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的自身调节与脑损伤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其出生时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早产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早产儿护理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此,我将对我近期的早产儿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作内容1. 基础护理(1)观察病情:每日观察早产儿的面色、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保持清洁:每日为早产儿清洁口腔、鼻腔、耳道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保暖: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病情,调整病室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保暖条件。
(4)营养支持:根据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合理调配营养,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
2. 并发症护理(1)呼吸系统:观察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衰竭。
(2)消化系统:观察早产儿的食欲、呕吐、腹泻等情况,预防消化不良和感染。
(3)神经系统:观察早产儿的意识、反应、运动等情况,预防脑损伤。
(4)循环系统:观察早产儿的心率、血压、面色等情况,预防心力衰竭。
3. 心理护理(1)关爱:与早产儿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给予关爱和呵护。
(2)心理支持:与家长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3)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早产儿的护理知识,提高其护理能力。
三、工作成果1. 成功救治多例早产儿,降低死亡率。
2. 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3. 家长满意度较高,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4. 个人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工作不足与反思1. 在病情观察方面,有时对早产儿的病情变化反应不够及时,需要加强病情观察的敏感度。
2. 在心理护理方面,对家长的心理支持不够全面,需要提高心理护理水平。
3. 在业务学习方面,对新技术、新知识掌握不够,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五、改进措施1. 加强病情观察,提高对早产儿病情变化的敏感度。
2. 提高心理护理水平,全面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
3.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课题申报】产科医生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策略
产科医生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策略产科医生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策略一、前言新生儿脑损伤是指在胎儿或婴儿期间所造成的脑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常引起儿童智力障碍、神经发育迟滞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作为产科医生,对于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总结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策略,以提高产科医生的工作水平和预防新生儿脑损伤的效果。
二、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病率却并未减少。
新生儿脑损伤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也给社会和医疗资源造成不小的压力。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对于减少新生儿脑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1. 新生儿脑损伤的分类与病因分析1.1. 将新生儿脑损伤分为产前、围产期和产后3个阶段1.2. 详细分析不同阶段新生儿脑损伤的常见病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2. 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策略2.1. 产前预防策略2.1.1. 加强孕妇健康管理,提高孕产妇自身免疫力2.1.2. 对高危孕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进行早期干预2.1.3. 做好产前咨询和教育工作,提高孕妇和家属对孕期管理的重视程度2.2. 围产期预防策略2.2.1. 严格执行孕产妇的产科检查和监护2.2.2. 加强分娩过程的监测和干预2.2.3. 指导产妇正确进行自然分娩或剖宫产操作2.3. 产后预防策略2.3.1. 加强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2.3.2. 配置良好的新生儿护理设施和设备2.3.3. 建立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干预机制3. 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3.1. 通过对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3.2. 依据不同类型的脑损伤,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3.3. 建立随访制度,跟踪儿童脑损伤后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新生儿脑损伤预防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2. 医学数据分析:对本院近年来的新生儿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不同预防策略的实际效果。
胎儿脑部发育过程解析
胎儿脑部发育过程解析胎儿脑部发育过程是指从胚胎发育到胎儿发育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解析胎儿脑部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重要的发展里程碑。
1. 脑部的初期发育阶段: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芽分为三个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包括神经外胚层和神经管。
神经管是胚胎期的脊髓原基,也是大脑的前体。
在大约第三周,神经管闭合形成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的基本结构。
2. 大脑的发展阶段:神经管闭合后,大脑逐渐分化成脑前部、脑中部和脑后部。
脑前部发展成大脑半球,负责认知、运动和感知功能。
脑中部发展形成间脑和中脑,负责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
脑后部发展成小脑和延髓,控制运动协调和平衡。
3. 神经元的形成和迁移:在胎儿脑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开始,神经元从神经管内的神经上皮细胞形成,然后迁移到不同的脑区域。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元迁移。
神经元迁移发生在胚胎期和早期胚胎期,是脑部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4. 突触的形成和神经网络的建立:在神经元迁移完成后,神经元开始建立连接,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突触来实现,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
