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
如何进行生态敏感区划定与环境保护
如何进行生态敏感区划定与环境保护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划定生态敏感区并进行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敏感区的划定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生态敏感区划定的必要性生态敏感区划定是指根据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某一区域划分为敏感区,以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划定生态敏感区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敏感区划定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维护生态平衡。
2.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敏感区划定可以挖掘和保护区域内的重要生态系统,防止其遭受破坏,维持土壤质量、水资源和空气品质的稳定。
3. 预防自然灾害。
生态敏感区划定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
对于容易受灾的地区,合理划定生态敏感区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并增加自然灾害防范的效果。
二、生态敏感区划定的科学方法1. 生物多样性研究。
通过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各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以及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从而划定生态敏感区。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估,包括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以确定适宜的生态保护措施。
3.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
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和监测区域内土地利用和覆被的变化过程,确定对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区域,并加以保护。
4.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对历史自然灾害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划定相应的生态敏感区,减少灾害损失。
三、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划定生态敏感区仅是第一步,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才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措施:1. 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生态敏感区的划定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敏感区内的生态环境。
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
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环境敏感区域的评估与管控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对潜在的环境敏感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控,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环境敏感区域的定义、评估方法和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环境敏感区域的定义环境敏感区域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容易受到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影响,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拥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或者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环境敏感区域的范围广泛,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市生态绿地等,以及人类居住区、工业区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区域。
二、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方法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是评估和确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敏感区域以及敏感区域的范围和程度。
目前常用的环境敏感区域评估方法包括生态系统评估和风险评估两种。
生态系统评估主要依据生态学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包括对物种多样性、生境完整性、生态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采集样本、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结论。
此外,还可以借助环境敏感性指数和环境敏感性图等工具进行定量评估,形成科学的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环境敏感区域可能面临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包括污染风险评估、生态破坏风险评估等。
通过分析环境背景、污染源、敏感性等因素,利用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对环境敏感区域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环境敏感区域管控措施环境敏感区域管控措施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专门的规划和政策。
针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限制。
同时,加强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加大投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环境敏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严格环境准入标准。
对于有可能对环境敏感区域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审查和准入。
对于不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的企业和项目,不得进入环境敏感区域开展活动,以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环境评估师如何评估环境敏感性
环境评估师如何评估环境敏感性环境评估师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评估并预测特定项目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
而评估环境敏感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介绍环境评估师如何评估环境敏感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了解环境敏感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在开始评估环境敏感性之前,环境评估师首先需要了解环境敏感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环境敏感性通常指的是特定区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包括环境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
评估环境敏感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决策者和规划者了解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确定评估范围和目标评估环境敏感性需要明确评估的范围和目标。
评估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具体项目的周围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区域的整体环境。
评估的目标可以是确定特定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可以是寻找可能的环境敏感区域。
确定范围和目标是评估的基础,可以帮助环境评估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收集并分析数据评估环境敏感性需要收集并分析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质地形信息、气候气象数据、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特征等。
环境评估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这些数据。
分析数据的目的是了解特定区域的环境特点,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敏感性因素。
四、评估环境敏感性因素评估环境敏感性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等。
生物多样性因素可以包括物种丰富度、特有物种、濒危物种等。
自然资源因素可以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类社会因素可以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社区结构等。
评估环境敏感性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确定其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五、制定评估报告评估环境敏感性完成后,环境评估师需要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包括评估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评估结论和建议。
评估方法需要详细描述评估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数据分析结果应清晰地呈现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评估结论和建议可以依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特定项目对环境敏感性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日益密集,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处于破坏的危险之中。
在此背景下,各国开始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以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而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着重探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
一、生态敏感性概念及意义生态敏感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程度,包括其抵抗力、稳定性、适应性等方面。
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针对不同干扰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并制订对策措施。
该分析工作包括生态系统评估、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敏感性分析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评估环境风险,制定措施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敏感性分析也可以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指导。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T. C. Daniel等学者提出了一个生态敏感性分析框架,包含四个评估指标: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复杂性、环境反应能力和环境稳定性。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四个指标进行解析。
