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公开课教案】1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溶解和乳化的概念;2. 学会物质溶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物质溶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解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与溶解现象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油污在水中散开并逐渐消失、在水中搅拌能加速溶解等。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物质在水中消失了。
”教师再问:“物质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提出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去了。
从而引出溶解的概念。
教师再问:“溶解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外因——温度、搅拌;内因——溶质、溶剂的种类。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1. 溶解现象:教师可展示一些可溶性固体物质、液体或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并板书概念。
教师再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例子,如糖溶于水后形成甜味可口的糖水等。
2. 溶解的快与慢:教师可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等。
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搅拌或振荡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
教师再举一些加快溶解的方法,如把固体研碎、使用玻璃杯(或瓷碗)等工具进行搅拌等。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3. 溶解的分类:展示可溶性固体物质、不溶性固体物质及乳状液等图片或实物,并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
教师再提问:“如何将它们分类呢?”引导学生提出按分散到水中的情况来分类的方法。
教师再提问:“如何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呢?”并引导学生提出用溶解性来表示物质溶解的能力大小。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的特征,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特征。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善于观察、记录、分析的习惯,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本质区别,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了解乳化和溶解的本质区别。
三、教学准备蔗糖、高锰酸钾、食盐、泥土(或粉笔灰)、食用油、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洗洁精等。
四、教学过程以离子的形式均匀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验证一下吧。
【展示】播放PPT第10页动画。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观看氯化钠溶解的动画。
【讲述】氯化钠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是物质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而蔗糖溶于水时是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展示】展示PPT第11页。
【讲述】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过渡】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溶液的概念,那下面关于溶液的两个问题你能回答吗?【提问】问题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那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问题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总结】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如高锰酸钾是紫红色的溶液,硫酸铜是蓝色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讲述】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细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食用油加入水中经搅拌后,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放置较长时间后,原本分散于水中的物质和水会发生分离。
【提问】油既然不能溶于水,那洗碗的时候加入洗洁精为什么能清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呢?【过渡】我们通过实验来解答这个问题。
【布置任务】下面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演示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 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振荡后静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1)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执教者:水亭柏园学校王建丰学情分析:在7年级上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并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些生活经验也让学生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这些知识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堂课以动手实验为载体,学生对此有较高的热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来。
教材地位:本课是8年级上第一章第6节。
在学完水的浮力后的第一个内容,也是从物理知识向化学知识的过渡。
并且为以后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是一堂与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柴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请大家把书翻到2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板书同时投影出课题。
[板书]: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新课教学。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3.知识讲解,突破难点: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重点解析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4.案例分析,应用拓展: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类型。
2.计算题: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溶液的浓度。
3.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假设。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尤其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盐水的制作、泥沙悬浮等,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实验现象,逐步认识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关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及其应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设计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水的分子结构与性质1.2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1.3 溶解度与溶解速率1.4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规律第二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2.1 溶液的浓度概念2.2 溶液的稀释方法2.3 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2.4 溶液的配制与调整第三章: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形成与稳定3.1 悬浊液的形成与稳定机制3.2 乳浊液的形成与稳定机制3.3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相互作用3.4 悬浊液与乳浊液的应用实例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提纯4.1 过滤原理与方法4.2 离心分离原理与方法4.3 蒸馏原理与方法4.4 溶液的提纯与纯度分析第五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表面活性5.1 分散性与分散介质的选择5.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与应用5.3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选择5.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表面活性剂的调控第六章:溶液的化学平衡与离子强度6.1 离子积与溶解度积6.2 溶质离子在水中的行为6.3 离子强度对溶解度的影响6.4 溶液的pH与离子平衡第七章:胶体的性质与制备7.1 胶体的定义与分类7.2 胶体的光学性质7.3 胶体的电性质与稳定性7.4 胶体的制备与应用第八章:溶液的渗透压与膜分离技术8.1 渗透压的概念与计算8.2 半透膜的性质与选择8.3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8.4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案例第九章:物质在水中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9.1 吸附现象的原理与类型9.2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与解析9.3 表面活性剂在吸附过程中的作用9.4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0.1 实验操作的安全规程与注意事项10.2 常见实验操作技巧与问题解决10.3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水的分子结构与性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分子结构的掌握,以及氢键对水性质的影响。
