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之际颍川荀氏家族文化研究
屹立三朝而不曾倒,重臣辈出的世家,颍川荀氏有多厉害?
屹立三朝而不曾倒,重臣辈出的世家,颍川荀氏有多厉害?“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这个词当真是恰如其分。
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界纷纷扰扰,乱中有序,诸侯为争一方土地,得一世英名,而战乱不休,烽火不息。
乱世出英雄,当真如此,这不颍川荀氏就是汉晋时期最为出色的世家之一,不仅奇才辈出,而且功名显赫,现如今可以在史料上找到了名字都多达100人之多。
颍川荀氏一个多么强大的宗族,虽不是帝王将相的家室,可在汉晋时期一点也不逊色于帝王世家。
颍川荀氏在后汉时期的作为在后汉时期,名门世家们的实力越发强大,开始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朝廷的科举选拔上参与,举荐自己的亲信,家人参与选拔。
还参与文化垄断,都只推向自己信奉的那一边,同时在氏族和庄园经济等方面也大肆参与其中。
图1皇帝的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威胁,颍川荀氏也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起来的氏族之一,荀氏的代表人物就是荀淑。
荀淑在当时的社会知名度颇高,有着神君之称。
荀淑,不仅负有盛名还与其他氏族之间的交流颇为紧密。
后汉末年,一些名门氏族们经常组织郊游,时间长了,按照各自的所属地域和自己所继承的师门分成一个个小党派。
在这些小党派中有一个领军人物,一共有“三君”、“八俊”等等,还有好多小组织头衔,其中陈蕃就是三君中的领袖,王畅和李膺属于八骏里的代表。
这些党组织里的翘楚都是荀淑的学生。
学生都有如此名声,更何况当老师的呢,荀淑在当时可谓德高望重。
可是再高的威望,如果得不到重用也是白扯,当时名门世族对皇权的挑战,引起了朝廷的严重不满。
皇室主要依靠的势力来源于外戚和宦官。
荀淑入朝为官时,正好见证了这一幕的发生。
可是皇权不容挑战,把国家之事交给外戚和宦官来掌控,这无疑是对其他无门派的仕途官员的藐视,也极其不公平。
荀淑就直言敢荐,直接就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外戚梁翼,结果可想而知。
图2荀淑受到了外戚们的打压,一度被排挤出朝廷。
接下来朝廷又借着宦官的帮忙,把梁氏给灭门了。
颍 川 郡
颍川郡颍川郡隋朝设颍川郡,治颍川县(今许昌市市区)。
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
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
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目录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1.2 西汉时颍川郡1.3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颍川郡1.4 东晋是颍川郡1.5 北周时颍川郡1.6 南朝宋时颍川郡2 颍川郡人口姓氏2.1 颍川姓氏概况2.2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2.3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2.4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2.5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2.6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2.7 鄢胡康以国名为氏2.8 颍川陈姓郡中大姓2.9 颍川衍派(陈姓)3 颍川郡历史名人3.1 战国时期3.2 汉朝时期3.3 三国时期3.4 唐朝时期3.5 “颍川四长”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1.2 西汉时颍川郡1.3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颍川郡1.4 东晋是颍川郡1.6 南朝宋时颍川郡2 颍川郡人口姓氏2.1 颍川姓氏概况2.2 长社钟氏颍川名门2.3 颍阴荀氏颍川著姓2.4 鄢陵庾氏颍川望族2.5 禹州方山方氏之根2.6 许由许国许氏之源2.7 鄢胡康以国名为氏2.8 颍川陈姓郡中大姓2.9 颍川衍派(陈姓)3 颍川郡历史名人3.1 战国时期3.2 汉朝时期3.3 三国时期3.4 唐朝时期3.5 “颍川四长”展开编辑本段1 不同时期的颍川郡1.1 秦时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
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
1.2 西汉时颍川郡西汉汉高祖五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
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颍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20,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
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四代兴旺的秘诀何在,为什么衰落
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四代兴旺的秘诀何在,为什么衰落在汉魏两晋时代,颍川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地方,也是一块盛产世家大族的风水宝地。
比如曹操的大谋士荀彧他们家,比如大书法家钟繇他们家,比如东晋权臣庾亮他们家,都出自颍川。
而颍川最著名的家族当属陈氏。
这是一个习惯打造经典的家族,这是一个连续四代都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家族,这当然也是一个有兴起就有衰落的家族。
那么,这个家族是怎样兴起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呢?梁上君子历来富贵之家,往往起于贫贱。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叫陈寔。
