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俞鸿儒评价作文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一次作文经历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而这一切都和俞鸿儒老师的评价有关。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语文课的铃声清脆地响起,我们都怀着期待又有些紧张的心情等待着老师下发上次的作文。

当那薄薄的作文纸传到我手中时,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老师的评语。

我写的作文题目是。

我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校园里秋天的景色。

我记得当时我写到:“秋风轻轻吹过,校园里的那几棵银杏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金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给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

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秋天的乐章。

”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可是在课间仔细观察了好久,连一片落叶的形状和纹理都没放过。

俞鸿儒老师在我的作文后面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描写生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但在情感表达上,还可以更加深入,秋天给你的感受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吗?”看到这个评语,我先是一阵欣喜,毕竟老师肯定了我的描写,可随后又陷入了沉思,是啊,秋天给我的感受难道就这么简单?于是,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回想起那天在校园里的感受。

我想起秋风吹在脸上那凉凉的、轻柔的触感,想起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桂花香,那是一种甜丝丝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

我还记得看到同学们在这美丽的秋景中嬉笑打闹,那一瞬间,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温暖又有些惆怅的情绪,温暖的是这美好的时光,惆怅的是时光匆匆,秋天过去,冬天就不远了。

我把这些新的感受和思考都补充进了作文里,再次交给了俞鸿儒老师。

这一次,老师的评语让我满心欢喜:“不错,有进步!你真正走进了秋天,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和心跳。

继续保持这样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表达。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写作文不仅仅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

俞鸿儒老师的评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写作的道路。

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无比感激。

正是因为俞老师那一次次认真细致的评价,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信心。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西方福利模式鼓励公平分配。

在西方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来确保收入的公平分配。

社会福利项目,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等,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

中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减轻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社会稳定,还可以激发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西方福利模式强调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鼓励人们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中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举不仅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西方福利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西方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和绿色技术,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中国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加强环境监管,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

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差距,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推动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努力。

此外,西方福利模式也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中国可以从不同国家的经验中吸取精华,形成适合本国实际的福利模式。

综上所述,西方福利模式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公平分配、教育培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中国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方工作福利制度对中国促进就业的启示

西方工作福利制度对中国促进就业的启示

西方工作福利制度对中国促进就业的启示作者:闫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4期摘要:通过回顾工作福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演进,指出社会学界支持与反对工作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新西兰、美国、瑞典的工作实施情况,并分析工作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实施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总结出其中规律性的经验,应用于中国的社会救助政策和促进就业政策中,以积极的社会政策代替消极的福利给付,通过强制性措施实现工作伦理观念的树立,实现福利事业从公益性向工作导向性的转变。

关键词:工作福利;社会福利;福利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1-02一、西方国家工作福利制度的演变工作福利是西方文献中的Workfare,从本质上可定义为:福利发放是有条件的,其条件是领受人必须有工作或是必须接收安排的工作。

“工作福利”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约翰逊政府于1967年开始实施的“工作激励项目”中。

西方国家工作福利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美国的工作福利改革以TANF制度为例。

TANF制度要求各州必须达成以下条件:提供救助给低所得家庭;透过增进工作,职业培训以及鼓励婚姻的方式逐步减小领受福利者的依赖程度;预防并降低非婚生子的现象;增加并维持正常婚姻关系的家庭数目。

工作福利制度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的经济发展。

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在从经济危机中慢慢正常的状态,工作福利制度应重点关注激励问题,只有激励适当,才能减小受助者的边际税率,解决其投入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后顾之忧,使工作福利政策顺利推行,并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另外,要强调资格标准制定合理并严格审查,福利期限整体应趋向缩短。

最主要的是,福利工作制度是与其他政策多管齐下,相互协调的,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大效用。

