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

合集下载

制药工程实习正式教案: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制药工程实习正式教案: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制药工程实习正式教案: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加深学生对制药工程中分离技术的理解,了解药物提取、制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1. 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是指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的一种方法。

酚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学作用,是很多药物的重要成分。

酚类化合物通常在天然植物中以糖苷或酯的形式存在,需要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酸乙酯等提取。

2. 酚类活性成分的分离酚类活性成分的分离主要是利用不同性质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离纯化。

包括色谱、凝胶过滤、透析、沉淀、结晶等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抽提、蒸馏、结晶等。

还可以利用特定的酶解剂、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分离纯化。

三、实验材料1. 中草药材2. 甲醇、水、无水乙醇、乙酸乙酯等3. 高效液相色谱仪4. 旋转蒸发仪5. 活性炭等实验室耗材四、实验内容1. 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实验(1) 实验目的:掌握酚类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2) 实验步骤:a. 将被提取的中药材研磨成粉末。

b. 将中药材粉末用甲醇、水和无水乙醇提取三次,并将提取液混合。

c. 将提取液烘干,得到混合物。

d. 将混合物用乙酸乙酯抽提,并用旋转蒸发仪除去乙酸乙酯溶剂,得到最终提取物。

(3)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提取物的外观、味道、气味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将提取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提取物的纯度和化学组分。

2. 酚类活性成分的分离实验(1) 实验目的:掌握酚类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

(2) 实验步骤:a. 将提取物加入活性炭并搅拌。

b. 过滤,得到粗品。

c. 用乙酸乙酯重结晶法对粗品进行分离,并用旋转蒸发仪除去乙酸乙酯溶剂。

(3) 实验结果分析:对于粗品和分离后的酚类活性成分,进行密度、熔点、交叉污染等多个方面的测试,确定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的精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精制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对其进行纯化处理,以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产品。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探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手段,并比较其效果,以期为茶多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茶多酚的提取通常采用溶剂萃取法,如水提法、醇提法等。

纯化方法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将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进行茶多酚的提取,再通过吸附法进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溶剂:水、乙醇- 吸附剂:活性炭、氧化铝- 其他: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烘箱- 超速离心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精密天平- 漏斗、滤纸等四、实验方法1. 茶多酚的提取:(1)水提法:将茶叶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煮沸,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醇提法:将茶叶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滤液。

2. 茶多酚的纯化:(1)吸附法:将提取的茶多酚溶液通过吸附柱,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进行吸附。

(2)洗脱: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吸附剂上的茶多酚,收集洗脱液。

(3)浓缩:将洗脱液进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的提取: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均能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

水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高,但纯度较低;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较低,但纯度较高。

2. 茶多酚的纯化:通过吸附法纯化,茶多酚的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吸附剂的选择对茶多酚的纯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本实验中,活性炭和氧化铝均能较好地吸附茶多酚。

六、实验结论1. 水提法和醇提法均可用于茶多酚的提取,但醇提法提取的茶多酚纯度更高。

2. 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的茶多酚纯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如何快速有效地纯化有机化合物

如何快速有效地纯化有机化合物

如何快速有效地纯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现代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妆品、塑料等领域。

然而,由于合成和提取过程中的杂质、杂质的不纯度,使得有机化合物的纯度下降,进而影响其理化性质和应用效果。

因此,纯化有机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坦率的说,这是一项既重要又繁琐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快速有效的纯化方法。

首先,萃取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纯化方式。

萃取法基于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适当选择溶剂,将杂质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醚类和烷烃等。

例如,在纯化酚类化合物时,可以将混合物与醚类溶剂共振,通过分液漏斗将沉淀物与上层溶剂分离,从而纯化化合物。

其次,晶体化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纯化方式。

晶体化法是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结晶过程中的相溶性差异,通过控制温度、溶剂浓度和溶剂选择等因素,将较纯的化合物结晶出来。

例如,苦瓜中的苦瓜素可以通过将其溶解在醇类溶剂中,然后控制温度使其结晶出来,从而实现纯化。

此外,蒸馏也是一种常用的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蒸馏法基于化合物的沸点差异,通过升温并控制温度,将目标化合物从杂质中分离出来。

蒸馏常用于分离液体化合物,例如纯化酒精和精制石油等。

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简单蒸馏和常压蒸馏等方式,根据不同的化合物性质选择适合的蒸馏方法。

最后,色谱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色谱法实际上是一种根据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分布系数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化合物相对溶解性和吸附性的差异,以及固定相类型和选择的不同,可以采用薄层色谱、柱层析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不同的色谱方法。

色谱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时间短的特点,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纯化。

总之,有机化合物纯化是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非常多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介绍的萃取、晶体化、蒸馏和色谱法都是常用的高效纯化方法,可以根据化合物的特性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调整。