1. 环境敏感性这里的环境敏感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
对于这一指标的评估,可以通过红外线、遥感等技术,来获得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地覆盖、温度等各种指标数据,从而评估出生态系统对于不同干扰源的反应程度。
2. 生态系统复杂性生态系统复杂性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程度。
这一指标主要从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命系统区分度和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来评估,并且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3. 环境反应能力环境反应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于干扰源的反应速度。
在评估这一指标时,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修复、补偿等特点,同时也要对不同干扰源的影响作出评估,并分析干扰源的强度和影响时长等因素。
4. 环境稳定性环境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包含抗干扰、恢复能力和稳定性三个方面。
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
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生态敏感性评价是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指标法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兰州段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段的生态敏感性较高,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黄河流域兰州段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指标法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兰州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压力。
2.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黄河流域兰州段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兰州段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丰富但不均衡。
黄河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为兰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南北水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间水资源争夺问题突出。
第二,土壤侵蚀严重。
由于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黄河水质受到污染。
第三,植被覆盖率低。
兰州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植被恢复能力较弱。
以上生态环境特点对生态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种评估方法。
目前,研究人员对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方法和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方法等。
3.1 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主要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估生态敏感性。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针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特征,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数据准备收集评价区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气温、降水、风力、蒸发等)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以风力侵蚀为主带来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将在土地沙化敏感性中进行评价;本节主要对水动力为主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将反映各因素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单因子分布图,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乘积运算,公式如下:4R i i i i i C LS K SS ⨯⨯⨯=式中:SS i 为i 空间单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评价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R i )、土壤可蚀性(K i )、坡长坡度(LS i )、地表植被覆盖(C i )。
不同评价因子对应的敏感性等级值见表B1。
R i —降水侵蚀力值可根据王万忠等1利用降水资料计算的中国100多个城市的R 值,采用内插法,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R 值分布图。
根据表B1中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对降水的敏感性分布图。
LS i —坡度坡长因子:对于大尺度的分析,坡度坡长因子LS 是很难计算的。
1王万忠, 焦菊英, 1996,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6(5):1-20这里采用地形的起伏大小与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系来估计。
在评价中,可以应用地形起伏度,即地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最大高差,作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地形指标。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摘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指对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分析,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关键。
GIS技术具有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优势,可以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2.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构成,包括地理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人文社会经济因子等。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2.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敏感性评价指数,从而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后,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和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调整、生态补偿政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
3.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例如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区划等。
通过将GIS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与保护。
4. 实例分析本文以某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保护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潜力。
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分析
1.实习目的为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计划从地形、植被、水体三个方面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研究。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2.实习内容及要求(1)数据说明(见“Data”文件夹)1、dem.tif:某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2、vegetation.tif:该地区植被覆盖的信息。
(2)要求根据提供的数字高程模型,【1】计算“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坡度、坡向;【2】提取“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河流线数据(不考虑图层范围外部的影响,汇流临界值为1000);【3】在“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计算每个栅格到最近河流栅格的直线距离值;【4】地形、植被、水体方面的生态因子及其对该地区的敏感性等级见表1和表2。
请根据表1中各因子权重值,加权计算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信息,并按照表3的敏感性等级分类方法,绘制该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布专题图。
【5】根据你的解决方案,开发一个应用型GIS系统,该系统需要具备加载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等基本功能,其它功能不需编写代码,但应在程序界面上体现。
(注:需提交GIS应用系统的源码文件和可执行应用程序)表1 生态因子及其影响范围所赋属性值3. 实习步骤与结果加载DEM和“vegetation”数据,并设置地理环境,将输出坐标系和处理范围设置为和“vegetation”图层一致。
图2-1【1】计算“vegetation”图层范围内的坡度、坡向;(1)打开求坡度的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输入栅格数据DEM,输出Slope_tif1。
图2-2坡度结果如图:图2-3(2)打开求坡向的工具(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Aspect)输入栅格数据DEM,输出Aspect_tif1。
图2-4坡向结果如图:图2-5(3)对坡向图层按表1中“分类”进行分类符号化。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生态敏感性分析
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
•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评价结果表明,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为46.1万km²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 <25 25-100 100-400 400-600 >600 部,海拔普遍高于4500m,且坡度大多在30°以上,主要包括阿里,冈底斯山 粗砂土、细砂 面砂土、壤 砂壤土、粉黏 砂粉土、 脉以南,巴青、比如、丁青三县交界处,以及甘孜、色达、炉霍交界处,九龙、 土壤质地 石砾、沙 土、黏土 土 土、壤黏土 粉土 松潘、康定、金川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度敏感区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 0-20 20-50 51-100 101-300 >300 地形起伏度( m) 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中度敏感 区分布在祁连山南部、阿尔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东、冈底斯山以北、三江 ≥0℃持续日数 30 90 120 150 180 源东南部以及大兴安岭等地区;青海高原西部以及怒江源头高原区域为冻融侵 蚀轻度敏感区;其他东部低海拔区域为冻融侵蚀一般地区。
分级赋值(D)
分级标准(DS)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1