二、西方国家工作福利制度的评析(一)西方国家工作福利存在的问题工作福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缺陷,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 秩序 和经 济 生活正 常运 行 ,维护 垄断 资本 的利 益 和统 治 的一 种方 法 。此概 念来 自于英 国经济学 家 威廉 ・ 贝弗里 奇 1 9 4 1年 的传 世 著 作 《 贝弗 里 奇 报 告》 ,提 出政 府要 统 一 管理 社 会保 障工 作 、通 过 社 会保 障 实现 国 民收入再 分 配 ,并设 计 出整 套 “ 从 摇 篮 到坟 墓 ” 的社 会 福 利 制 度 。1 9 4 8年 ,英 国首 相
泛 建 立 起 来 。 西方 福 利 制 度 既 是 工人 阶级 长 期 斗 争 , 争取权利的结果 , 也是 资产阶级缓 和阶级矛盾 , 稳定社会 秩序的手段 , 在
发挥积极作 用的同时, 也显现 出了种种弊端。本文将从 西方 国家福 利制度 的历 史沿革 、 影响和 现 实状 况等 方面进行 阐述 , 并 分析其给我 国福利保 障制度 的发展 带来的经验 、 教训 以及启示作用。 [ 关键词 ] 福利制度 ; 社会保 障; 实业
福利 国家制度 ,是 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 的比较
完善 的社 会保 障制 度 ,是 资本 主义 发展 到一 定 阶段
两极分化 ,财富分配极其不均 ,严重的阶级矛盾影
响到统 治 阶级地位 的稳 定 ,为 了缓 和此种 矛盾 ,以
的产 物 。“ 福利 国家 ” 是 指 创 办并 资 助 社会 公 共 事
此概念来自于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威廉贝弗里奇1941年的传世著作贝弗里奇报大危机为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由国家机告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保障的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得以初步发展和形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并设计出整套从摇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

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

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欧洲的福利制度给予中国的启示

欧洲的福利制度给予中国的启示

欧洲的福利制度建于二战结束后,到上世纪70年代,欧洲基本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等各类“子制度”,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福利制度一度被称作是“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不仅让世界为之艳羡不已,也让欧洲人长期处于自我满足的陶醉之中,将之视为“欧洲软实力强大的重要标签”。

“从摇篮保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签。

但近些年尤其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各国财政难以承担“豪华福利”的重负,欧洲多国兴起了福利制度改革,或推迟退休年限,或冻结养老金支付,或降低公务员的薪酬……而因为遭遇全国大范围的抗议和罢工浪潮,法国的退休制度改革最近更是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一边是萨科齐政府态度强硬,称要不惧任何阻力推进法国退休制度改革,一边是为反对该项改革而举行的全国大罢工愈演愈烈,甚至导致打砸抢等暴力活动频发,法国在改革上面临的困局其实是欧洲高福利制度遭遇全面危机的一次集中体现。

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最慢的地区,只能仰赖短期刺激金融业带动长期实体经济复苏。

欧元区国家长年采取高赤字财政,债台高筑,一方面,经济增长慢,税收涨得少,政府财政增收也就难;另一方面,老龄化导致政府财政在养老、医保等方面的福利支出快速增长。

收支之间的落差被越拉越大,一味地借债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让政府财政赤字像滚雪球一般。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

欧洲国家一度以福利国为高度文明的象征而感到自豪,如今却在金融危机拖累之下,迫于巨大的财政压力而改弦更张,却又因为面临强大的民意反弹而遭受政治压力和民众的示威抗议。

对这些国家来说,福利主义颇有些“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窘困。

最重要的是,它可能冲击欧洲国家对自身国家特性的认定,以及民众对过去引以为荣的制度的信心。

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的政策实践对中国的启示在转型时期,中国有必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福利体制。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011-08-16过去,我们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很欠缺,大体上只停留在“高税收高福利”、“第三条道路”这类概念上。

但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有必要对福利国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

这包括:什么是“福利国家”?什么不是“福利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成就、危机及其应对;福利国家会消失吗?以及福利国家对我们的启示。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通常一提到“福利国家”,人们想到的就是“高税收、高福利”。

这不能算错,因为如今一些被视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如瑞典等的“北欧模式”,的确具有税收福利“双高”的特征。

但这还只是表面,为什么要搞这“双高”?归根结底,就是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调整“群己权界”,矫正放任型市场中的“赢家通吃”之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平衡。

高税收高福利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也是几十年来实践证明是比较普适、可行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

以国家干预的方式为序,民主国家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做法:1 间接干预:通过增发货币、实行赤字财政、扩大公共开支、举办公共工程来制造景气,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充分就业。

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政——凯恩斯方式。

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也有这种主张。

这种方式并非直接的二次分配(缪尔达尔在主张刺激景气的同时也主张二次分配,而凯恩斯则是反对二次分配的),但通过国家干预资源配置来扩大就业,虽非“收入”的再分配,却可以视为“机会”的再分配,实际上也包含济贫之义。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主要就是采取这类手段。