随着脑部发育的进展,突触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神经网络逐渐建立起来,使得大脑能够执行复杂的功能。
5. 脑皮质的形成:脑皮质是大脑外部的灰质层,是大脑功能的主要执行场所。
脑皮质的形成是胎儿脑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胎儿发育的中期,脑皮质开始分层和增厚。
这个过程称为皮层内神经元分化。
随着皮层内神经元的不断分化,大脑的功能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强。
6. 神经系统的细化和完善:在脑部发育的后期,神经系统不断细化和完善。
这包括神经元的进一步分化、突触的精细调节以及神经通路的建立和优化。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婴儿出生后,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仍然进行。
总结起来,胎儿脑部发育过程涉及神经管形成、大脑分化、神经元迁移、突触形成、脑皮质形成以及神经系统的细化和完善。
早产儿容易智力低下吗[001]
早产儿容易智力低下吗早产儿容易出现智力障碍,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到了晚期大脑发育迅速,尤其是神经元的连接和形成,而早产儿在这一时期却已经出生,使得其大脑发育不完全。
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增加早产儿智力发育受损的风险。
治疗方法:1.早期干预:在早产儿出生后尽快开始干预。
相应的干预方案包括婴儿安心外露、留置胃管以保证营养摄取、皮肤接触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早产儿的身体和脑部成熟。
2.游戏训练:早产儿可通过纺锤型成长、摇椅式成长、姿势包裹等方式,来促进其感官、视觉、听觉的发育。
3.传统理疗:早产儿可通过“温肌肉”、“温关节”、“套袋式”等传统理疗,来促进其吸收营养,增加肌肉力量。
4.认知训练:合理的认知训练可促进早产儿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5.语言训练:早产儿若存在言语发育迟缓,可通过语言训练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注意事项:1.保持温暖:早产儿出生后应保持温暖,以防止过度失水,增加感染风险。
2.注意营养: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较高,应注意饮食,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3.避免感染:早产儿因免疫系统不发达,容易感染,应注意保持卫生和防病。
4.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的睡眠有助于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早产儿智力水平。
5.及时就医: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十分脆弱,应及时就医,避免出现问题。
早产儿用呼吸机呼吸出现白肺是否会造成缺氧早产儿使用呼吸机呼吸出现白肺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危险状况,需要及时治疗。
白肺是指肺部内气体与血液的分布不平衡,以致导致肺部呈黏液、淤血和水肿状态。
白肺可引起缺氧、呼吸窘迫,甚至是呼吸衰竭,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早产儿白肺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例情况而定,主要目的是帮助婴儿呼吸,缓解肺部水肿和淤血状况,增强婴儿肺部功能,预防并发症。
1.氧气治疗白肺是由于肺部气体与血液分布不平衡而引起,因此早产儿出现白肺时,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供额外的氧气,以维持婴儿的氧供应水平,缓解呼吸窘迫,并减少缺氧的风险。
俞惠民-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俞惠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概述⏹围产医学进展,新生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美国每年约出生<500g的的早产57 000例,存活率90%。
⏹后遗症发生率增高,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社会负担(视,听,运动,智力)⏹早产儿脑损伤最为重要( 特殊性)⏹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发生率高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速度与程度⏹慢性、部分窒息常导致大脑弥漫性坏死,皮层为甚⏹急性、完全窒息主要累及脑干、丘脑及基底神经节⏹成熟度⏹早产儿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高⏹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PVL的发生率约为8~26%⏹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8~60 %。
⏹NICU存活的早产儿中,约10 %遗留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遗留认知或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
早产儿脑损伤类型神经病理学分类⏹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 WMD)⏹脑非实质区(脑室内)出血⏹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等)损伤早产儿WMD的定义及类型⏹1962年Banker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脑白质损伤(WMD):⏹一组多相的、普遍的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WMD类型80年代,Dambska 等认为NWMD包括两种类型:⏹多灶性坏死(即典型的多灶PVL);⏹弥漫性损伤(以伴有肥大星形细胞增生的脑白质组织稀疏化表现为特点)。
Paneth认为NWMD 的病变组成如下:⏹囊状PVL;⏹孔洞脑;⏹缺血和出血性梗死;⏹脑室扩大。
Leviton 等认为WMD 可被分为4 种类型:⏹脑白质出血性梗死(局灶型);⏹脑白质坏死,即PVL(多灶型);⏹弥漫性星形胶质化;⏹弥漫的凋亡现象(胶质细胞).Pediatr Neurol 1996; 15 (2): 127-136WMD的组织学变化⏹和髓鞘损害(少突胶质细胞)⏹轴突病变(神经纤维)⏹反应性星形胶质化目前,WMD被认为是导致围产期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脑瘫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WMD病因⏹缺氧缺血(脑室周区分水岭梗塞)⏹孕母围产期宫内感染(细胞因子触发炎性反应)⏹羊膜腔感染⏹胎盘炎症⏹绒毛膜羊膜炎等⏹其他⏹低CO2, 应用皮质激素,双胎,高胆红素血症WMD发病机制⏹血管解剖学基础(不成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伤和被动压力脑循环⏹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成熟依赖的易损性血管解剖和生理因素⏹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1.6~3ml/kg.min,灰质的1/4,成人下限10ml)⏹早产儿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是本世纪新生儿医学重点攻克的国际性目标之一。
目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已成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
在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26%--60%。
除了早期死亡外,存活患儿中,约10%可出现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 25%~50%呈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的运动障碍,是早产儿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迄今对PVL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尚认知不多;对PVL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文将主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进展,并讨论PVL的临床诊断要点。
