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2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
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他爱婴宁,因为她纯洁得像露珠,美丽得像鲜花。
他(异史氏)
把他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在《婴宁》中,蒲松龄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
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效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朗目光灼灼似贼!’贵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已者,亦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
女来说是“大不检点”。
开篇起势,作者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也可以说是对婴宁的形象作
了一个鸟瞰式的勾画。
接着写王子服对婴宁的相思。
正是婴宁的美丽的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所以,此处极力渲染王子服的相思之情,一方面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蓄势”,另一方面也是对婴宁的虚写,字里行间都能让
读者感受到婴宁的存在。
这个虚写非常巧妙。
王子服按照吴生的诺言在西南山中找到婴宁后,作者对婴宁爱花、爱花、纯真的性格特点作
了多方面的刻画。
首先随着王子服观察点的变化,描写婴宁家中之花,。
《婴宁》解读
《婴宁》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叫做《婴宁》,它是一部描
写了古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的优秀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婴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学价值。
《婴宁》一词起源于古代诗歌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在尘世中执
着追求的人物,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整个作品中,婴宁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幸福和成
功的艰辛和曲折。
在《婴宁》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众生相。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那个
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心境,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中,与婴宁一同经历
人生的坎坷和沧桑。
除了对古代社会的描绘,《婴宁》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体验。
通过婴宁的命运起伏和内心挣扎,读者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坎
坷和不易,体会到成功的真谛和幸福的真谛。
作品中的一言一行都充
满了启迪和感悟,让人深思和感怀。
总的来说,《婴宁》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情万种,还蕴含了珍贵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婴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愿我们在阅读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感悟
人生的意义,不断积累智慧和体验,走向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大学语文中《婴宁》人物性格解说
清 时期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不仅在经 济上有 表现 , 在思想上
出现了初步 的民主思想 , 本篇该是一个很好 的范例 。 恶作剧 的
这些意见把读者原本清 晰的思维给搅乱 了。笔者 以为造 成这些混乱想 法的原 因有 二 , 第一个 原因是对 于“ 隐于笑 ” 的
发生, 导致 丈夫吃官 司 , 由于邑宰素仰 王生 的才德 , 才得 以释 理解 问题 。 三种 意见都认 为 作者 说 的“ 隐于笑 ” 的 内涵是 , 把 放。 至此 , 婴 宁方 了解 人世 的复 杂与沉重 , “ 矢不 复笑 ” 。 但是 , “ 真实” 隐藏起来 , 以“ 笑” 作 为伪装 出现在人们面前 , 即所谓的 生下 的儿子却把这种天性延续下来 了, “ 见人辄 笑 ,亦大有母 “ 生存 策略” 、 “ 韬隐之策略 ” 。 这 是对作者本 意的误读 。 如果联
婴宁是 “ 殆隐于笑者矣 ” 。 作为一般 的读者 , 可能并 没在意这几 个字后பைடு நூலகம்面有什 么微 言大义 ; 但是作 为善于发现问题 的学者 , 却
觉得有某些矛 盾或不妥 。 华 东师大 出版社 出版 的《 大学语文》 第一种 意见认 为 : “ 婴宁是为 自由而生 的” “ 她的不顾一切 的笑 ‘ 粉碎 了一切教条 , 一切虚伪 ” ’ , “ 但 问题是 并不完全合于 作者 自己所透 露 的创作 意 图—— ‘ 隐 于笑者 ’ ( 笑不是 天性发 露, 而是一种生存策 略) , 另外也难 以解释那个恶作剧情节。 ” 第二种 意见认 为 : “ 作者是 以 ‘ 大智若 愚 , 大巧若拙 ’ 的人
大学语文 中《 婴 宁》 人物性格解说
一 冯 国晨 ( 仰 恩大学 中文 系 )
《 婴宁 》 是《 聊斋志异 》 中脍 炙人 口的名篇 , 婴宁 的形 象是 蒲松 龄笔下许多成 功的女性形象 之一 , 人见人 爱 , 好评如潮 。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婴宁《婴宁》学习要点(选择)(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选择、简答、简析)(3)在小说中婴宁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变转化。
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
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也无法解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的困境。
(选择、简答)(4)本小说构造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穿插,推动情节开展的关键是暗线。