在“机会”的分配中还有一种少见、但福利功能很强的做法,就是把某些“暴利”行业交由弱势群体进行特许经营。

典型的事例是美国印第安人的赌业专营权。

除内华达州外,美国绝大多数州传统上都禁赌,但战后很多州都特许印第安部落设立赌场,其巨大的利润被视为对历史上印第安人蒙受损害的补偿。

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在给印第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侵蚀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但其再分配功能确实惊人。

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一、福利国家的概念及模式特征福利国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福利国家是以“福利”进行界定的一种国家形态,即以统一的、大规模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团结和公正为目标的一种国家形态。

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即指由这些国家所实施的具体社会福利制度。

当前理论界公认的“福利国家”概念的评价指标有四个:1.福利支出占政府公共支出的比重;2.公共支出占福利支出总额的比重;3.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4.福利制度中是否存在力度较大的再分配。

其中指标一和二在结构上表明了国家的性质,指标三在数量上反映了国家福利的规模,指标四反映了全民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当前欧洲主要的工业国家基本都能满足上述四个指标,进入福利国家的行列。

福利国家是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协调并进的制度模式,其核心是国家主导下的“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模式。

因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福利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同时由于欧洲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各不相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欧洲各国的福利模式也是不同的。

考斯塔•埃斯平—安德森(G•sta Esping-Anderson)根据劳动力“去商品化(De-com?鄄modification)”程度和福利受益人身份“分层化(Stratification)”的程度将欧洲福利国家的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由型福利国家、保守型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

二、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1、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实现充分就业是福利国家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曾是特别引以为豪的社会成就,但这一成就在70年代中期以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此外,福利国家净替代率过高导致了人们工作热情降低,产生了大量的自动失业人员。

2、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学原理及启示-最新年文档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学原理及启示-最新年文档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学原理及启示-最新年文档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学原理及启示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一)社会福利多元化社会福利是指通过社会力量应对个人和家庭难以解决的生活困难的一种社会政策。

对于困难的应对有自发的、集体的民间活动,更有国家及地方政府兴办的公共福利事业。

起初,寻求解决的生活困难是贫困问题,但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金钱不能解决的生活困难越来越多。

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老人的护理及生活照料等困难不断增加,同时,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支援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内部无法解决各种需求越来越突出,即社会福利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福利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济贫到现在的多方面的服务提供,其演变的规律始终围绕着福利需求的变化,以需求为出发点,以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选择适合需求的服务,进而思考其提供主体,即福利需求与福利供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于需求划分福利提供主体的责任分担,并追求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共同作用和协同合作,应该是研究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出发点。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思考政府和民间的共同作用。

(二)概念界定本文中界定的概念范围如图1所示,政府主要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

民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福利团体,公益团体以及志愿组织等民间非营利组织;二是商业福利,保健医疗服务的相关企业等营利组织;三是家族、亲友、近邻的非组织的福利活动及地域共同体自发组织的福利活动。

二、经济学原理分析(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

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存在着垄断和不完全竞争;信息的不充分;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

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而费边主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

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

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

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

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

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

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题汇总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题汇总

社会福利思想简答题汇总凯恩斯学派与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对自由、平等的看法:自由应该是积极的自由;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凯恩斯还是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认为它可以提高效率和保障个人自由。

充分就业的概念:充分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非充分就业才是社会经济的通常情况。

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就业不均衡。

有效需求的理论: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

国家干预的主张:一方面,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者设法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另一方面,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扩大消费。

政府可以采用“财政赤字”的方式来调节市场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影响:1纠正放任自由主义的缺陷2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4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鼎盛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国家财税的危机;二是滋生养懒汉的现象,相应的高税收也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意愿。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1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

主要措施:改善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险的赔付标准。

1改善社会保险的目标,预防赚钱能力的丧失或降低。

2调节家庭收入,对儿童给予补贴。

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式:为保障基本需要而实施的社会保险、为保证特殊需要而实施的国民补助、为满足基本需要以外的需求而实施的自愿保险。

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福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福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福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福利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它的高效率得到了全球的公认。

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福利网络,涉及到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生、老、病、死以及教育、疗养和住房的各个方面。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德国模式”渐渐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压得国家越来越喘不过气。

