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精品-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诗歌的另一大类,就是那种不 入乐也不必入乐的诗歌,这类诗歌 被称为“徒诗”或“诵诗” 。这类 诗歌在我国历史上早期时代不占主 流,后经蓬勃发展,成为与歌词相 对应的主要文体,这种情况延及至 今。
3
总之,从远古歌谣到今天的歌 词,凡与音乐分离的徒诗(没配曲 谱的纯诗)、诵诗(专供朗读的诗 歌),人们就界划之为“诗歌”; 凡诗乐同生共存、比乐填词或因诗 配乐,其独立的文字部分人们就界 划之为“歌词”。
16
所以,与其说《诗经》是部诗歌总 集,倒不如说它是部乐歌总集更为准确。
《诗经》的来源大约有四:或为从民 间搜集所得;或为贵族进献所得;或为 各国诸侯进献所得;或是保存的前朝作 品。无论这些诗歌在最初是徒诗,还是 徒歌,还是乐歌,其最终的完成品必须 是“比其音律”的乐歌。
17
从内容所分的三大类看:“风”是地方 土乐调、曲调,《诗经》有周南、召南、邶、 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幽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这些地 方民歌相当于今天的陕西民歌、四川民歌等; “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是西周朝廷所在 地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 五篇;“颂”是天子和诸侯祭祀宗庙的乐歌, 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 人类在 未有文字之前, 就有了创作的, 可惜没有人记 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 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 倘若用 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 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 杭育杭育派 ’。”
6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 式作为口头形态出现的。它直接产生于集体 劳动过程中,并且成为劳动本身的有机组成 部分。在艺术的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 乐三种艺术因素是合成一体的。
中国诗歌也不例外,诗与乐紧密结合具 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歌”的称谓应该最早。诗歌是 文学的一大类别,在我国是产生最早的文学 样式,主要起源于劳动。
操牛尾投足以歌,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题目推测, 内容大约应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 产的。
11
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它们不是独 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然 可看到。
早期的中国,诗乐相生相伴、密不可分。 谈诗论诗,实际上就是谈歌论歌,这“歌” 的表现形式可以完全等同于今天我们音乐艺 术领域中的声乐曲,其表现目的与作用则等 同于迸发“在口之言”,以达“在心之志”。
12
《诗大序》曰:“诗者,志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也。”
13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 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 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 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 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 足蹈。
9
劳动中,人们唱着;劳动余,人们 也唱,甚至不仅仅是唱,为了充分地表 达志向、意愿、情感,他们的甚至还要 跳,还要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据《吕氏 春秋‧仲夏记‧古乐》记载:“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10Baidu Nhomakorabea
这段话描写的是远古葛天氏时的乐舞,三个 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踏着步伐来歌咏八首歌。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 活动形式就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 唱歌,然后歌辞有八段。
7
我国最早的歌词是远古歌谣,一开始就 以歌的形式出现。
远古人民一边狩猎,一边心中充溢着学 会了制造猎具的自豪感和喜悦,满怀获取更 多猎物的渴望歌唱着。人们一边打猎劳作, 一边歌唱。
《吴越春秋 •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8
在畜牧劳作时,人们歌唱自己快 活的心情和幸福的劳动场面。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14
从《乐记》和《毛诗序》中可知,古人所 体认的诗歌,决非无所依傍、无所复合的纯语 言诗歌,而是和舞蹈,尤其是音乐联系在一起 的复合型诗歌。只有这种复合型的诗歌才能淋 漓尽致地把内心的情志表现、宣泄出来。
这就是上古诗歌的歌或歌舞的形式。 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 调,成为专供朗诵和阅读的“徒诗”,当然, 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
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态
历史上,诗歌与音乐一直联系密切,歌词就是 一种入乐的诗歌。入乐为歌词,出乐为诗歌。
历史上诗歌主要是“声诗”与“徒诗” 两大基 本类型: “声诗”就是典型的歌词,“声”就是音 乐的意思。举凡可以入乐、随口歌唱的诗,皆为 “声诗”。 “声诗”从古到今,分别称作:歌、歌 诗、声诗、乐诗、词、歌词等等。
1
我们每每将无乐声伴奏的清唱之诗称为歌 诗,《诗经》里的“风”多为歌诗;将更强调 要合于乐器的诗称为乐诗,这类诗同时也含有 一点雅诗之意,与民间信口而唱的歌谣有点区 别。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赵王弹瑟唱的 歌是高雅的乐诗,秦王击缶唱的信天游则是土 俗的民歌。不过,据史料证明,这种区别意义 并不是很明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诗歌入乐或 不入乐这个标志上。
“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15
二、《诗经》是 “比其音律”的真正乐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
了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 公元前6世纪)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作为 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古今学者考证,诗经均 系乐歌。按乐曲的内容它分为风、雅、颂三 类;而艺术手法则多用赋、比、兴。《诗经》 实际上就是一部乐歌总集,305首诗歌都是 配乐演唱的乐歌,是当时周朝各种歌曲的歌 词,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诗歌集。
4
从现在存录的一些原始的诗歌 资料得知,我国上古诗歌大都是以 歌的形式出现的,保存到现在的上 古诗绝大部分都是歌。也就是说, 当时先民们日常使用的诗歌形式, 主要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 歌”, 而非口诵目视的“诗”。
5