1 PVL的病因进展目前从病理上已明确,PVL分为局部PVL和弥漫性PVL。
局部PVL与严重缺血有关,主要引起局部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坏死和形成囊腔。
常见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和枕角的周围白质(视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的周围白质(半卵圆区)以及侧脑室额角的周围白质(听区)。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则认为与轻度缺血有关,主要引起OL前体弥漫性损伤和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大的囊腔变化。
在临床上,局部PVL患儿主要表现痉挛性肢体瘫痪即脑瘫,弥漫性PVL患儿则主要表现认知、行为缺陷和轻度运动障碍。
无论是局部或弥漫性PVL,其根本的病理改变即为脑白质部位OL前体的受损和丢失,致使脑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临床上呈现脑瘫和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目前认识到至少有3个主要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与早产儿发生PVL有关。
其中前两个因素即血管解剖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是形成早产儿好发脑缺血的基础,而主要构成早产儿脑白质的OL前体对缺血、感染所具有的特殊易损性,是早产儿好发PVL的第3个主要因素。
1.1血管解剖因素正常人类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其脑白质的血流量仅为皮质和灰质血流量的25%。
应用胶体注射放射显影技术,可清晰显示早产儿的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
早产儿智力发育的情况及相关良性干预研究
早产儿智力发育的情况及相关良性干预研究早产儿智力发育一直是医学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幸存,但他们在智力发育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智力发育的情况以及相关的良性干预研究。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在37周之前的婴儿。
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仍在发育过程中,因此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早产儿在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延迟或受限。
研究显示,早产儿在智力测试中的得分通常低于足月儿。
这主要是因为早产儿的大脑在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其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还不够完善。
然而,并不是所有早产儿都会出现智力发育的问题,有些早产儿的智商甚至超过足月儿。
这一差异可能与早产儿的出生时机、孕龄、出生重量等因素有关。
早产儿智力发育的良性干预非常重要。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早产儿更好地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一种常见的良性干预方法是早期康复训练。
早产儿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接受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改善运动、认知和语言能力。
这种训练通常由专业的康复师在医院或家庭环境中进行。
另外,早产儿的早期环境也对智力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早产儿往往需要在保温箱中生活一段时间,这可能会对他们的感觉和认知发育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提供良好的刺激和早期亲子互动对早产儿的智力发展非常有益。
父母和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与早产儿进行眼神交流、口头交流和触摸互动等方式来提供刺激,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
除了早期康复训练和环境刺激,饮食也对早产儿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早产儿的饮食需要特殊关注,以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
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素,有助于早产儿的脑部发育。
如果母乳不足,医生会建议添加特殊配方奶粉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此外,心理支持也对早产儿的智力发育有积极影响。
由于早产儿的发育过程可能面临挑战和困难,他们和家长都需要额外的关心和支持。
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可以为早产儿和家人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促进早产儿的全面发展。
新生儿脑损伤及预后
囊状PVL的MRI表现
生发层基质脑室内出血
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GM-IVH
7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
2010-8-5
IVH发生率
• VLBW中为20-25%, • BW1500克重度IVH发生率为10-15%,
其中3/4的患儿发生CP或/和MR • 每年美国新增IVH引起MR病例3600例 • 经大量临床诊疗措施改进(复苏措施及
定义
• 围产期缺氧、缺血、窒息 • 脑病:临床定义,指意识状态改变,非病
因诊断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缺氧缺血的病史、生
化、脑电生理(EEG)、影像学(CT, MRI)、或病理(尸解)表现的脑损伤
• HIE: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 害,有客观证据表明缺氧缺血而且临床上 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 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 脑质周围白质弥漫损伤 • 表现为脑室扩大,不伴脑积水
损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早产儿
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常见于侧脑室三角区的后部脑白质、室间孔周围的前 部脑白质、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 早产儿分化中的少突胶质细胞易受损伤,引起弥漫性脑 白质损伤
临床表现:新生儿期仅有轻微的肌张力异常,但难以发 现。后遗症:痉挛性双瘫、严重者四肢瘫(下肢较明 显)、视觉损害、智力低下、行为障碍
温、高钠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病理特点
•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 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 但PVL和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非早产儿HIE
所特有
窒息缺氧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血压升高
出血
血压降低
缺血
婴儿脑的结构
婴儿脑的结构
婴儿的大脑结构在出生时已经存在,但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经历显著的变化。
以下是婴儿大脑结构的一些关键方面:
1.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大脑的外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
