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评课稿
一年级《秋天》评课1500字
一年级《秋天》评课1500字评课:一年级《秋天》一、课程内容和教材解析《秋天》是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教授孩子们关于秋天的知识和秋天的特点。
通过教授秋天的诗歌和相关的图片、事例等,引导孩子们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硕之处,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材《秋天》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的语言,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独特之处。
教材还将秋天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相联系,使孩子们在学习秋天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与秋天相关的事物,如树叶的颜色变化、果实的成熟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并记忆秋天的相关诗歌和词语;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情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丰硕;3. 实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与秋天相关的事物,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回忆一些秋天的经历来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秋天的思考。
2. 正文(35分钟):a. 诗歌朗读和品味(15分钟):教师朗读《秋天》这首诗,并进行分句和词语的解读,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按照诗歌的意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秋天的特点,如秋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等等。
b. 图片展示和描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如树叶变黄的图片、果实成熟的图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片,并提问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果实为什么会成熟?等等。
c. 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3.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和情感。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教学围绕《秋天》这一主题,以看、听、说、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看——观察自然上课伊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将他们带入秋天的氛围中。
孩子们被图片上的景色所吸引,他们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太美了”、“真美啊”这样的感叹。
看后,我让他们描述一下他们眼中的秋天,孩子们有的说:“秋天有五颜六色的树叶”;有的说:“秋天有黄澄澄的梨和红通通的苹果”;还有的说:“秋天到了,小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找食物”。
从孩子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他们已经真正融入到了秋天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二、听——感受自然之后,我播放了一段秋天的声音。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他们一边听,一边感受着秋天的气息。
通过听秋天的声音,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观察秋天的美景上,他们已经开始秋天的声音。
三、说——表达自然在让孩子们感受了秋天的美景和声音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孩子们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的说:“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有的说:“秋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
通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我不仅了解了他们对秋天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读——领略自然我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课文《秋天》,进一步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孩子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领略着秋天的美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以看、听、说、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也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紧密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年级上册《秋天》秋天悄悄的走来,默默无声,秋天的风带着几丝凉意,吹在脸上让人感到无比清爽。
抬头仰望天空,一只只可爱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方飞去。
天空中一片片白云如同一只只小动物,有的像健壮的牛,有的像可爱的小羊,还有的像高大的大象……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万紫千红的果林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还有黄澄澄的娃娃头,“红元帅”压弯了枝条。
一年级《秋天》评课
-
《秋天》评课
天鹅小学孙明阳《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
由于孩子初学课文,自然段要给孩子说一说。
每一段观察角度,对象不同。
且孩子可以找出秋天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天气转凉,黄叶飘飞;第二段仰视取角,写出秋天天空高蓝,大雁排队南飞的特点;第三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随图入景,文章配图优美有特点。
落叶雁群和文章情景相生,成熟的庄稼和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是课文的补充,揭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的美好遐想。
罗丹老师这节课流程顺畅,教态自然,读书形式多种多样,小游戏设计让整节课妙趣横生。
图片导入让文章内容深入浅出,利用实情实景,以及随手捡起的树叶讲述秋天,贴近生活。
不足之处讲授内容缺少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缺少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芸芸飘飘微步,未时时处处究学。
一年级语文教学不好把握,想灵活多样,容易华而不实,想一心识字,容易死板无趣,当中的度需老师去把握,然而不好把握。
40 分钟需高效,给孩子什么,不给什么需要老师去揣摩衡量。
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堂,罗丹老师的
课有灵气,这是我要学习的。
--。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精选16篇)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精选16篇)《秋天》及评点篇1一、教学目的: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三、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四、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 生评;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 生评,师随机点拨;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 汇报探究结果;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1感谢林老师带领着我们提前走进富有韵味的秋,走入诗的意境,随着林老师的娓娓道来,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风踩着落叶“沙沙”作响,……诗歌语言凝练,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林老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让每个人如入秋之韵。