陈寔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为人忠厚老实,酷爱读书,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博得地方官的好感。
在那样一个察举制盛行的时代,才德兼优的陈寔很快被人推荐,踏入仕途。
他先从小吏干起,然后督邮,功曹,一直当到太丘的地方长官,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绰号叫“陈太丘”。
为官一处,德被一方。
陈寔这个人当官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好事就说是领导的功劳,犯了错则说是自己的不对,“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深明大义,舍己为人。
那可是东汉的末年,宦官和外戚把好端端的天下弄的乌七八糟。
这样肮脏的时代,竟有这么一个好人,陈寔渐渐成了当时的人望。
事实上,如果用四个字概括陈寔一生的话,那就是“德被天下”。
陈寔的德能够感化小偷。
有个著名的成语叫“梁上君子”。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爬到了陈寔家的屋梁上,准备行窃。
陈寔发觉后,并没有声张抓小偷,而是把儿孙们都叫过来训话,说:“你们啊,一定要努力上进,堂堂正正做人,那些坏人本来并不坏,只是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变坏了,梁上君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那小偷听完这话以后,惭愧莫名,就从屋梁上跳下来,跪在地上,说:“我错了,请您处罚我吧。
”陈寔看了看他的模样说:“我看你并不像坏人,以后一定要痛改前非,好好做人,哎,贫穷是万恶之源啊!”说完,陈寔送给小偷两匹绢,让他走了。
这件事传开以后,陈寔所在的那个县从此再也没有盗窃事件发生。
陈寔甚至取代地方官府,担起了批判是非曲直的责任。
汉晋颍川荀氏家学研究
强调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注重早期教育
强调父辈的榜样作用
重视家庭教育基础
倡导全面教育培养
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
荀氏家族认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荀氏家族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重视实践教学
荀氏家族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荀氏家族在教育孩子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承袭先贤思想
荀氏家族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广泛吸取诸子百家之长,融合各家思想,为己所用,不断丰富和完善家族的文化底蕴。
博采众长
荀氏家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发展。他们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对儒家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发展,推动儒家文化的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促进文化交流
荀氏家族积极与各地区、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吸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丰富家族的文化内涵。
强调文化交流与融合
尊重多元文化
荀氏家族认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借鉴。
融合多元文化
荀氏家族在文化交流中,注重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荀氏家学。他们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到家族的文化传统中,使其成为荀氏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颍川荀氏家学中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荀氏家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提供社会治理的借鉴
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THANKS
感谢观看
秩序思想
荀氏家学强调秩序,认为秩序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他们认为,只有社会秩序得到维护和巩固,才能使国家安定、繁荣和稳定。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礼制和教育来维护社会秩序,使人民服从统治者的管理。
魏晋时代的高门士族,简谈荀彧所在颍川荀氏家族的盛况
魏晋时代的高门士族,简谈荀彧所在颍川荀氏家族的盛况魏晋时期多出名士,而名士则是大部分出自士族。
其中三国时期的名士代表首推荀彧,荀彧此人出身望族颍川荀氏,荀彧本人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何颙曾经感慨荀彧“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也曾经说过荀彧,称赞荀彧道“吾之子房”。
荀彧只是当时荀氏家族的一个代表,他的侄子荀攸更是奇谋百出,辅佐曹操成就霸业;而荀彧的三兄荀衍击破高干而官封列侯;荀彧的四兄荀谌更是劝说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助力袁绍获得称霸河北的资本;荀彧的同族同辈兄弟荀悦写成《汉纪》30篇,是著名的史学家;荀彧的同族姊妹荀采更是因为刚烈而进入列女传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看这一名门望族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的发迹颍川荀氏的祖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儒荀子,荀子的十一世孙荀淑,荀淑发迹在东汉王朝的中后期,是颍川郡有名的名士。
