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宗教美术的演化历程_读_中国宗教美术史_

合集下载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美术风格。

在佛教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印度佛教雕塑作为最早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的形式,不仅在艺术技法上对中国佛教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从佛教造像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上来讲,它们的中国化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为例,探讨从印度到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西南部,距离西安约50公里,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一件珍贵文物。

该雕塑是一尊巨大的孔雀形佛像,高27.5米,宽28米,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孔雀明王造像。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雕刻风格和艺术技法融合了印度佛教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元素,展现了佛教美术中国化的成果和特色。

从形式上来看,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继承了印度佛教雕塑的一些传统特征。

孔雀明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其形象最早起源于印度,受到了希腊和罗马彩绘工艺的影响,形象美丽、优雅、华丽。

在印度,孔雀明王通常是以浮雕或者立雕的形式出现在佛教寺庙或者佛塔的装饰上,它们在造型上常常会受到当地文化和艺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在形象塑造上延续了印度雕塑的特点,孔雀明王的姿态优美,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这种形象的保留和发扬,使孔雀明王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保留了原有的印度风格,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意义上来看,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孔雀明王的形象和意义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孔雀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吉祥、和平、美好的意义,常常出现在佛教寺庙、佛塔、宫殿等建筑的装饰中。

而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则是这种象征转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孔雀明王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吉祥的向往,实现了佛教美术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体现。

宗教美术的到来——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宗教美术的到来——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TEXT/马钰宗教美术的到来——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宗教,是一种信仰,它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是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虚幻出来的一种精神寄托。

宗教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宗教一经产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的因素。

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表现了人的心灵场景和本能欲望,同时传达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既是对现实的摹仿,又是艺术家理念的感性表达。

由二者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出,宗教与美术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终究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①它们从起源上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术的起源就是在原始人对巫术的信仰和宗教的崇拜中产生并发展出来的。

黑格尔认为:“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想象,在这种情形之下,艺术确实在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②其实,美术也在不同的方面上借助于宗教,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为美术创作提供了题材,同时也影响着美术思潮、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

在宗教抽象的人与人的意识交流中,有必要运用美术的造型来表达,因为美术也算是情感的载体,并且,宗教与艺术所表达的都是人们现实的生活上所希望的境界,也是一种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把精神世界作为根本的感性认识,它们不但在表达方式上有共同点,在精神上也是相通的。

宗教和美术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同的。

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起,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达到鼎盛而后逐渐走向衰落。

在佛教传入之前两汉时期的人们被强制性的要求以儒教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它完全不重视个体在情感上的自由选择,被压抑的心灵激发了人们个性的发展。

而佛教的信仰以及道教的教义正是以自主信仰为前提的,这正中了人们心中“天命”、“因果”的心理。

虽然佛教的传入初期是在汉代,但是由于当时的佛教刚刚传入,还不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直至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平静安定的生活,佛教的普度众生也正好符合了当时人民的意愿,于是从三国开始至魏晋南北朝以及之后的历代,不论是朝廷内还是平民间都有了很多信仰佛教的人们。

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潇潇暮雨 傅抱石
傅抱石《丽人行》
此幅创作于1944的《丽人行》,是傅抱石人物画中少有的宏幅长卷 之一,亦是其代表力作。其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诗《丽人行》。
罗中立《父亲》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幅油画作品 《父亲》。这张作品想必同学们在 中学时也见到过,那么请你谈谈你 的感受吧。说不定很多同学谈到的 准是这位农民父亲让人感动的脸。 罗中立这幅《父亲》的原型是一位 守粪农民。巨大的画幅和超级写实 手法描绘的“父亲”脸上的皱纹当 时震撼了全国人民。的确,多少人 在这幅画前端详着这位农民父亲时 思绪万千、热泪滚滚,产生出深深 的遗憾、惭愧与负疚之感。该作品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纪念 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 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 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在我国美 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被称为“新中国美术史册第一篇章”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布面油画, 230×400.5厘米,)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博大的中国气派,创造了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 见的油画新风貌,堪称“当代美术史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齐白石(1863— 1957)湖南湘潭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 家和书法篆刻家。曾 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 授、北京画院名誉院 长、中国美术家协会 主席等职。曾被授予 “中国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荣获世界和 平理事会1955年 度国际和平金奖、1 963年诞辰100 周年之际被公推为 “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91岁时,应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之求并以“蛙声十里 出山泉”为命题所作的一张水墨画。
徐悲鸿(1895— 1953)江苏宜兴屺亭 桥人。中国现代美术 的奠基者,杰出的画 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擅长素描、油 画、中国画。他把西 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 国画中,创造了新颖 而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宗教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体系。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交融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这里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演化历程。