在婴儿时期,大脑皮质相对较薄,但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显著的增厚。
这一过程被称为皮层发育。
2. 脑干: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控制基本的自动功能,如呼吸、心跳和睡眠。
这是一个相对较原始的部分,它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
3. 大脑半球: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之间通过胼胝体相互连接。
婴儿时期,大脑半球之间的连接逐渐加强,促使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
4.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负责运动控制、习惯形成和情感调节的结构。
它在婴儿时期也会经历发育,并在儿童时期对运动和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小脑:小脑位于颅腔的后部,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
小脑在婴儿时期和儿童时期都会发生重要的发育变化。
6. 海马体和杏仁核:海马体与记忆和学习有关,而杏仁核则与情绪处理和记忆形成有关。
这两个结构也在婴儿时期发生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大脑的发育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大脑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同时一些无关的连接也会被削减,这被称为突触剪枝。
这个过程是学习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面。
早产儿脑损伤
李丽华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室
前言 • 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 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 • 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 损伤形式
防治
• 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对及时发现白质早 期损伤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 努力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 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 善预后。当PVL形成,病变难以逆转。对白质 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 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
发病机制
• 血管发育特点: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 供应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短穿支妊娠32-40 周发育活跃,供应皮层下白质,长短穿支 的吻合支妊娠32周后逐渐形成,因此,供 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未 完全发育成熟,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 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发病机制
•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 要成分,不成熟脑的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 求很高,对谷氨酸、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很高, 故当缺血发生时容易损害。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类型 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EH), 也称生发基质出血。当出血量增加,血液 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 出血(IVH)。 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 内的脉络丛。
病因
• 解剖特点:是发生基础,生发基质血管结构、 分布、走行、缺乏支持组织 •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脑血流变化 • 出、凝血机制异常:出血症、DIC、血小板损伤的治疗: 脱水 营养脑细胞药物 康复按摩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李扬【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出生的38例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病理及MRI表现等相关资料,判断脑白质损伤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早产儿中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会出现肌张力低下、自发动作减少、心跳减慢、神志淡漠、喂养困难等症状;38例患儿中局灶性脑白质损伤29例,病灶主要分布半卵圆中心、脑室前后角及脑室旁,表现为点状、条状或簇状病灶,弥漫性脑白质损伤9例,弥漫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旁.患儿早期(1周内)MRI表现为DWI增强、T1WI正常或稍有增强、T2WI正常或减弱;1~2周时MRI信号较早期略有减弱,T1WI信号较早期增强;3~5周时脑白质软化病灶DWI和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结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规MRI不易诊出早期脑白质损伤,但可作为后期脑白质软化的预测指标,DWI对早期损伤较为敏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04【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磁共振成像;弥漫加权成像;病理特征【作者】李扬【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磁共振室,河北秦皇岛0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6早生儿脑白质损伤是指在24~35周不足孕周出生的早产儿因体内炎性反应造成的脑旁白质损伤,主要有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两种,是早产儿的主要脑损伤形式[1]。
尽管随着妇产科及新生儿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生存几率明显提高,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是导致早产儿神经损伤及智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对患儿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
目前,该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目标主要集中于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且影像学是脑白质损伤的唯一诊断手段[3]。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1.脑组织的发育:小儿的脑组织在出生后将继续发育,儿童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大脑的皮层上层特别脆弱,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更为明显。
2.脑重量和体积:小儿的脑重量和体积相对成人要小很多,与体重成正比。
出生时,婴儿的脑重约占其体重的百分之十,而成年人的脑重只占体重的百分之二3.神经连接和突触形成:小儿神经系统中的突触连接相对不稳定,脑回路的构建需要通过大量的突触形成和修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种重塑能力在小儿时期特别强,但也使得小儿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例如婴儿期过度的刺激可能导致神经元连接的异常发育。