一、朗读理解美读是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诗歌教学更是如此,林老师的基本定位非常准备,那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悟,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
二、活动感悟美这节课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对美的感悟表现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听、找、说、悟、写,多器官共用,学生的学习是紧张有序的,是生动活泼的,他们兴致勃勃,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秋天的美。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拓展表现美这个课堂中,林老师倡导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大胆发表不同见解,与生共舞。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林老师再请学生仿写课文,仿写再现了学生理解感悟,也训练学生口头表达。
几点小小的建议与大家商榷:一:林老师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工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二: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
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三:略读课文该怎么略,略读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哪些理念?教学的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略读课文教学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1秋天 说课评课
1秋天说课评课上好第一篇课文——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评课《秋天》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自然"这个主题进行选编的,目的是通过散文、儿童诗、古诗和儿歌,用简洁明快、亲切自然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秋天》是一篇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承载了学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篇课文,第一次长句子的朗读,第一次了解“一”的不同读音,第一次认识自然段,第一次背诵课文,……我们必须有别于之前集中的识字和汉语拼音的教学,它应该具备范式价值,样本意义。
一、关注“起始"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是;1. 认识“秋、气”等10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 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 个字和横撇1 个笔画。
2.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3. 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修改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一课时目标(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学习“了、子”两个生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自然段,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认读生字词。
2、认识木字旁、口字旁写“大”“人"。
3、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征,拓展积累写秋天的儿歌、童谣,训练学生说完整句,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关注“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罗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是结构化地推进:第一环节:出题。
第二环节:初读。
第三环节:精读。
第四环节:写字。
四个环节,清楚明了地呈现了一节“三味"课堂。
1.语文味一则识字方面,老师做到了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听读识字,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评课稿---评陈霞老师的《秋天》黄李佳听了陈霞老师的课,整体上这堂课很饱满,内容很充实也很丰富。
陈老师甜甜的笑容贯穿于整堂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亲近感,而且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十分和谐和轻松。
《秋天》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这首诗带有淡淡的抒情意味,但语言的理解上对初一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陈老师的课有几处亮点:首先,陈老师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先从春天在哪里的歌导入,很自然地引入到现在的时节—秋天,直截了当。
其次,诗歌和文言文一样,重在朗读感知,也和前面说的本单元的要求呼应,陈老师这点做得十分到位,整堂课下来,自由读两次,齐读八次,个别读六次。
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齐读要求带有感情,方向性十分明确。
接下去是一生读,一生点评,点评者再读,增强学生间的互动,生生点评比老师点评更有效,点评者再次朗读实质上较第一位学生又是一次提升。
再次,在赏析语言的部分,先老师举例赏析,通过改写句子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
PPT显示两句话: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2、放下收割过稻谷的镰刀。
这句话理解上比较难,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学生能更直观地赏析饱食和稻香两个词的好处。
最后,总结的阅读方法非常好:抓关键字词,品其中蕴味,读其中深情。
用最精炼简洁的三句话把品味语言的方法概括出来,对学生以后做课外阅读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还是有两点和陈老师商榷:第一:时间把握不够,由于时间关系教案上的第四(走进诗人内心和第五(作业布置)省略了。
主要是第一节的比较阅读和给第一节取名字花费时间有点长,二三小节品读时间不够。
第二:小细节上,没有及时评价。
有一个学生抓关键词肥硕、背篓的时候回答:瓜果大而饱满、数量多、有丰收的味道,分析地很到位,陈老师没有给予及时评价,应该表扬一下,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收获的秋天评课稿收获的秋天评课稿1一、导入环节源于生活、激发兴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本班学生在秋天里拍摄的照片,学生们看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自己都很兴奋,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在秋天的怀抱中,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孩子们谈的感受也是自然的、真实的。
然后教师告诉孩子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大自然妈妈给我们送来了礼物,拿出装有秋天果实的盒子,请学生到前面摸一摸、说一说,猜出果实的名字。
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收获的秋天。
二、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在这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并注重了学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
如介绍果实这一活动,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用手摸、用鼻子闻,因此学生介绍果实时说得很全面,从果实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营养成分等多方面介绍了某种果实的特征。
再如给果实分类这个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参与到给果实分类的活动中。
学生先分组观察、比较果实的不同,动脑动手,依据自己的观察视角自主制定分类标准,把本组的果实分类;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给果实分类的方法,教师加以适时点拨,通过几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给果实分类的多种方法。