1、古代儒教信仰《礼记》、《尚书》、《封禅书》、《孝经》等经典成为了儒家经典。

汉代的儒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宗教,儒家经典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儒家主张重视社会秩序、社会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等方面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影响力逐渐扩大。

汉愍帝时,第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康缘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并翻译了一批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唐朝的艺术、文学、哲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3、道教的形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汉代,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汉代宋明理学兴起之时,道家思想被人们逐渐重新关注。

道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是追求心性中道,提倡无为而治。

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民间信仰的传承民间信仰是我国古代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间信仰无固定的教条、神庙、教堂、教区或信徒的组织,而是一个庞大而零散的网状群体。

中国的民间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巫术、神怪信仰,它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与佛教、道教和儒教相比,民间信仰规模虽然小,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现代宗教文化的挑战与思考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盛世之下,有志人士决定以新的思想信仰来对抗陈旧和自由的狭隘,这就是新的宗教文化发展的起点。

现代宗教文化是继承和发展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体系。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宗教给美术家提供思想、内容,甚至宗教变革也在促使着西方美术史的革新。

总之,双方互为表里。

但需注意,在中世纪,美术的存在意义就是为宗教服务。

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已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而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还是中国会中国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特有的两面性,凡事都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审视。

回话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芸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宗教对中国的绘画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在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禅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经充满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

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

到了宋代已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

画无禅意必俗”,的地步。

中国画自“意境”说出现后,对中国画的构想与画面处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其后的中国化发展中,出现了“空”这一词。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摘要】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使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艺术逐渐在中国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展现,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和主题选择上。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在审美上体现出独特魅力,更在宗教和文化传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今日中国传统绘画来说,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艺术的新思考和理解。

【关键词】佛教艺术、中国化、传入、传统绘画、起源、本土化、演变、特点、影响、意义、启示。

1. 引言1.1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容和风格,还促进了中国绘画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绘画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统融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绘画风格。

从东汉至唐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经历了多个阶段,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佛教绘画形式。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作品,既有印度风格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独特的风貌。

通过对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与佛教艺术的交融之美。

1.2 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始于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

中国传统绘画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语言和技巧。

而佛教艺术的引入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促使两者在视觉风格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融合。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下,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研究”丛书出版