4.脑室系统:小儿的脑室系统比成人要大。
脑室是脑内腔的一部分,负责生成和循环脑脊液。
由于小儿神经组织的生长和发育非常快,所以脑室系统在小儿期会相应地扩大。
5.脊髓发育:小儿的脊髓发育相对不成熟,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之间的比例也不同于成人。
这意味着小儿神经系统对于脊髓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差,同时使小儿在脊髓损伤时更容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二、小儿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1.发育阶段:小儿神经系统在婴幼儿时期经历了快速的发育阶段,这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建立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时期。
神经元的数量在婴儿期急剧增加,神经突触和突触传递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
2.神经可塑性:小儿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表现出较高的神经可塑性。
这意味着小儿大脑能够更快地对学习和记忆进行适应,但同时也意味着小儿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更高,对不良刺激的响应更强烈。
3.神经传导速度:小儿的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比成人要慢。
这是因为小儿的神经纤维和髓鞘不完全发育,导致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较慢。
4.睡眠和觉醒:小儿的睡眠和觉醒周期与成人不同。
新生儿时期,他们的睡眠时间较长,但睡眠深度较浅,觉醒时间较短。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睡眠周期逐渐规律,但仍然比成人要多。
综上所述,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组织发育不完全、神经连接和突触形成的重塑能力、脑室系统发育、脊髓发育不成熟等。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1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1.1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对症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和护理,以及监护等措施。
孕妇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全解析
孕妇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全解析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孕期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胎儿的智力和身体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全面解析孕妇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早期神经系统发育在妊娠的初期,胎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形成。
从受精卵着床后的第三周开始,胚胎开始形成胚盘,胚盘分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经过进一步分化,形成神经外胚层和神经内胚层。
神经外胚层后来发育为胚胎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神经内胚层形成胚胎的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胚胎的神经系统是从这两个胚层演化而来的。
二、神经元的生成和迁移在胚胎的第四周至第十二周之间,胎儿的大脑开始发育。
神经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和迁移,逐渐形成大脑各个部分。
神经细胞的生产和移位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惊叹的过程,需要准确的时间和地点来完成。
在神经细胞生成的过程中,一些细胞会分化成神经元,而其他细胞则会分化成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起着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重要作用。
三、胎儿脑的皱褶形成在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脑袋逐渐增大,并形成皱褶。
这是为了增加脑的表面积,并提供更多的神经元连接和功能。
脑的皱褶形成是在孕期晚期进行的,这一过程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还会继续进行。
四、胎儿神经元的连接和调整胎儿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需要建立准确的连接来进行信息传递。
这个过程需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调控。
其中,基因和环境因素都对神经元连接的形成与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五、环境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孕期环境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孕期的营养状况、母体的健康、孕妇的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对胎儿的神经系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六、注意事项孕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促进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吸烟、酗酒和使用药物。
2.补充足够的营养:孕妇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支持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早产儿脑损伤预后及早期评估
收稿日期: 2012-05-11; 修订日期: 2012-05-13 作者简介: 段璐琦( 1987 - ) ,女,河南开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生儿脑损伤临床及基础研究。
·244·
2 岁 时 不 良 预 后 预 测 的 敏 感 性 为 95% ,特 异 性 为 96 % [5]。特异的 全 身 运 动 异 常 如 持 续 的 痉 挛 同 步 性 全身运动对脑瘫有很好的预测性,且异常出现的越早, 脑瘫程度越重,重度 GMs 异常对 2 ~ 3 岁时不良预后 预测的敏感性达 100% ,特异性为 92% ~ 100%[6]。但 出生后早期不连续的全身运动评估,对结局预测能力 下降,对胎龄小于 34 周的早产儿于 34 周时评估全身 运动发现 41% 早产儿 GMs 表现异常,出现的痉挛同步 性全身运动异常与 14 月时的不良结局仅 呈 中 度 相 关[7]。对超低体重儿生后早期全身运动评估发现,多 数在出生后早期异常全身运动的患儿在 12 ~ 36 月时 发育正常[8]。对胎龄小于 32 周的早产儿于分别于生 后 2、4、6、10 d 行全身运动评估发现,仅 21% 出现异常 GMs 的早产儿随访至 24 月时有轻度发育异常[9]。长 期随访也证实 GMs 的异常与学龄期运动、智力异常相 关,异常 GMs 预测 6 岁时不良结局的敏感性为 87% , 特异性为 89% ,阳性预测值 75% ,阴性预测值 95% 。 轻度 GMs 异常与 4 ~ 9 岁时的轻度的神经发育异常、 注意力缺乏等相关[4]。
GPR17调控脑白质损伤后内在修复潜能的研究进展