煤炭直接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利用

煤炭直接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利用
中酚类物 质 的分离 方 法 , 现从 液 化 油 中分离 和提 实 取 酚类化 合 物 。 研究 人 员在对 石 油和 煤焦 油 中分离 提取 酚类化 合物 进行 的探 索过 程 中 , 用 了多 种 化 学 和 物 理方 使 法, 归纳起 来 主要有 化 学法 和选 择溶 剂抽 提法 J 。
化 油采用 的 提质加 工 方式类 似 于石 油的后 续加 工 方
的酸性组分则主要是含有各种单体的一元或多元环 酚类化合物 , 如苯酚、 二甲基酚 、 三甲基酚及萘酚 , 茚
酚 等含 氧化 合物 。
2 酚类化合物 的分 离与利用
国内外 关 于煤 液 化 的研究 长期 以来 一直 致力 于
NO a H发 生酸 碱 中和 反 应 , 样 酚类 便 由焦 油 中转 这 入水 溶液 中 , 而 与 中性 油 分 开 。 由于 酚 为 酸性 很 从
弱 的有机 酸 , 它与 碱 生成 的酚 钠 盐 遇 到 比酚 强 的酸
下 3种 。
( ) 热水 抽提 法 1过 由于酚类 物 质在 水 中有 一 定 的溶 解 度 , 随温 且
煤炭直接液化 ( 以下简称 “ 煤液化” 是把 固体 )
状态 的煤 在 高压 和一 定 温 度 下 直 接 与氢 气 反 应 , 使 煤炭 直接 转化 成液 体 油 品的工 艺技术 ¨ 。 煤液 化得 到 的一 次粗 油 中含有较 多 的含 氧化 合 物 , 中大部 分是 酚类 化 合 物 。 目前 国 内外对 煤 液 其
收 稿 日期 :0 8— 7—2 20 0 9
此法 是 利 用 酚 类 化 合 物 呈 弱 酸 性 , 其 与 使
作者简介 : 毛学锋(90 , , 18 ~) 男 湖北荆州 人 , 为煤炭科 学研究总 院在职研究 生 , 事煤 炭直接液化 工艺、 现 从 煤液化 油品分析和液化残 渣综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植物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包括水果、蔬菜、茶叶、中草药等。

这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可以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因此,提取和分离植物酚类化合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分类植物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羟基基团的芳香环化合物,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酚、双酚和多酚三类。

其中,单酚是一种含有一个羟基的芳香环化合物,典型代表是被广泛应用于抗氧化的儿茶素;双酚是一种含有两个羟基的芳香环化合物,典型代表是来源于葡萄的白藜芦醇;而多酚则是含有多个羟基的芳香环化合物,典型代表是葡萄籽提取物中的原花青素。

二、植物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为了提取和分离植物酚类化合物,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固相萃取法等。

1.水提法水提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的极性溶解植物酚类化合物。

在此过程中,可以控制提取的温度、时间、溶剂体积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提取效果。

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通过将大于其临界点的溶剂压缩至高密度状态,改变其溶解性与萃取效果,常用的溶剂为CO2。

此法提取效率高、速度快、环保性好。

3.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将植物样品加入有机溶剂后,使用微波短时间加热的方法。

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时间短,与纬震法相比,提取效果更佳。

4.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将样品加入有机溶剂后,通过超声波的能量作用,破坏细胞壁,加快提取速度。

此法操作简便,从加样到提取,只需30分钟左右。

5.固相萃取法固相萃取法是利用一种用于样品前处理的装置,通过萃取柱将目标物质从复杂的混合溶液中分离。

此法具有选择性强、重复性好、流程简单等优点。

三、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在植物酚类化合物提取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一些分离工作,以获得纯度较高的化合物。

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

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

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
《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颜料和塑料等领域。

以下是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苯酚的生产主要原料为苯和氢氧化钠。

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石油提炼或煤焦油裂解获得。

氢氧化钠则是一种化工原料,通常通过氯化钠电解制备。

2. 氢氧化苯酚的制备:首先将苯和氢氧化钠加入反应釜中,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加热反应。

通过加热反应,苯和氢氧化钠发生酚化反应,生成氢氧化苯酚。

氢氧化苯酚是苯酚的前体物质。

3. 蒸馏精制:经过酚化反应后,需要对反应混合物进行蒸馏精制。

在蒸馏过程中,将混合物加热至苯酚的沸点,随后冷凝收集,即可得到较纯的苯酚。

4. 加工提纯:精制得到的苯酚需要进行加工提纯,去除杂质和残留物。

一般采用结晶、结合萃取等方法进行提纯,最终得到高纯度的苯酚产品。

以上是苯酚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苯酚产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

希望通过不断
的技术创新和优化,提高苯酚生产工艺的效率和品质,为社会健康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酚类化合物——精选推荐

酚类化合物——精选推荐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油加⼯产品,煤焦油,煤液化油,三者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具有很⼤的相似性。

煤焦油,煤液化油中主要的含氧酸性物质即为酚类化合物,其含量受煤种,⼯艺条件影响很⼤,低温馏分段中的酚含量较⾼,质量分数可达30%以上,如此⾼的酚含量会显著增加后续过程的氢耗量,导致⽣产成本的增加;此外,酚类化合物的不稳定性不利于油品的存储与运输;酚类化合物作为⼀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和⽣产原料⽽被⼴泛应⽤到各⼤领域,因⽽具有相当⼤的市场需求和应⽤价值。

然⽽,我国市场每年的酚类供应都存在较⼤缺⼝,随着国家对煤炭资源利⽤的愈发重视,从煤焦油和煤液化油产品中提取酚类化合物不仅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也是挖掘煤焦油和煤液化油的潜在价值。

⼀、⽬前获得酚类的⽅法酚类物质最初发现于蔬菜,⽔果,⾕物等植物中,如⽣育酚,⼉茶素,⽩黎芦醇,芝⿇林酚,⼤⾖黄素等等,这些天然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抗氧化性,可以延缓衰⽼,对于癌症也有⼀定的抵制作⽤,所以其医药上的应⽤潜⼒越来越得到⼈们的重视。