“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研究”丛书出版

自画像 ”等需要 邀请 观众介入 的作 品
展览时 间 2 1- 6 1 ~2 1- 7 2 00 0 - 8 00 0 - 5
至善的 第三 条通道 。现在 很 少有艺 术家可 以贯 穿始终 地 钟爱 写生劳 作 但袁运 甫先生 在 1 5 年第一次 完成 0 9 他的 写生处 女作 后 .即弃而 不舍地 沉醉 其中 。即使 在 下放农 村 劳动时 .他 和吴冠 中先生 借用 粪筐 当画架 .
彩高 雅 .别有 韵味 。这批 精 品将 袁运 甫先生 的绘 画艺 术历 程 清 晰地 呈现 给 观众 .是 袁运 甫 先 生 有 容乃
大 艺术 理念 的最好诠 释。 正 是集合 天赋 秉性 ,有容 乃大 .理 性思考 和广种 博 收的 诸 多格 局 .袁运 甫先 生的绘 画作 品更呈现 出丰 盛凝结 .端庄 雍容 之态 。运甫 先生 看尽 古今 中外艺术 壁画遗珍 , 怀寰宇视 界 法国耶稣会 士 {i r el r 胸 Pe e i a rT h d d C adn 认 为 .未 来人 类 将 在三 项 能力 中取 得进 e h ri ) 展 :人 性 自觉 、 团结能 力 .以及灵修 深度 。这三 项能 力是运 甫先生 传承 后学 的宝贵 财富 。袁运 甫先 生投入 整个人 生深沉 的感 情 .在 道途 上和 书斋 中 .寻找 容于
要 集 中于邱志 杰2 0 年 任教 于中 国美术 学院 以来 的工 03 作 。邱 志杰 的教学 工作 常常 混淆 了个人 与群体 .教 学
袁 运 甫 先生 早 期 的色 彩 写 生作 品 .又有 袁 运甫 先 生 新 近 创 作的 彩 墨 画 。前 者 山河 壮 阔 .是 时 代风 貌 的 反 映 : 者神 韵飘 洒 .是 作者 心境 的 抒发 。这 次展 览 后 的 展 品 中还 包 括两 幅 由百 雅轩 版 画 院 制作 的丝 网版 画—— 《 绍兴乌 篷船 》 . 《 州水 乡》 .分 别 以袁运 苏

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  ppt课件
林风眠 《夜枭》
27
ppt课件
林风眠的水墨山
水,运用了西洋画的 光感、质感、色彩、 结构等各方面的表现, 使中西艺术取长补短, 合而为一,创造出植 根於传统,又有时代 气息,色彩丰富协调 又墨韵生动的艺术风 格。此作多用浓墨, 色彩浓丽,突显出视 觉上的新鲜感和质感, 摆脱了传统水墨画的 表现公式。
中国美术简史
1
ppt课件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 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国人民在美术领域里发挥了 聪明才智,产生了众多的美术家,创作了难以计数的 优秀美术作品,美术理论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著述, 许多伟大的美术遗迹保留到现在,成为人类宝贵的文 化财富。
18
ppt课件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一)
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美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魅力; 从这一特征出发,美的形象总是耐看的,总是令人过目不 忘的,总是令人心花怒放的。美是和谐的,美从对立的统一中求得 和谐。因此,我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应该尽情地去享受它为我们 创造的优美情趣和意境。
潇潇暮雨 傅抱石
15
ppt课件
傅抱石《丽人行》
此幅创作于1944的《丽人行》,是傅抱石人物画中少有的宏幅长卷 之一,亦是其代表力作。其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诗《丽人行》。
16
ppt课件
罗中立《父亲》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幅油画作品 《父亲》。这张作品想必同学们在 中学时也见到过,那么请你谈谈你 的感受吧。说不定很多同学谈到的 准是这位农民父亲让人感动的脸。 罗中立这幅《父亲》的原型是一位 守粪农民。巨大的画幅和超级写实 手法描绘的“父亲”脸上的皱纹当 时震撼了全国人民。的确,多少人 在这幅画前端详着这位农民父亲时 思绪万千、热泪滚滚,产生出深深 的遗憾、惭愧与负疚之感。该作品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纪念 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 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 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在我国美 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何鉴赏宗教绘画

如何鉴赏宗教绘画

如何鉴赏宗教绘画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出现过宗教大规模流行的情况,这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宗教曾经对美术创作产生过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并且产生过大量的佳作。

进入历史时代后,原始宗教自觉确立宗教形式,由部落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地区宗教(如印度教)和民族宗教(如道教)。

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绘画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绘画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致形成宗教绘画。

宗教画顾名思义即,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

就宗教绘画来说,除了与神佛像的主体身像直接相关的细节外,在我们鉴赏时还要考虑主体以外的整个装饰背景。

这包括风景,画面活动的生物以及一些装饰物品,诸如太阳、月亮、星辰一类的天体以及其他能使观众产生愉悦的装饰。

但是,整个装饰背景中的某些细节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还具有潜在的含义,是画面所绘的神或上师喇嘛的心智成就的一种象征性表现。