他同时是颍川荀氏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当时党人的李固、李膺对于他都行弟子之礼。
东汉梁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当时发生日食,根据当时的天人感应理论,那就是当时的朝廷出现了问题,于是梁太后下诏让公卿大臣推举贤良,荀淑由于声名在外,于是被举荐。
但是荀淑看不惯大将军梁冀所为,于是讥讽梁冀。
就这样受到了梁冀的嫉恨,被贬为朗陵侯相,虽然被贬,但是他在位朗陵侯相期间莅事明理,受到了很高的称赞,被当时人称为神君。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抛弃官职回家。
荀淑为人慷慨,只要自己的田产和产业有增长,一定会赠送给荀氏宗族和知音好友,六十七时去世。
当时的东汉士人群体的领袖,号称位列“八俊”之首李膺为荀淑服师礼。
与两个县主动为荀淑修建祠堂,他的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士,人们把他们八兄弟谓之“八龙”,颍川荀氏是在西豪里,县令苑康引经据典,说当年圣君,五帝之一的高阳氏的八个儿子都是才子,如今颍川荀氏也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这个西豪里应该改名叫做高阳里。
荀淑之所以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士人,是因为他是东汉末期重要的政治群体——党人的代表,党人里面的重要人物比如前文所讲李膺,李固的师父就是荀淑。
三国荀彧之颍川荀氏家族谱
三国荀彧之颍川荀氏家族谱颍川荀氏,名起于东汉荀淑,历经三国,晋,南北朝。
皆有族人入朝为官,成为能臣干吏,名留史册。
我们便来简单梳理下颍川荀氏一脉比较出名的人物。
荀淑:字季和,年少时便以高尚的品行著称,博学但不刻板于文字功夫,汉安帝时出任当塗长,后离职还乡。
汉桓帝时期,被权臣梁冀调任朗陵侯相。
任期内勤于政事,处事公正,号称“神君”,后憎恶梁氏专权,辞官回乡,六十七岁亡故。
有子八人,号称“八龙”。
荀氏八龙荀俭:字伯慈,荀淑长子,八龙之首,任朗陵长,早亡,有子:荀悦。
荀绲,荀淑次子,时称荀二龙,任济南相。
荀彧之父。
荀靖,字叔慈。
荀淑三子,时称荀三龙。
荀靖有高尚的品德,不入仕,号称玄行先生,隐居终身,与其弟荀爽号称“二玉”。
荀焘,荀淑四子,时称荀四龙,史书无其他记载。
荀汪:荀淑五子,时称荀五龙,史书无其他记载。
荀爽:字慈明,荀淑六子,时称荀五龙,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
自幼聪颖,潜心刻苦,官拜郎中,为躲避党锢之祸,隐遁十年之久,专心著作,时称“硕儒”。
受董卓强征为官,官至司空,台司。
后与王允密谋诛董,事前便病亡,时年六十三岁。
有子:荀表、荀棐。
女荀采。
荀肃,荀淑七子,时称荀七龙,史书无其他记载。
荀旉,荀淑八子,时称荀八龙,史书无其他记载。
荀俭子孙荀悦:字仲豫,荀俭之子,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汉灵帝时期隐居不出,后受曹操征召,侍讲于献帝左右,官至侍中,作《汉纪》30篇,另著《崇德》,《正论》诸论数十篇,六十二岁亡故。
《荀氏家传》记载“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
可知荀悦为最小的儿子,荀俭应还有其他无记载的子嗣。
荀绲子孙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因功封列侯。
有子荀绍,官至太仆。
有孙荀融,字伯雅,荀绍之子,官至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玄学代表人物。
荀彧:字文若,王佐之才,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路线和军事方针,并举荐诸多人才包括: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等。
官至侍中、光禄大夫,封万岁亭侯。
五十岁亡故,一说忧郁成疾而亡,一说被曹操赐毒自尽。
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
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周健【摘要】中平六年(189),颍川郡辖十七县、邑,人口八十余万,黄巾复起,发生饥荒,天气连雨四月。
豫州牧黄琬入朝,孔伷继任豫州刺史。
阴修为太守。
多人被察举、征召和重用。
%In 189(the sixth year of Zhongping),altogether there were seventeen counties and cities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Yingchuan Jun with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800,000.Huangjin rebellion broke out once again with a severe famine and four-month rain.Huang Wan,ZhouMu of Yuzhou was promoted and Kong You was assigned CiShi of Yuzhou,Yin Xiu as TaiShou,and many people were also recommended and assigned.【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作者】周健【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许昌4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九月二十一日,豫州牧黄琬被征为司徒。
《后汉书》卷61《黄琼传附黄琬传》云,黄琬:又为豫州牧。
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
按:关于黄琬调任司徒的日期,《后汉书》卷9《汉献帝纪》中平六年九月云“甲午,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资治通鉴》也云在九月甲午日,而《后汉纪》卷25《汉献帝纪下》中平六年九月云“丙申,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相差两日。
解读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脱水精华版