煤液化油中提取酚类化合物的原因有⼀下⼏点:1)⼈们在煤焦油和液化油产品的加⼯过程中发现,酚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会影响油品的安定性[3, 4]、煤液化⼯艺中的循环溶剂性能[5],因此分离出煤焦油或液化油中的酚类物质将有助于油品的存储,运输,及优化⼯艺结构。

2)酚类化合物具有弱酸性,是煤焦油液化油中含氧化合物[6]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后续加⼯过程中,⾼的酚含量将显著增加氢耗量,氢⽓在合成⼯业中是⼀种贵重的原料,这⽆疑会提升⽣产的成本。

3)酚类化合物是⼀种⾼附加值产品,表1-5 为典型酚类化合物的⽤途[1],可见酚类化合应⽤范围⾮常⼴,涉及医药、农药、有机合成等等,与⼈们的⽣活和⼯业⽣产密切相关。

从油品中分离酚类化合物将⼤⼤增加煤加⼯产品的附加值,具有很⾼的经济效益。

4)随着⼯业的发展,⽯化能源的消耗带来了巨⼤的含酚废⽔排放量[7, 8],是世界上主要的污染物之⼀,已经严重威胁到⼈们的⽣活,健康及安全。

热解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的萃取

热解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的萃取
Ta b. 2 Ty pi c a l c o m po s i t i o n of bi o — oi l ma de i n o ur l a b

种 ] , 为此 , 本文 对热 解生 物油 中酚类化 合 物 的萃取
进行 了研 究 , 以期 为 今后 的产 业 化 应 用 提 供 一定 的理
论 基础 .
生 物油 是 由数百 种 物 质 组 成 的 复杂 混 合 物 , 除含
有水 ( 约 占生 物 油 质 量 的 2 5 ) 外, 还 含有 羧酸 、 酯类、
J a n .2 0 1 3
热 解 生 物 油 中 酚 类 化 合 物 的 萃 取
吕东灿 , 刘 运 权 , 王 夺
( 厦 门大 学 能 源 研 究 院 , 福建 厦 门 3 6 1 1 0 2 )
摘 要 :以松木快速热解生物油为原料 , 对蒸馏得到的富含酚类馏 分进行 了萃 取 反萃取提 取酚类化合物 的研 究 , 考 察了
等几 类化 合物 的含 量较高 , 因此 , 可 以考 虑分离 提取 这 些物 质 , 比如 左 旋葡 聚糖 l 7 ] 、 乙酸 l 8 ] 、 酚类_ 9 叩等 , 以扩
大生 物油 的使 用范 围或 提 高 其 附加 值 . 常用 的分 离方
法主 要有蒸 馏 、 萃取 、 柱层析 、 色谱 分 离 、 膜 分离 、 超 临
萃 取 选 择 性 比其 他 几 种 萃 取 剂 要 好 , 其 中 以 乙酸 丁酯 对 酚类 的 萃 取 率 最 高 . 若 采用 乙酸乙酯为萃取 剂 , 乙 酸 丁 酯 为 反 萃 取剂 , 则 本 方 法 从 新 鲜 生 物 油 中萃 取 酚 类 的 总萃 取率 可达 5 9 . 1 %.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酚类物质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其在食品中起到多种功能,包括抗氧化、防腐、抗菌等。

因此,了解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还能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有益物质。

一、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它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与酚类物质的相容性不同,通过溶解与分离来提取目标物。

常见的溶剂包括乙酸乙酯、乙醇、二甲基亚砜等。

溶剂提取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但也具有一定的溶剂残留问题。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在高压、高温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现代化学分离技术,其溶剂为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具有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性,可调控溶解度、扩散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

由于超临界流体的低粘度和高扩散性能,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酚类物质的分离方法1. 液-液分离法液-液分离法是常用的酚类物质分离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溶液中不同组分的亲疏水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在酚类物质的分离中,可以根据其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并通过对溶剂与溶液的比例、摇床频率等参数的优化来提高分离效果。

2. 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目标物质的质荷比和丰度的分析技术。

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化技术,将酚类物质转变成特定荷质比的离子,进而通过离子质谱进行分析和鉴定。

质谱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快速性的优势,在酚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酚类物质的应用1. 抗氧化剂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捕获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酚类物质常被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用于防止食品脂质的氧化和变质,并延长其保鲜期。

2. 防腐剂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能够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将酚类物质用作天然防腐剂,以替代传统的化学合成防腐剂,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粗酚的提取和精制

