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e6854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4.pn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电子云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解释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等。
引入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其表示电子分布的方式。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示例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利用动画演示电子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不能随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电子基本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子云示意图。
第二章:电子分层排布2.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K层、L层、M层等。
解释每个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如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层上的排布规律。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分层排布图。
第三章:电子亚层排布3.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包括s亚层、p亚层、d亚层等。
解释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如s亚层具有较低的能量。
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亚层的排布规律和特点。
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区分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亚层排布图。
第四章:电子自旋排布4.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了解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
4.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解释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的概念。
4.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c517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5.png)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掌握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草图,展示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学生准备铅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
2.提问:你有了解过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排布的吗?步骤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a.距离原子核越远的层次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b.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c.每一层都要首先填满前一层后,才能填充更远离原子核的层次。
步骤三:示范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以氢(H)为例,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给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即1s^12.解释:“1”代表第一层,即最里层的层次;“s^1”代表在s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
3.提问:根据规则,氢的电子还有其他可能的排布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4.给出其他可能的回答,如2s^1、2p^1等,解释为什么这些回答不是正确的。
步骤四:学生练习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学生根据提供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步骤五:练习扩展1.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了解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2.学生针对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其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
步骤六:总结1.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梳理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和详细解释。
3.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导电性。
2.结合应用场景,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7f7d9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4.png)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图、电子云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困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子云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难以想象和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情况。
2. 实践操作不足: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3. 个性化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1)电子云的概念:学生对电子云的理解需要从微观角度去想象,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这涉及到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
(3)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激发态电子排布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 氢(H):1;氧(O):6;铁(Fe):2;钠(Na):1;碳(C):4。
3. 氢(H):1;氧(O):2;铁(Fe):[Ar]3d^6 4s^2;钠(Na):1;碳(C):[Ne]3s^2 3p^2。
4. 氢(H)和氧(O)都是非金属元素,铁(Fe)、钠(Na)和碳(C)都是金属元素。
5. 钠(Na)和氯(Cl)能够形成化合物,因为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而氯(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它们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而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氢(H)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它们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e044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6.pn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ttps://img.taocdn.com/s3/m/fd6bd24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4.png)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ttps://img.taocdn.com/s3/m/ffa6d75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3.png)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ttps://img.taocdn.com/s3/m/da5bed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c.png)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857c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f.png)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6eae0e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e.png)
1.电子层、电子亚层概念:讲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阐述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解释这些原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讲解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
2.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方式,能够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掌握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等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2ac2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1.png)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案标题: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
3.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是如何排布在原子周围的?探究(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解释原子的能级和轨道概念,以及电子在能级和轨道中的排布规律。
3. 展示电子排布表,解释电子填充顺序的规律。
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元素的电子排布表,让他们根据填充规律填写剩余的电子。
2. 引导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规律,例如,填充顺序和周期性表中元素的排布关系。
3. 让学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化学反应性。
总结(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有影响?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
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 提供参考书籍或网站,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3. 学生是否能够将电子排布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完整版)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完整版)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ttps://img.taocdn.com/s3/m/96bdeb089b89680202d82516.png)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 ( 离子 ) 的核外电子排布(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 、“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尝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 ]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 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打开书 P78 页,阅读教材 , 核外电子是怎么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
【讲解】原子中的核外电子运动虽然没有固定的轨道(太阳系中的地球等有运动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过渡】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投影】讲解:核外电子最少的有 1 层,最多的有7 层,最靠近原子核的是第一层(K 层) ,, 第一层的能量最低,第七层能量最高。
[ 归纳 ] 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 能量由低到高 )KLMNOPQ1234567[ 交流与讨论3]P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 )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07278d4d8d15abf234e7f.png)
第1单元 课时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三、设计思路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熟悉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然后采用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得出以下规律:1.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即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在内层。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步增加,每一电子层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电子。
3.再引导学生观察稀有气体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探究排布规律,通过分析讨论下列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2)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是8(氦除外)。
(3)各元素原子次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18。
四、教学过程[引入]在《化学1》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有关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下列内容。
(ppt:2)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投影](ppt :3)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中子:不带电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投影](ppt :4):资料: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电子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电子做高速运动,接近光速。
由于上述原因,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宏观物体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不能测定或计算它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道。
[提问]是不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就没有规律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是聚成一堆在离核相同的距离处运动,还是分散在离核不同的距离处运动?为什么?(ppt :5)(学生思考)[讲述]在多电子原子里,一方面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因带有异性电荷而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倾向于把电子尽可能拉得靠近原子核。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5fb8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f.png)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即电子需要稳定的能量状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因。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有规律地排布。