补充说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导致了水的特殊性质,如高比热、蒸发潜热大等。
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重点关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过程:以五种物质分散于水中→实验探究→三液的概念→溶液巩固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2.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及难点:溶解,溶液定义,溶液的特征;【教学过程】【引入】影片“浩瀚的海洋,蓝色的宝库”为什么把海洋形容成蓝色的宝库呢?【引言】浩瀚的海洋中分散着许许多多的物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用途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实例很多,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药液等等。
【提问】: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哪些可以看到,又有哪些不为我们所见呢? 【演示实验1】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利用这些药品根据书P2~3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物质搅拌后实验现象静置后实验现象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提问】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学生交流回答】【演示动画】氯化钠溶于水,蔗糖溶于水的微观动画。
并解释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蔗糖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里。
高锰酸钾以什么形式分散在水中呢?(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提问】同学们能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考,得出溶解的概念吗?【板书】溶解【过渡】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这些物质溶解后得到混合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思辨】1、食盐溶于水后所得液体的咸,淡是否各处相同,高锰酸钾溶于水后所得体系的颜色是否各处相同?2、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有固体和液体分离现象吗?3、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于水后所得体系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讲解】均一性是指液体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都相同;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保持原样。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主要介绍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再从物质的状态、种类介绍溶质溶剂,再介绍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以及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习浮力之后,对物体浮沉状况的巩固和深入,也为后一节物质的溶解性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乐成一中八(3)班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也已体会到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作比较和判别。
对于溶解,学生印象较深的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而对气体和液体的溶解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入的思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出结论来,这为本节课溶液概念的得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具有良好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学会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对照观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分散状况进行简单分类,学会辨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3.经历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过程,提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及特征2.了解溶液的组成、混合物的概念3.知道水是重要溶剂及其他常见的溶剂(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学习“药品的取用”,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2.学习衣服污渍用水难以除去而用其他溶剂可除去,感受科学的奥秘和神奇(四)STSE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认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询问学生喝豆浆味道太淡如何解决?预设:往其中加砂糖、食盐、酱油等。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1.1 溶解的概念: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1.2 溶解过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1.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1.2 物质在水中的悬浮1.2.1 悬浮的概念:微小颗粒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呈悬浮状态。
1.2.2 悬浮颗粒的稳定性:重力与浮力的平衡。
1.2.3 絮凝:悬浮颗粒的聚集过程。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浓度计算2.1 溶液的制备2.1.1 固体溶解:称量、溶解、冷却、储存。
2.1.2 液体稀释:计算、量取、混合。
2.2 溶液的浓度计算2.2.1 摩尔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2.2.2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2.3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第三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1 溶液的稀释3.1.1 稀释原理:加入溶剂降低溶液浓度。
3.1.2 稀释方法:体积比例法、质量比例法。
3.1.3 稀释计算:C1V1=C2V2。
3.2 溶液的浓缩3.2.1 浓缩原理:蒸发溶剂提高溶液浓度。
3.2.2 浓缩方法:蒸发皿、热板、旋转蒸发仪。
3.2.3 浓缩计算:初始体积×初始浓度=最终体积×最终浓度。
第四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4.1 分散性4.1.1 分散系:分散相与连续相。
4.1.2 分散粒径:颗粒大小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4.1.3 分散动力学:布朗运动与分散颗粒的运动。
4.2 稳定性4.2.1 稳定性的含义:分散体系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
4.2.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分散颗粒大小、表面电荷、溶液pH、分散剂。
4.2.3 稳定剂的选择与应用: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技能5.1 溶液的配制与转移5.1.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容量瓶、移液器。
5.1.2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
5.1.3 注意事项:避免溶液污染、保持容器清洁。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掌握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等不同分散系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及分类。
2.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
3.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
