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解析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教学课件ppt
0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
1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如元素定量分析和定性 分析。
实验原理
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包括基本概 念、原子能级、跃迁等。
3
实验方案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制定实验方案,包括样 品制备、仪器设备与试剂选择、实验步骤等。
样品制备与测量
样品制备
干扰校正
对谱图中存在的干扰和重叠进行校 正,以提高元素识别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写
数据统计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 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结果评估
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如准确 性、重复性、灵敏度等,以反 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报告编写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
控制方法
针对不同的干扰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如光谱干扰校正、基体干扰校正等 。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数据处理
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如数据平滑、背景扣 除、谱线识别等。
数据解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谱线识别和定量分析计算, 得出元素含量结果。
结果表示与评价
介绍实验结果表示方法,如谱线强度与元素含量 的关系、定量分析结果的误差与置信区间等。
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 射出的光辐射进行元素分析的方法。
特点
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选择性强、适用范 围广等优点。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和20世纪 初的初步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的仪器和样品制备 技术的不断改进阶 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 年代的原子发射光 谱分析法的开创和 发展阶段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知识分享
Aij —两个能级间跃迁概率; νij —发射谱线的频率; T—激发温度(T);
Ei—激发电位(J或eV)。
Iij
gi g0
AijhijN0ekEiT
原子发射光谱 法定量的依据
基态原子密度(N0):Iij正比于N0,N0正比于浓度。
激发电位(Excitation potential)
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成负指数关系。在温度一定时,激发 电位越高,处于该能量状态的原子数越少,谱线强度越小。 激发电位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线。
目前常用的光源有直流电弧(DC arc)、交流电 弧(AC arc)、高压火花(electric spark)及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ICP)。
1. 直流电弧
优点:电极头温度相对比较高(4000至7000K,与 其它光源比),蒸发能力强、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
缺点:放电不稳定,且弧较厚,自吸现象严重,故 不适宜用于高含量定量分析,但可很好地应用于矿石 等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微波光谱法
4×10-7~4×10-10 核磁共振波谱法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核能级跃迁 X射线 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10nm-1000 μm)
紫外光 可见光
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 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 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2.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光谱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光 可见光 学 近红外光 区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波长 5~140pm 10-3~10nm 10~200nm 200~380nm 380~780nm 0.78~2.5μm 2.5~50μm
Ei—激发电位(J或eV)。
Iij
gi g0
AijhijN0ekEiT
原子发射光谱 法定量的依据
基态原子密度(N0):Iij正比于N0,N0正比于浓度。
激发电位(Excitation potential)
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成负指数关系。在温度一定时,激发 电位越高,处于该能量状态的原子数越少,谱线强度越小。 激发电位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线。
目前常用的光源有直流电弧(DC arc)、交流电 弧(AC arc)、高压火花(electric spark)及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ICP)。
1. 直流电弧
优点:电极头温度相对比较高(4000至7000K,与 其它光源比),蒸发能力强、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
缺点:放电不稳定,且弧较厚,自吸现象严重,故 不适宜用于高含量定量分析,但可很好地应用于矿石 等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微波光谱法
4×10-7~4×10-10 核磁共振波谱法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核能级跃迁 X射线 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10nm-1000 μm)
紫外光 可见光
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 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 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2.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光谱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光 可见光 学 近红外光 区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波长 5~140pm 10-3~10nm 10~200nm 200~380nm 380~780nm 0.78~2.5μm 2.5~50μm
仪器分析 第7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摄谱法原理 ⑴ 摄谱步骤
安装感光板在摄谱仪的焦面上
激发试样,产生光谱而感光
显影,定影,制成谱板 特征波长—定性分析 特征波长下的谱线强度—定量分析
⑵ 感光板 玻璃板为支持体,涂抹感光乳剂(AgBr+明胶+增感剂) 感光:
2AgX+2hυ→ Ag(形成潜影中心)+X2
OH
O
显影: 对苯二酚
乳剂特性曲线:
感光板的反衬度
以黑度S与曝光量的对数lgH作图 在正常曝光部分:
γ
S lg H lg H i lg H i
α
乳 剂 特 性 曲 线
S lg( It ) i
Hi为感光板的惰延量
谱线黑度与辐射强度的关系:
S lg( It ) i
定量分析中,更主要是采用 内标法,测量分析线对的相 对强度