明线是暗线开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选择、简答)(5)鬼母形象具有整套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外表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
而鬼母无所不能,那么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抒。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微妙所在。
(选择、简答)(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到达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赏析
《婴宁》赏析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
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
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
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
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一、思想内容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
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
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
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
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
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
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
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
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
蒲松龄婴宁赏析
作品鉴赏主题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出嫁于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讼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
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
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人情练达之见。
蒲氏对婴宁的笑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
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
赏析婴宁的人物形象
赏析婴宁的人物形象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他是贾宝玉的儿子,出生后不久便被王熙凤抱养。
婴宁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可爱而聪明的孩子,展现了他无辜而纯真的一面。
婴宁的形象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貌上。
他有一张娇俏的脸庞,双眼明亮而清澈,给人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
尽管他是贵族世家的后代,但他的外貌并没有给人一种高傲和自大的印象,反而更加平易近人。
婴宁的性格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天生聪明伶俐,很早就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智慧。
他能够迅速学会各种技能,如识字、弹琴、写字等,这让他在家族中备受赞赏。
与此同时,婴宁也是一个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孩子。
他总是关心家人的感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和照顾他人。
婴宁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在他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上。
他与王熙凤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母子关系,王熙凤对他疼爱有加。
婴宁也与贾宝玉有着特殊的联系,他是贾宝玉唯一的儿子,被贾宝玉寄予了厚望。
婴宁的存在给贾宝玉带来了欣喜和快乐,也增添了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家庭情感。
总的来说,婴宁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聪明、善良和可爱的孩子。
通过他的形象,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儿童天真纯洁的赞美,也展示了贾宝玉作为父亲的责任和喜悦。
婴宁的形象丰富了《红楼梦》这部作品,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婴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
绝惠,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zhi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
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小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近代访既穷,并无踪绪。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子,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柘,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
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意其园亭,不敢遽入。
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据坐少憩。
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
[转载]《婴宁》赏析
[转载]《婴宁》赏析原⽂地址:《婴宁》赏析作者:⼩⼩堪称短篇⼩说之王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学宝库中的⼀颗明珠,⽽《婴宁》则是这颗明珠上的⼀束奇光。