GPR17调控脑白质损伤后内在修复潜能的研究进展毛凤霞【摘要】脑白质损伤可导致髓鞘损害和神经纤维不能髓鞘化,是脑瘫、智力和视听障碍的主要原因.目前,促进神经再生的内在修复潜能正趋向于成为治疗脑白质损伤的重要策略.近来发现一种新的P2Y受体--GPR17可能调控脑白质损伤后的内在修复潜能.文章将就脑白质的解剖特点、少突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GPR17在脑白质损伤后内在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Apnea of prematurity (AOP) , commonly affecting premature infants, is one of the main clinical problem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mechanism of AOP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with speculation currently focuses on prematurity of respiratory center in preterm infants.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e altered ventilatory responses to hypoxia and hypercapnia, overinhibition of 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and hypersensitivity to 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s. In addition, neonatal diseases may play an additive role in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apnea. Standar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OP includes prone positioning, continuous positive or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methylxanthine therapy. Other therapies, including sensory stimulations,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and C02 inhalation require further stud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basis for AOP,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for its therapies.【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2(030)003【总页数】4页(P287-290)【关键词】脑白质;少突胶质细胞;GPR17;神经再生【作者】毛凤霞【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和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所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种功能协调中起重要作用。
早期干预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智能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
早期干预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智能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发表时间:2013-11-11T14:45:07.513Z 来源:《医药前治》第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唐婷李小莉李安芳向启灵[导读]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唐婷李小莉李安芳向启灵(广东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528000)【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并在我院儿保科随诊的102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
按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n=54)和对照组(n=58)。
对照组进行常规保健。
干预组从新生儿科病房出院后即在我院康复科进行相应的超早期干预治疗。
两组均随访至12个月,采用Gesell儿童发育检查方法进行智能发育评估。
根据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脑瘫筛查。
结果干预组发生脑瘫1例,常规组发生脑瘫6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8例,干预组的1岁的各能区DQ值明显高于常规组。
结论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智能发育,对降低脑瘫发生率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干预脑性瘫痪【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084-02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新生儿[1],早产儿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5.0%~6.4%[2],极低出生体重儿占0.5%~1.2%[3],随着围产医学水平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能够存活的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也越来越低。
但是随着而来运动及智力发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国外报道,10-15%的极早出生儿发展为脑性瘫痪,其中30%-60%有认知障碍[4]。
为了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降低脑瘫发生率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科对入住本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有计划的早期干预,并进行系统随访,观察疗效,现就结果报道如下。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运动能力及脑瘫发生的影响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运动能力及脑瘫发生的影响早产儿发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和医疗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水平相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许多早产儿在发育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因此,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运动能力及脑瘫发生的影响尤为重要。
早期干预指的是在早产儿出生后的头几周或头几个月内,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帮助早产儿更好地完成生长和发育。
这些措施包括脑部影像学、听力和视力筛查、营养补充、康复训练等。
对于智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早产儿克服与智力相关的障碍,提高智力水平。
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接受早期干预的早产儿在成年后智力水平要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的早产儿。
这说明,早期干预是提高早产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对于运动能力的影响,早期干预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早期干预的帮助下,早产儿可以克服肌肉关节发育不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正常的运动发育水平。
一项研究表明,接受早期干预的早产儿在10岁时,其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的早产儿。
因此,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运动能力发展也至关重要。
最后就是对脑瘫发生的影响问题。
