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及意思介绍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赤子:指出生至七岁的婴儿和幼儿。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也可泛指男孩子。
韶年: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壮年,也可指美好、华丽的年龄。
弱冠:二十岁后头五年,即21岁到25岁。
此时男子最强壮而精力旺盛。
壮年:弱冠后至40岁左右的人,是生命周期中最为充实、奋斗的阶段。
不惑:40岁到50岁之间的年龄,代表人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身份,也往往会关注精神层面的事情。
壮岁:50岁至60岁的年龄,代表时光虽然流逝,但精力依然充沛,仍有所作为。
耳顺:60岁至70岁的年龄,代表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功能尚
未衰退。
花甲:70岁至80岁的年龄,代表岁月匆匆,寿命已进入晚期。
古稀:81岁至90岁的年龄,代表人生已经进入晚期,也是人们对长寿老者的尊称。
鲜于:91岁至100岁的年龄,十分罕见,这个称谓通常用来表示敬重。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对年龄的主要称谓及其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称谓有所差异。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的年龄,同时也代表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阶层、身份等信息。
这些称谓随着时代的演变,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却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乳儿(出生-1岁)乳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婴儿,这个称谓通常在婴儿一年以内使用。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子嗣,对乳儿的抚养和保护也是非常注重的。
在唐代,还有专门的“乳媪”为宫廷中出生的皇子皇女哺乳。
2、襁褓(1-3岁)襁褓是指在婴儿会爬之前所使用的棉纱、米粉等制成的贴身衣物,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行走,所以衣物要够包裹。
襁褓这个称谓也常常用来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3、学步(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学步,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和行为礼仪。
在古代,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4、童子(6-20岁)童子是指从学步到成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礼仪等等,开始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
同时,这个阶段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5、少年(20-30岁)少年是指从童子期走向成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了解社会,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在这个时期内,需要通过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为将来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
6、青年(30-50岁)青年是指从成年到中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同时,在这个时期内也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7、中年(50-70岁)中年是指从青年期走向老年之前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内,人们开始减少工作时间并开始享受生活。
但是,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传承并传授社会经验和价值观。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称谓1.襁褓(qiǎngbǎo)2.孩提3.垂髫(tiá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人以“垂髻”泛指儿童,一般7~9岁也就可以就学的年龄。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以上“白首”、“黄发”均称老人。
4.总角(jiǎo):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5.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
(另: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
)6.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笄,簪也”。
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7.弱冠(guàn)、加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籽、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 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弱、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30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 艾、半粞、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人年龄的称谓词语
初度: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因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
龆龀(tiáo chèn):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垂髫(tiáo):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黄口: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未成童者习之。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十五岁开始用笄贯之。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年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4.龆龀:(tiắo chẻn)儿童换齿。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人年龄的称谓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年龄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使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而是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称谓来指代。
这些称谓不仅在古代沿用至今,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所使用。
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这个称谓通常用来指代不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在襁褓中,因此得名。
2.孩提:孩提通常指的是2-3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因此得名。
3.垂髫:垂髫通常指的是7-8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头发开始变得茂盛,因此得名。
4.黄口:黄口通常指的是10岁以下的儿童。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儿童的牙齿是黄色的,因此得名。
5.豆蔻:豆蔻通常指的是13-14岁的少女。
这个称谓来源于一种名为“豆蔻”的花,这种花在13-14岁的时候最为美丽,因此得名。
6.及笄:及笄通常指的是15岁的少女。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风俗,认为女子在15岁时可以插笄(笄是一种发饰)表示成年,因此得名。
7.弱冠:弱冠通常指的是2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风俗,认为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够强壮,因此得名。
8.而立:而立通常指的是3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30岁时应该能够自立,因此得名。
9.不惑:不惑通常指的是4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40岁时应该能够明辨是非,因此得名。
10.知天命:知天命通常指的是5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50岁时应该能够了解天命,因此得名。
11.花甲:花甲通常指的是6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的指甲在60岁时会变得花白,因此得名。
12.古稀:古稀通常指的是70岁的男子。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70岁时已经很老了,因此得名。
13.耄耋:耄耋通常指的是80-90岁的老人。
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在这个年龄段已经非常老了,因此得名。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1、10岁(外傅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2、20岁(弱冠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3、30岁(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4、40岁(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5、50岁(知命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6、60岁(花甲之年)出自《唐诗纪事》
7、70岁(古稀之年)出自《曲江二首》
8、80岁(耄耋之年)出自《对酒》
9、90岁(鲐背之年)出自《诗经·大雅·行苇》
10、100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的含义:
1、13岁:豆蔻年华出自《赠别》
2、15岁: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3、16岁:碧玉年华出自《醉后赠冯姬》
4、20岁:桃李年华出自《又启严公》。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古代的年龄称谓有很多,下面是一个大全:初生婴儿:指刚出生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小孩。
韶年、XXX、髫年:指七岁的孩子,此时开始长牙齿,头发还很短。
龆年:指八岁的孩子,此时已经长出牙齿了。
九龄:指九岁的孩子,一般是指幼年时期。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孩子。
舞勺之年:指13岁到15岁之间的年龄段。
志学之年:指15岁的年龄,此时是研究的重要时期。
舞象之年:指15岁到20岁之间的年龄段。
金钗之年、豆蔻年华、束发及笄之年、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些都是指女孩子成年的不同阶段,分别是12岁、13岁、15岁、16岁和20岁。
弱冠:指男孩子20岁成年后的第一年。
花信年华:指24岁,此时正值青春年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出嫁梅之年、待年或待字:指30岁左右的女性,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而立之年:指30岁左右的男性,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半老徐娘:指40岁左右的女性,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生活经验。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50岁左右的人,此时已经不再年轻,但还很健康。
XXX、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这些都是指50岁到60岁之间的年龄段。