磁辐射,通过测定其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不涉及能级跃迁,物质与辐射作用,使其传播方 向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利用这些改变进行分析 的方法
光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圆 折 二 射 色 法 性 法
X 射 干 线 涉 衍 法 射 法
原子光谱分析法 旋 光 法
X 射 线 荧 光 光 谱
分子光谱分析法
分 子 荧 光 光 谱 法 分 子 磷 光 光 谱 法 核 磁 共 振 波 谱 法
e. 波长尽可能靠近
(3) 摄谱法中的内标法基本关系式
• 摄谱法中谱线黑度S与辐射强度、浓度、曝光时间 、感光板的乳剂性质及显影条件有关,固定其他 条件不变,则感光板上谱线的黑度仅与照射在感 光板上的辐射强度有关
i0 S lg i
i0 未曝光部分的透光强度 i 曝光部分的透光强度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测量方法对样品制备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
样品溶解
样品溶解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待 测样品中的目标元素充分溶解
在合适的溶剂中。
常用的溶剂有酸、碱、盐等 ,根据待测元素和样品的性
质选择合适的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 、压力、搅拌速度等条件,以 保证目标元素能够充分溶解在
归一化法
通过比较不同元素谱线强度的比例,消除基体效 应和物理干扰的影响。
Part
06
原子发射光谱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新技术应用
01
02
03
激光技术
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高精 度特性,提高原子发射光 谱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
微纳加工技术
将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小型 化、集成化,便于携带和 移动检测。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原子 发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 解析,提高分析准确性和 效率。
仪器改进与优化
高性能探测器
研发更灵敏、更快速响应的探测器,提高光谱信号的采集和解析能 力。
高效能光源
优化光源的稳定性和寿命,提高光谱信号的强度和可靠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
实现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和操作 复杂度。
高温条件下可实现元素的完全蒸发和激发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需要使用高温电热丝,设备成本较高,且 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火花/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理 通过电火花或电弧产生的高温使 待测元素激发为光谱状态,通过 测量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 分析速度较慢,设备成本较高, 且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应用范围
样品溶解
样品溶解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待 测样品中的目标元素充分溶解
在合适的溶剂中。
常用的溶剂有酸、碱、盐等 ,根据待测元素和样品的性
质选择合适的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 、压力、搅拌速度等条件,以 保证目标元素能够充分溶解在
归一化法
通过比较不同元素谱线强度的比例,消除基体效 应和物理干扰的影响。
Part
06
原子发射光谱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新技术应用
01
02
03
激光技术
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高精 度特性,提高原子发射光 谱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
微纳加工技术
将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小型 化、集成化,便于携带和 移动检测。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原子 发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 解析,提高分析准确性和 效率。
仪器改进与优化
高性能探测器
研发更灵敏、更快速响应的探测器,提高光谱信号的采集和解析能 力。
高效能光源
优化光源的稳定性和寿命,提高光谱信号的强度和可靠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
实现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和操作 复杂度。
高温条件下可实现元素的完全蒸发和激发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需要使用高温电热丝,设备成本较高,且 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火花/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理 通过电火花或电弧产生的高温使 待测元素激发为光谱状态,通过 测量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 分析速度较慢,设备成本较高, 且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应用范围
第7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Instrument Analysis 化学化工学院
33
当高频发生器接通电源后,高频电 流I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绿色)。 开始时,管内为Ar气,不导电,需 要用高压电火花触发,使气体电离后, 在高频交流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高 速运动,碰撞,形成“雪崩”式放电, 产生等离子体气流。在垂直于磁场方向 将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粉色),其 电阻很小,电流很大(数百安),产生高 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在管口形成 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炬。
4
光谱法——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分子发生能级跃迁
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的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非光谱法 原子光谱(线性光谱):最常见的三种 基于原子外层电子跃迁的原子吸收光谱(AAS); 原子发射光谱(AES)、原子荧光光谱(AFS); 基于原子内层电子跃迁的 X射线荧光光谱(XFS); 基于原子核与射线作用的穆斯堡谱。
稍低,适于低熔点金属与合金的分析; (3)稳定性好,重现性好,适用定量分析;
11:10
Instrument Analysis 化学化工学院
29
缺点:
(1)灵敏度较差
,但可做较高含量
的分析; (2)噪音较大;
11:10
Instrument Analysis 化学化工学院
30
由于高压火花放电时间极短,故在这一瞬间内通
26
3.高压火花
(1)交流电压经变压器T后,产生10~25kV的高 压,然后通过扼流圈D向电容器C充电,达到G的击 穿电压时,通过电感L向G放电,产生振荡性的火花
放电;
11:10
Instrument Analysis 化学化工学院
27
(2)转动续断器M ,2, 3为钨电极,每转 动180度,对接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ES)
光学分析概论:
光学分析法主要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 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的。
光学分析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1854年,阿尔特提出光谱定性分析的概念。
