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第一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2分)①不见曦月()②湖中人鸟声俱绝()【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孥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小题3】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

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小题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

专题17 湖心亭看雪(九上)(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17  湖心亭看雪(九上)(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17 湖心亭看雪(九上)一、文言文阅读(共9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雾凇沆砀________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2)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茂盛的样子(2)C(3)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13、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写景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本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用来作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可能将古代诗词,甚至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仍以字词为主,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

【技法点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解题的基本步骤: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如在回答词义、句义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寻找突破口。

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时只要努力回忆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是能迎刃而解的。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两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两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两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袗(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

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mínɡ)饮:饮茶。

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ɡ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1)裹、围(2)以为2.)示例一:我选(1)。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痴情【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通用16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通用16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通用16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篇1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拥毳( )衣崇祯( ) 雾凇(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强( )饮{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①余挐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④客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①上下一白②及下船C.①是日更定矣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千山鸟飞绝3.翻译下面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用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何似在人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体现在那些事上?答案:(1)○1晚上八时左右;○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3茂盛的样子;○4哪里比得上(2)○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练习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shǔ)B.浩浩汤汤(dàng)C.长堤一痕(dī)D.强饮三大白(qiáng)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百废具兴(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余拏一小舟( )(4)客此(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甲】【乙】两文作者都借景抒情,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训练一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精简版)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精简版)

第1页(共2页) 第2页(共2页)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一、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乙】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

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

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

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

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2分)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

(14分)【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 、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B 、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C 、客.此 客.从外来,与坐谈D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答:(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2021·辽宁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

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

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

②糁:散开,散落。

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

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小石潭记》)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

【答案】1.B2.(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3.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1、解释加粗的词:⑴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⑵ 是日,更定矣________⑶ 惟长堤一痕________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⑸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⑹ 及下船________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⑵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参考答案】1、⑴ 全⑵ 这,在此意为“那”⑶ 只有⑷ 罢了⑸ 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⑹ 等到⑺ 哪还2、⑴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⑵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是日更定()②余拿一小船()③长堤一痕()④客此()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文言文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 孙期传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 孙期传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孙期传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孙期传阅读附答案湖心亭看雪【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就是日改定矣,余?一小舟,巍然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至亭上,存有两人砌毡对挤,一童子绿茶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存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尝三大白而别。

反问其姓氏,就是金陵人,客此。

及登船,舟子喃喃曰:?莫说道相公恨,更存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

(1分)2.表述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后)①是日更定矣()②余?一小舟()③巍然毳衣炉火()④余强尝三大白而别()3.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请问:4.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请问: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请问:【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孙期录孙期字仲?,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Lizier《二十六史》)【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6.表述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821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219;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8218;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219;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

(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

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10分)
9. 张岱文学(共1分,每空0.5分)
10. ①“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小题0.5分)
11. 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
13. 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

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乙)(5分)
14. ①持;或“拿”;或“握”②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共1分,每小题0.5分)
15.“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 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

(共2分,结合原文1分,质1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