解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西马讲书。
今天为你讲的这本书,叫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作者仇鹿鸣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致力于三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
这本书啊,猛地一看,名字也太学术了,如果要我换个名字,那它应该叫做司马懿逆袭记才对,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
大家知道,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历史的星空灿烂无比,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吸引人们的眼球。
同他们相比,无论治国才能,军事才能还是传奇性和神秘性,司马懿都不算出挑。
然而,当尘埃落定,一统天下的竟然是司马懿后代创建的西晋王朝。
这就非常令人好奇了,司马氏这个一开始不显山露水的家族,是如何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好解答了这个谜团。
据史书记载,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河内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安阳一带,在汉代地理版图中,它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脉以南,恰好是天下的中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汉光武帝刘秀就以河内郡为根据地,培育实力,进而夺取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由于经常爆发战争,河内郡民风彪悍,境内豪强纵横,崇尚武力是河内郡的显著特征,实际上,司马氏家族的发迹也是离不开武力。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多次参与西北方面的战士,累积军功,做到了征西将军,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出任过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的地方长官。
正是这两个人,为司马氏家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到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骏那一带,司马氏已经是河内郡的大家族了,大家族规大家族,但司马氏的影响力还局限于当地,用本书作者仇鹿鸣的话说,直至东汉中期,司马氏都只能算地方大族,在家乡他们有发言权,到了洛阳这种帝国首都就无足轻重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武将世家,司马氏家族没有学习儒家学说的传统,而在东汉王朝,不掌握儒家学说,是很难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的。
如树为什么如此重要,这跟汉武帝有关,当年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掌握儒术,成为汉帝国选拔文官的重要指标。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荀氏宗祠颍川荀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可追溯到周代时期的姬姓。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荀,出自姬姓。
春秋时,晋大夫荀息,裔孙骓、嘉、会,皆为卿大夫,其族为大,别为三族:一曰晋公族逝敖,生林父,为文公中行将,谓之“中行荀氏”;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于知,以所食邑氏,谓之“荀知氏”;三曰逝敖曾孙欢,食邑于程,谓之“荀程氏”。
汉宣帝名询,当时改荀为孙,以避上讳,故刘向校荀卿书谓之“孙卿子”。
十一代孙遂,居颍川,复本姓。
遂生淑,字季和,有子俭、绲(其子为“王佐之才”荀彧)、靖、焘、注、爽、肃、专,时人谓之“八龙”。
爽生彧,字文若,自有传。
”荀氏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山西、河南一带。
荀息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原称姬逝敖。
荀息因为策划灭虢有功而得到晋献公的重用,荀息之子荀林父亦是晋国的一代名将,他忠君为主,奉行仁义,曾任晋师中行大夫,遂以中行为氏。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楚成王率军围困宋国,宋国派人到晋国告急,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解救宋之围。
荀氏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荀林父的后代。
荀子被后人尊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又被称为孙卿,史载其:“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颍川荀氏一支是荀子的后代,正如《元和姓纂》中记载:“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
晋有林父,生庾。
裔孙况……况十一代孙遂。
遂子淑,字季和;生俭、绲、靖、爽,号‘八龙’……”东汉时荀氏迁居于颍川郡,并恢复荀姓,而后逐以颍川为郡望。
一、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颍川荀氏在东汉后期已经是一个名门望族,其代表人物是荀淑。
史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荀卿十一世孙也。
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
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
颍川陈氏是如何从东汉的寒门成为魏晋一流高门,天下士族领袖的?
