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论述类文本阅读初中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并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及特点2. 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2. 教学难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如何准确识别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篇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思考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掌握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阅读论述类文本,分享各自的阅读策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详细阐述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如何准确识别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对给定的论述类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 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进行阅读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构成要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阅读策略的应用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的能力。
论述性文本阅读初中教案
论述性文本阅读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论述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论述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述性文本的基本特点:逻辑性、论据性、观点明确等。
2. 论述性文本阅读策略:快速浏览、找出中心论点、分析论据、判断论证过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论述性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论述性文本,尝试找出中心论点、分析论据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论述性文本的阅读分析。
4. 交流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阅读分析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论述性文本阅读题目,让学生课后练习。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和分析的深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论述性文本。
2. 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强调论述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适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谢础惠)
【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谢础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2. 培养学生快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2.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a. 快速浏览,抓取关键信息b. 细读理解,分析论述结构c. 批判性思维,评估论据和论证d. 整合信息,构建论证框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论述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论述类文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论述文本,让学生实践运用阅读技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篇论述类文本,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3. 针对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2. 论述类文本的应试技巧a. 理解题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b. 分析论述逻辑,合理推理c. 规范答题,条理清晰d. 审题、定位、答题的步骤与方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
2. 模拟练习法: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应试技巧。
3. 反馈与指导法: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在考试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
3. 模拟练习: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让学生实践运用应试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类文本阅读是指阅读与学科相关的各种非虚构文本,如科学、历史、社会学、地理等领域的文章。
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类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讨论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意识。
通过选择有趣的类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
通过类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类文本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文本选择。
教师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的类文本。
可以选择短文、科普文章、历史故事等多样化的文本形式。
2.阅读技巧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如扫读、略读、详读等,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
3.理解问题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系列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类文本的理解。
4.讨论和合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5.扩展学习。
教师可以将类文本与其他教学资源结合,如图片、视频、名人演讲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类文本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提问、解释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学生合作。
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他们相互提供支持和启发,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思考。
3.个体指导。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和辅导。
4.反思总结。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包括对自己的阅读策略的评估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评价。
5.兴趣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类文本,帮助他们建立对阅读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明确论述类文本高考考试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质量。
【典题导引】【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授课学案学生姓名:授课教师:周艾班主任:薛小丹科目:语文【篇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授课学案学生姓名:授课教师:周艾班主任:科目:语文【篇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教案最强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近年江苏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考查情况: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说“异”(2009年)谈“静”(2010年)“捧”与“挖”(2011年)笑的价值(2012年)论名声(2013年)乾坤草亭(2014年)五年高考考题回顾2010《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17.作者认为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的原因是什么?18.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11《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递进关系?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2014《乾坤草亭》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类文本的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阅读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类文本的相关知识;2.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思考能力;3.阅读实践法:通过读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类文本阅读的实践。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类文本,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2.概念讲解:介绍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其他文本类型进行区分。
3.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寻找关键词、理解上下文、抓住核心观点等。
4.阅读实践:选择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5.思考和总结:引导学生对类文本阅读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类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是否有提高;2.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写作练习,评价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类文本相关章节进行教学;2.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3.课外阅读材料:准备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供学生进行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五篇范例]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很多同学问:我不知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觉得答的很好了,为什么得不到满分?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呢?学生的困惑?近几年江苏省关于此考点的命题多考查什么? 2010年江苏论述类《谈静》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09年江苏卷论述类《说“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纯朴的嗜血者》“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探求结论本考点近几年在江苏高考中只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所考重要句子的位置全在结尾处,是观点句所考重要句子基本都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技法1由位置而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过渡句——就要联系其上下的文字作分析。
由语境而句子:句不离篇真题回顾(2001年全国卷)门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修辞技法2 由修辞而句子: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含意。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2: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论述文选读》教案(精选2篇)
《论述文选读》教案(精选2篇)《论述文选读》教案篇113、坚决抵制低俗炒作行为赵金教学目标:1、学习时评特点与写法。
2、把握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的特点并能运用。
3、快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4、培育同学关怀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同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关怀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同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作品简介:该作品获第xx届中国新闻奖时事评论一等奖。
女体盛宴:用年轻美女的赤身裸体作为盛放食品、菜肴的容器,取名为“女体盛宴”。
起源流行于日本。
三、阅读课文,思索问题:1、这篇时评是针对什么时事绽开评论的?的批判指向哪些单位及其思想行为?2、对于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什么原则?明确:1、昆明餐厅女体盛宴。
商家炒作,违反道,德风尚、法律规范;媒体跟风,违反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2、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
中心论点: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
四、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发表评论。
五、畅所欲言。
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要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这样的提法明显很空泛。
两会正在召开,请同学们乐观献言献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公平、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乐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公平、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反思:结合社会热点让同学发表评论,增加道德观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学喜爱新奇的东西,这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好好运用。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同学共享,让同学更好地了解时事,关注国家,增加同学的道德观,培育同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1. 导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技能之一,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策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和特点;-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学内容- 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论述类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论述类文本的写作和论述能力。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 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或例子,引发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 介绍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论述类文本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典型结构和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论述类文本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路径;- 解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划重点、归纳总结、提问等。