这种抽象的心智成就的象征图案可能是树木、花朵或其他什么东西。

象征图案应全面地整体地反映上师的心智成就,不能从每一根线条,每一道笔触寻找上师的成就。

如果那佯就不会保留艺术家个人的创造。

同时,也没有任何著作列举这些背景细节究竟代表什么,一个人对大量的象征图案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所具有的解释象征图案的能力,只有在他对宗教有了透彻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达到。

由于宗教形式的不同,各宗教绘画所表现和反映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宗教绘画在美术史上占有中枢的地位。

无论中西方都如此。

中国宗教绘画代表首推敦煌和古格,写意、构图流畅,典型的散点透视,散发出东方特有神韵。

西方宗教画以教堂壁画为代表,如:最后晚餐、创世纪。

构图严谨、注重透视和解剖,为现代艺术之基础。

在佛教、基督教中,分别重视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言行为中心的佛典、圣经的图像化,而占居其中心位置的是佛或基督的形象,他们自身也成为礼拜的对象,其他如神殿、寺院、教堂及各种宗教道具也都围绕这一中心。

中国美术发展史范文

中国美术发展史范文

中国美术发展史范文中国美术发展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艺术家独立创作并发展出独特的美术传统,涵盖了绘画、雕塑、陶瓷、书法等多个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朝代为线索,简要介绍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艺术表现主要以岩画和陶器装饰为主。

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省霍山县等地的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造型和彩绘而闻名。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青铜器成为了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区域文化特征。

在这个阶段,研究和制作青铜器的技术有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形态逐渐规范化,而且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工艺技术,如铸造、浇铸、鎏金等。

同时,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兽面纹、凤纹、云纹等。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美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是绘画和雕塑。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出现了重大的变革,这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开始了独立的发展,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周派、楚派等。

同时,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出现了著名的高渐离雕塑和石刻艺术。

进入汉朝,中国的美术继续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内容包括宫廷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装饰等。

与此同时,汉朝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汉代的绘画强调表现主观感受和情感,同时也注重描绘自然景观;而汉代的雕塑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物形象和神态。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美术又进入了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绘画和雕塑仍然是艺术家们主要的创作方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

此外,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大量用于宗教仪式和建筑装饰的佛教雕刻和绘画作品。

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一些心得

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一些心得

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一些心得中国古代宗教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研究过程中,我主要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我认为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形式。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也拥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艺术风格非常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佛像雕塑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其形象生动传神,富有生命力。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宗教元素也非常丰富,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认为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宗教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宗教美术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思考和理解。

宗教美术还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寄托的重要作用。

我对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研究心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心得让我对中国古代宗教美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其历史发展、分类和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手工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经济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各类产业。

那么,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包括哪些方面呢?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纺织、制陶、造纸、冶炼和制茶等产业。

这些产业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独步天下,丝绸、麻布和棉布等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了国外。

制陶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陶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种类繁多。

造纸业在东汉时期出现,此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宋代以来的重要产业。

对于宗教美术的认识--徐犀(2013.12.26)

对于宗教美术的认识--徐犀(2013.12.26)

对于印度徐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谈及宗教,笔者第一反应则是佛教,佛教是目前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占有决定性地为,在笔者看来,我国的佛教呈现出“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

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1]所以在笔者的记忆里,佛教是一个与人为善的无比正面的一种宗教。

笔者耳濡目染的得到佛教本是始于古印度而传于中国,“佛教(英Buddhism ):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最迟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

”[2]也就是说,佛教本是起始于印度。

虽然有专家学者称古印度与印度不是一个概念,古印度是一个地理范围,并不是国家,而印度是国家。

但经过笔者调查,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为“古代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直至摩揭陀日益强大,在今印度北部建立了较大的国家。

”[3]国家本是政治地区划分的一种划分手段,所以古印度和印度虽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但笔者认为在地理位置方面,并不是差距很大,毕竟古印度不在西欧,北美之类的地方,它就是印度以北包括印度的一个范围。

就好像中国从古到今版图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民国时期1946年1月5日,蒙古国从中国版图上划分出去,这应该是最近的一次划分,那如有有人说内蒙古和蒙古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笔者觉得并非如此,所以根据这些推论,我可以认为佛教虽起源于古印度,但是与印度关系巨大,应该也是其源头。

