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

要结果,是中国有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逐步转向一个工业国的重要标志。

起因:改革开放前,当时实行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

影响:有利:一是促进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二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乡优势互补。三是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有弊: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二是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三是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四是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

1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等

16.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17.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分析)

○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8.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不来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19.如何评价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体系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2世界城市体系

20.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1正统的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

○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镇化。

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1)城市星期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

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力分析

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3.“推-拉”假说: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用“推拉理论”解释。

“推”:农村或城郊地区的非正规经济部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尽管规模小而且分散,但可以促进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城市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医疗服务设施、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