廷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代时期,元夕有很多的庆祝活动,比如点灯、赏花、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性。

3.张籍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古代宫廷里元夕之夜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宋词精选》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词义、词牌、韵律及词的结构。

2.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韵律、结构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带领学生分析词的词牌、韵律、结构等基本知识。

3.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词义。

b. 老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c. 分析词的上片、下片结构,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讲解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词牌、韵律、结构2.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词的意象分析4. 词的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情感变化,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2. 答案:上片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下片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深入剖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元夕佳节所抒发的情感。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修辞手法。

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思想感情以及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意,讲解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以元夕佳节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节日的体验和感受。

5.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与《青玉案·元夕》主题相近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及思想感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作者:辛弃疾背景:元夕佳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并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鉴赏》中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字面意义,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宋词中意象、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意象、意境的感悟,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字面理解: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字面意义。

4. 意象解析:分析词中的典型意象,如“花市灯火”、“宝马雕车”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词中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美。

6. 修辞手法探讨:分析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主要内容: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背景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写出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

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元夜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离别之苦和人生短暂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宋代文学作品《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 掌握辛弃疾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能力。

- 培养学生对亲情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能力。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 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欣赏词中的音乐和美感。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通过词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音乐,引入元夕佳节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跟读词的文字,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3. 情感体验:播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音乐和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美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

4. 文化内涵:通过讲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5.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词中的表达方式,思考亲情和生命意义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第一篇:青玉案元夕说课稿《青玉案·元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

一、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二、教材分析这首词出自职业学校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第四首,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

词作为宋代最鲜明的文学样式,词人辈出,佳作也多于繁天之星。

而本单元在编写教程时,基本阅读部分仅选取了柳永、范仲淹、陆游和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豪放、婉约兼具的佳作。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

但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通过此词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感知辛弃疾那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虽然前面学习了许多唐诗和宋词,学生对诗词鉴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对于本首词来讲,我还是会把背诵及鉴赏词的意境作为知识目标;把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的艺术形象及分析表达技巧作为能力目标;把学习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德育目标。

由于词中塑造了“那人”形象,具有一定的喻示意义,风格方面主要呈现为婉约形式,但婉约中寄寓着豪放,因此,我把这两点作为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鉴赏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怎样塑造)作为教学重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所带的两个班,一个是服装班,一个是建筑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风却不尽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漫步宋词中《辛弃疾词三首》的第一首,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更是宋词豪放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景象,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用渲染、衬托、托寓等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

学习目标:】根据本文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托寓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在高考中,也常用“注释”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准确解读诗词所需的背景性资料。

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也常常要求学生记住重要作家的一些人生经历,这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对诗歌进行准确地解读。

基于此,本课教学试图以《青玉案·元夕》为范
例,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词。

把解读诗词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发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

在诵读中品味局语言,整体把握意境学生,在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赏析诗词的写法。

在探究中明确词中“那人”的寓意和作者的意图。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名句知多少?由学生展示已经收集到的辛弃疾的名句引入。

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篇文章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听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正音,把握情感。

3、再次读文章,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三.赏析词文,领悟写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对词的理解,在讨论和点拨赏析词的内容和写法:这首词写了元宵节的景象、元宵节的气氛、元宵节的人群,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妙手铺排,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这首词共十三句,作者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热闹的女子,只用了三句写“那人”。

为什么要这样写,主人翁是谁?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在连续的设问中引到学生探讨这首词的学法,初步了解“那人”的形象。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四、鉴赏形象,探明意图
1、鉴赏“那人”的形象,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设问,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让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读诗词,突破难点。

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品格操守,才能深究本词的内涵:原来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其实别有寄托。

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高自傲、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意中人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作者自身的影子。

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

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2、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就是托寓的手法。

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是词人人格理想的化身。

那么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学生是否熟悉?让学生打开记忆之库,联系旧知,加深对托寓手法的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内容。

3、讨论这首词的风格,进一步探究词的深层含义。

这首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这是豪放词的特点。

因此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这也就是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的原因。

五、边总结内容和主旨,边展示板书设计。

六、布置课后作业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