颍川陈氏是如何从东汉的寒门成为魏晋一流高门,天下士族领袖的?颍川陈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至曹魏时已经是一流高门士族。
三国之际,传承自东汉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龙亢桓氏等都已经衰落,真正的士族领袖都是参与曹魏政权建立,位高权重的新贵家族。
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在曹魏集团内部可以与诸夏侯曹并列的颍川士人,也即天下士族以颍川荀氏为首,其次即为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流传至今,源远流长颍川陈氏兴起于陈寔,在陈群手里发扬光大,是魏晋时期的一等高门。
陈泰因为高贵乡公一事与司马氏决裂,他死后颍川陈氏中道衰落,不复汉魏时的胜景。
但颍川陈氏毕竟是衣冠旧族,永嘉之乱后,颍川陈氏部分成员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家族一直保存了爵位承袭到刘裕代晋。
留在北方的家族分支则继续繁衍,到北魏孝文帝定天下族姓的时候,还被定为颍川首姓。
唐长孺先生认为,士族基本上全起源于东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每一个世家大族都能成为曹魏的世族和两晋的士族,不很东汉传承数代的世家大族因为三国混战而最终没落了。
所以颍川陈氏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颍川陈氏兴起至鼎盛的过程是就是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四代人。
陈寔是东汉晚期时候的人,那时已经出现世传经学、垄断仕途的世家大族和注重品性道德的清议了。
社会虽然看重家世,但舆论更重经学才干和品性高洁。
也就是说,靠儒学出仕从寒门变成大族的的上升通道并没有完全封死。
陈寔虽“出于单微”,但少年时任劳任怨、有志好学,被县令赏识而送到了太学读书,从而获得了士人的身份。
也就是从此,陈寔开始进入了一生的名士路线。
颍川陈氏始祖陈寔陈寔在地方任职的过程中,以德为政,名声极佳。
重德行,道德之名传扬天下,为天下楷模,“荷天下重名”。
“修德清静,百姓以守”见其行,梁上君子见其仁。
但与一般名士不同的是,陈寔虽然品德高雅,但并不迂腐,相反他眼光独到,头脑灵活。
第一次党锢之祸时,陈寔自请入囚,赢得士人阶层的广泛尊重。
后来在宦官与士人日趋尖锐斗争时,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父亲病死,同郡名士无一人前往,只有陈寔独自吊唁,张让感激涕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颖川世家的意思
颖川世家的意思
颖川世家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世家,其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地位。
以下是关于颖川世家的一些丰富内容:
1. 起源:颖川世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主要出自于颖川地区(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故得名"颖川世家"。
2. 政治影响:颖川世家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家族成员曾在不同朝代担任重要官职,如春秋时期的颖川君,南北朝时期的颖川王等。
3. 文化贡献:颖川世家的成员在文化领域也有卓越的表现,有一些家族成员是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军事才能:颖川世家的成员在军事方面也有出色的才能,一些家族成员在历史上担任重要的将领职务,参与战争和军事决策。
他们的军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族的利益和地位。
5. 家族传承:颖川世家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他们有自己的家族规矩和家训,世代相传。
家族成员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6. 影响力衰落:随着历史的变迁,颖川世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这
一部分是由于朝代更替、政治变革、社会发展等原因所致。
然而,颖川世家的历史和贡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家族、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颖川世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世家,其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的历史和家族传承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汉魏两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的文化贡献
汉末荀彧、荀悦、东晋荀崧在教育方面,为当时统治者 建言献策,其意见得到了重视,对当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荀彧,在战乱年代,建议当权者重视儒学教育 他在辅助曹操东征西伐出谋划策的同时,建议“教化 征伐,时而 并 用 ”。提 出“宜 集 天 下 大 才 通 儒,考 论 六 经, 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 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彧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 甚众,太祖常嘉纳之。”他对加强儒学教育,存“古今之学” 的建议,对乱世中培养人才、传承经典、保存古籍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年,曹操领军到谯郡,曾下令: “旧 土人民……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 之,授 土 田,官 给 耕 牛,置 学 师 以 教 之。”建 安 八 年,又 下 令: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 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 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曹 操重视儒学教育,与其身边的重要谋士是分不开的。 2. 荀悦作《申鉴》五篇,目的是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 议论国事的 兴 革。 在《申 鉴 》中,荀 悦 的 教 育 思 想 也 颇 有 鲜明之处 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渊博知识 的很少,但通过教育学习而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很多。“生 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 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