⼩说描写了婴宁与王⼦服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婴宁从“孜孜憨笑”到“⽮不复笑”,最后“反笑为哭”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婴宁这个卓尔不群、光彩夺⽬的⼥性形象。
在这个特殊的⼥性形象中,贯注着作者对⼈⽣世态的深切感受,也寄寓着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说前半部分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婴宁从恋爱到成婚的过程中⼿不离花、⼝不离笑、天真憨痴的性格特征。
她诞⽣和成长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园还要美丽的⼭村⼩园中。
园外“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扬花穆径”。
她似乎是⼭⽔灵秀之⽓的结晶。
婴宁上元节郊游与王⼦邂逅,好遗花地上,笑语⾃去,王⼦服相思成疾,负⽓独住西南⼭中。
于是⼆⼈在⼭村重见,园中共话,偕归成婚。
随着情节的展开,婴这爱花爱笑,天真娇憨的特征由淡到浓,层层展⽰,步步加强。
这些情节中有⼆、三⼗处写婴宁的笑。
她见花笑,见⼈笑,坐也笑,站也笑,⾛也笑,笑来笑去,笑进笑出,笑得痛快淋漓;她哈哈⼤笑,吃吃⽽笑,拈花带笑,倚树狂笑,掩⼝犹笑,莞尔微笑,纵声朗笑,孜孜憨笑,笑得千姿百态。
甚⾄举⾏婚礼时,她还是狂笑不已,以⾄拜不成天地,她仿佛是⼀个天⽣的笑神。
婴宁还爱花成癖。
她居室门前是细柳,墙内是桃杏,庭中红花夹道,窗外海棠探室,处处流着花⾹,缀着花朵。
她出门郊游“拈花带笑”,家中嬉耍“含笑拈花”。
嫁⼊王家后“私典⾦钗”,遍植佳花,仅⼏个⽉时间,就使王家“阶砌藩涵,⽆⾮花者。
”花是婴宁⽣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爱花的习性,渗透着⼀种⾃然美,也象征着婴宁的⼼灵美。
“⼈⾯桃花相映红”,天然之花,和她⼭花烂漫般的童真形象,相映成辉。
作者还刻画了婴宁性格中的另⼀侧⾯:天真痴憨,“似全⽆⼼肝”。
⿁母说她“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
”“年已⼗六,呆痴如婴⼉。
”⽽在作者眼中婴宁的呆痴正是⼼灵纯净的体现,也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本意。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
婴宁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婴宁》解读
这位美狐形象问世后,很快就获得读者的共鸣。 《九尾狐》第一回云:“至于蒲留仙《聊斋志异》一书,
说狐谈怪,不一而足。其中如《青凤》、《莲香》等传, 情致缠绵,有恩有义,令人读之神往,反以未遇斯怪为 恨。”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曰:“东昌有一书生……稔闻 《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冀有所遇。” 朱翊清《埋忧集》云:“平湖钱孝廉……赴选入都……寓 舍满矣。惟屋后楼房之间,相传向有狐妖,去敢宿者。钱 欲开视,众皆以为不可。钱笑曰:‘何害?余向读《青凤 传》,每叹不得与此人遇。”
(2)故事中的狐女大多聪明绝顶,博学多才
(3)故事中的狐女大多品性善良,爱憎分明,招人喜爱, 是具有人性美、情操美的情狐、义狐形象
(4)美狐化成的少女大多热情洋溢,蔑视礼教规范,行 为疏放,大胆追求爱情,与封建淑想入非非
转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页
31
(1)多以雌狐变成的少女为故事主角,且这些少女大多是绝 色佳丽
如《青风》中的青风:“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 也。”《婴宁》中的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娇娜》 中的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艳色……精神为之 一爽。”《小翠》中的小翠:“嫣然展笑,真仙品也。”
狐狸化美女,与狐狸的生理特征和人类的审美心理有关。日本 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说:“狐在多数的动物中显得特别美 丽。狐狸具有曲线优美的身姿,尾巴丰实漂亮……。它的眼睛 大而清澈,鼻子细而笔挺,显得非常聪颖,如果是人,就使我 们想起秀丽的美女。这样的面孔和身姿,明显的使人感觉到一 种高雅。”
22
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考弊司,管辖秀才之机构,司主叫“虚肚鬼王”,秀才初
见,须割髀肉一块作为“例见钱”,而堂前雕刻着“礼义 廉耻”、“孝悌忠信”等字样。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 云:“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 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
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
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
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2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狐女形象,最美的要数婴宁。
他称这女孩儿是“我婴宁”,口吻之亲密真像是称呼自己的女儿。
他爱婴宁,因为她纯洁得像露珠,美丽得像鲜花。
他(异史氏)把他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在《婴宁》中,蒲松龄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效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朗目光灼灼似贼!’贵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已者,亦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女来说是“大不检点”。
开篇起势,作者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也可以说是对婴宁的形象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勾画。
接着写王子服对婴宁的相思。
正是婴宁的美丽的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所以,此处极力渲染王子服的相思之情,一方面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蓄势”,另一方面也是对婴宁的虚写,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婴宁的存在。
这个虚写非常巧妙。
王子服按照吴生的诺言在西南山中找到婴宁后,作者对婴宁爱花、爱花、纯真的性格特点作了多方面的刻画。