那么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既然这么一个正面的宗教都起源于印度,为何印度在现在则沦为“强奸之国”,一面是普度众生的佛教,一面是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这是否是对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研究了印度目前的宗教。

印度的各种宗教繁多,其中最主要的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为印度教,约有83%的人信仰,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

第一单元 第2节中国宗教绘画

第一单元  第2节中国宗教绘画

作品欣赏

《洛神赋图》

《八十七神仙卷》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此画三国魏曹植的名作〈洛神赋〉的一段,描写洛川之神宓妃驾六龙乘云车,「文鱼警乘,玉鸾 偕游,鲸鲵夹毂,水禽翔卫」,旌旗飞扬的景象。刻画精细,流水、卷云、小树及河岸的画法,存有早期山水画 的稚拙之趣。选自「名绘集珍」。画无作者名款,旧传顾恺之长於人物画,以线条精细优美著称。
• 展开画面,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 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 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 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 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2]
作品典故
艺术价值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 多变和形式隽永等, 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 及。因此它在历史上 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 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 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 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 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作品赏析
•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此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 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 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 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第一篇:中西方宗教在美术史上担任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宗教给美术家提供思想、内容,甚至宗教变革也在促使着西方美术史的革新。

总之,双方互为表里。

但需注意,在中世纪,美术的存在意义就是为宗教服务。

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已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而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还是中国会中国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特有的两面性,凡事都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审视。

回话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芸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宗教对中国的绘画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在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禅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经充满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

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

到了宋代已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

画无禅意必俗”,的地步。

中外美术史思想总结范文

中外美术史思想总结范文

美术史是一部记录人类艺术发展历程的宝库,它见证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通过学习中外美术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思想的演变、艺术风格的多样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以下是对中外美术史思想的总结。

一、中国美术史思想1. 道家思想对美术的影响中国美术史中,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山水画中,画家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

2. 佛教艺术对美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逐渐融入中国美术。

佛教题材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艺术强调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应用,对后世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文人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文人墨客为创作主体,强调个性表达和意境追求。

文人画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对后世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西方美术史思想1. 古希腊美术思想古希腊美术强调人体比例的和谐与美感,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菲迪亚斯的《命运三女神》等作品,体现了古希腊美术的精湛技艺和人文精神。

2. 基督教美术思想基督教美术以宗教题材为主,强调信仰的力量。

中世纪时期的拜占庭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都体现了基督教美术的神秘色彩和崇高意境。

3. 文艺复兴美术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人文主义”的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了文艺复兴美术的辉煌成就。

4. 现代美术思想现代美术思想强调创新与个性,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

从印象派、野兽派到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现代美术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

三、中外美术史思想的交融与碰撞中外美术史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如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宗教艺术的流变

宗教艺术的流变

宗教艺术的流变作者:石秀丽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8期摘要:宗教与艺术是独立的两个意识形态,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

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融合,分离。

然而,宗教艺术在工业的、非宗教化的信仰危机的时代,宗教艺术辉煌是否会成为历史的过往。

后宗教时代的宗教艺术已经走到的艺术的终点。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美术渗透分离独立终点中图分类号:J2文件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25-01马克思认为:“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在分析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时也曾经提到过“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宗教不同于艺术。

艺术在中世纪时期,是宗教的载体。

一、原始时期的宗教艺术在前面我们谈到宗教和艺术都是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

那么,如何定义宗教?关于宗教托马斯·F·奥戴如是论述“宗教的主要兴趣,似乎就在于追求么种比较朦胧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而人们对这种东西的体验的真实性却是十分不明确的宗教关心“来世”问题,关心人类与“来世”的关心和对它的态度。

同时,它还关心人们关于‘来世’对人生所具有的实际含义问题的思考。

”而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

费里解释道“宗教是他律的立场,它旨在通过无意识的意向性生产一种受政治和社会关系决定的经济,此命题揭穿了流行的观念,按此观念,烦恼的创造物之限于自发地把统治他的自然力量神圣化。