一、德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其一,社会福利费用支出过度扩张。

德国每年都要通过巨额财政补贴来支付救济金等各种保险费用。

过高的福利保障不仅阻碍了国家促进就业制度的推行,也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地拖累了*** 在其他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

2010年德国三级公共财政加上社保基金的赤字总计为820亿欧元,占GDP的3.3%。

为了弥补赤字,德国*** 不得不举债度日。

其二,失业率居高不下。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德国自1991年以来失业率均高于7%,2010年失业率为8.6%,失业人口达到320万。

在德国,一名失业者可以得到原工资的53%-67%作为失业救济金,比在职者收入少不了多少,以至于很多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其三,企业税收压力大。

德国的高福利依赖于高税收,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企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影响了企业、个人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许多纳税大户为了躲避高税收,选择了外迁或者将投资转向国外,还促使了偷税漏税的盛行。

[1]其四,职工的负担日益加重。

德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一份公报表明:自2003年以来,德国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实际人口数量减少近19万。

另一项统计显示,德国在2000年时,是4个半职工负担1个退休者,到2040年,将变成2个职工负担1个退休者。

退休者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者数量不断减少,使社会保险费率逐年上升,劳动者的收入相对减少,打击了劳动者的消费热情,也抑制了消费。

浅论欧洲积极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福利体系的启示

浅论欧洲积极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福利体系的启示

浅论欧洲积极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福利体系的启示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然三十年,无论是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军事、教育、文化、还是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

但现阶段,我国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进程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并伴随着我国发展起步晚,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用完善的福利制度来缓和社会关系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政策几十年地不断变革与进步以求适应自身及外界的发展,来思考和推进中国福利制度。

关键词: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政府机构全球化积极福利制度纵观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成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以及发展都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社会基础;二是理论设计。

一、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优势西方国家拥有不同的哲学思想,从这些思想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阶级、阶层的利益。

例如,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福利国家做出过贡献,但意识形态上有巨大差异,因此,也对国家的福利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前者强调生活机会与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出发,并强调自由优先,但与资本主义中的自由主义相比较好,它强调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参与社会和政治的自由,而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和限制。

另外,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必要性。

社会民主主义的公正是建立在所有人具有同等权力这一基础上的,要求在法律、自由、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享受同等的机会;要求收入、财产方面具有更多的平等。

资本主义中的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前提是最初社会基本益品平等分配,而社会民主主义更体现结果的平等。

而且他们相信只有受到国家的干预,这种结果的平等才会成为现实。

最后,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是互助,这也是极为反对西方个人主义的体现。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社会性。

个体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只有保证了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亟需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福利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社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旨在提高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

这一模式注重政府的积极参与,通过国家财政的投入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公民福利的保障。

与此相关的是,西方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为公民提供了稳定的福利待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西方福利模式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应当加强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和规划。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政府应当加大对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其次,中国应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和协调。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分散性、碎片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不相同,导致公民权益难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也存在困难。

与此相对照,西方国家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公民的权益平等和连续性。

因此,中国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和整合,构建一个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另外,中国也可以从西方福利模式中吸取关于公民参与的经验。

西方福利模式的实施是通过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政府提供福利待遇,公民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公民参与的模式不仅能够增加政府的责任感,也能够提高公民的积极性。

在中国,我们应当倡导每个公民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和参与。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建设,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行使监督权利,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正和透明。

然而,也要明确指出,西方福利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及对中国福利制度的思考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及对中国福利制度的思考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及对中国福利制度的思考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及对中国福利制度的思考摘要:当代西方主要有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作一简单梳理,并对中国的福利制度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字:社会福利理论;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福利多元主义一、社会民主主义亚当斯密等人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得到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管理。

政府的责任在于维护自由和公平的交换制度,社会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没有救助的责任,穷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人必须提高劳动意愿,才能追求到财富和福利。

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福利观。

然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意识到要化解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就要采取适当的社会政策调整,要采取诸多措施扩大社会福利。

这时政府干预开始成为各国执行福利政策的主要理念。

二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英国首先建立了福利国家,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左转”。

福利国家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产物,也成了随后的时代里主要受抨击的对象。

所谓社会民主主义,就是通过议会式民主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

其基本价值观是平等、自由和团结。

在对待福利国家方面,社会民主主义认为改良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福利制度来实现,不一定要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更替来实现。