早产儿因出生早,经常会出现神经系统不完全成熟,易导致脑瘫发生。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对早产儿进行定期的脑部影像学检查,及早发现脑损伤,避免脑瘫的发生。
研究表明,接受早期干预的早产儿患脑瘫的概率要低于未接受干预的早产儿。
综上可见,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在智力和运动能力方面提高早产儿的发育水平,同时可以减少脑瘫的发生,让早产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
因此,为了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未来发展,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新生儿神经保护中的神经发育与疾病机制
新生儿神经保护中的神经发育与疾病机制新生儿期是人类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脑发育最敏感和易受伤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神经发育和疾病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神经发育是新生儿神经保护中的核心。
在出生前,胎儿的大脑已经开始发育,并且在出生后会继续发展。
大脑的发育涉及神经元的增殖、迁移和连接等过程。
神经元的增殖是指神经元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是大脑发育的首要任务。
神经元的迁移是指这些新生成的神经元从原位置迁移到最终的功能区域。
神经元的连接是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和形成神经回路,这是完成脑功能的基础。
神经发育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环境、营养和刺激等。
一旦神经发育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各种神经发育异常和疾病,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全和神经管闭合缺陷等。
其次,疾病机制在新生儿神经保护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生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
一些常见的新生儿神经疾病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出血、脑炎和脑膜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缺氧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等。
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就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发育延迟,甚至危及生命。
在新生儿神经保护中,早期干预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出现神经发育异常或者疾病,需要尽早发现和诊断,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药物治疗可以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和促进神经发育。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言语和职业治疗等手段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新生儿及其家庭应对疾病和治疗的压力,促进康复和健康发展。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新生儿神经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是新生儿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对于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和康复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政府的政策和资源,以及社区的服务和组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经济支持来促进新生儿神经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的脑自我调节与脑损伤【摘要】脑自主调节是一种脑的保护机制,以适应脑灌注压力的波动,维持稳定的脑血流量。
早产儿脑自主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这两种脑损伤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疾病原因。
全身血压与脑生发基质及脑室周围白质血流的不协调,导致反复发作的缺血-再灌注是两种损伤的共同途径。
但是,建立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界限标准,是神经保护策略的一部分,对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个巨大挑战。
本文我们将探讨常见临床因素与早产儿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及如何评估脑的自我调节及应用到床旁监护的可能性。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自我调节床旁监护【Abstract 】Brain autoregulation is a kind of brain protective mechanism,which adapt to the fluctuation of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nd maintain stable cerebral blood flow.Brain automatic regulation func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is not perfect, it is prone to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CA) and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IVH),and these two kinds of brain injury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cerebral palsy.Incoordination of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with cerebral germinal matrix and peripheral white matter blood flow leads to repeated ischemic-reperfusion, which is the common pathway of the two kinds of injury.We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clinical factors and hemodynamics of preterm infant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self-regulation of brai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them to bedside monitoring.【Key words】Preterm infant Brain injury Autoregulation Bedside monitoring随着NICU监护和诊疗技术迅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小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其常见两种形式的脑损伤: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发生率从50%降到25%,与此相反,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的发生率基本没有改变,影响到约10%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的早产儿[1]。
这两种形式的脑损伤与生命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包括脑性瘫痪[2]。