又如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观看录像(农民伯伯种玉米的过程)和体验包玉米活动,通过看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玉米的来之不易。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评课:一年级《秋天》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和演绎《秋天》这首儿歌。
2. 理解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正确朗读《秋天》这首儿歌,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秋天的特点和景象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学生朗读儿歌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板书:《秋天》2. 多媒体设备播放《秋天》儿歌的音频或视频。
3. 图画或图片,展示秋天的景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回忆夏天的景象和特点,然后提问:“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秋天”。
2. 呈现:通过播放《秋天》儿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听儿歌,观看画面,感受秋天的景象。
教师可以辅助图画或图片,展示秋天的景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秋天的特点。
3. 学习:1) 学生跟读儿歌《秋天》,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逐句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儿歌。
2) 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儿歌《秋天》,鼓励他们用手势、表情和语音表达出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3) 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例如:“秋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4. 总结:请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本课所学的秋天的特点和景象,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通过儿歌、图画和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研活动《秋天》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秋天》评课稿(2020)
昨天有幸聆听刘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受益匪浅,《秋天》这篇课文是我们一年级学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述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事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刘老师的课堂中的以下几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导入贴近实际
教师首先用孩子们所熟知的事物,和孩子们熟悉的校园发生的变化,带领孩子们感受到秋天来了,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年段特征
刘老师关注学生的年段特征,将识字、识词教学贯穿整堂课。
尤其是魔方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更快速地识字,同时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
我觉得,对于刚转行不到两个月的老师而言,能上出一堂这样的汇报课,已经很不错了。
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功课,也要感谢美术组的老师们合力制作的魔方,还有她的指导老师余老师,以及组里的小姐妹们。
应该说,开学以来,我们的刘老师是忙碌而充实的。
新改行,对知识的学习,初次担任班主任,
对班级管理的学习。
虽然现在的她在语文教学生还略显稚嫩,在班级管理上还很生疏,但是她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会迅速成长起来。
对于本节课中的不足,或是需要讨论的地方,请大家中肯地提出来,比如,对于三拼音节pian的拼读,发言的学生拼的没错,如果老师能提出将介母读得轻快些,可能就好了。
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刘老师能更快成长。
2020年10月。
小学语文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授课老师:陈妙兰
授课内容:《秋天》
授课时间:10月24日
评课老师:傅海燕
评课内容:
一、从教师基本功评价
老师这节课语言具有亲和力,板书也特别工整,课件内容准备的也特别充分,具备着扎实的基本功。
二、从教学程序上评价
(1)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较清晰,知识点环环相扣,重难点也有突破。
(2)课堂结构安排
本节课老师先通过复习导入,然后就是讲解课文,在讲解词语“一片”
和“一片片”时我个人觉得可以拓展下,比如“一个个”“一只只”最后进行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这点很好。
时间安排的特别合理。
(3)教学方法和手段
老师抓住了学习重点,整节课环环相扣。
不过在课件熟知度上还不太够。
(4)教学效果
整节课的纪律特别好,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但是整节课都能表的特别好,严肃活泼。
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秋天这一个环节设计的
很好。
三、教学细节的感悟
从老师这节课来看,一二年级也要多多的锻炼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语问学习要接近生活,所以在学习语文上,要处处联系生活去处理问题。
另外老师课堂趣味性也是比较重要。
这需要以后的学习,摸索。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课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课对于秋天认识的活动设计,需要教师敲定好教学主题,才能展开相干的活动内容教学。
为此,可以提早制定一个相干主题班会方案。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秋天教学设计及评课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教学设计及评课篇1活动设计背景秋天到了,树叶变黄,大雁南飞。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
小朋友们的衣服叶渐渐厚了起来。
活动目标1、教育儿童知道儿歌的内容,能够朗诵儿歌,感觉儿歌中秋天的神韵,进一步了解四季更替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2、体验明显的季节特点。
3、培养幼儿敏捷的视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觉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背诵儿歌,知道儿歌内容,帮助孩子了解四季更替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活动准备有关四季景物的图片,视频,幼儿用书,儿歌《秋风吹》活动进程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播放有关秋天风景的视频,让幼儿猜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
2、让幼儿说一说,秋天来了周围的风景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参考视频和图片回答问题)3、学习儿歌。
先播放两遍儿歌让幼儿静听,再向口述诗歌大意,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知道,最后教幼儿逐句背诵,直到幼儿能齐声背诵。
4、让幼儿分别上台朗诵儿歌,看谁朗诵的最好。
5、教师带领孩子表演儿歌。
教学反思我从幼儿的爱好动身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可以了解到奇妙的季节更替和秋天特殊的自然现象。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很投入,孩子们认识到了许多以往不知道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和相互交换的互动中兴趣很高,了解到了秋天的各种现象。
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又锤炼了孩子的记忆、朗诵、表演、配合等能力。
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教育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如果有计划再次教学,一定在活动中延伸加入学生对一年四季每个季节不同现象想知道和认识,引导他们尝试去视察,去发觉。