他们认为福利国家有六项功能:消除社会问题及改善受苦群众的困境;通过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全民都可以享受同等的福利,建立更平均的社会;提倡利他主义和社会整合;补偿弱势群体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减少横向和纵向等的不平等。

社会民主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建立无所不包所有公民都可以平等享受的福利国家,为公民搭建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

二、新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它的弊端逐渐暴露,20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高增长、高福利、高税收”的福利国家制度陷入困境。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评析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评析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评析文章介绍了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英国工业化后经济衰退与不稳定步入社会转型期。

论述了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厂法和国民最低生活标准的保障、关于教育福利的建议和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四个方面。

最后,评价了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它改变了英国社会的社会福利观念,具有空想性、不可忽视性和前瞻性。

标签: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评价英国工业化后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于贫穷的责任归属和国家干预的合理性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费边社是1884年由英国伦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立的一个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社会主义团体。

费边社会主义的思想首先在1884年萧伯纳撰写的《费边宣言》中反映出来,1889年出版的《费边社会主义论文集》系统地表述了费边社会主义的理论。

他们一方面对英国工人中普遍存在的贫困感到震惊;另一方面,十九世纪80年代的各种罢工运动使他们意识到工人阶级正在崛起。

于是,他们企图寻找新的“理想社会”来代替“自由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费边社研究宣传社会平等和福利思想,呼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认为应自上而下实现“和平长入”宪政道路。

在费边社会主义等的影响下,英国逐渐走上了具有英国特色的“福利国家”道路。

一、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首先,19世纪的英国处于工业化后社会转型期,经济进入了衰退与不稳定期。

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开始了波动与衰退,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每种产业皆有成群的失业工人,载于工会薄籍上的失业工人比例有时高达25%,资本家利用此艰难时期,企图收回前几年允许工人的让步。

”[1]面对贫困问题,英国仍采用传统的致力于惩罚的济贫模式。

但随着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贫穷是由社会经济和体制不合理所致。

因此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导的新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势在必行。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
的启示
自由边界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Friedrich Hegel)提出的社会经济理论,它改变了诸多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社会结构和政府
责任的理解。

根据它的核心哲学原则,政府应该在维护人民健康和安全的
同时,致力于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福利体系,以保护人们的
经济层面,精神层面,教化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权利。

这种新的社会福利体
系应该避开自由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任何连接,并将政府和公共机构当作可
以为人们提供更广泛,更公平的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责任机构来看待。

自由边界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政府有义务加强社会领域的投入,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同时,也应建
设一种全新的社会福利体系,用以保护人们的经济利益、心理福利,加强
公民教育,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政府可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更好地维护
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并通过更多的社
会福利体系来帮助贫困家庭及其孩子。

同时,要构建政府和公共机构之间
的有效沟通和联系,使得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通过公共机构将公平的社会
福利传递给具有弱势的群体。

总之,自由边界主义的社会福利理念可以为中国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该理论呼吁重视公民的基本权益,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保护,并且通过建立新的社会福利体系来改善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这一时期,社会福利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波折与挑战。

在近代以前,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于家族、宗族和乡里关系的互助和救济形式。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保障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社会福利问题。

在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官办企业开始设立了一些福利措施,如为工人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和生活补贴。

但这些福利措施往往局限于特定的企业和群体,覆盖面极为有限。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福利方面。

他们倡导设立慈善机构、救济贫困、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

但由于变法的失败,这些主张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社会改革,其中包括社会福利方面的探索。

例如,开始建立一些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和救济组织,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些改革成效甚微。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时期,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纷纷成立,致力于救助贫困、灾荒和战争中的受害者。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也积极倡导社会福利改革,提出了诸如普及教育、改善劳动条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经济衰退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这些社会福利的理念和实践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实施。

广大民众仍然生活在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之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危机。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社会福利工作。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土地,保障基本生活;建立医疗机构,为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提高生活水平。

在国统区,虽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社会救济和福利措施,但由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的盛行,以及战争的巨大消耗,这些措施往往难以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社会福利思想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摘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世人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文明进步也十分显著,但是相比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社会保障之福利制度方面,欧洲一些国家一直都是我们国民羡慕的对象。