焰色反应及离子的鉴定: Cu2+蓝色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一 级电离电位。离子中的外层电子也能被激发,其所需的 能量即为相应离子的激发电位 。
2021/3/1
6
基态元素M
热能、电能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2021/3/1
7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 便跃迁至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上。当原子从较高能级跃 迁到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的过程中,将释放出多余的能 量,这种能量是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 其辐射的能量可用下式表示:
Ba2+ 黄绿
Li+ 浅红
K+ 紫色
Na+ 黄色
Sr2+ 猩红
1860年,Bunson和Kirechhoff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分
析使用的分光镜。
1926年,盖尔拉赫提出了“内标法”才为光谱的定量分析
奠定了基础。
2021/3/1
1
2021/3/1
2
(1)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测量辐射的波长及强度。这些光谱是由于物质的 原子或分子的特定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根据其特征光谱 的波长可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可进行定量分析。
另根据辐射能量传递的方式,光谱方法又可分为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等。
(2)非光谱分析法: 不涉及光谱的测定,即不涉及能级的跃迁,而主要是利
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电磁辐射在方向上的改 变或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利用这些改变可以进行分析。如折 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2021/3/1
4
3、原子发射光谱定义:
根据物质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发射的光谱来测定物 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原子发射 光谱分析法,简称发射光谱分析或光谱分析法。
主要用于元素的分析: 谱线波长(λ)—— 定性分析 谱线强度(I)—— 定量分析
2021/3/1
5
一、原子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新型光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直流等离子体喷焰、 微波感生等离子炬、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激光探针等。
2021/3/1
2021/3/1
10
4、仪器装置
光谱分析仪组成:激发光源、(分光系统)摄谱仪、检测系 统。
2021/3/1
11
一、光源
1、光源的作用: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解离、原子化和 激发跃迁而产生电磁辐射。
2、对光源的要求:光源常常对光谱分析的检出限、灵敏度 及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光源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A、有足够的激发温度,适合不同含量的元素分析。高灵敏 度的保证; B、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准确度的保证; C、光谱背景浅,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耐用,适应性 强。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a.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 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 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 光光谱法(A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FS)等。
2021/3/1
3
b. 分子光谱法:是由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 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分子 荧光光谱法(M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等。
2.把原子所产生的辐射进行色散分光,按波长顺序记录在感光板上,就 可呈现出有规则的光谱线条,即光谱图。系借助于摄谱仪器的分光和检测 装置来实现。
3.根据所得光谱图进行定性鉴定或定量分析。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当被激发后发射光谱线的波长不尽相同,
即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波长,故根据这些元素的特征光谱就可以准确无误的鉴别元素的存在(定性分析),而这些光谱线的强度又与试样中该元素 的含量有关,因此又可利用这些谱线的强度来测定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
辐射跃迁:
X* X E(h) : 光谱的记录
E=E2
E1
h
h
c
或=hc
E
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c 为光速(2.997925×1010cm/s)
① 量子化———— 线光谱 ② 光谱选律———— 元素的特征性
2021/3/1
8
二、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
1.把试样在能量的作用下蒸发、原子化(转变成气态原子),并使气态 原子的外层电子激发至高能态。当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时, 原子将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发射出特征谱线。这一过程称为蒸发、原子 化和激发,需借助于激发光源来实现。
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 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当原子受到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原子由 于与高速运动的气态粒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而获得了能量, 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处在 这种状态的原子称激发态。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力,使原子成为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电离。
2021/3/1
12
3、光源的种类
由于光谱分析任务的复杂性(如样品的种类不同,状 态的差别和待测元素的激发电位不同等各种情况),要想 使用一种光源满足各种不同的分析要求是困难的,因此, 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有很多种,且仍在不断地革新发展, 目前,光谱分析中的光源主要有:
火焰光源(最早使用); 电弧激发光源:直流电弧光 源(DCA);交流电弧光源(ACA); 高压火花光源
2021/3/1
9
二、 分析过程
1、 样品的蒸发(原子化)与激发 2、 光谱的获得和记录 (1)分光: 将激发态原子所产生的光辐射经过色散,得到
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2) 摄谱: 将获得的光谱记录在相谱上。 3、 光谱的检测
目的:(1) 检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定性 (2)测量谱线的强度——定量。
方法:(1)看谱分析法 (2) 摄谱分析法 (3)光电直读光谱法
光学分析概论:
光学分析法主要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 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的。