长期以来,虽然有报道临床因素(如气胸、心肺复苏、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和两种形式脑损伤之间的联系,加之一些神经保护策略的效果,但是潜在的损伤机制仍不明确。
鉴于组织学证据提示全身和生发基质及脑室周围白质脑血流之间的不协调导致损伤,了解脑损伤机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基于灌注的研究。
目前用于评价脏器系统功能及足够心输出量的方法不够精确、难以施行,不适于长期监测,或对脑循环缺乏特异性。
心率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仍然是血流动力学评估的关键部分。
由于新生儿改变心搏量的能力弱,心动过速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主要方法。
然而许多混杂因素,如疼痛/烦躁和枸橼酸咖啡因的使用能够混淆对心率的评估[3]。
毛细血管再充盈是血流动力学一个很特异的指示因子,但敏感性不够(敏感性约35%),需要一致性评价。
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容量状况和血管紧张度(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金标准”,对于评价心输出量是基本的;然而,它需要心脏超声波检验师的技术和专业,对于长期监测不可行。
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通过上腔静脉血流的容积状态,但是又面对长期数据获取的挑战。
能够通过脐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评估右心室充盈,但是解释这些数据时存在很大的挑战,因为正常值范围广,妨碍了正常和病理状态的鉴别[4]。
过去10年,该方面的研究已从全身血流评估转到脑血流模式的精确监测。
这种转变已通过新的技术成为可能,促使对早产儿脑血流调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自主调节的损伤是IVH的主要因素。
而且,通过MRI 来鉴别WHI以及进行分级的策略,已经改变了我们对WMI和神经发育结局之间关系的看法[5]。
使用简单、床旁监测的尖端科技为早期诊断及家庭咨询提供了可能。
1.IVH及WMI的损伤机制早产儿脑室管膜下生发基质血管丰富,血管内皮细胞为单层内皮,缺少平滑肌,周围缺少弹力纤维的支持,对抗血流冲击能力较差,易破裂出血。
IVH的发病机理有两种假设。
一种理论,动脉血压的显著波动,如败血症、伤害性刺激、血流团或强心剂,对脆弱毛细血管床造成的影响,导致血管破裂。
另外,气胸阻碍了静脉回流、呼吸机的非同步性或单纯头部位置的改变等导致静脉系统的阻塞,产生了液体静脉压的增加,最终导致毛细血管床血管的破裂。
两种机制可能导致了循环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削弱了血管结构,直到血管不能再承受波动以致破裂。
早产儿脑白质血管发育不完善,白质穿通动脉发育差,分枝少,易造成弥散性WMI;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不成熟,使脑白质易受缺血损害;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及前体易损性高。
WMI病理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三种诱发因素(脑氧和的紊乱、感染和炎症)和23周~32周发育期间白质发育易损性之间的联系[6]。
前少突胶质细胞(pre-OL,一种在妊娠中期增殖的胶质细胞亚型),在白质中高度密集,呈现出对氧化应激的易损性。
这种易损性可以是内在的,由过度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耗竭产生;或外在的,谷氨酸受体介导的毒性产生,系临近死亡细胞释放谷氨酸的结果。
两种机制都可能产生一系列事件,导致pre-OL的丢失和周围白质的损伤[7,8]。
早产儿脑对氧化应激特别敏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三种关键危险因素的混合作用:心率依赖的心输出量、不成熟的血管供应和血管自身调节的紊乱。
首先,早产儿缺乏持续足够的心输出量,鉴于容积相对固定,心输出量依赖心率;心率紊乱(如早产儿呼吸暂停,随后导致心动过缓)导致局部缺血的可能。
第二,白质特别是脑室周围区域,由长的穿透动脉供应,妊娠24周始产生,但是维持相当低水平的血流、最小的侧枝循环,直到30~32周。
脑血管自身调节系统受损的依据,提示当氧饱和度或心输出量减少时,早产儿脑血流调节能力受限[9]。
与任何一种机制相关的、反复的脑缺血发作会产生炎症反应,增加了代谢需求,利用了更大部分的氧供,增加了下一次缺血发作导致进一步损伤的机率。
2.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系统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系统是一种生理机制,功能是维持持续和稳定的脑血流。
这种系统的经典描述是S型曲线,在正常血压范围内的稳定脑血流,以及血压在正常范围以外的不稳定的脑血流。
Lou和Ment的研究显示了早产儿在一定范围的体循环血压内,脑血管系统不能维持一致稳定的脑灌注,这种现象被称为“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Siegmund Mayer在19世纪首先提出血流调节的一个补充观点,他在蝙蝠的翅膀里观察到10秒(0.1Hz)的、血管直径的自发节律性震荡。
最近的计算技术允许这种动态模型更大的研究,数据提示自身调节系统减轻了低频血压波动的影响,作为高通滤波器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种震荡,现在称为“梅尔波”,由全身动脉血管紧张度的改变产生,可能由自律的神经系统驱动。
血压的震荡根据它们的周期性分为三类:高频(HF,>0.5H Z、低频(LF,0. 05~0.5Hz)和超低频(VLF,<0.05Hz)。
HF波动由呼吸周期驱动(相对是固定的),LF和VLF的变异性代表了自律性、肌源性和细胞控制机制的综合影响[10]。
非常重要的是,这些控制机制的反应强度通过循环儿茶酚胺、血管活性小肠肽、一氧化氮、血容量减少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11]。
脑血管自身调节系统失败导致脑血流不稳定,产生了缺血-再灌注循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
3.自身调节系统的定量方法随着时间推移及监测技术的进展,自身调节系统的定量方法也得到发展。
然而,由于神经生理学发展的广泛多样性,还有技术挑战与数据捕获的困难,缺乏明确的低血压界值与标准的方法学分析,可信地测试早产儿人群自身调节系统的功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早使用PET、经颅多普勒超声或氙清除的方法,提供了脑血管系统的动态视图。
虽有效,但由于担心辐射暴露、增加了目标组织的温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侵入性使用,不适于长期监测。
使用近红外光谱学(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定量脑血流,代表获取长期血流动力学信息的一大变革,同时获得对脆弱早产儿安全性的巨大改善。
能够使用NIRS评估组织中血红蛋白混合静脉氧饱和度,这种技术通过含氧和脱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差异,来检测每一种化合物的相对浓度。
鉴于在任何时间仅仅30%的血液是动脉内的,测量值代表了30/70的血氧饱和度的动脉/静脉相评估。
NIRS已被广泛使用于新生儿人群[12,13]。
静脉氧饱和受多种参数影响,包括心输出量、血压、血液中氧含量、pH值和组织中的代谢需求。
这些特性对区域组织氧化的研究非常有利,因为这些测量反映了可被利用的氧含量和被目标组织消耗的氧量。
与通过脉搏血氧仪(SpO2)测量的动脉饱和度相反,尽管身体区域显著的局部缺血,最初可能仍然在或接近100%。
虽然NIRS直接测量组织氧合,它与其他方法测量的组织血流高度相关,使它成为一个替代其他侵入性方法、有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其他因素,如呼吸支持方法(非侵入性、侵入性和高频振荡通气),不会直接影响脑氧和。
NIRS措施已被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研究中,来最优化呼吸支持,包括预测拔管失败、代替脉搏血氧仪来确定氧气供给或早期发现高碳酸血症[14]。
即使技术的进展,自身调节系统的功能还是不能直接测量。
可通过测量输出信号(动脉血压)得出输出函数的形状,再转变为输出(脑血流图)。
最佳的自身调节能够维持稳定的脑血流,尽管全身血压的改变,同时受损的自身调节能够通过血压改变和脑血流改变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证实。
应用NIRS数据来定量自身调节系统的两种不同方法已出现在相关文献中[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