粗酚的提取和精制

第一节
粗酚及粗重吡啶的制取
自一次酸洗分离器2顶部出来的混合馏分,经缓冲槽6 与自稀酸高位槽16过来的浓度为15%~17%的稀硫酸在二次 酸洗泵19前混合,经泵搅拌后打入二次脱吡啶分离器3, 将吡啶碱脱至低于1%,生成的酸性硫酸吡啶由分离器底部 排出,经液位调节器22流入接受槽12。 二次酸洗后的混合馏分从分离器顶部排出,与缓冲槽 7与来自高位槽14的含NaOH10%~14%新鲜稀碱液在二次脱 酚分离器4进行二次碱洗,将混合馏分含酚量脱至0.5%以 下。生成的碱性酚钠由分离器底部排出,经液位调节器排 至接受槽10,已洗混合馏分由分离器顶部排出,作为生产 工业萘的原料。
在塔内进行反应并澄清分离。 连洗塔结构如图10-2所示。
第一节
图10-2 连洗塔
粗酚及粗重吡啶的制取
1—盐类出口; 2—液面调节器; 3—放散管; 4—洗后油分出口; 5—油及试剂混合 物的喷头; 6— 油及试剂混合 物的入口; 7—放空管; 8—扫汽管; 9—取样管; 10—人孔; 11—检查孔; 12—塔体
目前,国内常用的有两种工艺流程,其流程图如图10-5
和图10-6所示。
第二节 粗酚盐的净化、分解及粗酚精制
图10-5 酚钠蒸吹工艺流程
1-酚钠蒸吹釜和蒸 吹柱; 2—冷凝冷却器; 3—油水分离; 4—酚钠冷却器; 5—中性酚钠槽; 6—酚水槽; 7—净酚钠槽; 8—油泵
第二节 粗酚盐的净化、分解及粗酚精制
在图10-5中,粗酚钠于中性酚钠槽5内静置分离出一部分 中性油后,用泵送入冷凝冷却器2上段,与蒸吹柱顶蒸出的 103~108℃的油水混合汽换热至90~95℃后进入酚钠蒸吹柱1上 部,用喷嘴喷淋于蒸吹柱的填料上。蒸吹釜内以间接蒸汽加 热,同时用直接蒸汽蒸吹。直接蒸汽由釜进入填料层,与向 下流动的粗酚钠接触,将其中的油类杂质和部分水分蒸吹出 来。釜内温度为105~110℃的净化酚钠经油封进入冷却器,冷 却至40~50℃后进入净酚钠槽7。温度为105℃左右的水蒸气和 油汽经冷凝冷却和油水分离后,水排至酚水槽。含酚7~12g/l 的酚水送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净化后的酚钠中的中性油含量 小于0.05%,含酚26%~28%。 主体设备蒸吹塔为内充25×25×3mm钢环或瓷环的填料 塔,空塔气速0.5~0.8m/s。

酚的性质及回收

酚的性质及回收

酚类化合物焦油酚类化合物是煤热解的产物,其组成和产率与煤料所含总氧量、煤质及炼焦温度等有关。

炼焦温度越高,分产率越低,且低级酚如苯酚、甲酚和二甲酚等含量减少,高级酚如二酚、丁基酚、萘酚等含量有所增加。

酚在煤焦油中分布范围很宽,各低级酚在煤焦油中各馏分都可以发现,如苯酚其沸点为181.8℃,但在沸点范围300℃以上的萘油馏分中仍能发现,这是由于酚类可以通过分子缔合,主要是氢键作用而混入高沸点的馏分中。

为提高原料中酚的集中度,粗粉提取的原料一般选择酚、萘、洗混合馏分,此时,酚集中度可以达到86%以上,一蒽油中虽然集中了焦油中11.3%的酚,但由于酚在其中的的浓度很低,一般不予回收。

粗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焦化厂来的焦油送到焦油油库,在此进行脱水脱渣,然后送至焦油蒸馏工段。

焦油蒸馏采用常压蒸馏,切取三混馏份工艺。

蒸馏包括一段蒸发器脱水,二段蒸发器切取中温沥青和Ⅱ蒽油,馏份塔分离出轻油、Ⅰ蒽油和混合份,得到的混合份送至馏份脱酚工段。

馏份脱酚工段采用连续洗涤工艺,混合份首先进入一次连洗塔,加入碱性酚钠洗涤后分离出中性酚钠,再进入二次连洗塔加碱洗涤,分离出碱性酚钠获得已洗混合酚。

已洗混合酚送至工业萘工段。

中性酚钠经酚盐蒸吹釜得到净酚盐,并送至分解。

酚盐分解采用连续CO2分解工艺,在分解塔内分别分离出粗酚和碳酸钠。

工业萘蒸馏采用双炉双塔常压蒸馏工艺。

馏份脱酚工段得到的已洗混合份进入工业萘初馏塔,分离出酚油后进入工业萘精馏塔,分离出洗油和工业萘产品。

精酚采用间歇减压蒸馏工艺。

原料粗酚送入脱水脱渣釜,在此蒸馏脱除水和残渣。

无水粗酚进入初馏釜,在初馏釜和初馏塔内蒸出全馏份。

全馏份分别在精馏釜、精馏塔进行多次复蒸分别产出酚、甲、二甲酚。

精萘采用箱式分布结晶工艺。

原料工业萘进入特制的结晶箱,进行降温、升温的结晶和熔化操作程序,在多次程序操作过程中分离出精萘残油和精萘。

1、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精制焦油酚类化合物根据沸点的不同,分为低级酚和高级酚。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析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析

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析引言:酚类物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在食品中的存在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食品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析研究成为了当前食品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

一、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酚类物质提取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通过溶剂的溶解作用将食品中的酚类物质与其他杂质分离。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乙酸乙酯等。

在提取过程中,首先将食品样品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适量的溶剂与之混合,振荡或超声处理,使酚类物质充分溶解在溶剂中。

最后通过离心等方式分离液相与固相,得到含有酚类物质的提取液。

2.微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食品中的酚类物质迅速释放并溶解在提取溶剂中。

相比传统的热提取方法,微波提取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溶剂用量少等优点。

在微波提取过程中,需注意合理选择提取条件,如微波功率、提取时间等,以避免物质的降解和损失。

二、酚类物质的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酚类物质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样品中酚类物质与色谱柱固相材料之间的亲和作用,实现对酚类物质的分离与定量。

HPLC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检测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检测、荧光检测等)相结合,实现对不同类型酚类物质的分析。

2.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是一种适用于易挥发性酚类物质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样品中酚类物质与气相色谱柱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酚类物质的分离与定量。