光学分析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1854年,阿尔特提出光谱定性分析的概念。
焰色反应及离子的鉴定: Cu2+蓝色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一 级电离电位。离子中的外层电子也能被激发,其所需的 能量即为相应离子的激发电位 。
2021/3/1
6
基态元素M
热能、电能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2021/3/1
7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 便跃迁至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上。当原子从较高能级跃 迁到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的过程中,将释放出多余的能 量,这种能量是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 其辐射的能量可用下式表示:
Ba2+ 黄绿
Li+ 浅红
K+ 紫色
Na+ 黄色
Sr2+ 猩红
1860年,Bunson和Kirechhoff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分
析使用的分光镜。
1926年,盖尔拉赫提出了“内标法”才为光谱的定量分析
奠定了基础。
2021/3/1
1
2021/3/1
2
(1)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测量辐射的波长及强度。这些光谱是由于物质的 原子或分子的特定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根据其特征光谱 的波长可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可进行定量分析。
另根据辐射能量传递的方式,光谱方法又可分为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等。
(2)非光谱分析法: 不涉及光谱的测定,即不涉及能级的跃迁,而主要是利
用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电磁辐射在方向上的改 变或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利用这些改变可以进行分析。如折 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2021/3/1
4
3、原子发射光谱定义:
根据物质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发射的光谱来测定物 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原子发射 光谱分析法,简称发射光谱分析或光谱分析法。
主要用于元素的分析: 谱线波长(λ)—— 定性分析 谱线强度(I)—— 定量分析
2021/3/1
5
一、原子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新型光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直流等离子体喷焰、 微波感生等离子炬、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激光探针等。
2021/3/1
2021/3/1
10
4、仪器装置
光谱分析仪组成:激发光源、(分光系统)摄谱仪、检测系 统。
2021/3/1
11
一、光源
1、光源的作用:提供能量,使试样蒸发、解离、原子化和 激发跃迁而产生电磁辐射。
2、对光源的要求:光源常常对光谱分析的检出限、灵敏度 及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光源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A、有足够的激发温度,适合不同含量的元素分析。高灵敏 度的保证; B、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准确度的保证; C、光谱背景浅,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耐用,适应性 强。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a.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 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 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 光光谱法(A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FS)等。
2021/3/1
3
b. 分子光谱法:是由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 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分子 荧光光谱法(M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等。
2.把原子所产生的辐射进行色散分光,按波长顺序记录在感光板上,就 可呈现出有规则的光谱线条,即光谱图。系借助于摄谱仪器的分光和检测 装置来实现。
3.根据所得光谱图进行定性鉴定或定量分析。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当被激发后发射光谱线的波长不尽相同,
即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波长,故根据这些元素的特征光谱就可以准确无误的鉴别元素的存在(定性分析),而这些光谱线的强度又与试样中该元素 的含量有关,因此又可利用这些谱线的强度来测定元素的含量(定量分析)。
辐射跃迁:
X* X E(h) : 光谱的记录
E=E2
E1
h
h
c
或=hc
E
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c 为光速(2.997925×1010cm/s)
① 量子化———— 线光谱 ② 光谱选律———— 元素的特征性
2021/3/1
8
二、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
1.把试样在能量的作用下蒸发、原子化(转变成气态原子),并使气态 原子的外层电子激发至高能态。当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时, 原子将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发射出特征谱线。这一过程称为蒸发、原子 化和激发,需借助于激发光源来实现。
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 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当原子受到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原子由 于与高速运动的气态粒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而获得了能量, 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处在 这种状态的原子称激发态。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当外加的能量足够大时,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力,使原子成为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电离。
2021/3/1
12
3、光源的种类
由于光谱分析任务的复杂性(如样品的种类不同,状 态的差别和待测元素的激发电位不同等各种情况),要想 使用一种光源满足各种不同的分析要求是困难的,因此, 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有很多种,且仍在不断地革新发展, 目前,光谱分析中的光源主要有:
火焰光源(最早使用); 电弧激发光源:直流电弧光 源(DCA);交流电弧光源(ACA); 高压火花光源
2021/3/1
9
二、 分析过程
1、 样品的蒸发(原子化)与激发 2、 光谱的获得和记录 (1)分光: 将激发态原子所产生的光辐射经过色散,得到
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2) 摄谱: 将获得的光谱记录在相谱上。 3、 光谱的检测
目的:(1) 检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定性 (2)测量谱线的强度——定量。
方法:(1)看谱分析法 (2) 摄谱分析法 (3)光电直读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