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高中语文 3-10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ppt精选
47
“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ppt精选
41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 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 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
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
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ppt精选
42
理清思路:
结构关键句—— “于是余有叹焉”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ppt精选
43
结构谨严无旁逸之枝
(1)简介:山院洞碑 记游
(2)记游:前洞后洞
“其见愈奇” 的欣喜
出洞后“不得极夫游
之乐”的遗憾
ppt精选
29
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 (32张PPT)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多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多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10游褒禅山记PPT课件人教版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可识,曰“花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 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 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 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 谁还能讥笑吗?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卒.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文漫.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共55张PPT)
状语后置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此予之所得也
判断句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有碑仆道
省略句
人称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 代 对
代词
象
这(里),那(些)
临川:王安石塑像
“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 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 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 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 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 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 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 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 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 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 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
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
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
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
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
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 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 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 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PPT
1
事实上,如果你询问一个学生,他的老师通 常会站在哪里,他或许答不上来。我们也 经常听到教师说:“每当我四处走动时,我 的学生都会变得很紧张。他们不喜欢我靠 得太近。”凡是这么说的教师往往不喜欢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因此一旦他开始在 教室里四处走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甚 至变得很紧张。
课程
课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结
程
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惯坐
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细 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都站
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课程
课
程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
结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西, 心得
结构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
记叙部分
议论部分
第2段
第3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 者甚众。 后洞:有穴窈然……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 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盖余所至……来而记 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12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22:53
游褒禅山记
13
22:53
游褒禅山记
14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收获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雄伟 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2:53
游褒禅山记
26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在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22:53
游褒得禅山记到的东西,心得
27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游 褒 禅 山 王
安
石记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22:53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 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 大理想,成绩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 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寻思 而慎取”。
[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
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①副以词其,乃.表华示山判之断阳,名之可也译为“是”“就是” 10.乃②副良词乃.,入于,是具告沛公《鸿门宴》
(3)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 以止也”)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介词“之”,应为 “〈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4.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寻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 这就是……的缘故)
2.道②①何有可碑胜仆道道..也哉名词动,词路,,说道,路讲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3.文① ②独 属名其 予词为 作,文 文碑. .犹 以上可 记残识 之存, 的《曰文岳“字阳花楼山记”》 ③文.过饰非 动词,掩盖
名词,文章
4.盖① ②盖 日.副其 初词又 出深 大,, 如有则 车“其 盖大.至 概《又”两加的小少意儿矣思辩日》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PPT
3.至至和和:元宋年仁七宗月年某号日,临川王某某记:。称自己, 4.《临临川川先先生生:文以集籍》贯称呼人 古人习惯。
五、相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王君安王石卷土来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
那些。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问语气。
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介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连词
来,连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因、由;介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漫灭:模糊,磨灭 犹:还
盖:大概
谬:错误
其下平旷, 侧:从旁边 。 名-状
有泉侧出,而记 游者甚众,──所 记游:题诗文留念。
谓前洞也。由山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以上五六里,有 穴窈然,入之甚
深:深度
寒,问其深,则
其好游者不能穷 穷:走到尽头
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火:拿着火把
五、相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王君安王石卷土来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
那些。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问语气。
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介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连词
来,连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因、由;介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漫灭:模糊,磨灭 犹:还
盖:大概
谬:错误
其下平旷, 侧:从旁边 。 名-状
有泉侧出,而记 游者甚众,──所 记游:题诗文留念。
谓前洞也。由山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以上五六里,有 穴窈然,入之甚
深:深度
寒,问其深,则
其好游者不能穷 穷:走到尽头
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火:拿着火把
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26页PPT
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够再往 上登。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结论:要有志
• 第四段补充注释: 第四段补充注释: • 于:对于 • (古书)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 古书) 不存):助词, ):助词 独立性 • 存:保存 • 后世:后代的人 后世: • 谬:形容词作动词 • 传:动词作名词 • 此所以 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 • 学者:求学的人 学者: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 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 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 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 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 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 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 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 址:山脚 • 卒:终于,与前文“始”照应 (有 终于,与前文“ 的书上这么解释) 的书上这么解释) • 名:名词作动词,起名 名词作动词, •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名词作状语, •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副词,表判断, 之意。 这里作“ 之意。 这里作“在”讲。
本文写作特色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 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 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 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 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 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褒 禅 山 洞 口
• • • • • •
•
• • •
思考题: 思考题: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
•1 •2 •3 •4 •5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记游洞经过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补记同游之人、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第一段补充注释 第一段补充注释:
• 舍: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筑舍定居。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 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 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总结文言虚词“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他 他们 它 )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那 那些 ) •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入之愈深, 进愈难” • 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活用为第一人称,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华山洞者,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今言“ 华实” 谬也。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这三个句子都用“ 者 也 其中的“ 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 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 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 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 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 的作用。 的作用。
褒禅山(华山 褒禅山 华山) 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 思考题: 思考题: •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 便于下文写游 洞、游洞的感想以 及对仆碑的感想, 及对仆碑的感想, 它是文章记叙和议 论的基础。 论的基础。
•
为什么说“ (huá )山”是“音 2 为什么说“华(hu 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 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 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 ā 不应该读成“huá”。
• 第二段补充注释: 第二段补充注释: • 侧:名词作状语 •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 ”“下”“东”“西 连用, 表示时间、方位、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 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 指走尽洞的深处, • 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 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 • 或:有的人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思考题: 思考题: 1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 )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议论 的重要。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以游山为喻,突出“ 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说明“ 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说明“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在志、 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 吾志”才能“无悔” 可讥” 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3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三段: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 夫夷以近,则 • 入之愈深, 入之愈深,其进 游者众;险以远, 游者众;险以远, 愈难, 愈难,而其见愈 盖其又深, 奇。…...盖其又深, 盖其又深 则至者少。 则至者少。而世之 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其至又加少矣。 奇伟、瑰怪、 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之观,常在于险远, 方是时, 方是时,余之力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尚足以入, 尚足以入,火尚足 以明也。既其出, 力足以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 以明也。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人为可讥, 人为可讥,而在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为有悔; 为有悔;尽吾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也而不能至者, 也而不能至者,可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无悔矣, 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 讥之乎?
第三段补充注释: 第三段补充注释: 于天地……):观察 ):观察 观(于天地 ): 非常: 非常:不寻常 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罕至) (罕至)焉:语气词 至于:到达。 介词, 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 对象。 对象。 • (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 力足以至) 代词, •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 •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 • • • • •
• • • • • • •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 孰能讥之乎?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表示测度、 皆出于此乎?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表示希望、 还也” 例:“吾其还也”
结论: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 第五段补充注释: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 庐陵萧君圭君玉: 较复杂。( 。(1)直称姓名( )称字、 较复杂。( )直称姓名(2)称字、号、 斋名、谥号( )称官名、爵名( ) 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 有时几项兼称, 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 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 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叫年号纪年法。 叫年号纪年法。
游 人 游 览 褒 禅 山
• 学习本文步骤: 学习本文步骤: • 1 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 •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 理清作者思路, 线索。 线索。 •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 逐段阅读, 用法。 用法。 •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 6 背诵。 背诵。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不 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其 有碑仆道, 文漫灭, 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 犹可识,曰“花 今言“ 山”。今言“华” 华实” 如“华实”之“华” 盖音谬也。 者,盖音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