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材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六章脑系病证 第七章脾胃系病证
第八章肝胆系病证 第九章肾系病证
第十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十一章肢体经络病 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附多寐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六节痫证
读书笔记
只是罗列古籍➕症状➕用药甚至连个原理解释和药方配比都没有最奇葩的自己硬生生造了许多词。
这本《中医内科学》内容很不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核心课程。按照书中的介绍,治疗常见的 普通疾病,效果还是不错的。
目录分析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思路与
原则
第一章导言
第三章中医内科疾 病辨证论治概要
感谢观看
第一节痹证 第二节痉证 第三节痿证 第四节颤证 第五节腰痛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
(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 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章肺系病证 第五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附反胃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中医内科学教材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
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
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
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2。
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 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 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⑴ 辨证 ⑵ 辨病 ⑶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治疗原则
1、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3、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 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 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 视调摄护理。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中医内科学教材第5版
中医内科学教材第5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是关于中医内科的教学材料,第5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本教材旨在为医学院校的中医内科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内科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中医内科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第1章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疾病是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失常的表现,是身体和脏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的结果。
中医内科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基础,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或五行相克引起的。
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的概念、中医病证分类及其特点等内容。
第2章中医内科学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是中医内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搏等,结合患者的主观表述,了解疾病的病机和病情,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内科学诊断学的方法与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内容。
第3章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涵盖了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肺炎、高血压、冠心病等。
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疾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第4章中医内科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内科治疗的核心,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内科中常用的中药及其功效、配伍原则、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药的应用。
第5章中医内科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本章主要介绍中医内科常用的针灸疗法、穴位选择、操作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针灸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应用。
第6章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与诊疗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与诊疗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本章将以实际病例为基础,介绍中医内科病案的分析方法和诊疗要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教材第5版
中医内科学教材第5版
《中医内科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的
教材。
第5版是该教材的最新版本,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将从多
个角度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第5版《中医内科学》是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和修订的版本。
它包含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
和治疗原则,以及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教材的编写主要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力求结合传统理论
与现代医学的发展。
其次,第5版《中医内科学》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教材首
先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
理论、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然后,教材详细讲解了中医内科学中
的病因病机,包括内外因素、七情六欲等对疾病的影响。
接着,教
材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
及脉诊等特色诊断手段。
最后,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治疗
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
此外,第5版《中医内科学》还特别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教材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同时,也对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教材还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临床。
总的来说,第5版《中医内科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医内科学的教材,它从中医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教材的编写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
中医内科学经典教材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中医内科学的经典教材:
1.《金匮要略》: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中医著作,包含了不少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法。
该书主要以临证经验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推广了多种中药方剂,成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参考书。
2.《伤寒论》: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经典中医著作,主要涉及温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预防治疗。
该书一方面回溯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一方面结合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基础文献。