1.0-2.0
3
2.1-4.0
5
4.1-6.0
7
6.1-8.0
9
>8.0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结果,盐渍化敏感地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敏感区,除
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大致分布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临界水位深度 喜马拉雅山一线以北广阔的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 地区 轻沙壤 轻沙壤夹粘质 粘质 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闭流盆地、罗 1.8-2.4m 1.5-1.8m 1.0-1.5m 黄淮海平原 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西部、阴山以北浑善达克沙地以西、 2.0m 东北地区 呼伦贝尔东部、西辽河河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环渤海、江苏沿海滨海地低平 2.5-3.0m 陕晋黄土高原 原等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 2.0-3.0m 河套地区 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东部、海河 4.0-4.5m 干旱荒漠区 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东南沿海地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河谷地区以及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青藏高原,主要为洪积湖积平原区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 犁河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塔城、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地区、河西走廊 敏感性要素 一般地区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极敏感 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黄淮平原、锡林浩特地区、江苏南部以及江西中部、 <1 1-3 3-10 10-15 >15 蒸发量/降雨量 广东南部和三江源等。轻度敏感区分散在西北部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 <1 1-5 5-10 10-25 >25 地下水矿化度g/l 其余地区均为盐渍化一般地区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分析——以三峡库区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4生态环境敏感性 环境 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 要生态环境 问题 的形成 机制 , 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 问题进行评价 ,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 问题 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 ,明确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 布特 征 ” 在 对夷陵区环境敏感性进行研 究中 ,考虑土壤侵 蚀、土地沙化和酸雨等生态环境 问题 ,对夷陵 区各环境 问题 敏感性做 出评价 ,并确定各环境 问题 因子权重 ,通过空间叠 置分析做 出综合评价 。 结合环境 问题评价标准 ,对各单 因子敏感性等级按不敏 感、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五个等级 ,并
前言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在 现有 的生态环境下 ,生态 系统对 已经或将要进行的人类活动反应 的敏感程度 ,从 而反 映产生 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 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由此可 以针对性 地保护敏感性高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非敏 感地 区或低敏感
区。
当今 世界 面临着 一个重要 的 问题 即保护和 改善 生态环 境 。而环境的保护 也要有合理 的规划指导 。对于 即将或可 能 受到破坏 的环境应该怎样进 行合 理的预测和科学 的判定 ,就 需要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 。 目前 ,国外对 于生态敏感
理论 与方 法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分析一以三峡库区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杨 富坤 国贤玉
山 东科技 大学, 山 东 青 岛 2 6 6 5 9 0
摘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 类赖 以生存和 发展 的基础 ,科学的进行生态环境 监测和评价 ,对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 要 的 意 义 。 由于三 峡库 区的 建 立 ,使 得 周 边 的 生 态 景 观 以及 环 境 质 量 发 生 了一 定程 度 的 变化 。 结 合 GI S与 R S技 术 ,利 用 大 尺 度 、 较 高分 辨 率 的遥 感影 像 , 以及 G 1 S空 间分 析 能 力 和模 型 构 建 功 能 , 考虑 土 壤 侵 蚀 、 土 地 沙 化 以及 酸 雨 生 态 环境 问题 , 反演单一生态环境 影响下环境敏感性状况 :采 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环境问题敏 感性 定权 ,得到综合影响下环境敏 感性状 况,其 中轻度敏感 区、 中度敏 感 区和高度敏 感区分 别占面积 比重为 3 5 . 8 3 %、5 1 . 7 4 %和 1 2 . 4 3 %。进一 步明确 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 间分 布 特 征 ,在 预 开 发 之 前 对地 区环 境 敏 感 性 状 况 进 行 分 析 评 价 , 提 出 区域保 护 策略 ,从 而做 出适 当的 开 发 调 整 。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工程、规划和政策制定时,通过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来揭示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生态敏感性评价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考察和研究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响应能力来评价环境的脆弱性。
该方法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生物多样性、物种敏感性等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二、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估,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供给的差异,来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分析法适用于评估各类规划项目和政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区域间的交互关系。
模型模拟法具有预测性强、可操作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评价。
四、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确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环境要素进行量化,再根据权重制定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得出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指标评价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小型或初步评估项目。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风险理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对潜在风险源、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
生态风险评估法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对于评估高风险工程或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调查,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分析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科学家们提出了生态环境敏感等级的概念,并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生态环境基本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确定生态环境的基本质量。
评估指标通常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质、土壤质量、大气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采集样本、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方法进行测定和监测。
评估结果可以用来描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趋势,并为后续的敏感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价生态环境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确定生态环境敏感等级。
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能力、适应性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实验研究和专家评估等方法进行测定和评价。
评估结果可以用来确定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等级,划分不同区域的保护优先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敏感等级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进行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生态环境敏感等级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生态环境的状况,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敏感等级进行评估和比较,可以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合理规划资源利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环境敏感等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推进。
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
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区域有限地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 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就 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地区在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问题。
生态敏感区界定的目的是对某一区域进行控制性保护,以避 免建设活动对之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5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狭义——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类型的生态要素与生态实体; 广义——不仅包括对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生态
17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三)乔治∙纽曼的分类体系