从而更好地开发孩子的综合素养。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课篇2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知道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秋天》评课稿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秋天》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秋天》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围绕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展开。
通过阅读此文章,学生能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对人们的生活和心情的影响。
本课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用文学的眼光去审视秋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色和气候特点;2.掌握秋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3.理解秋天对人们生活和心情的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描述秋天的景色;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用文学的眼光去感受秋天。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欣赏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秋天》课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2. 秋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3. 秋天的自然景色和气候特点。
2.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引导;2.学生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3.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4.学生展示和小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习(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记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秋天》课文,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逐段进行解读和讲解。
同时,教师提问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3.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度剖析,并在小组内探讨和总结相关观点和感受。
教师充分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思考。
4. 文学创作(2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文学的语言,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述一个秋天的场景。
学生可以选择秋天中的任意一个主题进行创作,如秋天的果实、秋天的树叶、秋天的天空等。
学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词汇,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创作。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特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语文学习道路上接触到的一篇较为重要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堂课的详细评价。
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习基础。
目标明确、具体,既包括了字词的学习、朗读的训练,也注重了对秋天景色的感知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字词方面,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朗读上,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目标的设定符合课程标准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教学内容1、字词教学教师在字词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有趣的方法,如直观演示、联系生活实际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
例如,在教“秋”字时,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的特点,从而记住“秋”字的字形和意思。
对于多音字“了”的教学,教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其不同的读音和用法,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
2、课文理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特点。
如“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通过让学生想象树叶飘落的情景,感受秋天的到来。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色,丰富了学生对秋天的认知。
3、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秋天还有哪些变化,如“果园里的果子熟了”“稻田里的稻子黄了”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秋天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播放秋天的音乐、展示秋天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美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配上轻柔的音乐,营造出秋天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2、直观教学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段老师能准确的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年段特点,采取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又各有千秋,令我受益匪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段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识字方法灵活多样
《秋天》是学生刚刚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段老师在识字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了精心处理。
先是带拼音读、然后去拼音读,再自由读、同桌互读,做开火车、枫叶卡片等游戏,方法灵活多样,难度层层加深,识字教学扎实高效。
三、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讲完课文后,老师提出了“我看到--------------------,啊!秋天来了。
”用来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这一特征。
段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激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
自己的想法。
如开头课文导入环节可精简,在区别“一片”和“一片片”时,让学生明确是量词即可,因为从图片上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已经够了。
另外,课文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4个四会字上,这样课堂中就能有时间给孩子描红,书写。
《秋天》评课稿15篇
《秋天》评课稿《秋天》评课稿15篇《秋天》评课稿1一、导入环节源于生活、激发兴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本班学生在秋天里拍摄的照片,学生们看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自己都很兴奋,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在秋天的怀抱中,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孩子们谈的感受也是自然的、真实的。