GC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检测限低、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能分析非挥发性或热稳定性较差的酚类物质。

三、酚类物质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酚类物质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作为天然抗氧化剂,酚类物质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脂质的氧化,延长食品货架期。

粗酚精制工艺设计简介

粗酚精制工艺设计简介

粗酚精制⼯艺设计简介粗酚精制⽣产⼯艺简介⼀、粗酚简介:粗酚是对煤焦油蒸馏得到的含酚馏份进⾏加⼯得到的,呈⽩⾊或⽆⾊,易潮解结晶,块状,带显著⽓味及尖锐灼烧味道,可溶于⽔,能溶于⼄醇。

可⽤于⽣产合成纤维、农药、⼯程塑料和染料中间体。

主要⽤于提取苯酚、邻甲酚、间对甲酚、⼆甲酚、3,5-⼆甲酚等,是⾼级绝缘漆的溶剂,也是塑料、医药、防霉剂等⾏业的重要原料。

粗酚组成⽐较复杂,含有苯酚及甲酚类,甲酚包括⼀甲酚、⼆甲酚和三甲酚;⼀甲酚有邻甲酚、间甲酚和对甲酚;⼆甲酚有2,3-⼆甲酚、2,4-⼆甲酚、2,5-⼆甲酚、2,6-⼆甲酚、3,4-⼆甲酚、3,5-⼆甲酚,其中⽤量最⼤的是2,6-⼆甲酚;三甲酚主要包括2,3,6-三甲酚和2,4,6-三甲酚。

由于粗酚组成复杂,各组份之间沸点⾮常接近,对其进⾏加⼯分离⼯艺⽐较复杂。

⽬前我国粗酚的加⼯量还⽐较低,主要是从中分离出苯酚、间甲酚、邻甲酚等单组份以及混合甲酚、⼆甲酚。

⼆、焦油中粗酚提取⼯艺流程简介1、馏分洗涤由于酚类化合物带有酚羟基,具有弱酸性,能同碱反应⽣成酚钠盐,因⽽可⽤氢氧化钠⽔溶液将酚从焦油馏分中萃取出来。

⼯业上粗酚的提取都是采⽤10%~15%的NaOH⽔溶液洗涤焦油馏分⽽得到粗酚。

理论上每千克粗酚需⽤100% NaOH 0.4千克,实际上⽣产中性酚钠只需0.36kg。

碱洗过程中得到的中性酚钠,游离碱⼩于1.5%,含酚20%~25%。

馏分洗涤⼯艺有间歇洗涤和连续洗涤两种⼯艺。

间歇洗涤采⽤分批在反应器内处理馏分,⼯艺操作灵活⽅便,洗涤次数和反应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因⽽国内⼤多数⽣产企业均采⽤间歇洗涤⼯艺。

连续洗涤⼯艺处理量⼤,占地⾯积⼩,⽽且是采⽤酸碱交替洗涤,以脱除馏分中酚类和盐类化合物,但相对间歇洗涤⼯艺,其酸碱耗量稍⾼。

间歇式洗涤⼯艺,流程图见图3-12、酚钠溶液净化碱洗脱酚后得到中性酚钠溶液,经酚钠精制以洗去含量约1~3%的中性油、萘和吡啶碱等杂质。

酚钠精制⼯艺有蒸吹法和轻油洗净法,⼀般采⽤蒸吹法。

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化合物 的提 取研 究 ,旨在为煤化 企 过 程 中 ,二 氧化 碳 与 酚 钠盐 充分 接 触 ,进 而生 成 碳 酸 钠和 粗
业 综 合 利 用 煤 焦 油 提 供 些许 助 力 或 参 考 。
酚 。该工艺 目前较 为成熟 ,而且 可以减少成 本。 同时 对酚盐 的
化和 防腐方面具 有极为 重要的作用 。其次 ,酚类化 合物 多呈无 低 、操作 便捷 且流程 短 ,易 于控制 ,但 是其 缺点 也不容 忽视 ,例 色 、白色液 体或结 晶状态存在 ,微溶 于水 ,其化学性 质主要 体现 如产 品稳 定性差 、合格 率也很难保 证 。此 外相比较 于间歇精 馏
关 键 词 :煤 焦 油 :酚 类化 合 物 ;提 取
分 解 回收 可达到 96%,因此 对于资源 利益效率 十分可 观 。接 下
我 国煤 炭资 源丰富 ,但是 多以黏 媒为 主 ,因此 煤焦 油产 量 来 进入 碳酸 钠苛化 单元 ,首先 要对生 石灰 进行 熟化处 理 ,当然
巨大 ,其 中酚类化 合物约 占煤焦油总 量的 25%左右 ,一直 以来 , 要 求其纯 度要达 到 94%以上 。其 次在碳 酸钠苛化 中 ,碳酸钠 溶
用 。 由于煤 焦油 中酚 类化合物 属于有毒有 害物质 ,不 经过 分离 此时加 入碳 酸钙 粉体 ,使 之 与高温 气体 充分混 合 ,直 至碳 酸钙
就直 接利 用 ,不 仅会造 成环 境污 染 ,同时 对于 煤焦 油的 品质还 粉体 进入锻 烧 炉内 。同样 在粗 酚精制单 元 时 ,也要 进行脱 水 、
质 ,与 此 同时它还 是一 种珍 贵的 资源物质 ,可 以生产 出很 多的 是 利用 二氧化 碳作 为气 源进行 分解 。其 流程 为从塔 底吹 入二

