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及其影响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 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 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外,其他企业都 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的存在, 出门吃饭,只能到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这一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状况相适应吗?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1)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 控制人财物资源; (2)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 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具体表现在:
(1)在计划管理上,一般是国家自上 而下地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 业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成本、 利润等。 (2)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 企业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全部或大部 上缴,开支由国家拨给。 (3)在物质管理上,国家对绝大部分 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资料实行统购统 销、统一分配、限量供应的办法。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追求“一 大、二公、三纯” ,致使我国所有制 结构过于单一。 不适应,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 不利于方便人民群众。
材料二:北方某市一条30米宽的马路两 边,有两家工厂,一家是生产铜的冶炼 厂,一家是需要铜的电缆厂。改革开放 以前,冶炼厂不能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卖 给对面的电缆厂;电缆厂用铜也不能直 接从对面冶炼厂购买,而要到相隔数千 公里的南方去运。因为当时的冶炼厂归 冶金部管,其产品由冶金部统购包销; 电缆厂归机械部管,它需要的原材料由 机械部调拨。一条30米宽的马路把两家 企业隔绝的数十年。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生产力状 况不相适应,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方便 人民群众生活; (2)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政府对企业 管得过多,统得太死,不利于社会资源的 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 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 劳动 的积极性。
“一五”期间,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 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 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 高34.2%。 总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 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
说明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 的经济状况是相适应的,促进我国经济的 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 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 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的通货 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 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 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必须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充 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我国在 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1、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我国在 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 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工业必须集中全国有 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客观上要求充分 发挥政府的作用; (3)当时苏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 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 农村,生产队长派活,社员集体劳 动,按出勤计公分,按公分来分配, 社员往往出工不出力。在城镇,职 工按工资级别拿固定工资,个人收 入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干与不干 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 坏一个样。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2、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影响? 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 发展。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孤立和窒息政策。在 经济上,对我国实行禁运和封锁,在军事上, 于1950年悍然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引向 中国。 材料二:195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国民经 济的恢复任务,但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 业国。当时,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 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 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总之,在建国初期,当时国内外政治、 经济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 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它对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当时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正确的。我们绝 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完全否定建国初 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但是,随 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
原因
基本特点 所有制结构单一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 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忽视市场的作用 平均主义严重
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 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 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 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 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3年建成投产的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
1956年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沈阳飞机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 (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旧中国,通货膨胀严重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000 亿元比1937年的14亿元增加了392倍,票币面 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面额到1万元、10万元, 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 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 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 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肥皂,1947 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只能买0.002416两 大米,1949年只能买 1粒米 的千分之2.45。
1、在“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中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2、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党和国家正确领导,制定了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中国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 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的人、 财、物力;此外,还有友好国家的援助等。
1、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企业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真正把两家企业“隔开”的是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2、材料中的事实说明这种体制有什么弊端?
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对企业 管得过多,统得太死,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而且造 成国民经济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益紧密,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 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奏 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到 了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国 计划 经济 体制 的形 成及 其作 用
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体 制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 制的弊端及 其影响
(4)在劳动管理上,实行由国家劳动部 统一分配的制度。 (5)在价格管理上,许多产品都由国家 统一定价。 (6)在央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把企业划分 为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 把物资计划分为中央管理的物资和地 方管理的物资等。
材料一:1957年,“一五” 计划超额完 成。国家对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 亿元。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1952年 增长141%和25%。随着各项社会事业迅 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材料二:1957年,我国 的钢产量达到535 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的5.8 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 年增 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 一大批原本没有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来自百度文库
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项 目 钢(万吨) 煤(万吨) 52年产量 57年产量 增长率
135 6649
535 13000
296% 96%
粮食(万吨)
棉花(万吨)
1.6
130
1.95
164
22%;
26%
“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成 就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
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 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 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 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 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 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 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我国过去没 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 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 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
1、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看,在我 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国 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2、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何才 能完成这一任务?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巩固这一政治成 果,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发展工业,尽快建立起 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基础工业实力。 在经济总量方面,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 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 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 %,比1952年增长128.5%。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 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 %。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 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 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 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 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 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