然后教师告诉孩子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大自然妈妈给我们送来了礼物,拿出装有秋天果实的盒子,请学生到前面摸一摸、说一说,猜出果实的名字。
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收获的秋天。
二、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在这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并注重了学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
如介绍果实这一活动,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用手摸、用鼻子闻,因此学生介绍果实时说得很全面,从果实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营养成分等多方面介绍了某种果实的特征。
再如给果实分类这个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参与到给果实分类的活动中。
学生先分组观察、比较果实的不同,动脑动手,依据自己的观察视角自主制定分类标准,把本组的果实分类;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给果实分类的方法,教师加以适时点拨,通过几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给果实分类的多种方法。
又如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观看录像(农民伯伯种玉米的过程)和体验包玉米活动,通过看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玉米的来之不易。
《秋天》评课(素材)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秋天的变化,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秋天基本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季节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秋天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引导和启发,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课堂上加强口语训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季节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2.重视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b.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运用新词汇描述秋天的特征。
-举例:学习并运用“硕果累累”、“丰收”等词汇,描述秋天丰收的景象。
c.句子赏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稻谷笑弯了腰”这句话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教学难点
a.朗读技巧: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使朗读更具表现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a.增进学生对秋天的了解,培养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度。
b.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秋天景色的描绘,理解课文主题。
-举例:关注课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如“金黄的稻谷”、“凉爽的秋风”,通过朗读体会秋天的氛围。
《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我听了徐斌老师的《秋天》给我许多感触。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
本课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首先,我来说学法。
本堂课李老师采用的课型是体验式+要素组合+平台互动+二元方式,调动了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老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接着,我来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
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教学难点体现在“品秋”环节。
引秋部分为时3分钟,教师利用“回忆并抢答有关秋的诗句”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颂秋部分为时16分钟,通过9次有梯度的练习朗读,归纳总结朗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品秋部分为时18分钟,这部分注重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我们也看到了教学效果。
如:学生说自己似乎闻到了瓜果的香味,感受到了闲适安逸的心情。
老师的教学机智,也让人眼前一亮——学习“轻轻摇着归泊的小船”一句时,教师由《江雪》一诗移情于此,巧妙地引导“钓的就是心情”,多有诗意!如果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能启发学生任选一个或者几个角度来说,就更好了,可以避免套公式说话的生硬场面。
写秋环节为时8分钟,教者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
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其中,“秋天穿梭在森林里”、“秋天偷的梦”、“夜幕在雨水的浸湿中更深邃了”这些优美的诗句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心中已经充盈着果子甜蜜着对秋天的爱意。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教者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而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
听了叶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笑容亲切,教态自然,语言简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整节课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从刚开始的导课,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然后从详细学习“秋天的雨的颜色”一段,到学生有层次的仿说。
有条理、有坡度、又有深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
2、读中有悟学中指导在朗读指导上,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
在这节课中,叶老师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等多种形式,通过师生的手势、动作理解了课文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词句的理解。
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教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
叶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读,背背,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
叶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在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要铺设阶梯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课件出示了写银杏叶和枫叶的两句话,这两句句式相同,都先写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体会语言美,而且学生通过朗读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
然后老师出示了句式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来说一说。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如课件的制作和操作的问题,对学生回答纠正的问题,回答银杏叶这个句子一个学生回答: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教师问还有别的意见吗?而另一个学生回答:把小扇子比作银杏叶。
教师没有纠正。
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上方法还较为单一等。
如果教师能够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这节课会更精彩。
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