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2023最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作者谢中书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谢中书简介、时代背景等。
3. 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谢中书及《答谢中书书》的背景知识。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理解课文含义。
4.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然美景的片段。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课文《答谢中书书》所表达的自然美景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结构和句式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朗读法: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谢灵运的背景和《答谢中书书》的来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其对课文语言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023最新-《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
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人高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知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略作者的高尚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整理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制作学习卡片。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好和追求真理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熟悉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答谢中书书》。
(2) 学会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2.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学会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对比分析法: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4.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谢灵运其人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答谢中书书》,遇到生僻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3.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翻译并解释文章内容。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对比分析: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魅力。
3. 讲解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答谢中书书》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词句,提高文学素养。
(2)拓展相关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小练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词句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悟文本,提升语感。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
2. 欣赏并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教师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 欣赏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感悟文本,提升语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选择一篇类似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6. 布置作业(1)正确书写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3)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写一篇简要的鉴赏笔记。
六、教学评估1. 学生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的情况。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从文中提炼主题,锻炼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学习作者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3)懂得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应用;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3. 朗读与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2. 学会从文中提炼主题,锻炼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词意思;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实践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生词,理解句子;(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2)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后作业的完成。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新奇巧妙的比喻。
学生能够解释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意,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山川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山川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新奇巧妙的比喻。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意,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注释资料等。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答谢中书书》,对文中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难点词语和句式。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文意,提高语文素养。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难点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运用的新奇巧妙的比喻。
4.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把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尝、积存写景的美丽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喜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积存写景的美丽语言。
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喜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解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漂亮的。
它煞费心机,制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沉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很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肯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呢!二、及写作背景(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当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询问,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表达对获奖的喜悦与荣幸2.对评审老师的感谢3.简述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与意义二、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概述1.答谢中书书的创作背景2.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3.答谢中书书的教育意义三、答谢中书书的创作心得1.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坚持2.深入生活,体验真情实感3.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四、获奖的感悟与启示1.获奖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2.激励自己继续努力,不断提高3.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思考五、结语1.再次感谢评审老师的肯定与支持2.表达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承诺3.愿答谢中书书继续传递正能量,影响更多学子正文:我十分荣幸地宣布,我的作品《答谢中书书》在本次教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评审老师们的肯定与支持,是你们的鼓励让我在教育事业的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答谢中书书》是一部以书信形式表达感激之情的作品,它源于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作品中,我以真挚的笔触,表达了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阐述了教育的真谛和为师者的责任。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深入生活、体验真情实感的原则。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逐渐领悟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这使得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对教育意义的挖掘,力求让这部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它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的期许。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坚持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为学子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在此,我再次感谢评审老师们的厚爱与支持。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究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意思。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当我们置身于山川湖泊之间,是否会被那壮丽的景色所吸引,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领略他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峰入云”写出了山之高峻;“清流见底”写出了水之清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出了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树木葱茏,四季常青;“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早晚景色的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2、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
(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
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
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