的确,相见于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福利制度有很多地方仍待完善。

哈耶克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崇尚者,他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

哈耶克依此展开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批判。

【关键词】哈耶克福利思想中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也有面向社会特定成员的。

就是通过人为努力去建立一系列规则,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防范社会成员可能遭遇的一些风险。

穷本溯源,福利的供给是离不开财富作为后盾的保障的,而只有财富的增加才能满足福利的需求。

而话又说过来了,财富的增长是要靠发展经济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发展经济,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哈耶克就是一位经济自由的倡导者,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人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作为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主导地位的竞争,“我们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用于代替竞争的计划”。

○1哈耶克特别指出,过分的国家干预和计划性的结果就是,经济计划几乎涉及人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原始的需要到我们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人们工作的性质到人们的闲暇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不受到计划者的有意识的控制,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新中国刚建国时,我们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所以当时把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有计划的发展,在当时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如果市场一旦成熟,政府还因循守旧……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一个反面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1-10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郭心悦(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

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

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

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

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

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

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

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

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

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

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

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

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

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

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而费边主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75Theory Researc h 学论理★★★★进的,但进化过程并不总是直线的,社会有机体的变迁不是革命的,突发的,而应该是平和的,渐进的,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的萌芽已经孕育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骨髓之中,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通过自然的进化过程,最终会实现社会主义。

(二)费边主义的具体社会福利政策主张基于上述基本的社会福利主张,费边主义还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有关增加人们福祉的社会福利政策。

1.在《费边短评》第9号上,费边主义提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八小时工作法案”,该法案受到当时许多工人和工人团体的认可和拥护。

2.费边主义把政府本身作为推行社会福利的主要责任者,制定更加积极和全民的政府救助计划,以帮助更多的人。

3.费边主义主张彻底废除《济贫法》,应该对各种致贫原因进行适当的分类和评估,诸如年老、疾病、残疾等,根据不同情况国家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帮助受贫者。

4.费边主义认为,政府在提供特殊服务,诸如教育、精神疾病和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要使用专家,并在每个服务领域建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以帮助人避免或解除遭受某种麻烦。

5.费边主义提出,要重建社会,必须要做到四点,即“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普遍实施、工业的民主管理、国家财政政策的彻底改革、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由费边主义所提出的无论是基本的还是较为具体的关于社会福利的政策主张,在推进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定、实施、评估和完善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费边主义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虽然费边主义的形体不复存在,然而它的精髓已经融入到英国社会福利思想体系,成为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中国的启示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型国家”,这与它的宗教、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无关系,而费边主义在其中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中国虽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不尽相同,但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面临着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内需不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打击等内忧外患,因此,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构建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费边主义认为,只有渐进的、民主的变革才是可以接受的、才不会引起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

从各国成功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范例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正确性,如,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不过从1883年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的建立,到20世纪中叶最终建成“福利国家”,这期间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目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弱化,但城乡在医疗、教育、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

因此,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考虑到当前城乡的巨大差异,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现阶段,必须要做到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忽视我国的国情,相信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实现城乡统筹,建立“福利国家”指日可待。

(二)建立“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费边主义提倡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包括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教育、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且受惠者是全体公民,且针对需要特殊服务的群体,如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等,还提供专门的服务人员。

目前,我国只针对城镇居民中的工薪劳动者实行全面保险,其他人实行社会救济,还有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没有纳入到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现状严重影响着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现在亟需打破城乡、地域的限制,建立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对受惠群体的需求进行评估和分类,制定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

(三)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费边主义强调机会平等,分配公平,费边主义者以追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他们认为随着公共财富的增加,还要逐渐缩小人们的巨大收入差距。

虽然我国已经使用社会保障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但效果不甚理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

我国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的再分配,在涉及具体措施时其总原则是以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公平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个人日后的保障性收入与其个人账户缴付水平成正比,这就过度保护了中高收入阶层的利益,实质上却造成了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与社会福利的价值即关注人本身是相悖的。

我国要从根本上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保障制度要以公平为主,切实保障相关部门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能得到有效实施。

尽管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只是初具雏形,但它其中的许多观点对我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公平分配。

参考文献:[1][英]萧伯纳.费边论丛[M].袁继藩,朱应庚,赵宗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72-80.[2][美]A·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3]刘波.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分析与理论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46.(责任编辑:范秀利)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