粗酚精制工艺简介

粗酚精制工艺简介

粗酚精制生产工艺简介一、粗酚简介:粗酚是对煤焦油蒸馏得到的含酚馏份进行加工得到的,呈白色或无色,易潮解结晶,块状,带显著气味及尖锐灼烧味道,可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可用于生产合成纤维、农药、工程塑料和染料中间体。

主要用于提取苯酚、邻甲酚、间对甲酚、二甲酚、3,5-二甲酚等,是高级绝缘漆的溶剂,也是塑料、医药、防霉剂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粗酚组成比较复杂,含有苯酚及甲酚类,甲酚包括一甲酚、二甲酚和三甲酚;一甲酚有邻甲酚、间甲酚和对甲酚;二甲酚有2,3-二甲酚、2,4-二甲酚、2,5-二甲酚、2,6-二甲酚、3,4-二甲酚、3,5-二甲酚,其中用量最大的是2,6-二甲酚;三甲酚主要包括2,3,6-三甲酚和2,4,6-三甲酚。

由于粗酚组成复杂,各组份之间沸点非常接近,对其进行加工分离工艺比较复杂。

目前我国粗酚的加工量还比较低,主要是从中分离出苯酚、间甲酚、邻甲酚等单组份以及混合甲酚、二甲酚。

二、焦油中粗酚提取工艺流程简介1、馏分洗涤由于酚类化合物带有酚羟基,具有弱酸性,能同碱反应生成酚钠盐,因而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酚从焦油馏分中萃取出来。

工业上粗酚的提取都是采用10%~15%的NaOH水溶液洗涤焦油馏分而得到粗酚。

理论上每千克粗酚需用100% NaOH 0.4千克,实际上生产中性酚钠只需0.36kg。

碱洗过程中得到的中性酚钠,游离碱小于1.5%,含酚20%~25%。

馏分洗涤工艺有间歇洗涤和连续洗涤两种工艺。

间歇洗涤采用分批在反应器内处理馏分,工艺操作灵活方便,洗涤次数和反应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因而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均采用间歇洗涤工艺。

连续洗涤工艺处理量大,占地面积小,而且是采用酸碱交替洗涤,以脱除馏分中酚类和盐类化合物,但相对间歇洗涤工艺,其酸碱耗量稍高。

间歇式洗涤工艺,流程图见图3-12、酚钠溶液净化碱洗脱酚后得到中性酚钠溶液,经酚钠精制以洗去含量约1~3%的中性油、萘和吡啶碱等杂质。

酚钠精制工艺有蒸吹法和轻油洗净法,一般采用蒸吹法。

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技术研究

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技术研究

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技术研究植物中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针对这一领域,许多研究者开始着手开展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技术研究,探索新的高效、环保的提取方法,以更好地利用这一丰富资源。

一、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植物中酚类化合物是指具有苯环上至少一个羟基或甲基单元的有机物质,包括多酚类、芳香族酚类、香豆素类等多种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和化学反应性,对一些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因此,开发和应用植物中酚类化合物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

二、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进展在过去,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多为传统的溶剂浸提法和蒸馏提取法。

使用这些方法虽然可以提取出目标物质,但会带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等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为此,在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分离提取技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1. 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的微小气泡在物料中快速扩散和破裂,加速物料分子间的传递和扩散实现分离提取的一种新技术。

这种技术提取物质速度快,提取量高,具有不破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目前,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花粉、中草药等多种植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

在植物分析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植物中酚类化合物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避免了使用传统的色谱方法中出现的难以分离的复杂混合物问题。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指将液体温度和压力调节到临界点以上,使溶液中的溶剂变成了具有流动性和渗透力的气态流体,通过对植物样品进行超临界萃取的小分子化合物提取方法。

这种技术操作简单、低污染,提取率高且不破坏样品中的成分。

色酚精制化验操作规程

色酚精制化验操作规程

色酚精制化验操作规程
《色酚精制化验操作规程》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目的在于学习色酚精的制备方法,并掌握相关的化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色酚精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苯酚和氯铁的反应制备而成。

在反应条件下,氯铁会与苯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色酚精。

三、实验步骤
1. 首先准备好苯酚和氯铁。

2. 取一定量的苯酚并加入适量的氯铁。

3. 将混合物搅拌均匀,并在恒温条件下反应一定的时间。

4. 反应结束后,用适当的溶剂将产物提取出来,并通过蒸馏或结晶等方法纯化制得色酚精。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2. 反应中要注意温度和搅拌速度,以确保反应的充分进行。

3. 在提取产物时要避免有机溶剂的挥发,保持操作环境通风良好。

4. 纯化产物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操作方法,避免产物的损失或不纯。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制备色酚精的操作规程,并且掌握了相关的化验操作技能。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程进行色酚精的制备。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了色酚精,并总结了制备色酚精的操作规程。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色酚精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化验操作技能。

通过以上的操作规程,我们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如何制备色酚精。

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并且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才能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

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
1.0338 1.0341
— 1.0276(14℃) 1.1690(15℃) 1.0230(17℃)
182.2 191.0 202.7 202.5 201.0 211.0 211.2 227.0
熔点, ℃
40.8 32.0 10.8 36.5 45.0 26.0 75.0 65.0
外观
针状晶体 晶体 液体
I级
II级
无色至淡红色
淡红色至棕褐色
39.7
38.6
0.1
0.3
0.05
0.1
0.3
0.5
工业酚
— 32.0 0.5 0.2 1.0
邻甲酚质量标准(GB2279-80)
项目
邻甲酚含量,%(干基) ≥
苯酚含量,%