第 11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oi: 10. 3969 / j. issn. 1671-7864. 2012. 06. 059
世家大族和士族
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
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求得用词的一致,一是由于这两个名称反映现实比较准确。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
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
士者仕也。
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地位,就算士族。
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
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
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
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
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
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
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
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
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
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
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
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
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
知解三国33颍川世家:三国谋士的摇篮
作为荀彧的幼子,娶了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但因为曹洪不借钱给曹丕而得罪了他,自然荀粲也很难受到曹丕的待见。
荀攸的后代更惨,长子荀缉短命,次子荀适继承爵位后没有儿子,就此断后了。荀家辉煌的时代过去了,直到魏晋之交,荀家依靠司马家,才得以振兴。
二 陈氏家族
代表人物:陈寔、陈群、陈泰等
他最有名的事迹与梁上君子成语有关。说有次小偷藏在房梁之上,他看到后没有打草惊蛇,而把晚辈叫来屋子里教育道:今后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坏,只是没有学好,慢慢才养成了坏习惯。只要有心学好,大家还是会体谅的。小偷听后惭愧的扣头请罪了,而陈寔勉励小偷改恶从善,听说他家贫后,慷慨送了两匹丝绢。从此,整个县都天下无贼了。
知解三国33颍川世家:三国谋士的摇篮
这是第二集讲世家大族的,第一集见第13章四世三公家族。曹操说,汝南颍川多奇士。那么我们来看看,在袁绍和曹操集团中的中坚力量,这个地方究竟有哪些世家大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地方群体都会有一些文化习惯养成的传统。
士族的形成基础是豪族,但不限于豪族。作为汉代地方上势力强大的宗族来源有几个方面:东汉贵族、大企业主、大地主和官吏的家族。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大族采取了迁徙和流放两个政策。直到东汉光武帝,因为世家大族的支持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代表皇权的外戚官宦的倒台,整个相权士族阶层有了较大的发展,直到东晋登顶。
C 官渡中出奇兵派徐晃烧了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D 官渡胜利后,力排众议消灭袁绍诸子。
E 一生有奇策十二计,可惜自己和好友钟繇去世时来不及整理,而后世不得而知
6 荀悦 ——帝王老师
荀悦是荀彧的堂兄,有名的大才子,一直在汉献帝身边陪他读书论政。作有文章申鉴五篇,引用总结了历代治国理政经验,作为献帝借鉴的工具。尽管献帝很想有所作为,可惜曹操太强,只能继续当傀儡了。
荀姓的来源,姓荀的名人
荀姓的来源,姓荀的名人荀姓的来源,姓荀的名人《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
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姓的来源,姓荀的名人,欢迎大家分享。
荀一、寻根溯祖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
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
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
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
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
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二、郡望堂号【堂号】"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
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緆ao鬃印⒛?拥妊?剩?葱远裰?怠V?小盾髯印芬皇榇?馈?【郡望】河南郡:汉高帝时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荀况: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学者尊之,称为荀卿。
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认为"人定胜天"。
其门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人,西汉经学多出于荀门传授。