首先随着王子服观察点的变化,描写婴宁家中之花,以每花异卉映衬婴宁如花的容颜,纯真的心灵,并借以描写主人公爱花的性格特点。
婴宁“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作者将人和花作了有形的联系。
王子服与婴宁相见时,作者淋淳尽致地描写了婴宁的爱笑。
婴宁人未到爱声先闻,相见过程中,她时而“嗤嗤笑不已”,时而“笑不可遏”,受到母亲斥责后“忍笑而立”,但转瞬“复笑不可仰视”。
笑的描写,声态并作,使婴宁爱笑的性格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
作者写婴宁爱笑,并没有抛开她爱花的特点,插写了一句“(婴宁)顾婢曰:‘视碧桃开未?’”把前面对花的描写和此处相见的场面勾连起来。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
【课外阅读】《婴宁》赏析《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着力于女性美好形象的描绘,但呼之欲出经世长存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却并不多见。
而柳泉居士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则是一个成功的美的纯洁的憨直的完美的少女艺术形象。
作者在描绘这个形象时,思想大胆而新颖。
在当时的社会无人能出其右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枷锁使千千万万女子如失去了甘露的小草憔悴枯黄,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里面,却生活了这样一位少女: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仿佛一朵未经尘世沾染,生长在遥远天山的雪莲花。
在《婴宁》这篇小说里,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及其嗜花爱笑的特征。
在婴宁出场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寥寥数字刻画出婴宁的风华绝代:“拈一枝梅花,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恰恰是这数十字,作者已经为以后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足见作者之用心良苦。
而作者又紧接着对王子服的神态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美貌。
比如“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子服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也许这样写作者觉得还是不足以描绘出婴宁的美貌,于是又通过小婢讥笑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一来描写王子服当时初见婴宁则惊为天人的呆样,更是衬托了婴宁的美貌不可方物。
而对于王子服一副登徒子的好色相,婴宁竟然“笑语自去”,足见她内心的纯洁,丝毫没有被封建礼教世俗枷锁所污染。
在文章以后较长一部分篇幅里,作者专写王子服的相思之苦:怎样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卧床满脑子都是婴宁的倩影,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啊。
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描写王子服的“忽忽若迷”,其实也是为描写婴宁的外貌如仙所服务的。
要知道,正是婴宁的美丽,才使得王子服神魂颠倒。
后来王子服按照他表兄弟吴生的指引,去寻访婴宁。
找寻之后作者不再是用寥寥数句话对婴宁进行概括的描写,而是不惜重墨,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婴宁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赏析《婴宁》
赏析《婴宁》班级:02321102 学号:1120110459 姓名:吴彬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
是蒲松龄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
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在文中,她虽然因为制那位艳羡他的男子于死地,但这并不能把她归为心狠手辣的范畴。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
《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正如婴宁一般,虽然有些爱恶作剧,但其内心是善良的。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委实残酷。
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
诚如聂绀弩先生所言:“《婴宁》若与《小翠》篇同读,令人心情有返老还童之感。
”婴宁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
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父母双亡,托与鬼母,从小就只有小荣能和她玩耍。
再出山谷之前,她的笑还是那么的从容,但在她嫁入王家之后,她的笑总是透露出淡淡的束缚感。
《婴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
绝惠,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zhi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
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小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近代访既穷,并无踪绪。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子,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柘,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
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意其园亭,不敢遽入。
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据坐少憩。
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
婴宁人物形象鉴赏
•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2021/3/27
CHENLI
4
2021/3/27
CHENLI
5
三、“呆痴如婴儿”
•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应:“个儿郎 目灼灼似贼!”