一、我国上古诗歌完全是歌或歌舞的状态 《淮南子·道应训》:“今乎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次举重劝力之歌也。”这 几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诗歌的另一大类,就是那种不 入乐也不必入乐的诗歌,这类诗歌 被称为“徒诗”或“诵诗” 。这类 诗歌在我国历史上早期时代不占主 流,后经蓬勃发展,成为与歌词相 对应的主要文体,这种情况延及至 今。
3
总之,从远古歌谣到今天的歌 词,凡与音乐分离的徒诗(没配曲 谱的纯诗)、诵诗(专供朗读的诗 歌),人们就界划之为“诗歌”; 凡诗乐同生共存、比乐填词或因诗 配乐,其独立的文字部分人们就界 划之为“歌词”。
16
所以,与其说《诗经》是部诗歌总 集,倒不如说它是部乐歌总集更为准确。
《诗经》的来源大约有四:或为从民 间搜集所得;或为贵族进献所得;或为 各国诸侯进献所得;或是保存的前朝作 品。无论这些诗歌在最初是徒诗,还是 徒歌,还是乐歌,其最终的完成品必须 是“比其音律”的乐歌。
17
从内容所分的三大类看:“风”是地方 土乐调、曲调,《诗经》有周南、召南、邶、 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幽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这些地 方民歌相当于今天的陕西民歌、四川民歌等; “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是西周朝廷所在 地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 五篇;“颂”是天子和诸侯祭祀宗庙的乐歌, 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 人类在 未有文字之前, 就有了创作的, 可惜没有人记 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 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 倘若用 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 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 杭育杭育派 ’。”
6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 式作为口头形态出现的。它直接产生于集体 劳动过程中,并且成为劳动本身的有机组成 部分。在艺术的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 乐三种艺术因素是合成一体的。
中国诗歌也不例外,诗与乐紧密结合具 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歌”的称谓应该最早。诗歌是 文学的一大类别,在我国是产生最早的文学 样式,主要起源于劳动。
操牛尾投足以歌,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题目推测, 内容大约应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 产的。
11
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它们不是独 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然 可看到。
早期的中国,诗乐相生相伴、密不可分。 谈诗论诗,实际上就是谈歌论歌,这“歌” 的表现形式可以完全等同于今天我们音乐艺 术领域中的声乐曲,其表现目的与作用则等 同于迸发“在口之言”,以达“在心之志”。
12
《诗大序》曰:“诗者,志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也。”
13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 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 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 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 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 足蹈。
9
劳动中,人们唱着;劳动余,人们 也唱,甚至不仅仅是唱,为了充分地表 达志向、意愿、情感,他们的甚至还要 跳,还要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据《吕氏 春秋‧仲夏记‧古乐》记载:“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10Baidu Nhomakorabea
这段话描写的是远古葛天氏时的乐舞,三个 人手持牛尾,(随音乐)踏着步伐来歌咏八首歌。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 活动形式就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 唱歌,然后歌辞有八段。
7
我国最早的歌词是远古歌谣,一开始就 以歌的形式出现。
远古人民一边狩猎,一边心中充溢着学 会了制造猎具的自豪感和喜悦,满怀获取更 多猎物的渴望歌唱着。人们一边打猎劳作, 一边歌唱。
《吴越春秋 •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8
在畜牧劳作时,人们歌唱自己快 活的心情和幸福的劳动场面。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14
从《乐记》和《毛诗序》中可知,古人所 体认的诗歌,决非无所依傍、无所复合的纯语 言诗歌,而是和舞蹈,尤其是音乐联系在一起 的复合型诗歌。只有这种复合型的诗歌才能淋 漓尽致地把内心的情志表现、宣泄出来。
这就是上古诗歌的歌或歌舞的形式。 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 调,成为专供朗诵和阅读的“徒诗”,当然, 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
第二章 歌词发展史概述
第一节 歌词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主要形态
历史上,诗歌与音乐一直联系密切,歌词就是 一种入乐的诗歌。入乐为歌词,出乐为诗歌。
历史上诗歌主要是“声诗”与“徒诗” 两大基 本类型: “声诗”就是典型的歌词,“声”就是音 乐的意思。举凡可以入乐、随口歌唱的诗,皆为 “声诗”。 “声诗”从古到今,分别称作:歌、歌 诗、声诗、乐诗、词、歌词等等。
1
我们每每将无乐声伴奏的清唱之诗称为歌 诗,《诗经》里的“风”多为歌诗;将更强调 要合于乐器的诗称为乐诗,这类诗同时也含有 一点雅诗之意,与民间信口而唱的歌谣有点区 别。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赵王弹瑟唱的 歌是高雅的乐诗,秦王击缶唱的信天游则是土 俗的民歌。不过,据史料证明,这种区别意义 并不是很明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诗歌入乐或 不入乐这个标志上。
“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15
二、《诗经》是 “比其音律”的真正乐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
了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 公元前6世纪)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作为 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古今学者考证,诗经均 系乐歌。按乐曲的内容它分为风、雅、颂三 类;而艺术手法则多用赋、比、兴。《诗经》 实际上就是一部乐歌总集,305首诗歌都是 配乐演唱的乐歌,是当时周朝各种歌曲的歌 词,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诗歌集。
4
从现在存录的一些原始的诗歌 资料得知,我国上古诗歌大都是以 歌的形式出现的,保存到现在的上 古诗绝大部分都是歌。也就是说, 当时先民们日常使用的诗歌形式, 主要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 歌”, 而非口诵目视的“诗”。
5
一、我国上古诗歌完全是歌或歌舞的状态 《淮南子·道应训》:“今乎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次举重劝力之歌也。”这 几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