著有《荀子》一书。
荀彧:三国时曹cao谋士。
官至尚书令。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荀淑:东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3-3-44期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6No.3-4 20100年12月Journal of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ec.2010 201汉晋之际颍川荀氏家族文化研究石振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摘要:颍川荀氏家族是汉晋之际重要的文化士族,其家族文化渊深博大,本文试就三个方面做一申述:一、儒学传家,礼法兼治;二、与时俱进,引领玄风;三、注重事功,应时达变。
关键词:颍川荀氏;家族文化;士族引言纵观中古时期,我们几乎在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士族阶层的身影。
虽然历史上对其非议者代不乏人,但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士族凭借他们优越的政治地位及雄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诸多领域有巨深的影响。
关涉到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士族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钱穆先生于《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世门第之关系》一文中云:“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解答。
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有生长有发展。
”[1](P185)文化是士族身份的标志,士族之形成自其肇萌之时起就和文化有紧密的关系。
士族之形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
武帝时,为便于思想领域的控制以及使人们相信皇权神圣的需要,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并且把五经博士制度发展成为以通经为标准的官僚选拔渠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收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2](P3620)这就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即士人开通了进入官僚系统的道路,像公孙弘以治《春秋》而封侯拜相成为天下士人景慕效法的榜样。
从武帝开始,统治机构中士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昭、宣之后,可以说一个士人政府已经出现。
以明经而入仕也逐渐成为士人融入官僚系统,确保获得政治地位的主要通道。
当士人政治上得势之后,往往会求致家族财富的扩张。
汉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土地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财富,购置土地,自然也成为士人扩张财富的首选,而且“汉代俸禄颇厚,中高级官员以其俸禄,颇可构置土地。
”[3](p502)如西汉张禹以经学入仕,官至丞相,“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2](P3349)成为大地主。
既能掌握一定的政治资源,又拥有雄厚的社会财富(土地),同时又具有文化属性,可以说构成士族的三个要件在西汉之时就已经具备。
而文化属性(士)则是这三者中的核心因素,因为文化是士族取得政治资源的原点,而且在士族门第得以形成之后,如果失去文化资源,其门第也必不能维持长久。
既然通经入仕不但富,且可以贵,则社会上最有势力的强宗大族又怎能不凭借有利的条件让其子弟受学以使门第显贵呢?观之史乘,不乏其例,像西汉萧望之“家世以田为业。
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2](3271)后为丞相。
再如郑崇,“本高密大族,祖父以资徙平陵。
父宾,明法令,为御史。
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
”[2](3254)种种事例表明,西汉武帝之后,已经出现强宗大族向士族转变的迹象。
西汉元帝时的民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2](P3107)也恰好证明从汉代起,强宗豪族如欲转化为士族,必以明经入仕为本。
魏晋时期是士族形态的完备期,文化于士族的意义有增而无减。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在谈及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时言道:“社会上崭露头角的世家大族或士族,在学术文化方面一般都具有特征。
有些雄张乡里的豪强,在经济、政治可以称霸一方,但由于缺乏学术文化修养而不为世所重,地位难以持久,更难得入于士流。
反之,读书人出自寒微者,却由于入仕而得以逐步发展家族势力,以至于跻身士流,为世望族。
”[4](P348)文化不但是士族形成的原点,而且在士族地位形成之后其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士族门第之清望,政治地位之维持仍须借重于文化。
虽然士族之政治资源于其家族的发展有甚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政治权力也有其不可靠之处,政治斗争的波谲云诡是人力所难以掌控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一旦在政治上失势,则门第急遽中衰且很难有再起之日。
反之,如果一个家族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则其家族仍会代不乏人,贤佳子弟辈出,保其门第不败。
钱穆先生曾指出:“今人论此一时代之门第,大都只看其在政治上之特种优势,在经济上之特种凭借,而未能注意及于当时门第中人之生活实况,及其内心想象。
因此所见浅薄,无以抉发一时代之共同精神所在。
今所谓门第中人者,……为此门第之所赖以维系而久在者,则必在上有贤父兄,在下有贤子弟,若此二者俱无,政治上之权势,经济上之丰盈,岂可支持此门第几百年而不蔽不败?”[1](P144)所谓“贤父兄”、“贤子弟”之“贤”者,文化之优胜自是应有之义,文化上之渊深与“政治上权势,经济上之丰盈”相比,更能维持门第的持久绵延。
在两汉统一时代,政治中心凭借其地位也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如西汉之长安,东汉之洛阳。
但自汉末以来,海内板荡不已,以往中央政权对文化的制约局面也已不在。