2021/3/27
CHENLI
2
2021/3/27
CHENLI
3
二、笑口常开
——突显婴宁天真烂漫的秉性
• 文中写婴宁的笑也是二十五处,把娇憨的婴宁 处处与烂漫的鲜花映照来写,使“笑”与“花” 成为少女天真的个性鲜明的象征性因素。如:
•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 三:婴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为了融入、 适应人类生活,以痴笑为韬隐之策略的极为聪明 而可爱的的小狐狸精。但也体现婴宁深谋远略, 玩弄众人于鼓掌的心机深重的狐狸精的一面。
2021/3/27
CHENLI
8
组员看法
• 盛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 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 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 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 婴宁的真处。她用笑声蔑视,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笑是她试 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 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 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 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评论
一笑生神
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
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
《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
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
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
这一“笑”贯穿全篇。
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
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作者评价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
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
婴宁
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赏析
张稔穰李永昶
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复合;如果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看,又是两种个性的复合。
我们看:她的鬼母几次说她“少教训”、“少教诲”,并嘱咐她到王家“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但她到王家后,未学诗礼,即懂得“昧爽即来省视(姨母)”,“操女红精巧绝伦”;她在母亲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大哥欲我共寝”,而与王子服成婚后,“生以其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
”她对王生述说自己的身世、请求王生将其父母合葬的那段话,更是真挚感人。
婴宁这些言行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使爱花、爱笑、纯真得近乎痴憨的婴宁形象中又依稀迭印出另一个婴宁。
这个婴宁绝不是憨不知礼,缺少教诲,而是聪明、勤劳、知礼、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的感情。
蒲松龄在“异史氏曰” 中说:“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孜孜憨笑”“似无心肝”只是她的外在特点,而在笑的帷幕后面,隐藏着另一个婴宁。
她大约不愿使自己形同世俗之女,又有少女的羞涩之心,所以才以天真烂漫的面目出之,才在王子服向她倾吐肺腑之情时佯装不解,以憨言痴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居里,正是这个狡黠的婴宁之所为。
婴宁的两副性格相映成趣,使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
一个人物两副面目,唯长于变幻的鬼狐能之,这样写婴宁又使她增强了狐女形象的特殊真实性,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语应对。
她知道母亲聋聩重听,所以才故意在母亲面前说“大哥欲我共寝”,捉弄得王子服窘迫不堪。
这个婴宁真是聪明狡黠得无与伦比。
上元节有意遗花地上,借吴生之口1981 年秋初稿,12 月改定。
(选自《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现实意义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蒲松龄研究》
2000年第2期刘加夫
婴宁离开了自己的小天地,随王生来到了所谓“姨家”,仍不改其笑;这段描写有重要意义。
婴宁到王生家前,过的是一种远离人世的生活,她的笑无所顾忌,尚情有可原。
到王生家后,她所接触到的已经是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她需要拜见亲属,需要和邻里相处,需要“行新妇礼”……但她只是觉得好笑,以致新妇礼因‘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
”婴宁这时候的笑,虽不乏其好奇、天真的成份,但在我们眼里,它恐怕更多地是对约定俗成的礼仪的别一种态度,甚或竟
是一种嘲弄,一种“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对“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故事的转折点是婴宁的恶作剧。
恶作剧的描写表现了婴宁“笑里藏刀”的一面,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
她看似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城府;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
但是由恶作剧引起了官司,婴宁慑于封建礼法,出于家庭名誉的考虑,“由是竟不复笑”。
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
它显示了婴宁对社会礼法的认同,而其后婴宁安葬其母的要求更表现了她对社会伦理的认同,或者说伦理观念在她身上的苏醒。
至此,婴宁由一个自然形态的人变成社会形态的人,独特性向普遍性转化,神奇归于平淡,浪漫无羁的婴宁已不复存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封建礼法竟迫使了一个人天性的改变,它的震慑力量如此巨大,足见其残酷性。
婴宁尚且如此,其他人在这张无形的网面前又是怎样的噤若寒蝉就更可想而知了。
最后需要分析一下作者对婴宁转化的态度。
作者的态度非常复杂。
一方面,他认为婴宁是“隐宁笑者”,即说笑是她的伪装,她的本质是合于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看到的却是婴宁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除了自己合于这一规范,别无选择。
一方面,作者又大方特书婴宁之笑,对婴宁的不复往日有好梦难再的失落感,对婴宁的音容笑貌怀念不已——这种感情从文末一句“女逾年,生一子。
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尤其可以看出。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理想和现实之间以及作者思想内部的深刻矛盾。