2,6-二甲酚含量,% ≤
水分,%

指标
95 2 2 0.5
间、对甲酚质量标准(GB2280-80)
12—碱泵; 13—酸泵
二、馏分连续洗涤工艺
图3-3 泵前混合式连续洗涤工艺流程 1—一次脱酚分离器;2—一次脱吡啶分离器;3—二次脱吡啶分离器;4— 次脱酚分离器;5—一次脱酚缓冲槽;6——次脱吡啶缓冲槽;7—二次脱吡啶 缓冲槽;8—稀碱槽;9—中性酚钠槽;10—碱性酚钠槽;11—中性硫酸吡啶 槽;12—酸性硫酸吡啶槽;13—稀酸槽;14—稀碱高位槽;15—碱性酚钠高 位槽;16—酸性硫酸吡啶高位槽;17—稀酸高位槽;18—连洗用碱泵;19—
表3-4 不同来源粗酚及混合粗酚组成
苯酚
含量,%(无水基) 邻位甲酚 间位甲酚 对位甲酚
23
14
24
16
35
25
21
14
9
8

混合酚工艺

混合酚工艺

混合酚工艺
1. 原料预处理
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脱硫、预热、加氢等工序,以确保原料的纯度和适当的温度。

2. 催化重组反应
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重组反应,生成酚类化合物。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铝硅酸盐分子筛、氧化铝等。

反应条件需要严格控制,如温度、压力、空速等。

3. 产品分离
反应产物经过冷凝、吸收等步骤,将酚类产品与其他组分分离。

4. 产品精制
分离出的酚类产品需要进一步精制,以除去杂质,提高产品纯度。

常用的精制工艺包括萃取、蒸馏等。

5. 副产品处理
混合酚工艺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如氢气、烃类等,需要进行合理利用或处理。

混合酚工艺的优点是原料来源广泛、产品种类多样;缺点是工艺相对复杂、对设备和工况要求较高。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降低混合酚工艺的能耗和污染排放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点216~217℃ 225℃前馏出量<80%
产品,馏分 名称
轻馏分 工业酚 中间馏分I
前二级邻位 甲酚
一级邻位甲 酚
后二级邻位 甲酚
中间馏分II
中间馏分III 二混甲酚 三混甲酚
回流比
1 14~15 14~15 14~15
14~15 14~15 14~15 10~12
5~8 3
邻位甲酚馏分二次精馏切取制度
I级
II级
无色至淡红色
淡红色至棕褐色
39.7
38.6
0.1
0.3
0.05
0.1
0.3
0.5
工业酚
— 32.0 0.5 0.2 1.0
邻甲酚质量标准(GB2279-80)
项目
邻甲酚含量,%(干基) ≥
苯酚含量,%

2,6-二甲酚含量,% ≤
水分,%

指标
95 2 2 0.5
间、对甲酚质量标准(GB2280-80)
项目
外观
密度(20℃),g/L
蒸馏试验(1.01MPa)195~205馏出量(容),% ≥
水分,%

中性油含量,%

间甲酚含量,%

指标
无色至褐色透明液体 1030~1040 95 0.5 1.0 45
精酚生产工艺 粗酚的预处理
图3-10 粗酚脱水脱渣工艺流程 1—脱水釜;2—脱水填料柱;3—冷凝冷却器;4—油水分离器;5—酚水槽;6—酚水泵;7—馏 分接受槽;8—全馏分贮槽;9—真空捕集器;10—真空罐;11—真空泵;12—真空排气罐;13—酚 渣泵


酚及其同系物含量(无水基),%
馏程(按无水基计算)
210℃前(容),%
230℃前(容),%
中性油含量(含水成品中),%
硫酸钠含量,%
水分,%
PH值
指标
>83
>60 >85 <2 <0.3 <10 5~6
3.1.1馏分洗涤
C6H5OH + NaOH C6H4CH3OH + NaOH
C6H5ONa + H2O C6H4CH3ONa + H2O
1.0338 1.0341
— 1.0276(14℃) 1.1690(15℃) 1.0230(17℃)
182.2 191.0 202.7 202.5 201.0 211.0 211.2 227.0
熔点, ℃
40.8 32.0 10.8 36.5 45.0 26.0 75.0 65.0
外观
针状晶体 晶体 液体
水分离器;4—酚钠冷却器
图3-6 酚钠蒸吹脱油工艺流程 1—粗酚钠泵;2—净酚钠泵;3—换热器;4—脱油塔; 5—冷凝冷却器;6—重沸器; 7—轻油泵;8—油水分离槽;
9—吹出油槽;10—重沸器
酚钠分解 一、硫酸分解法
图3-7 硫酸分解酚钠工艺 1—酸泵;2—喷射混合器;3—管道混合器;4—1#分离槽;5—2#分离
连洗用酸泵;20—碱泵;21—酸泵;22—液面调节器
酚萘洗混合分
分 混合器 离