其时,士族的力量却得以迅速的发展,士族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也往往在当时成为文化上的重镇。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言道:“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
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
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
”[5](P131)“家门化”是中古时期学术文化上的一个特质,是以欲对当时的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则必须对士族之家族文化有所把握。
颍川荀氏家族兴于汉季,盛于魏晋,衰于南朝,是中原地区有名于当时的一流士族,其家族门第蝉联相继,人才辈出,历经多世而不衰,不能不归结于其渊深的家族文化传统。
今本文试以文化为视阀,以汉晋之际的颍川荀氏家族为个案,管窥士族之于历史进程的意义。
一、儒学传家礼法兼治前文已述,自西汉儒学定于一尊,通经入仕,成为一般士人家庭或强宗豪族转化为文化士族的基本道路。
经学也往往成为士族家族文化传统的核心要素,士族必要以经学传家,培育贤佳子弟,保持门第清贵不衰。
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也只是表现在经国济世的层面上,在家族内部,士族却仍是以儒学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使之敦睦宗族和睦,维系家族稳定。
诚如钱穆先生所言:“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
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
”[6](P309)试观颍川荀氏,也是一以贯之把儒学作为家学的基本要义,深根固蒂,而赖以保持家族的丰盈泰达的。
颍川荀氏首先见诸于史籍的为东汉末年的荀淑,荀淑也是荀氏家族兴起的奠基人。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淑传》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
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7](P869)自东汉中叶以来,传统的章句之学已渐遭有识者所鄙弃,认为繁琐的章句实足以蔽塞人心,而不通经学大义。
其时的儒学大师如马融、郑玄、卢植者皆兼通数家之学,而不守一家之师法章句。
由本传可知,荀淑受时代思潮所染,其治学之道也已经摆脱繁琐的章句之学,而以博学兼通为要。
正是荀淑要做一通儒,不欲为俗儒,使之成为东汉后期的名士,“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宗师之”。
[7](P869)荀淑名动天下的声望,为颍川荀氏家族走上历史舞台带来了契机。
荀淑“有子八人:俭、绳、靖、熹、汪、爽、肃、専,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
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颖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7](P869)荀淑八子在当时并有声望,但尤以荀爽声名最著,其《后汉书》本传载:“爽字慈明,一名谞。
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
’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7](P869-870)由此可见,荀爽声名的获得,在于其精深的儒学造诣。
后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为郎中,对策,即援引儒学大义,称孝道,说礼义,讲人伦,因策对中刺讥后党专权,故“奏闻,即弃官去。
”[7](P873)党锢之祸后,荀爽即十余年间潜心著述,成为一代硕儒。
荀爽一生著述甚多,其本传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
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
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7](P873)荀爽在其对儒学的研究中,成就突出的当属对易学的创造性发展,荀爽在对《周易》和易学基本理论进行全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乾升坤降说,并构成其易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汉季之时,荀氏家族另外一个饱学之士为荀悦,荀悦乃荀淑之孙,荀俭之子,荀悦的代表性著作为《申鉴》,此书思想虽较为复杂,儒、道、法兼而有之,但全书仍是站在儒家立场,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譬如《申鉴》开篇即提出,自然界、人类社会根本的规律和准则乃是仁义,“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8](P2)“立人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8](P2)仁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
在荀悦的史学著作《汉纪》中,同样体现出对正统儒学思想的继承。
其天命史观、以忠君为中心的伦理纲常等思想无不体现出从董仲舒至《白虎通义》所构建的正统儒学的影响。
礼与乐一直是儒家实施教化的工具,作为儒学世家的荀氏家族也把礼乐作为家学的重要内容,代代承传。
魏晋时期,荀氏家族精通礼乐制度之士甚多,如荀彧之子荀顗,史传载其“明三礼,知朝廷大仪。
”[9](P1151)魏末之时,曾奉诏议定礼仪。
荀爽之曾孙荀勖亦谙熟礼乐制度,尤其对音律造诣精深,独步当时,几乎达到神乎其神的地步,《晋书》本传载:“初,勖于路逢赵贾人牛铎,识其声。
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
’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者。
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
’咸未之信。
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
’举世伏其明识。
”[9](P1153)荀勖入晋之后,掌管乐事,曾带领著作郎刘恭依《周礼》仿制古尺,然后依古尺铸造铜律吕,用以校正音律。
亦曾依照典制,按十二律制造了十二支笛,音调相应,以正音律。
在《晋书·礼志》中载荀氏子弟论礼之处甚多,由此可见,礼乐之学乃是荀氏传统家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