章节二:电子层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即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层排布。
2. 讲解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包括顺序和能量。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层的概念和排布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电子层排布示例。
章节三:s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s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2.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s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四:p轨道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让学生掌握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即p轨道电子优先填充能量次低的轨道。
2.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即按照能量顺序填充。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和规律。
2. 示例法,给出具体的p轨道电子排布示例。
章节五:电子排布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中的应用,如共价键的形成。
2. 讲解电子排布在物质性质中的应用,如原子的氧化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在化学键形成和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ea20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a.pn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能级分布。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化学性质和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级分布及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图示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和案例。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化学作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共价键的形成、化学键的类型等。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介绍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联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反应性的影响5. 案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反应路径和产物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结合PPT课件,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并通过图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
3. 数学表达式的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并分析其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875c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7.png)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一、基本概念
1.1 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在原子核外的负电子构成。
1.2 电子的能级
在原子中,电子并不随意地运动,而是处于不同的能级中。
1.3 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模型是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原子模型,该模型通过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云状分布方式,能较好地解释原子的结合性和反应性。
二、电子的排序原则
2.1 能级排序
电子的能级大小按以下顺序排列:n=1, n=2, n=3, n=4……
2.2 规则排序
① 填充原子中最内层的电子,然后逐个填充下一层的电子。
② 同一能级中的电子应先填充未占据的轨道,再填占据轨道的电子。
③ 在填充能级时,应使每个轨道内先填满一个电子,再逐渐向上填满电子,直到不再接受其他电子为止。
三、电子云能区图(SPDF)
3.1 s轨道
s轨道为球形云状,分别位于各个能级的中心位置。
一个s轨道有两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2 p轨道
p轨道为双球形云状,其中一个球形云形在x-y平面,另一个球形云在z轴正方向上。
每个p轨道有两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3 d轨道
d轨道为双扁球状云状,分别位于第三能级以上各自能级的中心点。
每个d轨道有四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3.4 f轨道
f轨道为复杂的形式,由7个不同的轨道组成。
每个f轨道有六个电子,其自旋方向相反。
四、总结
通过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及化学反应原理。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更可对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4aa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0.pn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即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章节二:s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氢原子、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三:p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3p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锂原子、硼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四:d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铁原子、钴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五:f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4f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钆原子、铽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和族的划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5e7a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5.png)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和轨道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化学性质、预测化合物形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能正确书写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排布式。
4. 注重知识整合,形成系统化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有了系统化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5. 作业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案例在作业布置上,既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设计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和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预习任务: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案例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动态演示电子排布过程以及联系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1b62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2.pn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运动轨迹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章节二:电子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K层、L层、M层等。
2. 讲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三:电子亚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s亚层、p亚层、d亚层、f亚层等。
2. 讲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亚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亚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四:电子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如波函数、概率密度等。
2. 讲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如球形、哑铃形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云的表示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章节五:电子排布规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规则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则,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如填充顺序、电子配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元素,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也做了初步了解,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问】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
初中的时候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当中我们就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顾】……
【板书】
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则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提问】那么为什么原子对外显电中性呢?
【学生】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很好,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等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抵消,导致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好,我们都知道了原子的结构。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大家来看ppt 上这张熟悉的原子结构图。
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有一圈圈的层状区域,由里往外分为好几个圈层,这就是我们以前初三所学习到的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而核外电子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这些都是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过渡】那么,大家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之后,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核外电子究竟是怎么分层排布的呢?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我们来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提问】我们来看这个原子结构,从黄色最里一层原子层到蓝色最外一层原子层,
我们要怎么标记它们呢?而它们的能量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核外电子排布第一个规律的学习。
【教师】在化学上,由里往外各电子层的层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用英文字母K、L、M、N、O、P、Q表示电子层。
【板书】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教师】我们来看刚才那个原子结构图,我们从里往外依次称为K、L、M、N电子层,能量则是离核越远电子层上电子的能量就越高。
而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
【板书】1.能量由低到高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投影】
【副板书】
【学生】仔细观察,找规律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一电子层最多能填充的电子数为多少呢?
(提示:用电子层序数n表示)
【学生】2n2
【板书】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
【提问】我们再来看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不超过8个
【板书】3. 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教师】那么次外层和倒数第三层呢?
【学生】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板书】4.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小结】好,学习了那么多。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
首先我们由以前学习到的概念电子层引入电子分层排布,接着我们共同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总共有4条规律。
1.能量由低到高。
2. 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是2n2。
3.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大家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超过”的含义,灵活运用。
【课堂练习】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B
2.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A
A.14
B.15
C.16
D.17
3. 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___________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_____
(3)C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________ 答案:硅硼氖
【补充练习】(学生抄回去当作课后作业)
六、 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顾:
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1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1.能量由低到高
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 2个
3. 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 层不超过2个)
4.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