4.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5. 分散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2. 教学难点: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原理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分散概念、溶液、悬浮液和乳液的制备与性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食盐、蔗糖、植物油、乳化剂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溶解知识。
2. 引入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20分钟)1.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溶液的制备实验,如食盐水、蔗糖水等。
(3)分析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2. 悬浮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悬浮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悬浮液的制备实验,如泥水、乳液等。
(3)分析悬浮液的性质,如浑浊度、沉降速度等。
3. 乳液的制备与性质(1)讲解乳液的定义和特点。
(2)演示乳液的制备实验,如植物油与水的乳化。
(3)分析乳液的性质,如稳定性、破乳现象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发放小组讨论问题指南。
2. 引导学生围绕指南展开讨论,如:(1)溶液、悬浮液和乳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中的内容。
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核心知识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等知识联系较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第七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知识中,许多物质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 又为新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在日常生]群口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自己认知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溶解舆乳化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从宏微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课本上虽然有高镒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等五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验,但似乎缺少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乐趣。
从中国美食镇江锅盖面中得到启示,锅盖面的调料在水中的分散更好地解释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再讨论吃完锅盖面后如何清洗碗上的油污,这样整节课就能很自然地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乳化、溶解串联起来,完整地融合在同一个情境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实录1 .课堂引入【视频】风味中国年-镇江锅盖面【教师】镇江人每天要从一碗锅盖面开始,锅盖面的特色是锅里煮,盖其中,面美味。
如何使面美味,重点看调味品,老师找到了锅盖面的独家秘方。
【学生】(很开心)鼓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在日常生活和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动手操作,在组内训练表达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分享观察的结果。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理解乳剂和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7.板书设计
一、悬浊液:小固体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小液滴不均一不稳定
二、溶液:分子或离子均一稳定
三、乳化作用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家庭小实验:圆珠笔油、水笔油、果汁如何清洗
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改编版的《小苹果》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广告视频引入,洗衣服的主题贯穿整节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从熟悉的物质、熟悉的现象入手,学习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通过微视频可以让学生明白,宏观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微观的变化,这种发现的过程和新奇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气球遇到桔子汁爆炸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于溶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白学习化学的真谛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后通过一首流行歌曲《小苹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记忆。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物质与水的相互作用1.1 物质的水溶性解释水溶性的概念,即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量。
探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物质的溶解过程解释溶解过程,即溶质从固态或液态转移到溶剂中的过程。
探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析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即溶解热和熵的变化。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2.1 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探讨溶液的折射率和旋光性等物理性质。
解释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与纯溶剂的差异。
2.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即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学习使用浓度公式和浓度计算方法。
探讨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
第三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3.1 溶液的配制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固体溶解和液体稀释。
探讨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和避免溶液污染。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技巧和实验操作。
3.2 溶液的稀释解释溶液稀释的概念,即增加溶剂的量以降低溶液的浓度。
学习溶液稀释的方法和技巧,如逐滴加入溶剂。
探讨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搅拌和温度变化。
第四章:溶液的分离与纯化4.1 溶液的分离介绍溶液分离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和蒸馏。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验操作。
学习溶液分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溶液污染和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溶液的纯化解释溶液纯化的概念,即去除溶液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学习溶液纯化的方法,如离子交换、吸附和结晶。
探讨溶液纯化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
第五章:溶液的应用5.1 溶液的配位化学介绍溶液中的配位化学,即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探讨配位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如催化剂和药物。
5.2 溶液的反应动力学解释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学习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养成善于与他人
个人二次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变为紫红色
水中化
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洗洁精能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溶液的用途:
:溶解时不断搅拌,因为外力作用使微粒运动速度加快;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学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大量实验表明,少量
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拓展视野】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2.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提升
.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硝酸铵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