3.《医学入门》:这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内科学经典教材,内容包含诊断、病因、病理、方剂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以系统的学科结构,清晰的论述和具体的病例为特点,成为宋代中医学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4.《证候准绳》:这是唐代卢意所著的中医内科学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该书以脏腑经络与气血津液为基础,详细阐述了疾病的证候特征和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内科学领域中理论体系完整、实践性强的重要著作。
5.《温病条辨》:这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内科学著作,主要讲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病变过程、辨证论治等。
该书通过系统地阐述温病的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内科学和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一些中医内科学的经典著作,这些书籍成为中医内科学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内科学 pdf
中医内科学 pdf
《中医内科学》是一本重要的中医教材,面向本科医生、临床医师、中医药理论、针灸学等专业研究生,旨在让读者深入认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回顾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第二章总结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术,包括诊断法、鉴别辨证、中医内科常用药物治疗、中医内科特色治疗和治法鉴别。
第三、四章分别论述了脏腑分险的理论,头痛、鼻炎、牙痛等病从其五脏六腑的角度。
第五、六章则专注于中医内科中常见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包括病因、诊断及辨证论治等。
第七、八、九章分别探讨了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最后一章展示了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一些特殊技术,包括物理治疗、循环活血拔罐疗法等。
本书既有让读者熟通中医内科学的“书法”的目的,也涵盖中医内科学的实用技术,是提高中医内科临床技能的重要教材。
中医内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文版)
中医内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文版)第一章:中医内科学的概述1.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涉及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内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
2. 本章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框架。
2. 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基本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1.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脉诊法,这些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
2. 本章将介绍这些诊断方法的原理、操作技巧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四章: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1.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气功以及其他辅助疗法。
2. 本章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技巧。
第五章:中医内科疾病学1. 中医内科病学是指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内科疾病的学科。
包括心脏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
2. 本章将介绍这些常见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病证、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多发病、难治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2. 本章将介绍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和常见疾病学,还探讨了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大中医学学习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部权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希望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水平,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参考书目
中医内科学通用参考书目现代书目《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中医临床丛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证候辨析与应用》、《中医临证指南》、《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内科疾病名家验案评析》、《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现代中医临床学》古籍书目《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丹溪心法》、《医学正传》、《证治汇补》、《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医学心悟》、《张氏医通》、《温病条辨》、《医林改错》、《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碥》、《类证治裁》、《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内科学各章节参考书籍第一章肺系病证现代书目《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呼吸科》、《呼吸病诊疗全书》、《咳嗽辨证论治》、《实用中医呼吸病学》、《肺病辨治》、《中医哮病学》。
古籍书目《外台秘要• 传尸方》、《严氏济生方• 喘》、《景岳全书• 咳嗽》、《医宗必读• 喘》、《医学正传• 劳极》、《明医杂著• 劳瘵》、《症因脉治• 哮病》、《医学心悟》、《医学三字经• 咳嗽》、《医门法律• 咳嗽门》、《医约• 咳嗽》、《证治汇补• 喘病》、《寿世保元• 痰喘》、《张氏医通•哮》、《类证治裁• 喘症》、《诸证提纲• 喘证》、《医门法律• 肺痿肺痈门》。
第二章心系病证现代书目《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心血管》、《中医心脑病学》、《心脏血管疾病中医诊治》、《心脑血管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心悸怔仲专辑》。
古籍书目《严氏济生方• 惊悸怔忡》、《玉机微义• 心痛》、《医林改错• 血府逐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医门法律• 中寒门》、《医学从众录• 眩晕》、《证治汇补• 眩晕》、《张氏医通• 不得卧》、《辨证录》、《医述• 癫狂痫》、《医学衷中参西录• 论心病治法》。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现代书目《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消化科》、《中医消化病证治准绳》、《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慢性腹泻专辑》、《中医胃肠病学》、《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
中医内科学 第八版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摘要:一、中医内科学概述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3.气血津液学说4.经络学说三、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四、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1.治疗原则a.辨证论治b.治病求本c.调整阴阳d.五行生克2.治疗方法a.中药治疗b.针灸治疗c.推拿按摩d.拔罐刮痧五、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呼吸系统疾病2.心血管系统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泌尿系统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6.内分泌及代谢疾病7.风湿性疾病六、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现代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进展2.中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3.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内科领域的具体应用,以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为主要任务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方法,以及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合参,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和五行生克等原则,以及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方法。
这些治疗手段在内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广泛,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中医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与关注。