类别
4大类13亚类。
生态关键区
项目
1、野生动物栖息地 2、自然生态区 3、科研区
文化感知关键区
4、景观区 5、野趣区 6、历史、考古与文化区
资源生产关键区
7、农业用地 8、水质保持区 9、矿产采掘区
自然灾害关键区
10、洪涝易发区
11、火灾易发区
14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一)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规定的类型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提出“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 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 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 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尚未进行系统分类, 仍采用较为笼统的概念表述。
7
§13.1 相关概念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项旨在评估和预测新建、改建或拆除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序。
作为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精确划定环境敏感区在EIA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评项目中的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内容以及方法。
一、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环境敏感区划是指根据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特点,将项目所在地区划分为不同敏感程度的区域。
环境敏感区划能够识别出对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并对环保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敏感区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环评工作:环境敏感区划结果可以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
针对环境更敏感的区域,需要更加详细、全面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确保环境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2. 科学制定环保措施:环境敏感区划结果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高度敏感的区域,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划定环境敏感区,能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生态系统和环境敏感区域,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二、环境敏感区划的内容环境敏感区划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环境敏感区:主要针对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流和湖泊等,对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水域的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并管理水资源,避免水质受到污染。
2. 土地环境敏感区:主要考虑土壤质量、耕地、森林、湿地、自然灾害易发区等因素,评估其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敏感性。
对于土地环境敏感区,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3. 生态环境敏感区:主要关注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特殊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生态环境敏感区划有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4. 灾害环境敏感区:重点考虑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害等灾害风险区域,评估建设项目对灾害的敏感程度。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对区域 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很难短时间内恢复, 也是规划用来控制与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 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主要包括河流水系、滨水地区、野生 生物栖息地、山地丘陵、植被、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 源涵养区等(李团胜等,1999;王效科等,2001;杨培峰, 2005)。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主要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生态环境敏感性提出的背景 §13.3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类型 §13.4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13.5 案例分析 §13.6 小结 §13.7 重要术语 §13.8 思考与练习题
2
§13.1 相关概念
(一)敏感性(sensitivity)
生态敏感区界定的目的是对某一区域进行控制性保护,以避 免建设活动对之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5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狭义——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类型的生态要素与生态实体; 广义——不仅包括对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生态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环境敏感区——指人类生存环境中容易因人类开发行为而造 成环境资源耗损和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且难以断时期恢复的 区域。
《美国华盛顿州环境政策法》对环境敏感区(也称关键区 critical area)的定义——那些对包括以下、但不局限于以下列 出的地区有可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区域:不稳定土层、陡 坡地、稀有或珍稀动植物、湿地等地区,或位于洪泛区的地 区。
7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生态敏感区项目最早始于英国,是英国自然保护区八种类型之一。其面积 也由1987年的不足3万公顷增长为2004年的120多万公顷,增长了40多倍。
1980年代,英国为了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环境意义的景观、野生生物栖息地 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开始实施生态敏感区计划(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 (ESA) scheme)。
1、敏感性——是指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变动对被影响因 素(因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大小。如果影响因素较小的变 动引起被影响因素较大的变动,称之为被影响因素对该影响 因素的敏感性强。
2、敏感性——是指同某项目或某系统相关联的一组因素中, 某一因素发生变动后对该系统的预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性质 及影响程度。
要素或实体,而且包括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 延的地带以及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用地区域。 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 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实体和要素对内 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 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
6
§13.1 相关概念
2、生态敏感性——指适应能力。
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会因生态系统不同而不同。而敏感性与稳定性有 着内在的联系。稳定性越强,对外界扰动的敏感性就越低。
4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3
§13.1 相关概念
(二)生态敏感性(ecological sensitivity)
1、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 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 通常,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键是生态群落的特征。具体来说,如果 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 态环境问题(如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的概率大小。
什么是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如何通 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来进行敏感性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根据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需科学划定四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 区和已建区);按照目前正在推进的全国各省市主体功能区划,也需 划定四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目前,学者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涵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还 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给生态环境敏感 区概念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便。
生态环境敏感区——一个内涵以及外延较广的概念,根据其 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狭义的生态敏感区和广义的 生态敏感区。
9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敏感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 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剧烈和最易出现生态 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进行生态环 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徐福留等,2000)。
该计划将生态敏感区定义为那些对本地生境或区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土 壤、水体或其他自然资源的长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或区域,包 括野生生物栖息地(wildlife habitat areas)、湿地(wetlands)、坡地(steep slopes)以及重要的农业用地(prime agricultural lands)等(Foster Ndubishi, 1995)。
而房庆方等(1997)、李耀松(1997)等认为除了上述的主 要类型外,将用来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居住环境恶 化的城郊大片农田、果园、鱼塘、山丘保护区以及城市片区 之间的长期性控制用地,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控制性长期非 建设用地也纳入了生态敏感区类型之中。
10
§13.1 相关概念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