花甲、耳顺之年、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这些都是指60岁到70岁之间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老年人了。
还历寿:指61岁,此时已经是寿星了。
中寿、古稀寿、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这些都是指70岁到80岁之间的年龄段。
喜寿:指77岁,此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XXX之年、伞寿:指8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XXX:指88岁,此时已经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了。
鲐背之年、上寿、耄耋之年:这些都是指90岁以上的年龄段。
XXX:指99岁,此时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了。
期颐、人瑞:指100岁以上的年龄段,此时已经是非常罕见的长寿老人了。
老年皓首、长寿老人黄发、鲐背:这些都是指老年人的不同称谓,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01、襁褓:不满周岁。
02、孩提:两三岁。
03、始龀(chèn)、髫(tiáo)年:女孩七岁。
04、始龀(chèn)、龆(tiáo )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05、总角:幼年泛称。
06、垂髻(tiáo)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07、黄口:十岁以下的孩子。
08、幼学之年: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0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十四岁。
11、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舞勺之年:男子十三岁到十五岁,表示成童。
(一种儿童舞蹈,指学习文化)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表示成年。
(拿着武器跳舞,指可以上战场了)12、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说明: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束发:男子十五岁。
(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在头顶扎成一个髻)13、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14、弱冠(加冠):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了。
15、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摽(biào)梅之年: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16、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17、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18、不惑:男子四十岁。
19、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 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 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 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不能用于女子。
志学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 — — 《 论 语 ·;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 为“志学之年”。
豆蔻
豆蔻年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 dòu kòu nián huá,指少女十 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 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 可入药,产 岭 南。南方人取其 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 其形如怀孕之身。诗文中常用 以比喻少女。
及笄
及笄[jí jī],汉语词语。 亦作“既笄”。古代 女子满15周岁结发, 用笄贯之,因称女子 满15周岁为及笄。也 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如“年已及笄”。
古稀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 岁的时候。出自唐·杜甫《草 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不逾矩是一个汉语词汇,拼 音是bù yú jǔ,意思是不越 出 规 矩 , 语 出 《 论 语 ·为 政 》 。
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 读作mào dié。耄,年 纪约八、九十岁。耋, 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 年纪很大的人。
而立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 用“而立”指人30岁。
冯友兰先生认为,而立应是能循礼 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 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 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 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 而是为他人着想。
不惑
不惑是一个汉语词汇, 拼音是bù huò,意思 是遇事能明辨不疑。 出自《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以 后用“不惑”作40岁 的代称。
杖国之年
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 国都内行走。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 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赐手杖给老人使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 多大年龄、在什么范围可以用杖,《礼记·王制》作了 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 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 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 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 小。
始龀/髫龀
髫龀(tiáo chèn): 亦作“髫齓”。 2.谓幼年。 3. 指幼童。 髫谓儿童下垂之发,龀谓儿童 换牙。故髫龀谓幼年。 《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 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
白寿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 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 “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 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茶寿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之所以 是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茶”字的 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 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 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 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 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 故名。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 “襁保”、“襁葆”、“繦緥”。 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 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 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 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
孩提
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 雅称。因“喜”字 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 此名。
伞寿
伞寿是古代的一个年 龄称谓,指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 “伞寿”。
半寿
半寿:指八十一岁, “半”字可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 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 “米”字拆开,其上下各 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 八十八,故名。
知天命/知命
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 的事情。“知天命”不是听天由 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 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 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 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 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
耳顺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 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 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 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 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 甲”、“杖乡”(还乡之 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 “耆年”。
期颐
期颐[qī yí],一般指一 百岁老人。期是期待, 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 理,一切需期待别人 供养或照顾。
补充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 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 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 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
垂髫
垂髫,chuítiáo,古时儿 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 以“垂髫”指儿童。语出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
总角 zǒng jiǎo 古时 少儿男未冠,女未笄 时的发型。头发梳成 两个发髻,如头顶两 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束发
束发,读音为shùfà,即系结 头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 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 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 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 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