然而,中医内科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现代医学的冲击、研究方法的局限、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不足等。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1. 《中医内科学精选》:该书是中医内科学的经典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
2. 《中医内科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3. 《诊断学资料汇编》: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考生巩固和复习中医内科诊断学知识而编写的,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等方面。
4. 《中医内科学典型病例精解》:该书是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适合考前复习。
5. 《中医内科学考题精编》:这本书是考试中医内科学的辅助教材,包含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和解析,可以帮助考生检测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这些书籍都是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中的重要参考书,通过学习和复习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提高通过率。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临床实践,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规律。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内科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则是连接内脏、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认为,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等。
4.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色、舌象等;闻诊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象。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1.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病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法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2.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3.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
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等。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精品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一、现代参考文献书目名称作者出版社中医内科学董建华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内科医案精选张小萍、陈明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陈湘君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实用中医内科学方药中、邓铁涛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中医内科学王永炎、张天等北京出版社历代名医医案精选《历代名医医案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古代参考文献书目名称作者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灵枢王冰注人民卫生出版社仲景全书 . 伤寒论汉 . 张仲景中医古籍出版社仲景全书 . 金匮要略汉 . 张仲景中医古籍出版社脉经晋 . 王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针灸甲乙经晋 . 皇甫谧人民卫生出版社肘后备急方晋 . 葛洪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病源候论隋 . 巢元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千金翼方唐 . 孙思邈人民卫生出版社千金要方唐 . 孙思邈人民卫生出版社外台秘要唐 . 王焘人民卫生出版社太平圣惠方宋 . 王怀隐人民卫生出版社圣济总录宋 . 赵佶人民卫生出版社济生方宋 . 严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普济本事方宋 . 许叔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 . 陈言人民卫生出版社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宋 . 杨士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小儿药证直诀宋 . 钱乙人民卫生出版社儒门事亲金 . 张从正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脾胃论.金 . 李东垣人民卫生出版社兰室秘藏金 . 李东垣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宝鉴元 . 罗谦甫人民卫生出版社世医得效方元 . 危亦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丹溪心法元 . 朱丹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正传明 . 虞抟人民卫生出版社书目名称作者出版社明医杂著明 . 王纶上海古籍书店据明刻本线装影印本本草纲目明 . 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入门明 . 李梃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证治准绳明 . 王肯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景岳全书明 . 张介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医宗必读明 . 李中梓上海卫生出版社症因脉治明 . 秦景明上海卫生出版社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 . 缪希雍人民卫生出版社医门法律清 . 喻昌上海卫生出版社张氏医通清 . 张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证治汇补清 . 李用粹上海卫生出版社.医学心悟清 . 程钟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宗金鉴清 . 吴谦人民卫生出版社临证指南医案清 . 叶天士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杂病源流犀烛清 . 沈金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温病条辨清 . 吴鞠通人民卫生出版社医林改错清 . 王清任上海卫生出版社类证治裁清 . 林佩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读书笔记清 . 尤怡人民卫生出版社3。
中医内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学习要求 (二)学习方法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三章脑系病证 第四章脾胃系病证
第五章肝胆系病证 第六章肾系病证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第九节失音
目录分析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 性质及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 史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 类方法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 证方法
五中医内科 疾病的治疗
法则
六中医内科 学的学习要 求和方法
(一)萌芽阶段 (二)奠基阶段 (三)充实阶段 (四)成形阶段 (五)发展阶段
(一)脏腑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风寒暑湿燥火辨证 (四)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痫证 第六节癫狂 第七节颤证
第一节胃脘痛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呃逆 第五节噎膈 第六节腹痛 第七节便秘 第八节泄泻 第九节痢疾
第一节胁痛 第二节黄疸 第三节积聚 第四节臌胀 第五节瘿病 第六节疟疾
中医内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 课程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内科学核心Fra bibliotek中医药
世界
津液
辨证
中医学
国家
中医 病
气血
专业
中医
疾病
内科
肺
中医内科学教材电子版
中医内科学教材电子版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的概述
1、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将辨证促导诊断、治疗疾病的中医学全部知识和技术系统地综合和整合,经过研究而形成的临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系统。
2、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1)兼容与融合:是中西医结合的结晶,融合了许多西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方法;
(2)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医辨证论治和中药调理为主要手段,从根本上对病因病机作出治疗;
(3)注重预防和自我调理:特别重视预防策略、宣教和自我调理,提倡以少治病,以少用药;