第三步:阅读- 提供几篇经典的论述类文本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注意文本的结构和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标注、概括或提出疑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四步: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所阅读的文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逻辑和论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第五步:练习- 提供一些论述类文本的片段或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撰写小短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文本理解和分析;- 指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重要论点和论据,并进行论述和支持。
第六步: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
5. 教学评价- 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表现;- 布置一些作业或小测验,考察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笔记、小组讨论和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
本课程总结
探讨了如何把握作者观点、 论据及论证方式
重点:理解论述类文本的 逻辑结构,把握作者观点
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总结
• 难点:深入理解论据与论证方式,判断文本的逻辑严密性
本课程总结
案例分析 对课程中涉及的典型论述类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结合实际,演示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 定期复习课程内容,强化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理解
解决方法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掌握一 些阅读技巧,如预测文章内容、寻找主题句等。
问题二
无法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解决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重要信息,如用笔划线或做笔记 ;同时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问题三
无法理解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
解决方法
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如总分总、并 列、递进等;同时多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对文章结构的 把握能力。
分析论证过程与逻辑关系
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了解其如何展开论述和证 01 明论点。
探究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 02 和结构。
识别论证中的逻辑谬误,提高对论述类文本的批 03 判性思维能力。
05
实例分析
实例一:政治类文本阅读
主题: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
01
02
内容
民主政治的内涵与价值
03
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主 要观点和论述逻辑。
重点阅读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注意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
关注语言表达和用词特点
理清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有助于理解文 章的论述逻辑。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结构;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结构;2. 如何进行有效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分析;3. 如何撰写一篇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论述类文章。
教学准备:1. 论述类文本样本(如报纸社论、学术文章等);2.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论述类文本);3. 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经验。
2. 展示一篇论述类文本样本,引发学生对其结构和特点的思考。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标注关键信息和观点。
2. 学生与同伴合作,讨论他们的理解和分析,共同梳理出文本的主旨和论证逻辑。
文本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包括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等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不同论述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和结构。
写作实践:1.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撰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换文章,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学生可以尝试撰写不同主题和观点的论述类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 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撰写的论述类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教学资源:1. 论述类文本样本;2. 学生阅读材料;3. 纸和笔。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2.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知识梳理:一、考纲分析1.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1)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
近几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2套)、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年)、文献学(2013年)等。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二、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大概与原文完整相同;有时也不大概完整会合,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简单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首要类型有五种:(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观点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观点。
选项偷换观点,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利诱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观点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观点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观点、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曾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大概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整理精校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高考二轮复习0423 17:4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第一讲考点及方法介绍教学要点: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点击考纲:1.理解: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情透视: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三、解题方法:1、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①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②勾画关键词句: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关键句: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
2、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选项)①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 类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试说明再现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1、对概念的理解2、对句意的把握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四、选文特点1、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课题: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教学难点】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教学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文本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考点定位《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
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
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
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三、学情分析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
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⒉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⒊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
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五.解题方法探究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
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
(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专题演练
20XX年全国卷论述类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古车
刘汉杰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
称为“轩辕氏”。
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
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
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
“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
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
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
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
《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
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
“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
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
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
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
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
汉末以
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
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
”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
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
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
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
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
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
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C.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D.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小车,而小车地位比较高。
答案:1.选B B项,文中说“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意思是中国车最迟是在夏代发明的,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车最早就是夏代发明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等。
B.《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专用载货,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答案:2.选B B项,文中只说《诗经》中有57篇诗歌记述了车的内容,并没有说《诗经》记述了车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过但没有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用马车、牛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是用于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答案:3.选D D项,“西来说”的意思是中国古车起源于西方,不是说西方的车早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