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
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
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
展到今天的“备学生”,教学活动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学习能动观。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
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评价发展观。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课制度改革,变课堂上教师教会了什么为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施开放性的作业。针对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立不同层次,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使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教与学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避免了以分数排名次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变化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师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与此同时,对于教学各方面的“度”把握也越来越难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注重“经”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则着眼于学生的学,呼唤人的主体精神,重视“人”的发展。我校实验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信心、原在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在教学计划中对每一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行为标准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也为实现各种行为目标进行详细的计划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我校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做到“两少三多”,即教师少讲少问,学生多问、多思考、多讨论,在对新课文的讲解中,注意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多给他们发现问、提出问题的机会,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体验、发现来不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将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学生的舞台。
三、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实施课程改革,为教学目标赋予新的内容,我们的教学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传承书本知识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和创新知识与信息上。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十分明确的提出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教学目标导向的功能。
功能之一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十分明确,如果没有扎实的必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再学习、再发展,就不会形成适应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素质。为此,我们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学科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把它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要素加以督导。发动教师以及学生广泛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其目的也是要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在全校进行的课例的研讨中,从多学科多维度反复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功能之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使用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各学科教师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情景,增强一次体验,引发下个思考,寻求多种思路,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种方法,获取一次成功”,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已比较多地被教师们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施之中。我们明确,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它不断地告诉你发生的事情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另一种更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它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的技巧,它是一种很本质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其核心就是过程和方法。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不论是学科课堂教学,不是研究性学习或综合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