(4)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注重与时俱进,鼓励创新,因地制宜开展治疗;
(5)中医文化的传承:以中医文化传承为目标,践行绿色医学理念。
二、中医内科学的内容
1、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以阅读“查询”九大脉、四诊等为主,还包括检查
脏腑七言、问题追踪和诊断结论。
2、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古灵验方治疗、微针和中医调理术,另外,中医还提出了五虚七毒标本治疗。
3、预防理念
以中医观念为依据,结合西医的理念和实践,推行中医药预防习惯和
保健法,从而实现预防医学的标准化和早期化。
4、医学教育
中医内科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培养学生掌握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技术,提高判断、诊断和处理能力,为临床诊疗和中医学科建设提供有
力人才,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需求的新型中医内科医生。
中医内科学(全105集)
中医内科学(全105集)01.总论中医内科学含义及范围、发展概况、病的命名和分类及特点、辨证基本规律•02.各论第一章:肺系疾病。
感冒(一)•03.感冒(二)•06.咳嗽(二)•07.咳嗽(三)、肺痨(一)•08.肺痨(二)•09.哮病(一)•10.哮病(二)•11.哮病(三)•12.哮病(四)、喘证(一)•13.喘证(二)•14.喘证(三)、肺痈•15.肺胀(一)•16.肺胀(二)•17.肺胀(三)•18.第二章:心系病证(概述)。
心悸(一)•19.心悸(二)•20.心悸(三)•21.胸痹(一)•22.胸痹(二)•23.不寐(一)•24.不寐(二)•25.不寐(三)、痫病和癫狂(一)•26.痫病(二)•27.痴呆和健忘(一)•28.痴呆(二)•29.厥证(一)•31.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胃痛(一)•32.胃痛(二)•33.痞满(一)•34.痞满(二)•35.呕吐(一)•36.呕吐(二)•37.呕吐(三)、噎膈(一)•38.噎膈(二)•39.呃逆(一)•40.呃逆(二)•41.腹痛(一)•42.腹痛(二)•43.泄泻(一)•44.泄泻(二)•45.痢疾(一)•46.痢疾(二)•47.痢疾(三)、便秘(一)•48.便秘(二)•49.便秘(三)•50.第四章:肝胆病证。
胁痛•51.黄疸(一)•52.黄疸(二)•53.黄疸(三)•54.积聚•55.臌胀(一)•56.臌胀(二)•57.头痛(一)•58.头痛(二)•59.眩晕(一)•61.中风(一)•62.中风(二)•63.中风(三)•64.中风(四)•65.中风(五)、瘿病(一)•66.瘿病(二)、疟疾•67.第五章:肾系病证。
水肿(一)•68.水肿(二)•69.水肿(三)•70.淋证(一、概述有缺)•71.淋证(二)•72.淋证(三)•73.癃闭(一)•74.癃闭(二)、阳痿(一)•75.阳痿(二)•76.遗精(附:早泄)•77.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学第7版教材中医内科学总结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第7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总结版教材]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痿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四、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五、哮证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小青龙汤哮证剧甚者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若病久阴盛阳虚当标本同治--苏子降气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若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三子养新汤另吞皂荚丸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B.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纳气者+参蛤散六、喘证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 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用苏气降气汤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者--真武汤若出现喘脱危象(喘逆剧甚张口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七、肺胀1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新汤、六君子汤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加减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
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
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
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
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
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
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
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
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临床表现】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
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
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
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诊断】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
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症状较轻。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鉴别诊断】1.外感咳嗽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外感头痛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与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
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人营人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
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o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
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
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
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
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
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
2.宣通肺气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
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分证论治】·风寒感冒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风寒感冒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等,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本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
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壳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知母清热生津。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生,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酸软无力,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重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大青叶、板蓝根、蚤休、贯众、石膏等。
风热感冒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
时行感冒用板蓝根冲剂等。
·暑湿感冒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本方以香薷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
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暑湿感冒或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者,可用成药藿香正气丸(片、水、软胶囊)等。
·体虚感冒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其证治与常人感冒不同。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法为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
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
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
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