不难表明这个观念是荒谬的。

宗教这个词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是一种制度事实,一种他律的人——社会的成见。

”由此可知,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它的教义是人制定的,是通过虚拟化的最高的,无所不能的最高的统治者来统治,教化他的教民。

而艺术恰好是宗教章显其价值体系和伦理到的最佳手段。

于是艺术和宗教联系起来。

早期的美术是和巫术相互联系的。

譬如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和美术是那一时期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一定意义上讲,美术是劳动的产物,人们图画自然物像的初衷的目的只是通过图像在人与神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中国美术赏析(宗教画+山水画)

中国美术赏析(宗教画+山水画)
为了表现“泼墨”,梁楷还特别采用了“纸”来画画, 这与宋代大部份使用“绢”的习惯真的很不同!梁楷可 以说是很叛逆的画家,有自我的思想,当时或许不被人 了解,但以后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画的新发展。
红 衣 罗 汉 图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 -1322年7月30日 [1] ),字子昂, 汉族,号松雪道人 [2] ,又号水晶 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三大科中(人物 、山水、花鸟),所占的比例最重。 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形式风格最为 丰富和庞杂,如能了解山水画的欣赏 方法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对学习 中国画的其他门类以致中国其他艺术 形式都会有极大益处。也正因如此, 山水画的外延性、包容性及与不同艺 术的兼容性都较强,比如中国诗词、 书法、琴曲都可与山水画相融相通, 文学作品中的不少著名的诗句、名篇 、美文都成为了山水画表现的母题(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辋 川诗意、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潇湘 八景等)。中国画与书法渊源已久, 元代赵孟頫“书画同源”说将书意之 笔正式引入画面,通过他及后代画家 的实践,画家的心灵得以借助书写的 笔墨得到自由的抒发,尤其在山水画 不同皴法的表现中书写性得到了充分 显现。
画中这位仙人的整体几乎是以水墨泼写,写尽了仙人醉 步的姿态,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 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 不拘形似的
画法,表露出了画者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 展开拓了新境。整幅画,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特 立独行,眯着眼笑的仙人诠释的几近完美,他的画完成 于瞬间,但却是一生绘画技巧经过千锤百链的成果。梁 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 最真实的自我。
▲ 《踏歌图》中的4位老农,寥寥数笔,但却生动至极。

美术教育发展史

美术教育发展史

美术教育发展史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美术教育的发展史呀!哎呀呀,这美术教育的历史可真是够长的啦!你想啊,老早老早以前,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啦。

就比如说在山洞里画画,画那些打猎呀、跳舞呀之类的场景,那就是最原始的美术创作呀!这其实也算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雏形吧,虽然那时候可能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但大家就是通过互相看、互相学,慢慢地就把这种对美的表达传承下来了。

后来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有了专门教画画的人啦。

像古代那些画家,他们带徒弟,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这也是一种美术教育呀。

不过那时候能学画画的人可不多,一般都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学呢。

再到后来,学校也开始重视美术教育啦。

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就有美术课呢。

虽然一周可能就那么一两节,但也挺让人开心的呀。

那时候老师会教我们画简笔画呀、水彩画呀什么的,大家都可感兴趣啦。

到了现代社会呀,美术教育就更重要啦!现在的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小孩从小就开始学画画、学书法什么的。

而且呀,现在的美术教育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啦。

不光有在学校里学的,还有各种美术培训班呀、艺术夏令营呀等等。

你看现在那些学美术的孩子多幸福呀,有那么多好的资源可以用。

而且美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可重要啦,它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呀、创造力呀、审美能力呀等等。

我就觉得呀,一个懂美术的人,他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呢。

而且现在美术教育可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啦,大人也可以学呀!很多成年人也会去学画画呀、学手工呀什么的,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呢,美术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和传承的历史呀!从最开始的原始表达,到后来的逐渐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呢。

我相信呀,未来的美术教育肯定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美术带来的乐趣和好处呢!咱就一起期待着吧!哈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