新碱液
分 混合器 离

图3-4 经由混合器的连续洗涤脱酚工艺流程
已洗混合分 粗酚钠溶液
3.1.3酚钠溶液的净化和分解 3.1.3.1酚钠溶液的净化
图3-5 酚钠蒸吹工艺 1—蒸吹釜和柱;2—冷凝冷却器和换热器;3—油
轻油 90.3 5.14 3.40
表3-2 各馏分中酚类化合物含量
占该馏分中酚类量,%
酚油
萘油
洗油
61.9
5.48
5.29
14.5
5.46
3.34
23.0
44.20
14.70
0.69
1.86
0.33
17.30
4.22
19.70
5.74
4.08
2.60
1.84
3.60
0.86
0.69
20.00
12.41
12—碱泵; 13—酸泵
二、馏分连续洗涤工艺
图3-3 泵前混合式连续洗涤工艺流程 1—一次脱酚分离器;2—一次脱吡啶分离器;3—二次脱吡啶分离器;4— 次脱酚分离器;5—一次脱酚缓冲槽;6——次脱吡啶缓冲槽;7—二次脱吡啶 缓冲槽;8—稀碱槽;9—中性酚钠槽;10—碱性酚钠槽;11—中性硫酸吡啶 槽;12—酸性硫酸吡啶槽;13—稀酸槽;14—稀碱高位槽;15—碱性酚钠高 位槽;16—酸性硫酸吡啶高位槽;17—稀酸高位槽;18—连洗用碱泵;19—
0.011 0.436 0.479 0.161 0.141 0.013 1.24
占焦油中酚量
0.85 35.1 38.6 13.0 11.3 1.04 100
酚类化合物
苯酚 邻甲酚 间对甲酚 2,6-二甲酚 2,5-和2,4-二甲酚 3,5-和2,3-二甲酚 3,4-二甲酚 未知 3-甲基-5-乙基酚 2,3,5-三甲基酚 α -萘酚 β-萘酚 其它
7—油水分离器;8—加热器;9—冷凝冷却器;10—酚渣罐
表3-4 不同来源粗酚及混合粗酚组成
苯酚
含量,%(无水基) 邻位甲酚 间位甲酚 对位甲酚
23
14
24
16
35
25
24
59

38

40
11
32
二甲酚 15 5 16 3 11
高级酚 8 — 9 — 6
指标
外观 结晶点,℃ ≥ 中性油,% ≤ 吡啶碱,% ≤ 水分,% ≤
苯酚质量标准
苯酚
点下降后又上升至24℃ 结晶点>29℃,
188~192℃馏出量>95%
结晶点<29℃, 188~192℃馏出量<95%
结晶点<24℃, 188~192℃馏出量<85% 188~192℃馏出量<40%
195~205℃馏出量>95% 195~205℃馏出量<95%
干点216~217℃
连续精馏
图3-12 粗酚连续精馏工艺 1—脱水塔;2—脱渣塔;3—苯酚塔;4—邻甲酚塔;5—间、对甲酚塔;6—二甲酚塔
第三章 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
馏分名称
轻油 酚油 萘油 洗油 一蒽油 二蒽油 合计
表3-1 酚在煤焦油各馏分中分布
馏分产率 (对无水焦油)
,% 0.42 1.84 16.23 6.7 22.0 3.23 50.42
占馏分量
2.5 23.7 2.9 2.4 0.6 0.4 32.5
含酚量,% 占焦油量
真空度 kPa
800 ~ 880 800~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开始
馏分切换条件
终了
— 结晶点10~15℃ 结晶点下降到28~30℃
188~192℃馏出量>85%, 结晶点下降后又上升至
开始
馏分切换条件
终了
— 结晶点10~15℃ 结晶点下降到30℃ 185℃前馏出量<20% 195℃前馏出量<20% 195~205℃馏出量>95% 195~205℃馏出量<95% 干点216~217℃
结晶点达到10~15℃ 结晶点上升后又降到30℃
185℃前馏出量<20% 195℃前馏出量<20% 195~205℃馏出量>95% 195~205℃馏出量<95%
24℃ 结晶点>29℃, 188~192℃馏出量>95% 结晶点<29℃, 188~192℃馏出量<95% 结晶点<24℃, 188~192℃馏出量<85% 188~192℃馏出量<40% 195~205℃馏出量>95% 195~205℃馏出量<95%
结晶点达到10~15℃ 结晶点上升后又降到28~30℃ 188~192℃馏出量>85%,结晶
24.32
一蒽油 0.52 0.33 2.08 0.12 1.42 2.46 1.73 5.26 4.94 4.05 28.72 22.50 25.34
在焦油中 平均含量,%
0.4 0.2 0.4(间) 0.2(对)
0.1(2,4-二甲酚) 0.1(3,5-二甲酚)
3.1 粗酚的提取
表3-3粗酚质量标准
槽;6—粗酚泵;7—净酚钠泵;8—粗酚中间槽;9粗酚贮槽
二氧化碳分解法
C6H5ONa +CO2 + H2O = C6H5OH + NaHCO3 2C6H5ONa +CO2 + H2O = 2C6H5OH + Na2CO3
3.2 精酚的生产
粗酚来源 轻油馏分 酚油馏分 萘油馏分 含酚废水 混合粗酚
中间馏分I 邻甲酚馏分 中间馏分II 二混甲酚 中间馏分III
二甲酚
回流比 开始 终了
0
3
6
8
8
8
8
8
12
12
12
12
3
5
0.5
0.5
馏分接受槽 真空度,kPa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800 ~ 880
最大
菱形晶体 针状晶体 针状晶体 针状晶体 针状晶体
间歇精馏
图3-11 脱水粗酚或全馏分的间歇精馏工艺流程 1—抽渣泵;2—脱水粗酚槽;3—蒸馏釜;4—精馏塔;5—冷凝冷却器;6— 回流分配器;7—酚水接受槽;8—油水分离器;9—馏分或产品接受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